焦谛卡禅师:禅修之旅 第七讲 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以及了知「道与非道」
焦谛卡禅师:禅修之旅 第七讲
第七讲 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以及了知「道与非道」
今天我要谈第四观智: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bana),观察现象界的生灭。在第三观智,当你禅修时,你观察到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所缘境的生起,因为有生起的因;他们消失,因为消失是他们的本质,我们无法希望事物不要生起或消失。有为法没有实体,是无常的,没有灵魂,一切事物只是一个生灭过程,这是佛法独特的地方。通常,人们宁可相信:可能有不会改变而永远存在的东西。在佛陀的教导里,没有所谓的「事物」,只有生灭的过程。当我们谈论一件「事物」时,试着去了解它的意思。
Thing这个字有很多意思,本来无事物(thing)只有生灭过程,这是非常深奥的,这是佛法异于其它宗教和思想的地方。
在其它宗教,你也会听到某种无常观和苦。当他们谈论无常时,他们谈到色法的无常,例如,你打破一个玻璃杯,人们会说:「噢,这是无常的。」但是,在它打破之前是永久的吗?不是,即使在打破之前,它也是无常的。「无常」一直在上演着,只是许多人察觉不到。
当我们想起一种事物时,只要形状相同,我们认为它是永久的。在佛陀的教法里,无常并非指形状的无常,而是指性质的无常:冷、热、硬、软等等,这些性质总是在改变。
在第三观智我们看到三法印,当我们培养更高的观智,这三法印:无常、苦、无会变得更深刻。第四观智是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Udaya指生起,baya指消失。无常的定义是:Hutva abhavatthena anicca(《清净道论》628页)。Hutva的意思是「已经形成」,亦即发生、生起;Abhava指不再存在。在这个观智,无常并非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是完全消失。关于这点,人们非常困惑,甚至误解无常的意思。「改变」是无常的一个特质,无常的真正意思是不再存在。
虽然我们有「事物会改变」的观念,但是仍然有「他们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想法,这表示我们仍然有「事物会持续」的想法。虽然事物已不同于往昔,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它和以前一样,无常的真正意思是不再存在。
在这个观智,禅修者已经培养非常强的定,非常强的正念,很少念头会生起。偶尔你会想所缘境,不会想任何事情。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几乎停止想其它事情,只是偶尔会想有关禅修的事及其体验。在进入第四观智之前,禅修者会怀疑是否他的禅修法是正确的:这是名法吗?这是色法吗?这是无常吗?这是苦吗?仍然有这些疑惑。当禅修者到了这个阶段,这些疑惑全化为乌有。
禅修变得非常自然,无须非常努力即能继续下去,这是心为何如此平衡的原因。此时有「舍」心所,非常强的轻安生起。轻安有许多特性,其中之一是不喜不惧。此时,没有兴奋,不苦不乐,心变得非常平静、平衡。禅修变得自动自发,无需非常努力,禅修者多能住心一境,偶尔,心也会跑掉。当禅修者发现心跑掉时,会立刻把心收回来,不需太费力。在这个阶段之前,心会到处跑,去想其它事情,你把心收回来,几秒钟后,心又再度跑掉,这是一种挣扎,我们和自己的心作战。
过了一段时间,心安定下来,住心一境,我们不再和念头作战,精力也平衡了;在这个阶段前,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而且对禅修不是很感兴趣。到了这个阶段,精力平衡了,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在这之前,我们非常精进,太用功,心变得烦燥。太用功和精力过剩导致浮躁不安;不够用功和缺乏精力,导致懈怠和懒惰。在这个阶段,禅修者的精力得以平衡,有足够的精力保持觉知,能让禅修继续下去,禅修者能毫无困难的长时间打坐,因为在这个阶段,禅修者不会掉举。当禅修者无法安静打坐时,这泰半是掉举,而非身体疼痛。在这个阶段,身体的疼痛生起又消失,由于住心一境,心不掉举,不会想去做其它事情。心专注于所缘境,观察当下所缘境的生灭。所缘境变得越来越细微,它非常微细的生起;在这之前,所生起的是非常粗的感觉和念头,而现在感觉变得细腻,念头也变得非常微细。
