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海集一 第一部分:三主要道 1 佛法总概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7日
来源:   作者:法海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海集一 第一部分:三主要道 1 佛法总概

 

  法海集(一)               法海  讲授      吉卓  记

  本集共有三部分,第一為三主要道,第二菩提心與空正见,第三福德與智慧。

  第一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师  造

  一、佛法总概

  三主要道的道,并非世人所说行走的道,是内心的一种道,我们顺着这种道,内心的功德便能慢慢增长,缺点会渐渐减少,最后达到解脱或成佛的目的地,这种道我们称为圣道的道。

  要解脱成佛最重要的是圣道,道谛的道;但为了证得圣道,首先必须经过凡夫的道,在经过凡夫道时包括了我们未证道之前,必须学习一些未证道所需学的知识。三主要道的道,包括了我们未证道之前,如何改善我们的内心,如何袪除内心污秽的方法。内心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本身想要得到快乐的感受,及不想要痛苦的感受。由于内心发出的信号,都喜欢得到快乐,不喜欢痛苦;如何袪除痛苦?如何得到快乐?只有内心才有办法。这种感受快乐及痛苦的内心,皆由因缘而产生的。快乐是由快乐的同类因而产生,如果因缘不具足,这种心便会消失了;同样的,痛苦的内心因痛苦的同类因而产生的,这种因聚集后便会产生,这种因消失,痛苦便消失了。因此感受快乐与痛苦的内心,均由缘起而现。

  由于我们感受快乐及痛苦的内心,因而造作身口的善恶业。内心痛苦时,不论是身业或口业,所造成的都是损恼他人的恶业;如果内心快乐时,身口所造的业是柔软的,至少不会伤害到他人。我们的内心没有调伏,身口就会造成不善业。假如身口二业不调伏,便会造成未来的痛苦。未来的快乐与痛苦,固然是由身口二业造成,但最主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调伏内心。

  现在感到很欢喜,及未来感到痛苦的内心是什幺?佛教的论师有些主张九种心识,有些主张八种,有些主张六种,但最主要是主张六种心识。根识缘色境,第六意识了别。心识不是色体,也不是有形状,是一个可以感触到、接触到的东西。意识同身体有关联的,一般人认为意识与身体无关,意识是意识,身体是身体,这是外道的主张,有个独立常一自主的我,同五蕴无关,这是一种颠倒执。其实意识与我们的身体是有关联的,所以才可以安立这是人的识,那是畜生的识。如果毫不相干,怎能说这是人的意识呢?我们的心依靠身体,这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人的身蕴消失了,意识也跟着消失了。但并不是百分之百依靠身体,以一个修行者来说,修禅定虽然身体不动,但内心禅定的力量会使身体战抖一下。

  意识可分粗细多种,粗的部分,经由大脑到达身体活动等等;最细微的意识,所产生的作用,好象与身体无关,是独立的作用。以密续来言,心识与内心的心气,产生许多粗细的血流,可以由修行来体会内心的气,是粗或是细的。粗的意识与大脑是很有关联的。如果我们的意识像根识一样,完全依靠身体的话,那我们不必说前后世的存在;所以意识不依身体存在,是无错误的。细微心识是独立作用,观察心气是不二,如果要改善意识,就可以慢慢得到究竟的果位。由密宗上师的指导,反复的修行气与心,可以渐渐体会意识的细分与粗分,与空不二与气不二,这种细微具有独立作用的内心,是由因缘而生的,不然则无果也无因;无果的话,这种细微内心无法产生,根识也不会为细微内心的了解所缘,也不会有明显的分别,所以必须依前因而生。如有办法安立这点,便有办法了解原来有前后识的存在,因为心识是不断的依境而产生的。

