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心传录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
兰仁巴著多识仁波且译
向妙语文殊尊师致敬;
排空巨浪永不止息,广阔无边慈悲大海。
所生举世无双大宝,世尊吉祥慧光永照。
代佛掌教弥勒文殊,开辟大道龙树无著。
此道传承历代祖师,永远驻足顶花之巅。
初燃道炬阿底夏师,明道如日第二佛祖。
法乳育我恩重尊师,受礼护我道行圆成。
以此敬颂之辞做引子,破题开讲:为什么要净化心灵和如何净化心灵之法。
第一,为什么要净化心灵?这个道理很简单,凡心灵污染未净者为凡人,清除心灵污染者为佛。因此,除清除心灵污染,没有别的成佛妙法。正因为如此,全部佛法的内容概括起来也只有一句话:「净化心灵」。千万教理的总旨是净心,故龙树在《致友人书》中说:「请你调伏心性,佛说心是根本」。
第二,净化心灵之法。由于净化心灵是佛教的总旨,所以一切经藏、疏论阐发的教义归结到一起就是净化心灵之法。这净化心灵之法,也叫菩提道修道程序(俗称菩提道次)。因而可以说:菩提道修法包括一切佛法。凡各种经典中所说一切法的功德,都属菩提道法的功德。
我们有幸得闻这八万法归一的一统大法之时,要像盲人巧逢牛尾那样紧拽不放,决不可坐失良机!
上师常说;「凡佛道之理趣都是菩提道的理趣,凡派生事法都是菩提道的事法」。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呀。
现将菩提道大法分为以下两个部分解说:
第一部分:道根——亲近上师法;
第二部分:承教依次修心法。
第一部分亲近上师法又分以下四个问题:
一、亲近上师的功德利益;二、不尊敬上师的罪业;三、亲近上师的思想态度;四、敬师行为。
一、亲近上师的功德利益
(-)、认识亲师功德的重要性
以食物为例,要想获得食物的营养,就得亲口吃,吃不吃要看有无食欲,这食欲要靠对这种食物的口味营养的了解程度。
同样,能不能获得善法的利益功德,要看能不能在精进二字上下功夫;下不下功夫,要看愿不愿得到功德成就,这愿心又要靠认识程度和追求的信念。所以说信念是诸法的根本,这是一条行为基本规律。就亲师这个问题上讲,也要首先认识亲师的功德利益。这认识深浅,决定立信程度,信心决定意愿,意愿产生动力,这种因果关系顺成逆败,无一例外。从这个道理上讲,无论追求任何成就,必须先从认识开始,起信立志才有希望。故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佛说诸善法,信愿是根本,其因恒常是,思念其功果。」
(二)、怎样认识亲师功德?分以下四个方面:
1、供养侍奉功德;2.虔诚尊敬功德;3、思念祈请功德;4、当佛礼敬功德。
1、供养侍奉功德
(1)、供养功德
A.供养一师功德等于供养一切佛,经中说:「此供与常供养一切佛等同。」供养一师的功德与供养一切佛的功德相等的原因是:上师是一切佛的法性溶为一体者。
B.一师受供的功德与一切佛受供的功德相同。如《胜乐主续》中说:「住在师身中,接受信士供。」《文殊亲教》经中说;「为了与此有缘众,我将住于他身中,受用修法人供品。若能博得其欢喜,供者自身业可消。」以上意思是说:上师受供,胜乐文殊等诸佛不请自来,溶入上师身心,享用诸供,为上供者加持消业。
C,供养一位上师的功德胜过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功德,如《桑布扎续》中说;「上师身上一毛孔,福德胜过供十方、众佛菩萨之功德。」又如《真智慧续》中说;「导师身上一汗毛,擦上一滴植物油,所积福德远胜过,数劫供养众佛陀。」---是悦诚心供养上师利养上师一根汗毛所积功德胜过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的功德,因为上师教养的恩情远远胜过其它一切佛菩萨。宗喀巴大师也说:「对那些正确开示究竟之道的善师的一个毛孔的供养功德,远胜过供养一切佛的说法出于无上乘,其原因是利养功德远远胜过诸佛之故。又如经中说;向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供养天界美食历经十劫年的福德,不如给一位佛门居士供养一餐的福德,给三界众生数的居士供饭,其功德不如向一位比丘供养一餐,依这个比数类推,依信入道者,依理入道者,在预流位者,在一还位老,在不还位者,在阿罗汉位者,在缘觉位者,下一级众生数与其上位的一位相比,上位福德胜过下位。供养三界众生数的缘觉的功德不仅不如供养一佛,经中还说:闻一个佛名,见一尊佛像的功德也远远胜过供养一世缘觉的功德,其功德若有形相,几乎天空也难容纳。供佛的功德虽然如此殊胜,但供养十方一切佛菩萨的功德,无法与供养上师一根汗毛的功德相比,这充分说明了供养上师何等重要。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念念不忘供养上师的功德利益。
从不可思议的境界上讲,在一个微尘的空间,俱有无量微尘的佛存在。佛多如微尘,遍布宇宙空间。一个个供养遍布法界的一切佛,谁能做到?供养自己身边的一位上师等于供养一切佛菩萨,一位上师受供等于一切佛菩萨受供,不仅如此,供养上师,直接获得的利益福气还远胜过供养一切佛菩萨,可见没有比供养上师更重要的事。《续》中说:「放弃对一切的供养,真诚供养上师。」按此义理应放弃对其它佛菩萨的供养,只供养上师一人,但世人的做法恰巧与此相反,真是可悲!
(2)、侍奉功德
分侍奉上师功德和造上师像功德
A.侍奉上师功德
a.经典根据;在《不可思议经》中说;「侍奉上师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说恭敬侍奉上师,会产生不可思议功德成就的经文很多,不必—一例举;
b.逻辑推理;因为上师是诸佛法性合为一体者,所以,尊敬上师、侍奉上师等于尊敬、侍奉一切佛;从供养上师胜过供养一切佛菩萨的道理,也能推导出侍奉上师等于侍奉一切佛菩萨的理由。
c.验证故事;阿底夏尊者说:「如果身口意全部能真诚投入到为上师服务方面去的话,就不需要另外寻找观修法。」在阿底夏的身边有个叫阿牟相曲仁钦的弟子,尊者让他做身边服务工作,侍奉尊者的饮食起居,十分勤快周到,后来在众弟子中阿牟的定力和悟性最高,格西公巴曾说:「当时阿牟侍奉上师,格西敦巴当翻译,我一心修止观,但到后来,他们两人的定力悟心比我高。」格西夏玉巴专门侍奉他的上师尖阿次成伯,有一次除灶灰,托着灰匣下楼时,站在楼梯上突然非常清晰地悟出了一切经典教义、产生了许多神奇的功能。萨迦班智达在上师扎巴尖参生病期间虔诚地进行照顾,为自消业,事后奇迹般地出现了智慧和许多悟性成就。萨班对人说:「我小时想学修上师瑜伽,就去向尊师请教。尊师说:你对我不当佛看待,只当作的叔叔看待,不能拿你的身里身外之物做出对上师的无私奉献,学又何用?」便没有传。次后一段时期。先后出现过四次死亡兆头,我身体很虚弱,正在这时,找的恩师生病卧床,我昼夜待在病床边,废寝忘食地进行问候护理,这对我起了很大的消业作用,上师痊愈后,就给我传授了上师喻伽,从此我把恩师看作真正的佛,是诸佛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这样我便脱离了死症,身心恢复健康。声明、因明、密续、般若、俱舍、律学等方面学问也变得更加精通,佛学方面变得应运自如,人和神鬼敬爱和助我,元朝皇帝等许多有权势的人也向我求法,敬重我,我的正见识性也大大提高了。现在看来上师现示卧病。完全是为了度我。」
