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海集一 第三部分:福德与智慧 5 附录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海集一 第三部分:福德与智慧 5 附录

 

  3.5  附录一:

  问1:如果了解缘起性空应如何看待缘灭?我们应该被动的等待缘起,还是积   极的创造或参与缘起?

  答:缘起性空不是缘起会灭(完全没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因为观待因缘所以自性空。譬如:我们前面没有大象,因此前面没有灭大象的空性,大象的自性空就代表大象的缘起,因为没有大象所以没有大象自性空的空性。又如前面这位摄影师,因为他是缘起所以自性空,因为自性空所以他的空性是在我们面前存在的。因此必须法存在之后,我们才认为是性空缘起,如此才有自性空和缘起的道理。并非面前没有法存在而说缘起性空,所以必须依「有法」才说自性空。

  再问2:如果缘起是灭即完全没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答:缘起是不可能灭的,假使有一天它完全没有,随便你要做什幺都可以。有一种更深的解释「愿消三障诸烦恼」,烦恼本身是自性空,所以当烦恼在时有烦恼的空性。若以对治力灭除烦恼的同时,烦恼的空性跟着消失,所依的烦恼也跟着没有,烦恼的空性是烦恼的特征,因此烦恼不存在时烦恼的特征(空性)也跟着不存在。寻找假义无法找到不是空性,例如:在我们面前没有大象,所以寻找大象的假义是找不到的。但是前面供的花,寻找假义时虽找不到,面前的花却是可以碰触到,所以花和大象的假义不同。虽然同样寻找假义,也同样找不到任何东西,但是寻找大象假义时找不到,再加上没有大象的缘起存在,所以大象的空性是没有的。寻找花的假义虽找不到,但眼前的花是可以看到、闻到味道、可用手接触到,所以它的存在方式是依其它的缘而产生(缘起)。因此它的缘起成立了性空,由于依其它的缘,所以无法独立自主的存在。所谓性空缘起不是指开光典礼的这种缘起,开光典礼缘起的好坏和准备周全与否有关,我们所说的性空缘起如同两支筷子互撑时可立着不倒,不是因为左边筷子也不是右边筷子,而是两支筷子互相平衡,互相依靠(缘)产生不倒的力量(存在),这就是缘起的意思。

  我们常觉得俱生就有我的存在,因为有我就有我的心识、我的身。讲我的时候,我好象是身和心的主宰,我可以控制身心这点与实际好象符合,我们不要因为有我的存在就满足,而是要去寻找我在哪里?寻找我的假义,我是从身上生起?还是从心上生起?身的部分从头到脚无法找到我,心可分三部分: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寻找我,但也是找不到,这样寻找我的假义时找不到我的存在。是否要成立没有我?假使没有我,就没有你,也没有他,什幺都没有,这种学说很可怕。前面有讲到花有许多特征:颜色、形状、根茎叶、味道等等,因此花不是花的颜色,花的颜色也不代表花,同理形状、味道等等都不是花,但是这一切全属于花的东西。所以花是许多的组合,寻找假义时是找不到花。我们一直讲到时间,寻找时间的假义,时间必须依靠某种事物而安立,假使寻找时间在哪里?寻找秒时找不到现在,因为一下子就是过去,不然就是未来,因此没有现在式,假使没有现在怎幺会有未来以及过去呢?过去和未来必须依现在才能安立。今天我是讲者,讲者必须透过讲才安立讲者这个名词,但讲者不一定像麻雀叫个不停,他可以休息睡觉,讲者的作用是讲话但不是不睡觉一直讲,为什幺称为讲者?因为他未来要讲某件事或过去曾讲某些事,由讲话的名词安立讲者。现在是依过去或未来做某些事而安立,并非现在是很实体的东西让你去找,同样有现在才安立过去与未来。如果寻找二点到三点之间,哪一秒是现在?虽找不到但却是存在,它的存在是不能被寻找,因为被寻找它就不见了,唯有依名言世间共许,如此模糊的一点而已,这是一切法存在的方式。因此诸法是由某法而取名,唯有这样安立而已;花也是唯有依名言取而有,所以它的存在不是独立自性有是依其它因缘而有。现在也是依取而有不是能找出来的。

  观待是没有自性,不是独立存在。以物理学说中的量子力学,把花仔细的分析,从最小的分子,不停地分解会发现它不是独立存在。西方学说的这个发现与佛教的主张很相似。因为唯取而有,所以它的存在是依他人而有,不是自己独立有。因此缘起是依缘而产生并非独立而有

  问3:空既然如魔术般的转换,应如何承担它剎那的变易以安顿身心?

