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莲花生大士:口诀见鬘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9日
来源:   作者:莲花生大士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莲花生大士:口诀见鬘

 

  大阿阇梨莲花生 造

  沈卫荣 译汉

  藏名: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zhes bya ba bzhugs so

  汉言:口诀见鬘

  总摄见与乘等差别之记要

  (lTa ba dang theg pa La stsogs pa'i khyad par bsdus Pa'i bskyud byang)

  顶礼薄伽梵妙吉祥童子(Maunjusrikumara)及金刚法(Vajradharma)

  世间有情所持之颠倒见无数,概而言之则有四种:

  一、庸常(见)①;

  二、顺世(见)②;

  三、断边(见)③;

  四、外道(见)④。

  庸常者,乃不悟诸法有无因果之一切无明众。

  顺世者,不悟有无今生来世,依持世间之秘密句⑤而成就今生一世之财富与威势。

  断边者,乃以诸法无有因果,且诸法皆於今生一世中突然而生,此即持断灭见者。

  外道者,乃於诸法周遍计度之常我见者。於彼复有无因有果之见⑥、因果颠倒之见、有因无果之见等。

  如是,皆无明之见。

  於出世间之道亦有两种(见):

  一、性相乘;

  二、金刚乘。

  于性相乘,复有三种:

  一、声闻乘

  二、独觉乘

  三、菩萨乘

  诸入声闻乘者之见,见外道等由增损而周遍计度,或持诸法本无之断见;或持常等有见,如见绳为蛇。如是等实皆无有。于蕴(skandha)、界(dhatu)、处 (ayatana)等四大种之极微尘与识者,见胜义有,由修四圣谛次第成就四种果。

  诸入独觉乘者之见,见外道等由增损而周遍计度之常我等为无,与(入)声闻乘(者)同。较彼殊胜者乃于色蕴法处了知无我,且于得独觉之果时,亦不似(入)声闻(乘者)须观待善知识,即依往昔串习之力,由十二支缘起,证悟甚深法性之义,而得独觉之果。

  诸入菩萨乘者之见,以诸染、净之法,于胜义皆无实自性者也;然於世俗,虽亦只是幻象,然有各各不间杂之性相。彼等欲行十波罗蜜多,次第经历十地果,尔後成就无上菩提。

  金刚乘亦分为三:

  一、事续乘;

  二、两俱续乘⑦;

  三、瑜伽续乘。

  诸入事续乘者之见,以于胜义无生无灭,然於世俗则观修本尊之色身,如修其身相、密意标帜、念咒、净身、择时节及星曜辰宿等,主要以资具与因缘会聚之力成就。

  诸入两俱续乘者之见,以於胜义无生无灭,然于世俗,则观修本尊之身相,以观修具四种真实⑧之等持,与观待资具与因缘等二者而成就。

  诸入瑜伽续乘者之见分二:

  一、外瑜伽能仁续之乘⑨;

  二、内瑜伽方便续之乘。

  于彼,诸入外瑜伽能仁续乘者之见,主要不依持外部资具,而以胜义无生无灭之佛父、佛母,以及与彼无异心续之清净等持,观修具四手印⑩圣者色身之瑜伽而得成就。

  诸入内瑜伽方便续乘者之见,复分三种:

  一、生起法;

  二、圆满法;(11)

  三、大圆满法。

  “生起法”者,(行者)依三等持次第生起庄严坛城以作修证而得成就。

  “圆满法”者,於胜义,佛父佛母无生无灭,无分别义,不离中观法界;于世俗则亦明修圣者之色身,且以平等不杂之修证而得成就。

  “大圆满法”者,证悟世间、出世间无分别诸法无始以来即是身、语、意坛城之自性而作修证。

  复次,《(秘密藏)续》有云:

  “所谓五支金刚蕴  世间共许五等觉

  一切界及一切入  即是菩萨之坛城

  地乃佛眼水我执  火是白衣风度母

  空为法界自在母  三界无始佛净土”(12)