格西仲敦巴当时对阿底夏尊者的尊重和侍奉超过别入,因此,他的成就也最高。如他在病榻前侍奉尊者亲手接送大小便等,做了许多脏活和苦活。由于这样尊敬侍奉阿底夏尊者,得到阿底夏的器重,他虽然是个在家法上,却也受到僧众的敬重,成了阿底夏的法位继承人。
《萨班教言》中写道;「数劫苦修般若行,施舍身首手足功,师道刹那间圆满。乐修供奉上师法。」就是历时数劫,进行舍身等许多艰难苦行才能圆满的般若行,在师道中刹那之间便可完成,因此,在修积福德资粮和消除罪业方面、没有比供养上师更方便的法门。我们要以《华严经。树庄严》中的敬师「九心」,全心全意地供奉上师,虽然完全做不到,也要发心学习。
华严经顺说:「敬师九心」是:
1、视师如父母的「孝子心」;2、诚心不变的「金刚心」;3、负载重任的「大地心」;4、风雨不动摇的「山岳心」5、忠诚服务的「仆人心」;6、谦虚恭敬的「下人心」;7、承受上师负担的「车乘心」;8、能忍辱,而不背叛的「义犬心」;9、为上师而风里来,浪里去从不厌烦的「航船心」。
B.造上师像功德
因为供养上师的功德大于供养其它一切佛菩萨的功德,所以造像功德也是造上师像的功德大于造其它佛像的功德。故在《阿底形相续》中说;「修造上师像,功德远胜于,为给无数佛,制作无数像。」由此可知。书写其它佛经的功德,也不如抄写上师的著作的功德殊胜。
2、虔诚尊敬功德
又分(1)自然得加持功德;(2)自生悟性功德;(3)加速成就功德等三种。
(1)自然得加持功德;雪山能不能溶化而变成流水,不在于雪山本身,而在于能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同样的道理,能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不在于上师,在于弟子对上师有没有虔诚信仰之心。所以,要得到上师的加持之力,就要在增强信心,激发信力上多下功夫。在《噶居五法》中说:「在上师的四身雪山上,若不照射信愿的阳光,就不会流出加持的甘露,因而要在信愿上多加努力。」《蓝宝书》中说:「上师加持力之人小,不在上师在于自己。」(「自己」指受加持的信徒自己)
(2)自生悟性功德;就像加持力的大小由信徒的信愿力的大小的作用有关一样,悟性的高低也和信愿力的大小有关。如郭仓哇说的:「信愿力高悟性高,信愿中等悟中等,信愿力低悟性低,正确信愿很重要。」温萨瓦大师说;「修证悟性高与低,全靠现修信愿力。」七世DL也说:「促使感悟出成就,上师加持力量大,这又依靠信愿力,因要诚心做祈求。」总之,信愿力多大,获得的加持力就有多大,加持力多大,所产生的感悟成就也就有多大,因而,通常对上师的虔诚信力和意愿力应视为产生悟性的诀窍。
(3)加速成就功德;经续中说:「若按经续要求,始终如一地对金刚上师坚持信愿纯真行为,此生定能成佛,无可怀疑。」如在《时轮续》中说:「三世大劫年,供养三宝,放生千万,也即身成不了佛,对恩师,以诚信博得喜悦,即身可得世间与超世间成就。」即身成佛的大成就师冒觉巴说;「若修成佛难致信,信仰成佛我不疑。」岱洛巴大师说:「即身成就金刚持,终极之道是师道,最高信仰信师长。」郭仓哇大师说;「一生成佛道,不在法殊胜,在于信念诚。」喝居先辈诸师所说的「不修成佛」之法,即不需要经过刻苦修练而获得解脱之法,也是指信力。羊公巴大师说;「上师不讲一句法,弟子不打一次坐,一生成佛殊胜道,就是信归上师道。」我的上师也曾说;「信为功德母,护增诸功德,这句话非常可信,我没有象别人那样苦修过。」言下之意是他的一切证悟功德都来自对上师的信德。郭仓哇大师还说:「信归心传法,空前而绝后。」意思是说没有比这信归法更好的法门。噶当先辈们的说法也和上面的这些说法相同,我们应以此为根本而不断努力。上师亲口教导说;「信归上师这个法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优越之处。」那么真正信归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一般要达到每当想到上师的功德、恩情时,情不自禁地泪花飞溅,身如触电的程度。这就是佛陀近传祈愿词:「世间出世利乐源」所表答的意思。许多前贤的传记中也能看到「闻上师之名号而泪如涌泉」这类记载。恩师曾说:「你们这些人能把自己的根本上师的名号,镇静自若说出口来,是你们的福气,我对自己恩师的名号从未
完整地说出口过,准备提恩师时,便感情冲动、口舌痉挛,一字也说不出口来。」这样对上师信归情深,不会得不到殊胜加持之力的。得到上师的加持,一切功德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因此可以说,信归法门奇妙无比。
3.思念祈求功德:
又分(1)思念功德和(2)祈求功德
(1)思念功德又分一般思念功德和经常思念功德两种。
A,一般思念功德
a.思念上师功德胜于观修生成次第的功德。在《宣誓教典》中说:「相好庄严身,观想十万劫,不如一刹那,思念师殊胜。」就是说十万劫数年观想佛本尊的功德,不如思念上师一刹那的功德殊胜。《明灯续》中说:「修施舍、修忍、修戒、修精进、修定、修智慧八万四千年的功德,比不上观想相好庄严佛身一刹那的功德;观想八万四千年相好庄严佛身的功德,不如思念上师一刹那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思念上师可即身成佛。」郭仓哇大帅说:「生成次第虽然多,观想上师法最胜。」
b.思念上师的功德胜于观修圆满次第的功德,在〈阿底续》中说:「放弃睡眠与喧嚣,历劫观修圆满道。不比心头一刹那,现想上师十之一。」就是说长期集中精力,观修圆满次第,其功德没有心头观想上师一刹那功德的十分之一殊胜。
由于观修生成圆满次第等一切被看作高深神奇的任何一种的密法都比不上上师法,所以,我们这个传统,无论修什么法,都把上师瑜伽当作根本法对待的,这也是文殊亲传宗喀巴师徒一脉相承,至今相续未断的一个绝妙法门。
c.思念上师的福德压倒其它一切善行福德。《珍雯达娃传〉中说:「得知对师一念头,功胜供奉一切佛,压倒其它诸善行,坚信不疑心随喜。」对上师的一个善念,压倒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善行积福功德的说法,不管那些空头理论家信与不信,想获得成就的修行人,一定要坚信不疑。
d.心思念上师是最殊胜的迁识往生法,即「抛瓦法」。在《善军请求续》中说:「人在临死时,思念上师可迁识往生,并能证菩提。」这是说无论其罪业多么深重,只要临死时念及上师,就能迁识往生人天福地,闻善道,终究成怫。而且这是一种最简便而又最有把握的抛瓦法。
B.经常思念上师功德,分以下三种功德;
a.经常思念上师可得诸事顺利,如愿以偿。《华严经·树庄严》中说:「经常心中不忘善师友,诸事会如愿以成。」心中念念不忘上师,会得利万事如意成就,不但经上说,而且有许多具有很大说服力的亲身体验例证。
b.经常思念上师自然得到许多本尊加持,获得无上成就。如大成就师冒觉巴说的:「观音白就让他白,度母绿就让她绿,喜金刚黑就让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时候都心中没有离开过师傅的形象,因此,离成佛大概不会远。」如他所说:这位大师经常心中不离上师形象,得到许多本尊真实现像,在本世获得了无上成就。但现在很多人对亲身可以接触到的上师漠不关心,却另寻找本尊修练的做法,与那些大成就师的行径背道而驰。尘阿洛追尖参也曾说;「我们虽然没有什么能耐,只要心中除上师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的话,由于这种殊胜缘起的作用,你一生中不变样是不可能的。」