  一切有为的思惟,必须依因缘而生,没有因缘便无法安立,必须依同类的因才能安立。有为法必须依因而生,但这因又要依另外的因而生,所以因是无始的。一切有为法依因而生,如果寻找因的话,就好比虚空一般,很细微的粒子,慢慢由因缘而生,才形成地球;我们的色身也是因而生,这是无始的。三千大千世界未成之前,那时已经存在了我们身体的因。意识也是如此,也是需要因而生。所以我们了解一切由因而生,这是因果循环道理的一种法性,不是由谁制造出来的。因果是不爽的,所以佛法根据因果说法;佛陀在讲缘起因果时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见缘起即见法,是说不管谁见到缘起,就是见到了法性;见到由因果产生的缘起相,等于证得了世俗谛;一切法因为是因缘所生的,所以是无自性的,了解这点,便了解胜义谛。我们了解由因缘所生的缘起道理,这种正见,称为世间清净正见;这种法由缘起而产生,它的安立唯有依因缘和合而安立,是无自性的,取代因果的组合;了解无自性这点,这种正见,称为出世间清净正见。见法即见佛。法有二谛,世俗谛及真实义谛。

  佛身分法身、报身、化身,也有分五种身,四种身;一般只分自利法身及他利色身。见到真实义谛(空性),可以了解自利法身;见到世俗谛,可以了解他利色身。藏文如来有空性的意思。由空性而来的最究竟身,称为色身;由空性本身产生的身,称为法身。如来也是依缘起法安立,缘起的道理,是万法的现象,本来存在的,而非某种因果改变它,或者某人创造,本有的法性,因为是一切法的缘起相。所以佛陀详细的依一切法的缘起安立,依缘起法慢慢改善,这就称为道。道虽有许多种,但最主要的只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三种,即圣道三要。

  佛陀为了利益众生,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因为我们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对治这幺多烦恼,必需说这幺多法门;但八万四千法门中,最主要的只有三种。众生的利益,有暂时的增上生,以及最主要的解脱;解脱分为个人解脱及佛果位。求个人解脱要有两种,方便品及智能品;方便品就是出离心,但必须依空正见才能解脱,也就是智能品。以大乘来说,菩提心即是大乘发心,这是方便品的一部分;智能品便是空正见,主要的是以方便品辨别是小乘或大乘,所以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三部分,即三主要道。

  空正见好比母亲,方便品称为父亲,因为人的族姓是以父亲来辨别的。般若经说:「方便是父,般若是母。」「诸佛从般若生。」所以般若经称为佛母。龙树菩萨及月称菩萨也说,空正见是大小乘共的智能。这是中观应成派的主张。「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但另外有些经典又说,不见到为最殊胜。那不是相违了吗?不见到是最殊胜的见到,其意是一般缘起法有成立及不成立的八种相(中论的八不),我们观察缘起法最究竟的性质,这种法的本身是无法用空正见见到,它是否成立及不成立的八种相,即世俗相;这种正见是无法见到的,见到法的最终性质,即无自性这一点,也即是空性。以空正见来观察缘起法时,是无法见到存在或不存在的八种相,因为见到它的体性的空性,所以不见到就是最殊胜的见到。

  一般暂时的利益是人、法,这是我们大家所经验到的;但是最究竟的解脱,要如何了解呢?何谓解脱?在印度有一些宗教论师,有的主张有解脱,有的主张无解脱。弥曼沙派主张无解脱,理由是内心的污染与内心是一体的,无法分开的,本来就有的,所以我们无法去除内心的污染,如能去除,内心也一起去除,内心没有不污染时,所以无法解脱。以裸形派来说,解脱是到另一净土,也就离开这个地球,到了一个好比大白伞,大家都在里面很快乐。以佛教的论师主张,解脱分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证道,断除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后,得无上正等正觉,调伏了天魔,此时心中所证得是有余涅槃,因为还有自身的色蕴,所以是有余涅槃;当佛陀示现舍报,放弃了色蕴,那时是无余涅槃。

  如来圆寂以后,好象油灯熄灭,什幺都不存在的想法;好好去观察的话,会觉得很奇怪。佛陀三大阿僧祇劫,积聚的那末多资粮,所感的果报仅有四十年(即成佛至圆寂)而已吗?集聚资粮的时间那末长,而所得果报的时间这末短暂,这是可能的事吗?内心的烦恼,他有办法对治,可以永久的去除,但内心本身能感外体,内心本身用什幺来对治,所以无法成立我们内心会断灭,那末如来圆寂会断灭,也是不可能的。

