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卓格多杰仁波切: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六讲 智慧品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来源:   作者:卓格多杰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卓格多杰仁波切: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六讲 智慧品

 

  日期: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这次讲座继续破斥正理学派以大自在天为诸法单一因;他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创造者,是纯洁、永恒、唯一和具心识活动的。因正理学派找不到一个实在的大自在天出来,在中观瑜伽师的追根究底下,他们只好无奈地说大自在天好像四大种和虚空,能创造宇宙。中观瑜伽师破斥说:「四大种众多,非恒常、不干净、为众所践;最主要是四大种没有心识活动,完全不具创造主的特征。」于是正理学派转变口风说:「大自在天创造了后一秒的大自在天,例如这个我是由上一秒的我创造出来的。」中观瑜伽师便直斥说:「那么,你们的大自在天便是被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不是永恒不变喽!」正理学派又说:「大自在天创造了众生和他们的心识!」中观瑜伽师罕有地引述自己的主张:「识从所知生,苦乐无始业。」「众生是由他们的业行而产生,业行则由善恶念头引发起;此外,众生生起心识都是依缘于境相;当念头起来时,心识呈现出对境的形象;但心识生起对境形象只是一种相应的认知,事过境迁,水月无痕!所有现象的生住异灭都是如此理解,那么大自在天创造了什么?同时,你们认为万物皆由大自在天创造,那么一千年前的人是他创造,一千年后的人又是他创造,这些人应同一时间出现才对,但事实却不如此。」正理学派又辩驳说:「大自在天体是常,但他却不经常起作用,因起创造作用还须要一些助缘。」中观瑜伽师便直指其思想盲点而驳斥说:「大自在天还要依缘才能创造万物的话,他便不是诸法唯一因。」「缘聚则定生」,万法生因不是自在天,而是因缘汇聚。「不聚无生力」,相反,若果因缘不聚合,就算大自在天亦无能力使它生起。中观瑜伽师最后总结说:「既然万物生起皆依因缘汇聚,不由大自在天的意欲,『何名自在天』?大自在天有何『自在』可言?」正理学派无话可说,它的结盟拍档主张原子论的胜论欲想帮口,却已被中观瑜伽师封杀:「微尘万法因,彼于前已破。」「你们执着诸法为微尘所生起,在颂八十五、八十六已破斥过哩!」

  接着中观瑜伽师要面对劲敌数论的质疑,才能破斥自生论。数论主张因中已有果的自生论(ātma-ja),诸法的出现,是取决于主物及它三种性质三本事,认为果一早在形成前已存在,而果只是潜伏在因中。数论举了一个例,就好像暗室中早有一宝瓶,因光线太暗,没有看到;当举起油灯时,宝瓶便显现出来。中观瑜伽师重点就是要破数论这种因子实有论(potentialities as truly existent)。在未正式对因子实有论进行批判前,中观瑜伽师先挖松这种谬见的根,数论执「主物」为万法生起的因,认为「主物有着三本事喜忧暗的性质,依这三本事不同的比例而构成众生。『喜乐忧与暗,三德平衡状,说彼为主体;失衡变众生。』」首先,中观瑜伽师批评「主物」假如是独立的实体,却又说它具备喜忧暗三种性质,一体三性,这是矛盾的。中观再批评数论执着万物皆由喜忧暗三本事变现出来,同时喜忧暗都是实有。换言之,万物皆具备喜忧暗的实体。那么「衣等无心故,亦无苦乐受。」衣服是死物,那会有苦乐等感受?数论诡辩说:「我们说看到漂亮的衣服后令人感到快乐,丑怪的衣服令人感到苦恼!」谁不知这狡兔偏选中布下网罗的窟穴!中观瑜伽师抓着重点说:「若布生乐等,无布则无乐!」因为你认为实有「布」这个外境,于是执实有「乐」这个感受,但外境的「布」在前面身念处早已论证不是实有,那么「乐」何能实有?数论死口坚持说:「不管怎么样,我们相信喜忧暗明显恒常存在。」还提出「乐显时苦微」等理论,认为乐、苦是恒常实在存在,为何我们快乐时不察觉痛苦,只是乐显现时苦减少活动。中观瑜伽师又提醒数论:「苦乐不是实有,我们在受无实有的颂文九十、九十一时已驳斥过。」数论于此证论根基大致已松脱;中观瑜伽师开始主攻数论因中有果的因子实有论。

