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菩提道次第专题·专门修法[六加行]:菩提道次第教授·淬炼精金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菩提道次第专题·专门修法[六加行]:菩提道次第教授·淬炼精金

 

  ☆ 第一章:菩提道次第概论

  ☆ 第二章:修行四大宏观

  ☆ 第三章:当弟子遇见上师

  ☆ 第四章:八无暇与十圆满

  ☆ 第五章:心识修行三士道

  ☆ 第六章:下士道轮回恶趣

  ☆ 第七章:寻求皈依处

  ☆ 第八章:善恶业轮回定律

  ☆ 第九章:生命的苦集灭道

  ☆ 第十章:培养菩提心

  ☆ 第十一章:大乘六波罗密多

  ☆ 第十二章:金刚乘檀陀罗修行

  ☆ 第十三章:淬炼精金结语

  ☆ 菩提道次第修法前行

  菩提道次第教授·淬炼精金

  第一章:菩提道次第概论

  法王DLLM:

  释迦牟尼为了嘉惠无数有情众生,做了很大努力,来唤醒及证悟他们的心识。我们可以在“佛本生谭”、各种佛经及后来的作品看到他的训诲。在证悟之后,他为了万物的福祉而“转*轮”(编注:使佛法如轮子,转动不停,是传布佛法的意思),揭示超越通往来生、解脱和完美真知境界所须克服与达成的事情真谛。

  他的教诲像慧眼一样,可以洞悉所有真理,亦如仙丹,能开启根本智慧之门。这些金科玉律,不断由代代相传的印度上师,如龙树菩萨和甦省等散播与阐释。最后传播至全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韩国、尼泊尔、西藏和整个中亚。在这些国度,原始佛法依照传法上师的经验,激起不同影响力。他们运用最适合那时代的方法,巧妙表现佛法训示。佛教呈现出许多面貌,传承的自性相同,意即在克服消极面、增进慈悲的证悟以及解放心识等,毫无轩轾。

  西藏传布的佛陀教义有许多派别。虽然每一派都按照弟子需要程度、时间和传法地域而产生差异,但是,他们都接受佛陀教义的“四摄”利他法门、修习结合显宗乘(即大乘)和金刚乘义理,也都拥有可以在今生完成证悟的修行法.其间的微小差异就显得不很重要。再者,上座部(指东南亚国家)、中国、日本和西藏等地,实践佛法的细节虽然有差别,但是,建构的基本脉络都是以佛陀金玉良言为经纬。

  编注:“四摄’的意思,一是布拖摄,以无所施之心行施受法和财,众生爱财则布施财、爱法则布施法,令众生起亲爱心。二是爱语摄,以好言相劝,令众土起亲爱心。三是利行摄,以身语意三秘修行,利益众生,令众生起亲爱心。四是同事摄,亲近众生并和他们同甘共苦,令众生起亲爱心。以上四摄心,主要是让众生起亲爱心,之后自然会依附菩提道而接受佛法。

  为了特定需求及让修行者得到殊胜喜乐,所以不能坚持一成不变的弘法方式。我们需要佛教的传法方式多样化,就如同这世界需要各式各样不同的宗教。虽然所有人都生而平等,但是不可否认,每个人有各自己生活背景、看事情和欣赏事物的独特角度、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哲学喜好。

  这世界有各种食物满足各种人的嗜好。各种宗教和教义,都有积极的一面,提供修行者更多元化的方向。西藏鼓励个人从宗教获得解脱,有句凸显的名言说:“每位喇嘛都自成宗派。”

  我们可以看到,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对宗教的热忱减少了许多。不过,人们原本期望让心识空洞的唯物主义能带来快乐,这股强烈期望也在近年快速消失。人类又一次认知心识成长的需要,有别于动物的基本生存需求。致力科技和物质发展的作为,并非负面力量,只是,若不配合心识证悟,则无法为内心带来更深层的知识与喜悦,对整个世界来说就非常危险。例如炸弹、化学物污染、装备先进的秘密警察、暗杀百姓的政府组织等,就是显著例子。假如科技和心识发展能够携手同行,即能为我们的世界带来无穷希望。若我们持续以现今的方向发展工业技术和科技,只是唯利是图地开发人力和资源、遂行强势政治和国际贸易之诡计,其结果能多让人满意,就非常难说了。许多崇高的精神传承在全球仍很兴盛。当今有很多上师,可以指引我们正确的力行方向,只是我们不太愿意接纳他们的教导罢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当然得不到任河心识体验,这又要怪谁呢?我想,只好怪我们自己了。

  DLLM三世:

  缘起踵足上师大成就

  化身源自三宝佛法僧

  虔敬致意心识诚感召

  赐予灌顶加持我祈请

  这是认知“菩提道次第”修行传承的前提。这项传承,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甚深菩提道次第证悟”,是为了想要在人生际遇获得益处的人而写。

  什么是“菩提道次第”传承呢?

  它是佛陀所有数诲的精髓:是一段过去、现在和未来二世,高等万物所走的旅程;是上师龙树菩萨和无著留下的训诲;是生于世间,无所不知之灵长类的宗教:是所有完整修行的综合体。

  “菩提道次第”是佛法特别深奥的:最初是实修性质的传承。它会完美无瑕,起因于它有最完备的修行法,圆满结合方法与智慧。提供修行者体验龙树菩萨和无著教诲的所有方法,从初学入门到最终成就佛陀果位,是不仅只教导修行的修行法。

  这套开端完美、有条理的佛法之道,好像满足够愿望的宝石,万物可以由此轻易而快速达成修行目的。如果结合小乘和大乘经文的卓越教义,就产生如海洋那样广阔的力量。它明显揭示大乘和金刚乘的精华,构成一套完整教义的圆满阵承。

  为了显示心识修行法的主要轮廓,就整合所有修行法于一体,尤其融合龙树学派贤者慧拘枳罗上师的传承,和无著学派贤者喇嘛协林巴(法称)的传承,成为很珍贵的修行法。因此,无论是正打算或是已考虑要听闻“菩提道次第”的人,真的都是幸运者。这里引述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颂”的偈语:

  龙树菩萨无著上师尊

  名相法相遍及四大洲

  悉为此世殊胜贤者首

  崇高传承菩提道次第

  圆满具足如愿修行者

  十万教义尽融于一体

  完美指引胜似功德海

  法王DLLM:

  “菩提道次第”传承的两位支柱为龙树菩萨和无著,这是释迦牟尼佛借佛经传达的旨意。此传承的根源,其实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他的慈悲对万物而言,如同白莲花一般。释迦牟尼佛转八万四千*轮,传给其中二位主要继承者:“甚深智慧传承”传给龙树菩萨、“无上方便传承”传给无著。

  两位上师都经过深入研读经书、勤奋修行并获得极大启示。他们写出数种经文来阐释佛陀教义,并将其结构化,以便于更有效地修行。最后,两支传承都传给“阿底峡·吉祥燃灯智他融合之后再传至西藏。他被邀请以最适合西藏人的“口传”方式传法,教授“菩提道次第”,这项传承到今天未曾间断。

  “菩提道次第”是最卓越的教诲,融合佛陀所有教示,包括大乘和金刚乘之道。由于同时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所以.无论是具有慧根的人,或是待启发的人都能够修行。它如广阔的海洋,里面是佛法的所有宝藏,带给人们的益处不仅在这一世,更远及于来世,达到解脱和全知证悟的目的。我们如果能够完成“菩提道次第”基础修行,并从事无上瑜伽檀陀罗的高阶修行,在这一生就得到完全证悟是有可能的。“菩提道次第”开头的部分,教导修行者认识人类潜能,并且了解对平凡生活不满意的天性。接着,我们会注意到修行者受益的实际情形,再从受证悟者、教义和精神团体中寻求启示。中期阶段要达成的目标,是超越高等重生的希望,让心识找寻解脱,或者说是,从最错综复杂的轮回痛苦中解脱。

  要去佛国净土,就必须经历更高级的戒律、观想和智慧的薰陶,所以,中期阶段就是介绍达到此目的之修行法。

  最后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获得修行成就之后,开始思考为什么不仅是自己,连万物都要陷于轮回痛苦大海?因而产生菩提心,即大乘世界观的负责任态度,目的是要得到全知证悟,当做帮助世人谋福利的最高方法。然后就进入六波罗蜜境界的修行、累积修行四阶段檀陀罗的两个高阶修行。这些是完成证悟,落实为有情众生谋福祉的最终方法。既深又广的“菩提道次第”修行法,具体表现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的精义。喇嘛仲敦巴传承阿底峡的论述,分成三个传承给三位噶当派修行成就者,广为传布“菩提道次第”教诲。出自他们传承的是:经文派、口传派以及修行派,成为众所皆加的“噶当三派”。宗喀巴大师吸收这三支派精华,而而将其融合。他根据这三支派的原义,将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做了三种注解。

  编注:仲敦巴的传承支系已如前述编注·因为术语运用不同有相异称呼。比较常见的称呼是“经典派·教诫派·修行派,”,或“甚深见派·广大行派·修行加持派”,名词不同,意义却无分歧。修行派又称为教授派。

  宗喀巴大师三部注释书的第一部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他先不论教义支派,直接进入基本修行,特别强调专注思考力和深层洞察力,这部分描述他个人的反省,并按照自己的观想所得,提供一套独特的研究门径。内文引述许多早期佛经,因此指出各种不同的“菩提道次第’修行来源。

  第二部注释:“菩提道次第略论”,具体表现出口传派“菩提道次第”的教诲,比“菩提道次第广论”简短、范围较小,其架构适合做更有效率修行。

  最后,宗喀巴大师的第三部注释“善说金珠”即“菩提道次第颂”,是展现“菩提道次第’修行经验的诗篇。DLLM三世的“淬炼精金”,就是这部著作的注解。几世纪以来,许多成就者和上师撰写“菩提道次第”释论,最重要的著述之一,是DLLM三世的“淬炼精金”。

  从“菩提道次第”观点来看,所有万物之灵最深的生活推动力,就是要体验快乐和逃避痛苦。世界各国人文都想探究如何达成这两个目的。因此,出现很多快乐的人生观,也发展出很多获取快乐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的大部分目标,都在制造只能于此世达到喜乐,基础多半以物质享受为出发点。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缺乏对死亡真谛的认知,也不了解在这一生中,可以带给心识平和、使人能够无惧死亡的方法。释迦牟尼说:“没有理由恐惧而恐惧的人是愚者;该恐惧时而不知道恐惧的人也是愚者。二者都失去了方向。”

  忽视死亡、不了解死亡的重要性,并不能让我们免于死亡,也不能帮助我们用成熟心态进入死后世界。全然以物质为主的生活,忽视掉心识的存在,就不能有效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物质化的心识是不稳定的心识,因为快乐建筑在短暂的物质环境里,富裕者和贫穷者的精神疾病发生率相同,这项指标清楚告诉我们,物欲的满足有极限性。虽然维持合理的物质基础,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应该强调培养精神与心识上的喜悦。人非常有能力,对世俗的需求,并未大到必须投注全心全力,特别是物质上的成功,并不能解决一生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对解脱死亡亦无助益。

  另一方面,若能善养心识特质,诸如精神和谐、谦逊、不贪欲、耐心、爱心、慈悲与智慧等,就像具有最坚强及明智的装备一样,可以有效处理人生各种问题。而且,因为累积的是精神上的财富,而非物质的,所以不会在死亡之前,遭遇无名惊惧,也不会徒手走进死亡之境。

  很明确地,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肉身死亡后,发生在精神上的事,并不能如物质现象在我们眼前显示。经由圣人、哲学家和具洞察力者的观察,得知心智会继续演进。生命存在的形式,不限于我们周遭看得见的具体身躯,例如人或动物或昆虫。不仅佛教,许多独立的精神文化,都领会其他领域确实存在,例如地狱、心识和天国等等。

  轮回的自性是说,死后并非一片空白,也不是生而为人就会再投胎为人、本来是昆虫就再投胎为昆虫。我们都带着业障去轮回,很多生物会从较高境域转世到较低境域,有的则相反。转世境域的选择权,不容许我们决定,而是由因果报应而定。

  心识清净的人可以在死亡时控制自己的命运。对一般大众而言,业障的种籽萌生死亡之芽时,心识却完全没有准备面对死后世界。没有经过修行的心识,会像纠葛的链条,无法顺利运转而陷入混乱和恐怖境地。由于对心识变化认识不清而引起旁徨迷惘,不得不寻找避难所来远离悲伤。这个避难场所,就是发现适合的心识修行,认知业障力量的可怕,并设法转恶为善。

  死亡对没有心识修行的人而言是很残酷的。匆视死亡,甚至试着逃避思考这项严肃问题的人,当死亡冲击到来时,即震惊得完全失去勇气相信心。他们面临的每件事都是未知数,因为他们从来不愿意花时间,好好运用出生、生命成长和死亡的机会,深入探讨心识清净自性。控制未来,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征服未来,而非在死亡时。瑜伽修行者密勒日巴说:

  “我曾经因为恐惧死亡,躲到深山修行。但是现在,我已经了解心识根源,毋庸再害怕死亡、亦无恐惧。’

  人的心识根基,其实就是他自己,释迦年尼说:

  “我们可以是自己的救赎者,也可以是自己的敌人。’

  至今,我们还是生活在迷惑里面,本能上希望得到快乐,却制造出更多挫折与悲伤的因子。期望免除痛苦,却因为未在心识里培养出智慧,于是就如飞蛾扑火,投向会致命的痛苦深渊。

  我们不断重复体验挫折、不满足和苦难,根本原因并非外在条件,而是缺少内在心识的陶冶。障碍使我们的心受制于苦恼情绪和错觉,引导我们的,不是慈悲与智慧,而是贪嗔痴三毒。看透这项简单真理,才会站在通往心识之道的起点。

  我们的生活现况,并非毫无缘由,更非偶然造成、那是经过一连串过去的身语意,一点一滴累积成的。一味责怪外在的人或事,是困惑和消极的根源,只会为未来制造新问题,却不能解除当前的困难枷锁。

  要如何打破这种强迫性、不可控制的循环呢?其实,只须进入问题根源—我们的意志正被无明捆绑、心识永无止境地被腐蚀,释迦牟尼说:“心为万事之祖。”

  心识具有智慧、慈悲和力量的哲人,总是常存喜乐,而且创造喜乐因子。相反地,被迷惑的人,当下的情况愁云惨雾,一生创造出来的快乐,相对减少。

  已经开发心识的人,自然表现出已经提升的自性,对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有益处。心识未开发的人,只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与困惑。迷惑的心识,会制造紧张,引起迷惘的行为,种下未来问题无穷的种籽。

  宁静的心识,会将和平与清静带到所处的任何环境,而消极的心识只会散布消极。我们希望自己快乐,更希望在与他人沟通时,带给他人快乐,此时别无选择,要在自己的心识意向中,培养出和谐心识。当心识已经消除垢染因素和情绪的苦恼,智慧取代了无知、力量取代软弱时,自然而然,所作所为就会带来快乐喜悦的种籽。

  从物质、政治或社会所得到的一切成就,会因时宅改变而被剥夺,而且,一定会因死亡而被遗忘。但是,心识的喜悦就不致如此,因为心识的喜悦不是光靠物质支援。特别的环境或特定情况的虚伪条件,也会让心识快乐,不过,即使没有这些环境和条件,心识照样有办法让喜悦常存。

  净化心识,意味着要断绝所有情绪困扰和迷惑根源,二者常伴随着意念而形成。进一步要去除过去从无始生命以来,累积在意念里的业障种籽。迷惑完全被去除时,就不会再有让人产生更多消极业障的心识状态,消极的业障种籽被净化之后,内心即不会再有挫折与悲苦的缘由。这就是为何寻求快乐和期望克服痛苦的人们,致力整顿心识,才是明智抉择的原因。

  龙树菩萨在《劝诫宝行王颂》里写道:

  “我们期望快乐,却追求悲伤。我们希望避免悲伤,却直接扑向它。”

  这里的意思是,我们浪费时间在肤浅和消极的物欲上面,却不学习对心识有益的修行法。盼望摆脱加在我们心念里的业障和迷惑,就必须懂得运用有效方法。所有人都在寻找快乐,多数人却不知道寻找快乐的方法,而且让自己不断陷入挫败和痛苦中,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有效方法。

  在轮回世界,我们都曾经生活过、享受过乐趣,也了解无数前世生活模样。然而,现在生而为人的我们,像盲眼动物,无法辨识眼前生命的可贵,而舍弃心识目标,追求生物的和情绪感官的满足,完全不知道整顿心识可以带来无穷喜乐,只知赞美无明而鄙弃智慧。有意脱离追求空虚和消极物欲生活的人,不妨听听昆当仁波切说的话:“遇见浴火重生的人,要用心护卫他,护卫到解脱境界。”

  此时此刻,我们具有人的身躯与意志力,并且得到深奥的“正道”教诲,应该善用机会,整顿心识。我们具有最适合获得证悟的人身,如果现在不实践心识修行,未来还有什么希望呢?许多有觉知的生物,例如生活在寺院附近的狗和昆虫,它们也接触或听闻到佛法,却没有适当的身体和思考能力,所以无法整顿心识。无论我们如何爱护动物,都无法教导它们思考或培养心识特质。不管何时,阿底峡只要碰到狗,都会慈爱地轻拍狗儿,然后在它耳边低语:“真可惜,由于前世的恶业因果,所以你今生无法实践神圣教义佛陀。”

  阿底峡这么做,并下是他缺乏慈悲心,而是因为狗儿原本就没有实践佛法的基础,但是,他仍期望能将教义的自性,放进狗的思绪当中。人类和动物不同,我们有能力从事深度思考,也能在这一世得到证悟。然而,若我们用的是消极方法和错误观点,就不会开启整按顿心识的门扉。除非我们生活在没有文明、人迹罕至的边境,才可以安于浑沌心识,几世纪以来,西藏地区是认真修行“正道”的圣域,纵使以前发生过灭佛毁法,却从来没有放弃思维正道,实在很幸运。寂天说:“现在,我们有幸获得教诲,就应该从事心识修行。”

  人的生命珍贵而短暂。即使我们坐在这里,也都在经历不断改变。我们环顾四周并问问自己:有多少亲朋好友在去年死亡?这样一想,生命短暂的事实就很消楚了。人一死亡就给亲友带来伤痛,过不了多久,伤痛感觉渐淡,终至消失。亡者的遗体被火化或埋葬、所有财产都被处理掉,再过不了多久,甚至连名字都被遗忘。我们在理智上都清楚,自己总有死亡的一天,但是在心理上,总是试着远离这项早晚会来的事实。我们设法让自己感到充实,然后想像死亡还在很遥远的未来。事实上,它无时无刻都在逼近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可以安然度过每一天。

  有个最让人感到恐怖的死亡观,是死亡之后,突然变得孤立无援,只剩下心识(阿赖耶识)。若这样的意念很强烈,就能够有效处理死亡带来的所有状况。若意念很脆弱,则可能进入中阴的险道难关,内心充满遗憾,悔恨为何不及早追求深层的生活意义

  佛教说的皈依三宝是:领悟者(佛)、教义(法)和宗教社团(僧)。领悟者传授教义,所以是最根本的庇护。事实上,根本的庇护是佛陀教导的佛法,借着对佛法教义的研究和实行,让我们证悟以及免于痛苦。

  佛法有两种意义:一为佛陀教义的传递,这是必须研读及熟悉的。一为佛法知识的传递,这是经由实践而获得。应用佛法,可以避免造恶业、增加正面力量。从领悟者获得的佛法,会产生崭新的善见。因此之故,佛法是立即见效的皈依处,领悟者(佛)和僧团(僧)是修行者一生的良师和益友。

  “菩提道次第”讨论到三种心识修行目标:轮回、解脱和正觉。大部分世俗宗教,不是说死后重生,就是说进入天国。佛教都将前两者解释为:高尚的轮回,以及进入极乐世界或从轮回中解脱。大乘的独特优点,是强调通往全知正觉之路,只不过,此大乘必须是具备檀陀罗教义的大乘,才能够使人在这一生成就正等正觉。仅靠显宗修行法,必须努力先在此生确立心识方向,经过无数次转世,才能够到达证悟正觉的巅峰。佛法的实践有许多层次和形式,却仅有一个基本目标,即引领有觉知力的众生,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邪恶走向慈悲、从无明走向全知。修行的第一步,应该学习放弃伤害和毁灭的念头,培养纯净的美德、慈悲心、耐心、非暴力等,要阅读过去上师的传记和著作,取代无意义的文献。为了留心所有身语意的作为,应该把修行当做内在宝藏,而非在他人面前炫耀的装饰品。有句西藏格言说:“要改变内在心识,先放下浮面矫饰”。对刚入门的修行者来说,这是极佳的建议。生而为人,我们有特别的机会,让生命不必植基于低等层次。人的心识非常独特而珍贵,智慧具有不凡的变通力和包容力,所以比其他生命形态完善很多。人类可以陷入最深层的黑暗心识里,也可以提升到完美的光明境界。用精神层次来培养心识,产生积极而有创意的生活方向,无疑地,我们将获益无穷。若仅追求肤浅的目的,而且不专注深刻的心识修养,必定陷入挫败与混乱困境。我们发掘生活上的问题根源时,通常都怪罪周遭一切,却不知道真正根本原因何在?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缺少心识修行。特别是堕落的年代,全世界都如此消极。没有心识认知,将使我们完全无法抵抗消极意念。困惑一击败心识,毁灭性的痛苦当然随后而至。痛苦的轮回会顺势抓住我们,不用多久,我们连浮面的矫饰能力都消失。生命在黑暗中挣扎,而死亡让我们一丝不挂,徒留遗憾的回忆伴随我们进入未来世界。

  现在是淬取生活精髓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尊敬佛法僧三宝,也应该活用教义。这并不意味今天平凡的我们,到了明天就能一步登天。但是,慢慢细心研究和思考教义,就会经由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逐渐获得成就。我们的心识已经习惯无尽的生命轮回方式,所以,不要期望顿悟的道路既快速又通行无阻。稳定、持续努力,保有清明以及追根究底的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修行者心识的进步,端视业障的背景力量和修行程度而定,所以不要盼望不劳而获。有位西方僧侣告诉我说,他已经修行五年,却没有收获。我回答说:你的内心,一直被生命轮回的念头牵制得无法动弹,所以应该更加努力修行。

  心识修行真的值得做吗?真的有可能去除造成内心痛苦的因素吗?有句话说:“心识的自性,是一盏明灯。”意识有许多层次,低层次的意识受到强烈垢染力量影响,但是,大部分都可能避开消极的感染。金刚乘强调心识澄澈,困惑和情绪上的苦恼,就像对与错、慈悲与憎恨等正反两面,伴随低层次意识出现。我们正受到劣等情况牵制,必须开始勤勉修行。要自觉地激发以爱代替恨、用耐心代替忿怒、以慈悲取代暴力,寻求情感的解脱而非贪欲,这么做,可以为心识带来立即的平和与宁静。过度紧抓住自我,是心识扭曲的原因,必须培养排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困惑并非实体,也不具体。只在我们用思考去矫正时,困惑才有可能消失于无形。由于它植基于不存在的信念,会很快被智慧和其他心识特质连根拔除。

  人若要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就必须完成三种更高级的修法:勤于修行、专注思惟、了知空性智慧。就某种意义而言,最重要的是了知空性智慧。我们领悟空性时,自我和现象之间的困惑,将可自然而然地去除。为了修行成熟的智慧,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要永远保持专注思惟,则须先学习独自修行,在静虑禅修的有益状况下思考。学习并完成这些,必定能够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这三种高层次修行,含在“小乘之道”里面。“菩提道次第”的实践传承,并非佛教的哲学,而是一套必须熟练的修行法思考方式,修行法的内容包含于大乘教法里。民主制度里,必须考虑到多数人的需求。我们要这样思考:“群众比我重要,因为我只是‘个人’,在今世及无数的前世,他人已经施予我很大恩惠,我怎能无视他们存在,只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呢?由于他们慈悲,使我有学习教义的机会,为了回报他们,我可以永远只为他们的利益着想。智慧是唯一的根本天赋,为了帮助他们,我必须先学会发挥洞察力,以进入真理的更深层面。只有全知的佛陀具备完全能力与认知,可以顺应众生的意向需求,与大家进行沟通,因此之故,我应该致力于获得完美的佛陀果位。”

  这种为了世界上多数人利益,而求取证悟的抱负,正待培养与维持,直到能够自然而然地遍及我们的所作所为。大道的基础和自性,是开启六圆融、四加行和二瑜伽檀陀罗次第之门,改变我们的身语意三秘,进入完全证悟境地。DLLM三世的《淬炼精金》,虽然只是简要经文,却是佛教思想与实践法的主要指引,其中包括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修行法。要传授这些,可以只花几个小时,也可以用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菩提道次第”传承的主要出处,是显宗佛经之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内容都是释迦牟尼说过的话。

  龙树菩萨跟随文殊菩萨研读这些经文,而后证悟佛陀教义的空性智慧,写了很重要的“中论”,被视为中观派的中心思想基础,没有极端的哲学观点。龙树菩萨的深奥中论学说,直接切中佛陀本意。“菩提道次第”的另一个来源是“现观庄严论”。据说,无著不满意自己对“现观庄严论”的领悟程度,而进行更密集的静虑禅修十二年,然而,禅修仍然没有成功,最后他放弃并离开修行场所。在归途中,他看到一只垂死母狗,正受到寄生虫蠕食折磨,而升起一股强烈慈悲心,决定帮母狗移除寄生虫。为了避免伤害虫子的生命,他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施舍给虫子。突然间,这只狗变成弥勒菩萨,无著的禅修目的,就在这倏匆之间圆满完成。无著根据弥勒的教法,写了“瑜伽师地论”,成为所有广大证悟之道的阐释版本,修行次第则可以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着)”看到。基本上,“菩提道次第”是“现观庄严论”的口传典范。

  编注:“现观庄严论”的作者为弥勒菩萨,此论全名是“现观庄严论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含论”,简称“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用偈诵体表达。主要内容是“般若二万五千颂”的释论,全文总共二百七十三颂。

  把“菩提道次第”带到西藏的阿底峡,曾经跟随无著的传承弟子协林巴(法称)修行十二年。他常说:我有五十五位上师,以协林巴最仁慈。在阿底峡的生命中,慧拘枳罗也非常重要,从他那里,阿底峡学到龙树菩萨的智慧传承。除此之外,又从黑山罗侯罗笈及多那里,学到许多檀陀罗仪轨。

  “菩提道次第”早先传给噶当派诸上师,经过几世纪以来,对藏传佛教各宗派都产生极大影响。“新噶当派”或称为格鲁派,把“菩提道次第”当做修习佛法的基本敲门砖。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宗明义就清楚说明著作的旨要,为直接表达阿底峡的精神和“菩提道灯论”精义。

  “淬炼精金”作者DLLM三世索南嘉措,出生于西藏堆垄地方。出生后不久,住在这地区、具有神通的一位瑜伽修行者,说他是最近去世的jia华根敦嘉措(即DLLM二世)转世化身,这个说法很快就广为流传,因此吸引一支代表团来检视这名男孩,将他列入转世灵童候选名单。到最后,神谕涅冲(灵媒)证实他为jia华根敦嘉措的转世者,又是莲华生大师的转世者。索南嘉措少年时期,亲眼看到宗喀巴大师彩像,这样的奇迹,在他童年时代就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后来,他被送到哲蚌寺接受教育,研读佛经与修行许多年。有一则很幽默的轶闻说:DLLM一世名字是根敦朱巴、二世是根敦嘉措,按照授记(预言),DLLM三世的名字应该是根敦札巴。意思说他“以根敦而闻”。后来,他接受班禅索南札巴加持时,这位年老喇嘛.将三世的名字改为索南嘉措。哲蚌寺的僧侣都提出抗议,然而,索南嘉措自己却执意采用上师赐的名字,可见他一生似乎都活在违反授记名字的日子里。DLLM五世曾在他的书里,批评班禅索南札巴更改根敦札巴的名字,是不合常理的决定。

  jia华索南嘉措对更遥远而原始的中亚人民特别仁慈,他贡献后半生时间,在全蒙古和西藏东部许多落后地区,用来传道、建寺院和传播“菩提道次第”教义。他在安多建造塔尔寺,成为西藏最大的僧团寺院之一。

  第二章修行四大宏观

  法王DLLM:

  【淬链精金】一开始,就对杰尊喇嘛(宗喀巴大师的尊称)表示尊崇。“杰”的意思是心识解脱自在,不被外境吸引,只追求更大的慈爱喜悦心,是菩提道次第“上士道”的修行成就。"尊"是心境解脱自在,心不着迷于完善的轮迥,也不醉心于净士极乐世界。这两种状态,分别是菩提道次第"中士道"和"下士道"的修行成就。