  有寂诸法本来无生,一切所作能作之幻象本来乃五方善逝佛父母之自性,故诸法自然涅槃。五大者,即五佛母之自性;五蕴者,即五部佛(之自性);四识者,即四菩萨之自性;四境者,即四美妙天女之自性;四根者,即四菩萨之自性;四时者,即四供养天女之自性;身之根、识、境以及由彼生起之菩提心者(13),即四忿怒尊之自性;四常断边者,即四忿怒母之自性;意之识者,即菩提心金刚普贤佛之自性;境法之有为无为者,即法行母普贤佛母之自性。彼等本来亦乃现证等觉之自性,而非由彼道证成。如是,十方三时三界等有为、无为诸法,无不出自自心。

  故云:

  “一一证悟自心性  即彼菩提正等觉

  亦即三有诸世间  亦即彼等诸大种(14)

  复有云:

  “堵法住心中  心住虚空中  虚空无处住”(15)

  亦复有云:

  “诸法本性空  诸法本清净

  诸法皆光明  诸法自涅槃

  诸法本圆觉”

  如是云云者,即大圆满法也。

  彼“大圆满法”者,由四种证悟之道而得胜解。於彼,“大圆满”者乃圆满福德与智慧之资粮,是故乃果法任运成就之义,“法”者,即入於此义(之四种证悟)。

  四种证悟者:

  一、一因证悟;

  二、种字证悟;

  三、加持证悟;

  四、现观证悟。

  “一因证悟”者,诸法於胜义皆无生,故非互异,於世俗乃幻化之性相,亦非互异。无生者显现种种幻化,如水中之月。能作所作与幻化自身无自性,因无生,故於世俗与胜义皆无别,是为一因证悟。

  “种字证悟”者,诸法无生即(阿)字,乃语之自性;无生者自身显现为幻化且能作所作者,即  字,乃身之自性;如是证悟之本觉、亦即无有中边之幻化智,即  字,乃意之自性,是为(种字)证悟也。

  “加持证悟”者,譬如茜草具加持力能令白布现为红布,“一因”及“种子”亦具加持力令诸法现为正觉(境界),是为“加持证悟”也。

  “现观证悟”者,诸法无始以来住于正等觉(16),彼与经教、口诀亦非相违,然亦非唯依经教、口诀之句,实以自身之本觉於心之深处得胜解,是为现观证悟也。

  由道得胜解者,明四种证悟之义者即是瑜伽行者之道也。彼亦非如观待因成而果生之时,而是由自身现观而得证悟与胜解。

  于彼,由三性相而得圆满义:

  一、明四种证悟之法者,为“知”之性相;

  二、无间串习者,为“入”之性相;

  三、以串习之力现前者,为“果”之性相。

  由此三性相显示关联、需要与极需要。

  于彼,“关联”者,诸假施设为染、净之法,无始以来即身、语、意之体性,自觉之本性;且了悟加持之义,即是因位上“知”之性相。彼乃成无上等觉之因,乃与彼义关联也。

  “需要”者,诸假施设为染、净之法与五药、五甘露等,无始以来为觉者之大平等,无取舍而行,此者乃“入”之性相。彼乃成无上等觉之因,故乃需要也。

  “极需要”者,诸特别假施设为染、净之法与五药、五甘露者,无始以来於觉者之大平等性,无有取舍、任运成就,是故生死轮回者,乃於无始以来无上等觉之自性、涅槃之性相中任运成就,故即“果”之性相,现前身、语、意无尽庄严轮,乃极需要也。

  为证得任运成就之瑜伽,当精进於於念修、近念、成、大成之义。(17)

  “念修”者,即了知菩提心;复次,诸法无始以来乃等觉之自性,证悟此非由道而成就,亦非由对冶而改作。

  “近念”者,即知自我为本尊。复次,因诸法无始以来即为觉者之自性,故 (虽)证悟自我亦即本尊,但却非如是即为成就。

  “成”者,即生起般若也。复次,证悟大般若(佛母)者即虚空界,而显现为地、水、火、风四(大种),即无始以来施功用行之般若。

  “大成”者,即方便与智慧之关联。复次,五大般若(佛母)之智慧,於虚空之空性中与五蕴之佛、方便之父,无始以来无愿双运,由此关联,菩提心与幻化(二者)如姊妹之自性,即无始以来觉之义理,幻化与幻化游戏,且即于胜乐幻化之相续喜乐时,无相之义与不可得空相等,即通达而任运成就,复调伏四魔、成就究竟义。