c.经常心中有上师,就能获得一有俱有的善功德。如一般宝物数量再多,也不如一个如意宝。若有一个如意宝虽然没有其它宝物,也等于俱有一切宝物。上师是如意宝,如果心中经常念念不忘上师,会自然而然获得许多破悟功德。这是先辈的经验之教。大成就师藏巴嘉热曾说:「只要意念不离师,不会念经也可以,不会坐禅也可以。」桑吉公巴大师说:「我们这个深密教言传承,只要有诚心就可以,要保持信归,多做祈祷。」
(2)祈求功德
由于供养上师的功德胜于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功德,所以,赞颂祈祷一切佛菩萨的功德也比不上赞颂祈求自己的上师的功德。如郭仓哇大师说:「拥咒千万遍,不如祈祷上师一遍灵。」就是说念诵神佛咒语千万遍,不如念上师颂赞祈祷词一遍的加持力强。他又说:「祈祷(上师)之功,能使自己与上师心合一,祈祷之功,产生特殊悟神通,祈祷之功,源源不断生感悟,祈祷之功,三宝悲智常关照,祈祷之功,所求诸事尽如意。」等等,桑吉次大师教导说;「每天至少做十几次祈祷,若无感应,就算我胡说。」羊公巴大师说:「经常不断地、情真意切地做祈祷,就会使加持能量入心窍,世俗成见自消,执着自化,空觉自生,自然俱生直觉之中万物如在掌心清晰无碍也。」祈祷上师对消灭灾害也有不可思议的效应。曾经在潘宝地方有个人被魔鬼缠身而精神失常。家人请格西堪隆巴驱魔,文观慈悲,武诵恶咒均未见效,后来默默祈祷仲敦巴上师,魔病突然痊愈。郭仓哇大师说:「祈祷上师、空行护法视如子。祈祷上师恶魔鬼怪不敢欺。」仲敦巴悦;「祈祷尊者,比祈祷其它本奠更有加持力,这是我的亲身体验。」在心行入法,法行入道的激励作用方面,祈祷上师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岱洛巴大师教导那尧巴说;「激励成就最佳法,就要祈祷上师啊那尧巴。」宗喀巴大师教导度增巴说;「要使上述善行功德,未生出生,己生增长、巩固,对合格的善师视为真佛,赤诚信归,对三宝性相准确无误地体认,坚信至关重要,修任何一种善行都要向这两方面,情真意切地进行祈祷、发愿。」又说:「对世间如意宝进行祈求,能帮助解决今世的利禄需求,对上师诚心祈求,可获得世间和超世间的一切成就,因此,祈请发愿是非常重要的。」那尧巴大师说;「敬奉祈求如顶球,美满心愿能实现。」这类例句不胜枚举。
4、当佛礼敬功德
分礼敬功德和当佛看待功德两种:
(1)礼敬功德:
对上师身敬如叩拜、起居等尊敬礼貌动作行为,言敬如赞颂宣扬师德和言语尊敬礼貌。意敬如敬重爱戴、真诚信归等爱敬思想行为等,在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戒中都有具体的要求,严格按照三戒中供奉敬信上师的要求去做,就会完成巨大的福德资粮,得到人天共助等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如经中所说:「信归不可思议其报也不可思议。」「造什么业得什么报应。」因此,身、言、意信归上师是一切善缘生发和合的主要媒介。
(2)对上师当佛看待的功德:
在佛典经续中不只一次地开示要树师如佛。对师当佛看待的功德,在《手金刚灌顶续》中说「利于众生,他是佛陀,心持此念,诸善必生。」意思是把上师看做利乐众生的佛陀,诸善未生者得生,已生者增长,可直达觉境。《密成就续》中说:「上师与那持金刚,谁人视他为一体,诸种成就合一源,谁便获得此成就」等说法,在续部和诸成就师的著作教言中很多。总而言之,众多法门中没有比视师为佛、赤诚信归更殊胜的法门,所以续中说;「其恩使大乐,刹那之间得,敬礼持金刚。如宝上师身。」意思是:若能虔诚信归上师,大乐佛身也会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得到。菩萨吉悟瓦教训中说;「人身上最宝贵的是心脏,如果把心脏掏出来,也只是一团血淋淋的肉,在修心中最神秘的是上师瑜伽,取出它的核心的东西,只有一点:就是视师为佛的信归。」在这一点上佛教各教派都看法一致。有些老前辈说:大手印、大圆满等其它教派都有把上师瑜伽当做修行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因此,出过很多即身成佛的先例,但缺少把上师瑜伽视为修行生命线而贯彻全过程的传承,因而在三年零一月半的时间成佛的没有一个人,但我们格鲁传承,不但有把上师瑜伽当做修行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承,而且还有把上师瑜伽当做生命线、贯彻修行全过程的特别传承,因而在三年零一月半的短暂修行期内获得最高成就的人很多,尤其是不需要像别的教派那样封门闭户刻苦密修而轻而易举地获得高成就者比比皆是,看看那些所谓「双运珍宝传承系列」生平传记,就会知道此说并非夸张、如果说信归上师是即身成佛的主要法门的话,是否就不要生成、圆满次第之类的高深密法了呢?并不是这个意思,信归上师与修其它密法不但不矛盾,而且就像蛋糕离不开奶油一样,任何密法也离不开信归。正如郭仓哇大师传记中说的;「密乘最大方便是,信归上师之妙道。」羊公巴大师说:「绝妙无上瑜伽密,其道汇总一信归。」意思是视师为佛,虔诚信归是无上密妙道汇总到一点的精华,如能信归达到必要的强度,生圆次第等~切妙功德就会一帆风顺地达到圆满境界。《珍雯达瓦传》中说:「心口如一将上师,看做诸佛合一身,是诸善德开发力,一切佛子共行道。」桑吉温大师说:「若无信归之水分,觉悟禾苗难发芽,视其为佛以真情,经常祈祷极重要。」尖阿洛追尖参说;「一切经续共同说,成就本源是上师,要想获得妙成就,取悦上师释过于。」四世班禅大师说:「一生成佛妙方法,对那合格之上师,一心虔诚作祈祷,是深密法集大成。」如上面所说,思想和行为一致地合乎法规地供养侍奉上师,特别是坚定不移地当做真实佛陀,诚心祈求发愿,一切善功德就象经中所说那样必生无疑。
二、不尊敬上师的罪业
共分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低毁上师的罪业
1、诬蔑诋毁一个上师,其罪等于诋毁一切佛。经中说:「对于其救星,弟子若诋毁,诋毁众佛故,其人受重苦。」诋毁的意思就是瞧不起上师,诬蔑上师。如说他心倩粗暴、贪欲心重、貌不端正、心不公平等等,等等。
2、低毁上师修密法不会得成就。犯有四重堕罪,五无间罪等任何一种大罪,通过密法的消业法都可以消净,成就殊胜佛果,但唯有犯低毁师长罪的消除不了。在《密集主续》中说:「世人虽犯无间等,重堕性的种种罪,在那金刚乘大海,修证此道得成就,诚心诬蔑上师者,修也不会得成就。」《密集续疏明灯》中还说:低毁上师者不但其人修密无成就,与他要好的朋友也得不到成就。因此不但不能和犯低毁上师罪的人交朋友,就是相接近也受其晦气的影响而妨碍成就。
3、诋毁上师的人修密法不但不会出成就,反而会下堕地狱。在《金刚心庄严续》中说:「其人低毁金刚师,虽然修密很努力,放弃睡眠离喧闹,潜心修炼一干劫,只是修堕地狱道。」这是说:如法亲近上师,每一种无上密续都可以使你在浊世的短暂一生中获得无上佛果,如果背离亲师之道,虽然废寝忘食,远离世俗事务的干扰,勤苦修炼干年万载,不但不会得到任何成就,反而就像修炼下堕地狱饿鬼之道,事得其反,不可挽回。
4、诬蔑低毁上师对今世后世都不吉利。如《上师法五十颂》中说;「诋毁上师者,多病多灾害,闹鬼中巨毒,大迷将毙命,官火与毒蛇,水盗诸天灾,邪魔与鬼怪,追命堕地狱。」是说倘若对上师不敬说坏话,不但今生今世不吉利,多病多灾,作事倒霉,死后也会堕无间地狱,承受无限痛苦。