  另外,"杰"和"尊"也指完成瑜伽和无上瑜伽檀陀罗的修行,获得完全清净光明智慧。以对过去的观点来说,是尊敬悉有传承上师。以当下来说,是与自己的上师相应。就未来而言,是自己的最终证悟,即人类应该完成的证悟。一开始就介绍杰尊喇嘛,目的是要聚集灵感,并为我们的修行提供良好架构,有利精神上的收获。

  "菩提道次第"被称为佛陀教义的精髓,这是因为主要来源是《大智度论》在这基础下,呈现修行方向和修行范围,融合源自佛陀的小乘、大乘和金刚乘教义。出于主要基础是《大智度论》,所以,主题为生存的甚深自性,它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上士"所走的道路、深远真理的唯一真知,让人超越困惑的力量,消除困获的情绪和对消极轮回的无奈。

  菩提道次第融合三士道所有修行法,目的要带领修行者进入最高层次,即为了全世界人类利益,达到真知光明境地,所以称为"甚深修行之佛法"。

  菩提道次第包含各种不同修行法,是可以如愿满足希望的宝石,由此我们可以获得所有喜悦、力量和智慧,包括极乐世界和佛陀境界。就像广阔的海洋,汇集无数佛教在印度发展时的支派,并从此处进入修行宝库。

  《淬链精金》首要思考主题,是如何培养对待上师的正确态度,不只按照基本方法来教授,同时也调整得自无上瑜伽檀陀罗的哲理,交叉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即使只以基础方法来处理,仍可获致使心识圆熟的更高修行成就。

  就“修行”而言,不管怎么说,形式化的修行仍属必要。在这修行的方向上,我们可以实践这句格言:

  “外修小乘、内修大乘、秘修金刚乘。”

  菩提道次第不是为了消耗智力而设计,它纯粹为修行的容易度和效果着想。修行菩提道次第会带来四项益处:

  一、可以发现佛陀教义不相矛盾。

  二、各种不同教义,都可视为个人的生活指南。

  三、很容易找到佛陀的思想。

  四、避免滋生放弃神圣佛法的错误念头。

  DLLM三世:

  "菩提道次第"教义,有四项特别宏大的观点:

  一、说明佛陀所有不同教义如何不相矛盾。

  如果我们信赖菩提道次第教义,则可以有效理解佛陀所说的话。我们将能看到基本和次要修行,以及明示或隐喻的训诲。所有教义的目的,都循着心识发展阶段,建构出有益环境,让修行者学习做自己。

  法王DLLM:

  佛陀在印度弘法五十年期间,都依照对象的特质教导证悟方法。教导对象包括深度成就瑜伽修行者、学者和灵媒,有时教导国王和皇后,同时也教导平民百姓。他被记录下来的话,产生许多不同层次和目的,有些甚至在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例如,小乘经典谈到某种肉类可以食用、某些被禁用。大乘《愣伽经》却说,肉类完全被禁止食用,金刚乘经典又说可以吃肉。

  我们学习和修行“菩提道次第”,可以看到在不同阶段如何修行,或是对不同特质的修行者,教导不同修行法。缘于这样的出发点,使不同能力的人,读经时候都能够理解经文,研究教义时候不会因表面矛盾而引起困惑。我们肯定每种教义都因特定情况、修行层次和修行者个性,而有独特的价值。

  DLLM三世:

  二、各种不同教义都值得参考。

  佛教和后世上师写的论述、修行层次和方法,都可以当做克服心识消极面的方法。怫陀和传承者的教诲,从如何跟随上师,到如何领会现实生活的最深层面,修行者先学习如何依照教义来深思,然后再决定修行主旨,囚而所有教义都能够依个人观点来定义。

  法王DLLM:

  我们了解修行法以及修行观点,就明了为何所有心识教导不会互相矛盾,同时也知道如何选择教义并转为自己的修行成就。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说:

  “我们能够体认在不同修行次第,什么修行应该被强调为必修基础,其他的暂时成为

  相对次要。”我们具有一种能力,可以安心并且受益地探究所有教义层面,使用的方式,是将所有训诫都视为佛陀给人用来培养心识的教导。以是否食用肉类为例,从事某些小乘修行时,除了特定的肉类,其他一律下许吃。一般大乘和作檀陀罗,则完全禁食肉类。无上瑜伽檀陀罗,端视仪轨的规定而异。由此看来,是有矛盾的地方,不过,那是按照修行者的心识特质而做不同运用。除了不同的修行法之外,“菩提道次第”提供实用又明智力的方法。例如,修行上师瑜伽不仅要做想像或单纯观想,更鼓励去探究上师和自己的因缘。观想和智慧的结合,存在“菩提道次第”的每一部分,提供给追求心灵上进的人做参考,在所有修行次第获得全面理解,激起个人的信心和责任感,这是佛教徒应具备的重要特质。

  DLLM三世:

  三、很容易找到佛陀思想。佛陀原有的话语和后来的注解,部是纯粹教义。对初学者来说,内容真的太多了,因而难以彻底了解真谛,我们可以研究和思考,却无法得到实际体会,或者,即使我们能够体会,却需要付出极大努力与时间。阿底峡“菩提道次第明灯”提到“菩提道次第”传承的根源,融合了重要的印度上师之口传教诲,即使独自一人,也能够既容易又快速地从中学到佛陀思想。

  法王DLLM:

  佛陀释迦牟尼说过的话,浩瀚而深远。甘珠尔(相当于三藏的经)“佛陀说的话”至少有一百多册,而丹珠尔(相当于三藏的律论)“后世印度上师著作”有二百多册。初学者很难读完这么多资料,即使能读完,在能力上很难消化或引为修行法。然而藉由口传,如阿底峡的“菩提道次第明灯”,我们很容易获得佛陀教义的要点,也能很快发展一套教义,是符合个人意向的完整修行法。

  DLLM三世:

  四、可以很自然地注意到放弃佛法的最大错误。我们听闻佛陀说法,他的明示或隐喻,都足以满足不同人的心识需求。假如强调佛法的某些传承很完美,而且必须实行,其他的传承不完美又可以忽略,这就是业障的“弃法”,确实是很严重的消极行为。如果我们研究“菩提道次第”,会发现佛陀和源自佛陀的所有教义,都不互相矛盾,如此就不可能滋生放弃佛法的错误念头。

  法王DLLM:

  藉由了解方法和修行的整体观点,仔细思考佛陀为什么、为谁、为哪些特质而深入说法,我们即能在了解背景因素下,欣然接受全部教义。我们可以免于陷入像“这项教义很卓越,而那个毫无用处;这个宗派很好,那个很差劲”等说法的口业深渊。

  佛经上说,“宗派之分”是比杀掉一千位佛陀更严重的灾祸。为何这么说呢?证悟的根本目的,是要去除心里的错误状态和痛苦经验。佛陀唯一的动机是要嘉惠众生,这必须藉证悟来完成。因此,轻蔑任何佛陀教义,比轻视佛陀还糟糕。再者,佛陀很尊重教义传承,若我们轻视教义就是不尊敬佛陀。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角度来解读佛经,了解佛陀的责任是什么?是教授佛法,让人藉佛法完成与佛陀相同的证悟。现在很多人不接受佛法创始者说的理论,每件事都以自己的观点为主。佛陀不能直接完成帮助全人类的愿望,只能以教义为媒介来完成愿望,因此,我们可以说他好像少了一只胳臂或是断了一条腿,所以,他的教义比他本身更珍贵而且重要。人类有各种不同能力和倾向,佛陀顺着此倾向,教导各式各样修行的哲理和方法。如果我们只遵循其中之一而轻蔑其他的,那么,终究等于放弃了佛法和佛陀。

  DLLM三世:

  这是“菩提道次第”的四大宏观。具有常识的人,哪可能听到这样的论述.而不获益良多呢?这是幸运的印度人和西藏人,长期以来所仰赖的,也真真实实获得喜悦心的最高教诲,亦即《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言,心识运用的三个层次。

  对于听闻与思考“菩提道次第”而得到的四个影响,宗喀巴大师说:

  (藉由它)我们领会到所有教义都不互相矛盾,所有教义都可做为个人参考。佛法真义很容易找到,而且使我们避免严重错误。明智而且幸运的印度人和西藏人,已经完全仰赖这项优秀传承。(一般人所知的)三士道修行,意志坚强的人哪能不投入呢?

  法王DLLM:

  研读、修行佛经教义以及口传教义,可以从中获得益处。为了接触基本教义,而且产生最有益的影响,使心境成熟,就必须正确研读与修行。我们必须先使偏见与迷信的心澄明,殷勤地努力,尝试维持精进而规律的修行。

  带着偏见心态修习佛法,就像将纯净的食物放入被污染的容器里。若不够殷勤,则如同试着把食物放进倾倒的容器。不坚持与不守规律,则像把食物放进破了洞的容器。期望从努力中获得全部益处,则必须用无私无偏、清澈澄明和精进不移的心,来取代这三种错误容器的态度。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这六种认知:

  一、我们的心识不健康。

  二、已证悟者是我们的医生。

  三、佛法是我们所需要的良药。

  四、修习佛法就是在进行医药治疗。

  五、释迦牟尼是最仁慈和明智的。

  六、释迦牟尼的教义传承,是人类最珍贵和有价值的宝藏。

  DLLM三世:

  这传承充满力量与冲击,掌握住佛陀教义的“心”,依循这条道路持续修行,按部就班进入三士道,是学习佛法的妙方;我们不知应该如何形容其伟大!

  试想,听闻或教授“菩提道次第”的正面影响,使人以纯净态度和方法,开始了解怫陀及其教义,我们像适合容纳佛法的容器,收集所有益处就如同得到佛陀所有真言。要摒弃三种错误修行态度,它们有如“容器三过”:脏污的、破了底的或是倾倒的容器。然后建立六波罗蜜,就能真正获得无价之宝。无论修行或教授“菩提道次第”,记得要认真而且热切地去做。宗喀巴大师说:

  “听闻或教授(菩提道次第)传承一段时间,就可以把佛陀说的一切具体化,聚集受益的波涛,相当于听闻或教授所有佛法。

  第三章:当弟子遇见上师

  DLLM三世:

  光是用正确态度来听“菩提道次第”教诲.就等于具有震撼力的修行。关于“菩提道次第”上师的特质,于此仍应有所说明。

  法王DLLM:

  为了安稳进入解除情绪、避免轮迥束缚的道路,我们必须正确地应用有效方法。而要确保安然无误的最可靠途径,是仰赖最适合的心识朋友,他应该已经在心识修行上有所收获,并且具有可以将修行经验传递给受训者的能力。

  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佛经,各自对正式上师应具备的特质下不同定义。金刚乘的瑜伽檀陀罗和无上瑜伽檀陀罗,又分别对上师应具备的资格做出不同要求。不同形态的修行,对上师的素养有不同要求,背后原因是在不同的修行层次,要求不同的、特定的“师徒关系”。一般来说,力量越强的修行,越需要教导严厉的上师。我们必须仰赖完全受证悟的佛陀为上师,才能成功地进行瑜伽、无上瑜伽檀陀罗的修行。需要从初级教导得到指引的弟子,基本上只要寻找到娴熟佛经和精进相关修行,具有良好教导方法的人为上师。《淬链精金》建议我们,寻找的上师,要具备“苏怛罗严饰”提到的两大类要点:六项基本原则和四项利他特质。

  六项基本原则的前三项为高阶修行。小乘也有对上师的根本要求,不论小乘、大乘或金刚乘,每项要求都有根据。

  首先要有戒律高深的修行。戒律是修行之道的基础,没有习得戒律的上师,就无法约束弟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弟子进行最具权威的无上瑜伽檀陀罗修行,结果也会如向小孩子玩“铅锡兵”游戏一样,所建立的瑜伽王宫,将如冰雕宅第,禁不起夏季热风的挑战而迅速溶化。

  第二,“菩提道次第”上师,应该具备专注观想的宁静心境,才能够平息情绪和心识上的纷扰。否则,上师在观想过程里,无法把自身的修行成就传授给弟子,更无从产生第三种特质:更高深修行的智慧。

  对真理缺少深层洞察能力的上师,对弟子的心识指引,没有什么价值。上师的心不能从困惑中得到宁静,他的教导就无法与佛法共鸣。没有智慧的上师,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因为他们的经验基础会被扭曲。他们很容易表现出不适任上师的门户之见,和迷恋物质的倾向,于是,引领弟子走上不稳定的方向。

  上师的第四和第五项特质,是要拥有佛法与修行的传递能力。具有这两项传承能力的上师,才可能毫无错误地进行深广修行,引导弟子藉内在修行保持心识平衡。这两项特质的道路,可以使修行成就永保坚强稳固。在相关主题上,上师至少要比弟子更有学习能力与洞察能力,也应该具有《淬炼精金》提到的四种利他特质。

  今生和来世的利益,都是经由与精神上师发展良好友谊而得到的,所以,我们应该明智而且谨慎地寻找上师。如果上师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又教我们被扭曲的教义,就没有必要跟随他。在跟随上师修行之前.最好先确定想要从上师耶里得到什么?再检视上师是否具有这方面的远见?

  我们的修行,必须建立在理性与常识的基础,然后进入真实自性的学习主题,加上听闻与观想。经常观想非常重要,这是理性分析和研究教义的方法。我们十分鼓励严谨研究教义,就像医学院学生,被鼓励将理论应用于临床一样,如此才能够亲身验证到学习效果如何?

  佛法不仅是古老文化遗产,更是人类生活的真谛。时间也许会流逝,但是人类在生活中遭遇到的深层问题,和未知神秘世界的自性都是相同的。释迦牟尼的教义含藏现实面的思考,引领我们对心识和自性有更深入了解。教义指引出生命的重要事实,如果了解这些事实,则能往有益的方向发展,使严谨教义激励修行者的信心。在修行之初即保有理性,不要等到发生困惑和怀疑而回头再来。在实修上,不要太急躁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重点时时刻刻都存在,只是我们未曾察觉。心识道路的目的是造就和谐,我们跟随的精神上师,已经了解生命既有和最终自性,使我们置身极佳的修行机会之中。

  经文用这么长的篇幅,描述合适的心识之友特质,可见我们选择上师时要更谨慎,以理性态度对应。佛教的传承非常清楚,要知道上师是否按受过适当修行并不困难。必须考虑上师的个性和教法,是否能吸引我们?若发现行事作风会困扰我们,就很难随他一起学习。仔细思考精神上师代表的意义,再以严谨理性的思考进入议题吧。

  DLLM三世:

  一般来说,小乘、大乘和金刚乘上师,特质浩繁而互异,但是,每位上师都有值得被尊重的特质。关于教授珍贵“菩提道次第”传承上师应具备的特质,“苏怛罗严饰”说得很清楚。上师必须已经了解,也就是说他们的意向应该是:

  一、严格遵从高深修行的伦理与戒律。

  二、从高深观想修行中得到平静。

  三、在高深修行中使智慧完全调和。

  四、获得具有信服力的佛经学习成就,亦即,曾经从适任的上师处按受并通晓三藏教义。

  五、具有领会空性的知识。

  六、比弟于更深入修行与了解佛法。这六项是“菩提道次第”上师必备的特质。

  同时,他们应该有四种利他的态度:

  一.运用技巧和自发的创造力,教导弟子远离财富、名声和权力的不纯正动机,使弟

  子不断进步。

  二、以热情和喜乐心,付出时间与精力教导弟子。

  三、教导过程既勤勉又有耐性。

  四、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弟子,从不失去耐心。

  如果找到具有这六项特质,加上四项利他主义的上师,就您该向他讨教,而且奸好地跟随他学习佛法。

  法王DLLM:

  “淬炼精金”还提到“菩提道次第”弟子应有的持质。首先,需要有一颗诚挚的心。如果我们只是跟着指令,不加思索地学习,或是学习之后想“我是这个或那个宗派,而且是藏传佛教徒”,或“我是噶举派,那个是微不足道的格鲁派教义”,如此,我们等于关闭了从学习中受益的大门。

  以偏颇态度来阅读《淬炼精金》,就好像将黄金耳环挂在驴子耳朵上一样不值得,因为它没有智慧分辨铁和贵重金属的价值。阿底峡应西部藏民要求,给他们适当的口传教诲,写下了《菩提道灯论》。"菩提道次第"的意念,或许可以称为“上师主义”,根源是佛陀的训诲,如授记的印度上师龙树菩萨和八觔的知识传承里,都看得到源自“菩提道次第”的自我省思。“菩提道次第”结合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所有基本修行,根源是释迦牟尼的教义,再由各个传承延续下来。研读时,应该加强自我修行,而不是强调宗派和传承。

  之前我曾提到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的教义,直接或间接普及于所有宗派。玛尔巴在尼泊尔遇见阿底峡时,曾经向他请益过许多教义。密勒日巴的弟子冈波巴,更将阿底峡的“菩提道次第”,与密勒日巴的“大手印”结合。阿底峡到达西藏,往北走向“多林”的路途,他经过一座山,即后来有名的萨迦,萨迦派于几年后,在那里建立了重要地位。阿底峡在山间俯视,授记(预言)此处会出现萨迦寺院,以及萨迦派的创始者。阿底峡的传承,包括“菩提道次第”在内,日后都成为萨迦派教义的重要基础。

  有的时候,我们会听说格鲁派太过知识性了,其分析和思考会阻碍观想与灵修上路,我个人认为这是所知有限的人之愚见。DLLM一世、二世、三世、五世和十三世,都曾到藏传佛教所有宗派,特别是宁玛派,广泛学习他们的教法。所有DLLM都是“哲蚌寺上师”和“黄帽持有者”,但是,他们对每一个宗派都同样尊重,而且跟随感到兴趣的传承上师学习佛法,从不考虑是什么宗派。

  以宗派之分的顽固封闭心,来学习佛经或修行,如同将良药变成毒药。这种宗教优势的成见,只会让我们成为傻瓜。藏传佛教传承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格鲁派有一支观想法,是由噶举派的创始者玛尔巴带入西藏的。我的修行之中,有百分之三十属于宁玛巴传承。我也曾向许多日本人、部派佛教学者和上师,跟他们教学相长、学习佛法知识。大部分西藏喇嘛都这么做。

  当我们了解心识之道的自性,就再也不会看到各种佛陀教义和修行法,有何冲突矛盾之处。佛陀并未针对困惑于什么是纯粹佛教?什么不是?什么是高层次修行?什么是低层次?而传授浩瀚教义。任何人只要对已证悟者的意思有基本了解,无论在哪个宗派或哪支传承,都能听到每位上师反映出来的佛法语言。

  我们知道旅行者在不同地方,会穿着不同衣服以适应各种气候变化。相同的,佛法各个传承的特性,也会按照发展时间和文化背景稍做调整。我们研究传承的来源时,会发现都是源自释迦牟尼而形成的完整体系。或许可以追溯到初转*轮(释迦牟尼第一次传法),这在小乘的修行重点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自制和三种高层次修行法。也可能推及二轮法转,强调大乘中心思想。或推及以唯心教义为基础的三转*轮,又或和金刚乘攸关,秘密传授或结合数个传承的口传。

  修行者若吸收早期印度佛教上师如龙树菩萨、八觔、世亲(天亲)、法称等阐述的深广教义,就深切了解尊重每一支佛法传承的重要。我们应该尝试遵循“多位上师”的原则。这并非意味我们得混合所有修行法,使其庞杂无章,而是要开放所有教义,使上师的思想有效传递,以及支持任何我们可能学习之传承的知识,让它发扬光大。

  “菩提道次第”修行者的第二项先决条件,是要有吹毛求疵的头脑。教导缺少好奇心的弟子,就好像是用链子牵着猴子到处走一样,不可能进步。无论我们有多少信心,如果不能长久保持好问及严谨态度,我们的修行会一直停留在某种无益的状态下。若不培养正确心理,即使是进入无上瑜伽檀陀罗的四灌顶,对我们毫无价值可言。

  上师每项教诲之目的,都在平静弟子消极的心,并培养心识特质。我们若不好问,就无法在生活中,决定何时运用何种特定的教诲。持续以未开化的心境研修佛法,只会让神圣的生命成为魔鬼。读佛经若不能减少我们的贪欲、嗔恶、傲慢等,则要重新考虑开放让教义进入心中,以及进行把教义当做生命的修行之重要时刻了;对初修行者而言,这特别重要。

  拥有一套平衡的学习和修行方法很重要虽然理解力很重要,但是,必须确定我们的修行不但能超越理性思考,还要为培养心识、克服内在弱点之目的,使修行成为生活的

  一部分。我们应该像阿底峡的弟子仲敦巴一样,他说:

  “无论何时,只要我修法,就同时冥思与观想。冥思时也修法及观想,观想时也是在修法和冥思;这就是噶当派之道。”

  这项贯通三倍力量的修行法,可以保护我们免于走错方向,或跟着错误的指导走。这两点是心识追求者最重要的特质,应该尽量发挥这些能力,以及《淬链精金》列出的其他先决条件。若我们不做必要的努力,开发内在特质,即使最好的上师和最高等教诲,也无法帮助我们。弥勒曾经说过:

  “佛法真义,惠及众生。”

  最敏锐的意识,自性纯洁无瑕,是一切众生皆具备的。从这点来看,众生皆平等。我们处境相同,当所有状况皆配合得宜时,我们的佛性会与他人的佛境加通。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吸收证悟之道对人类来说,比其他低等动物来得容易。我们身体复杂的神经系统,及高度的辨识知觉,提供心识发展方面更多机会。

  我们为何认为心识的进步是可望而不可及呢?我们或许有许多错误及弱点,但是若我们藉由读书、批评分析及观想,使自己遵守教诲,就可以感受去除内心恶念的特质。这些内在特质就像解毒剂,可以对抗内心的负面影响力。了解观想的解毒剂时,心理扭曲及情绪痛苦的力量会逐渐减弱,心识则回升至纯洁、不受扭曲的境界。

  佛陀的西藏语为“桑结”。桑,意指无任何错误及弱点。结,是延伸到极至的智慧。在这里,我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纯洁与智慧,也可以说,我们是不同规格的佛陀。虽然与全然证悟的佛陀相比,我们的内在佛陀非常渺小,可是,完美佛陀境界并非不能达成。不完美可以自动从我们内心被排除,透过正确修行,每项特质都可以被制造出来。

  我们的心现在虽然不完美,若我们努力发展各项观想能力来对抗的话,绝对可以克服不完美。现今许多传承的教诲,带我们达到完美无瑕的知识境界,克服内在瑕疵,而心识依然享受完全解脱,不受恶业创造出来的无尽痛苦影响。现今的精神上师仍旧不少,除非我们能够付出努力来修行,否则珍贵的重生,恐怕没有太大的意义。

  DLLM三世:弟子应具备的三项基本特质是:

  一、真诚。

  二、智慧,能分辨此道路上有益的及有害的外力。

  三、恒心,对获得心识的认知及修行有深切渴望。

  弟子也应该具备第四项特质:对佛法及佛陀教诲心存感激。

  适合被带颌到“菩提道次第”教诲殊胜之道的弟子,还必须具备六项特质:

  一、对佛法有极大兴趣。

  二、实际教诲过程中,能保持心识清醒并且集中精神。

  三、对上师及教诲有信心,而且心存尊敬。

  四、舍弃怀疑教诲错误的态度,并心存接受的态度。

  五、保持有助于学习的状况。

  六、去除所有无益于学习的状况。

  如果你要获得“菩提道次第”的传法成就,应尽量保持上述上师应具备的特质。如果你要聆听传法,应该开发上述存在你内心的种种理想弟子之特质。

  法王DLLM:

  事实上,人类未曾远离证悟。我们的五官,就如佛陀散放的身体。在睡梦中,我们的身体好像已经圆寂,有如得到佛陀加持。不论醒着或睡着,都像佛陀的法身,永远保持清净敏锐的心识。我们只需要试着清净世俗的自性,就拥有佛陀形象。

  DLLM三世:

  在精神上师指导下,接受“菩提道次第”传承修行时,必须尽量在合适的清静场所设立圣坛,安置上师及佛陀的法相、一座佛像和佛经,以及纯净供品。

  圣坛前方宜设置舒适的观想坐位,每天以“毗卢七支坐”,打坐四次到六次,从事菩提道次第研修及观想。

  法王DLLM:

  西藏有支传承,是在闭关或半闭关时修行“菩提道次第”。弟子每次被教授观想一段课程,并在之后几星期或几个月,不断持续修行,直到获得这部分的证悟。选择安静愉悦地点做为修行场所非常重要,让环境的自然之美,使我们心中充满宁静与快乐。每天观想两次、四次或六次,从菩提道次第的生起次第开始,然后投入观想主题。

  先从系列性主题进行观想,然后针对特定主题专注观想。在半闭关状态,一天只需要观想一次、两次或三坐次。

  DLLM三世:

  如何仰赖精神上师

  仰赖精神上师的最好方式,就是藉由他的神秘特质,和他对你心识生活有益的功能,来进行沉思观想。

  想一想,上师对你的仁慈情况:精神上师是一切秘密成就之根本,此生及来生所有慈悲之起源。他是运用佛法之药,医治我们心识的医师。虽然过去历经无数轮迥,但是以前从未遇到或曾经遇到,可惜并未遵从他的教诲,因此没有成就佛陀果位。想一想:

  “我现在遇到精神上师,应该尽量用修行成就取悦他。”

  给予快饿死的人一碗简单食物,远比给予一袋金币要慈悲得多。因为如此,上师可以说甚至比佛陀还要慈悲。

  “五道次第”说:

  拥有佛陀自身的众生,会迈向完美圆满境界。

  但是,众生自身的上师比佛陀更慈悲,因为他都亲自给众生口头教诲。

  想想你的上师,他比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还要更加慈悲。

  法王DLLM:

  培养对精神上师正确态度的实际方法,是运用上师为我们的生命带来良好特质及正面影响,进行沉思观想。藉由不断忆思上师表现的大慈悲,就会产生适合在上师指导下从事心识修行的信心。忆念上师角色的过程,在生起道和圆满道的修行都非常重要。我们观想时,涌现一连串反应,这些反应若在一开始就被了解,便可以清除心中许多疑虑困惑及迷信。

  精神上师是心识修行进步的根源。格西波多瓦曾经说过:

  “连那些世俗生意人,部必须跟随合格的前辈学习,何况寻求证悟之道的人,更应该如此。我们大部分人来自平凡境界,在寻求证悟的道路上,毫无背景或经验。我们想得到这些经验,何不跟随有资格的上师,由他把经验传给我们,又教导我们方法呢?”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写道:

  “心识发展之根源,在于培养与上师之间的有效关际。”

  这意味我们必须培养正确态度。如果关系够坚强,就可支撑修行的树干、树枝、树叶以及花朵。树根强壮,树就会跟着变得很强壮;反之,树根脆弱时,整棵树将很脆弱。

  有两项需要培养的基本态度,一是对上师的尊敬,一是对上师为我们生命带来正面影响而心存感激。我们应该产生视师如佛的敬意,能够做到这点,就能像亲近佛陀般地来亲近上师,自然地激发出对修行上师教诲的感受能力。我们和谁越亲近,就越容易接受谁的建言,精神上师可为我们指出证悟之道,为使建言能对我们产生助益,必须亲自完成这些修行。视师如佛,可以很容易应用教诲,将身语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视师如佛的指示并非不合理,在许多场合,精神上师即是佛陀自身。佛教创始人是教导许多不同证悟之道的佛陀,他大约在二十五世纪前过世。今日引领我们体验佛陀教诲的别无他人,只有我们的宗师即精神上师。如杲将上师视为俗人,不去努力经营紧密关系,那么和证悟之间仍有很大距离。佛陀比皈依三宝更神圣,是所有精粹的来源,我们既然知道敬重三宝,怎么可以不敬重代他执行教诲工作的人呢?