  (一二一)

  「云何此彼生?」「我及自在天,

  大种岂非常?」

  中观瑜伽师继续批判正理学派认为自在天是万法唯一因,但又强调他是不可思议:「既然你不能了知他,你凭什么确定万法由他生出呢?」

  正理学派又转念说:「大自在创生的是我、大种和后续的自在天,例如现在这个我是由上一秒那个我所创造的。」

  中观瑜伽师驳斥说:「你们不是主张我、四大和自在天是永恒不变的吗?如果自在天是创造者,其他的都是被创造者,这不就是自相矛盾,你们的立论已不攻自破了!」

  What is it he wishes to create?  Has he made the self and all the elements?  But are not self and elements and he, himself, eternal?

  正理学派再三转念说:「大自在创造了心识!」

  (一二二)

  识从所知生,苦乐无始业,

  何为彼所生?若谓因无始;

  彼果岂有始?

  中观瑜伽师驳斥说:「每一个意识的生起都是依缘于它的境相;当念头起来时,呈现了对境的形象,这只是对于对象的一种认知而已1 ;并非说意识是从所知外境而生。此外,众生和有情世界由业行而产生,业行则是善恶念头而引发;世间的喜乐和悲伤都是心识的善恶造作业行的后果。所有现象的发生、转化与毁灭都可以如此理解。那么,宇宙万物中有什么是由自在天所生的呢?此外,如果你相信万有创造唯一因-自在天是永恒存在,因而没有开始,那么他所生的果又怎会有开始呢2 ?换言之,自在天既然是万有创造者,一千年前的人是他创造,一千年后的人又是他创造,为何这些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不在同一时间出生呢?」

  And consciousness, we know, arises from its object.  Pain and pleasure have, from all time, sprung from karma, so tell us, what has this Divinity produced?  And if creation’s cause is unoriginate, how can origin be part of the result?

  正理学派辩答:「自在天体性是常,但不恒常生果!」

  (一二三)

  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

  若皆彼所造,则彼何所需?

  中观瑜伽师驳斥说:「既然是万有唯一的创造者,自在天就不会依任何助缘(依他)而独自便能够创造万法,他何必要分阶段去创造万物?为何不同时创造一切果、恒常创造一切果?如果万有都是他所造,他还须要依赖什么助缘呢?」

  Why are creatures not created constantly, for Ishvara relies on nothing but himself?  And if there’s nothing that he has not made, what remains on which he might depend?

  正理学派又辩称:「自在天确是万物的创造者,可是,他还会依因缘聚合而造万物?」

  (一二四)

  若依缘聚生,生因则非彼。

  缘聚则定生,不聚无生力。

  中观瑜伽师破斥说:「如果说依靠因缘聚合而生起万物,那么生因就不是自在天,而是『因缘汇聚』(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ose causal circumstances);一旦因缘聚合,自在天也无能为力不让它创生。若果因缘不聚合,自在天亦没有创生的能力。」

  If Ishvara depends, the cause of all is prior circumstances, and no longer he.  When these obtain, he cannot but create; when these are absent, he is powerless to make.

  (一二五)

  若非自在欲,缘生依他力,

  若因欲乃作,何名自在天?

  中观瑜伽师接着说:「如果当因缘汇聚时不依自在天的意欲,万物创生了;那么自在天便不是造物主;而他也由因缘汇聚所支配。相反来说,如果自在天依意欲而分别创生万物;那么他便为意欲所牵制,那『自在天』又何有『自在』可言?」

  If almighty God does not intend, but yet creates, another thing has forced him.  If he wishes to create he’s swayed by his desire.  Even though creator, then, what comes of his omnipotence?

