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普巴扎西活佛:喇嘛仁波切教言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来源:   作者:普巴扎西活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普巴扎西活佛:喇嘛仁波切教言

 

  妙音龙多加参尊者著述

  普巴扎西仁波切汉译/传讲

  【原文】

  南无格日贝!

  梵顶莲花座垫上,法身无量光如来,

  诸佛大悲观世音,大势至尊及眷属,

  三门信奉作祈请。具善圣者慈爱子,

  名为教言悦美名,实为浅学之谬论。

  获得清净之人身,具德上师慈摄受,

  依止闻思经论续,乃为积福资粮果。

  为众无偏作事业,初宜依止善知识,

  授得成熟与解脱。中期思维断增益,

  传承上师之窍诀,他法难以撼自心。

  最终深道耳传法,修证增上诸功德。

  五浊恶世之有情,赐予利乐非易事。

  清净戒律出离心,为众起利菩提心,

  执受彼善故不舍。一切乘法极顶为,

  极密阿底瑜伽法,未失传承之窍诀,

  依止具德善知识,五道十地均论述,

  请呈境界及现证,应以善巧作分辨。

  内中增益未断绝,随行文词无精华。

  如是依止佛密意,幽静圣山兰若处,

  远离伺察之智慧,证悟真实即自决。

  无有偏执为见解,远离所缘为修习,

  偏袒信心自清净,基果双运真实佛,

  毅然自决心安稳。有漏无漏诸善根,

  如佛回向作随念。精进修行之爱徒,

  此乃老痴吾所著,若心相应宜受持。

  此述如具妙净善,回向无边众有情。

  此乃蒋阳龙多加参尊者著述也。

  【正文讲解】

  一、共同法义

  (一)宣法目的

  我们以上整理过不少教言,像《上师瑜伽导修》、《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及相应光盘、四精要法等等。从平常修行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资料是非常齐全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修学上师瑜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诸多条件:一是要具备充足的时间来修学上师瑜伽,因为念诵仪轨及观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要对密法有一定了解,否则修行过程中,会生起退转之心。

  所修之法应与自己根机相应,平常修学什么样的法都必须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来定夺。有些人可能可以修学上师瑜伽,但有些人初入佛门,对法的理解乃至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只能从学习理论、念诵经文和心咒等方面入手。即便能做到这一点,意义也非常广大。但必须要记住,不管修行什么样的法,都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我们今天讲解《喇嘛仁波切教言》的目的就在于此上。

  这部教言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文字虽然稀少,但意义非常广大。从共同到不共同见解,喇嘛仁波切都一一做了阐述。在讲解过程中,我们不仅在文字上做个解释,还会着重把修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示一下。

  (二)依止宿缘具德导师是成办解脱的关键

  虔诚的信心来自宿世的善因。但若修行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导师为你做引导,光凭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有些不圆满。因为平常无论修行什么样的法,都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堪布昂琼曾经说过,即便在理论上你能通达多少法义,但在调伏内心成办解脱的修行之上,若不借助上师的教言,成办解脱是很困难的。从古至今,历代传承祖师没有一个不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者。这就告诫我们,若想成办解脱,依止导师是不可缺少的。

  在依止导师之前,应遵循历代传承祖师之教言,首先要谨慎观察导师,绝不能如老狗寻食般,见到一位导师就盲目依止。那么,对于导师应观察哪些方面呢?一要观察导师是否具德,二要观察导师与自己是否有缘。

  1、具德上师的标准

  依止导师之前,首先要观察这位导师是否是一位具德上师。具德的标准从本体来说在于上师之内证功德。但作为凡夫,我们无法了知上师内在的见解如何,那依据什么来作为衡量具德上师的标准呢?就从这位上师的功德呈现当中来观察是否为具德上师。比如说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此乃三乘戒律之根本,若为具德上师,这三者之功德也应同时具备。所以我们可以观察这位导师的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如何。当这位导师的显现已经离开这三者,即便其外一切条件有多么成熟,对于解脱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如果从解脱的角度当中没有起到多大的辅助,那其外的一切条件有多么成熟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观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具缘上师的重要性