  视师如佛的教诲,是从无上瑜伽檀陀罗来的。小乘和大乘的经文,都曾叙述上师的种类、拥有合格上师的必要、上师必备的先决条件、弟子应该具有的态度等等。这些主题在檀陀罗经文中也提到,但是有一项大乘小乘里都没有的,就是“檀陀罗上师必须是佛陀”,必须有能力将佛陀教诲配合自己的修行经验,以二道次第教导弟子。尤其是檀陀罗上师,要以自己的修行经验为弟子进行“第四灌顶”,这点只有金刚持佛做得到。实际传授四灌顶的上师,必定已经证悟清净心识和幻身,了解喜乐与空无的真谛。

  从弟子方面来说,灌顶主要是引发心中并澈澄明的自觉,这项自觉力量的大小,是由弟子所处的心境而定。如果将启蒙上师视为佛陀,则可获得最大自觉。上师可以传授四灌顶,只因为他就是佛陀。

  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是学习理想上师的特质。接受任何一位上师之前,必先查明他是否有资格当心识的向导?要仔细分析自己对未来上师的感觉,并确认能否配合他的教导来修行,再将他视为佛陀。一旦确信可以对上师保持信心和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师弟关系将让你受益非浅。另一方面,无论上师资格有多深,若对他的能力无法产生信心,就无法从上师的心识教诲里得到启示。因此,在接受一位上师之前,我们有权利和责任去精挑细选。

  经文将上师特质如此大费周章地描述,是在教导我们,寻找一位可以开启内心佛道的上师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跟着资格不符的上师,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檀陀罗经文提到,请求某人为上师之前,纵使花十二年的时间来观察,都是明智的。选择上师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必须非常谨慎。

  上师执行佛陀的工作,在传法上与佛陀平等,就慈悲程度而言,甚至超越诸佛。担当一切众生之上师的诸佛,释迦牟尼佛被认为对我们最慈悲,我们就是藉由他的教诲而与诸佛接触,在他之前的迦叶佛,并未降临人间。虽然释迦牟尼佛为过去诸佛最仁慈的一位,我们仍然无法直接从他那儿得到教诲;过去这两位佛陀,部无法直接帮助我们。

  如果所有过去诸佛和传承上师,现在都现身在眼前,我们也无法以已经受证悟的能力认出他们,我们与他们没有足够强烈的轮迥关联,他们也无法影响我们。上师以一般人的长相,用最大慈悲降临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看到并能够接触,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从事佛陀的作为。佛陀仅能藉上师来接近我们,若不敬重上师、不留心上师的教诲,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我们应该深思上师无以伦比的慈悲,并且产生深切的感激。

  我们之所以自浑沌以来,就不断在生存的轮迥中不停打转,是因为以前没有遇到精神上师,或是遇到了,却不懂得营造亲密关系。我们应该马上就下定决心,掌握现在实况和机会,在上师引导下从事心识修行。

  DLLM三世:

  接近精神上师

  为了得到心识的指示,佛陀自己以物质、服务和修行来供养。例如,在某一世,他供养十万黄金给上师,获得偈语“有生就有死,停止生死过程是福气”。他在另一世是国王,为了得到警语而抛弃妻子与唯一的儿子。又在另一世,他将身体变成一盏油灯,燃烧着供养上师。既然我们是佛陀的弟子,也应该如此做才是。若是已从上师那儿听到许多教诲,那么上师的慈悲,不是无可限量吗?

  有些人认为除非上师具备许多明显特质,否则不值得敬畏。他们说:

  “我去他那里,是为了听他讲述佛法,而非去看他。”

  “在他身上看不到伟大的特质,所以无须敬畏他。”

  这是何等愚昧!即使我们父母不具备良好特质,也应该对他们疼爱子女的仁慈,心存感激。不懂得感激父母,只会引发痛苦和困惑。两相对照,我们对上师应该心存感激的态度,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可能觉得,给我们一点点财富的人非常仁慈,但是,上师可以给我们的是所有好处,甚至沾益来生。我们深思一下,很明显地.所有修行次第,从简单的修行到修得佛陀果位,都可以完全依赖上师。某些实例是,有人正确地将自己供养给上师,而能在短短一生得到全知证悟。

  我们运用物质供养之外,必须加上勤勉修行,才能够真正取悦上师,并且得到相同回报。因此,正确接近全善的上师,非常重要。在此生和来生,与建立于佛法关系的上师相遇,并且受到照顾,是难能可贵的机缘,所以,请好好地尊敬你的上师吧。

  没有跟随够资格的上师,永远无法获得证悟,这点是所有经文和注释书强调的:

  “请好好修行,这样才能够取悦上师。”

  修行,不应该被视为像服刑或任何不为人渴望的难事。谁不希望拥有好运?就如许多显密经文所言,要增加好运的方法,没有比正确跟随上师更快的方法。

  追随上师修行,是要对上师保持正确态度。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要允许自己产生上师可能有错误或缺点的念头。用这样的方式思考,直到听见上师的名(或想到上师),都能心生感动而且泪水盈眶为止。

  诸佛菩萨说过,我们绝不能在上师身上,看到世人会触犯的普通错误。若你在上师身上,看到低等或卑贱之处,应将之视为你自己不纯洁态度的反映。你如何真正分辨什么是卑贱的?什么不是?

  八觔跟随弥勒修行时,曾将弥勒佛视为全身爬满蛆虫的母狗。那罗巴在刚开始时,视上师帝洛巴为疯子,因为他随手抓鱼并且生吃。《父子合集经》说佛陀为了助人,以魔鬼的形象现身。

  因此,怎能相信在上师身上看到的缺失,是真实的呢?请确信上师是佛陀的化身吧。

  《秘密集会根本檀陀罗》和马鸣的《上师瑜伽五十偈颂》提到,没有任何错误比认为或相信上师有缺失更严重。我们应该修行与喇嘛仲敦巴相同的上师瑜伽,而且对上师没有任何疑惑。一旦接受上师,即使生命面临危机,照样要观想:不让任何对上师不敬的念头出现,正如宗喀巴大师说的:

  为现今和此后

  制造喜悦事因之根的人,即为

  值得信赖的修行上师。如此理应

  不计代价追随,以修行成就取悦他们。

  我乃瑜伽修行者,已做到如此地步,

  而你是真理追寻者,也理当如此。

  宗喀巴大师这项建议,完全出于大爱,并非希望其弟子以此来荣耀或照亮他。

  法王DLLM:

  拥有精神上师,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仁慈,所以应该努力寻找,并借由三种供养,即物供、力供及正确修行,与上师建立关系。关于这点,密勒日巴曾经说过:

  “我没有足够财富来做物供,但是,会用正确的修行成就来取悦上师。”

  结果,他在这一生就得到证悟。要供养修行时所受到的教诲,有时并不容易,可是那偏偏是最珍贵的供养。上师不应该认为物质供养比修行供养重要;弟子应尽最大的努力从事修行供养。

  以修行为供养,意味生活中随时遵从上师的教诲。上师给了我们不想遵从,或与佛法和理性互相矛盾的建议时,应当如何呢?下决定的准则,应该以是否合乎逻辑和佛法的道理为首要。任何违背这两项准则的建议,都应该被拒绝。若怀疑他人所言之正确性,理应加以详细了解,进而清除所有疑虑。

  这样的做法,在无上瑜伽檀陀罗的要求更严厉,因为对上师完全信服,为修行的先决条件。即使如此,“完全信服”也必须在某种情况下才能够成立。若上师刻意指东却叫你往西走,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抱怨。但是抱怨时,应该心怀尊敬和谦卑,因为对上师表示任何负面态度,都不是回报慈悲的正确方法。

  修行上师瑜伽,表示必须忽略上师可能有的任何负面特质,而要以上师的正面特质来思考。我们养成永远只看上师正面特质的习惯,信心自然就会增加,最后,我们便能将此负面观念,转化成心识上有用的工具。上师的缺失,不应该是我们对他表示不敬的要因。藉由展现缺失,上师实际上是在教导应该舍弃什么。有项重点是,弟子必须有诚心学习的精神,并且对上师清楚但是非盲目的供养。

  有人说,上师瑜伽修行法的精粹,在于培养视上师做的每件事都完美无比。我个人并不喜欢如此强调。我们可以在经文中看到:

  “(上师的)所作所为皆十全十美。”

  然而,这句话必须以释迦牟尼说的话来解读:

  “先检视我的教诲,然后才接受它。就如行家在买黄金一般,要看黄金成色,而不是看店家脸色。不要只因信任我,就接受我说的所有事物。”

  视上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完美,如此视野,很容易变成上师和弟子的毒药。我教导上师瑜伽时,总是提倡不要强调“所见作为皆完美”的传承。若上师显出不合佛法,或与佛法相反的教诲,视精神上师为完美的精神,就必须以佛法智慧来制衡。

  以我自己为例,前世的DLLM都是伟大圣者,我被视为他们的转世。此生我经常做宗教演说,许多人对我抱持极高信心,并在修行上师瑜伽时,将我看成佛陀,我也被这些人视为现世的领导者。如此一来,“所见作为皆完美”的观点,在我与世人之间,很容易变成毒药。我可以这么想:

  “他们部将我视为佛陀,因此,会接受我所说的每一件事。”

  过度的信心和认知,很容易把事情变得更糟,所以我向来主张视上师所作所为皆完美的教诲,不应该在一般弟子之间被强调。和佛学道理与佛法相比较,它理应被排在次要位置。或许你会想:

  “DLLM没读过《菩提道次第》,他不知道没有上师就不能修行佛法的道理。”

  我并非对《菩提道次第》教诲不敬重。心识道路上的弟子,应该依赖上师,以上师的慈悲和优良特质来观想。但是,视上师一切皆完美的教诲,只能在整体佛法教义和理性之中才适用。由于视上师一切皆完美的教诲,出自无上瑜伽檀陀罗。在《菩提道次第》出现,主要是为了帮助弟子修行檀陀罗。褚神上师若为了占无知弟子的便宜,而以错误方式教导上师瑜伽,这种行为就好像将地狱的油火,直接倒入弟子的胃里。

  弟子必须一直将佛法的道理和知识,当做主要准则,缺乏这点认知,就很难消化佛法真谛。即使按照佛陀教义与标准追随的上师,在接受其为上师之前,仍应进行检验。视上师一切皆完美的教诲,广泛运用于无上瑜伽檀陀罗的修行,而且赋予新意。檀陀罗的修行,要视世界为无上喜悦曼荼罗,视自己和他人为佛陀。在此情况下,认为自己和其他人都是佛陀,而你的上师竟然不是,那就很滑稽了。

  在西藏,佛法非常普遍,而且许多上师都很慈悲,所以能带给人们精进信仰,即使是一块小小的红布,也会被视为真正的僧伽。他们在学“视一切皆完美”上没有困难,因此,净化传承的责任就落在喇嘛身上。不幸的是,喇嘛很容易因“视一切作为皆十全十美”的教义而颓废。

  事实上,越是受到尊重,应该要越谦卑.不过有时候,这项道理却背道而驰。精神上师必须小心自己的言行,而且应该记住喇嘛仲敦巴说的话:

  “上师要把得到的敬意,当做谦逊的来源。”

  这是上师的责任。而弟子的责任是运用智慧,尊敬上师给予的示范。

  信仰固然是一种美德,如果不是经由智慧指引而产生,就会带给我们麻烦。西藏人普遍都有强烈信念,将修行佛法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靠支持者供养而生活的僧侣,如果不持续修行,反而制造消极面,那无异从寺院偷盗的窃贼一般。

  有很好的心识特质,或是从事密集研读和修行,才有资格接受供养,这样的接受才有意义。有个问题是,我们通常只注意到,某些教义让我们感到困惑,却忽略了那些教义也能克服困惑。过度眷恋很容易毁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将所有上师的行为,都视为完美教诲,可能是一种毒药。西藏有些偏狭的教义门户之见,都是由此滋生。DLLM一世说:

  “真正的精神上师,会以慈爱的心看待万物,而且敬重所有传承上师,这样才能够克服困惑和其他有害之物。”

  不同传承,为能力各异的修行者,发展出各式各样巧妙修行法,如果为了壮大自己的派系,偏见地强调我现在这位上师“所作所为都十全十美”,那么我们要用什么字眼去形容过去传承的慈悲上师呢?如何赞誉佛法传承呢?我们不是使他们因此蒙羞吗?若我们误解、误用教诲,就很难取悦他们。

  同样的,对喇嘛来说,能主持宗教仪轨或灌顶启蒙以嘉惠众生,那是值得称赞的。若动机只是为了得到物质利益,最好赶快停止传法。戴着佛法面具来剥削众生,是很大的伤害。藉佛法营私或是剥削众生,造成的影响最糟糕,因这样做,会腐蚀掉佛法的根基。瑜伽修行者密勒日巴说:

  “佛法的修行者,不持续修行时,他的所作所为,对教义都是伤害。”

  就如同肠内的寄生虫,足以杀死一只大狮子!将教义用于偏狭派系主义和剥削众生利益,很快就会把佛法摧毁掉。

  虽然我们建造精心设计的庄严佛坛,而且经常从事朝圣之旅,然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能记得佛陀的教诲:

  “永远别做任何恶业、经常慈悲为怀,所有修行目标都在培养心识。”

  我们的修行过程出现幻觉、消极和心识紊乱状态时,理应知道哪里出了差错。

  曾有一种说法,认为八百年前印度佛教没落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在修行金刚乘,以及僧伽因腐化而兴起偏狭派系主义使然。任何传授藏传佛教之教义者,都应该将此观念谨记在心:

  “‘上师一切举止都应视为完美’这句话,对初学佛法的人,是极度危险的教诲。”

  第四章:八无暇与十圆满

  DLLM三世:

  这时,问题产生了。

  “如果我们必须试着仰赖一位精神上师,由他指引证悟之道,而且应该试着‘以修行为供养’来取悦上师。那么,‘以修行为供养’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修行的意思,是要自己负起责任,不间断地遵循上师群导的神圣佛法教义来生活。经由与上师的互动,我们可以从有价值的生活中得到益处,既然有这项难得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振作起精神,别让生命中的机会轻易溜走。没能好好利用这项无限潜力,你难道不觉得徒然吗?!

  法王DLLM:

  此刻,我们已经具备有助于心识修行的‘八无暇’和‘十圆满’。在某种意义上,人生而平等,但是从佛法修行观点来看,具备这十八项特质的人!往往比他人杰出。十八项特质中的好几项,由各世代人类共有!其中几项必须具有极大优点的人才能拥有。

  八无暇的前四项是全人类共有的,即免于再投胎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天道。另外四项,是来自人类较不喜欢的状况。第一和第二项,是免于再投胎至没有佛法和不喜欢佛法的蛮荒之境。第三项是免于身心无自主能力。第四项是免于在极度扭曲的态度和信念下,过盲目生活。

  十圆满的前五项属于个人的圆满,即一、有完善人身。二、生于具有强烈心识文化的地域。三、具备应有的能力。四、免于进入五种不可化解的轮迥道。五、对心识之道产生兴趣。

  另外五项圆满是环境造成的,即一、生于证悟者已经出现的时代。二、证悟者已经教导正道。三、教义蓬勃发展。四、传承的修行者很多。五、自己在修行佛法时,一直保持对他人的慈悲心。

  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认清这些特质,并且辨识我们拥有哪些。又缺乏哪些?能同时拥有这十八项修行佛法之道,是最理想不过的事了。

  我们很幸运生在这个时代。这时代人类的生命非常有意义,我们能够达成任何目的,包括全知证悟的崇高理想。考虑这项事实,可以了解我们面前有最珍贵的机会,如果浪费这项机会,将承受非常大的损失。认识无暇和圆满的价值,使我们自然地去体验一种期望,用一生时间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为了接受人类重生的重要意义,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下地狱或饿鬼的生命,或动物及昆虫的生命就可以明白。一只狗在寺院传法期问.俳徊于寺院外面,只能无所是事地摇摇尾巴、趴在阳光下。比较一下小狗和人对传法内容的了解程度,其中的差别很清楚。人类具有察觉能力,和沟通深层真理的能力,这在心识上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本能赋予我们力量,去注意如何超越此生受限制的成就。

  经由好的轮迥,我们没有转世到较低层次的境界、没有投生到无上师教诲的时空,或无法从事佛法修行的黑暗时代。我们也很幸运,不是投胎在心识教诲无法到达的蛮荒之地。从这项观点反映十八项特质时,我们可以体验面对难得的幸福,心存感激念头。有这么可贵的机会,我们应该怎么善用呢?

  “实践佛法之道,而且获取生命精华和证悟成果吧!”

  明白这十八项特质,我们应该接着思考珍贵的人生意义。

  因为我们拥有人类的身体和心识,所以能够思考、了解因果轮迥定律、知道尊重皈依三宝的重要,还能够培养戒律、静虑禅修和空性智慧(以上三项即戒定慧)三种高层次修行。发扬大乘特质如伟大的慈悲、慈爱和菩提心从事嘉惠修行者的六度和四加行,修行无上瑜伽檀陀罗,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等阶段。

  藉着难得又珍贵的人身,我们可以产生极致的成就。我们应该善用本身条件,发展心识修行的范围,这是得到更高成就的起点。思考十八项待质及有意义的自性,会产生修行佛法之道、达到更高境界的信心。坚持这种观想,可以产生获得力量的信心,因此,建立精进的精神基础,便能够支持佛法的修行。

  珍贵的人身不仅崇高,同时具有力量,能有效完成物质和精神的目的,所以值得我们提升眼界,超越动物只知道如何满足物质需求的低等形式,及发展更高层次成就、更高的重生之心识目标、解脱轮迥之苦。如杲现在不将生命用于有意义的目的,那么就应该了解,未来我们不太可能一定生而为人。千万不能心存“不必在此生修行佛法,留给未来转世身去修行也可以”的想法。这是空虚的期望,正因为人身是非常崇高而有力的,所以不能事事推拖给轮迥的下一世。

  若希望死后再度投胎为人,就必须培养重要的轮迥之因,包括道德准则、完美修行和强烈的心识渴望。我们在此生留意到这些原因,就可以期盼来世再获得人身。另外,必须肯定轮迥的因果关系。即使我们制造一些善业力量,却不愿意从事心识修行、好好保护及培养,力量很快就会失去功效,我们费尽心力所做的小小美德,也会很快被经由小冲突产生的恶业抵消。

  藉着极大的努力和坚持,慈悲可以克服邪恶。一旦可怕的负面力量进入心里,会很快抵消和摧毁好不容易滋生的慈悲心,特别是在修行成就很微小、根基很脆弱的时候。我们生活中造就的善业,往往是数量极少而功德极弱,而恶业却持续又强烈地发生。尽管现今我们正在努力行善,而且找到精神上师引导。进入证悟之道,下过.负面的道路仍然多过正面的,因为虚幻情景和令人焦虑的事件,总是围绕着我们。

  就算我们有优越条件,也可以想像到无数前世产生的恶业力量,那时我们没有上师、没有教诲也没有佛法智慧。恶业力量跟随我们,若未在此生加以净化,它会轻易地在死亡时刻影响我们,让我们转世到较低层次的轮迥道。

  贪嗔痴三毒,从遥远无始时代就跟着我们,而且带来无穷的身语意三秘恶业。我们从现今的不完美状态,了解即使有佛法保护,贪嗔痴.三种幻觉仍然控制我们。若没有勤奋自我修行,还会有多少恶业影响我们?思考这项问题时,找们可以滋生强大的自发兴趣,来培养心识成就,以及去除精神毒药和由它们构成的轮迥公式。思考三毒的害处,会带给修行者福慧教诲,让他们决定善用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问到要如何取得生命的精髓,DLLM三世的回答如下。

  DLLM三世:

  无论如何,若聆听或修行佛法之道时,所用的动机,混合了八种世俗机缘,也只能产生边际价值而已。如打败敌人、保护朋友的动机,是被世人接受的,实质上的见解却很肤浅。自私地聚集物质利益,是会被普遍谴责的动机。留给他人良好深刻印象的动机,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却很鄙视。如果我们不思考短暂、死亡等问题,就跳脱不出尘世的思考模式,会面临恶业动机支配心识的重大危机。从另一方面来说,1法修行得很好而且没有任何矫饰,可以快速又稳固地奠定恒久共乐的基础。

  试着如同舍弃稻壳一般,摒弃所有缺乏精髓的世俗欲望,远离没有正向结果,和会为心识带来危险的事物。汲取佛法精华的人,纵使面临死亡时刻,都不会带着遗憾离开世界。请考虑立刻开始修行,现在就喝下观想之泉,以解除期盼抓住生命精义的渴望!诚如宗喀巴大师说的:

  人类的生命,只被认知这一次,

  比如愿摩尼宝珠还要珍贵。

  它那么困难再获得一次,却又

  这么容易失去,如同短暂的

  闪电一般。既然如此,请像

  舍去稻壳般,摒弃世俗的活动,并且

  日以继夜,努力去获得生命精髓吧。

  第五章:心识修行三士道

  法王DLLM:

  慈悲全能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教诲,都在尝试嘉惠人类、满足心识上的需求。这些需求有两方面:

  一、获得暂时有益于进步和喜乐的轮迥。

  二、恒久获得解脱轮迥或全知的光明。

  要满足此需求,有三条道路可走。

  第一条道路可以达成第一个目的,即获得暂时有益于进步和喜乐的轮迥状态。

  第二条路可以满足从轮迥解脱的需求。

  至于全知的佛陀果位,则要走第三条道路。

  佛陀教授的所有修行都能适用这三条道路:有些教义针对轮迥境地.有的是要超脱极乐世界,当然也有针对全知光明的果位。

  DLLM三世:

  我们若要从人生之船提供的机会里细取精华,应该怎么做呢?

  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对证悟和修行的一般基础,以及修行方法有所了解。我将简要说明这些程序。

  这项说明包含两项主题:第一是心识应用三个层次,加强佛陀的教诲。其次是为何要经由三个层次,来引导追寻者。

  心识修行的三士道加何加强佛陀所有教诲

  佛陀首先发展出菩提心,即对获得完美的慈悲、智慧,和嘉惠有觉知能力者的最大力量之渴望。最后,为了造福众生,确实得到完全证悟。随后,更为了人们的利益,而教导神圣佛法。

  他教导的修行分为两个境界:有的是给人转世投胎为人或神的短暂益处;另外是两个最终益处,即轮迥的解脱和得到全知光明。

  第一类修行,是我们所知的心识应用之原初观点,由于被当做更高阶修行的基础,因

  此称为“下士道”。下士道修行者的自性,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如此说明:

  利用各种方便法

  只关注生死安乐

  忙追寻自身利益

  这样的人是下士

  也就是说,下士修行者只顾现世利益。再上一层的修行者,是将心思放在转世于极乐世界,或再生为人的修行上。

  产生最终益处的修行有两种类型。一是产生佛教涅槃,或是从轮迥痛苦中获得解脱。另一种是拥有全知的解脱。前者是介于中庸式的修行,或称为“中土道”。这里引述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的话说:

  不在意诸有之乐(诸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或生有、本有、死有等。)

  也不造各种恶业

  所求只是获寂灭(寂灭,指度脱生死,远离轮回世界的迷惑,进入?静无为境地。)

  这样的人是中士

  中士道修行者,面对更高层次的轮迥与喜悦,从事更高阶修行法,包括道德准绳、禅定和培养智慧,为的是获得解脱,免于周而复始的轮迥困惑。

  到最后,除了以上所说的小乘修行,要成就全知的解脱方法,包括圆满道(或通称的

  大乘)和金刚道(秘密乘或金刚乘)的修行。这些修行方法是一般熟知的“上士道”。

  阿底峡在《菩提道灯论》中说:

  自身体会过痛苦

  故想用一切力量

  为他人解除痛苦

  这样的人是上士

  换句话说,至高的修行者具有无比慈悲心,而且吸收六圆满和檀陀罗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以获得完全的佛陀果位,做为解除他人痛苦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心识修行的三士道,为所有佛陀教诲的总集。

  经由三士道引导追寻者的理由

  虽然上中下等三士道的修行法,“菩提道次第”传承都提到了,但是强调必须藉下士

  道和中士道两个较低层次的修行成就,当做进入上上道的途径。“菩提道次第”不只从事下士道修行,以获得高层轮迥重生的慰藉,也以中土道修行得到涅槃或从轮迥中解脱而造福自己。

  这两者的完成,纯粹是上士道修行的起步。

  真正“菩提道次第”修行实体,是三个层次中最崇高的。为什么要强调上士道修行?因为要启开大乘之门,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上士道修行者的珍贵特质,因此,修行者要培养菩提心。

  为了完成这项课题,应该由利益点的影响着手思考,以激起内心渴望来进行。这些影响可以分成暂时的和永恒的。

  暂时的影响,是菩提心可以获得上层次轮迥转世的快乐果实。

  永恒的影响,是最终会获得佛陀果位和全知智慧。因此,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菩提心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必须培养“有知觉万物无法忍受之痛苦”的觉知,为帮助万物免受痛苦而牵引起慈悲心。这种对他人的慈悲,是缘于己所不欲的反射,程度依自己受过的痛苦经验有所不同。

  在下士道修行,我们藉由思考低等境域的苦难情况,做为首要的修行依据。这样的思考,产生渴望从不满意之生存环境里解脱的心情。

  接着进入中士道修行,此时思考的是极乐世界短暂的快乐自性,令人兴起在轮迥中放弃一切欲求的念头。

  最后想一想,任何生物的母亲,看到他人遇到自己体验过的痛苦,就会产生慈悲(渴望看到万物都免于痛苦)、慈爱(期望他们都很快乐),然后凝聚成菩提心(盼望他们获得完全证悟),做为实现慈爱和慈悲的最佳途径。

  因此,先在下士道和中士道修行得到成就,再引导进入上士道,是修行佛法至高而且完美的方法。

  法王DLLM:

  “菩提道次第”传承的三士道,不是个别教授的,而是有相互关系的修行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坚持,让我们有资格进人第二条道路。相同地,在第二条道路的方法上有所进步,才能进入第三项修行。

  第一条和第二条道路都不是终点,而是进入第三条上士道的垫脚石,以成就最后的佛陀果位。

  为什么佛陀要教授三士道,而不是只教导上士道呢?

  因为,没有具备前二者的基本认知做基础,就进入上士道,在修行者心中,很容易产生错误影响,制造傲慢情结和困惑。

  上士道并不会和下、中士道冲突,它们是相辅相成。修行下中土道,并不意味要远离上士道。

  相反地,下中士道可以加强修行上士道时更平衡的观点,使人生更健康完美。若没有前二者为开端,就很难进入上士道。

  无论如何,下中士道修行必须比上士道先进行。

  从下士道开始就要培养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可以指导初始的修行,成为高等修行的基础。藉着思考拥有菩提心的优点和有益影响,可以培养出想要从事修行的兴趣。

  在未曾获得下中士道修行成就之前,不可能领会上士道的涵义。除非思考过人类生命的珍贵自性、死亡与轮迥的因果律、轮迥痛苦的真义和三士道修行等课题,否则要产生名副其实的菩提心,是不太可能。

  菩提心的基础是殊胜慈悲心,或是让有情众生解脱轮迥痛苦的期盼心。这项基础的意思是,我们必须了解充斥于轮迥道的痛苦自性和形式,以及各轮回道里的个别痛苦,特别是三个较低的境域(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等三恶道)。这样的认知,产生自下中士道修行的体验。

  不了解轮迥自性的慈悲心,是不认真的慈悲心,因此,对于希望进入上土道修行的人而言,下中士道的修行非常重要。

  DLLM三世:

  为了得到生命的精华,有三项实际修行法,或说是修行层次要去完成,就是前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等三个观点的修行法。

  第六章:下士道轮回恶趣

  DLLM三世:

  很难获得,却又已经获得“生而为人”了!然而,今生并不会永垂不朽,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亡。至于在什么时候死亡?完全不知道。因此,我们应该立刻尽最大努力,来获得生命的精髓。

  在高低等和中间境域,存在无数珍贵的生命,但是,死亡之神就像小偷走到物资丰富的市场,所有的东西都可能被他偷走,没有任何差别待遇。何其幸运的是,死神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很长的存活时间。试着在心中对死亡做这样的想象:

  好端端坐在家里,却知道屋外有个亡命杀手,准备随时进来催你的魂、夺你的命。你的感受如何?

  死亡的一刹那,金钱、财产、朋友和各种有用的东西,都不能跟着你走。但是,你在这一世所造的恶业,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不放。

  仔细想一想吧!