  上部论师的说法,解脱是内心的功德,内心烦恼留下的习气好比种子,有办法以对治力来消灭,烦恼及烦恼种子;当有办法灭除烦恼种子时,内心已经得到解脱了。这种解脱,仔细观察的话,便是清净内心的空性,内心的空性称为解脱;在未得解脱之前,内心仍有空性,这种空是无自性的,便称为如来藏。

  任何众生,如果内心起了感到不快乐,这便是烦恼;何谓解脱?断除恼害的心,就是解脱。但得这种解脱仍不够,因为以前留下的习气,它是使我们了解法相的障碍;为要了解一切法相,我们必须断除这种习气,也就是断了所知障,清净的内心就成了法身。

  要了解解脱的话,必需体会何谓灭谛;灭谛是洗去内心的污垢,因此了解四谛的内容是很重要的。佛陀初转*轮,是四谛*轮,就是这个原因。一切佛法的基础,也是由四谛安立,因此了解四谛,便算是真正了解佛法。如果不了解四谛,只是持咒或学密,是没有用的。四谛是佛教论师共同主张的,至于细微部分,虽有不同的见解,但四谛安立是共的。西藏一般不懂四谛内涵,只拿着念珠念六字大明咒,也像汉人拿着念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果不了解四谛内涵,不会成为好的佛教徒,因此佛教徒一定要了解四谛的内容。要了解更深的四谛内容,必须依佛教上部,即中观的胜义谛及世俗谛的内涵;但初步的了解,不必学中观。

  所谓四谛即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也是依因果安立的;污染谛即苦谛、集谛,因是集谛,果是苦谛;一般人均不想要痛苦,只要快乐;不想要的痛苦,便称为苦谛;痛苦是由集谛而产生的,所以称为污染谛的因果二法。清净谛即灭谛及道谛,也有因果二法,因是道谛,果是灭谛。一般人均想要快乐,这快乐是一种感受,解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灭谛称为快乐。灭谛本身没有近取因,还需要我们努力去修道而产生的,所以必须依佛陀开示道谛的方法,这是清净谛的因果二法。

  有一部论中提到,我们的情器世间,均是苦谛。佛陀所谓世间是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以欲界来说,星球可分为千百亿种,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广的。星系以科学来说,地球形成是一种物体大爆炸而成立的;如果以科学家说只有一个,那我们佛教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就需要考验了,因为科学家证明不同;如果科学证明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星球,则三千大千世界便是真的。至于地球的形成,可以参考有关书籍。

  相续本母说:由虚空产生风,由风产生火,接着水、地,由此顺序产生。灭时由地水火风虚空,慢慢的消失掉,这点同科学家说的有些相似。由细产生粗,由粗慢慢的消失成细,这是循环法性的规则;至于地球变化也是法性的规则,而不是由业果产生的。以一本书刚开始是由虚空而产生,我们的身体开始也是由虚空产生。虽然由虚空,却产生两种不同的东西,这是因业而造成不同。所以不论是器世间的地球,或情世间的色蕴,以及我们所受的痛苦,所依的都是「地」。

  苦又有三种,苦苦、坏苦及行苦。苦苦是一种痛苦的感受,坏苦是一般凡夫认为快乐的感受。这种快乐的感受,好好的观察的话,久了会变成痛苦,快乐剎那剎那的转变成为苦受,所以不是最究竟的快乐,所以称之为坏苦。行苦是不管何时,有了烦恼干扰,便有痛苦,这就是行苦。至于内心的本质是无自性的,它是空性。这空性不是烦恼所摄受的,所以不是行苦。尤其内心的空性本来就有,所以称为自性涅槃。凡是被烦恼所摄受的一切法,均可称为行苦。初学者为了要离开痛苦而努力,但是求解脱痛苦的心,这种痛苦,不是苦苦而是行苦;有这种行苦,才会产生出离心。