  观察导师的功德之后,还要观察导师与自己是否有缘。比如说,这位导师功德虽然圆满,但你很难生起信心的话,就说明这个缘分还不到位。若与导师没有这个缘分,在依止导师的过程中恐怕很难生起信心。若没有信心,即便听闻导师的教言也很难依教奉行。何谓具缘上师?见到导师期间,能对上师生起信心,就叫具缘上师。

  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寻找一位具德上师,在内心还未调伏到位之前,还要寻找一位有缘分的导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很多人认为,一边观察导师一边跟随导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即便需要一段时间,观察导师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现前我们对佛法生起信心,具备这么好的善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此之上成办更大更高的境界当然需要一位导师的辅助。所以,选择导师是修行路途之上最重要的事情。不要仅仅依靠上师的表面形象就轻易依止,也不能在迷迷糊糊当中依止,特别是依止导师之后,不能有诽谤导师等不如法的行为。依止导师、结上法缘之后,应时时净观为妙。若此时产生不好的心念及诽谤的话,罪过是很大的。

  这是初步进入佛门之前必备的一些条件,都要一一铭记心中。

  关于依止导师等详细内容,我们可以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言,如《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前行备忘录》等等,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正文讲解

  (一)首句顶礼

  南无格日贝

  南无格日贝是顶礼上师的意思。

  1、顶礼的目的

  (1)消尽傲慢心乃顶礼之目的

  不管哪一个教派都提倡顶礼。作为密宗的弟子,按照方便教授,首先修加行再进入正行。五加行中也是先从顶礼开始入手。顶礼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傲慢心。

  不管用什么方法调伏自己的内心,都是为了达到平等心。有时候由于宿世的业力,会带着一种傲慢心看待他人,这时永远看不到他人的功德,时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更加生起傲慢心。

  比如说,有傲慢心的人,若面对导师,永远发现不了导师的功德;若面对与自己同等的人,就会产生竞争之心,自己想站在上风;若面对比自己功德少的人,则会轻视对方;若面对比自己功德大的人,又会嫉妒对方。只要内心被傲慢心束缚,已经算不上一个修行者。因此,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也有诸多傲慢心的显现。比如说,一个成功的人士若内心有傲慢心的话,时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从出世间角度来说,平常自己闻思修期间虽有稍许功德,但若被傲慢心束缚的话,可能我们原来的烦恼还没有消除,现前又添加了另一种烦恼,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反而更厚更重,因此离西方极乐世界的路途更为遥远。所以我们初次要依靠顶礼来消尽傲慢心。

  我们在不同的导师面前做顶礼,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面前做顶礼。这种顶礼虽然外表上有一些姿势的形态,但关键在于时时要看低自己,时时要观待他人的一切功德而做顶礼。这是非常重要的。

  (2)和睦相处乃傲慢心消尽的表现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告诫我们,和睦相处是三乘教法的精华,也是成办西方极乐世界的唯一条件。在和睦相处的同时,已经不存在傲慢心,这就是真正的顶礼。

  调伏烦恼的方便不一定在形象之上,主要在于实实在在的实践之上,所以要观待自己是否具备真正的顶礼。这两天我讲了很多遍,和睦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平常在面对世间期间,很多人都带着一种非常沉重的思维来面对一切。后期看待佛教的一切是非常清净的,他可以放下一切。道友和道友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人人都反观自心的缘故,不会因为某句话而产生隔阂和世间般的烦恼。对治这一切的最大方便是和睦相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弟子之间能和睦相处,是佛教兴盛的一种好的缘起。

  佛教是一切理论之王,不管是哲学、科学、心理学乃至所有世间的一切理论都在佛教之中圆满。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很多知识分子,他们通达世间知识并成为世间人学习的榜样,他们也非常赞叹佛教。佛教所讲解的理论是非常圆融的,如是成办这样的法也不是件一两天就能圆满的事情,需要长时间依止导师,长时间精进修行才能达到这样的果实。