  答:如幻术般的空性,不是唯有依言词的解说可让你们了知。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即使我了解空性讲出来,你们也不一定了解。我专攻空性的学说大约有三十年,对这方面有特别的研究,刚开始研究空性的我和现在的我有很多改变,现在的我讲到空性和缘起时内心感触很深,因此是需要反复思惟。首先要知道什幺叫空,了解之后再反复串习,揣摩它的涵意,如此才会有所感触。前面我肯定的说自性空,会讲这句话代表串习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定解。般若经云:一切法是自性空,自性空的本身也是自性空,有比它殊胜的法也是自性空。我们所尊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自性空,有信心的虔诚信徒们也是自性空,虔诚信徒所做的一切也是自性空。一切事物转换所现的各种各样的型式,是由它们的本质不变而产生各种变化,本质不变是它们本身的空性是一致的关系。如果一切法不是自性空,不像魔术般的变化就没有因果,没有因果就没有好坏及痛苦快乐,但我们会感受到痛苦及快乐,所以痛苦及快乐是存在的。假使痛苦与快乐是独立存在,从它那方面产生就没有因果,既然又不是独立有,这种有的方式是依它的缘而产生的。今天所说如同种子种在意识田中,你们慢慢培养这颗种子,反复思惟空性道理。现在你们所看到的空也许如房子空空如也的空,但是有一天透过思惟,你们的空会变成有重量的空,对空性有所感触。不一定反复思惟我所讲的这种空性,因为佛陀为了消除我们的烦恼,善巧的说了许多的法门,所以在无我方面有许多的说法,有粗分及细分,不一定思惟细分空性道理去了解空性。

  问4:佛陀在本生论中曾为畜生意义为何?

  答:佛陀在本生论中说曾经在畜生道许多次,有些可能是成佛以后的示现,有些是未成佛之前,在菩萨道修行的过程程。秘密续里说佛陀在几千万世前早已成佛,可见本生论所讲不一定是凡夫。有些是成佛以后,为了众生的根基度化众生,为配合众生的因缘示现凡夫相行菩萨道。我不是记得很清楚,但佛陀从凡夫修行到成佛,其中必经菩萨道的修持,所以一定曾投生过畜生道。

  问5:为何有修证的人细分的心能相续?

  答:前面有讲到空寂静第四种最细微的心,即俱生原始光明的心。此心如果存在最微细的光明当下就称为死亡,如果不是在最细微的光明当中,光明引导的气可再形成最粗分的意识时,称为中阴身或结生(进入母亲胎内)。娑婆世界也就是南瞻部洲的众生,在行住坐卧时,因为所作不同,光明所带动的气流会影响到意识的粗细不同。俱生原有的光明体性常在光明的续流当中,显密的共同说法,今生经过中阴身到后生,分三界的过程,今生在欲界必须经过中阴身才可到后世,从欲界到色界也需透过中阴身。若有时间佛子行三十七颂会讲到有关这方面,我会详细说明。

  问6:闻思修应从何下手?内、外、秘密无形障碍如何破除?

  答:闻思修从听闻开始下手,而且闻思修是有次第的,因由闻而思再修。外障碍是学法时有外境的逆缘;内障碍是内心的污垢即三毒:贪瞋痴,因贪瞋痴造恶无法行善;秘密无形障碍是指脉习气流不通,身体不适很难使道功德增长。以消除内障碍最重要,真正的障碍、仇敌是在内心,不是外境。假使消灭内心的仇人,外在的仇人自然消灭。佛教讲四魔:天魔、死魔、病魔、烦恼魔。最主要的魔是烦恼魔,释迦牟尼佛藏文是救颠跌,「救」是调御之意、调伏内在的烦恼,去除内心的烦恼。

  问7:请开示缘起性空和菩萨行的密切关系?

  答:这问题很好。前面有讲「虽见诸法无来去」,可见诸法不是从它自性那方面产生,没有一法从究竟性质那方面有来去。既然知道诸法无实有,可知真实执着的愚痴无明是可断除,不但可断除烦恼,烦恼所留下的习气(所知障)皆可断。若了解这点为何还要自欺跟着烦恼走,为烦恼所控制呢?如果痛苦的因无法断除,何必思惟痛苦,不如去玩乐?!佛陀转四谛*轮时说:要知道苦谛,因为佛陀了知苦谛是由因而产生,既是有因就可以断除。佛陀对四谛的修持次第讲的很详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虽然四部宗派都讲四谛内涵,但能彻底断除苦谛的因(集谛),证得灭谛的功德,必须修习道谛,要了解真正的究竟圣道,则需透过缘起性空的道理。由缘起性空的道理认识轮回的过患希求解脱,而且了解不只是自己解脱还要使他人解脱,因此欲求佛果。龙树菩萨云:世尊所讲一切法中最重要的根本是缘起性空的道理。大菩提及佛果位,如果不透过缘起性空的道理如何知道有「佛」,也无法了知佛陀的功德,因此菩萨行(大悲心)与缘起性空的道理是并行且双运,两者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显密共同的见解。

  问8:请解说何谓常边?何谓断边?

  答:每一宗派都成立自己的中庸之道,自己的中观正见;以自己认为的两边(断、常)见解成立各宗的中道。应成认为常边是执着一切法自性有,从它那方面产生的独立有。如果诸法是从自己那方面产生的独立实体,我们就无法用因果、用任何方法改变它的性质,这是常边。如果把一切法无自性误认为一切法都没有,没有因果,没有自己与他人,什幺都没有就是断边。明知一切法有作用、有能力,还执着什幺都没有,就是堕入断边。

  问9:自性既空,轮回是否有主体?假使轮回没有主体,是什幺在轮回?