  诸法无始以来清净,乃如意之越量宫、广大无间轮、入于无始以来无上坛城。听闻万便乘之经典者,乃开眼也;证悟义者,乃见坛城也;证悟而後串习者,乃入于坛城也;入後现前者,则得大成就也。如是此法者,乃大圆满究竟义,即于“字鬘大集地”(18)任运成就。上智士夫明无始以来觉者之义,为无始以来等觉,缓急(稳步)行于串习(19),非是庸常者所作。庸常者闻而思之,然不得信解於甚深真实。复因不得信解与庸常之智难以理解故,则起不知真实与甚深之行相,思维(此等教法),尽皆虚妄,遂亦谤上智士夫,生起轻视之心。以甚为秘密故,赐名曰极密之乘。职是之故,于证悟诸法乃无始以来等觉之义之心生起以前,则应以下乘利益有情,令化机不虐耗。阿阇梨者当妙通诸乘,知轮回之过患与湼槃之功德。只知少分者万不可持阿阇梨之地。

  见之差己于人别亦以苦行与禁戒行区分,无苦行者,即世间庸常与断边见者;有苦行者,复分四种:

  一、顺世派与外道者,修世间之苦行;

  二、声闻之苦行;

  三、菩萨之苦行;

  四、无上之苦行。

  于彼,庸常者,於因果无明,故无苦行;断边见者,断见之故,亦无苦行;顺世者,修此生之净尽差别故,具洁净等之苦行;外道者,以为有一常我,且当净彼之故,轻贱身体,倒行依止五火等苦行与禁行。

  声闻之苦行者,《毗奈耶》(20)有云:

  “恶者皆不作  善者圆满行

  自心遍调伏  此即佛教法”

  彼见诸善与不善之法于世俗、胜义二者各各存在,故于善与不善不取舍而行苦行、禁戒行等。

  菩萨之苦行者,《菩萨律仪》(21)有云:

  “不依他缘作调伏  不持神通作怖摄

  具足悲心与慈心  及善心者无违犯”

  如是,若为大悲心执受,则所行善与不善之法皆不违律仪。菩萨之苦行者,简言之,即依据大悲心而行也。

  无上之苦行者,《大三昧耶经》(Dam tshig chen po'i mdo)有云:

  “若是等觉最上乘  虽然现行五欲惑

  即如莲花于污泥  于彼戒律遍圆满”

  如是,诸法无始以来平等之故,不依悲心,不舍嗔痴。若不证悟如是,不生悲心则非。因其见如是,证悟无始以来清净,故其苦行、禁戒行亦行清净如是也。

  此秘密见鬘者,如生盲者自开眼,若有持智慧、方便力之最上士夫,愿其遇之。

  此即所谓见鬘之口诀,圆满!

  大阿阇梨莲花生造。

  注:

  ①藏文原作Phyal ba·意指凡夫俗子,因其慧力不足,故无殊胜之见,六道有情之绝大部分皆属此类。“无宗无乘,於义亦无意向者,谓庸常。”

  ②藏文原作rGyang'phen pa,或作'jig rten rgyang'phen,意出梵文字lokayati(jig rtentsam),译作顺世派,指印度之说断见者(chad par smra,ucchedavada),以得今生美好为满足者,复分但承认今生后世,不承认因果者,与今生后世因果俱不承认两派。

  ③藏文原作Mur thug pa。“乃尽边际而未到彼岸之名”(mtha'zad cing pha rol tu ma phyinpa'i ming steV。

  ④藏文原作Mu stegs pa。即梵文词Tlrthika,通常指印度的一切非佛教派别,尤其是自在天派(dBang phyug pa)。该派以自在天为一切智,主张欲界自在天能生情器世间万物。

  ⑤jig rten gyi gsang tshig。世间之秘密句不能成为解脱之门,彼乃世间之人为成就世间之事而说。

  ⑥此派以为显现之实有法本来存在,於此之前并无生起之他者(因)。

  ⑦藏文原作gnyis ka'i rgyud,相应之梵文当作Ubhaya tantra,亦称为“行续”(Caryatantra)。所谓两俱续者,乃因其所修随应事续,所见随应瑜伽续之故(gnyis ka rgyudkyi'dod pa ni/spyodbpa bya ba'i rjes mthun par/Ita bas rnal'btor rjes'jug phyir)。