此时,心有六种特质︰不喜不惧,无爱无憎,不苦不乐(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到兴奋、激动)。禅修者变得自动自发,精力平衡了,坐很久也不会很辛苦;禅修的所缘境变得非常细微,心不散乱。有许多种舍(upekkha),「舍」具有六种特质:不喜不惧,无爱无憎,不苦不乐。
因此,这个观智的定义是︰ Paccuppannanaj dhammanaj viparinamanupassane Pabba udayabbayanupassane banaj. ~Pts. i.57(看见现在发生的法的消失,而能如实了知,叫做生灭随观智。)
Paccuppannanaj 指现在、目前。观察现在身心生灭的过程,不想以前发生的事。有些人认为:如果你回想过去,发现过去发生的事已经过去,因此,他们以为他们了解无常。这不是真正的智能,对无常没有深刻了解,对无常的了解,必须了知当下所发生的事,当下所发生的事是生灭无常的。Dhamma有很多意思,这里指身心的生灭过程。Paccuppannanaj dhammanaj 指现在发生的身心现象;Viparinama指变异;Viparinamanupassane指变异随观。整句话的意思是:观察现在发生的身心的生灭过程,并能如实了知,叫做生灭随观智或生灭智(Udayabbayaa-bana)。
因此,在这个阶段,禅修者观察所缘境的生起时,所缘境的生起变得非常清楚,且立刻消失。此时的观察变得非常敏锐、清楚,清楚的看到所缘境的生灭:立刻生起,立刻灭去。禅修者能看到所缘境在此处生起,在此处消失,没有例外。
Jataj rupaj paccuppannaj , tassa nibbattilakkhanaj udayo viparinamalakkhanaj vayo ~ Pts. 54
Jataj rupaj paccuppannaj:指现在生起的色法;Nibbattilakkhanaj:指三法印的生起;Tassa nibbattilakkhanaj udayo:指它的生起称之为Udayo(生起),它的消失称之为Vayo(灭)。Udaya 加上 Vaya 变成 Udayabbaya(生灭)一字。
事实上,有许多种的paccuppanna(现在),其中一种叫做相续现在(santati-paccuppannaj),即把事情视为一组。例如,我们听这钟声,几秒钟后,钟声消失。我们听到第一声「咚」,然后钟声慢慢消失。如果我们把钟声整个听来,它花几秒钟,这叫做相续(santati),相续表示一系列,把整个系列视为一个。这种了解无常是非常粗略的,但是如果你更专注,你会听到发出声音,许多微弱的钟声一个接着一个出现,越来越弱,新的声音一再生起。每隔一秒,很多声音生起,很多声音消失。在理论上,每秒大约振动一千次,非常短暂,非常快速。Khana-paccuppanna(剎那现在)指非常短暂,一剎那。
身心的生灭是如此快速,以致于我们无法快速的(如同他们生灭的速度般)去体验或观察他们。佛陀说:身体的生灭过程每秒约一万亿次,每秒钟生灭一万亿次。对普通人而言,这是不可能有的经验;而心的生灭过程比它大约快两倍。如果我们能在一秒钟内体验大约十个无常,我们对无常的了解是令人满意的;通常在一秒钟内,我们只能观察两个无常。当我们非常专注和平静时,时间延长了,一秒钟变成长的时间。有时,禅修者觉淂他已经坐了一小时,然而,当看到时钟时,他们发现:他们只坐了五分钟。有时,在禅修的另一阶段,你坐了三、四个钟头,但是你以为你只坐了一小时。
时间变得不真实,当你的正念变得强而敏锐时,时间似乎延长了;有时,当你入定时,时间消失了。在这个阶段开始时,时间的失真(Distortion)也同时发生。
在这个阶段,当你有某些体验时,因为你有想和使用名称的习惯,你会去称呼它,但是当你想要称名时,它已消失。你发现:你不再能称呼事物的名称,你只能观察他们,没有任何念头。对初学者而言,禅师教导要注意「所听到的,所生起的念头等每一件事」,当你到了这个阶段时,你一观察所缘境,它立刻消失,所以你无法再观察,你放弃观察,保持觉知。
在这个阶段,你只是观察,当你不再注意任何事时,你不会去注意他们,因为注意(note)非常慢,而观察非常快。在这个阶段,禅修者有时会体验到亮光,这是心非常专注的现象。这些亮光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有时非常明亮的星星会出现,并且快速消失;有时它从一边出现,移动穿越,禅修者非常感兴趣。有时他看到移动的亮光,像月亮一样变得更大。在止禅,也可以体验到这种亮光,这是定和精力的征兆。