  西藏有位大师曾说过,想要解脱苦苦的心态,一般畜生也有。想解脱坏苦的心态,外道也有,他们不但有此心态,而且有办法暂时解脱有漏的乐受,因禅定的乐是舍受而不是乐受。人能暂时解脱苦苦及坏苦,但真正要解脱,想要有出离心,则必须畏惧行苦。凡是有烦恼便是痛苦,不论被什幺烦恼摄持,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对治烦恼,调伏烦恼,有这种出离心,才是真正佛教所说的出离心。只要有烦恼及业力所缚的话,就无法得到最究竟的快乐;所谓烦恼依于业力,这是我们讲集谛要领悟到的。

  集谛分为业集谛及烦恼集谛;集谛是产生烦恼,是痛苦的根源处,所以称为业集谛。业分为二种,思业及思己业;身口二业称为思己业,意业称为思业。有的佛教论师说业是心所,我认为业分身口二业,它不是有形体的,它是非心非色的。产生快乐的因,称为善业,产生痛苦的因,便是恶业,产生舍受便是无记业。因为业必须经由身口意,所以业分身口意三业。以业产生的果,有纯白、纯黑、杂染的果,所以业分黑、白、杂染业。杂染业就是黑白混杂一起。譬如早晨起来,抱着很好的意乐,也实际去做,后来因某种原因,好的意乐消失了,心想真倒霉,为何在此礼佛呢?这种不善的念头生起,原本是好,后来是不好的,这种业就是杂染业。或者刚开始抱着很好的意乐来听经、念经,实际上也在做,到一半时,他想这样别人会赞叹我、尊敬我,有这种念头,则所做一切均白费了。另一种是刚开始遇到自己的仇人,不喜欢他,以难听的话骂他,骂完后觉得自己不该如此,心想自己是佛陀的弟子,他也想快乐呀!有些忏悔的心,那幺首先造的业,不完全是黑业,是杂染业。因此,我们要做善行,其加行、正行、结行,均要做的好,这样才是完整的善行。当然最好是不造恶业,万一犯了恶业,刚开始是恶,但至少在结行时要忏悔,要这样做才没有错。以成为后世的业来说,又有引业及满业。业分很多种,有些今生可以见到,一种是过去生所成的业。业是很广的学问,并不是都能知道。

  业分许多种,一种是有意乐去做,一种是没有意乐去做,有一种是有意乐不去做,有一种是去做而没有意乐,有一种是有想做的意乐也去做,有一种是两者均无。意乐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做任何事,首先调伏烦恼是最重要的。俱舍论说:「见谛无能引」。意思是阿罗汉已得解脱,但他们所造的业,还是存在的,但不会招引痛苦的感受,因为没有烦恼来帮助这种业感果,所以不会有痛苦。

  因此,调伏烦恼是很重要的。烦恼有贪瞋痴慢疑及恶见六种,恶见分为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则共有十种,随烦恼又有二十种。虽然烦恼有很多种,但其根源只有三种------贪瞋痴。释量论说:虽然烦恼有很多种,但主要的是常体会的贪心及瞋心。这两种会造成许多不善的业及恶习。

  贪心及瞋心也是由于无明愚痴而产生的,无明法相本身的道理分为粗细二种,细的较难了解。要真正了解何谓最细无明,必须体会空性的道理,才能了解最细的烦恼。所谓解脱即是解脱烦恼的束缚,但烦恼是否可以真的调伏及断除,这是很重要问题。通常以自身经验来说,粗分的贪心和瞋心,有办法压抑甚至连根拔除它,细的连根拔除它,确是个重要问题。假使我们无法断除烦恼,我们则无法讲苦谛及集谛这两个道理了,那幺我们去喝酒或逛街购物,好象外道顺世派所说,只有今生而没有前后世,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了。假使烦恼可以断除的话,应该有方法朝这方向努力,这是正确的依据。至于是否有法断除烦恼,要从灭谛来观察;要真正了解灭谛的含意,我们要主张大乘法门,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空性,必须透过空性,才能体会到什幺是灭谛。