  能和睦相处、真诚平等待人就是真正的修行者。修行不在于形式之上。形式上不管有多么好,还是一个过程,一个表象。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说过:“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没有多大的利益。

  佛教所传讲的诸多方便道都圆融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两个要点(和睦相处和持戒)之上。在理论上仅仅知道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行为中时时反观自己做得如何。我们先从自己的家庭做起,然后扩大到一切。若真正观察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都没有离开过和睦相处和持戒。

  (3)断绝傲慢心方能生起真实的信心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告诫我们,断绝傲慢心是修法之中的重中之重。若有傲慢心,内心则生不起信心。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生不起信心,成办解脱无从谈起。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除信心之外具备一切条件,但就是由于缺乏信心的缘故,最终堕入三恶趣之中。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尊者期间,除信心之外一切缺乏,但最终如实证悟上师的密意,还是因为坚定的信心。从这两个公案可以得知,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时时要反观自己的信心。当自己的信心染污之后,其外的其他一切条件有多么成熟,成办解脱已经不现实了。

  (4)、谨慎恶业

  我们也告诫所有的信众,虽然进入佛门,但以佛法作为借口造下极大罪业者比比皆是。

  我们先举个例子。如今在世上有不同的宗派,宗派与宗派之间产生口头乃至内心之中诽谤的显现还是很多的。这就充分告诫我们,他在用佛法制造罪业。这是成办解脱的方便吗?当然不是。因此要记住,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方便道,目的只有一个——调伏自己的内心而去创造平等心,圆满平等心。所以,与平等心相违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称之为恶业。

  比如说,我已经进入显宗,但对其他教派有不同的看法及诽谤等邪见,这就说明你的修行已经形成制造轮回,制造痛苦的一个方便,而并没有形成对治烦恼成办解脱之方便。

  这些诽谤的显现都是缺乏导师的缘故。刚入佛门的人如同一张白纸,至于上面写上正与非完全取决于他所依止的导师。若导师分别心很重的话,他的弟子分别心也会很重的。这一切都是非常可怕的。

  也有人从好心的角度告诫我,上师平常不能与太多的居士接触,因为末法时代这些居士业力沉重的缘故,这些业力会束缚您的身心,令您的身体不舒服,令您的心很散乱。所以,上师您应该少接触一些居士为妙。

  我想,哪有这样的道理?若真有这样的好事,我们把所有一切众生的痛苦分开,让一个人承受一天痛苦,那可以让众生快乐一天。这样轮流去做的话,不是一件好事吗?但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显现的。如《百业经》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切都是由自己所造的业力而趋向于未来之中的。

  我们如是传讲的目的不是在讲解他人的过失,而是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各式各样的事情太多了,要从复杂的环境当中寻找一条光明大道,必须要通达一切,了知一切。刚刚所传讲的道理非常非常重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信心如何?当失去信心以后,即便理论上能通达多少,自认为修行上的感觉有多么丰富,对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只要有傲慢心,信心永远生不起来。如果居士和居士之间有傲慢心的话,会永远看不起他人,认为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对的。这时候要反观一下自己,当自己觉得他人不对的时候,一切过失还是来源于自己。当自己被傲慢心束缚的时候,即使我们面对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好的念头出来。所以要时时反观自己的过失,不要把一切过失推在他人身上。

  有些人可能会想,若要是这样做的话,天天想着他人的好处,天天自己放在最低处,会不会自己太吃亏了?可能当时站在自己思想的立场下,好像有些委屈,但实际上,你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如是修行的缘故,你的烦恼会逐渐减少;在现实生活当中,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福报会越来越增上;面对临终的时候,会获得自在;未来之时,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归宿。此时,你就是一个胜利者。这一点还是很重要.所以告诫我们弟子要和睦相处,不要以佛法作为借口而造很多很多罪业,这很不值得。我们的罪业若再加重的话,恐怕等待我们的就是地狱。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遇到正法,应把他作为解脱之工具,而不是堕入三恶趣之伴侣。这些道理还是非常重要的。