  答:所以我们常常强调「无」和无自性,「有」和有自性之间的差别,把这些分辨清楚自然就会通达。不由正理所损害,由正理所了知,不由正理所寻找这三点也要分辨清楚。找不到不一定代表没有,找不到和没有要分清楚。有个问题可能常会发生,在观察胜义,观察一切事物的究竟性质当中,假使很认真去观察会觉得,在自性空、自相空的同时一切都空,唯有名字而已。平常我们说这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好象此物是空心、是空洞,没有这个事物,实际并非如此。所谓「唯名言有」,还是有它的名字,事物本身也是有,只是观察事物的究竟性质同时,所看到唯有名言而已。如果认为唯有名言有,事物是没有就堕入断边。『唯』字不是去除事物,事物本身是存在且有它的作用;「唯有名言」,是在观察空性的当下,因为自性空看不到事物的究竟性质,了解事物的存在唯有名言而有,并非没有事物。

  中观师分两派:应成、自续。自续认为有自性、有自相,应成并不如此认为,所以自续认为应成偏向断边。以唯识的角度也认为应成偏向断边。释迦牟尼佛依众生根器说法;第二次转无性*轮时,讲诸法无自性。但唯识论师不如此认为,就问世尊:是否诸法无自性?佛陀为引导他们于是转第三*轮―─善择*轮亦称解深密经,解释诸法无自性的涵义,把诸法无自性分三部分,诸法分为三法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三性三无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各有其无自性的道理,无自性的道理并非一致而是个别分开。佛陀随顺他们说:一切法若无自性,怎幺会有作用,不可能产生因果的作用,不可能有因果的?佛陀很善巧的令他们信服。因此佛说诸法无自性,是有无自性的道理,这是对唯识派讲的。

  若要真正了解性空缘起最深奥的道理,必须依龙树菩萨所着中论等六部论。其中最主要是中论,再加上佛护论师、清辨论师(自续派)、月称论师、寂天菩萨所写的著作互相对照,了解下下部和上上部的见解以及他们之间的诤论。透过许多的论典,才会了解应成所主张的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道理是没有违背,无论任何角度都没有纰漏。这时候才会了解为什幺要由对下部的认识,才能真正体会到上部的殊胜。因此阅读经典非常的重要,阅读同时净罪集资也很重要,经由净罪集资的功德,才可更容易了解经典的内涵。一般讲修行时,好象与经典毫无关系,经典里没有所要修行的,如皈依等等。其实修行就是经典所说,阅读这幺厚的中论,如果找不到修行的方法,就是完全错误。中论所讲皆是修行,由中论

  才能了解何谓缘起性空,如何运用缘起性空,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广大的阅读非常重要,了解各宗各派的理论,通达各宗各派的见解,如此才能把所有佛法的精华融合为一体,而且对佛陀的信心会更坚固,对佛法的教理有更透彻的理解。

  问10:请说空性与金刚经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关系?

  答:空性与四相当然有关系。般若经里最简略的经即般若一字经,我是没看过,不过这部经所写的一个字「阿」在梵文是遮遣词,可排除其它的意思,如:没有、无、空,由辞意可知它挡住某件事物。法可分成立法和遮遣法;遮遣法又分:无遮、非遮。无遮和非遮的差别,是遮遣之后会不会现起其它成立法的相。空性属无遮法,讲到空是完全遮挡,不会现起任何的成立法(任何事物)。所以无论金刚经或其它的经典,讲到空性时常用没有、无、空,就是指这个意思。「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无」可以用两种角度来解释,(一)无法堪忍正理之意。在观察胜义的正理当下,因为观察事物的究竟性质,那时候无法找到一切的世俗相。也就是一切的世俗法在观察胜义的正理当下,无法观察到。(二)事相本来就不是自性有,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因此称为「无」。以世俗法而言,「无」的定义有二,以空性而言只有第二种的解释。因为观察胜义的智能在找寻事相时,找不到一切的世俗法,他所见唯有空性而已;因此依观察胜义的正理而言,他所能看到是空性,但空性本身并非从它那方面产生,所以空性的「无」只有第二种解释。

  在此我想再解说一次,以前面这朵花而言,我们在寻找花的究竟性质时,是找不到花的,那时找到的唯有花的空性而已。当我们寻找假义时,是否从它那方面产生?还是怎样的存在方式?如此去寻找又寻找,会发现花并非从它那方面产生,因此找到花的自性空(花的空性)。寻找花的究竟性质会找到花的空性,亦即花的空性是花的最究竟性质,而花并不是花的究竟性质,花的究竟性质只有花的空性而已。但是花的空性本身是自性有?还是从它那方面产生?以花的空性作为主题再去寻找,花的空性接着不见,变成「花的空性」的空性,这才是花的空性的究竟性质,因为花的空性本身并非从它那方面产生。我们现在所讲的空性和自性空,是显密共同承认,最根本的性空缘起的道理,并非无上瑜伽部所讲的空性,无上瑜伽部对空性有另一种说法,如:大圆满、大手印。

返回目录

标签:法海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