5、诋毁上师,未生功德成就不生,己生功德成就将消失。犹如树根坏死的树,树枝树叶也将要枯死一样,一切功德成就的根是信德,失去信德后不但不会产生功德成就,就连原有的功德成就也将会消失。关于此说的经典根据见《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方面的验证故事不少。以前格西公巴瓦收过一个弟子,修止现很长时间没有任何进展,便去请示公巴瓦大师,大师说;「你是否背弃过上师?」他说:「有这么回事。」大师说:「速去忏悔,请求恕罪。」他便去如法忏悔,得到上师的宽恕,然后去修行才得成就。在印度曾经有个得成就的瑜伽师,由于他出身高贵而有傲气,有次故意从上师头顶空中飞过,立刻掉在了地上,失去了飞行功能。
我的恩师曾说:不尊敬和低毁上师的人,即使是被称作佛菩萨化身的人也会倒霉的,这种事处处可见。因此,噶当先辈们曾说:「不尊敬上师的人,虽精通三藏也无用。」背离上师的人即使有再大的功德学问,也干不出自利利人的任何事情,这也是一条无法改变的法缘规律。因此,学人最好是像爱护生命那样爱护师道。不使产生不尊敬师长的任何行为。万一若有失敬之处,立刻要向上师忏悔,否则死后不仅要长期受到循环恶道的苦难,即使在今生今世也做事不顺心,很少有安乐可言。在经续疏论中,对这个问题讲的很多。那么,犯了不敬之罪如何忏悔呢?这在《上师法五十诵》中说;「向那位师长表尊敬,奉献适当的供利,所生病痛与灾难,逐步消除不复生。」就是说:向触犯的那位师长尊敬地表示歉意,奉献衣物。食品之类的供品,取得上师的宽恕,其不敬师长的罪业就会消除,病痛灾难等不吉利的事也消散。若所触犯的上师已去世或路途遥远而无法向他亲自忏悔陪罪,也可以按格西仲敦巴所教导的那样做,因从法性上讲一切上师法性为一体,所以,向身边的上师进行忏悔,也可消业。这种消罪的办法适应于触犯上师罪的一切方面。
(二)违背师言的罪业
1、经典根据
经藏中说:「敬奉言教者善,背离言教者不利,利害的程度,随其奉行背离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在《金刚帐续》中也说:「受到灌顶的弟子,倘若违背师言,今生多有灾难,来世下堕地狱。」岱得巴大师说:「不听上师言,不会出成就。」等等。
2、逻辑推理
上师教导的总旨只是「诸善奉行,请恶莫做」两句话。凡事都离不开因果规律,若不听从师教弃恶扬善,善不会自生,恶也不会自断,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吗?
3、验证先例
大成就师那宝哇和热琼巴,虽然是印藏有名的成就师,但曾一度违背上师的教导而吃尽了苦头,如传中记载。何况我辈凡夫俗子,怎能随便违背师教?有时思想动机虽然不错,但违犯师言仍然没有好的结果,如益喜尖参大师的传记中所记载的那样;当他离别他的上师赤南木卡藏时,他的上师对他说:「你不要磕离别头」,不久还会见面。」他离开上师的住地后,回想起上师教诲之大恩,情绪激动难以抑制,就朝上师的禅房磕了几十个头才离开。不想这小小的违背师言,竟然造成了终身的遗恨,此后再没有见到上师。这类故事很多。如果有时上师的言论不合理,就应善言相劝,虽然说的合理,但自己执行有困难,做不到时也就说明情况,请求宽容。正如《律论总纲》中说的:「违背教义之言,要劝告制止。」《上师法五十颂》中说;「若是做不到,讲明请宽恕」。
(三)对上师生气的罪业
《时轮续》中说:「对师动怒一刹那,一劫善行全被毁,数劫堕生地狱等,恶道遭受深重苦。」就是说对上师动怒一刹那。就会毁掉一劫所修善行成就,还要在地狱等恶道遭受数劫的深重苦难。嗔怒是恶中之恶,对任何人也不能生嗔恨心。尤其对功德之源上师生嗔心,其罪过更大。
(四)寻找上师缺点的罪业
《续部》有言;「看到优点得成就,看到过错毁成就。」意思是说:看到上师身上的优点而产生敬心会得到成就,看到上师的缺点过错而失去敬心、信念就会妨碍出生成就,毁掉原有成就。格西抱道瓦曾说:「光关注上师的缺点过错,不仅得不到上师的加持,反而会造成世世代代逢不到上师的恶业,今生长害呕血、心疼、麻疯等恶痛,发生灾害和不吉利的事。」上师是成功和失败的关键,绝不可忽视。
(五)将上师看做平常俗辈的罪业
根据自身境界,世俗眼光把上师看作俗流平常人,不但得不到成就,而且也是严重的失戒行为,会对今生和来世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格西仲敦巴曾禀告阿底夏尊者说:「我们藏地修行的很多,出成就的没有几个。」尊者说;「大乘功德成就,无论大小都离不开上师,你们藏人把上师当做普通人,怎会出成就?」在《蓝宝匣》论疏中说:「把开示大乘教理的善知识,看作平常人是严重的失戒行为。」噶当、格鲁先辈的教言中都持同类观点。世俗弟子的心目中,见到的上师也是普通人,这是自己的灵心被无明覆盖所致,但实际上说法的上师一定是真佛,我们要透过平常形象,看到圆觉真佛的本质,以增强信归。
(六)不尊敬上师的罪业
经中教导:徒弟对上师,就要像臣民尊重转轮王那样恭恭敬敬。身行叩拜大礼语赞功德行祈祷,心中常生敬心信依之情等,必须严格以三戒法规行事,丝毫不能怠慢。否则就会犯失戒之罪。如前贤桑吉益西有次给众弟子说法时,他的上师大成就师帕仓哇像个乞丐的样子,从身边走过,他怕行师礼有先身份,便装作没有看见的样子,突然他的两只眼球都掉在了地上。这件事说明在任何时候也不以种姓地位身份、财势、长相、学问等产生高傲情绪,不尊敬上帅。否则就是自己害自己而变行一事无成。上师即使是心情暴躁,品质低劣,但从徒弟的角度则的不能鄙视,要恭恭敬敬对待。
(七)践踏上帅身影座垫等罪业
《上师法五十颂》中说:「践踏其身影,罪如毁佛塔,坐骑座垫鞋,岂能脚下踩。」践踏上师的身影,罪如拆毁佛塔,其衣物鞋帽座垫等不能践踏不恭,也如身影。相反,恭敬身影、衣物等功德也如修佛塔。毁佛塔是准无间罪,罪业深更。践踏身影衣物等罪如毁塔,岂可忽视。有些人以为信仰在心中,何必斤斤计较外表小节,因而在起居礼节上不尊敬上师,随便践踏衣物等,是非常错误的。如经上师允许或有特殊原因,其不敬举动该当别论。
(八)浪费上师财物的罪业:
《上师法五十颂》中说:「命护其财。」就是说对上师的财物,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为上师创造出良好的生活条件。如果随便乱用,浪费财物,使上师受到损失,不但违犯上述戒规,其等流果报,使其今生来世生活贫困,少吃缺穿,若万一有钱财,也是经常破费而难得自用。甚至下堕俄鬼道,要常受饥饿之苦。
(九)使上师心不愉快罪业
敬奉上师,要使上师心情愉快,生活平静、法事不受干扰。倘若惹是生非,使上师心烦意乱,不愉快,其果报,频生是非口舌,自己心情不得安宁,甚至下堕地狱受重苦。所以在《上师法五十颂》中说;「无论任何时,不使心烦乱,无明若触犯,必受炼狱苦。」对此,应十分谨慎。
(十)对上师的作风产生误解的罪业
对上师行为动作、思想言论产生误解的罪业不可轻视。如名叫善星的一个人,在释迎牟尼身边,对佛陀的行为产生种种误解而堕落无间地狱的事,以及大夏的两个沙弥对观音化身松赞干布的行为产生误解而本应得到的无上成就不但未得,连一般成就也未能得到之类的先例很多,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上师的行为作风,无论怎样不近入情,不合道德标准,从弟子的角度讲,应充分理解,正确对待,绝不能产生误解错见。如上师对自己生气,就看做父母对子女式的爱的表现,上师骂自己,就看做是念恶咒驱赶附在自己身上的邪魔,上师打自己,就看做是清除自己的无始以来所造罪业,驱病逐魔之举等。凡此种种都看做是上师度化的方便之法,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应加倍敬重,增强信归。这对学修之人十分重要,也是一个消除邪见,获得加持,诸种心愿得到如愿以偿的灵丹妙方。因此,大成就师藏巴嘉热说;「鞭打是灌顶,由此得加持,责骂是猛咒,消除诸魔障,生恨示疏远,爱索加我身,爱我使长进,惟我是激励.事事方便行。」羊公巴大师说:「身现皆功德,所言皆教诲,所作非无益,不利皆加持」等。历代前贤都口涌赞辞,心中发愿,非常敬重上师。卡热公琼大师说;「开示大乘理上师,外部形相虽不美,内部境界难捉摸,不可妄想师是非」。如果对上师仅从其外表言行为根据,妄自非议,产生不警心,就会毁坏自己的善报。因此,要谨防心中对上师的言行思想作风产生倒错偏见。