  此时此刻,我们满足于吃喝和消费,但是生命、财富、感官物质和食物只是不断地消耗掉,而没有成就过什么。面对剩余的生命,我们应该将心力集中于修行真正的佛法,而且从今天就开始做,不要等到明天,因为死亡也许就在今夜到来。

  法王DLLM:

  我们思考死亡和生命无常时,内心自然会对心识成就产生兴趣。如同人看到朋友的遗体时,会顿时明了生死无常。思考无常和死亡很管用,它可以阻绝被短暂及无意义活动的吸引,并且使内心转向佛法。

  显宗有两个重要方法来思考死亡,一为死亡三相,一为不断想像死亡的情景。通常后者比前者来得快又有效。

  死亡三相,是三项与死亡攸关的重要思考主题:

  一、死亡的必然性。

  二、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性。

  三、死亡时唯一派得上用场的是心识修行成就。

  死亡的必然性,不难理解。

  世界已经存在亿万年,无法找出任何有觉知力的生物,是长生不死的。我们身体的自性相当脆弱而且短暂,无论是美丽或丑陋、肥胖或纤瘦都很确定地在步向死亡.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世上所有东西都无法说服死亡离开。

  发现致命的绝症时,我们可能疯狂地四处求诊。确定毫无效果了,转而去找喇嘛,请他利用占卜为我们解惑。最后,发现自己正在吃最后一餐、穿最后一件衣服和坐最后一张椅子。然后,我们的身体像原木,倒向地面。

  死亡几点几分来?我们不清楚。

  不知道“来日”和“来世”哪一个会先到?没有人敢保证永远可以活到明天。任何小小的因素,都可能让我们突然告别世界,即使原来是维持生命的食物和药品,最后都可能变成毒药,摧毁我们的生命。

  死亡时,身体和所有能力都消失。财产、权力、名声和朋友都无法带走。以我自己为例,很多西藏人对我有极大信心,而且会遵守我的指示去做任何事情。但是,死亡来临的时候,我必须独行,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人会随我死亡。

  我们带走的,是心识修行成就,和一生业力的轮回因果。如果已经从事过心识修行,也学过面对死亡的观想法,我们将具备信心,能够有效又无惧地面对死亡。藉由在世的修行,和培养对死亡过程的认知,最后当呼吸停止、身体元气逐渐消失的那一刻,便可毫无恐惧面对整个过程,并了解死亡明光的来临;明光意识会显现出死亡的确切时刻。

  明光意识出现之前,我们陷入深度昏迷状态,而且由于明光出现所带来的迷惑,使一般人无法了解明光的面貌。受过高等思考修行的人,能了解死亡的阶段,并产生自觉以进入昏迷状态。

  敏锐的意识,让我们知道昏迷状态出现的时候,就认识到死亡明光。即使在净光消失、我们离开躯体进入中阴时,仍能了解中阴之为中阴,也能经验到伴随着镇定而来的幻声以及幻影。

  这时,平凡人会随着业力发展,受制贪嗔痴力量之中。心识上修行过的人,会保持智慧与宁静,使死亡明光转化成完美法身、中阴经验变成纯净喜乐身。为了实现利益他人的誓言,受过心识修行的人,能够主导自身,转世到宇宙中任何想去的地方。

  无法从事瑜伽修行的人,至少应该试着在死亡过程里,运用澄明心识,保持慈爱、慈悲和菩提心的念头。深思上师和皈依三宝也有益处,祈求他们指引,帮助我们用意识的心识架构,进入中阴境界,确保有助心识进步的高等转世。

  我们的心思,受到无数善恶业力本能影响。没有从事过修行的人,最主要的期望是在死亡时,保持正面积极的思考方向,在确知死亡时刻,运用强烈的善业本能,控制整个中阴活动。对未修行的人来说,这是最佳的方式。

  我们在面临死亡时,应如以上所说的方法,来管理我们的意识。西藏文化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人死亡当时或是死亡后,屋子里不可以挤满啜泣或恸哭的人,或是做了任何会扰乱死者的事情。

  生活在世风日下环境里的人,要对死亡抱持正面看法,或拥有控制中阴的能力,是很不容易的事。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勇于意识死亡,而且进行可以产生心识特质的修行。这种心识特质,不仅有益今生,更提供我们足够能力,而对死亡和中阴。

  因此,在“死亡三相”的思维里,我们思考死亡的必然性,而决定修行佛法。想到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性,而立即采取行动。了解在死亡时,只有佛法智慧才具有价值,而决心全力修行怫法。

  身为人类,我们看到心识教诲、遇见上师,就不应该像个乞丐,年复一年地做些无意义的事。别让自己死亡时徒手而去!我,释迦牟尼传承的普通僧侣,很谦卑地劝你,要努力于心识修行,仔细检视你的心识自性、增长心识。考虑你今生与来生的幸福,用足可让今生和来世产生喜悦的方法,来增长你的能力。生命和神圣教义都很短暂,应该小心谨慎地从事修行。

  死亡时,佛法如何帮助我们?

  若没有佛法,对我们又有什么害处呢?

  已证悟者的慈爱和慈悲,并没无足够力量里来解救我们,如果他们有这样的力量,就会在许久以前,有人面对死时,立刻伸出援手使人免除死亡。要知道,我们若不尽力尽快修行的话,成就利益就像单独一只手掌,再怎么拍都拍不出掌声。

  DLLM三世:

  你可能会问:

  “发生意外事件,不幸而身亡,佛法并没有给我们及时逃生的帮助,那怎么说佛法会帮助我们呢?而没有佛法,又有什么伤害呢?”

  死亡时,我们只是暂时消失无踪,接着来的是转世重生。来世会是快乐或悲伤、高等或低等,取决于我们死亡时的意识状态。除了佛法的力量可以控制未来之外,普通人并没有自主能力,必须接受由黑业或白业的行为,或身语意行为的业力,决定轮迥转世的前程。

  死亡之时,若由善念控制,随之而来的就是快乐转世。反之,若受恶念控制,则会转世于三个低等轮迥道,那里有无尽的痛苦必须承受.

  三个低等轮迥道有什么样的苦恼呢?龙树菩萨说:

  要知道,

  在最低层轮迥道,人会

  像太阳一般地燃烧,而

  另外有些人,会受到冰冻。

  要记住鬼和灵魂如何承受

  饥饿、口渴和气候之苦。

  别忘了动物如何承受

  愚钝的结果。

  放弃这些悲苦的轮迥之因,

  去培养喜乐之因。

  人类的生命很难得,也很珍贵,

  别让生命成为痛苦之因。

  注意啊,要善用生命。

  龙树菩萨意指,在八热八寒地狱里,痛苦是难以忍受的。饿鬼道的痛苦更难受。畜生道的痛苦,还包括弱肉强食、被豢养或食用、无法用语言表达难言之苦。

  此时此刻,即使只有几秒钟时间,我们也无法用手握住火,冬天无法赤身裸体在冰雪上面坐几分钟。要我们整天不吃不喝,极为困难,甚至只要被蜜蜂螫一下,立刻就吓得魂飞魄散。

  那么,你如何忍受地狱的水深火热、饿鬼的痛苦和动物生命的惨状呢?

  在你恐惧并有所醒悟之前,别停止思考三恶趣(即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的痛苦情况。既然你已经获得可喜人身,就放弃低等轮迥之因,进而培养正面轮迥之因,下决心集中精神,学习阻断进入三恶趣的方法吧。

  法王DLLM,

  有的人或许质疑地狱的存在。

  然而,许多各自独立的世界文化,都提起地狱的存在,而且具有神通的人,也可以领会地狱存在。在佛教,据说经由观想可以培养出记忆的神通力,使我们想起前世。若是如此,我们将能够忆起自己活在地狱的岁月。

  许多自然界定律;超乎凡人所了解的范围,只有从高度意识状态切入,才能够领会自然界定律。轮迥定律的运作,是精致的真理之一。

  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具有完全相同的身体和心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小至毛发、皱纹或肌肉特征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们如此复杂呢?为什么动物和昆虫也都是各有特色呢?这就是佛法理论发展的焦点所在。

  多数佛经都用非常真切的词汇来描述地狱,有的甚至指出精确位置。无论这些境域在形式上是真实存在,或纯粹是心识想像,在佛教界一直是争论点。寂天说:

  “是谁制造出地狱的管理者和拷问刑具?事实上,这些都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加上对轮迥的印象所构成。”

  然而,不管地狱是具体状态,或只是心识状态,都不影响我们的问题:如何避免经验地狱之苦?如果发现自己身在地狱,那么接受痛苦是必然的。地狱道的痛苦,如激烈的热与冷、身体酷刑等,在我们社会都可能经历或听闻,并非完全无法想像。

  若地狱和其他痛苦的境域不存在,人们就没有那么急切去研究和修行佛法。我们环顾周遭,可以发现正被各种痛苦牵绊着,我们如何能够期望在死亡后,相同的病苦不会紧跟着呢?那时候,我们没有财富、权力、朋友或躯体能保护自己,唯一有的是善业或恶业,和我们对心识的了解与否。当我们缺少智慧,而且带着主要恶业时,中阴就转变成令人厌恶的环境,使我们心中充满悔恨。我们仍然具有识别能力时,最好别太自傲与自信,认为地狱不存在。

  因此,下士道修行者,宜更深入思考地狱道的痛苦情形,决心放弃引起堕入三恶趣的肇因:迷惑的心制造违法的恶业。这些观想必须很有规律地进行,不应该只是几天或几个月就停止,要持续到我们对堕落行为产生自然厌恶感为止。现在我们努力保护自己免于受寒、受热、受蚊虫叮咬。那么,努力消除身语意的恶业行为,来保护自己免于受到地狱之苦,不也是明智之举吗?

  佛经对各个地狱的模样,都有详细描述。其中提到四种主要类型:

  一、八座炽热的地狱。

  二、八座严寒的地狱。

  三、四座被低等地狱包围的杂形地狱。

  四、几座人们偶尔可以在那里喘息的临时地狱。

  每一座地狱,都有不同强度的悲惨境遇、不同受苦时间,充斥激烈而密集的痛苦。受苦的主因,缘自生前暴怒和伤害他人所制造出来的恶业。

  我衷心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没有痛苦,而且在死亡之后也没有,我也期盼没有地狱或是魔鬼存在。但是,若相信这些都不存在,就将心识沉沦于恶业是不智之举。我们的生命和地狱之间的距离,可以短到只有一次呼吸的时间。

  即使在今生,恶业都不会为心识带来益处。那么如果真有来世,又怎能期彷恶业对来世有帮助?另一个可能,是善业对今生的心识有正面影响,而且为死后喜悦奠下基础。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启示下,思考地狱的痛苦,并决心避免出现这样的后果。

  不管对轮迥有多强烈联想,生活在世界上的平凡人,毕竟看不见魔鬼的世界。世界上许多文化,各自谈论魔境,而且很多神秘主义者和神通者也曾提起。

  饿鬼主要的痛苦来源,是无止境的饥饿和口渴。

  它们不停地被饥渴折磨,历经再多世纪,并未因此而饿死或是渴死。堕入饿鬼道的主要原因,是贪婪造成的恶业。试想,我们连遵守宗教性质的半天斋戒都嫌困难,又如何能忍受千年的饥渴折磨?

  我们很清楚畜生道的痛苦。

  劳动的动物和农场的动物,被人类驱使、鞭打、宰杀和食用。若有人对我们这么做,我们可以到特定机构去要求人权。但是,动物却无能为力,它只能可怜地默默受苦。我们不认为湖里的鱼属于湖的,对人类而言,它们只是食物来源,随时想吃就可以去抓,忘了它们也有生命。就像我们想抓住“我”,并且渴望快乐。

  我们忽视鱼本身并不愿意痛苦及死亡,而用鱼钩或鱼网,将它们从水中抓出来,让它们在惧怕和挣扎中死亡。对鸡牛羊等动物也是如此。它们无法向他人求援,也没有智慧帮助自己,这就是它们的轮迥和痛苦。我们应该借此深思一下,若我们转附到它们的世界,将会经历什么奇遇?

  野生动物、鸟、昆虫等,通常承受更强烈的痛苦。这是丛林定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它们不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周而复始地经历“得到”与“被剥夺”。

  它们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培养心识成长的智慧。它们的生命被轮迥和困惑控制着,直到在恐惧中死亡为止。

  我们应该思考动物的种种痛苦,然后自问:

  “我想得到这种痛苦吗?我能忍受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须下定决心,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行为,种下受苦的因。

  在今生和无数的前世,我们已经造了很多业障,这会导致轮迥转世到三恶趣。应该停止继续制造这些因,并寻找方法来净化受轮迥摆布的心识,而且将心识由黑暗中,提升至永恒的喜乐。

  第七章:寻求皈依处

  法王DLLM:

  心识追寻者,需要足可为典范的尊崇对象,以找到指引和启示。这在佛教称为三宝或皈依三宝:即佛陀、佛法和僧伽。

  我们想到佛陀,就想到心识上所有瑕疵都已净化、智慧无穷无尽的圣者,我们会被他吸引而且心怀敬畏。

  说实在,佛陀和我们之间,似乎有很大距离。因此有僧伽、僧团、修行者和弟子众,出现在佛与我们之间的距离空间里。我们必须尊敬僧伽,但是,不用像尊敬佛陀那样的程度相待。

  僧伽让我们思考:

  “这个人并没有比我更优秀,如果我再多努力一点,也会有他的成就……。”

  他们能给我们心识修行的信心,有时候让我们觉得在证悟上,可以与他们匹敌,所以僧伽是我们心识上的朋友。

  想到佛陀,不由得滋生赞美。想到僧伽,我们跳脱赞美,热忱地专注于心识修行。要超越僧伽、直证佛陀果位,就需要第三宝——佛法,它是教义的集大成,也是修行者必须深切了解的大道。

  DLLM三世:

  断除堕入三恶道(三恶趣)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如上所述,三宝对断除堕落三恶道受苦的恐惧,很有帮助。了解佛陀、佛法和僧伽有能力指引我们远离三恶道,对我们也很有帮助。经由观想生起对三恶道的惧怕,然后从内心深处,皈依崇高三宝。

  法王DLLM:

  谈到“三宝”可以有许多不同方向。就时间顺序而言,历史上首先出现的是佛陀,一个完全证悟者。他创造的法宝,是证悟之道的教义。跟随佛法修行,出现获得各种修行成就团体就是僧伽。

  三宝如何嘉惠我们呢?佛陀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心)”的教法,使三宝成为有效庇护体。它们可以免除我们的轮迥之过、惊惧以及痛苦,具有全能技巧,教导我们通往证悟之道,对众生都具备完美慈悲心,对待众生悉皆平等。僧伽也拥有四无量心,虽然在程度上和佛陀有差别;佛法有能力让平凡人产生四无量心。

  心识皈依出现四无量心很重要。如果精神上师不能跳脱世俗的存在,就不能带领他人获得解脱。若没有极大慈悲心,就只会追求自身喜乐而不教导弟子。他的慈悲心如果是偏执的,那么是否能为我们带来福祉,就足堪怀疑。如果他选择要教导我们,就应该很有耐心地,带领我们通过修行的种种挑战。

  已证悟者如何获得全知佛陀果位?方法是修行佛法、扩张清净心识,这源自上师如实传法的慈悲心。释迦牟尼倾一生时间,在许多上师门下修行,最终将他带于证悟之境。因此,佛法是真正的皈依处。己证悟者是皈依处的上师,僧伽是皈依处的朋友。我们如果钦佩已证悟者,何不进而钦佩带领他们得到证悟的力量呢?

  佛法,或说教义,并非一长串盲目信仰与遵循的教法。佛法的修行,应该在理性和思考的基础下实行。如果用盲目信仰来接受修行或教义,就等于走上了错误方向。碰到教义和理性有矛盾现象时,我总是以理性为优先考量。。佻陀按照群众的特质,传授不同教义,我们必须自己辨别什么是字面上的意义、什么只是象征而已。

  DLLM三世:

  三宝怎么会有力量保护我们免于三恶道的恐惧呢?佛宝本身没有任何畏惧,而且由于具有全能,所以是防止各种恐惧的上师。佛宝蕴藏极大慈悲心,用平等心看待一切有情众生,对无论是否有利害关系的人,佛宝都是最佳皈依处。佛宝本身有这些特质,因为它的教诲而出现的僧伽们,当然很殊胜。我们并不能说佛陀是许多宗派的创始者,很少创始者是完美的,很多训诲大部分充斥逻辑上的错误,而很多宗教传承泰半是零碎的片段。但是,佛法僧连成一气的特质,却很崇高完美、弥足珍贵。

  我们要如何皈依三宝呢?请这么祈请三次:

  “我祈请皈依佛,当愿断除轮迥之苦,永离三恶道。我祈请皈依法,当愿断除轮迥之苦,永离三恶道。我祈请皈依僧,当愿断除轮迥之苦,永离三恶道。”

  祈请朗诵三皈依时,要在内心深处生起向佛陀、佛法和僧伽寻求启示的真诚意念。

  法王DLLM:

  首先,我们向佛陀祈请皈依,因为他是全知智慧者,请求他转*轮,做心识指导者。我们在佛中获得暂时皈依,也得到追求佛陀果位之最终成就的皈依。

  其次,藉观想佛法平息欲望,进入解脱世俗贪婪境地。为何贪欲是心识毒药之一?虽然无知比起贪欲来说,是更普遍的痛苦原由,但是佛经说,贪欲是把我们绑缚在轮迥之道的立即力量。由于佛法是断除轮迥的原动力,所以又称为“无欲”。

  佛法的修行,是佛陀阐述的第四项崇高真理,是极乐状态,使扭曲的心识可以完全被安抚。真正的庇护者是佛法,是修行之道的崇高真理。

  第三,崇高的僧团僧宝,是人类最尊贵的、心识追寻团体。仔细想想他们的美德.会恳求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及证悟之道的上师。

  若想使我们的皈依很坚实,需要两个必备因素:了解三恶趣、寻求皈依三宝以远离三恶趣。生起这两项因素,并勤学佛经,就能拥有强烈的皈依意识。

  DLLM三世:

  获得皈依却不遵守戒律,皈依就毫无益处,而且得到皈依的力量会很快消失,因此必须随时注意遵守戒律。皈依“佛”之后.就不必寻求凡间神祗,如湿波和韦施纽等的庇佑,进而视所有佛陀雕像和法像,都是佛陀本身真实的显现。如果皈依“法”,就不会再伤害同类的生命、鄙视神圣经文。最后是皈依“僧”,意味不要浪费时间在错误的上师,或误导你的朋友身上,而且,不会不尊重橘黄色或茶色的法衣。

  了解所有暂时和最终的喜乐,都是三宝慈悲的结果。每次用餐时间,先把饮食供养三宝,并且为了你暂时和永久的需求去信赖三宝,而不是信赖政客或占算师。同时,依照你的心识力量,告诉他人皈依三宝的重要性,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皈依,甚至被嘲笑时,也不吝于用你的生命去护卫。

  法王DLLM:

  我们一旦皈依三宝,就应该遵守戒律。皈依三宝有不可重蹈覆辙的戒律,和必须遵守的戒律。若已经安置自身皈依佛,就不应该向世俗的神祗和心识,寻求永久保护。因为我们太投入修行时,会由于他们的嫉妒心,而伤害到我们身体及修行成就,所以不能将他们视为永久的皈依来源。

  首要学习的戒律,是把所有证悟者的法相,都当做象征真实实生命的再现,而不是用艺术价值的角度,来评断法相是优秀的或拙劣的作品。所有供养的法相,都应该尊重有如佛陀本身,而后再为所要达成之目的进行供养。

  尽管如此,艺术家还是应该努力完成高品质的法相作品,否则会因为让人生起不敬之念而造作恶业。例如,人们不断地带画作和雕刻法相,要我给予加持,虽然在整个供养仪式中,我应该礼敬这些作品篇佛陀,但是有时候我发现,我很难不因画作中弯曲的鼻子,或过度低垂的下颚而爆笑出来。精心制作的作品,应该是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心识价值。拙劣的法相作品,有时是皈依道路上的小小绊脚石。

  皈依法时,要避免伤害一切有情众生。证悟者是因慈悲心而获得证悟,每位皈依佛法的人,都应该满怀慈悲心,避免做出违反慈悲心的行为。我们要学习戒律,把所有经文看成佛法的化身而加以尊重。

  任何打算出版及销售佛法经文的人,都应该在嘉惠他人.以及在不用佛经谋利的基础之下,谨慎而为。

  皈依僧时,唯一要避免的是,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和误传正道的人交往,他们会影响我们的修行成就、扰乱我们的心识。遵守的戒律,是必须对所有穿着僧服的人,都视为僧伽化身,并尊敬他们为圣僧的生命,而且是已经体会空性智慧、超越世俗束缚的人。

  伟大的优婆塞仲敦巴,无论何时看到被丢弃的、而且和僧侣法服同色的布料,定会捡起来碰触额头,然后背诵皈依文;凡人也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来尊敬僧伽。受到尊重的僧侣和比丘尼,在修行时要以此感受而更加精进,不能变得既傲慢又自大起来。

  面对阐释与佛陀教义相矛盾的上师,应该避免浪费过多时间在他们身上。虽然应该尊敬所有宗教、尊重各宗教的传道者或上师,但是,上师传道的方法阻碍我们修行,则他将在我们的成就之路造成问题。

  西元十七世纪中叶,DLLM五世被指定为西藏的最高政教领袖时,他颁布了所有宗教一律平权的法律,使古老的苯教也占有平等地位。他还通过法律,保护苯教不会受到佛教徒侵害。

  西藏还有一个很大的穆斯林(回教)团体,他们在很早以前就有充分的宗教自由。西藏人的态度是,如果人们不愿意与佛法相关的轮迥牵系,就应该让他选择自己的道路。不同的上师会用不同方法阐释证悟,这是为了符合各种人类的意向,而非制造冲突。僧伽教义说要远离方向错误的上师,并不是要制造任何分离宗派的态度,而是在维持稳固、专注与良好导向的修行法。

  我们应该每天早晚各三次,深思皈依三宝的特质,而且背诵皈依文。即使被嘲笑,也永远不可以打破皈依戒律,更不可以滥用三宝之名而引来诽谤。老一辈西藏人在快要生气的时候,会念诵:

  “啊!三宝”

  如此用来提醒自己不可以生气。有人告诉我,在流亡到印度之后,我的名字成了拉萨儿童发誓表示“我保证”的代名词,他们说了实话,却发现别人似乎不相信的时候,就以强调的口气说:

  “啊!耶欣诺布!”

  编注:耶欣是DLLM的昵称,诺布是珍宝的意思。这句话引喻“僧宝”。表示“我用僧宝对你发誓,保证所言不虚”。

  DLLM三世:

  为了避免多言无益,我们应该每人早晚背诵皈依文各三次:

  “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桑噶雅。”

  编注:这句皈依文是梵文“南无上师、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的译音。梵语“南无”读音“拿摩”,就是“皈依”或“顶礼”的意思。此皈依也译为“南无古鲁贝、南无佛陀耶、南无达磨耶、南无僧伽耶”。

  念诵皈依文时,要维持注意力在三宝的殊胜特质,和对皈依的个别承诺。

  法王DLLM:

  考虑皈依三宝,首先应该想到三宝个别的特质与能力。广义的皈依佛,意味我们应该思考佛陀身语意的特质、智慧和能力。皈依法,表示我们想到通往中止痛苦的所有真理道路、修行或超俗的清静。皈依僧,代表我们愿意了解僧伽的二十种善行轨范。

  皈依牵涉到所有的证悟方向和阶段,以及不同对象、所以有狭义和广义的解释方法。印度最好的经文之一,是弥勒的《现观庄严论》,他用深入而且完整的观点,说明证悟方向、阶段和人类心识的类型。如果对这种伟大的论述有所了解,再以此为基础来经历皈依的修行,那么,我们的皈依将是正确而且有效的。

  我们应该先了解皈依三宝的自性与功能,再寻求皈依。皈依佛是给予心识指引、皈依法是修行、皈依僧是心识的支持。有这三项援助,我们就拥有通过各修行之道,获得高等重生状态、超脱证悟所需要的力量。

  第八章善恶业轮回定律

  DLLM三世:

  我们可能怀疑:接受和遵守皈依三宝的戒律,真的可以保护我们免除转生到三恶趣?话说回来,试问你要如何转世到三善趣呢?

  我们必须思考轮迥定律的四个方向:善业和恶业种下的因,将各自承受不同的果。也就是说,慈悲会为未来带来快乐,而邪恶导致未来的悲苦,就好比一颗种子会结出许多果实,而每颗果实又有许多不同种子,任何一种行为,都不可能没有结果。我们表现的身语意活动都会留下轮迥种子,而且生生不息:除非经由心识修行将之去除。我们学会思考轮迥定律的面向时,按照教义,摒弃恶业、培养善业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仅靠理性逻辑推理来证明轮迥定律,是极困难和冗长的过程,只有逻辑推埋造诣深厚的人,才能够比别人早一步证悟。因此,《大集经》写道:

  星月可能会陨落地面,

  山谷也许会崩塌,甚至

  天空都会消失无踪。

  但是你,佛陀,所言绝无虚假。

  将以上这段话牢记在心,就能思考如下的佛陀教诲:

  恶业制造痛苦,因此

  我们应日以继夜地

  反覆思考

  如何永远脱离悲苦。

  所有慈悲之根

  都存在于感谢慈悲的泥土中。

  不断思考要如何成熟,果实

  就会从那里结蒂。

  法王DLLM:

  皈依的教诲,是推动轮迥定律的力量。我们必须先对轮迥理论和进程有所了解,再努力逐步修行。

  据说,我们具有超人的洞察力时,就能领会轮迥运作的生起次第,而接受完全证悟的人,则能看到每项事件最深层的轮迥原因。常人的轮迥定律知识,是从佛经得来的,虽然有许多论述按照逻辑建立轮迥理论,但是必须多方面研究才能够深入了解。DLLM三世引述说:“但是,佛经所言绝无虚假。”

  凡人在仰赖佛经之前,必须先学会尊敬己证悟者,然后才能进入教义当中。这种敬意对某些人言,是靠着深思佛法僧的待质而获得。有个更好妁方法,是先研究两项现实层次的教义:根本的和形式的,并着眼于空性的主题。

  空性教义既广且深,了解空性,能让我们对一般教义产生很大信心。

  宗喀巴大师说:“对相关教义的认知,可以增加对佛经的了解。”

  转生三善趣和根本慈悲,是雨项基本的心识目标。后者指极乐世界的解脱,或全知的证悟;根本慈悲比转世三善趣更崇高。佛陀教义都是以理性逻辑为基础,轮迥定律、转世三善趣的认知与修行,只能以佛经为基础,传授给芸芸众生。我们要学习根本慈悲的高深教义,而且靠仔细推理分析、深入思考,去发现如何与自身生活经验吻合。有所领悟,就会对教义产生信心,而且是建立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这使我们放开心识,接受已证悟者的教诲。这时开始察觉到,既然给我们这么深奥、理性的教导,说明自性和更深层真理,那么其他教诲当然也是正确的。学习佛经所提及的空性,益处不仅能够断除利己贪婪的心思,更加强我们对教义的开放态度,包括轮迥教义在内。佛教所有学派的基础,都离不开四圣谛。陷入不完美事实的痛苦,就要寻找一条心识之路以超越所有痛苦。修行就是要中止痛苦,我们必须按部就班地了解痛苦原因,再找出痛苦的事实。四圣谛的前二谛,描述轮迥及我们的迷惘,后二谛说明如何获得平静。最基本的教义是如何避免落入三恶趣、如何获得人或佛的境地,这大致与前二谛互相关联,都是强调如何摒弃轮迥的痛苦、获得轮迥的快乐。

  “菩提道次第”传承的三士道,是依修行者的能力和心识特质来教授。大部份下士道的修行,以轮迥为主轴,主要课题环绕在轮迥教义。就如之前所说的,除非有睿智或全知,否则就必须依赖佛法,归纳出轮迥定律。为了遵循传承的修行,我们需要很坚强的信心,因为某些与佛陀教义矛盾的理论,总是在理性的基础下被提出来。做为“菩提道次第”修行的起步,我们应该研读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月称的《入中论》。这些作品是深入空性智慧的根本教诲,在《菩提道次第》修行的上士道被教授。学习空性的知识,让我们了解何以万物都有天生本能去掌握“我”,当“我”出现时,又似有若无。出现在面前的“我”是虚有的,就像错把绳子当成蛇一样。我们知道的一切物体,如桌椅和固有的“我”都是空的。于是,智慧的教义描述出:错误的“我”如何妨碍我们对万物的认知,并引起一大堆困惑和恶业。

  研读这些论述,我们被鼓励去做整体探索和思考。只要我们有信心,就不会失去任何东西。我们持续修行,可以了解虚有的“我”并不存在,进而抚平扭曲的心识、减少困惑、增进精神上的平静、中止痛苦和获得中止的方法。这样的信心有助于接纳前两项崇高真理,以及和轮迥有关的教义。在信心的基础下,我们接受四圣谛并从事修行。DLLM三世:我们应该放弃所有恶业,特别应该深思身语意之十恶业的三身恶业的杀生、偷盗和邪淫(例如在寺院或是上师住处附近交媾、在新月或圆月时交媾、一夜有五次以上交媾高潮等);四语恶业的妄语、离间语(两舌、搬弄是非)、粗恶语或是绮语;三意恶业的贪欲、嗔恶(嗔心)和邪见。

  我们以杀人的结果为例,来说明轮迥的三身恶业。

  一、最大的影响是转世三恶趣。

  二、来生将会被杀害,或看到很多心爱的人被杀害。

  三、来生仍然有杀人倾向,因而使恶业倍增。

  四、即使得到好的转世,周遭环境会充满暴戾之气。

  这些还要分为低、中、高三种程度——依照业力而定。例如,杀人的结果是转世到地狱、杀动物转世为饿鬼、杀昆虫则转世为动物。《劝戒宝行王颂》说:

  哦!国王,别杀生,

  因为众生都珍惜生命。

  若你期望长命百岁,就要

  尊重生命,甚至

  不要有杀生念头。

  法王DLLM:

  痛苦的根源是恶业和困惑。在此,恶业意指按照心识意向做出负面行为。负面行为可以简单定义为“必须承受苦果的行为”,相反地,正面行为就是有快乐结局的行为。正面和负面行为,都会在心识留下种子,蛰伏在我们生命中,直到有适合条件出现就会萌芽。如果成熟的条件是正面的,就会感受到快乐,若为负面则会感受痛苦。轮迥有几项特性:第一是加倍作用:慈悲传达更多慈悲、邪恶带来更多邪恶。第二是很明确:慈悲制造喜乐,恶业总是制造痛苦。第三是,我们不会毫无缘由地经历喜悦或悲苦。最后,业力发生的时,驻足心识的轮迥种籽,即使经过亿万世也不会丧失效力,它会继续隐藏在内心,直到有适当条件那天再显现出报应。

  在这样的观点下,下土道修行者首先要学习认知:什么行为是正面行为(善业),什么是负面行为(恶业)?什么是应该培养的、什么是应该放弃的?

