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银登仁波切:关于如何学佛的开示(四)
桑吉银登仁波切:关于如何学佛的开示(四)
有些人容易执着于某些东西,是因为他们不容易想到前因后果而执着于某一点。
学佛应该怎样学?首先要懂得什么是佛,佛是怎么做的。如果盲从别人做什么,所以自己也去做,不好。学佛之前要观察、分析。作为现代的年轻人,当然应该观察、分析。可以去比较每个宗教精神的区别,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怎样讲。现在有些持传统观点的人认为学佛的人不用看、不用听其他的宗教。但如果不去看别人的,听别人的,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与其他宗教的区别,这是一种无知。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会去分析其他宗教的优点,这些优点我们都可以吸收、整理。
现在很多人认为学佛就是烧香磕头,求平安,求升官,求发财。这是一种低层的理解。真正的佛教并不是这样的。佛教是一种教育,对人的教育。不是说烧香拜佛之后就可以升官发财。佛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是佛陀去修道之后觉悟出来,讲给弟子的。如果按他的思想做,也可以象佛陀一样解脱轮回苦海。
为什么把六道称为轮回苦海?因为众生的生命是由前世、今生、来世组成,或者为人,或者为畜生等等。如此反复流转,所以叫六道轮回。为什么是苦海?因为贪、嗔、痴等造成烦恼。所以众生烦恼,是最大的苦恼。
众生在轮回中,每一世都有自己的父母亲,每一世的父母亲都对儿女有很大的慈悲,有很大的恩德。从怀孕到子女长大,每一个过程父母都要付出辛劳。特别是母亲,怀胎十月,起坐都很痛苦、不方便。只有母亲对儿女能做到。孩子生下后,父母亲自己舍不得吃穿,布要选最柔软最好的给儿女,吃要最好的给小孩,含辛茹苦把小孩带大。小孩稍微长大,又害怕他绊倒、生病……父母总是在恐惧中渡过。孩子念书后又希望他聪明听话,考上大学。所以父母对子女有无比的恩德。我们前世、今生、来世,不管在六道中的哪一道都有父母,不论哪一道的父母亲,对子女都一样慈悲。
佛教讲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但是众生无明,所以我们不知道,反而去恨别人、嫉妒别人,结下不好的果。我们称为仇人、恩人的人其实没有区别。他们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因为无明结成,所以有贪、嗔、痴。特别贪念是最可怕的,比如认为这个小孩是来投胎报恩的,妻子是来还债的,仇人又是来怎么样的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自己造出来的。所以佛教讲,都是因果业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不报来世报,来世不报再来世报。
前半生造的业力,后半生就受报应的也很多。比如塔公有个人喜欢打猎,尤其喜欢打狐狸。因为狐狸皮很值钱,藏地有些人喜欢用狐狸皮来做帽子。他先看好狐狸的脚印,然后顺着脚印找到狐狸藏身的洞口,再点燃东西把狐狸薰出来。大约在他四十岁时,过年的晚上喝了很多酒,想去井中舀水喝,结果掉入井中。第二天早上才被发现。
这一类的报应很多,都是由贪念造成的。
比如现在有些人贪污受贿,也是贪心造成的。因为贪心而犯法遭到法律惩罚,就是报应。怎么还呢?有的用生命,有的用身体受苦来还。比如前面讲的猎人,死时悲惨,而贪污受贿的人则有的坐牢,有的被枪毙,这都是报应。这些因缘果报都不是外来强加的,都是自己的贪念造成的。
六道轮回中众生曾经都是自己的父母、儿女,现在为什么成了仇人、冤家,或者亲人,这都是贪念造成的。只是一个偏恨,一个偏爱而已。
佛陀为什么说轮回是苦海?因为贪造成业。因为贪,不如意的事就产生,烦恼就产生。这时想不开,觉得所有人对自己都不公平,怀疑自己是不是祖坟风水不好,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上帝不公平,而不找自己的原因,只知道去怨恨别人。从根本上讲,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包括男女感情,离婚结婚,爱得死去活来,都是自己造成的。离婚也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逼的。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贪念,但一般人不会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都推到别人身上。这就是烦恼、苦海。
怎样解脱呢?