(十一)对上师不以上师看待罪业
有些人只认那些有名气地位的上师,不认那些无名气地位的贫民上师,对这种势利眼看待上师的人,真正的善功德一样都不可能产生。因为,从上师方面来讲,可能有德性学问等方面的差别,但从弟子的角度讲要一样对待,一样敬奉。如尖阿洛追尖参大师说的;「虽然所拜上师多,若不平等相信奉,只信其中一个人,那是露骨的贪心。这不能叫信奉。若是真正信归者,对师不会分亲疏,师恩虽然有大小,信归不能分薄厚。」续经中说;教一偈经文,也要按上师对待。其原文是:「教一四句偈,若不当师看,百代生狗身,后得卑贱躯。」如果真心想得到佛法知识而从任何人处,学得四句仍经文,也应以师道敬奉,否则就会堕落畜牲道做狗等罪业不轻。因此,上师不是自己随便决定的,而是存心学习,四句偈经文以上的缘份决定的。
总之,大至成就佛果,小至炼狱中的一丝丝凉风的福份乐趣都是归信上师的功德收益,小至十地菩萨的临成佛前的细微所知障,大至无间地狱的深重苦难都是违背师道的恶业报应。因此,要像重视生命那样重视师道,亲近上师。祈求上师与神佛加特,使我亲近上师的心愿得以顺利实现。如此真情实意地多做祈祷,并按密传方法,进行甘露洗罪等,如法修持仪规程序见广略两种菩提道次。众因缘齐全,才能见效果是一切因缘法的普遍规律,因此要如法修持。按上面讲过的道理,充分认识到亲近上师的功德利益和不尊重七师种种罪业后就要坚定如法亲近师长的信心。
三、亲近上师的思想态度
分思其功德树立信心和思其思情激发敬心两个方面。
(一)思其功德,树立信心;
五道十地功德的生长与否,就看有无上师开导加持之力,这又要看自己是否对上师信念虔诚,因此,要想开悟得道,就要认真修持信德。举例来说:本来我们的身体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但常常自以为干净可爱,久而久之,形成固定观念,不觉得有什么不干净之处,反而觉得干净可爱。同样的道理,上师无论身上有多少缺点,不可能没有一点优点,着眼在其优点上,常思其优点,久而久之,就会只见其优点,不见其缺点。这样改变观念,只看上师的优点长处,也能生信念,但是把上师看作佛,更会增加信念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完全消除错误观念。因此,视师为佛的这种起信方法无比殊胜。但上师是佛的问题,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靠经典根据和逻辑推理解决,下面就依次论述:
1、经典论证
观想上师,然后想以下的经义:
《二思维续》中说;「末法时代五百年,我将化现教师身,心中认定为我身,对他生起敬仰心。」《金刚帐续》中说;「本是金刚心,现相教师身。为利乐众生,化做平常人。」《经藏》中说:「见益听我言,到那未来世,我现法师相,我化教师身。」等等。在一些经续中指出;佛祖金刚持在末法时代常常以普通人的形相出现,以方便度化众生。因此,常想这些普普通通的善法导师都是佛祖金刚持其身,生发崇敬之心。
2、逻辑推理;
分相对论方法,作用论方法,因明论方法,法性论方法四种。
(1)以相对论方法推论;医生是个相对的概念。对病号来说:是不是医生,看他是否给他进行诊断治疗。对受烦恼病苦的众生来讲,是不是佛,就要看是否给了对治烦恼、治愈痛苦的佛法灵丹妙药,佛是心灵的医生,即:凡能给予治疗烦恼病苦良方者就是佛。上师为自己施教佛法,为自身苦恼对症下药投以良方,其恩无比,不就是佛吗?弃此何处求佛?
(2)以作用论方法推论:凡有烧煮等火的作用者就是火,因此,凡能起到佛的作用者就是佛。这些上师从事佛的事业,起到了佛的作用,因而就是佛。那么佛的工作和作用是什么呢?佛的主要工作作用就是向能度众生施教善道。上师作了这样的工作,起到了佛的作用,因此,上师就是佛。至于那些自己尚未入道的上师的问题,后面再来讨论。
(3)以因明论方法推论;又分因果推理,性质推理,否定推理等三种方法。
A.用因果推理法:
从这些上师能正确全面地解说佛理,可以断定他们具有遍知一切的佛的智慧,因在《正理论大疏》中说:「因缘所生不知因,解说明了不可能。」意思是自己若不了解,就无法向别人解说,如能向别人正确完全地解说佛法,必定精通怫法,著精通佛法,必定具有遍知佛慧,这是「以果知因」的逻辑推论法。遍知佛慧是佛的智法身。具有智法身的,理所当然是佛。
在《不可思议经》中说:「为追随如来而说法者,其人具有如来智慧。」全面通晓教理者,虽不懂世间知识,也可以看作具备遍知智慧。因为在《正理论大疏》中说:「故而与其所从事。有关知识应通晓,至于遍知虫蚁数,对我丝毫无用处。」这段引文的意思是说:我们所说的佛的遍知智慧,是指明了那些与佛陀所从事的解脱有关的境、行、果知识,凡自利利他的修行者都应通晓这门知识。至于宇宙间有多少蛔虫蚂蚁之类的问题,虽了如指掌他对我们毫无用处。
B.用性质推理法:
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特征的佛陀与没有相好特征的上师之间,只是外形不同而已,其心性在法界溶为一体,无分别。如在《般苦波罗蜜多》经中说:「佛陀是法性,接引者法身。」这两句偈的意思是:「佛」是法性的称谓,接引众生出苦海是法身的作用。诸法法性平等,同而,佛和说法的上师的法性是相向的。
C.用否定推理法:
有些人在眼前看到游丝毛发,如果那是真实存在,眼睛在无毛病的情况下更应该看得到,但是那种游丝毛发、眼病治愈后却看不到,那只能说明:那是一种眼睛有毛病的表现。同样,我们在上师身上所发现的种种毛病、缺点,如果是真的,在去染净识中应有所反映,但在净识中一无所有,这说明这种现象只是自己心有污染的表现。法称说:「可见之物若不见,是不存在非其它。」意思是:可见现象,在可见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若没有发现,就可以断定其为不存在。
(4)以法性论方法推论;佛的法身度脱众生,有应缘相、应器相、应利相、遍及相等四种;
A、应缘相就是适应度脱对象的机缘相。如需要以王者之相度脱者,化现帝王,需要以臣子相度脱者,化现臣子等等。我等只有平常人相度脱的机缘,所以佛现平常人相,认定自己的上师就是这种化现平常人相度化自己的佛。
B.应器相就是按度脱对象各自的根器、意识境界所现相。如镜中之影,因镜子的不同,显影的形相也各不相同。应机度化是佛的法身的普遍规律。我自己也应有对机之佛,但这个佛除了引度自己的上师外,还有谁呢?以此认定上师是佛。
C.应利相就是按众生所需利益化相。每个众生身边就有十方~切如来佛,不但在经续中这样讲,也可以从逻辑上证明这个说法有道理。既然是那样,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也应有十方一切如来。当然这些如来不是泥塑纸画像,而是根据众生的生存生活需要所生化的各种利益事相。因此,这些以深广妙法教育我,给我以最大利益的上师,不是十方一切如来的其身还会是什么呢?