  DLLM三世:

  我们应该下定决心,不要怀抱任何恶念,例如杀生和其他十恶业的作为。所有形式的邪恶都应该摒弃,并尽最大努力来完成慈悲。

  宗喀巴大师说:

  死后不必等待就

  堕入三恶道,并非必然。

  可以确定的是,皈依三宝即有能力保护你免于转世三恶道。

  要以皈依为本,别让皈依的戒律堕落。

  另外,想想善业和恶业的果报,你最大的责任是正确修行。

  法王DLLM:

  必须放弃的恶业,其中三项是三身恶业:杀生、偷盗和邪淫。四项语恶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和绮语。最后三项是精神上的三意恶业:贪欲、嗔恶和邪见。懂得远离十恶业的话,就等于学习到了十善业。

  十恶业的影响是什么?以杀生为冽,使用暴力缩短众生在这一世的生命,会种下来世被杀的轮迥之因。这一世习于杀生,意味来世的心识有杀生倾向,今生乐于杀生,转世之后也会以杀生为乐。我们可以看看反映在小孩子身上的行为,有的小孩似乎沉醉于杀生的乐趣。任何时候只要看到昆虫,都会跑上前去践踏它,并开心地大笑。有时候,会将捉到的动物凌虐至死。这类的行为,显示出自前世杀生行为的业力。

  另外一方面,有的小孩表现出慈悲心,无法看到庄何生命受到丝毫伤害。这反映出善业种籽可以从出生起,就影响我们的生命与作为。身为佛教徒,要努力避免十恶业,或至少要慢慢地减少。

  要求常人立刻完全免除十恶业相当困难。例如,看到害虫时,该怎么办?如杲说不要杀它,我怀疑有多少人会接受这项建议?就连我自己,也很不乐意睡在爬满臭虫的床上。在这样的情形下,“预防”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卫生、清洁、简朴、谨慎都能防止害虫孳生,也不会发生被叮的烦恼。

  杀生和吃肉是互相关联,那么,我们必须放弃食用肉品吗?我曾经试着放弃,但是健康方面却出现问题。两年之后,医生建议我在控制饮食的条件下,恢后以肉类为食物之一。无论如何,至少我们应该做到降低肉类的摄取量,而且不要吃稀有动物,因为我们的这项需求,会导致大量无辜生命被宰杀。

  由于气候和环境的缘故,西藏人被迫成为肉食民族,但是,大乘的慈悲心教义产生缓和影响,使西藏人笃信“一切众生,悉为我的前世母亲”。从事畜牧的游牧民族,穿着长毛裘外套,胸怀慈悲心,赶去拉萨朝圣。严冬时,将衣摆卷至腰部,一大捆祈福绳悬垂于裸露的胸膛。

  虽然他们看起来像一群强盗或小偷,事实上是信仰大乘的超凡信徒,只不过,他们是除了动物的骨肉之外,没有其他食物能赖以维生的游牧民族。他们的耳朵里,袅绕着慈悲的祈请声音,手底下总会尽可能慈悲地宰杀牲畜。拉萨人有项很普遍、值得称赞的做法,是将原本预定要宰杀的动物买来畜养。等它死了的时候!用圣水喷洒到身上,并且为它祈福。在西藏,除了狼和啮齿动物之外,杀害其他野生动物都不合佛陀教法。因为狼是游牧民族的敌人,而农家最怕啮齿类动物。

  第二种恶业是偷盗。偷盗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非常很明显。我们在街上走到任何人面前说他是小偷,相信没有人会高兴。纵然在十万人口的城市里才有一个小偷,这项比率都算太高。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永远断绝偷盗念头,也须防止他人做这种事情。发现有人要偷盗,就应该劝阻他,若不接受劝告.应该抱着慈悲的责任感来威吓他。有纪律的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来维护和平与和谐。所以,纵容人们偷盗,就是间接促成他们累积, 恶业,而且让我们及子孙生活的社会,继续堕落下去。

  给予贫穷和困苦的人有生活目标,是取代偷盗的好方法。这对我们的心识和自行建构的轮迥转世,会带来益处。

  第三种恶业是邪淫,主要指不贞,这是家庭问题的因素。在古代,邪淫甚至会引起大战争。邪淫不但扰乱皇室,也扰乱卑微家庭的生活,使支离破碎家庭的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甚至从没见过父亲的面。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慈父般的温暖,这份遗憾,终其一生在心识留下阴霾。

  一位西方朋友告诉我,西方人有时候对性欲的处理很开放,并问我对性行为开放的看法。我回答说,我怀疑这种做法有心识上的价值。而且到最后,多半会制造更多痛苦而非乐趣。我提出进一步看法:如果夫妻不想长久共同经营一个家庭,就应该尽量避免生小孩。持此观点的主要理由是,这会牵涉到孩子的心识,而孩子是未来唯一的希望。语言上的第一项负面来源是妄语。即使不牵涉到宗教修行,诚实和廉洁都是可贵的特质。了解“五识”的人都知道,就算只说一句谎言,也会被认为是肤浅的。如同嘉波迭巴滇波说的:“诚实是永恒的,谎言没有存在空间。”

  诈骗是以虚构为基础,不是事实,所以基础不稳固。换句话说,诚实的基础是事实,所以有很强的支撑力。谎言可以带来短暂利益,却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社会上每个人都互相依存,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在传送虚伪与扭曲,那要如何为自己和子孙的生活带来福祉呢?社会的和谐要靠信任,若觉得邻居说的话不可靠,我们就很难与邻居建立良好关系。平静的心识会被怀疑和妄想取代,为什么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的结果?而且这么做是不尊重人性、不尊重慈悲的祖先和传承上师。

  第二种语言的负面行为是离间语或搬弄是非,这种做法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并让原本亲近的人分离。我们可以高谈阔论菩萨行和檀陀罗观想,但是,若无法做到如何避免离间语这门基本功课,我们的语言就毫无存在价值。找们必须学习彼此尊敬、信任和重视,以及为他人的快乐而高兴,而不是嫉妒地制造冲突与不和谐。如果修行让我们有藉口去离间他人,而他人只是我们单方面认定不纯净的人,这时候,我们应该主动拿一根绳子,把舌头打上死结。

  明白自己的缺点,比了解他人的缺点还有用处。为了防上制造摩擦和不安,应该避免说他人坏话,试着了解他人善良的一面,并表扬他们不为人知的善行。

  避免十恶业,并用相反方式修行以带来心识和谐,当做所有更高层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用心识力量,持续避免十恶业的基本修行,则无法获得更高的修行成就。我们应该检视自己,分辨出哪种修行最适合我们的心识特质而非毫无目的,寻找最高和最神秘的檀陀罗修行。

  首先,我们应该努力于基础修行,遵守十项戒律,不然的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欺骗自己。我们可能说已经读了多少佛经、每天观想多少小时,但是在这些话说出口之前,最好算一算在一天内,忘记这十项戒律有多少次?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每晚静虑禅修,反省一天的作为,承认面对恶业的挑战,自己是成功者或失败者?运用观想皈依、发菩提心以消除造恶业的潜意识。心识到达纯净境界之后,我们才能够落实每天晚上的

  观想与祈请。

  语言上的第三种负面作为是说刺耳的话、使人伤心痛苦。会让人痛苦的话,即使只是轻微一句也很刺耳。恶意的讥讽是另一种刺耳语言,让人心里不舒服。人类的生命已经很短暂,我们没有必要误导,或浪费每次俯仰之间的呼吸。

  无意义的言论,是第四种负面作为。表面上看来比较没有伤害力,但是对话题不只无意义,还会带给人困惑以及浪费时间与气力。无意义的言论,本身固然没有破坏性,其中隐藏着空虚的种子,却会造成心识与行为之间的矛盾。

  心识上的三恶业是贪欲、嗔恶和邪见,是一切“身、语”恶业来源。三者的关系就像马和马车一样密切。贪欲是过度热切的渴望,会带来许多身语的负面行为,从贪欲衍生出嫉妒、忿怒和所有苦恼的情绪。

  嗔恶是最具有立即破坏性的痛苦心识,会造成暴力、伤害甚至残杀。邪见会认为我们现在的言行举止,和未来的经验互不相关,拒绝证悟、排斥证悟之道。这些观点阻碍我们过健康生活,不愿走上清净心识之道。

  DLLM三世:我们藉着维护道德的戒律,避免十恶业,即可找到高尚的转世。但是我们总是期望获得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项)以便继续向更高的全知之道修行。

  我们也必须制造以下这些成就原由,包括放弃杀生、皈依三宝、捐献衣食给贫困者、克服骄傲并尊重所有生命。

  法王DLLM:为了获得全知的智慧,我们必须使用有力方法,从观想空性累积智慧。其他修行如造福他人的慈悲心,也会让我们产生很大创造力,我们必须累积摒弃十恶业的修行,来保护创造力。十项戒律的应用,可以创造出和谐的今生,那是带给我们和平、快乐和有益于更高心识修行的人生。

  任何时候,只要发现正在造就“十恶业戒”,就应该利用净化的观想法,诸如观想金刚萨埵、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以清净我们心识的明灯,或阅读《三十五佛忏悔文》也很有效。在这项修行上,我们深思负面行为的果报、思考自性、了解轮迥真谛,并决心净化我们心识的负面痕迹。

  在这基础下,我们获得皈依、发菩提心、进金刚萨埵观想或任何可运用的方法。我们可以做大礼拜或净化能量修行,摧毁恶业的累积力量。开始重要的观想,然后再进行深度观想。我们保持深度观想,直到失去强度,然后暂时回到一般观想,以激励心识回到深度观想状态。

  一般来说,心识习惯于将“气”导向对今生有益的事物上,那多半是没有负面影响力的事物。进行这些思考,我们对今生言行本能的贪欲会沉淀下来,并且开始体验到心识的内在价值。

  自发性地了解心识目标胜过世俗目标,我们就成为下士道的积极修行者了。DLLM三世:然而,偶尔被强大的心识扭曲力量击倒,或犯了修行的过失,就不应该无动于衷,而要在适当时间和地点,了知造成无明的障凝何在。并用四种可资对抗的力量,来清净身语意的瑕疵。这四种力量是:思维恶业果报、增长谴责恶业意识、皈依及发菩提心、多行善业供养等。

  宗喀巴大师说:若未找到合适的转世法,千万不要向轮迥之道冒进。

  培养转世三善道之因,了解恶业果报的可怕程度,就会体认清净心识的重要性,从而珍惜四种除恶力量。

  以这种方式思考,心识即远离此生短暂的事物.并对永恒事物产生兴趣。了解这种影响时,我们就是下士道的心识追寻者了。

  第九章:生命的苦集灭道

  法王DLLM:从追寻下士道修行的观想,我们产生强烈兴趣,支持皈依和轮回定律。如此修行具有一种能力,可以保护我们不堕入三恶趣,帮助进入三善趣。但是,这些成就足够吗?即使在三善道也不能完全免除痛苦。三善道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思考来自三善道轮迥的痛苦时,心识自然会开始寻求脱离轮迥的解脱状态。

  DLLM三世:共加行的心识修行修行十项戒律,可以使我们在更高境域得到特别的重生,但是,仍然无法超越轮迥带来的挫折。我们必须期望涅槃的成就,以超脱所有挫折与痛苦。

  轮迥自性的缺点是什么?以上说的三恶趣,应该已经思考过了。只要认真思考,就明白谁部不喜欢源源不绝的强烈痛苦,都会设法躲过令人不满的生活现状。无论如何,即使是三善趣的高等境域,也无法完全超脱痛苦。

  法王DLLM: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看轮迥,都只有挫折。下土道修行者,从观想可以清楚知道,三恶趣所经历的悲苦非常强烈。即使获得高等的善趣轮迥,也不会尽如人意,一旦生命结束,没有什么能保证我们不再跌回低等状态。我们背负无数轮迥种籽,这些种籽都是从无尽的生命开端累积而来,除非我们具有智慧,足以跳脱轮迥力量的影响,否则,我们轮迥到三善趣之后,最终仍将回到三恶趣。

  或许有人会说,情况并非那么糟,三善道境域没有那么多痛苦,顶多和人世一样。我们可能会拒绝了解人世间的痛苦,但是,思考这些痛苦时,它具有渗透力的自性显而易见。国家统治者牺牲睡眠也无法完成治国方针,富有者不时担心被骗或财产缩水,而穷人则要忍受三餐劳累等问题。所有人都一样,没有任何凡人能不经历痛苦。DLLM三世:以被痛苦纠缠的人为例。在子宫里,因为黑暗、压缩和沉浸羊水秽物中而痛苦。母亲怀胎的最后一个月,下降的推挤力出现了,末出世的婴儿,感觉好像小木片被巨大老虎钳挤压出来似的,或像芝麻种籽要被挤出芝麻油。胎儿从子宫出来时,即使被轻柔的衣服包裹,放置羽毛床上,也会觉得好像降临在充满荆棘的地狱。这就是诞生的痛苦。婴儿逐渐长大成人,而且很快地变老。他躬着背,头发如干枯的花朵那样白,额头上满布皱纹,直到他看起来像一片被削下来的皮革为止。想表达,舌头却不听使唤。想走路,步履亦已蹒跚。感官能力的视力、听力等开始衰退。身体失去原有能量,无论多想吃东西,由于消化能力减弱,而无法保持适当饮食。

  此时此刻,生命将尽,死神快速走来。除了出生和年老的痛苦之外,一生中必须不断面对各种病痛。身体机能失去调和时,不旦皮肤变得干燥,连肌肉也松弛了。更悲惨的是,明明对饮食提不起兴趣,却必须吞咽苦药、忍受各种治疗。得了不治之症,就得经历恐惧、担心忧虑等无尽痛苦,若是迅速致命的病,就必须与近在眼前的死神搏斗。一生中所产生的邪恶念头,让心里充满悔恨,想起所有尚未完成的事。这时,明白自己即将离开躯体、朋友、亲戚和财产。口唇干燥、鼻子下陷、视力渐退和呼吸渐喘,三恶趣境域的巨大恐惧感袭来,虽然并不愿意,但是,还是得死。

  人们也会经历比较特别的痛苦。有的人遇上盗匪和小偷,而损失一切财富。身体可能被武器刺穿或被棍棒殴打。有的因为犯罪而依法按受重罚,有的从远方亲友处听到可怕消息或谣言而感到非常痛苦,或是因为害怕失去财富而终日忧虑不已。

  有些人痛苦是因为碰到不想碰到的人或情况,或是得不到期盼之物。例如,虽然有人努力耕种土地,但是碰到干旱、严寒、冰雹或虫害使农作物被摧毁。船员或是渔夫,因突来的狂风暴雨而失去生命。商人因贸易迷成损失,或经过一番努力仍无获利。这时,我们才会想到要接受宗教仪式,同时滋生违反誓言的忏悔。

  由于接受来自轮迥和烦恼的力量里,人身就必须面临生老病死等癌苦。我们视人身如器具,没有好好珍惜,反而为来世制造三恶道之因,种下更多悲苦。

  法王DLLM:八邦喀迭千宁波于《掌中解脱法》书内说:“生命走到尽头时,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悲伤故事。”

  我们保持一段距离看别人,觉得他们似乎非常快乐而且没有痛苦。我们接近他们,就了解他们并不完美,甚至承受创伤。如杲你和他们一起分享生命里经历的痛苦,会发现人生的悲剧,多到令人毛骨悚然。

  痛苦和不幸,是世俗生活的基本要素。人类必须面对生老病死等四种创伤,此外,还有一些不定时发生的痛苦,像得不到想要得到的、必须面对不满意的事情、不断努力以获得生活基本需求等,都如海洋中的巨浪,一波波地,向我们袭来。

  另一种痛苦形式,是变动的或不稳定的快乐。我们想要并努力得到某些东西,设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候却是痛苦大于快乐。我们不断地在有与无的轮回之间痛苦。这是人类心识永不满足的自性。有一句西藏谚语说:“你的财产像虱子般大小,你的烦恼就只有那么小。若你有山羊般大小的财产,痛苦也会有那么大。”

  拥有,很痛苦;不拥有,也很痛苦。如此挫折,是变动的喜乐自性。也许我们买某样东西就代表拥有它、移民到别的国家就让内心得到满足,但是在轮回道上,却没有令人绝对满意的事。除非我们发展智慧,从轮回和烦恼里解脱,否则所有的快乐,最后都将消失或是被痛苦取代。

  形成我们身体的真正要素,就是身体自身的污秽。《红帽菩提道次第》提到:“我们的身体是什么?不就是亿万代以来,精子和卵子发展的精粹吗?”它们在充满粪便的大肠,和充满尿液的膀胱之间集合。然后经历幽暗的子宫,在那里成长九个月,好像被捆绑在紧紧的皮囊里面,无聊地躺卧在那儿。母亲吃喝热食,会感受强烈的热力,进食冷品则经验强冷。母亲突然移动一下,感觉像被棒子打到。在这段期间内,母亲也承受很多痛苦。到了妊娠后期,她觉得整个人几乎要爆裂。分娩时,她承受的痛苦,大到必须尖声喊叫!而且因痛苦而号啕大哭。

  寂天的《入菩提行论》说:“我们若不让生命变得健康有益,那么,出生的价值,仅止于母亲孕产的痛苦。”即使我们呱呱坠地,对母亲仍造成许多烦恼。我们无法为自己做任何事,她必须不厌其烦地日夜照顾我们,就连睡觉时,我们也让她睡不安宁。此时,我们也很痛苦,因为不能表达或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控制自己的身体。

  人类的出生并不崇高,是在血液、尿液和许多痛苦种完成。我们生命的开端,实在是不吉祥的象征。龙树菩萨的《胜义赞》说:“人类的身体,只是制造污秽和痛苦的机器。”

  若我们不知善用人身为心识发展之舟,则躯壳就仅如本来面貌:无用的一袋血液、脓汁、粪便和骨头。除非我们以心识为导向.不然吃再多食物,只是制造更多粪便。躯体是轮迥和烦恼的产物,是一速串焦虑和痛苦的来源。我们用大部份时间喂养它、穿衣保护它、清洗它、生病时溺爱它等。。但是,除非我们用它来发展心识,否则最终仍然无益。死亡时,被我们那么珍惜、被母亲视为骄傲珍贵的躯体,变得冷冰冰,成为尸蛆的食物,这是我们一生必须面对的事实。

  能控制身体锐气和意识的檀陀罗瑜伽修行者,可以控制内外在各种因子,亦能将普通的轮迥形态,转化成彩虹般的喜乐身体。达到此地步之前,必须接受一项事实,即我们的肉身是一块磁铁,会吸引各种烦恼和痛苦。

  从檀陀罗观点来看,人身是许多烦恼的来源。轮宝、中脉、白吉提和红菩提的神秘活动,扮演生活中的心识媒介,引起人身的不纯净,如贪欲、忿怒等心识状态。依据檀陀罗的观点,心识及支持心识的身体能量,具有相互依存关系。

  轮迥的身体,让我们延续所有生命,必须满足它的无穷需求、远离所有会伤害它的东西、照顾它不要有任何不舒服,让它愉快而且舒适。我们被制式化、开始时对此现象相当满意。很快地,发现平凡的修行很难减少困扰。我们可能毅然放弃修行,恢愎普通的生活。结果是,要养一个大家庭,更没有时间和气力从事思考。

  我们迫切的任务是养育孩子、让他们穿得好、吃得饱、受保护、接受教育等等。生命在工作与烦恼之间流转,偶尔有短暂乐趣、最终仍须面临死亡。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不得安宁,临终之际,最后挂念的依旧是家中所有成员。这就是凡间的生命自性。一般说来,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是五岁到十五岁之间,而三十岁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前十年当中,我们最成熟,能完成许多事情,无论是世俗的或是心识的。佛陀、密勒日巴和宗喀巴大师,都是在这段时间证悟。现在我五十岁了,生命中的太阳是正午,很快地迈入六十和七十岁。我的身体将失去体力和能量,头发变白,甚至行动也将成为问题。这些是所有人类必须面对的老化现象。

  当年华老去,最艳丽的美女也会变丑。头发掉落或变白,皮肤失去光泽,有的瘦弱变形,有的肥胖到必须被人搀扶才站得起来,有的无助地卧病在床。不用多久,可能看起来要死不活,只剩下焦黄的皮包骨,甚至无法忍受镜中的自己。

  或许心识仍然能量充沛,而且心思清明,身体却力不从心,坐等死亡来临,没有人会分担我们的孤寂与悲伤。

  照顾赐给我们人身、生命和文化的长辈,是人类的一项神圣义务。可惜,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却像对待动物,遗弃家中的老年人。西藏的家庭结构非常稳固,通常老人都是直接由亲戚照顾。西方国家也许缺少一点心识和精神基础,不过,西方国家的老人福利制度非常好,使老人都活得非常健康。

  除非我们早逝,否则老化的痛苦,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老化使我们束手无策,落魄使我们产生错误意识,取而代之的是亲友替我们沐浴、更衣、喂食,带进浴厕。要避免生活在这种恒常烦恼下,应该从事心识修行,至少让我们带着优美的智慧进入老年。我们怎么能想像人身是不可破坏的?它根本就是无常而且不和谐。我们哪一个人不会生病、不舒服或面对死亡的威胁?提婆在《四百论》中说:

  “支持我们身体的各种元素,像一群毒蛇,在为势力范围缠斗。”

  我们髓内的每种化学物质,都是充满能量的能源,隧时处在可怕的战役里,与其他物质相互竞争,只有当所有元素都取得平衡,身体才能维持健康。

  一个最细微的病原菌、或是相冲突的药剂,都能破坏这种平衡、逼使我们跑医院、承受恐惧和极大痛苦,聆听医师出自专业慈悲说的善意谎言。万一罹患传染性疾病,连知己看到我们都退避三舍。有时肌肉肿胀或化脓疼痛,让外表变丑陋,羞于出门。有的疾病会逐渐耗弱我们的体力,甚至无力看清楚食物,无法消化吸收。

  小小的意外事件,也可能使我们骨折而无法行走。通常药物都有恶心的副作用。或许我们会罹患癌症,医生说无药可救,但是,西藏的草药医生却很骄傲地说“我能够治愈这种病”。

  我并非医生,无法对此看法发表意见,毕竟还是有太多人死于癌症。

  我们可以了解,这具躯壳在此生,真的带给我们很多痛苦。不幸的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大部分人在累积无数恶业,导致来生堕入三恶道,这正是人类世界的悲哀。

  《淬炼精金》描述有形与无形的人道、阿修罗道、天道诸尊的各种痛苦。

  世界许多神秘文化都有根据,但是,我们只能够从特殊领悟者说的话,去了解神秘文化存在的境域。“菩提道次第”对此有很详尽描述,若对这些圣境的存在没有信心,只要想想人类的痛苦就足够了,我们迫切追求消解痛苦的方法时,很快就能清楚。

  这里有一个重点,是认清痛苦的型态:所有不完美生存的细小痛苦,和伴随轮迥的全然悲苦。极乐世界的神、人、动物及地狱的人和鬼魂,都深陷痛苦之中,因为他们身心自性充满着强制性的轮转过程。酝酿出使心识解脱的智慧之前,我们无疑都要经历一生的痛苦,不断迷惘于出生、生命、死亡和转世所感受的痛苦。

  DLLM三世

  轮迥是装满短暂快乐和蔓延痛苦的容器,在人道的境域,人们承受的痛苦是不断地互相争斗、杀生和伤害。

  在阿修罗道,五个死亡征兆(编注:即天人五衰:衣服垢秽、头上华萎、腋下汗流、身体臭秽、不乐本座。天人,原意指天道诸天众)显现时,所受到的各种痛苦,比在地狱还苦。他们的光彩逐渐消失,被其他神祗排斥,感受无穷的精神痛苦。

  比较高等的轮迥是天道,他们不必经历立即的痛苦。生活在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的天人,要忍受乐趣很短暂的痛苦,三界之外的,必须忍受无尽蔓延的痛苦。

  法王DLLM:

  从久远以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出生于字宙的各种轮迥境域。如杲你认为宇宙只有人和动物存在,那么进行观想时,就要体会动物和昆虫的痛苦。于是产生想要超越不完美的渴望,避免负面行为,不种下未来痛苦之因,并保有慈悲的种籽。

  思考高等境域的三善道,会对人的不完美(对人身不满意、不满足)感到苦恼,而想培养慈悲心,如此念头,表示仍然受到轮迥掌控。若运用超然智慧产生的胜义慈悲,来取代世俗慈悲,则可以斩断轮迥的系绳,进入充满喜悦的宁静极乐世界。

  如果轮迥因子是无法克服的元素,我们就不必再为心识修行而费心。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将痛苦换成永恒的快乐.若我们忽略它,就显得太傻了。

  DLLM三世:

  请思考不同轮迥境域的不同完美程度,然后努力用各种方法登临极乐世界,或是从所有的不完美之中获得解脱。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出视异状并非毫无缘由。

  我们应该在可以带来解脱成就之下修行,那是三个属于高等的修行,即持戒修行、专注修行和智慧修行(通称戒定慧)。专注和智慧的高等修行,有赖持戒为基础,所以应该先进行这一项修行。

  缘于戒律很容易被违反,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应该维持自觉和澄澈的观想,才能够预防所有堕落的可能性。

  若不慎违反戒律,切勿浪费一分一秒,立刻承认错误而忏悔,下定决心在未来继续正确修行。产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就试着反向思考不贪嗔痴的利益。在修行过程,自己做裁判法官,要切中目标,让所想所做的事,都不违背心识上师的指导方向。

  法王DLLM:

  若想去除所有不满的根源,只要在心识里培养特定气质即可。除非我们拥有很高的心识特质,否则毋庸置疑,投射在身上的事件,将产生挫折、情绪混乱和其他的扭曲。不完美的心识状态,轮流产生不完美行为,一种痛苦的种籽,就栽种在这流程里。

  换句话说,如果心识能够确实了解人类的最终智慧,就能摧毁恶业和悲苦根源。

  我们的存在价值,首重证悟,而非停留在认知的基础阶段。我们意识到本有存在,若仔细审视自己,则一切痛苦来源将无所遁形。从可以掌握的存在里,往往衍生烦恼和情绪行为,唯有摒除错误的审视方法,才能够去处扭曲心识状态的根源。

  断绝错误与痛苦的力量,来自高等智慧修行,这是寻求永恒解脱最重要的方法。要增强并稳固高等智慧修行,必须培养专注思考和道德的自我修行。

  自我修行,主要是为了个人解脱而立誓的修行。不论平凡的初学者,或是已经有成就的僧侣,都需要有誓约来促使修行成就迅速而且有效。面对杀生、偷盗、妄语、邪淫和饮酒的五戒,西藏人通常只遵循其中一项或几项。一般来说,每位佛教徒至少应该坚持某项戒律,修行层级越高,坚守的戒律就越多,甚至有多到遵行十项戒律的情形。

  有了道德的自我修行基础,才能够进人思考。专注的更高修行。这两股力量使我们对空性的思考,得以持续增加力量。我们应该好好坚持修行,只要有任何犯戒情形出现,就深思皈依三宝,承认错误并行忏悔,下定决心在未来更努力修行。如此,这三种合并的高阶修行(指戒定慧)利益成就,始能泽及轮迥痛苦的根木处。

  修行成功,要靠正确的心识导向。我们思考三善趣有与生俱来的痛苦.而且培养一种认知,深入了解三善趣轮迥的快乐如电光石火,例如名声、财富、权力和威信或是极乐世界的快乐都很短暂。心识解脱是源自内心的不执着、不贪婪,鼓舞我们用心力超越所有轮迥的不完美。

  DLLM三世:宗喀巴大师说:

  若你不深思痛苦的真义和

  轮迥之过,则解脱之期将会落空。

  若你不深思痛苦的来源和

  通往轮迥之路,将永远无法发现

  断绝轮迥根源的意义。

  不要安于对生命轮迥逆来顺受,要珍惜

  自轮迥解脱的智慧。

  鼓动超越世俗念头产生的意念,要像急着救出身陷火海者的念头一样强,能够做到这地步,你就是“中士道”的心识追寻者。

  第十章:培养菩提心

  法王DLLM:

  尊贵的上师龙树菩萨说:

  “追寻全知的人,菩提心是达成愿望的如意宝石。它稳如须弥山,以慈悲心温暧十方世界,而且和独一无二的智慧结合。”

  要进入大乘,我们必须培养的第一项特质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比爱和慈悲更高一层,所以培养菩提心比什么都重要。一旦产生菩提心,我们对真理最终层次的思考,能提早完成全知佛陀果位的成就,而不只是阿罗汉的涅槃成就。阿罗汉是在没有菩提心的影响之下,进行高等修行所得到的成就。既然烦恼对人类没有什么益处,所以我们要思考空性,这不仅能去除痛苦之“因”,也能获得证悟而造福他人。

  龙树菩萨祈请文说:

  “愿尚未具足菩提心的人,培养出菩提心。愿己有菩提心的人,加强菩提心。”

  我们生而为人,得到非常高尚的心识,拥有这么可贵的条件,获得生存、解脱和证悟之道,时间已有无数世代。即使我们无法涉入较深的修行,至少也应该弘扬证悟之道,偶尔读一读怫经,努力累积善业,并且将教义融入每天的活动。

  世间的心识传承,已经大幅滑落。此时最重要的,是修行者要特别努力维护传承。听任传承消失,会让世界陷入黑暗。

  伟大的世亲(天亲)说:

  “如果代表世间眼睛的佛陀不再有,了解最深奥教义的伟大传承者已逝,还有谁能像他们一样呢?”