  ⑧藏文原作de nyid rnam pa bzhi。指我真实(bdag gi de kho na nyid,sadhaka)、本尊真实(Iha'i de kho na nyid)、种字真实(Yig'bru'i de kho na nyid)、念诵真实(bzlas brjodde kho na dyid)。

  ⑨於后出著作中,事续、二俱续与瑜伽续均归属于外续能仁之乘。因其强调洁净与身、语、意三门之行为,故乃化身佛听示之乘,与九乘中前三乘之法随应。于宁玛派传统中,续部之法亦有归属于报身佛之法者,而大圆满法则是法身佛之法。

  ⑽即指三昧耶印、法印、业印与大印等四印。

  (11)“生起法”与“圆满法”与“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不同。详见本论的译后记。

  (12)语见《秘密藏续》第二品,发胜义及世俗菩提心本智。

  (13)对此处所云之菩提心於绒宋班智达法贤(Rong zom chos kyi bzang po)所造《口诀见鬘释论》(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i grel ba)中有多种解释,按照康区之传规,此指庙之识所生(Ius kyi rnam par shes pa'i rjes su skyes pa)之意界(yid kyi khams);而按照卫地之传规,此仅乃身聚、触所生之感觉(Ius kyis'dus te reg pa'i rkyen gyis tshorha la bya)。而按照绒宋班智达自己的解释,此之所谓菩提心乃指对智慧方便无二双运之乐的体受(thabs dang shes rab gnyis su myed par sbyor ba'i bde ba myong ha'i byangchub kyi sems)。

  (14)按照绒宋班智达的说法,此段引文源出《三界尊胜之分别》(Khams gsum rnam parrgyal ba'i rtog pa),然於后者今不明所由。

  (15)按照绒宋班智达的说法,此段引文出自《密集续》(gSang ba'dus),然不见于《宁玛十万续》(rNying ma rgyud'bum)中所录之《密集续》中。

  (16)对此绒宋班智达的解释为“彼等显现诸法尽皆迷惑,然於去除迷惑之后亦不可证成有一个不迷惑存在。迷惑之本性即是清净等觉,是故云诸法无始以来成正等觉”(snagba'i chos'di dag thams cad'khrul ba'i yin zad de/de yang'khrul ba bsal ma'khrul bashig bsgrub tu med te/khrul ba'i ngo bo nyid rnam par dag pas sangs rgyas pa yin te/debas na chos thams cad ye nas mngon par rdzogs par sangs rgyas Pa'o)。

  (17) 此即“念修四支”。详见不败尊者《光明藏》及谈锡永上师的疏释。

  (18)指修道位上的第十三地。

  (19)缓急(稳步),藏文原文作drag dal du'gro ba,意为“同时、顿时而行,而非次第渐行于串习”(gom pa drag dal'gro zhes bya ba ni/cig car'gro ba sre rim kyis gro ba bkag pa'o)。

  (20)即Pratimoksasutra,《甘珠尔》卷42,第1031号,页149--3--3。

  (21)《二十菩萨律仪》(Ryang chub sems dpa'i sdom pa nyi shu ba),《丹珠尔》卷114,第5582号,页253--2--7。