  即便是道友聚集在一起共修,也要如同家人般和睦相处。作为导师,也非常希望所有的弟子能做到这一点。

  2、顶礼的分类

  顶礼总分为三种顶礼,外相顶礼、内相顶礼和密相顶礼。

  (1)外相顶礼

  外相顶礼为五体投地之敬行。比如见到一位导师,我们以小头或者大头的方式顶礼,称之为外相顶礼。再比如,我们以前以身之姿势而逐步调伏自己的烦恼,也称之为外相顶礼。这种调伏方法称之为支分调整根本。好比我们从这个地方回家,从直路走可能更近一些,需要五分钟的时间,绕着走可能需要五十分钟或者五个小时的时间,虽然最终都会达到目的地,但时间可能会长一些。一切万法的根源是自己的内心,从内心上下功夫,意义更广大。因此,我们平常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过顶礼,而且这样的顶礼比往昔的外相顶礼更高于一层。但这不意味着如是修学就不需要外相顶礼。平常如有时间的话,可以多做一些外相顶礼,也是成办解脱的一种辅助。

  (2)内相顶礼

  华智仁波切云:“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平常我们判断善恶之标准以发心为主,若心中所想为贪嗔痴,即便表面所做是一种善行,也称之为恶;内心若为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所摄,当时表面做出来的即便是一种恶行,也称之为善。善恶的区分在于内心,因此直接调伏自己的内心,安住在境心分不开的状态之上称之为内相顶礼。这种顶礼不在于外表的姿态之上,但已经远远超越五体投地之外相顶礼。

  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法,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于内心之中。当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称之为心不清净,当下所呈现的一切之相即为六道轮回的不清净之相。

  清净刹土并不在某个据点或者某个地方,而在于清净心之中。清净心如同蓝色的天空般,即使阴天的时候,蓝色的天空只是被乌云遮止,暂时看不见而已。我们现前被贪嗔痴烦恼遮止本来面目,所以呈现的不是光明。如今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如乌云般的贪嗔痴烦恼而呈现如蓝色天空般的清净心。能不能成办解脱不需要到何处去询问,反观自己的内心,贪嗔痴烦恼减少了多少就知道。

  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我们成办了诸多善法,如身做礼拜,口诵经文和咒语等。这些善法是否具有功德,不需要询问他人,问问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你的烦恼有多么减少,信心、慈悲心和出离心等一系列功德有多么增上,以他作为衡量标准。若这方面没有改变,仅仅说我这一段时间做了不少的善事或者感觉不错,但感觉并不代表出世间的功德。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不是寻找一种感觉。若仅仅为了寻找一种感觉恐怕不需要寻找佛教。我们平常从事世间的事业以及顺着贪嗔痴烦恼行走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代表解脱。

  我们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但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自己可以判断自己的见解达到何处,不需要谁来印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比如有些人家里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会祈请法师、堪布或者活佛打卦。要是他是一位与佛法相关的导师,那他会把打卦和佛法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导师与外面街道摆摊的算命先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算命先生的背景不是佛教,他是依靠民间传统乃至自创的打卦方式来打卦的,消灾方式也是他自创的。因为完全不懂相关内容的人可能认为这些都是可信的。

  但以佛法作为修行背景的导师为你打卦的时候,他是把佛法和打卦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打卦期间做任何事情都和佛教有关。他不会像赌博一般,不会让你从事赌博般的追求,原因在于满足是圆满财富的根源。