有时,时间非常快速的消逝,这意味着你的心非常快速的生灭。在心的生灭过程结束时,有个叫做有分(bhavavga)的间隔。当禅修者有太多的「有分」时,会有大的间隔,例如,如果禅修者在观察生灭之间有很大的间隔,那么,在一秒中,他只能体验一些事情。如果有更少的间隔,那么,他会有更多的体验。当你体验更多的事情时,这时,你会觉得时间变慢了。如果你读过量子学和相对论,你会更容易了解。
当你的心非常快速的工作时,你会觉得时间慢了下来,这是非常真实的。在禅修的另一阶段,当心超越时间和现象时,此时,你看不到生灭现象,对你而言,时间已经不存在。有一种状况,时间是不存在的。
这个阶段的智(bana)变得非常清楚,观察心的生灭过程,只是单纯的心的过程,没有人的存在。你不去想它,只是观察它的生起,这只是一个过程。每当你观察身体的生灭过程时,你清楚的看到相同的事,你没有疑惑,没有任何念头。你观察它只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清楚的观察它的生灭,毫不费力,非常清楚敏锐的知识,清明的智能,这是让人惊讶的。令人惊讶的是:非常清楚的观察是可能的。通常,我们非常迟钝和含糊,非常困惑,我们没有清楚的观察事物。
在禅修的这个阶段,没有念头。当我们专注于所缘境时,我们非常清楚的观察。有时,我们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有时,大喜会充满全身,心变得如此平静,以致于没有念头。观察变得非常清楚,观智变得敏锐、清明,此时,喜产生了,但是太多喜悦会让心浮躁,变成一种不净,这是为什么这种状况被称为观随染(vipassanupakkilesa)的原因,他们本身并非不净。如果我们注意,不执着,我们不会为这些状况感到骄傲,我们没有误解这些经验,他们只是生起又消失,这只是一种生灭现象。
如果我们执着这些状况,感到骄傲,有时,这些状况会被误解为涅槃,这是一种观随染、误解。由于身心变得轻安(passaddhi)、清凉,以致于你觉得你好象坐在有冷气的室内;有时,你的身体感到阵阵凉意,甚至体温也降低。在我的寺院有温度计、血压计和脉搏计数器。有时,我会自己量血压、脉搏和体温,真的体温、脉搏和血压降低了,这显示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只是心非常活跃,但是没有念头。
这显示「想」使用更多能量,「担心」也消耗许多能量;如果你无想无忧,心会变得非常敏锐,只使用最少的能量。此时,禅修者也能体验喜与大乐,因为那时心无罣碍,禅修者感到非常自在快乐。这看起来似乎矛盾:看到所有事物的即生即灭,一个人如何能如此快乐?
因为你已经完全舍离,所以你感到愉快;舍离带来真正的快乐,而执着是一种负担。大多数的人,当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他们会感到快乐,而真正的快乐是一无所求。
这非常难理解,如果我们不禅修,只是去思考它,将难以置信。在这个阶段,你一无所求,除了生活必需品,你不会渴望任何东西。因为你有信解(adhimokkha),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对法有深的信心。这种禅修可以获得智能和解脱,对于这种禅修,你毫无疑惑。
Paggaha是策励、精勤,你有许多精力,你不会再懒惰,身体不再感觉沉重。你想要一直禅修,不会疲累,没有睡意;有些人根本不睡,他们可以整天整夜禅修。 当你躺下来睡时,要尽可能保持正念直到入睡。几小时后,当你醒来时,你准备禅修,不会想睡。
Upatthanaj指现起、显现。此时,正念非常强。正念与定虽然类似,但是并不相同。当你住心一境时,其实你并没有清楚的看到所缘境的生灭。当你具足正念时,你非常清楚的看到生灭现象,心停住在整个过程里。止禅(Samatha)让你获得深定,但是你无法获得清明的智能,清明的观智。当正念很强时,定也增长;当心越来越专注时,住心一境的时间会很长;当心更专注时,只知道所缘境,此时,住心一境,别无杂念。有时,你没有觉知,但是心不散乱,心非常平静,如果你知道你没有觉知,试着观察另一个所缘境来加强「觉知」,如果你观察两个所缘境,你会更有正念,更能保持警觉。
当正念变得非常强时,你可以知道同时发生的许多事情,你不再观察一两个所缘境,你不会想要去观察任何东西,你没有选择所缘境,你只是保持觉知。当你保持觉知时,你看到所缘境生起;所缘境的生起引起心的觉知。但是,当太多所缘境生起时,觉知的心无法一一观察他们,心会变得浮躁不安。当你发现心不再清明时,试着去限制所缘境,心静下来,只观察一两个所缘境。刚开始,我们观察一个所缘境时,心会跑掉。我们观察这跑掉的心,把心收回来,把它放在另一个所缘境上。我们必须非常精进,在这个阶段,住心一境,心不散乱。有时,你觉得:觉知好象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在它前面的每一样东西;你知道它的存在,你毋需担心有无正念。