要有慈悲、善良、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但光有慈悲、善良、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还不够,还要有智慧。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般若智慧。假如一个人没有大智慧,只有善良,这是无知的善良,也许会带来很多不堪设想的东西。比如一个人要杀人放火,但自己没有凶器、火柴。我们不可能因为"慈悲"就给他火柴、凶器。这时还需要分析。但很多佛教徒认为,慈悲就是别人打我、骂我、恨我,我就让他打,让他骂,他打完我左脸我还把右脸给他。为什么要让他打呢?这时就应该分析,因为他不光打我一个,还可能也去打别人。首先想能不能纠正他,坐下跟他谈,说这样不对,而不应该任打任骂不出声。对本人来讲,修忍辱可能好,但对他是坏事,就不好。而且这样下去不好的心态会引起更大的罪孽。他对自己的朋友也可能这样。所以一定要纠正他,不能一忍到底。
当然也不能你打我一拳,我就还你一拳。打我的时候我可能躲开,之后要心平气和跟他谈。真正的佛教徒这时没有报复心,要以度化他的精神和他谈,所以仅仅任他打完自己走开是不对的。
佛陀说要有大的胸量,能够包容别人的人,才会尽早知道世界是多么幸福。比如一个自私的企业家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却尽量减少工人的工资。短期可能有好处,但长久这样企业必然会垮掉。企业家应该把企业当作家庭,员工当作儿女,自己就象母亲一样,关心他们。人是有感情的,员工也会回报。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会包容别人。
学佛要先从自己修起,从自己开始学。佛是普度众生的。我们看到寺院大殿中佛坐在中间,他是修行来的。我们一步一步做,有一天也可以达到佛的境界。--这就是佛教的精神。所以我们烧香磕头不是为了保佑我们升官发财,天底下也没有这样的佛。佛是大慈大悲的,就象太阳一样。太阳出来普照一切万物,只看万物愿不愿意从黑暗的地方出来晒太阳。太阳没有分别,不会等你出来了阳光不向你照耀。
现在的很多人在顺利的时候不会想到学佛,不好的时候就找上师加持。其实这是没有用的。今天打人骂人,第二天去烧香,捐10块钱就以为可以了,那佛岂不是成了罪人?在佛陀的眼中众生平等,都象自己的儿女一样。如果大哥杀掉小弟,把肉供养给父母,父母会欢喜吗?所以学佛的精髓在于包容别人,用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去包容。但一定要用智慧来观察。
佛教有大乘、小乘、金刚乘佛法。就学佛来说,不管学大乘、小乘、金刚乘的人,都要团结,也不能分开说大乘、小乘。佛陀为度化不同根基的人,创造了不同法门。佛陀象一个高明的医生,知道人可能会得各种各样的病,所以创造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来度众生。一个医生只会医一种病不行。所以有大乘、小乘、金刚乘,有观音法、莲师法等等的度化众生的各种法门。
特别是密宗,有愤怒本尊的修法,这些愤怒本尊有一面八臂或者三头六臂等等的形象,这其实都是为了度化众生,用智慧和慈悲度化众生。为什么有的佛像做得威猛恐怖呢?因为有些众生必须要用这种威猛恐怖的外像才能调伏,而其内心其实是慈悲的,都希望有一天这些众生能解脱轮回苦海。佛陀是无私的,并不希求自己得到什么利益。
我们做一个佛的弟子,首先要认识正法。因为现在盗用佛教名相欺骗众生的多,也有假的出家人,所以我们必须要分析。那我们没有神能,没有智慧,怎么分析呢?通过时间,我们会明白。因为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时间都很短。修行求往生解脱,是生生世世的事。去考虑哪个人是不是有名气,是不是大活佛,这些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他是不是具有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指他的知见都是利于众生,没有贪念。我们如果去观察法师是不是有名,是谁转世,是哪个寺院的,这些都不重要。关键要看他是不是有正知正见的人。
有的人认为只有活佛、法师才可以传法,一般的出家人喇嘛就不能传法,也没有这个说法。密宗讲金刚上师可能出家,也可能在家,关键在于是否讲正知正见的法,讲正法。师徒间的语言要沟通,如果语言不通那不行。我们都是众生,要用语言来引导,慢慢对佛法生出信心,相信因果业力。所以作为弟子,不必在乎上师的名气、道场,而在于他是不是有正知正见的人,我们是否对他生得起信心。
我们在修行中,不管是哪个宗教,哪个宗派,除了邪教,我们都不能诽谤。特别是佛教中的大乘、小乘、金刚乘等。攻击别人的上师,炫耀自己的上师,这是诽谤三宝,是造大业,是"五无间罪"。还有另一种情况,比如有人学净土学了几年,现在又认识了密宗,就开始诽谤净土的师父。这对修行是没有好处的。这时首先要忏悔,师父接受了以后再跟随别人,可能才会有点用。
所以每个宗派,大乘、小乘、金刚乘,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都是佛陀所造。如果诽谤就是诽谤佛陀。作为密乘弟子,不管是对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的弟子,都不能互相诽谤。因为都是众生,不能伤害众生一根毫毛,而要救度、普度。但这很难。如果没有能力救度,起码不能伤害。
佛教讲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生命、家庭、工作、房子,都是无常的。房子虽然建成,总有一天会塌掉。但也不是什么都不做,抛家弃子。佛教讲不可以逃避,这是恩恩怨怨,因因果果。我们得到的善缘多,就要多做善事回报;如果是恶缘多,就要多还债。
每个人都有贪念,比如想做工程师、老板,这些都是欲望、梦想。但首先要做好今天、明天。如果今天、明天不做好,就没有将来。比如学生希望读大学、硕士、博士,必须要先看好今天的书,否则就不可能去读。所以佛教讲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世间是无常,但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惜当下,这种珍惜才是真正的解脱方法。作为凡夫众生都追求完美,但不可能事事完美。能在无常中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就可能达到完美。这时无论跟随哪个上师,都会往生圆满。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得到往生、解脱。
(2004年3月12日于重庆,根据录音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