  若没有一点点满足的话,即便得到多少世间的财富,永远没有圆满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家庭和事业,不是自己才开始创造的,而是祖祖辈辈为我们留下来的。我们的祖辈父辈一生之中都在成办我们这个家庭,不管当时多么兴盛或者糟糕,但最终没有圆满这个事业和家庭。现前轮到我们自己,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想圆满这个家庭和事业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贪心没有消除之前,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当自己家庭或者事业中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祈请上师打卦念经。有些人思想当中会有一些不圆满的理解。我要是给诸佛菩萨多烧香拜佛,他会多保佑我。要是少做一点,他就不保佑我。这些都是不了解佛法的缘故。

  诸佛菩萨对待众生如同儿女看待父母般,没有高低之分,一切都是平等的。诸佛菩萨在度化众生期间也是以平等方式来度化众生。但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到多一点的加持,有些会得到少一点的加持呢?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业力。

  诸佛菩萨没有偏袒之心,都是以平等之心来加持众生,我们能得到多少加持全凭自己的福报和业力。当业力消尽的时候,时时都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一切在于自己。所以修行佛法成办解脱不要往外寻找而要向内求,如颂云:“教法内具莫外求”。

  不管世间人还是出世间人,寻求快乐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出世间人认识到不快乐的最大障碍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享受快乐的根本也在于自己的内心。外缘能起到快乐的一个缘的作用,但仅仅是一个缘而不是根本。时时要铭记心中,调伏自己的内心才是快乐之本。

  (3)密相顶礼

  密相顶礼是圆满实证心的自性即圆满证悟解脱之时。宣讲外相顶礼、内相顶礼和密相顶礼这三个过程,目的在于让我们所做的顶礼要逐渐趋向于更高层次见解的顶礼。先从外相顶礼开始入手,像刚开始入门的信众,依靠这种支分方式来调伏自己的内心。当内心烦恼越来越消尽,对法的理解越来越通达的时候,我们就逐步调伏自己的内心进入内相顶礼。这些过程都要通达,否则,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总会有修了这个法会漏掉另一个法的矛盾。座上的时候,以内相顶礼来成办更高的境界,逐渐趋向于密相顶礼。座下的时候,很难做得到如同座上般,此时以外相顶礼为主。

  3、上师的分类

  上师可分为内外密三种上师,也可分为所诠形相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上师。

  外相上师指的是我们平常能看得见、听闻其教言的这位尊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谒见的诸多上师。

  内相上师指的是一切上师及一切万物之相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调伏自己的内心就叫内相上师。

  密相上师为圆满实证见解之时。如上师瑜伽仪轨中经文:“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做皈依。”在密相上师之中,没有树立见解破除烦恼等一系列过程,本来就是任运自成的。密相上师也就是心的自性和本来面目。

  树立这么多支分的目的在于何处呢?从初次依止导师到圆满实证见解之间,导师分为多个层次,这些层次就是一个圆满次第道,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见地树立以哪种方式去祈祷和顶礼上师,善巧树立座上和座下调伏自己烦恼的方便,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在座的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我们传讲上师瑜伽不仅仅是念诵上师瑜伽仪轨,而主要站在四精要法之中,讲解传承法脉清净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四精要法聚集了密宗的一切要义,以调心为主,这才是最根本的。

  无论修什么样的法,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和对见解的认识来树立不同的方便都非常重要,这就是善巧。对治烦恼必须要善巧,不能仅仅拿着一种方式来对治。就如同吃饭,喝汤的时候要用勺不用筷子,夹菜的时候要用筷子不用勺。吃饭的时候也需要善巧,何况修法?而且密宗修行方便多,调伏的方法更为殊胜,修行过程中更需要懂得如何善巧运用。所以不管顶礼还是修上师瑜伽或者成熟口诀法都需要善巧。窍诀法针对不同的根机树立不同的教授,根机很高的弟子可以直接印证心的本性,次第根机的弟子需要传讲一系列调伏烦恼的方法。所以善巧非常重要。