在这个阶段,正念和正知(sampajabba)非常强,之前亦然。此时,具足正念,你不再选择所缘境,每当所缘境生起时,「正念」自动觉知它的生灭。此时,禅修变得非常容易。
另一件最重要的是欲求(nikanti),这是一种执着。上述的九种体验或多或少发生在每位禅修者身上,这是心越来越专注的征兆,「觉知」越来越强,这是为何你会看到亮光的原因。有时,观智非常敏锐,有许多喜、乐、轻安、大乐,充满信心、精力等等,这是好的,但是如果你执着其中任何一种,它将成为观随染。亮光本身不是观随染,清明的观智是清净的,好的,只是当你执着他们时,他们变得不净。
有时,当你执着这种清晰、敏锐的观察时,你会感到骄傲,并想要再有这种体验,这种「想要」是一种欲求(nikanti),是一种不净。
渴望(tanha)、骄慢(mana)、邪见(曲解或错误的理解)会引起执着。当我们看到亮光时,我们的心觉得非常明亮,因为心保持正念,所以我们能看到亮光。有些人误以为这是开悟:「我现在开悟了,我的心如此清明、平和、平静和自在。」此时的观智非常敏锐,不可能更好。如果我们误以为这是开悟,渴望、骄慢、和邪见就会生起,这些是不净,是观随染。毗婆舍那有十种观随染,前九个本身并非观随染,只有第十个才是,请不要搞错。
在舍(upekkha)心所时,我们的心是如此平静,以致于我们不想禅修。刚禅修时,有时我们会认为: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放松。如果你在开始时这么做,感觉非常好,心因此放松、平和、平静,非常自在。过了一段时间,心失去活力,变得迟钝和想睡。此时,心不再清明和觉知,过了一会儿,你的定力丧失了。当你有这种经验时,提醒你自己:这不是观随染,只有执着、骄慢和邪见才是观随染。
修习止禅时,由于定力所致,会有亮光;修习观禅也会有亮光,当观智非常清明、敏锐时,你会觉得内心非常明亮。事实上,我们一开始修毗婆舍那禅时,即体验到这些事情。即使在第一观智,当心变得平静、清明时,正念和定也变得相当强;有时,我们也会体验到光和喜。在这个阶段,正念和定非常强,以致于某些人会看到不同的影像,如佛像、和平的景象等。
因为我天生喜欢美丽的风景,我喜欢看山和湖;有时,湖面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这些景像会出现在脑海里,而且非常明显、生动,好象你在那里观看。「嗔行者」会看到可怕的影像,像死尸、丑恶的脸等;而「信行者」(充满信心的人),可能看到许多庄严的佛的影像,有时是活生生的佛陀,真的会走,会移动。其实你没有看到真正的佛,是你观想出来的。
当你观察所缘境时,无论是何种所缘境,只要紧紧跟着它,不要解说(interpret)任何事,因为当你解说时,你会「想」;当你的念头生起时,你会失去觉知、定力,正念会减弱。当你体验到亮光时,你会感到非常轻。你会想:因为我正在体验开悟的境界,所以这些亮光会出现。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此时禅修者会感到喜乐,贪求亦随之生起。有时,念头也会生起,我们观察所缘境的生灭,我们会想:「噢!这真的是无常的。」即使我们在「想」,觉知仍然非常敏锐,我们会想:「我的觉知非常敏锐。」你认同你的觉知,它变成我的觉知,我的智能,我的观智,而这个「我的」即是观随染、不净。观智本身没有不净,而是「我的」成为不净。
大喜大乐可能出现,像波浪一样,可能遍及全身,有时只是身体的某些部位;有时,你觉得你的身体好象浮了起来,没有重量,或整个身体消失,只剩下觉知的心。此时,禅修者可能变成无意识,不知道任何事情。有时,禅修者会以为:由于身心的现象停止了,这就是开悟。开悟的其中一个现象是身心现象的止息,但是,在这个阶段,并非真正的开悟,心只是暂时停止作用,其间一片空白(blank),当你再度觉知时,观察那段间隔(gap)。
这种情况与开悟的不同是:在你看到这个间隔后,你的敏锐度和清明依然一样,你仍以同样的方式观察相同的现象。
当所缘境生起时,觉知的心稍微慢了下来,不再如往常般敏锐,虽然正念与定一如往常,但是觉知的心不再敏锐,因此这种空白(blank)不是真正的开悟。
有时有强烈的轻安感,身心变得非常平静,然后没有意识,这种现象是非常短暂的。有时定变得非常深,禅修的所缘境变得非常模糊,然后消失,心变得一片空白,没有觉知;身体保持原状,非常平静,没有移动或倒下,由于这种定,身体不会倒下,即使暂时入睡亦然。有时,由于舍(upekkha),你不再担心禅修。刚开始,你会担心:「我有正念吗?我的心在这里吗?我的心跑掉了吗?」有许多有关禅修的念头和担心,然而,在这个阶段,没有有关禅修的念头和担心。