  或许可以这么问:现今有谁和世亲一样?谁像密勒日巴修行得那么好?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应该记住,没有佛法,一切都将无用。不要浪费生命在无意义的行为上,应该在心识内加入教义和修行。加强心识基础不仅对个人有益,还能够嘉惠世人。

  每个人都必须为获得证悟而自傲。当一个人满足于心识修行时,就成为大地心识的保护者,和誓言弘扬慈悲心之诸尊的拥护者,释放对人类有益的影响力。换句话说,无睹人们侮辱和嘲笑上师,并违反自然规律而生活时,正义的白色力量就消失,邪恶的黑色力量便由此产生,带来极大的破坏力。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就自己的能力,为正义尽最大努力。

  有一句谚语说:

  “人和佛的道路,是和谐的道路。”

  我们学习教义,遵循佛法的教诲生活,所有自然的慈悲力量都将跟随我们。然而,看看世人,有多少人认真从事心识修行?他们的修行成就又是多么有限?既然人的身心能提升心识现状至最高贵状态,为何我们要错过这项机会?

  DLLM三世:

  虽然经由持戒、专注和智慧的高等修行,可以得到涅槃或解脱,但是这项成就本身并不足够。得到涅槃的人,不再迷惘于轮迥当中,但是,由于我们只克服了众多缺点的一部分(对全知的懵懂尚未克服),而且只获得片段的完美(尚未获得全能全知),所以并未获得真正成就。

  我们既非全知亦非全能,无法藉他人的观点获得成就,因此有必要考虑成就佛陀果位的目的,我们不应该只为自身利益而得到佛陀果位.应该为一切有情众生求得更有效、更深层的利益。你会堕入轮迥悲苦深渊,他人同样也会堕入,他们和你一样,只认识挫折和悲苦。

  也许他们的许多前世,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你的父母,并施予最大慈悲。于此唯一公平的做法是,你得到解脱和全知时,应该让他们也能够从痛苦中解脱。对他们最大的益处,就是你自己必须达到绝世的、不等候涅槃的状态,为此,你必须培养至高的菩提心,以及发扬证悟修行。

  法王DLLM:

  做为下士道和中士道的修行者,我们要将心识带离低等境域,并朝解脱个人轮迥及悲苦的方向走。但是,这样就够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居住极乐世界的人,不被烦恼昏昧影响,在轮迥道保有解脱,然而,这样反而让他们陷入昏昧。他们能够持续专注最终真理的思考,免于痛苦,但是,并不能领会宇宙的无穷变化,结果他们造福世界的能力有限,连自己的目的都未完全达成,所以仍然在昏昧中。我们应该把修行目的,提升到全知的佛陀果位,因为这是培养菩提心的起源。

  我们如何得到启发,避免低等生活状态,以及获得涅槃或解脱一切轮迥的悲苦呢?首先,要深思低等境域的痛苦,还有进入此境地的原因。其次,认知轮迥的痛苦,以及可以解脱的因素。我们向来都是按照生存意向来生活,如今为了产生大乘心识,就要改变沉沦的思考,为周遭人们的高层次利益着想,而非从事自己能忍受的低层次利益。我们思考前世三善道和三恶道的痛苦,不光是想到我们自己,而是想到父亲、母亲、家人、朋友和所能包容的众生为止。

  一切众生都和我们承受相同痛苦,有的甚至陷入更深的痛苦中。众生都期望快乐、避免灾祸、挫折和痛苦。他们想要保持快乐,却不知道如何培养快乐;想避开灾祸,却不由自主地招致更多痛苦。

  寂天说:

  “虽然他们都在寻找快乐,但是却像对待敌人般,摧毁自己的喜乐来源。虽然他们都在寻求避祸之道,却又像对待好朋友般,迎接灾祸到来。”

  如果有情众生和我们无关、假使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痛苦,或许我们就没有必要为他们的福祉而烦恼。然而事实上,他们都与我们有关,没有一个希望承受痛苦。有时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有时是朋友或伴侣,有时是敌人。他们甚至反覆地成为我们的母亲,表现出身为人母所有的慈悲行为。我们怎能对他们漠不关心呢?希望他们拥有快乐和快乐之因、避开痛苦和痛苦之因,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感。

  只有全知的证悟者,才能够有效而深刻长久地造福有情众生,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得到全知证悟,这需要菩提心,即大乘修行的内在基础。培养这种心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修行“口传因果七义”,即知母、念恩、报恩、慈爱、大悲、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

  DLLM三世:

  培养菩提心最好的方法,是口述传承“口传因果七义”。

  七义当中,有六个因和一个果。第一个因是认知有情众生都曾经生为我们的母亲。从这一点产生第二个因:注意他们满盈和永恒的慈悲。由此产生第三个因:期盼回向他们的慈悲。这种期盼转化成美好的心识,并酝酿第四个因:慈爱。接着产生第五个因:慈悲。从慈爱和慈悲产生第六个因:时代感的责任心。这项成熟的“因”,造就最后形成的“果”即是菩提心。这就是七项口述因果真谛,是全知的完美证悟。

  法王DLLM:

  因果七义是产生菩提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要运用它,必须先发展四无量心。我们现在对他人的态度,很粗糙也很矛盾。我们尊敬某些人,衷心祈愿他们喜乐。另一方面,对其他人的喜乐与痛苦冷漠以对,甚至对我们不喜欢的人,希望看到他痛苦。若我们不思索这些歧视的观点、这种偏执的不平等心识,就无法有效地思考慈爱和慈悲!所产生的任何菩提心,终将更不平衡而且容易动摇。修行因果口传七义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在“平等舍”的思考里,修行我们的心识。

  DLLM三世:

  这七项思考的先决条件,是我们必须具备四无量心,尤其是平等舍心。如果我们视某些人为挚爱、某些人为异己、某些人跟自己无关,就不够成熟到能思考所有生命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假如心境不平等,则任何慈爱和慈悲,都将偏颇及不平衡的。因此,我们必须先学习平等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想像“与我无关”的人,或在我们生命中无害也无益的人开始。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只想要快乐、不要痛苦。从你的角度来看,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你家里的成员,而且在无数前世,曾经是你的父母。试想.“在某些前世,我曾将他们视为挚爱,而且帮助他们。现在我却把他们当做异己.并伤害他们。我现在应该为他们培养平等心的思维”。

  只要你如此看待和自己无关的人,就会考虑那些在生命中曾经帮助过你,因而使你视为挚爱的人,还有那些曾经伤害过你,而让你敬而远之的人。对这两种人都应该平等对待,最后,再就其他六项进行对众生平等舍的修行。

  法王DLLM: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或不喜欢某些人,而觉得某些人和我们无关呢?这是受到在这一生中,所做的或尚未做的行为影响。我们乐于帮助并支持我们喜爱的人,而不喜欢用任何方式威胁我们生存的人,并且对与我们快乐与否无关的人,表示漠不关心。

  我们不喜欢某人的理由非常明显。有时只是因为他奇怪地对我们微笑、某一次对我们皱眉或意见不同,或在我们生命中扮演不幸的角色。我们喜欢某人就把他当做朋友,理由通常很可笑。我们对待他人的情绪变化,就如天气一般不可预测。

  我们认定某人为朋友、某人是敌人、某人是陌生人,若他们从久远以来,在我们经历的亿万代轮迥开始,和我们的关系就是如此的话,这种认定还可以被理解,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有情众生都曾经反覆成为我们的朋友、亲人甚至父母,他们都曾以慈悲心对待我们、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带给我们许多快乐。

  在我们获得解脱或证悟之前,我们将会在生命之轮里,与他们不断交会,不断地以朋友、亲人等关系与他们相见。

  同样地,在此生我们喜欢和挚爱的人,并非一直都是我们的朋友。在许多前生前世,他们可能曾用不同方法伤害我们。在我们还没有获得证悟之前的未来,仍然会与他们相遇,而每次与他们的关系,也许有戏剧性转变。在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人总是扮演盟友角色,也没有人是永远的敌人。

  随着轮迥转世的变化,每个生命都在不断互换角色。

  我们思考这些事实,在日常生活与他人交流思考经险,镇定而平等地看待一切有情众生,很快就产生形成因果七义的实际修行基础。

  DLLM三世:

  第一因是知母:认知有情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由于对有情众生的生命和轮迥找不到开端,所以必然已有无穷的前世。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我们不曾在那儿出生过,也没有一个生命不曾当过我们的父母;每个生命在无数的世代中,都曾经当过我们父母。从无尽轮迥的出生、死亡和转世去探寻,可以发现任何生命未曾不是我们的母亲;一切有情众生,都曾向我们显现和今世母亲相同的慈悲心。因此,有倩众生都应该被视为慈悲的。

  法王DLLM:

  母亲的慈悲,是所有人们慈悲的典范,母亲的慈悲不仅在人类世界可见,连动物和鸟类都相同。狗妈妈会饿着肚子喂宝宝,也会为了保护它们而牺牲生命。即使在某些情况下,母亲对我们很陌生,仍然会出于本能地施予我们极大慈悲。有情众生都曾用相同方法爱我们、牺牲食物,甚至为保护我们而死,这是由于对我们的慈爱非常强烈使然。

  若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出现严重问题,或者我们是孤儿!由姑姑或叔叔扶养长大,那么在思考过程里,很自然地将对我们最慈悲的人,视为选择性的范本。然后我们深思,在无尽的前世一切有情众生如何在我们不同世的出生时,与我们发生关系,给予我们相同的慈悲。

  DLLM三世:

  第二因是念恩:感念有情众生对我们有慈悲之恩。今生的母亲如何对你展现慈悲?你在子宫里,她所想的就是如何保护及照顾你。等你出生,她用轻柔的衣服包里你,用慈爱眼神凝视、对你微笑、细心喂哺,紧抱着使你温暖,即使她病的非常严重,而你万一感染了一点小病,她会先想到照顾你。

  母亲守护及保护你免于遭受任何困难,帮助你完成任何愿望,你有做不到的事,她都会替你完成。她用尽各种方法来保护你的生命,所以,你应该反复思考:母亲对我的帮助多么大!对我多么仁慈!

  同时想一想你周遭的人,包括家人、朋友、没有实际接触的人、外国人或曾伤害过你的人,他们在无数次前世中,如何当你的母亲。他们曾经多次在你转世之后、像今生的母亲一样尽全力保护你、给你无尽慈悲,并且无止境地再三帮助你。

  法王DLLM:

  母亲的慈悲是无止境而且强烈的。她总希望给孩子一切,如果能给孩子证悟,她会迫不急待地去做。看看母鸟如何牺牲自己来保护雏鸟,如何为了喂养后代而忙于奔波,直至幼鸟羽毛丰满、肌肉强健为止。我们可以明了在无尽的前世,一切众生身为我们母亲时,给我们的极大慈悲到什么程度。

  任何时候,只要有人伤害我们,我们就应该这么想:

  “在过去许多次转世为人时,这个人曾经当过我的母亲。她照顾我、清洁我的身体、保护我免于受到伤害,让我躺在她怀抱里吸吮乳汁。那时候,这个人为我牺牲,和我分享她拥有的一切,而她现在伤害我,那是恶业与烦恼造成的结果。”

  DLLM三世:

  第三因是报恩:回馈有情众生对我们的恩惠。曾经多次用慈悲养育我们的母亲,她的生命正被精神压力和烦恼魔困扰着。他们的心识失去控制,好像发狂似的。慧眼被无知的烟雾蒙蔽,完全看不见通往三善趣及个人解脱或同知之路。他们没有足可引领进入解脱之域的心识上师,像无人指引的亡目心者。

  他们一天一天让自己越来越远离快乐,因为不熟悉身语意的轮迥因杲,如醉汉步履蹒跚走向断崖峭壁,正东倒西歪地走向邪恶险境、进人轮迥三恶道深渊。请试着想想:

  “如果我不为这些可怜、软弱的生命做些事情,有谁会做呢?这项责任不落在我的肩

  上,谁又能背负呢?如果我不理睬这些仁慈的生命,只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是多么缺

  少良心与体谅。”

  “假如他们获得的轮迥状况仅是婆罗门、因陀罗或是类似的程度,则他们的平和将不

  会永恒。

  “我应该从现在起,多从事减少众生轮回痛苦的功德、尽可能为证误而努力,好帮助他们进入难得解脱的喜悦境地。”

  法王DLLM:

  就像母亲对孩子的责任一样,孩子对母亲也有责任。许久以前,一切有情众生都当过我们的母亲,我们对他们的责任感,应该是平等的。母亲陷入困境时,有谁应该比她的孩子更关心她?

  DLLM三世:

  第四因和第五因,是慈爱与慈悲。试想:

  “为什么当母亲的就应该被剥夺快乐、不能拥有快乐?但愿我能用一切方法,使她们更快乐。为什么母亲都应该因不幸而痛苦、不能免于灾难?但愿她们都能远离灾难,让我对消灾解厄做些贡献。”

  法王DLLM:

  我们如何回馈一切有情众生对我们的慈悲?答案是给他们纯净的慈爱和慈悲。

  纯净的慈爱是“愿一切有情众生,具足安乐及安乐因”、纯净的慈悲则是“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苦恼及苦恼因”。获得快乐并避免痛苦,是所有生命两项最原始、天生的本能,慈爱和慈悲是至高的天赋才能。

  具足安乐是什么意思?远离烦恼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狭义地,以具体的物质给予帮助,但是与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比较起来,这只能够提供短暂和表面的利益。所有生命都曾经在轮迥之中享受过喜乐、满足与权力,因为他们有无数前世。这对他们而言,却是迷惑大于益处。为了获得永恒安乐,他们需要安乐的“因”,并且必须以慈悲与智慧去启发。

  同样地,“烦恼之因”反映出来的想法,不仅必须去除现在努力要去除的特定痛苦,而且,为了获得、永恒解脱,还必须藉由培养深度智慧,来启发净化恶业的本能心识,并抵抗烦恼的力量。

  伟大的宗喀巴大师在《证悟修行三要》写道:

  “一切有情众生,被四条痛苦的激流?向冲激而下,并被强制的轮回行为紧紧镇住。由于掉入我执、贪婪的铁丝网陷阱,而在烦恼的黑暗里迷失,反覆地生与死,长期徘徊在轮迥道。但是,他们原本都只希望安乐、远离烦恼。”

  这项问题根源是恶业和烦恼。能够获得安乐.并免除烦恼的唯一方法,是在内心克服这两种负面的印象,避免产生相反力量。

  不这么做的话,会有更多痛苦摆在眼前。

  DLLM三世:

  第六因是增上意乐:随时抱持要让众生离苦得乐的特别态度。第七因是菩提心:愿度一切有情众生出离生死、成就无上菩提。试着想想:

  “我有没有力量里完成这两项愿望?姑且不论对一切有情众生,如果我连让一个人解脱痛苦,或让他得到安乐的能力都没有,就必须下定决心,获得完美的佛陀杲泣。如果现在放弃这项决心,势必堕入三恶趣。只有先得到完整佛陀杲位,才能使他人解脱病苦,及获得超然的喜乐。我应该立刻以各种可能的方法努力修行,达到完美的‘三藐三菩提(梵语,旧译正遍知,新译为正等正觉,意为真正遍知一切佛法)’,当做帮助他人解脱最深刻的痛苦,及带给他们根本安乐之基础。”

  法王DLLM:

  母亲有需要时,若孩子不为她负起责任,还有谁会做呢?我们应该为他人的福祉,产生地球村的责任感,因为他们每个人在许多世以前,都是我们的母亲。

  然而,我们有智慧与方法和能力造福他们吗?如杲我们自己未从轮迥过程解脱,除了世俗层次之外,几乎无法为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而做出任河贡献。谁能用最根本的方法,并且最有效地造福他人?只有具备全知证悟、慈悲、智慧和才能的人做得到。这样的人在与他人沟通时,了解他人的轮迥背景、心识倾向等。这样的人说一句话,比普通人说的长篇大论更有用。

  上师必须传述他的经验。只是,若不解其义,重复谈论佛陀和印度大成就者的成就,并没有什么益处,而在指引他人去我们末曾到过的遥远地方,很容易指引错误方向。要有效给予正确指引,必须自己先熟悉过。没有心识成就,我们能为自己做的事情实在有限,更遑论为他人做些什么了。

  菩提心的目标,是为了造福他人而获得证悟,这并不意味要担任人家的上师。

  获得证悟后!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方式来造福众生,就像弥勒佛以被尸蛆折磨的病狗形态,出现在八觔面前一样,为的是要引发他慈悲心的苏醒和流露。帝洛巴以生吃活鱼的半疯乞丐形象,出现在那罗巴面前的情形,也是同样意思。

  佛经里有很多人用全然世俗的方法,当做证悟的手段,目的就是要嘉惠众生。有时他们是对我们说某些话的人,帮助我们解决生命中面临的难题。在需要某些资讯时,他好像一本百科全书。有时对陷于危难、束手无策的人而言,是一座救命桥梁。这是全知状态的不可思议力量。

  我们了解到努力追求证悟,是为了嘉惠所有生命,对待众生的态度,就此产生微妙变化。我们的慈悲心更深、更丰富,对空性思考产生新境界。这是菩提心二十二次第的第一步,它会逐渐演变为完美证悟的全知心识。

  有些人经历的菩提心是负面的。因此,我们要说服自己:

  “为了获得全知,我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对他人的慈爱与慈悲,因此,我必须培养这些。”

  心识里,天生的自我贪婪本性,可以在为了他人利益的原则下,克服自我贪婪,发挥慈爱与慈悲的力量。然而在一开始,仍然会重视自己的利益胜过他人利益。经过坚持修行,这项消极面会因为修行成就而去除,但是,此时仍然处于名义上昀菩提心阶段。

  一旦我们经验了菩提心的思考,要求上师为发菩提心而灌顶,非常有用。立了誓约要永远为最高证悟保持利他心,然后,我们进行四项修行,和避免四种堕落的戒律。

  DLLM三世:

  思考菩提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事以下四种修行:

  一、观想菩提心的有益影响。观想目的在于引起修行热诚,达到对“行菩提心”的强烈渴望,并确定我们所下的决心,在此生不会堕落。

  二、生起一天至少发六次菩提心的念头。发菩提心目的,是增广修行菩提心面向,成就真正菩提心。

  三、在精神上,我们为他人立下菩提心誓言,就不放弃帮助任何生命的机会。

  四、加强我们内在心识的力量。

  更深入采讨

  一、深思菩提心的善果,可以从寂天《入菩提行论》,得到教诲和恒久不变的认知。

  我们生起证悟念头(菩提心)的瞬间,就成为人类和该尊的景仰对象。藉此本性,超越声闻僧、阿罗汉、辟支怫或小乘修行者的光辉。檀陀罗的成就!如息增怀诛等力量,都可以毫无困难地获得,不再转世于三恶道的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

  即使此生无法获得证悟而进入轮迥,也将能很快获得解脱,我们过去最阴暗的恶业行为种子,立即被瓦解。发挥菩提心的有益影响,具有很大功德,不要将你己经进行的发菩提心毁掉,而要经常增强此发心。

  二、放弃为陌生人进行证悟的态度,比僧侣违反四根本戒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和不妄语的罪业更严重。直到佛陀果位实现之前,都别放弃菩提心。在证得佛陀果位之前,请每天日夜各背诵以下偈文三次:

  佛陀佛法胜僧三宝尊

  并及菩提虔诚我皈依

  以我修行供养诸福慧

  为利有情众生愿成佛

  三、我们正在发挥已接受的证悟,为的是能嘉惠一切有情众生。无论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与我们有什么关联,都应该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下,安分守己修行,并永不放弃利益他人的念头。

  四、即使只有一次如火花般,闪现发扬证悟的念头,就应该保持此念头,防止消失无踪。经由皈依三宝、供养、观想等方法,来累积有价值的力量,使这样的念头更进一步发展下去。

  来世不失去菩提心的力量里,源于放弃四项黑法,并仰赖四项白色佛法的修行。

  四顶黑法要义

  一、说谎,欺骗方丈、上师或任何值得尊敬的生命。

  对抗这项黑法的力量,是不对任何有情众生说假话,不嘲弄或放纵生活。

  二、让做好事的人,竟然为行善而感到后悔。

  对抗这项黑法的力量,是我们给予可资引导心识上升的人,走向伟大的道路,而不是狭隘道路。

  三、对已经有大乘证悟能力的人说粗鲁话,或气愤的语言。

  对抗这项黑法的力量,是视所有大乘修行者皆为我们的上师,而且赞美他们的良好特质。同时努力修行,将所有生命,都视为纯净和崇高。

  四、对一切有情众生矫情和虚伪。对抗这项黑法的力量,是诚心地对待每一个人。

  法王DLLM:

  对菩提心的渴望就像树干,能够维持树枝和树叶生长。真实的“行菩提心”包含各项完美修行法,是证悟之道的基础。“愿菩提心”使我们有资格成为大乘佛教徒,失去它就是偏离正道。

  我们是否大乘弟子,由是否具备愿菩提心来论定。

  愿菩提心好像神奇的万灵丹,可以炼铁成金,它指引具有菩提心的人,进入宝贵的全知修行。这样的心识可以成就所有美德,而所有美德只要碰上菩提心,就增加好多倍。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培养、保护并增进菩提心。

  阅读和菩提心自性有关的经文,例如龙树菩萨的《胜义赞》、寂天的《入菩提提行论》等都很有用处。

  我的上师衮努喇嘛天欣嘉谦,也以此为主题,写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册,名为《菩提心论》。这本书还未被翻译成英文,它的内容很好,也很有启发性。

  DLLM三世:

  宗喀巴大师说:

  发挥菩提心以

  行证悟的念头,是

  大乘修行的主要支柱、

  菩萨行的基础。

  它是制造殊胜智慧精金的

  万灵丹、蕴藏

  无穷慈悲的矿场。

  了解这点,勇敢的佛陀弟子便应该

  紧紧把握住

  内心深处的菩提心。

  第十一章:大乘六波罗密多

  DLLM三世:

  培养“愿菩提心”的修行时,我们要问的是,这项修行足够吗?答案常然是否定的。我们应该接纳真实的“行菩提心”,修行菩萨道“六波罗蜜多(简称六波罗蜜)”,使心识更臻成熟。还要修行发四无量心,目的是使他人的心识更成熟。

  六波罗蜜

  一.如何修行布施波罗蜜

  我们必须获得佛陀果位,才能造福一切有情众生。持续修行,对缺少佛法证悟的人,给予正确教义,保护他们免受国王或士兵的威吓,免受鬼魂、邪神、野生动物和蛇的惊吓、免受水火灾、溺毙、窒息等灾害,给需要的人食物、饮水和治疗的药品等。

  简而言之,将解脱的心贡献给有情众生,帮助他们获得证悟,拥有三世的力量,这对世界大有益处。

  宗喀巴大师说:

  布施是实现世界希望的神奇宝石、是

  解开束缚内心贪婪的最佳工具。

  菩萨的修行,替心识带来

  永不堕落的力量,有益名声。

  了解这点,明智的人仰赖修行

  以供养他们的身体、财富和美德。

  法王DLLM:

  我们应该修行布施这三种礼物:法施、财施、无畏施。

  寂天提出的应用观点为:

  “如果布施是世界物质贫乏的慰藉,那么,以前怫陀是如何完成证悟的?人们不再渴望佛法吗?布施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众生大方的念头,这种念头的布施行为,是由心识激发而出的。”

  布施是实现自己和他人希望的神奇宝石,藉由对他人的开放和布施,我们得以满足他人的需求,并为自己未来的福德累积轮迥善因。

  布施是摧毁贪婪束缚的有利武器。贪婪使乞丐害怕失去碗钵,贪婪的百万富翁,无法用财富造福自己及周遭的亲人。贪婪像紧绑住内心的死结,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极大而且不必要的痛苦。

  修行之初,我们要培养认知他人的需求,并且实行最简单的布施行为,例如:以剩余的食物喂食动物、在他人需要时,就表现善意回应。观察不是施行为如何影响心识,是很有意思的事。最后,我们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语,都会变成对世界的付出行为,也就是布施的表现。

  编注:布施波罗蜜又称为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归纳为法施(施予真理证误)、财施和无畏施(帮助众生消除畏惧)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DLLM三世:

  二.如何修行持戒波罗蜜

  为了使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我们应该维持具有自觉、心识警觉、谨慎、谦逊和朴素等特质,并进行持戒的贞洁行为。有了持戒这一项,即使在死亡恐惧下,我们也不致陷入邪恶当中。约束自己远离错误的生活模式,是推动六波罗蜜修行的基础。让我们在以上的两项基础下,努力持戒来改善世界。

  宗喀巴大师说:

  持戒,是清除邪恶瑕疵的活水、

  冷却烦恼热度的月光。

  是人群当中

  高耸如山的灯塔,是平地结合

  人性的力量。

  了解这点,心识修行者要守护它

  就像守护自己的眼睛。

  法王DLLM:

  我们要进行三种持戒:培养慈悲心、避免错误行为、满足有情众生的愿望。至于应用的方法,寂天说:

  “持戒修行的人,应该小心守护自己的心识。不守护心识,就像无所谓的修行。用野生大象来比喻未经修行的心识,此时,大象会伤害我们。取绳子把未经修行的大象紧紧缚住时,所有恐惧因素都会消失,美德跟着出现。用修行成就来束缚心识,那些有如野生动物的有害原动力,都会被限制住。”

  菩萨为了造福他人获得完全证悟,而进行持戒。他们的行为没有我执的瑕疵,像活水洗净恶业的本能力量。

  从一开始,修行就如同月光,冷却被贪嗔痴慢疑燃烧的原始心识。我们开始冷静、专注,超越一般生命的存在,好像须烂山耸立在世界。他人会被我们的力量吸引,而且发现极大的启发和信心,为所有相关的人带来平和。

  编注:持戒波罗蜜又称为戒波罗蜜、尸波罗蜜。修行者持守戒律,能对治恶业,使身心保持清凉纯净。

  DLLM三世:

  三.如何修行忍辱波罗蜜

  人们伤害你时,气愤并不是最理想的回应方式。他们加诸于你的伤害,就是你前世带给他们的伤害之轮。由于他们缺乏控制心识的力量,很无助地被忿怒击败,因此,生气或伤害他们是很不恰当的。一时气愤会毁坏几世代累积的功德,所以,绝对别让忿怒念头出现。这就是不被伤害影响的忍辱修行。

  我们受到他人伤害而忍受痛苦和灾难时,负面的态度如傲慢、自大就会被驱除殆尽,而解脱轮迥的心识会加强。我们要记得,不想受到伤害,是缘自你不曾犯了恶业。基于忿怒而做出负面、笨拙行为来回应,只会制造更强烈的轮迥果报。

  “没有因,就没有果”,若以忍辱回应伤害,不仅前生造的恶业果报会消失,同时还将能够藉由明智的忍辱修行,制造出善业。避免更多忿怒,就能为自己免除未来灾难。再者,当他人伤害你时,思考忍辱修行,则你的修行会更臻成熟。为了这些理由,上师建议我们以忍辱来面对伤害。请记住上师的教诲,将他人加在我们身上的痛苦,视为给我们从事修行忍辱的大慈悲机会。

  我们要皈依三宝,佛菩萨的力量超乎想像,了解“佛陀之子”修行的价值,进行无我的空性思考,并修行可靠的佛法和忍辱,就如同所有菩萨所做的。

  宗喀巴大师说:

  忍辱是英雄最佳的勋章,是能够

  克服烦恼的自傲、毁灭忿怒之蛇

  的迦楼罗鸟、保护我们

  免于受到批评之箭伤害的盔甲。

  了解这点,就要努力使自己熟悉

  至高的忍辱盔甲。

  法王DLLM:

  忍辱修行,是所有心识之道最有价值的资产,特别在对培养慈爱和慈悲而言。寂天的《入菩提行论》,以极大篇幅详细说明思考忍辱的理由,以及生活中为何要修行忍辱。

  有三种忍辱是每个人都必须修行的:对有害生活的忍辱、对生活中发生的灾难和困境之忍辱、培养对空性认知的忍辱。

  关于忍辱的价值,寂天说:

  “不和善及失去控制的人,遍满整个宇宙。谁能在斗争中战胜不和善的人?能克服自己内在怒气,才可以克服所有外在敌人。虽然不可能用外来力量驯服整个世界,但是,只要平服我们激动的心识,就可以平服内心的起伏世界。”

  编注:忍辱波罗蜜多又称为忍波罗蜜多,羼提波罗蜜。忍耐各种加之于身的羞辱,就能够消除嗔恚,使心安住于平和境地。

  DLLM三世:

  四.如何修行精进波罗蜜

  如果不认识轮迥,而以击沈掉举的低品质行为度日,就会继续漠不关心地生活下去。

  放弃一切冷漠的原因,让自己专心从事身语意的崇高修行。即使只为了减轻一个人的痛苦,也要从事三种喜乐的精进修行:不因其他任何理由放弃艰难的修行;以此基础来坚持信赖正信的佛法及精进六波罗蜜修行,藉着以上两项,坚持为一切有情众生之证悟目的及利益而努力修行。

  宗喀巴大师说:

  若我们穿上非常的坚固盔甲去

  学习和观察,将会如满月一般,使

  所有行为变得有意义、所有

  已开始的努力会获得成果。

  了解这点,菩萨自己置身于极大的精进中,并驱散冷漠的心。

  法王DLLM:

  寂天问:

  “什么是精进的喜乐?这是修行喜悦的次要心识。与其相反的是怠惰、耽溺恶业和缺乏自信心。”

  喜乐的精进,为成功的心识修行不可或缺之要素。缺少精进的智慧,无法产生显著进步,必须等到断除心识的鲁钝,获得清明智慧,才得以精进学习和修行,使学习成果和理解力,如满月般慢慢增加。精进修行,可以为所有目标增添力量和决心,让我们有能力完成每一件事。以上三种力量,对缺乏培养心识特质能力,和在证悟之道失去信心的人而言,是特别为难的事。

  寂天说:

  “若对未来生命做过心识上的努力,即使是苍蝇、蚊子和其他昆虫,也能获得卓越的证悟。为什么生而为人,而且具有可辨别真知与否的我们,无法获得证悟呢?”

