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慈成加参仁波切--禅修问答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3日
来源:   作者:慈成加参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成加参仁波切--禅修问答

 

  1、有什么持咒的方法能让人不疲劳吗?

  答:持咒的时候要让心清净下来,先清清楚楚地观想本尊,比如你念阿弥陀佛心咒就观想阿弥陀佛的形象,念文殊心咒就观想文殊菩萨的形象在你前上方的虚空中,然后安住于自己的心与本尊的形象融为一体的状态中再开始持咒。持咒的时候轻松自然,不急不缓,不紧不松,声音不高不低——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持咒本身、持咒的声音与自己的心也融为一体,自己心里清清楚楚,但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样持咒很容易产生一种轻安的觉受,不会疲劳。这样持咒的力量也非常大,这样你对修法的信心也会增长,自己调伏烦恼的力量也会增长。

  如果心不清净持咒是没有多大功德的,心不清净是因为禅修的基础没有打好的原故。

  2、我在念佛的时候心里非常清净,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心里非常喜悦,念的过程中还出现许多善妙的境界,这不知该如何解释?

  答:这些显现你能看见,这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不是与其他人共同的世界,共同的世界是我们大家都能看见的。你的心里还知道:此时如何如何,还有喜悦和快乐的感觉,说明你虽然没有粗大的妄念,但还有细微的意识存在。这些境界是属于好的显现,但是它是会变化、会无常的,它属于有为法,所以不管出现什么境界你都不要太在意了。

  3、我对上师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可是我在修法的时候却总是打瞌睡、脚痛,我感觉自己的业障很重,努力调整还是不行,我恨我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呢?”祈请上师加持我,给我传授一点窍决:如何使自己不被业障退失修法的信心?

  答:这不是业障的问题,是你还没有习惯修法这件事,就像练习瑜珈一样,起初身体很僵硬,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身体各个部位就会慢慢变得柔软,打坐也是一样,需要锻炼。修法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保持有规律而且不间断的修法习惯。开始学打坐的时候时间不要太长(一二十分钟就很好了),时间短一点,次数多一点,昏沉、身体痛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继续坐下去。打坐的时间一点一点的增加,比如今天打坐十分钟,明天再加一、二分钟,这样慢慢延长,练习了一段以后打坐就会觉得很轻松了。另外如法的打坐姿式非常重要,比如毗卢七支坐、九节佛风等,这些都很重要。曾经有个罗汉在山上打坐,附近的一只猴子每天学着罗汉的毗卢七支坐、排九节佛风在旁边跟着打坐,以此善业这只猴子命终往生了善趣,这就是如法的打坐姿式的功德。其实修行的时候,身体的问题很容易调整过来,而最不容易调整过来的是心的问题。

  4、如何求得这个如法的打坐姿式呢?

  答:现在亚青寺喇嘛仁波切传下来的有龙萨和龙钦两个传承,这两个传承的打坐姿式都不一样,但是这两个传承都是以口耳传授的方式来传的。所以,如果你想求得这个如法的打坐姿式,必须按传承的次第修法要求先修完五加行,再找与自己有缘的具德上师求这两个传承的窍诀法。

  5、我打坐时身体痛得不行,要如何调整?

  答:身体痛得不行的时候不要强行打坐。你可以利用这个打坐时的痛苦来修持出离心和慈悲心。你可以想,众生的痛苦无量无边,我今天要代替一切众生忍受这个痛苦,这个发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动机,那么你今天所受的痛苦就只是消除了自己一点点旧业,没有其他的功德。你还可以把这个痛苦看成是上师的加持,是上师让你认识这个痛苦,使你的出离心增长。通过这样观修,你的出离心、慈悲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都会增长,这就是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只有打坐才算是修行。身体不好的话就去治疗,治好了以后再去打坐,如果不去治疗就这样憋着,身体会更不好。

  6、问:我一个人在家里打坐的时候心很清净,也不紧张,可是当上师带着我们大家一起共修时,我的身心就非常紧张,这是上师的加持还是自己业障现前啊?

  答:这既不是上师加持也不是你的业障现前,而是你的心太紧的缘故。身体的感觉是意识在起作用,如果你的心紧张那么你的身体也会跟着紧张,如果你的心轻松那么你的身体也会柔和温暖。把心放轻松,慢慢就会没问题的。

  7、我修法的时候昏沉很多,要如何调整?

  答:昏沉跟饮食、房间的光线等等都有关系,吃饭太饱、房间光线太暗容易产生昏沉,还有自己的身体很弱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个问题。你自己看是属于哪方面的原因再进行调整。平时吃饭不要太饱也不要吃太少,尤其晚饭不要吃太饱。打坐的地方如果光线比较暗产生昏沉就把窗户打开,重新入座,毗卢七支坐、排九节佛风、发菩提心,打坐的时间短一点,打坐的次数多一点……就用这些方法来调整。

  8、问:我每次打坐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不知是什么原因?