  --------------------------------------------------------------------------------

  译者后记

  一般来说,甯玛派以莲花生大士与无垢友尊者为大圆满法的两大来源,前者直接於西藏宣扬大圆满法,後者则将大圆满法的其中一种传规从印度传入了西藏。而《口诀见鬘》(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zhes)则是现存唯一的一部据称出自莲花生大士之手的有关大圆满法的经典。《口诀见鬘》收录於《丹珠尔》,全称《总摄见与乘等差刚之记要》(lTa ba dang theg pa la sogs pa'i khyad par bsdus pa'i bskyud byang),其跋尾则称其为《口诀之王见鬘》(Man ngag gi rgyal po lta ba'i phreng bo),通常略称其为《见鬘》(lTa ba'i phreng ba或lTa phreng)。铃木大拙曾将此藏文标题还原成梵文作Rajopadesa-darsanamala,然而迄今没有发现有梵文原本存在。晚近重印绒宋班智达法贤(Rong zom Pandita Chos kyi bzang po)之著作中,收录有此书的另一个版本,标题简作为《口诀见鬘》,跋尾则称“乃大阿阇梨莲花生所造”。绒宋班智达曾为此书造释论,题为《阿阇梨第二佛亲说·口诀见鬘》(Slob dpon sangs rgyas gnyis pa'i gsung dngos/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口诀见鬘》从根本说来源出于《秘密藏续》(gSang ba'i snying po),按照绒宋班智达的观点,它是为《秘密藏续》第十三品,即“开示诸法无始以来於大圆满中任运成就相之口诀品”所作之补充。此品又名“甚秘诀窍藏”,或“大圆满任运成就之口诀”。同为此品之补充或释论的还有作画狮子(Nyin byed seng ge)尊者所造《大乐口诀》(bDe ba chen Po man ngag)与无垢友尊者所造《垂死者之口诀》('Chi kha ma'i man ngag),二者各有侧重,前者乃教人双修(sbyor ba)之诀窍,後者则开示临终救度之法(sgrol ba),而《口诀见鬘》则重点解释大圆满。

  《口诀见鬘》中,说“生起、圆满、大圆满三法”(bskyed rdzogs rnam pa gsum gyi tshul)。此“三法门”实贯串于“生起次第”(skyed rim utpannakrama)·及“圆满次第”(rdzogs rim,sampannakrama)。此即是说:“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中,皆有“三法门”的修习,而“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则须不断交替而修,始能渐渐离心识边而入“生圆双运”的“智”境界。于此基础上,复再反覆交替修习生起、圆满、生圆双运,始悟入“无二”。由是可见,不宜轻率把“生起法”与“圆满法”等同“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有关此“三法门”,谈上师于本书的导论中所作的总结最为握要:

  ‘……“生起”唯修证坛城自显现;“圆满”则修证现空无二为清净

  大平等性;“大圆满”则修证周遍轮回涅槃一切法,无始以来即诸佛

  身语意之坛城自显现。此即所谓俱生自然智。’

  《见鬘》开示成佛之种种途径的基本构架与甯玛派普通的九乘次第相同,但文中没有直接出现“九乘”(theg pa dgu)的说法,对九乘中之最後三乘,亦没有用“乘”(藏:theg pa,梵:yana),而是用“法”(藏:tshul,梵:naya,vidhi, yukti)一词来表达。此中意趣,读者宜参考上来的诗论及谈上师的导论。《见鬘》最强调的是“诸法无始以来正等觉”(chos thams cad ye nas sangs rgyas pa),复因本论为修大圆满法之口诀,故它不强调仪轨之修习,然而亦已握要阐明“四种证悟”、“念修四支”等口诀。

  於佛教前弘期,即西元八世纪时,西藏就已经有了《宻集続》之灌顶与《见鬘》,因爲在《喇协》(Bla bzhed)与《巴协》(sBa zhed)两部史书,以及《邓噶目录》 (lDan dkar ma)与《旁塘日录》('Phang thang ma)两部目录中,都提到了它们。约成书於十世纪的《禅定日炬》(bSam gtan mig sgron)亦曾两次引用《见鬘》中的段落。旅法藏族学者Samten Cyaltsen Karmay先生在其《大圆满法:藏传佛教中的一个哲学与修行之法》(The Great Perfection [Dzogs chen],A Philosophical and Meditative Teaching in Tibetan Buddhism,Leiden:E.J.Brill,1988)一书中,对《见鬘》一书之源流与意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将其译成英文,还附有原文之罗马字转写。其所据原版收录於《絨宋班智达选集》中(Man ngag lta ba'i phreng ba Selected Writings of Rong-zom chos-kyi-bzang po,New Dehli l977),转写时复据北京版,那塘版藏文《丹珠尔》作了仔细的校勘。此《口诀见鬘》的翻译是根据 Karmay先生书中之转写、校勘本,所加注释亦参照了Karmay先生书中所述内容。

  -------摘自《幻化网秘密藏续》(无垢友尊者译藏 沈卫荣译汉)附录1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