  编注:精进波罗蜜又称为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修行其池五项波罗蜜时,碰到任何困境都勤奋不懈、如此能够封治怠惰,增长善法。

  DLLM三世:

  五.如何修行禅定波罗蜜

  以菩提心为动机,分别出激进和迟钝的意识,并以世俗和超俗的禅定来修行。或从直接的观点,以各种不同的静虑禅修、敏锐洞察力或合并静虑禅修与洞察力,来进行禅定修行,或是从功能的观点,保持此生了解和经历的身体及精神,进行完美禅定修行,实现更高的特质,并完成世俗的需求。

  宗喀巴大师说:

  观想的禅定,是驾驭心识的国王。

  稳固时,如同耸立的高山,引导进入

  一切崇高的观想境,产生各种

  肉体与精神上的快乐。

  伟大的瑜伽修行者总是仰赖它,因为

  它是内在敌人的摧毁者。

  法王DLLM:

  有许多方法,可以将观想的禅定分类。有人满足于闻法的现况,希望立即得到佛法成就,而努力在内心精进禅定。

  事情多得无法禅定时,我们的心识似乎非常薄弱。试着应用禅定于观想对象上,看看心识会变得多激烈和难以驾驭。未经修行妁心识,非常粗鄙和难以控制,我们经常对专注的目标匆匆一瞥,那归因于我们内在精神跑去漫游,未能定下心。

  以定性为基础的观想,比混乱心识的观想有效。不经修行的心识,只是让自己浪费在涣散的时空里,很难进入澄澈的观想状态。

  以禅定观想而言,我们可以深入,而且持续专心观想好几个星期,不会出现任何精神漫游的情况。这使气和智慧资源,以极怏速度兴旺起来。只要得到禅定三昧,就能轻易发展次要的精神能力,例如拥有忆想前世生命的能力。这些能力并没有特别价值,却提供修行者在轮迥定律之中,稳固信心的某础,也可以加强我们的禅定修行。

  上师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教导我们:

  “以禅定产生特殊领悟,进行整天观想修行,效杲如同进行一百年以上的观想。我们自己内心培养禅定修行。”

  编注:禅定波罗蜜又称为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可对治不稳定的情绪,而专,一意于修行成就。

  DLLM三世:

  六.如何修行智慧波罗蜜

  将发菩提心当做动机,应该修行以下三种智慧,去了解生命的终极智慧:空性与空观以拔除轮迥根源的智慧;四圣谛的智慧;藉以上两种智慧,成就有情众生需求的智慧。

  宗喀巴大师说:

  智慧就像那样看着的眼睛,拔除

  轮迥根源的修行、赞美

  佛经有如宝藏、驱散黑暗和无知的

  最胜明灯。

  了解到这点,明智者要寻求解脱,

  并尽一切努力培养它。

  法王DLLM:

  智慧在所有佛经里,被赞扬为从轮迥道的痛苦之中,解放自己和他人的最深奥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勤奋修行,以了解真实最终层次的智慧、了苦集灭道的真实智慧、了解为满足世俗需求而表现上述两种智慧的智慧。

  轮迥痛苦最深层的起因是无知,它紧抓住我执,让人动辄有足可归咎的自欺理由。自以为和周遭的事物非常稳固,在每一件事物上,都增添与生俱来的特质。结果,无知让我们沉沦生死海。

  基于这些错误观念,使我们?生贪欲、愚痴、忿怒。

  有时,回顾一些让我们贪恋或生气的事情时,几乎会嘲笑自己,怎么会因为贪婪及误解事件的自性而如此烦恼?有的事情与我们的认知、情绪平衡和轮迥行为混淆,使轮迥带来的挫折持续不断。

  我们可以在烦恼锁链的第一个联结之处,就将其切断,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培养了解终极的真实空性智慧。

  印度佛教四大学派是毗婆娑部、经量部、唯识部和中观部,对空性的解释,有极大差异。空观的论点要研究透彻很困难,而且需要相当大努力,但是,当你了解空观真谛,它确实会为你的生活带来极其深远影响。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经文所谓的空性意义为何?再以我们的心识意向思考,培养出直接领悟,这就是迈向智慧的方法。

  编注:智慧波罗蜜又称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主要是对治无明愚痴,进而获取圆融空性智慧。

  DLLM三世:

  造福修行者的四顶福德资粮

  我们必须以“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获得证悟”的念头为动机,展开以下的四项福德资粮修行:

  一、我们修行“支持其他修行者”的布施态度。

  二、为了启发他们,我们展现笑脸,温柔地跟他们说话。

  三、教导他们佛法、鼓励确资修行。

  四、我们如是教导他人,同时,自身也要依如是教义来生活与修行。

  你应该用尽各种努力,发扬四种造福他人的深奥方法。

  法王DLLM:

  基本上,六波罗蜜的功能是生命方向成熟之因,而四项福德资粮修行,在帮助他人、心识意向成熟。

  为了增长菩提心,我们应该学习:具体帮助其他修行者、对他们展现慈悲与体贴、适时鼓励他人修行佛法,以及自己要按照教义生活。这四项能够使他人的、心识意向圆融成熟,并且得到发展。

  DLLM三世:

  结合三昧和智慧

  我执、贪爱是轮回的根源,与我执贪爱不同道路,而且背道而驰的禅定,也无法断绝轮回的根源。

  认识非真实存在的智慧,只能从单一方向,深入探究思考目标,无论探求多深多广,这样的智慧,很难迅速有效修正被扭曲的、心识。为了永远从心识扭曲中解脱,必须骑在观想心识的马背上。

  到了可以彻底了解深奥的空性时,观想才不会动摇。

  修行者骑在这匹马背上,挥动中观学派的伟大教法为锐利武器,将极端的永恒主义和空性主义,加以合理化,产生了解实际存在的智慧!及摧毁所有极端我执的力量,扩展能够根本领会的澄澈心识。

  编注:三昧又称为三摩地,为梵语音译,意译为“定”或俗称禅定、与数词[三]无关。意指心识专注于特定事物,以达到不散乱的精神作用,或完全寂静状态。修行三摩地,能使心识端正,安住于一境而不动,称为心平等摄持。

  禅定和智慧结合时,称为“止观”。

  法王DLLM:

  培养了解空性的智慧,是最深奥的方法,如果不再结合观想的禅定!将无法发展出洞察真实根源的能力。具备观想的禅定,可以将心识长时间集中于任何观想目标,得到身心的无上喜悦、天眼通等神通能力,在此生带给我们极大的解脱与力量,在死后可以转世到有形或无形境域为天神。

  假使观想禅定并不是在具有智慧的方法里,进行良好修行,将无法去除深层贪爱,这样的话,即使最高等的天神,总有一天会掉到三恶趣里。结合空性和观想禅定的修行,可以带领我们通过修行之道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由洞察空性的层次来区分,并带领我们走向有远见的道路!这是实际的,而非概念的经验。

  观想时,用中观学派四项论证法,产生对空性的认知。当空性被引发出来,就进入定于一的观想。没有观想的禅定,将使费尽苦心培养的认知,很快就消失,修行成就则缺少真正的力量,永远无法超越初步修行,澄澈和持续力也无法出现。如同经文所言:

  [无论佛陀是否明示过,真理的根本永远都存在儿。]

  固有存在的“无”,不仅是佛陀创造出来的哲学或教义,也是我们“身.意”根本的自性。不管佛陀是否在此,也无论我们是否认识真理理,已存在之根本的自性,随时都充满在我们的世界。

  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出对它的认知。不过,除非这种认知是以可靠的,如中观派的方法为基础,并且是在观想的禅定中修行,否则,无法获得深刻领悟。

  根本的真实,并非由已证悟者创造出来,也不是从生命轮回、受污染的轮回行为所产生的。形式世界的真正基础,是“空性”的根本真理。这是神秘现象,其中某些知识是凡人无法了解的,却是很有效的证悟目标,因为这使已证俗者,和正在证悟之道上的修行者,获得初步启示。产生停留在空性的智慧,就是从心识上的扭曲、恶业等引起的不幸之中得到解脱。

  我们理解的问题是,我们总是夸大所了解的现象自性。这些现象看起来不是过度牢固和静止,就是太缥缈和不存在。有时候,我们将目标放得太高,有时又太低。夸张引起的根本错误,造成生活上的无数问题。

  中观学派修行者,要以应用认知事物论证法,展开空性修行。我们努力认知一项基础概念,即“我”或其他现象,如何出现在心识里?然后深人研究这项基础,分析“我”出现在心识里的自性,当探知“我”的自性后,再研究身、心。

  观想会产生非常深刻的不定性,即我们和出现在面前的世界,事实上并不如凡人心识所想像地存在。这项疑惑,震憾我们的生命,导致抓住我们心识的事物,全都失去了强烈的影响力。

  因此,提婆说:

  [只有怀疑空性,(再破解怀疑)才能使轮迥瓦解。]

  我们应该把握锐利的智慧之剑,骑在观想禅定的马背上,以消解扭曲、心识的泉源。

  DLLM三世:

  宗喀巴大师说:切断轮回根源的力量,不仅存在单一的禅定,还在观想之道的智慧,虽然尽了全力,却不能平息一切烦恼。

  寻找根本真理的智慧.应该骑乘在不受动摇的三昧马背,并以锐利的中观学派理性武器,摧毁攀缘的极端事物,以所探求的圆融大智慧,扩展对如是、心识的了知。

  法王DLLM:

  缺乏根本自性的禅定,修行成就总有某种程度的扭曲。相反地,缺乏观想禅定,将永远没有足够力量,去增进认知真实自性。将固有存在的空性当做目标,禅定就会变得高尚,消除被扭曲的因素,使产生空性智慧的方法,变得相当有力。结合禅定和智慧,就是加强二者的卓越性。

  三昧产生新境界,对空性的了解也稳定增进,最后,对空性的禅定发展出不可思议、广如天际的经验,所有庸俗概念都消失,只剩下真理的光辉。然后,这道光辉逐渐消除轮回自性和烦恼的真正根源。

  这项广如天际的认知,不应该与形式上的草率状态,例如经由禅定压制自性,所产生的状态相混。

  这不只是由于压抑!更由于渐渐缺乏束缚的恶业引起。发现它如何烦恼我们,使我们看到不存在的事实,同时失去对真理的判断能力,、心识不再走向真理,而真理也逐渐消褪,让我们的观想退出更深层的知识领域。

  DLLM三世:

  仅完成安住一境的禅定成就并不足够。心识处于单一禅定,会产生精进而且稳固于空性的重要禅定,这项重要性即事物存在的方式。既然如此,就欣赏结合智慧完成之禅定的奇妙吧!要对这样的结果,许下崇尢愿望,而且播下种子。

  宗喀巴大师说:

  安住一境的观想!带来不可言喻的

  奇妙三昧。然而并非就此停止,结合

  可了知的智慧、可了知的生命形式,

  产生精进又稳固的根本三昧。

  了解到这点,为结合三昧与智慧的

  修行成就,诚属不可思议。

  法王DLLM:

  于是,在观想期间,我们专注安住一境的空性主题。观想成就并非仅止于静坐,由于已经观想空性,所以能够抚平扭曲,消除观想期间呈现的迷惑。我们应该经常应用中观论证法在面前各种事物上,以培养空性的认知,这些事物包括房子、人、山等。

  通常这些事物以很强烈的真实,存在心识印象里。基本上是真实的,但是,中观学派的修行者即使在观想之后,回到日常生活时,也不间断分析此过程。我们研究出现在心中的事物自性,寻找它们外表的起源。无法得到答案时,修行者即持续观想,视这个世界为彩虹、魔术师的创作和梦想的事件。

  我们体认出现在心中的有形事物,好像是可以察觉、真实存在而且有自己的力量,也好像具有自性。它们似乎毫无原由地出现,但是,没有事物是这么自我存在的。所有现象都靠原因和条件而呈现的方式存在。

  例如探究运货马车的细部结构时,在个别的部分或组合的部分!或这两种情况以外的部分,我们找不到真实存在“货车”的意像基础。

  即使最小的原子,也没有不重要的实质成分。一件事物的呈现,端赖其各个部分和材质的组合,因此,货车并无自我的存在。它出现真正的存在,是蒙受各种条件累积创造出来的形体。彩虹也有同样的情况,它实质地出现了,事实上却没有牢固的存在基础。我们必须做的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形象,更认知事物没有固有存在的自性。在后观想时期,这是培养空性智慧的修行精髓。

  在菩提心的领域,保持这种智慧修行,是大乘修行的基础。

  月称说:

  [就如鹅王伸展一对强壮的翅膀,带领鹅群到它们的目的地一样。我们应该展开方法与智慧之翼,为了造福他人,而飞向全知的证悟。]

  上师阿底峡说:

  [智慧是培养对空性的认知,方法则包括所有的修行。”

  入菩萨道的方法,基础是菩提心,再加上前述五项充美修行。为了期望帮助他人获得证悟的观想空性,菩萨道就要结合其他观点方法,像精进和观想禅定等,藉由智慧,菩萨从所有轮回经验中得到重生,藉菩提心的慈悲力量,避开仅止于解脱的自满。因此,菩萨修行的目的,可以说是既非轮回也非涅槃,而是“非天”的极乐世界。

  DLLM三世:

  观想期间,将心识平均置于专注和敏锐的想像,并安住一境地集中在空性之上,像行走在没有阻碍物的天空,无拘无束。在这期间,虽然事物并非自性,却像魔术师的创作般展现出来。在这种方式下,我们吸收结合智慧与方法的修行,对空性真实观想、紧抓住大慈悲和菩提心,并进入菩萨道修行的深层。我们不应只以方法智慧的修行为满足,而要在平衡的基础下,结合方便与智慧,了解这种修行是幸运者的心识传承。

  宗喀巴大师说:

  安住一境地观想,广如天际的空性,于

  观想过后,将生命视为魔术师的创作。

  藉由熟悉这种修行,将方法和智慧完美结合,使我们走向

  菩萨道的终点。

  了解这点,勿满足于夸张的

  方法或是智慧,而要驻足在二者结合的幸运道路上。

  第十二章:金刚乘檀陀罗修行

  DLLM三世:

  上面说的,是一般的苏怛罗(显宗)与檀陀罗(密宗)修行,只要你从中得到稳固的经验,就应该思索所有的迷惑,进入神秘曼怛罗(梵语音译.泛指真言或咒语)乘,即金刚乘。通往这条神秘之道的方法是,为了让心识成熟,要先得到完全合格上师的灌顶,在灌顶时,我们立誓要实行某些修行,避免与檀陀罗成就矛盾的修行法,同时,应该遵守这些誓言。

  得到灌顶,并进人三个基础檀陀罗:作檀陀罗、行檀陀罗和瑜伽檀陀罗,你应该继续“无相瑜伽”修行。若你已进入檀陀罗的最高境界,即大印瑜伽檀陀罗(无上瑜珈檀陀罗的别名),就需要先熟悉生起次第修行,再进人圆满次第修行。

  宗喀巴大师说:

  已经在大乘的一般和基础有修行经验,就知道

  显宗是“起因之道(因乘),

  金刚乘是“结果之道(果乘)”,必须仰赖

  精通檀陀罗的明智上师指引,以进入

  檀陀罗修行的浩瀚大洋。

  然后,再以完全的

  口传教义为基础,了知人类生命的真谛。

  我,一个瑜伽修行者,如此修行;

  你,解脱的追寻者,也应该这么做。

  法王DLLM:到目前为止,“淬炼精金”讨论的主题,从培养心识,到以空性发展观想禅定为主要目标,这些都属于显宗教义。小乘和大乘修行,称为普通或一般修行,它们会在心识追求者的内心,产生檀陀罗修行的基础,因此,大小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修行。所有想研究佛教檀陀罗的人,都必须先获得显宗修行的经验,让心识净化和成熟。这不是仅读几本书或含糊说几句祈请文就可以,而是要在每个观想主题里,得到内在经验。西藏的四大宗派:宁玛巴、萨迦巴、噶举巴和格鲁巴都有共同观念,即重视显宗的修行。某些术语的使用、各种修行的细节,与显宗的差异比较小。四个藏传佛教传承,都教授以上所说的小乘和一般大乘的修行法,做为进入秘密金刚乘之前的预先准备。不论噶举巴的“改变心识四法”,或萨迦巴说的“离贪欲四法”,其主题、本质和修行目标都是相同的。密勒日巴的主要弟子冈波巴,他写的“菩提道次第(即解脱道庄严宝蔓)],今日仍是许多噶举巴弟子的重要修行法本。

  檀陀罗的分类有很多种。新派(指萨迦巴、噶举巴和格鲁巴)以四檀陀罗为准,旧派(宁玛巴)更进一步,细分为六檀陀罗。

  “淬炼精金”的分类是:事檀陀罗、行檀陀罗、瑜伽檀陀罗以及大印瑜伽檀陀罗(无上瑜珈檀陀罗),前三类合称“基本澶陀罹]。一旦显宗的修行得到成就时,即可以考虑进行四檀陀罗的金刚乘修行法。

  我们应该修行哪类金刚乘?又应该修行哪种特定的檀陀罗?这取决于我们的身语意、轮回背景等自性和意向。在无上瑜伽檀陀罗,体内能量的脉道、神秘明点。、维持生存必须的能量、遗传的冲动等自性,都是列入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选择檀陀罗修行法之前,应与上师讨论此课题。

  确定何种檀陀罗最适合需求时,应该由完全合格的传承上师主持灌顶(启蒙),并进入金刚乘大门。所有成就基础,都缘于遵守灌顶时立下的誓言和承诺,所以,应该随时注意这些誓约,例如,作、行之基本檀陀罗修行。我立下皈依和发菩提心誓约,又下许多承诺,例如不吃肉和其他不净食物。

  瑜伽檀陀罗修行,会加上五佛十九誓约。进入无上瑜伽檀陀罗,还要加上坚守二十二项檀陀罗誓约,以及各种与追寻特定檀陀罗有关的修行承诺。例如,母檀陀罗(般若檀陀罗)修行者的动作,都要从左边开始。此外,月亮周期的第十天和第二十五天,空行勇父与空行母在身体脉管舞蹈时,修行者要进行象征方便与智慧能量结合的神秘供养。为了常保檀陀罗修行成就,我们必须专心于两类瑜伽檀陀罗修行。瑜伽檀陀罗分为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无上瑜伽檀陀罗则分为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这些都是过去伟大证悟者和大成就者走过的道路。他们确认重要的神性瑜伽修行,有效地应用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为了有效应用檀陀罗修行法,必须先让自己具有自制的解脱意志,以符合修行资格,这样的意志即大乘的大慈悲心识,另外,还要对空性教义有正确认识。缺少自制的解脱意志,就会被感官的贪爱和强烈性欲束缚,无法维持檀陀罗修行。自制的先决条件,在无上瑜伽檀陀罗特别重要,被表现在性欲的意象上。

  宗喀巴大师提到第二种自性时,他说“发大慈悲的菩提心也很重要”。在无上瑜伽檀陀罗里,修行者若非充满大慈悲心,很容易导入歧途。

  第三种自性是,了解空性教义为檀陀罗修行法的基础。每一种“能立(编注:能立是佛学术语,意为推理证明,分为真能立与似能立二种)都是以对空性的观想开始与结束,缺少空性智慧而修行金刚乘,可能非常危险。有一种主要檀陀罗修行,是培养微细神圣的自信,那是已证悟之擅陀罗本尊的自信,称为曼荼罗王。

  我们心识是佛陀的法身、语言是喜乐身,形体是化应身,整个世界和一切有情众生,都置于檀陀罗诸本尊居住的曼荼罗里面。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对“我”的理解,要这么做,就必须牵涉到空性的主题。修行神圣的瑜伽,却不了解空性,不但修行无效,而且还可能引起障碍和其他不良后果。

  有一种说法是,以适当心识基础,正确地修行!金刚乘就是一条快速成就的道路。但是,对心识不成熟的人来说,却很危险。这种危险的潜在因素,就是为什么修行金刚乘,必须在合格金刚上师指导下学习的理由之一若还未具备不贪欲的解脱心识、菩提心的大慈悲,和了解真实概念之空性的智慧等三种自性,就应该先转向修行显宗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问,直到自性产生稳定的内在力量为止。总之,我们应该期望能够尽快修行金刚乘,并以最大热忱,努力使自己合适于修行者被要求的资格。

  显宗修行法,无法在此生带给我们全然证悟,然而,利用显宗修行获得心识稳定的成就,应用在金刚乘修行,可以在几年时间内,就获得证悟。西藏人不断提到密勒日巴的理由,并非由于他是西藏人塑造出来的唯一佛陀,而是大家的佛陀,特别接近我们的身语意罢了。他云游四海时,与庶民一起生活,是我们最乐于记忆与传诵的。密勒日巴具体表现出自然心识特质,这是西藏人至爱及珍视的自性。

  我们若能完成无上瑜伽檀陀罗生起和圆满次第修行,则在今生,身的证悟就获得殊胜成就。即使只完成生起次第修行,今生所有的目的也会完成,最大成就仍然可能在死时或死后达成。在生起次第阶段,我们修行完美荣耀的神性瑜伽,散发出光与热,主要与“死时的明光、中阴和转世为法身、报身和化身”的观想过程有关。这项修行为圆满次第修行的前行,种下佛陀完美“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或法身、报身和化身)的种籽。应用圆满次第使这些种籽成熟、完美,并进入三真实佛身的领域。如果死亡到来之前,没有时间完成圆满次第,只要有生起次第修行,即可获得死亡明光为法身、中阴为报身、转世为化身,等于提供三次机会,以获得伟大的认知和控制转世后的前程。一旦熟练生起次第,就能够进行各种曼荼罗的檀陀罗修行!以造福众生。神性瑜伽既浩瀚又深奥,包含所有佛陀教诲,和所有可能面临的情况在内。完成修行生起次第的成就,有如我们在圆满次第学校报过名一样。即使我们不能发展生起次第曼荼罗观想法,至少应该在认真尝试圆满次第修行之前,得到生起次第观想的稳定性。还有一项传承是,在整个生起次第修行期间,先进行局部圆满次第观想,以熟悉修行法,并且将修行成就置于心识意向上面,这样的、心识意向,在从事密集的圆满次第瑜伽修行时,会显出效果。

  像遏罗迦、秘集金刚、时轮金刚、喜金刚、阎曼德迦(大威德金刚)等无上瑜珈檀陀罗,都教授以“身”为观想基础修行法。充满身的能量,被引导人中脉。这些能量集中于身的明点,与脉道在此相会,目的是要解除妨碍解脱能量流动的结。技们必须控制组成男性和女性遗传物质的明点(滴),身原本由这些遗传物质形成,并经由压力点牵引出来,以净化及刺激它们。这是“脉.明点.气”的修行过程。

  就檀陀罗的观点,充满能量的气,是心识的媒介。能量的气纯净而微细时,心识状态相对清净。经由转换身体能量,我们也转换心识。

  如何修行“脉·明点·气”呢?我们引导充满能量的气,进人中脉,并且分别自顶轮和脐轮,提取原始白菩提和红菩提的明点,让它们在“脉结”相会,产生的微细能量会生出微细心识。我们鼓励这种特殊心识,于空性智慧自性中产生。利用此特别心识和支持身体的能量,从事观想的益处,超过多年的平凡观想。在金刚乘中,可以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显宗必须费尽一生时间,才能达到的修行成就。

  为了获得全知佛陀果位,我们必须同时得到佛陀的心和身之因。显宗的佛身之因,就是先前讨论六波罗蜜时,解释的修行法。法身之因,是对空性的观想.这是在形式上的身与意架构内完成。在无上瑜伽檀陀罗里,我们对肢体的微细能量基础,和澄彻心识的意识会产生错觉,然后心识停留在微细能量上。观想时,我们集中微细意识在意象上,成为色身之因,或显现佛陀的形体,微细意识与我们对空性的专注,成为法身或法身之因。我们让微细能量在错觉的虹光身中产生,然后引导所产生的微细意识,是教授“脉·明点·气”的目的。

  此世今生要得到檀陀罗修行成就,端赖修行原初微细心识。以厩扨微细心识这盏明灯为修行基础,很容易在今生限制严格的檀陀罗修行,如时轮金刚修行法,或一般的檀陀罗修行,如遏罗迦和秘集金刚修行法,得到佛果,我们甚至可以毫无保留地获得证悟,使平凡的身体转换成神秘的虹光身。许多伟大瑜伽修行者的故事里,都说他们获得如此成就,他们死后,躯体转化为彩虹并消失,只留下毛发和指甲。

  第十三章:淬炼精金结语

  DLLM三世:

  这是凝聚所有苏怛罗和檀陀罗重点,研究如何达到完美之身的方法,以及在转世的机会里,如何表现完美之身的意义。以这种渐进方式修行!可以有效运用珍贵佛法,嘉惠自己与他人。宗喀巴大师将这些修行经验放在内心!并建议弟子也要这么做。将它牢记在心,想像宗喀巴大师正坐在你面前,用冷静有力和印象深刻的声音,训诫你要如实修行,并真正运用他的教诲,驯服你的心识意向,落实他的教诫。