  于此,相信大自在天为万物唯一因,是宇宙创造主的正理学派经寂天菩萨逐一指点,思路渐通,站退一旁。而另外一外道胜论派(Vaiśheshika)伺机欲想发言,中观瑜伽师已先发制人:

  (一二六a)

  微尘万法因,彼于前已破;

  中观瑜伽师说:「你们提出恒常的微尘是万法之因,这点我在前面颂八十五至八十六已破斥过!」

  Those who say that atoms are the permanent foundation have indeed already been refuted.

  (一二六b)

  常主众生因,数论师所许。

  数论(Sāmkhya)认为主物(Primal substance)是众生之因3 。

  The Sāmkhyas are the ones who hold the primal substance as enduring cause.

  (一二七)

  喜乐忧与暗,三德平衡状,

  说彼为主体;失衡变众生。

  中观瑜伽师引述数论的见解说:「他们认为宇宙现象第一因是主物,其次是我(Purusa);当『我』进行思惟活动,认识境界时,这个主物就变出种种现象,供『我』去认识享用;例如主物先变出大(Mahat),大变我慢,我慢再创生三本事(Guna),这三本事就是喜(sattva)、忧(rajas)和闇(tamas),依这三种本事不同组合,产生了分歧复杂的现象世界。换言之,当三本事处于平衡状态,它就是『主物』;当三本事失去均衡时,便变成了众生等万有现象。你们又执着无论主物或它的三种性质所谓三本事都是实有。」

  “Pleasure”, “pain”, “neutrality” so called, are qualities that, when they rest in equilibrium, are termed the Primal substance.  The universe arises when they are disturbed.

  (一二八)

  一体有三性,非理故彼无。

  如是德非有,彼复各三故。

  中观瑜伽师接着破斥说:「假如作为本体的这个主物是独一的实体,但你们又说它具有喜忧暗三种本事;一体三性,这是矛盾的。同样,三种本事亦非实有,就好像你们所说,在三本事变化成现象时,每一种性质也同样显现三种本事,所以每一种本事亦由三种本事的性质组成,所以它不是真实。」

  Three natures in a unity are disallowed.  This unity, therefore, cannot exist.  These qualities, likewise, have existence, for they must also be assigned a triple nature.

  (一二九)

  「若无此三德,杳然不闻声。」

  「衣等无心故,亦无苦乐受。」

  数论宗反驳说:「没有真实的三本事作为因的话,即好像没有父就没有小孩,而三本事所形成的声音和现象也杳不可得。」

  中观瑜伽师解惑说:「在无情识的衣服等物质,不可能有喜忧或苦乐的感受。」

  If these qualities have no existence, a thing like sound is very far from plausible!  And cloth, and other mindless objects, cannot be the seat of feelings such as pleasure.

  数论转个念辩驳:「诚然外境没有喜忧苦乐感受,但例如漂亮的衣服可引起我们内心喜乐的感受;所以诸法(例如衣服)是实有的。」

  (一三零)

  谓法即因性;岂非已究讫?

  汝因具三德,从彼不生布。

  中观瑜伽师解惑:「你们说外境诸法例如衣服是产生喜忧的因,它是真实的。但我在前面身念处已论证过外境诸法无实有(见颂七十八至八十七)。同时,从喜忧乐三德亦不能见到有布等生出。」

  “But” you say, “these things possess the nature of their cause.”  But have we not investigated “things” already?  For you the cause is pleasure and the like, but from pleasure, cloth has never sprung!

  (一三一)

  若布生乐等,无布则无乐;

  故乐常等性,毕竟不可得。

  中观瑜伽师接着说:「如果你们认为布等外境东西可以生出乐(等三本事),然而布匹已论证不实在,那么乐等三本事又何来实在呢?所以乐等三本事恒常性完全是不存在的。」

  Pleasure, rather, is produced from cloth, but this is nonexistent, therefore pleasure likewise.  As for permanence of pleasure and the rest – well, there’s a thing that’s never been observed.