D、遍及相,又分遍及一切时间相和遍及一切空间相两种。
a.遍及一世时间相;
[1]佛无时不在。《经在严论》称;「你为众生事,无时而不在,作事常不休,无遗忘致敬。」根据这个道理,若众生机缘成熟,佛无时不度,无时不说法。我们如果机缘成熟,佛就会及时引度,但现在说法引度自己的,只有自己的上师。这无时不在,及时引度的佛,除了上师还有谁呢」?
[2]化度从不间断。佛度众生,从时间上从不间断,这是佛的事业的一个特点。即使在末法时代,只要众生自己有缘,就会逢到佛的引度。我此生有良好的机缘,得以闻法,这说法的上师若不是佛,谁会是佛呢;
b,遍及一切空间相。
《经藏》中说;「虚空所到处,佛身也遍布。」就是说,凡虚空所到之处,都有佛身,没有无佛的空间,没有不充满佛身的空间,这就是佛的法身的不可思议性。既然是那样,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也必然充满佛和佛性、佛的作用,这种充满虚空,无处不在的佛,对人的感应,就象周围的色彩对水晶珠所产生的影响一样,随因缘而各异。和自己的因缘相应的引度者——一佛,肯定是正确指引善道的这些上师。对以上这些道理,进行反复思考,加以坚定上师是佛陀的信念。
3、释疑
分所见释疑、不见释疑、不定释疑三种。
(1)所见释疑;就是从自己所见现象,对上师是佛的观点产生的怀疑。以为在一些上师的身上可以看到贪欲,嗔恨等许多缺点,怎可能是具有断证功德,完美无缺的佛呢」对解除怀疑,应该这样想;如果我们的感觉可靠的话,那种怀疑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我们的感觉是不可靠的,所以不能以感觉为理由,确定事物的性质。这有以下六条比喻;
A.如眼睛有毛病的人,处处看到游丝毛发一样,我们心中有业障污染的凡夫俗子,所见都是污染相,因此,我们用感觉把握的情况,未必是真实情况。
B.佛性论》称:「如象颜色所照射,宝石有时并非真,由于众生缘业故,遍主也非原本相。」意思是,由于受周围颜色的影响,宝石的颜色有时也不一定是真色;同样,佛虽然是纯净无垢的,但由于众生自身的业缘,看到的是一种不洁身相,我们在上师身上所看到的缺陷,正是自身缺陷的反射。
C.如果上师是佛,怎会有疾病和衰老等普通人的象征呢?对这个疑问的回答是:且不说释迎牟尼示现无常相,我们随便带一付有色眼镜,就会看到~切东西会变色,由于自身的业障,就是看到真正的佛,也会发现许多缺点,而且就像非常真实,因此,自己的感性经验有什么可靠性呢?
D.佛经中说,佛化现什么,就完全像什么,若化猪狗相,就会像猪狗,食用不洁之物。所以,佛菩萨为了度我们,化现普通人相,定会像普通人。因此,我们看到L师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就断定上师不是佛的想法是错误的。
E.如梦中犯戒发生杀盗等种种罪孽,那只是一种思想意识中的虚幻相,并非实事。同样,现普通人相的上师虽表现出发怒和粗暴等与佛的品质不符合的行为,但那只是自己受恶业影响的主观意识的外现幻相。我们所看到的普通人相也非真实,他的行为动作怎会是真的?
F.胆溢症病人看到雪山是黄色,心气病患者的眼中雪山是青色等,影响感官的细小因素也能使人产生种种幻觉,何况我们光始以来所造恶业习染深重,怎可避免错觉?从自身业习厚重程度来说,上师在自己的眼中未现出更低劣的猪狗或毛驴相而现出人相,这已是够荣幸的了。
(2)不见释疑
也许会说;虽然这些上师没有什么可非议的缺点,但佛应有肉警和佛光等异于常人的许多相好庄严特征,但在上师的身上并未发现这类特征,怎么会是功德圆满的佛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认识,对凡人来说,所见未必是真实情况,未见之物也未必是不存在。对此我们用以下八种比喻说明:
A.如阳光金光灿烂,虽能普照大地,但盲人却无法看到阳光。同样,这些指引善道的上师虽然具有许多佛的智慧功德,但对无明遮盖心眼的人来说,只能看到他们的平常相,看不到光辉灿烂的圆满功德相。
B.如像针眼中容纳不了须弥山一样,在世俗的心目中怎会容纳下怫的殊胜功德?仅以在自己的。心目中不能容纳,即看不到为理由,认为上师没有佛的特征功德,就像针眼中看不到须弥山而认为须弥山不存在一样不可靠。
C.就像在黑暗中不但看不见细小的东西,就连粗大显而易见的东西也看不见一样,在无明障蔽笼罩下的世人,别说看不见佛深层的微妙殊胜功德,就连最表面的显分功德也无法看清。因此,我们这些被无明全面清盖的人,怎会看到怫的清净功德?
D.在消除世俗心的密法师眼中所见皆是佛,即一切普普通通的上师在他们眼中都会变成圣洁庄严的佛。从这一修证经验看来,在我们的眼中一切变得低劣俗气,只是世俗心未消除的原因。
E.就像魔术师把人变成毛驴一样,只要魔力不被消除,在看客的眼中只看到虚假的毛驴的形象动作,看不到原来的人的形象动作一样。只要恶业的习染在心中存在,我们就不会看到佛的本来面貌,只能看到被歪曲了世俗面貌。
F.经中说,十地菩萨也无法全部觉知佛的妙功德,既然那样,像我们这些凡俗辈怎会觉知佛的功德?