  佛陀在第二次转*轮时,说的是无性法门,其中提及空性,如何对治最细的无明,必须了解佛陀所说的空性,我们才有办法成立灭谛的第一个理由,有办法安立空性便有办法成立灭谛。第二个理由,我们的内心本是一个光明的法体,它在光明的本质上没有任何污染,这要依佛陀第三次转*轮时所说才能了解;第三*轮是解深密经,以唯识来说是了义经,以应成来说是不了义经,这是他们在了义方面的争执。以解深密经中提及,有一位大地菩萨请问佛陀,当他在转第二次*轮,即无性*轮时,其本身是不究竟的,不能依靠字义来安立的,大地菩萨曾经这幺说。在现观庄严论及相续本母(究竟一乘宝性论)这两部论中,同是一个宗派,也同样是弥勒菩萨所说的,同样的偈颂,文句一样,但我认为其内涵应有差别。现观庄严论是以空性安立,但相续本母的偈,是以内心光明安立的,所以虽然文句一样,但含义不同。

  第二*轮及第三*轮,均是我们能了解解脱最好的道理,如果我们能了解此二*轮,便能了解解脱了,尤其第三*轮提及我们内心是光明的法体,如果我们有办法安立这一点的话,就有办法更进一步领会何谓道谛。仁波切也说过:佛陀初转*轮是四谛*轮,大家均能了解,大家均能成立四谛道理,这是最主要基础;再次佛陀转无性*轮,是说明佛陀所说的法,有了义及不了义,这第二*轮让我们体会到,了义及不了义的道理;第三个*轮使我们了解到内心光明的法体。讲了这三部分,大都是显的部分的道理,然后再引空性及内心光明不二的道理,讲事部、行部、瑜珈、无上瑜珈最高的密的道理;好比从基础慢慢上去,越讲越高深,这是很好很善巧的方便。

  龙树菩萨曾说何谓解脱?有办法永远离开烦恼就是解脱。虽然有业,但没有烦恼的缘,便不会产生果,凡远离烦恼,便是解脱。至于如何解脱,便是问题了。我们造业由烦恼而生,烦恼由非理作意而生,非理作意是由内心实执幻相而生。如何灭除实执幻相,以藏人来说,他们根据经论有一句话,反复思惟空性就可以铲除幻相;这经论是由梵文翻译,梵文本身的意义,是说在空性中断除烦恼。有这两种断除实执幻相,这是库乃的喇嘛所说的。我们要怎样脱离实执的幻相,在佛经中谈到,中观的一部论讲到轮回是由意识而生。这意识并非一般所说的意识,是一种实执的意识,这种实执的所缘是一般事物,所见到是这些事物自性存在,所缘的是实执的东西,如毯子、桌子等。假如我们以另一种正见来说,同样的缘起这一点,如思惟到是没有自性的话,那有自性的相,当然就断除了,有自性相的实执也会断除。我们要断除实执,则必须了解空性,即无我。要了解无我,必须先了解什幺是要断的我,必须要断的我。月称菩萨曾说过,不依其它法而独立存在的我,是要断的。有人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如房子、桌子,均认为它由其境上产生的,是自相存在的;不能把桌子变成毯子,桌子必需具桌子的条件,才能成为桌子,所以桌子是由境上产生的,不需要靠其它产生,这种自相存在我们均能见到,体会到的。认为有的东西,是否自相存在,我们要继续观察。至于是否有我,或大家共同见到自相,四百论中提到次第观察我这方面,这些次第等到讲空正见时会说明。