此时,心变得非常平静、轻松,过了一会儿,会没有意识。当你太轻松时,你会没有觉知意识,有时,这只是睡着了﹗这种睡不同于一般的睡眠,通常当你睡着时,你的身体无法保持坐姿,变得软绵绵的。当你禅修时,心会非常平静、平和,定变得非常强;当你入睡时,你的身体不会软绵绵的,你依然保持坐姿。当你醒来,你的心仍然非常清楚,你没有睡意,你再度准备禅修。我知道许多人有这种经验,在坐了好几个钟头后,会睡着,有时会睡很久。当醒来时,心非常清醒、警觉和清明。当你刚醒来的那一刻,你又开始禅修。通常,人们醒来时,他们并非真的知道他们醒着,有很长的模糊的「梦的念头」,然后慢慢醒来。禅修者一旦醒来,他的第一个念头是他要禅修,这是一件好事。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在他们的梦里禅修。你听过这种事吗?你会在梦里禅修吗?做为一种考察我的方法,我的老师经常问我:「你在梦里禅修吗?」我说:「没有?」他说:「ok!要有正念,要更有正念,多禅修。」我禅修又禅修,一旦我会在梦里禅修,我非常高兴,因为我可以告诉我的老师:我在梦里禅修了。我们想要使我们的老师满意,我们也想要我们的老师认为我们非常好。因此,我去他的住处,等了一会儿,当他出来时,我说:「我有事要告诉您。」那时,我非常年轻,在某方面非常稚气,也非常不成熟,但是我非常快乐,因此我告诉他,他很高兴的坐着听,微笑着说:「很好,你的正念变得更强了。」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在无意识中禅修,它变成一种习惯,在梦中,我们梦见白天所做的事。医生会梦见诸如开刀、治疗,注射等事;在百货公司工作的人,可能梦见他们在出售商品。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我曾好几次梦见考试,有时是噩梦,我遗失某样东西,无法回答问题。梦到我们习惯做的事是十分自然的,因此,你梦见你在禅修,表示禅修已经成为你的习惯,你一醒来,就准备禅修。过了一阵子,你不再经常做梦,你极少做梦,当你醒来时,你准备禅修,睡时不再做梦。
阿罗汉不会做梦,梦是痴(moha)的征兆,梦是潜意识的作用。Moha有许多意思:愚笨、困惑、痴等等。对阿罗汉而言,不会有无意识的时候。
多数人无意识比有意识的时候多,当我们清醒时,许多无意识的念头不断生起,然而对禅修者而言,这些念头变成有意识(觉知)。
在这种情况下,禅修者可以改变无意识的心,这是许多心理学家觉得非常奇怪的,这是禅修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没有一种方法像禅修这么有效,许多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会消失,你不必采取任何措施,这真的是培养好的品德的方法,可以改变许多坏习惯。许多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他们甚至因而戒烟,吸烟其实不犯戒,但是许多人戒烟,他们甚至不再喝太多咖啡和茶,任何执着或会上瘾的东西都放弃。事实上,他们并未放弃,只是不想再抽烟、喝酒。我知道许多人,有些是我的朋友,他们曾经酗酒,抽许多香烟,他们已经戒掉了。
在这个阶段,许多身体的疾病会消失,不只是精神病,身体的病痛也会消失。轻安和喜乐有惊人的治疗力量,这是为什么你会听到:在他们禅修后,有些疾病会痊愈的原因。许多恐惧症、失眠也会治愈。当身心非常轻安时,禅修者不会去嘈杂、拥挤的地方。他们会避免不必要的活动、骚扰,他们想要住在非常安静的地方,只是为了禅修。
在这阶段,当你行走时,你觉得你的身体似乎没有重量。当你想迈步时,你的脚已经移动了,你知道你的脚在移动,但是你没有感到重量,在一步接着一步之后,你觉得你好象在空中漫步,你的脚触地,你有接触的感觉,但是你没有感到重量,你可以走得非常快,感觉好象在跑。你不会疼痛、痛苦或感到热,你的心不散乱。
这是《法句经》中第373偈的句子,非常好的偈子︰Subbagaraj pavitthassa, santacittassa bhikkhuno , Amanusi rati hoti, samma dhammaj vipassato . ~Dhpd 373(「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审观于正法,得受超人乐。」)
一个比丘在空闲处禅修,他的心非常寂静,因为他观察正法,所以他的喜乐超过一般人。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anaj udayabbayaj, Labhati piti Pamojjaj , amataj taj vijanataj. ~Dhpd 374(「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法句经》第374偈)