  法王DLLM:宗喀巴大师用偈语的形式,在“菩提道次第论”提出一些教义。他不仅让修行者更进一步了解他的心识,更造福深入想了解轮回之道的人。

  我们提到“证悟之道”时,听起来好像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可是,一但开始认真修行,突然间好像变得相当棘手难得、遥不可及,这是思想和行动的矛盾之处使然。若想不被此困难打击而引起沮丧,就应该蓄积智慧与禅定,集中心识修行。享受修行艺术的坚持、自觉、决心和能力,是产生稳定进步的主要条件。

  修行最常见的错误,是期望快速获得成就。我们当然应该尽可能从事密集而且纯净修行,除非我们已产生“微细身”能量和意识层次,不然,我觉得不要热切期望快速得到证悟,是比较明智的做法。首先,我们应该努力于产生小小的成就。若将证悟想像成遥远的事物,修行就会保持稳定与冷静。期望立竿见影的进步,反而是在妨碍进步,而不急切期盼的修行,往往会得到更多成就。

  什么是进步?我们如何察觉到?教义如同一面镜子,在镜子前面,我们应该把持住自己身语意的修行。回顾一年前,你那时身语意的行为意向,和现在的情况比较一下。如果修行得很好,某些进步迹象会反映在佛法的镜子里。

  我们通常不了解心识的进步是什么,或在错误的生活领域寻找进步。除了找到挫折之外,我们能够期望什么?在接受修行以前,最好以全然的理性自我检视一番,察觉到内在改变不只是期盼或幻想成真时!再稳定而坚持地修行。心识是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不是随时启动及关闭的引擎。我们持续不断地滥用修行,它就别无选择地,只有渐渐减弱及消失成就。

  无知、我执和贪爱症候群,从久远以前就伴随我们,而且贪瞠痴慢疑等本能,一页深植在我们、心识内。要去除它们,并非像开灯驱散室内黑暗那么简单。我们稳定修行时,黑暗的力量无形中就被破坏了,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用深思和、水久的观想,使“菩提道次第”修行一直处在稳定中。

  进入“菩提道次第”生起次第有许多方法。西藏有一项传承是,上师每次给修行者一种“菩提道次第”观想课程,这项课程还没有心得之前,不会教授更高深的课程。我认为应该在进入下一个主题之前,对眼前的主题要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度。例如,显宗的观想与心识上师的关系,和金刚乘互相比较就有不同的优点。我们获得观想空性和自性成就前后,对上师会有不同的亲近态度。

  即使是无上瑜伽檀陀罗的生起和圆满次第,对心识上师的认知也有差异。很明显地,我们无法在进行第一步骤“菩提道次第(即上师瑜珈的修行)之前,就完成第二步骤(即观想珍贵人身的修行)。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获得基础上的特定主题之观想心得,而这项主题是我们正在修行中的。

  “淬炼精金”有两项重点,首先,应该尊重心识上师为佛陀或是已证悟者,为我们的修行典范,他以凡人之身进入我们生命里!为了我们而先行证得佛陀果位。第二,应该观想上师的慈悲自性,和上师维持正确关系,使修行更圆熟。

  我们的修行同伴是佛陀使者,了解他们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在生命意向中,打开心识之门,打下稳固根基,进入第二阶段观想,即“生为人身”,具有无限天赋、心识潜能的珍贵性与稀有性。我们必须使这项主题成为主要观想课题,直到认知人类身体为心识容器、是会产生永恒利益的内在自性之船为止。

  平凡的轮回心识,仅视人身追逐自性,是生物本能需求的工具,这些都只满足肤浅的心识层次,其影响力不超过死亡之门。我们必须学习欣赏人类自性的内在心识特质,学习对生命积极与富创造力的一面,并具有信心。要是认为生命没有目的,只追求瞬息短暂目标,就很难进入心识修行。为了断绝对生命的无益庸俗态度,我们要静虑禅修,深思先前提到的八无暇以及十圆满,然后进一步思考人身意义和珍贵的自性。这样的深思,可以巧妙转变我们自身和生存相关的尊荣感受,鼓励我们不再视自己是丛林定律的荒谬轮回里,渴望追求立即利益的一只动物,开始认识深刻的自性,区分人与动物、昆虫的心识发展能力。这会引起以强烈喜悦、产生汲取生命精髓的念头。死亡与无常,能激发我们短暂的自性,认识希望和喜乐的基础。任何时刻,死亡都可能掠夺我们的生命,而且若我们尚未产生心识,则将一无所有。

  宗喀巴大师在“圣道三要”书中写道:[了解人类生命的珍贵、稀有以及有限,将粉碎我们此生肤浅和世俗目的之幻想。反覆观想轮回的必然定律,和生活中令人不满意的自性,将粉碎对来生世俗目标的憧憬幻想。我们心识培养出不愿受轮回掣肘的观点,日夜期盼解脱的宁静,则自主的解脱心识就产生了。]

  宗喀巴大师简述“菩提道次第”三项最基本修行,分别是培养自主的解脱心识、利他的菩提心和空性智慧。观想人类生命的珍贵、无常和死亡.是寻求三善道的原初观点。对轮回定律的观想,用于希望超越三善道!以代替涅槃解脱。

  在此传承之下,观想珍贵人身以及无所不在的死亡,一再被强调。我们追寻真谛!接下来观想轮回定律和让人永不满意的轮回。虽然观想三恶趣产生的痛苦,包含在后面的主题之下,但是“圣道三要”认为没有必要观想这些境域,此时观想之目的,在于断绝轮回的迷惘,而不是对三恶趣产生厌恶感。没有人会被三恶趣吸引,所以、没有非要观想三恶趣的理由。观想轮回定律,甚至观想三善趣也存在令人不满意的自性,会对追寻心识完全解脱产生强烈渴望。

  心识解脱的渴望,是很重要的激励力量。妨碍轮回生命最深的力量是我执、贪爱的无知,这些与生俱来的习惯,以不真实的面貌缠绕我们,而我们也了解到它如何扭曲我们的身语意,酿成苦恼的情绪和错误行为。我们知道带给我们扭曲、痛苦和烦恼的,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捏造品。了解心识深层的自性时,虚伪的贪婪马上在心中被去除,使一切扭曲都恢复原状。了解事物更深的自性,是要获得四圣谛苦集灭道的第三项“灭”,以断除所有灾难。

  所有的现象都会从既存的深层自性中产生与消失,这是从一切黑暗和瑕疵中解脱的法界(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法界智慧产生的现象,心诚本身即可去除其中的瑕疵。即使对真理的深层一知半解,也可以有效消除困扰我们生命的恶业和烦恼。我们应该专注于了解更深奥真理自性的方法,进入更高等的智慧修行,并以戒律修行和观想禅定为支撑,一直修行到解除自身的痛苦和烦恼。我执和贪爱的力量,在修行之初显得相当强烈,把它视为刺激心识以产生解脱欲望的媒介,一旦如此,我们培养的智慧足以断除无明的束缚时,就可以进入具有宇宙观的修行。

  “淬炼精金”认为,这是以生起大慈悲和利他菩提心来完成的。大慈悲和利他菩提心的修行,源于口传因果七义的修行法。

  另一种修行法是“我他相换法”。寂天的“入菩提行论”和龙树菩萨的“胜义赞”,都提到这项修行法,其中,寂天的论述,彷佛是龙树菩提论述的注解。研读这两部修行论述,对启发生起大乘大慈悲的态度,有相当大帮助,这也是寻求个人证悟,以做为嘉惠一切有情众生的最佳方法。

  持续应用观想,在口传因果七义或我他相换法,让我们对解脱和喜乐的关心,变得相当有力量,而且最终可以转变为期望的菩提心。在此基础下,就可以从事真正的菩提心活动,也就是“淬链精金”说的六波罗蜜等修行法。

  总之,按照宗喀巴大师和DLLM三世说的修行次第,我们培养观想的禅定(其自性为三昧),配合敏锐的洞察力(其自性为毗婆舍,即正观)为进入檀陀罗修行做准备。大多数修行者,近来都不遵循这项程序,而是在熟悉六波罗蜜之后,直接进入无上瑜伽檀陀罗的生起次第,偏偏这却是产生快速证悟的有效方法。

  然后完成生起次第的粗浅层次,再进入圆满次第修行,造成身体与明光微细、心识的结合,就可以在此生,于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然证培。

  DLLM三世:

  宗喀巴大师的“心识道次第颂”,有以下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在证悟道上熟知心识

  并造福幸运的世人,在此用

  简要词汇,解释所有取悦佛陀的修行法,

  以及殊胜祈请:

  愿所有从未离开庄严道的生命,永远纯净。

  我,一个瑜伽修行者,如此祈请,

  你,解脱的追寻者,也应如此修行。

  请对宗喀巴大师表示接受他的训诲(用以下的祈请文,为每一个观想阶段做结论)

  现在起,在今生来生,我要供养自身于

  你的莲足下,并专注你的教诲。

  将你的转换力量,运用在我身上,我就可以

  用修行成就,包括身语意在内

  来取悦你,以及伟大宗喀巴大师和

  赐我教诲的喇嘛身上。

  愿我每分每秒永不背离

  取悦佛陀的庄严之道。

  (DLLM三世用以下偈语做结论)

  以我写这本书的任何功德,没有错误地

  结合通往证悟之道各阶段的主要观点,

  即上师阿底峡.吉祥燃灯智和

  宗喀巴大师的教诲精华,

  愿一切有情众生都在过去、现在和

  未来三世,于取悦佛陀的修行上有所精进。

  书末附记

  “淬炼精金”书末的总结,详述心识应用三层次的修行次第。以宗喀大师的“心识道次第颂”为基础,将传承用容易阅读的格式分类编排,因此非常值得一读。这是在全知的先饶巴桑住处的多秋邱杰不断请求之下,由佛教僧侣和上师DLLM三世jia华索南嘉措,在哲蚌寺撰写完成的,场所是在“殊胜喜乐日光宫殿”,DLLM三世jia华索南嘉措还是小宝宝时,即接受要与宗喀巴大师感应的预兆(并因此完全合于撰写宗喀巴大师“心识道次第颂”注释的资格)。愿其成为通往十方世界神秘知识的典范。

  法王DLLM:

  我们如果正确地从事所有观想修行,从培养对心识上师的正确态度,到完美证悟的圆满道次第,则可以在心识之路获得进展。在每个修行步骤,部必须非常小心,因为我们的轮回心识。总是在寻找玩弄和欺骗自己的方向上。在任作基础观想,如培养对上师的正确态度、建立修行根基等阶段犯错误的话,将导致更高的修行出现被扭曲现象。必须很小心地修行,经常观察自己的观想和行为意向,并导入正确教诲之道。

  佛陀给我们的建议是:[最好的方法,是努力成为自己的救助者。]必须以澄明、谦逊和个人责任感,为自己的进步而修行,才能够掌握证悟之道。

  DLLM五世说:[证悟并不困难,就像艺术家以黏土塑造出完美佛像一样简单。当我们得到修行的方法时,就可以轻易地用泥土塑造出自己的轮回身语意,成为崇高的全知形象。]

  菩提道次第修法前行

  英文版译者注:以下是收录在DLLM三世“淬炼精金”起始章节的忻请文,主要阐述如何修行上师瑜伽。当代法王DLLM在一九七六年演讲时,曾经做详尽阐述,由于他是直接对修行者讲解,所以未收录在本书中。

  然而,我认为收录DLLM三世的本文很有帮助,这表示“淬炼精金”的传承,是观想基础的必备知识。

  我们可以发现,西藏有很多原始供养仪轨的法本,有的适合初学者,有的适合进阶的修行者。通常这样的经文,会按照观想相关修行主旨,或依修行时间加以集结。菩提道次第修行法前行在令人愉快的安静地方,建造坛城,放置传承上师肖像、佛像、佛塔和佛经,每天在坛城更换新鲜清净供品。为自己准备舒适的禅座,每日要有四到六次就“毗卢七支坐”方式,念诵以下祈请文,并按照教法观想。

  在心识里,以皈依意识,念诵以下皈依文三次:

  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然后,念诵“发四无量心”文。四无量心依次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以及舍无量心,又称为慈悲喜舍心,或慈悲喜平等舍心。

  愿一切有情众生,具足安乐及安乐因,永久不失而入慈等至。

  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苦恼及苦恼因,永久不近而入悲等至。

  愿一切有情众生,具足喜悦及喜悦因,永久不失而入喜等至。

  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不平及不平因,永久不近而入舍等至。

  接着,背诵特别的大乘皈依文:

  从今皈依佛法僧三宝

  直到证悟菩提不退转

  自是修行珍贵六度智(编注:六度就是六波罗蜜。)

  为度众生速成佛果位

  唵·娑缚婆缚·苏达·萨利缚达摩·娑缚婆缚·苏多·罕

  观想眼前虚空中,出现由八只狮子支撑,装饰珠宝的巨大宝座。在那里,坐在莲台月轮上面的,是指引我通往心识修行各道次第的上师·他的法相是释迦牟尼佛,被所有传承上师围绕着。

  从他那里,我们开始接受广大菩提心修行和甚深空性。

  诸上师的外围,是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缘觉僧、阿罗汉、辟支佛、勇父、空行母以及护法。

  观想之后,邀请智慧尊:

  修行维艰非缘于法界

  缘起慈悲垂悯有情众

  殊胜上师成就如佛陀

  长驻世间弘法我祈请

  有情众生本尊及护法

  降魔祛恶尊贵我佛陀

  实为智慧大海之化身

  薄茄梵众驻世我祈请

  夹·吽·榜·伙

  现在,诸尊已经应邀而来。于是,念诵以下偈文,依次观想供养净室、净水、毛巾、法衣和严饰。

  馨逸薰香淋浴清净室

  璀灿透亮水晶为地面

  绚烂诱人辉煌摩尼柱

  闪烁珍珠建构妙天篷

  然后,供养神奇的甘露水:

  如同佛陀降世蓝昆尼

  天女菩萨灌顶为沐浴

  当胸敬捧殊胜甘露水

  悉有诸尊虔敬我供养

  唵·娑婆诃·怛他俄他·阿毗瑟诃·三摩耶·悉利耶·阿吽

  具足自性无限美德身

  法音嘉惠一切有情众

  启蒙生命心识悉满足

  金刚持佛甘露我顶礼

  唵·娑婆诃·怛他俄他·阿毗瑟诃·三摩耶·悉利耶·阿吽

  菩提心义浩瀚之传承

  甚深空性智慧之传承

  诸檀陀罗修行之传承

  传承上师甘露我顶礼

  唵·娑婆诃·怛他俄他·阿毗瑟诃·三摩耶·悉利耶·阿吽

  建立殊胜传承之佛陀

  解脱众生心识之佛法

  施与修行援手之僧伽

  皈依三宝甘露我顶礼

  唵·娑婆诃·怛他俄他·阿毗瑟诃·三摩耶·悉利耶·阿吽

  各式各样芳香纯洁布

  清净拭抹诸尊圣法体

  唵·吽·怛览·讫哩·阿·迦耶·毗素陀那耶·娑诃

  无上殊胜香油与香水

  源自过去现在未来世

  为具诸佛法力轻涂油

  正如工匠擦亮黄金器

  献上轻柔细致薄蝉衣

  顶礼永世长存金刚身

  无比完善信心我供养

  缘此我身亦如金刚坚

  佛陀已有严饰百十二

  无须我再供养新严饰

  完美严饰依然勤供养

  万物于此获得妙印相

  喔

  慈悲赐我并及有情众

  胜者散发无限神奇力(胜者,为佛陀的尊称之一。)

  悉为众生今世施加持

  我等恒常精进以取悦

  当进行必要的观想时,从寂天的“入菩提行论”中念诵偈文,然后念诵以下偈文,这是集结清净优点的供养“七支祈请文”:

  上师所现悉为佛陀相

  天性自成佛陀金刚持

  是为皈依三宝之根源

  殊胜尊贵上师我顶礼

  完满慈悲佛陀金刚持

  先知帝洛巴与那罗巴

  荣耀董比巴与阿底峡

  密续修行传承我顶礼

  弥勒菩萨八觔与世亲

  解脱军最胜军善摄军(以上有“军”字者为上师之法名。)

  吉祥欣哈库萨力法称

  菩提心之传承我顶礼

  文殊菩萨掌握是非义

  龙树慧拘枳罗与月称

  佛护并及其他上师尊

  空性教义传承我顶礼

  顶礼荣耀上师阿底峡

  所作所为有如佛陀行

  藏人尊称吉祥燃灯智

  兜率天界胜似摩尼宝

  殊胜同修上师莲足下

  菩提萨埵踵继佛事业

  完成佛法传承二资粮

  心识之友仲敦我顶礼

  西藏王冠宝石宗喀巴

  三圣菩萨完美之化身

  观音菩萨慈悲之宝藏

  文殊菩萨无瑕智慧主

  金刚手为魔罗摧毁者

  尊者宗喀巴前我顶礼

  过去现在传承诸上师

  训诲教诫秘密修行法

  传授显经密续及口诀

  赐予灌顶加持我顶礼

  珍贵上师三宝之化身

  珍贵佛陀绝世之上师

  珍贵佛法绝世救助者

  珍贵僧伽绝世指引者

  释迦牟尼释迦族君主

  诞生智慧慈悲之胜主

  除魔祛恶力量无敌主

  金山法相虔诚我顶礼

  喔

  凡世有情众生之狮王

  过去现在未来之佛陀

  十方世界无处不存在

  以身语意三秘我顶礼

  尊贵君主法力潮流中

  崇高庄严修行我顶礼

  身如布满宇宙细微尘

  充塞天地佛陀我顶礼

  微尘芥子皆可见佛陀

  端坐无尽无数菩萨中

  于此充满神秘生命里

  我以虔诚双眼深凝视

  悉有器物发出无数音

  齐声洪亮赞颂佛陀尊

  殊胜不二法相我赞叹

  满盈无上喜悦我赞叹

  无上鲜花宝鬓我供奉

  优美颂词曼妙遮阳伞

  酥油火炬神圣香烟火

  悉有证悟圣者我供养

  珍味美食并及宝檀香

  香粉堆积如山胜须弥

  神秘贡品悉皆巧安排

  断恶生善证悟我供养

  如数陈献殊胜诸供养

  赞叹获赐无上喜悦者

  谨以崇高庄严大礼拜

  俯伏供养佛陀莲足下

  然后,进行或长或短的曼茶罗供养,略称“献曼达”

  唵金刚地基阿吽

  殊胜纯净无垢自在黄金地

  唵金刚护轮阿吽

  四周铁围山绕中央种字吽

  妙高须弥山东胜身洲

  南瞻部洲西牛货洲

  北俱卢洲身洲与胜身洲

  拂洲与妙拂洲

  声不悦洲助声不悦洲

  无数众宝山如意宝树

  随欲牛自然飘香稻

  金色*轮宝心想事成宝

  尊贵玉女宝忠心大臣宝

  吉祥白象宝千里骏马宝

  勇猛将军宝珍藏大瓶宝(编注:宝的藏语读音为仁波切)

  欢喜女宝蔓女歌女舞女

  鲜花女水香女灯明女涂香女

  明日皎月珍贵宝伞

  殊胜尊贵无上宝幢

  所有天人众及有情众生

  所有荣华富贵福乐全部圆满具足

  德行人士尊贵上师及本尊坛城诸尊

  诸佛菩萨以及轮围众圣尊

  护法空行眷属

  为利有情祈请受供养

  受后祈请赐加持

  遍地涂香五色鲜花散须弥四洲日月顶庄严

  以此净土虔敬献诸佛愿诸有情悉往佛净土

  (编注:献曼达本文于此结束。)

  我与众生所有身语意

  过去现在未来慈爱心

  须弥山王珍贵曼荼罗

  悉为普贤如来殊胜供

  智慧曼达供养我上师

  佛父佛母皈依之三宝

  请以慈悲之心喜接受

  并以诸尊力量赐加持

  伊当.古鲁.啰怛曩.曼荼罗剑.尼耶怛.耶.弥

  如是无尽无量云海供

  熄灭有情众生苦难劫

  袅袅回荡法音我供养

  远扬轮回尽头始止息

  接着,念诵以下的“共加行(大家都可以从事的行法)”祈请文三次:

  就如是!

  喔,喇嘛、伟大金刚持、十方世界诸佛菩萨、尊贵的僧伽,请关怀我。

  我是◎◎◎(念出自己的名字),从久远以前到此刻,都在轮回里,屈服于贪嗔痴和无明的扭曲心识之下。身语意已经犯了十恶法、邪恶五穷的五恶业,违犯应该遵守的五誓约。抵触诸佛菩萨的修行法、打破檀陀罗惨行的承诺,使仁慈的父母、上师、同修和所有遵循教化之道的人丢脸,伤害皈依三宝的行为、忽视神圣佛法、从僧伽处盗法并且伤害其他生命。

  我所做的、尝试做的,以及乐于从事更多恶业的念头,都真的付诸行动:总之,我已经为自己的更高阶转世和心识解脱,制造出很多障碍,也为来生徘徊于轮回道和悲苦命运播下无数种籽。

  现在,面对尊贵的上师、殊胜金刚持、十方世界诸佛菩萨、可敬的僧伽至尊,我以往所作所为的黑业,都摊开在现前,我再度发誓,未来绝对不再造做任何恶业。我勇于面对并且感恩,因此知道将会进入大喜乐境地。如果像以前那样违背誓约,喜悦必定永远离我而去。

  念诵共加行祈请文三次,净化有触犯黑业倾向的心识。然后,念诵以下七支祈请文:

  长久臣服三毒贪嗔痴

  遍撒黑业种秄难尽数

  谨以身语与意之修行

  万事万物于此我感恩

  圆满具足诸佛及菩萨

  现在未来修行阿罗汉

  并及一切有情诸众生

  心间忆及诸众我欣喜

  喔

  照射十方世界光明灯

  显现完全证悟佛法相

  一切回向众生我祈请

  回向无可匹敌圣*轮

  为助众生永不入涅槃

  珍惜生命时刻勤修行

  有如永世无数微细尘

  教学相长之恩我顶礼

  纵使涓滴小善我珍惜

  顶礼供养纯净喜乐行

  请佛驻世长久转*轮

  赐于完美证悟我顶礼

  维持对“菩提道次第”上师澄明观想和甚深信心的时候,念诵以下的祈请文:

  喔

  珍宝神圣根本我上师

  结跏趺坐莲花月轮上

  大慈大悲护持弟子我

  赐身语意三秘大成就

  喔

  绝世上师卓越佛陀尊

  喔

  弥勒菩萨神圣统领主

  佛陀授记八觔大成就

  诸佛菩萨虔敬我顶礼

  喔

  圣者王冠宝石为世亲

  解脱军为中观修行者

  并及大成就者自在军

  三位启蒙上师我顶礼

  喔

  最胜军为神奇卓越者

  喔

  善摄军为甚深道上师

  大日上师功绩如宝库

  三位同修至友我顶礼

  (编注:上述解脱军等诸军,都是上师的名字。以下同上。善摄军又名调付军)

  喔

  哈立巴礼教义传布者

  喔

  库萨力为口传支持者

  宝军是为生命救助者

  三位心识指引我顶礼

  喔

  协林巴再启迪菩提心

  喔

  阿底峡为圣道拥护者

  仲仁波切美好解说者

  三位教义柱石我顶礼

  喔

  殊胜上师佛陀释迦尊

  喔

  文殊菩萨诸佛智化身

  龙树菩萨奥义之先知

  三位严饰上师我顶礼

  喔

  月称阐述龙树之思想

  喔

  慧拘枳罗月称之高足

  慧拘枳罗二世为次子

  三位传承之主我顶礼

  喔

  阿底峡为圣道拥护者

  寻求生起甚深根本法

  喔

  仲仁波切美好解说者

  二位佛法严饰我顶礼

  喔

  贡巴瓦为佛法神奇主

  喔

  聂如巴护持甚深三昧

  达玛巴支持教义修行

  三位暗夜明灯我顶礼

  喔

  南先修行源起皆自性

  喔

  南喀嘉波赐福获加持

  尚杰桑离世俗之偏执

  三位崇高佛子我顶礼

  喔

  南喀嘉谦获得圣加持

  观想本尊护法皆守护

  是为崇高心识之同修

  黑暗时代清流我顶礼

  喔

  波多瓦具佛陀之法相

  喔

  夏惹瓦之智胜挑战者

  恰喀瓦菩提心之上师

  三位满愿行者我顶礼

  喔

  戚普巴为经文娴熟主

  喔

  拉垄汪秋至高之圣者

  此外并及贡巴仁波切

  三位世间救赎我顶礼

  喔

  香千巴以守戒发光辉

  喔

  措那瓦为戒律经文主

  阿第瑜伽上师门札巴(阿第瑜伽即无上瑜伽檀陀罗。)

  三位世间领航我顶礼

  喔

  多佑香波荣耀之喇嘛

  寻获浩瀚深奥诸佛法

  自身证悟教义示支持

  护佑幸运修行我顶礼

  喔

  竺金巴是悉地成就主

  喔

  修努沃获诸多上师法

  贾贡巴之心识伴大乘

  三位佛陀之子我顶礼

  喔

  桑结沃为神奇法宝库

  喔

  南喀嘉波赐福获加持

  尚杰桑离世俗之偏执

  三位文雅尊者我顶礼

  喔

  南喀嘉谦获得圣加持

  观想本尊护法皆守护

  是为崇高心识之同修

  黑暗时代清流我顶礼

  (编注:本段与之前一段完全相同。)

  西藏宝冠圣者宗喀巴

  三族姓尊共同之化身

  观自在之慈悲大宝藏

  文殊菩萨无瑕智慧主

  金刚手为伏魔大势至

  杰仁波切至尊我顶礼(杰仁波切为宗喀巴的尊称。)

  喔

  蒋巴嘉措成就悉地主

  喔

  克珠给烈巴大上师子

  巴索杰是口耳传承师

  三位绝世喇嘛我顶礼

  喔

  秋纪多杰获得大学识

  喔

  jia华温萨巴具三佛身

  桑结耶榭洞悉经文义

  三位贤能上师我顶礼

  喔

  佛教经典浩瀚如大海

  心识解脱得度之门扉

  启发脉动智慧与慈悲

  完全清净法义我顶礼

  宗喀巴大师的‘完美础石’,为快速理解心识之道的传承。

  接着念诵此祈请文:

  仁慈上师完美奠基石

  迈入证悟境地之根本

  赐我了知如是微妙义

  矢志毕生精进勤追随

  珍贵人身今生我已得

  潜藏怀才尝然易迷途

  赐我牢记如是微妙义

  日夜观想攫取法精髓

  切记死亡之日迅捷至

  众生心识有如水气泡

  死后悉有善行及恶业

  如影随行永远难脱身

  了知如是不二真谛义

  愿我抛弃悉有黑业因

  自此生起无穷慈悲心

  赐我长此永不轻掉举

  感官享受是为灾难门

  启我智慧了知轮回境

  赐予法喜因而得解脱

  此为今生最大之期盼

  赐我消除无明起惊觉

  缘自根本清净意念生

  因循神圣佛法度年华

  通往行者根本解脱道

  设若己身没顶轮回海

  一切有情众生亦如是

  赐我了知精义并修行

  获得离垢去苦菩提心

  若非精进修行三心识

  观想修行今生难证悟

  赐我体认如是微妙义

  诸佛菩萨教法勤实修

  赐我抚平扭曲散漫意

  了知世代生命真谛义

  悉于心识意向中生起

  结合静虑禅修妙观察

  身为平凡大乘修行者

  拥有殊胜气质法智味

  趋入无上圣道金刚乘

  赐我迅捷跨进幸运门

  坚守如是正道法门义

  严守密续灌顶之誓约

  赐我了知如是微妙义

  持续修行生活不退转

  加持修行智慧我祈请

  金刚乘二次第檀陀罗

  日日修行瑜伽四密续

  如实观想受教诸真谛

  赐我虔敬许愿为上师

  并及同好皆得南山寿

  现前内外诸魔之干扰

  自今尔后长远永平息

  祈请今生来世意坚定

  不离上师不背佛法道

  祈请生圆次第诸修行

  速得成就坚实金刚智

  至此,让心成为适合接受心识成就的容器,从事所学的观想修行。

  一般而言,这篇祈请文是“菩提道次第”传承修行的起始,特别是在仰赖精神上师的阶段,应该要一天修行四到六次。。

  观想结束的时候,修行者必须这么观想并念诵:

  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

  谨此虔敬恭送回原住处

  “菩提道次第”观想修行,若能结合念诵仪轨,则很快就能够获得证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