G.如果在我们的眼前没有水瓶,我们就可以断定眼前没有水瓶,但如果我们的眼前看不到精灵,我们就无法断定眼前有没有精灵。因为,水瓶是可见之物,精灵并非可见之物。同样,如果自己证悟佛的功德,就可以觉知自身具备或不具备佛的功德,但在别人身上虽然有佛的证悟功德,也非我们能觉知者,因此,不能以自己未觉知而就断定其无。
H.如水瓶虽在眼前,若被帘子遮盖就看不见,取掉遮盖的帘子就会看得见;同样,上师虽属功德圆满的真佛,但我自己的眼被业障所遮,无法看到,若消除业障就会看到佛的本来面貌。因此,能不能看到上师的佛性,全在于自身有无业障,而不在于上师是不是真佛。
(3)不定释疑
也许有人会质问:你既然认定上师是真佛,你的弟子也会把你当作佛,如果你自己默认是佛,就与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这样你的自我认可不就变成妄想妄言了吗?这种看法的确是确认上师是佛的一个重要认识障碍,我为你破除此障。《摄乘论》说:「一物所见各异。」意思是客观上虽然是一种事物,但由人们各自的业气习染有所不同,所见之物也各不相同。所以,对我这样的人,因人们各自的业习不同,也会有各自的不同看法,而已各自的看法也都符合实际。如同样一条恒河水,在人天饿鬼三者的眼里所见各不相同,天人眼中是圣洁的甘露,人眼中是普通的水,在饿鬼眼中是使人恶心的脓血。对所见不同的三类众生,恒河水也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样,弟子将我看作佛,我自己对我自己,或者一般人对我看作普通人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看作佛的弟子会起到佛的作用,对看作普通人的人赶到普通人的作用,这也是符合实际的。也许会说:如果是那样,上师不就成了既是凡人,又是佛了吗?对这种质疑,我们可以回答说;照你说河水不就成了脓血等性质不同的三种物质了吗?如果说:水中有不同对象所感知的不同因素,并非水本身有三种性质的话,我也同样。在我身上,也会有佛和凡人两种可能因素,但凭一点不能断定,一身兼有人与佛两种人格,更不能断定人佛没有区别。
按上面所说的各种办法,消除认识上的错误,树立上师是佛的坚定信心。
(二)思其恩情,激发敬心。
要思念上师的下列五种思情:即创造幸福快乐之恩,培养喜德之恩,传授妙法之恩,调伏心性之恩,无可相比之恩。
1、当思上师为自己创造幸福快乐的恩情。阿底夏尊者说:「一世幸福快乐来自上师的加持,理应知恩相报。」如果没有上师指引善道,就不会得到幸福快乐,因要常思上师赐福乐的恩情。
2、当思上师培养教育之恩。一切知识功德都不会自然出现。自己的一切善知识和高尚品德都是上师教育培养的结果,应饮水思源,常思教育之恩。
3、当思传授妙法之恩。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为求法,经历了无数世难以想象的艰难辛苦,同样,这些上师也经过长期艰苦求学,所获得的无上妙法,象父亲把财宝传给子女那样毫无吝啬地传给了我们,这恩重如泰山。在人世上赐给一点点物质财富,解决一些今生今世困难,也被看作莫大的恩惠而常感恩不已,更何况为开创万世幸福而赐给妙法的大恩大德。佛经中说:给人施教一句经文的功德比用七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赐给这人的功德还要大。何止一句经文?上师把成佛的妙道教理系统地传授给我们,此恩此德,怎能报答?如此常想应在感情深处激发感恩之情。
4、当思调伏心性之恩。无数世来,流转世间,虽无处无佛,无时无佛,但是那些众佛却没有能够调伏自己,至今还泡在这苦海里,今世上师以智慧方便,使我们粗野的心性得到调伏,将我们带入善道,从这个意义上想,七师的恩情超过了众佛。做到了众佛未能做到的事。
5、当思无可相比的恩在世界上对人们恩情最大的有三个,即:佛和父母亲。但上师的恩情远远大于父母和佛。父母对自己只有今世养育之恩,上师指引万世幸福的光明大道。因此,上师的恩情大于生身父母之恩;诸佛慈悲遍及众生万物,但由于自己业重,不但无法直接受到佛的言传教诲,就连佛的身影都无法看到。而师就在身旁,可以随时请教,将佛的妙法面对面地传给自己,因此可以说师恩大于佛恩。
总之,一切幸福利乐,功德都来自上师,这不仅有经典论据,也是合于道理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上师的恩情是无以伦比的。
四、敬师行为
「尊敬供养与侍奉,从教行事以亲师。」敬师行为主要是供养、侍奉、听从教导三个方面;
(-)要想成佛,就需要积福德,即积「福资粮」,而积福的对象即「福田」没有比自己的上师更殊胜的。因此,自己的一切应奉献给上师。《上师法五十颂》中说:「对于自己受命师,舍其难舍妻与子,自己生命所不惜,何况无常之财物。」意思是:为亲近上师,连生命也在所不惜,何况其它身外无常之物。在《聚生续》中说:「放弃其它供,只供奉上师,上师若喜悦,可得遍知慧。」意思是可以完全放弃对其它佛菩萨的供养,只供养三宝合一的上师,就可以获得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功利。在《密集五次第灯论》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说法。
供养上师,要量力而行,在条件许可的限度内,要尽量做得好一些。如象种田,土地尽管非常肥沃,但如果籽种缺乏或者籽种质量差,其收获也不可能理想,对上师的供养也和这道理一样,其功利的大小与供养优劣并非没有关系。因此在《上师法五十颂》中说;「为得无穷利,向上师供养,比较满意与,特别珍贵物」,对此,噶当先辈们说;若自己有优质的东西而却舍不得奉献,挑拣劣质的东西奉献是违戒行为,若自己只有劣质东西或根据需要奉献,并非失礼失戒。意思是供养不在于物,而在于心诚和无私、在于尽力而为。
(二)尽力侍奉上师:要象仲敦巴、夏玉瓦那样,勤勤恳恳地恃奉上师,不怕脏和累,挑水砍柴做饭样样干,把自己的身言意全部投入到敬奉上师的工作中去。积德消业,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对敬奉上师的孝敬行为在经续疏论多有论述,特别在《树庄严》、《续集》、《上师法五十颂》中说得更详细,争取见于实际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三)听从教导:在《佛本生记》中说:「对有恩者表敬意,均按教导去实行。」若要想报答上师的恩情,对上师表示敬意,就要听从教诲,身体力行。在佛门中三项供养中听从教诲是最重要的一项。这个道理并不难懂。若不吃药,病不会好,因此,对病人来说,遵照医嘱吃药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亲近上师的目的是为了治愈自身的各种烦恼症,若不听教导,就无法达到亲师的目的。因此,听从教导,多么重要,可不言而喻。若只用财富供养,而且供养虽然丰盛,但如果不听从师教,就象用高价买了许多药物,却一颗也不吃一样,拜师的作用就一点也起不到。正因如此,在《经庄严论》中说;「有德者所教之事,以照办取其欢心。」遵照上师的教导是敬奉上师取悦于上师的最好的敬师方法之一,亲师者要为做到这一条多加努力。
上面较详细地介绍了如法亲近上师的功德利益和违背师道的罪过,以及如何看待和敬奉上师礼仪之类,下面补充介绍应该亲近怎样的上师。
上面已介绍了上师是一切善功德之源,尽诸佛未尽之责,替诸佛行事,引度苦海众生离苦得乐者,是人天导师释迦胜王教证二法纯真法脉的继承者和宏扬者,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就可以担挡这个重任。
从一个学法弟子的角度讲,拜师是万世大计,选好上师可以万世受利,选不好就会堕入罪恶的深渊。拜师如就医,若逢到良医,可以治好病,逢到庸医不但治不好病,还会要命。病中最可怕的不是影响肉体的疾病,而是影响精神健康的疾病,因为前者只影响今生一世,而后者却能影响万世的苦乐。我们这些人所害的是无明烦恼病,是深入到心性深处的最可怕的病,世上的人治疗一个肉体上的小病,尚且选择良医,何况我们害的是最难治的大病,岂能随便请人治疗?因此,选师必须十分慎重。
选师不能看名气大小、地位高低、信徒多少,也不能看有没有装神弄鬼的神通之类,而要看具备不具备经续中明确指出的那些可做上师的德性。想做上师的人要以经续中提出的德性形相衡量自己,提高自己,想拜师就学的人,也要以这些德相条件衡量投靠的对象。
下面分别介绍授戒,传法,灌顶上师的必备德相——即必备条件:
一、传戒上师的五条德相
《戒律三面颂》中规定:
「戒行清净知律仪,爱护病弱居处净,财法二施饶益众,及时传教好上师。」其含义归纳为如下五条;
l、戒行清净——是指能严守所受戒律、无戒行破损暇疵者,向人授近圆戒的戒师除戒行清净无暇之外,还需要具备受过近圆戒,已过十年的戒龄。
2、通晓律仪——即传戒的戒师必须要懂戒法法规,禁戒、犯禁忏悔仪规等。
3、有慈悲心——戒师要以财施法施护养四众弟子,要特别照顾年老体弱、病残的弟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慈悲心;
4、居处清净—一居处指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际交往。居处清净,就是居住环境、做事、人际交往都不能有损于戒行清净德相。