  数论反驳地说:「喜、忧和暗明显地恒常存在。」

  (一三二)

  「乐等若恒存,苦时怎无乐?」

  「若谓乐衰减;彼岂有强弱?」

  中观瑜伽师又接着破斥三本事是实有的谬见:「如果乐忧暗三本事恒常存在,那么痛苦时为何感受不到乐呢?」数论说:「受苦时乐受就减弱了!」中观瑜伽师驳斥说:「如果说受苦之时乐受减弱,所以感受不到,然而真实恒存的事物怎会有强弱变化呢?」

  If pleasure and the rest are true existents, why are they not constantly perceived?  And if you claim they take on subtle form, how can coarseness change, transforming into subtlety?

  (一三三)

  舍粗而变细,彼乐应非常。

  如是何不许:一切法非常。

  粗既不异乐,显然乐非常。

  中观瑜伽师接着说:「既然脱离了粗乐而变成细乐,它便是变动的了;如果它是变动的,你必须承认它是无常。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主张乐等诸法都是无常呢?既然乐与粗细有关,并且会有变动,那么乐等三本事显然是无常。」

  If coarseness is abandoned, subtlety assumed, such transition indicates impermanence.  Why then not accept that, in this way, all things will have the character of transience?  If you say the coarser aspect is itself the pleasure, the manifest sensation is of course impermanent.

  第三十六讲完

  注释

  1 佛教认为没有一个新的连续意识是被创造出来的。三界万灵各有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都因为三界各有不同的意识而呈现。

  2 达赖喇嘛说:「西方的思想家总习惯思考有关究竟的起始,而佛教则否定时间有开始,也破斥有一个造物主。一个佛的意相续(The conscious continuum of a Buddha)是延续到无终的未来,佛陀无止尽的事业则是完全放在度生上,引导他们觉醒。」如西方人会问有鸡抑或有蛋先?佛家只能答,鸡和蛋都不实有,鸡由生起鸡的因而来,蛋由生起蛋的因而来;其次,我们相信因为诸佛清净发愿,因果相延;佛的智慧会延续到地老天荒;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必然可让有缘善信往生,接受授记。贤劫千佛必定于未来世,在金刚座成佛后说法度生,化度群迷。

  3 有关数论的谬思,寂天菩萨多次破斥,而其详细主张,见上卷页一六四注释 1 和3 ,下卷第三十讲注释3。

  应用讨论问题

  一)试揣摩寂天论师如何破斥数论师认为宇宙恒常唯一因「主物」,连带主物变出三种性质,所谓喜、忧、暗三本事,都是实在的方法。此外,寂天菩萨以衣服、布匹为喻,你以自己的思路,用自己文字,依中观破斥方法和其他比喻,再揭示数论的谬见。

  二)为何寂天菩萨破数论的因子实有自生论之前,先要破斥「主物」和它的性质「三本事」不是实有?这种方法对破自生论有没有帮助?

  三)在颂一三二、一三三中,数论反复坚持喜、忧、暗明显实存;并狡辩为何我们感受苦时不见有乐?原因是我们感到苦时,乐的力量暂时减退。这明显于前面颂文九十破受有实性有相似之处,寂天菩萨亦采用相同的破斥方法;试引颂一三二、一三三,并结合前颂详析之!

  四)数论提出暗室早有宝瓶只是不明显存在为喻,任何果性早已存在于因位。这些外道理论看似无稽,倒与佛教「本有种子」、「我及无边众有情,从本以来就是佛,由分别故转轮回。」的思想,甚至西方海森柏格(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谓量子一经测量后,便进入真实现象而呈现;这些思想理论有相关相似,你相信数论在某程度也包含真理吗?偏偏中观不承认潜在因子是「实有」,你如何取舍?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