每当他以正念观察五蕴,观察他们的生与灭,他获得喜与法乐,这是获得解脱的方法,他确信这是解脱之道。
你有信心,这是为什么我告诉你:当你到了这个阶段时,你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你真的学会如何禅修,禅修变得非常稳固。这个阶段叫做balava-vipassana,balava指非常强大。在这个阶段之前,称为taruna vipassana,taruna指弱、年轻、不成熟。在这个阶段,是成熟、非常强大的观智。
在这个阶段能使禅修者分心的是:他对禅修非常有信心,因为他已经有亮光、自在和喜等体验,所以他想要告诉、鼓励他人去禅修:「去禅修,放下所有的事情去禅修,你已经做了那么久了,不要做了,去禅修。」你想要鼓励他人,也想要教别人,如果你这么做,这会破坏你的禅修,不要这么做,继续禅修,不要鼓励他人,你可以稍后再做,但是,不这么做是非常难的。
在这个阶段,你发现:所缘境一一生起,与心识接触时,所缘境变得非常清楚。在这个阶段之前,我们不了解什么是phassa(触),我们听过也思考过这个字,但是没有亲身经历。在这个阶段,我们真的能清楚观察所缘境与心之间的接触,有时心跟着所缘境,例如,在这个阶段之前,像对墙投网球,球击墙又弹回来;而在这个阶段,你投一个涂有粘胶的球,当它撞击目标时,它停留在那里,具足正念,心不散乱。在这个阶段之前,有时,我们必须去找禅修的所缘境;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必寻找所缘境。所缘境触及觉知意识,有时,觉知意识就在那理,准备好了。由于有许多的喜乐、精力、清明,使我们执着这种状况,我们不想停止禅修。从一方面来说,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因为我们不再懈怠或散乱;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会执着,通常,我们不认为这是一种执着。
我们会想:「我很高兴能禅修,我喜欢禅修。」当你不再有那些体验时,你会变得不快乐。「我想要有这些体验,我要如何做才有同样的体验?」这些是你执着的迹象,你越是想要得到它,它变得越困难,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事。
在这个阶段,观察你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观察你的心,看看:「我现在要做什么?我想要获得那种境界吗?」例如,有时你必须出去用餐,这或多或少会让你分心。当你用餐毕,回去禅修,你希望回到相同的状态时,这种愿望也是一种障碍。
每当禅修时,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我不想做任何事,也不想要有任何境界,我不想去体验以前我所体验过的境界,我只要觉知当下所生起的目标。」我们应该做的是:无所求,无到达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就在当下,此处,观察正在生灭的所缘境。
无论禅师已经告诉我们多少次,像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仍会执着,我们仍会曲解它,最重要的是:不要执着任何境界。当这种事发生时,如果你跟禅师在一起,和禅师讨论,禅师会说:「看!你在执着,先观察你的执着。」禅师不会告诉你放下执着,因为如果你没有看到你的执着,你如何能放下它呢?它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让你自己知道你执着的是什么。
禅师的这个建议有非常广泛的意思,无论我们想要克服什么,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它;如果不知道它的存在,我们无法克服它。因此禅师会说:「深入观察你的心和你的执着。」过了一段时间,如果你能看到它,它会变弱,然后消失,但是它会再出现,你看着它,它消失后,还会再回来。几次之后,它会消失,而且不会再出现。
你会了解:执着于喜乐和一些好的境界并非正道。执着是错误的,无论你执着什么,包括禅修经验,如果你执着他们,这不是正道。如果你能观察到,能去除你的执着,那么你会了解:观察当下身心的生灭现象,这才是正道。这种了知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amagga-banadassana-visuddhi.),Magga指道,Ammaga指非道。观察这是道,这是「非道」;清楚的了知道与非道是一种心清净、见清净,visuddhi指清净,Banadassana-visuddhi指智见清净。