5.知时机—一传戒传法都讲时机,还有节令性律仪,授戒适当年龄,犯禁时间长短等律中规定的有关时间性知识都必须掌握。
以上五条在《上师供养仪规》中归纳为「德性」和「学问」两条。
l、德性—一包括信德、戒德、善良慈悲德性等;
2.学问—一学问有多种,但传戒传法上师必备的学问是戒、定、慧三学。
二、大乘道上师的十种德相
弥勒在《经庄严论》中对大乘师的德相做了如下的界定:
「善师须具戒定慧,德胜勤奋学问广,具有正见善解说,富有慈悲有耐性。」在菩提道次中讲的《经庄严论》中的这十条。现简介如下:
1、具足戒性——戒的本意是「调伏」,即调优粗野的身心,使之变得和顺、使一切行为符合弃恶扬善,自利利众的三乘道德标准;
2、具足定性——定是心离外境五欲,守持心地清净,是消除散乱混浊,心神凝聚沉静,显现正见的内心境界相;
3、具足慧性—一慧指智能,有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智,无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意,后者是定中智慧,是见道以上的智能,常人无法得对。所以,这里提出的作为上师条件的意德,是指一般的分辨是非善恶的智能、知识、理论素质等等;
4、具有广深的学问—一做为一个大乘教法合格的上师,「五明」、「十学」都应掌握,但最主要的是要精通三藏教义。如讲菩提道次的上师而论,《菩提道次》是三藏教义的总纲。如果在整体上不掌握三藏教义,很难讲深讲透这部大法。佛教中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佛教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掌握佛教总体精神和教理大原则,就经说经,从文字表面上理解就会犯误解曲解的错误,从此可知讲经上师具备广深学问的重要性;
5、具有正见——正见就指缘起性空正见,二无我正见。正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中说:「戒行比生命重要,正见比戒行更重要。」没有正见就不可能有正信,正思维、正修持。一个没有正见,甚至充满邪见的人怎能做上师?怎么会指引弟子入正道?所以,为人师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正见。正见分概念性和直觉性两种。后一种是见性真智的观察境界,见道位以下无此种正见。上师条件中的正见是指概念性的理论性的正见,无此正见不但讲不好「止观」一类的高深佛法,就连轮回报应之类的基础法也无法讲深讲透。
6、德才优胜—一上师的德性、学问、才能一定要高于所教弟子。《亲友集经》中说:「拜低劣者自堕落,拜相同者无进步,拜胜己者有长进,应拜优胜者为师。」元朝皇帝曾问八思巴;「你与你的叔叔班智达相比,谁的学问高?」八思巴答道;「我叔叔学如大海,我从大海中只舀一瓶。」像大海一样学问不是人人可以学到的,但学问见识必须高于所教对象是做上师的起码条件。
7、勤奋—一上师德相勤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做上师的人必须首先自己要戒骄戒燥,谦虚对待学问,经常努力学习,勤奋修练,不断地提高自己,一是指上师要勤于教导,勤于事业,以勤奋精进的精神教育弟子。
8、善于解说—一即是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规则,能够把所讲的理论知识,全面、准确、有条不紊地解说清楚。
9、具有慈悲心——一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学佛的人,人人都不可缺少。尤其是传法的上师若无慈悲心,就会贪心滋长,做出贪财卖法,败坏佛门清名的种种丑事。若无慈悲心,那些社会上的穷苦信众就没有学法的机会。佛门讲「法施」,戒禁卖法,卖法的罪过比杀人抢劫还重,没有慈悲心,就会把「法施」变成「法市」。本来是抑制贪欲的佛法,就会被搞成助长贪欲的魔法。如此看来,为上师者清除贪心,发扬真正的慈悲心多么重要。
10、具有耐性—一众弟子智力根器、思想素质、爱好习性各不相同,不但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还应该具备那种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质弟子的耐心。
三、密教灌顶金刚师的德相
《上师法五十颂》中提出金刚乘上师必具十三德相如下;
「守持三正具慧心,能忍正直无欺诈,懂得药咒驱魔方,具慈悲心通经教,掌握内外双十法,懂得坛城制作法,精通密道修练法,信念坚定根处净。」
1、守持三正—一即身正不做杀盗淫;言正不说妄语、粗语、是非语,心正不生贪、嗔、邪见。
2、富有慧心—一即思想敏捷有认识分辨能力,记忆力等正常以上智能。
3、能忍——一即忍辱、忍苦、忍修练道途中的种种魔难。
4、正直——公正坦率、作风正派,言行一致,心地善良,不使心计等;
5、无欺诈—-「欺」是欺骗别人,「诈」是自我伪装,如不懂装懂,无神通伪装有神通,自称佛菩萨,装神弄鬼等不诚实作风。
6、懂药咒法—一懂得用药物和密咒消病消灭之法。
7.具慈悲心—一慈悲心是利众行为的原动力。佛门事事时时不能离开慈悲心。即使诛杀恶魔,也不能离开慈悲心,否则就会犯戒。
8、通晓经教——即通晓显密教理。
9、掌握双十法——即内外双十知识,后面另做解释。
10、懂得坛城制作法——坛城是本尊的国士名称。灌何种顶,就用何种坛城,坛城分立体型、彩沙模型,彩绘图、意境坛城等。灌顶上师必须了解坛城的含义、构造、质地、色彩、比例和坛城图及模型的制作法。
11、精通密道修练法——密道修练法包括事行部的六佛定、瑜伽部有相无相瑜伽,无上部二次第修法等
12、信念坚定—一密法修持者必须具备对佛教的一般信念和对密教上师的特殊信念,坚定不移的信念。
13、根处净—一根处指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五识等保持清净,不贪色香声味触等五欲,即不贪图享乐。
如果要灌顶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l、具有具足德相的上师所传纯真的法脉传统;
2、没有违犯誓言和密法根本戒的破戒行为;
3、如法闭关密修,获得规定成就,或者完成咒语的规定数量和烧施供养;
4、精通灌项程序法规等。
前面介绍的金刚乘上师德相十三条中第十条「双十法知识」简介如下;
1、内十法:
(1)护轮观法;(2)护身符制作法;(3)瓶灌顶和密灌顶法规;(4)慧灌顶和语灌项法规;(5)诛杀对象与其保护神隔离法;(6)施食仪规;(7)金刚咒、意念咒、转轮咒等咒语念诵观想法;(8)激发功能诀窍;(9)安神开光法;(10)坛城观修供养法。
2、外十法:
(1)绘制观修坛城法;(2)懂得佛身瑜伽等瑜伽法;(3)懂手势手印;(4)懂得伸屈弓步、马步等腿部动作;(5)懂得金刚座、菩萨座等座式;(6)懂得诵咒法;(7)通晓烧供法;(8)通晓各种供养法;(9)懂得息灭、增长、勾摄、诛杀等法的使用法;(10)迎关收展等观诵法。
无上密上师要掌握「内十法」,下部密法师要掌握「外十法」,俗称金刚师的「双十条件」。
上面简要介绍了三乘上师应具德相,但学法修行,只是具足德相的善德上师不够,还必须要有具足德相的善器弟子。这种具德相的上师和弟子相遇才能教学见成效。这种殊胜师徒因缘若不和合,虽良师也无法培养劣根成才,虽高才锐根弟子,也无法在庸师门下成大器。
那么求学的弟子应具备那些德相呢?
提婆在《中观四百颂》中说:「心正聪慧求上进,此乃堪称闻法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具足心正、聪慧、求上进三种德相者,可以称作接受佛法甘露的宝器。分述如下;
1、心正——一是指没有邪见、偏见、成见,心理正常、思想纯朴、行为端正。心正的反面是心不正,在思想意识中沾有邪见、偏见、动机不纯等许多污染,称「不洁之器」,如脏盆。脏盆虽能盛接法露,但法露被污染变质成脏水,不能饮用;
2、聪慧—一是指具有正常以上的认识思维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聪慧的反面是愚钝,即智力低下,认识思维能力差,记忆力差等,称「不受之器」,如覆盆,虽天降甘露,覆盆无法得到点滴;
3、求上进—一是指对所学之法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换而不舍、精进不息的追求精神;其反面是不求上进,不认真学习,所学不消化,不巩固,听过当做耳边风,对这种情况称「漏器」,如给无底烂盆灌水,边灌边流,存不下一滴,灌的再多也无益。
在《菩提道次第》中的求法需要「去三种器病」、存「六种想」,三种器病就是上面说的「不洁器」、「覆器」、「漏器」三种;去三种器病,具备「心正」、「聪慧」、「求上进」三德,就是「正器」、「宝器」。
求学时的「存六种想」是;
1、求法者把自己当做就医的患者想;
2、把说法者当做医师想;
3、把所说法当做医药、处方想;
4、把学修法当做动手术、吃药治疗想;
5、把佛当做具最胜功德的大圣者想,生起无比敬仰心;
6、把佛法看做最殊胜的智慧宝藏,生起保护继承宏扬胜法,使之常驻人间之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