  关于自性的有,是否真的如此,我们要仔细观察;当我们发觉假使有自性,会有许多缺点。那末,我们坚持认为这是有自性,却是无自性的。当我们慢慢了解到一切法均无自性。那确确实实由颠倒执及错误的意识,而认为它是有自性,我们便能体会到,原来真正最细微的烦恼在扰乱。既然没有而我认为他是有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一定有办法破除。因为了解真正的法相是什幺?真正的法性是什幺?原来是无自性的。有自性执着同无自性执着,两者不可能互存,这是对立的东西。无自性的空正见,是有办法对治有自性的实执,因此最微细的烦恼,是可以针对调伏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内心是光明法体,本具一切功能,接触外境的功能,这并非谁创造出来的。像我们内心一定会接触外境,这功能是本具的,为什幺法相是无自性的,而内心无法接触到?是因为错乱识错误的实执扰乱的关系,内心无法体会真正的法性;如果有办法以空正见的智能,加上内心本具的功能一起修持,则我们有办法得到佛陀的智能。既然有办法知道断除烦恼的方法,我们要努力学习道谛,这才值得的。释量论曾提及:慈心及悲心和实执所现的是不同的,不是正对立的,是有自性的,慈悲心不是无自性的,见到众生的痛苦,无法正对治实执,我们并不能只依慈悲心来断除实执。实执的对治力,只有空正见;但真正伤害实执最有益的,是了解空正见的现量,即我们所说的圣道。

  在证得证空现量以前,要先证得证空比量,在证得证空比量以前,必须体会一些空性的道理,必须具有思察识,在具有思察之前,必须对空性产生一种疑惑,要先感觉到底有无自性的疑惑,才会产生完全无自性的思察识;在未有疑惑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何谓自性,必须体会到,见到的是自性,自性的百分之百决定意识,决定是自性有的,再渐渐经由无自性的道理,领悟之后,才会慢慢产生疑惑,有了疑惑再慢慢的观察,发现原来有自性的话,有许许多多的缺点,无自性才是正确的,才会产生决定性的思察识,以思察识慢慢观修,观修成量,这种量称为证空比量。还是有模糊的相,称为二相,二相有自性有的相及异共相,透过修持会慢慢消失,这种相完全消失之后,便证得证空现量,这便是圣道。

  证空现量会慢慢增长的原因,是由方便品的关系,为求自己解脱,出离心加上空正见,就慢慢解脱;要求得无上菩提,在修空正见的同时,必需菩提心来帮助空正见。

  真正的法宝是灭谛及道谛,佛法以教证二量,教量是三藏,证量是三学。真正皈依的法宝是灭谛道谛,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能真正解脱,离开痛苦烦恼。真正的皈依处是内心的灭谛及道谛。以这个道理说,三宝还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

  上面所说是佛法总概,如果你们了解的话,听三主要道会比较容易了解。在西藏的佛法,小乘、大乘及密乘俱有,是很圆满的。一般人认为小乘及大乘是不相干,小乘排斥大乘,大乘排斥小乘,这是错误的。大乘的修持,先要了解大小乘共同的次第才可以。大乘分显密二教,一般人不了解以为修密教不要了解显教,这也是错误的。以大乘法的根本是菩提心,一般有自利希求和他利希求;大乘主要的是他利希求,自利希求是希求无上菩提,要生起无上菩提心之前,要有希求解脱之心,希求解脱心以前,要有四谛的修持,轮回苦方面的修持;没有这些修持,则无法生起断除所知障的断功德。

  如果修密法,一定要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是不可能修密法,而且没有空正见也不行。一般经典宣说的方式,如密教经典提及显教的基础,这些是浓缩的解释,因为学密之前要有显教基础。所以大乘密教没有说小乘道,或显教也未广说,我们就批评小乘。所以我们要对大小乘密教均要很了解。

  有一段时间,佛法不像以前兴盛,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佛法,但他们有希求心,很想学佛法,但如果不了解佛法总概的话,是很危险的。西藏俱有显密大小乘很圆满的,这是可以利益众生的。佛教有两个教授,即教教授及证教授。如同世亲菩萨所说:持教法有二种,一是修学,一是修行。我们修行之前要听闻,如果不听闻,即使很想修,也不知方法,就无法修行;有些是广闻不修行,学的均成为烦恼的助缘,学了佛法反而生起烦恼心,无法把所学的用来修行,如果这样做就是错误,如天成魔。西藏有个名言,意思是说,本身是出家人,具足律戒,持守很清净,也具足菩萨戒的修持,具足密教的修持,这种人在名字上好象很有名。还有一些说法是,外表的修持像小乘,而内在要有密教的修持。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