我们有时走在「非道」上,当我们在非道上,观察它,然后回到正道。当犯错时,从错误中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正确的事,这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方式。若没有犯错,则无法纠正我们的错误,我们无法从错误中学习成长,所以犯错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一再的犯同样的错误。
我会给你一种观念。在开始禅修时,首先你观察身心现象的特质;稍后,观察无常、苦、空,以及没有灵魂,没有永久的实体,无人控制等。之后,我们清楚的看到生灭现象;之后,你看到灭去。当我们观察所缘境的生灭时,首先,我们看到生起,没有看到灭去。在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消失之前,我们看到另一个所缘境生起,它像这样持续着:一个所缘境生起,另一个所缘境又生起;之后,我们看到一生一灭,一个间隔;另一个生灭,另一个间隔,我们也观察这些间隔。过了一段时间,你只观察灭去,你不再那么专注于生起。在这个阶段,无常变得越来越清楚,一切事物非常快速的消失。
当你清楚的观察到无常时,此时,你也看到了苦,为什么?因为生灭现象是如此快速,你如何能找到快乐满意,你如何能倚恃他们?
你可以观察剎那剎那间的生灭,没有什么你能保持的,也没有什么你能掌握的,因为事物的生灭是如此快速,你无法控制它。
每次经验,每种感觉,每个念头,每个心识剎那,包括这个觉知意识,都会消失。因此,在这个阶段,禅修变得非常完整,你看到所缘境的生灭,你观察意识的生灭,你观察正在跟着所缘境的禅修意识,或观察这「观智」,你甚至可以观察「正念」的生灭。最初,我们观察这些身心现象不是我,不是我的,这种念头不是我,不是我的。然而,当你静静的观察这个觉知意识,你会认为:是我,我在禅修,我在观察,我知道。到了这个阶段,你甚至可以观察这个禅修意识(觉知意识)的消失。有个譬喻,当你燃烧死尸时,首先你用一根长的棍子去翻尸体;当尸体已经烧毁时,你把棍子丢掉,把它放下,你没有保留任何东西,你无法保留任何东西。
即使是禅修意识,这个觉知意识,你观察它后,发现它也是无常的,这样对无常的了解才算完整。
如果你认为:你的经验是你的,这表示你没有完全了解和体验无常。即使这个觉知意识、智(bana)也是生灭不已。在书中提到:「你可以观察你的觉知意识十次」,你不必观察这么多次。观察所缘境、意识、智能的生灭,一再的观察智能的生灭,最多十次,不要超过十次。观察这「观智」,观察它的无常称为pativipassana。第一个观智叫做名色分别智,观察「观智」的无常叫做pativipassana。这个「观智」再度成为毗婆舍那的所缘境。
智能是无常的,意识也是无常的。在这个阶段,你会观察到:智能和意识都是无常的,你不会把禅修意识与你视为一体,就如你燃烧尸体后,你把棍子也烧了。下周我会详细介绍第五观智:坏智(Bhavga-bana),观察坏灭。在第四观智后,后面的观智要容易得多。关于第四观智,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请发问。
问与答︰第一观智叫做名色分别智(Nama-rupa- pariccheda-bana),把名法视为一种过程,心的生灭现象为一种过程;色法为一种生灭过程,观察它不是人,非男非女,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硬只是硬,你不能说:这硬是男生的硬或女生的硬,硬只是硬,软只是软,移动只是移动,而不是一个男生或女生。这些现象没有形状、没有形式,只有特质。
当我们禅修时,我们观察的是特质,而非一个人。你也可以观察:名法只是心理现象,不是人。贪不是一名妇女或一个男人,贪是想要某些东西,无论发生在你我身上,它有相同的特质:「想要」,想要这个或想要那个,这是想要的特质。
任何一种心理状态也只是心理状态,不是人,不是一件东西,非男非女,因此观察名法和色法叫做名色分别智,观察的对象是名法和色法。
之后,你观察这些身心现象的原因,这叫做把握因缘智(Paccaya-pariggaha-bana):观察原因。之后,你观察无常、苦、无我,称为思惟智(Sammasana- bana)。在这个阶段,有许多关于法的念头会生起,关于名法、色法、无常、苦、无我的念头会生起。在这个阶段之后,这些念头不再生起,你非常敏锐清楚的观察所缘境的生灭,这叫做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bana),这是第四观智;第五观智叫做坏智(Bhanga- bana):观察坏灭、逝去、消失。