  答:“你有没有高原反应?”“不打坐的时候不会这样的。”“那应该就是你打坐的时候心太紧了的原因,打坐的时候如果心太紧,有些人会出现头痛、胸闷、气喘等现象。你放松一点,但也不能太松,太松了会跟着妄念跑,心会散乱,保持不紧不松,自然一点,慢慢就会调整过来,你还可以用缓慢细长的呼吸来调整。”

  9、问:我在打坐过程中越是注意呼吸,比如从一数到十,越数呼吸心越乱,请问上师这种情况该如何对治?

  答:这是你打坐的时候心太紧的缘故,心太紧了没有办法保持自然,你放轻松一点。禅修时如果心太紧张的话,没有办法清净下来;但是太松了也不行,因为心太松了五根会散乱,所以打坐的时候身心要保持不松不紧,在松紧平衡的状态去禅修。

  10、问:打坐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对治妄念?

  答:众生的根机不同,烦恼无量,所以佛法中讲解的对治烦恼的法门也无量。在大圆满的修法中,粗大的烦恼通过修持共同外前行:死亡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人身难得,这些基础打好了,你的出离心会生起来。有出离心时粗大的烦恼一定会减少,你打坐的时候心自然会清净。打坐的时候要按传承的要求有次第的修持,在亚青的传承中,调服烦恼的方法根据禅修的境界不同而有不同。一般初学者通过观修四出离心、皈依境、持咒等方法与安住交替修持的方式来调服烦恼。如果是已经求了窍诀法的人,可以按窍诀的要求来对治妄念。

  11、问:现在很多人认为打坐就是把心安住在一个无念的状态,请问仁波切对这方面有什么开示吗?

  答:无念是打坐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有迷惑无念和清明无念两种情况。如果执着在迷惑无念中,这不是打坐的进步,而是打坐的一个问题。譬如打坐的时候安住在无念状态,但是呆呆的、没有觉知、没有精神,这实际上是打坐过程中的问题,一定要把这个无念的状态转变到清明的状态,这个很重要,如果是清明无念的话,非常有精神、有觉知,就从这个差别上面去观察自己的禅修。

  12、问:在家修上师瑜伽的时候,由于昏沉非常重,只能安住几分钟。但是参加小组共修的时候,是能够做到安住的,但是妄念却很多,请问仁波切该如何对治呢?

  答:这主要是因为禅修训练的时间太少了,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在上师的引导下按次第修法的问题。不要突然禅修一下,这样不好。

  13、问:在家人很难像出家人一样有一个专门的时间禅修,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安住呢?

  答:你平时要多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这非常重要,有了这两个的基础上禅修,你打坐就是五分钟、三分钟都非常的清净,没有专门的时间打坐的话,可以打坐的时间短一点、次数多一点就可以了。禅修时一定要按次第来修,你就是禅修半小时也要按次第来修,你可以观想死亡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啊,或者观想皈依境啊,这些前行非常重要,在这个前行的基础上你再修上师瑜伽法。

  14、问:弟子打坐时呼吸掌握不好,甚至胸痛,而且没有一点觉受,不知该怎么办?

  答:出现这个问题是你修法时身心太紧的缘故。打坐时身体按毗卢七支坐式不紧不松地坐着,坐姿不要过于强迫,保持自然、放松。按传承的要求次第而修。初学者每次打坐时间不要太长,打坐次数多一点。调整呼吸:微开双唇,用口均匀、缓慢、细长地呼吸,这样妄念会越来越少,容易安住;而口张太大或用鼻子呼吸妄想会很多。昏沉或妄想不是太强的时候,可以缓慢吸长气,屏气片刻,再以“呵”音慢慢呼长气,如此反复,再安住,这叫持风。初学者打坐的时候妄念很多,心静不下来,可以通过观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共同外前行;或者观想皈依境、祈祷上师、持咒而修上师瑜伽法;或者专注于自己修窍诀时所观修的物体等,用各种方便法使心安定下来,然后自然松缓地安住在当下清明无念的状态,待粗大妄念或昏沉生起时,又用上面介绍的各种方便法使心清明而专注,然后又自然地安住下来,就这样交替修持,这是一种止观交修的方法。随着掉举昏沉的减少,观修念诵的时间可以逐渐减少,安住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一定会生起禅修的体会。以上是初学者禅修的方法,更进一步的禅修一定要在具德上师的指导下修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