问与答︰开悟的条件是:清楚的观察生灭现象,这是有力的毗婆舍那(balava-vipassana)阶段。
问与答︰它是按照次序,有些人的进展非常慢,而且停在同一个观智的时间非常长;然后,非常快的获得另一观智;之后,又非常慢的经历另一个观智。禅修的状况是这样的,必须按照上述的次序。并非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体验,有些人在第一观智花很长的时间,而第二和第三观智则非常快,然后,在第四观智,他们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事实上,第一观智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和第三观智需要的时间较短;第四观智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有许多障碍,许多执着,因为有体验时会分心。之后,禅修的进展会快些,到了另一阶段,禅修者又停滞不前。稍后,我会介绍这个观智。这是观智发展的次序。
问与答︰如果你不继续禅修,你会失去他们,通常会回到第一观智,而不是回到零。
问与答︰即使你已经失去观智,你仍保有一些智能;即使你去世,这种体验仍有很强的力量。无论如何,你会再度恢复,不要气馁,即使你停止禅修,你不会再被困扰,你仍然有觉知意识,当你再度禅修时,你会进展得很快。
问与答︰是的,光是止禅的定,你无法看到无常,你只观察到特质,没有看到生灭现象。或者你可以专注在某些概念,甚至可以专注于空(观空),我曾经观空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观空。你知道为什么观空是好的禅修法?空不会让你不开心,没有什么会让你不开心。你可以观空,但是,当你执着它时,你无法入定,你会感到不开心。然而,当你一直禅修时,你会很快进入状况。
问与答︰你必须一直禅修,当你到了第四观智,你不能再犯错,你知道要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非道」,继续禅修,你会到那个观智。那是一种解脱,因为之前,你不确定你的禅修是否正确:「或许我犯了错,它是对的还是错的?」
问与答︰没有确定的时间,这取决于你是否明了,是否成熟。有些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一个观智。每一个观智都有范围,例如,第四观智有宽的范围。刚开始,你看到生灭和许多念头。如果你越来越进步,生灭现象会变得越来越清楚,过了一段时间,你超越这种现象,你看到灭去、灭去、消失、消失,越来越多的消失。每个观智均有其范围,它不仅取决于时间因素,你的禅修的品质也非常重要。
问与答︰如果你能培养禅定(jhana,禅那),你可以用禅定来修毗婆舍那,借助强大的定力,你会进步得非常快,因为你已经培养非常强的定,所以心不散乱,但是,要培养定也非常难。有两种禅修方式,一是先培养定,然后修观禅,这叫做止行者(samatha-yanika),以止禅作为你的车乘。在毗婆舍那,当你到达第四观智时,你培养相当强的定,非常类似禅那的定,正念变得非常强。
当正念变得非常强时,定也变得非常强,这两种在性质上非常类似,你不需要培养禅那。
问与答︰就观禅而言,如果你能培养定力,会有很大的助益;如果你不能培养禅那,你仍然可以修观禅,这叫做干观者(sukkha-vipassana),指没有禅那的纯观行者。因此,有两种修行,一种是先培养禅那,然后再修观禅;另一种是:没有培养禅定,立刻修毗婆舍那,你可以修两种中的任何一种。
问与答︰当你修止禅时,你禅修的所缘境是什么?是一种概念,一种观念或影像。例如,当你修慈心禅时,你可以培养禅那,你的所缘境是一个人,这是世俗谛。当你想要修观禅时,你必须放下人的观念和想法,转向观察身心现象。对止禅行者而言,在他们已经培养禅定之后,他们直接修心随观(cittanupassana),而不是身随观(kayanupassana),因为在修禅那后,他们观察「禅那意识」,观察其特质,他们放下禅那的所缘境,观察禅那意识。观察这观智(vipassana-bana),观察它的无常称为pativipassana。第一个观智叫做名色分别智,观察「观智」的无常叫做pativipassana。这个「观智」再度成为毗婆舍那的所缘境。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