  4、闻思和实修的关系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到地狱救度众生的时候,善星比丘紧紧抓住释迦牟尼佛的双脚,哀求佛陀:“我实在无法忍受地狱的痛苦,能否让我解脱?”佛陀回答说:“我给你指一条解脱之路,但走不走还取决于你。”即便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也要求弟子依照教言实修而成办解脱,而不是见到上师对上师有信心就是上师最大的弟子。这样的因果关系很难树立。

  闻思是实修的前行,实修是闻思的实践。文字上理解可能更广大,但修的过程当中应该往回收,在一个词当中圆融一切法。这就是闻思与实修最大的区别。

  比如所有的缘分为逆缘和顺缘两种,逆缘为分别心。分别心可以支分为能所二取、身口意三门、五蕴、六聚、十二处、十八界、二十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及八万四千个烦恼,都是从一个分别心开始支分,这就叫闻思,是往外散的。仅仅一个分别心,他可以树立八万四千个名词,比如中观的理论主要站在五十一心所法上,依照各个对治力消尽相应的烦恼。实修就要尽量往回收。若不是这样,仅仅站在五十一个心所之中的一个心所而调伏烦恼,其他的五十个心所仍然没有通达,这样调伏的力量就薄弱。所以在实修中,我们把所有的逆缘收摄在分别心一法之中,若能对治这个分别念,一切烦恼都在调伏之中,一切逆缘也都在调伏之中。即便是一个顶礼,也要往回收。这就是实修的观点。

  (二)祈请加持

  梵顶莲花座垫上,法身无量光如来,

  诸佛大悲观世音,大势至尊及眷属,

  三门信奉作祈请。

  1、普遍信心乃圆满加持之基础

  当我们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或者大恩根本上师观想在头顶时,都要铭记这位尊者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要具备这样的普遍之信心。若不具备普遍之信心,得到的加持是不圆满的,有限制的。比如,两个人同时祈祷阿弥陀佛。一个人理解这些道理,知道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祈祷阿弥陀佛就是在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另一个人分别念很沉重,阿弥陀佛只是阿弥陀佛,和其他的佛无关,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祈祷阿弥陀佛。这两者得到的加持完全不同。前者由于把阿弥陀佛观想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得到的加持是圆满的;后者虽然对阿弥陀佛有信心,但得到的加持却是不圆满的。

  普遍之信心非常重要。能不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你对法的理解以及祈祷期间你的信心是否普遍和圆满之上。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尤其很多居士还有很多漏洞,是站在偏袒的立场上去祈祷,这样得不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

  佛呈现不同的形象不是由于佛有什么不同,而是为顺应根机不同、意乐不同的众生而呈现不同的形象。佛与佛之间没有丝毫之差别,犹如天空中只有一个月亮,但因大地上水的颜色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月亮形象。

  显宗和密宗在调顺烦恼的方便之上存在不同,但本尊没有任何差别。方便不同的原因不是由于法的原因,而是由于众生的缘故。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只传讲了一个法门,但因众生根机不同而树立了八万四千个法门。这就充分告诫我们,显宗和密宗方便的不同取决于个人的根机,但总体上都是成办解脱的一系列过程。

  对导师也同样一个道理。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之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我呈现不同善知识之相来度化你等众生。”无论导师呈现怎样的形象、性格及事业,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现,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度化不同的众生。我们在祈祷期间,应以平等心祈祷一切,而不是用分别心来观待一切。这一点要铭记心中。

  我们如今信仰佛教,不是他人逼迫,也不是为了凑个热闹走个过程,而是为了成办自他利益获得解脱。为了成办这个伟大的事业,一定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修的过程中,尽量往这方面发展。

  所有的导师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本具有的功德是一致的;但依止什么样的导师根据个人的缘分来定夺,要选择容易生起信心的导师。但在祈祷过程中,要以平等心去对待。当我们消尽烦恼之时,一切都是清净之相,永远是西方极乐世界。当内心不清净的时候,即便身处多么圆满的地处,仍旧不满足。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也是在心态之上,而不是表面形象之上。仅仅分别的话,永远不会有净土。。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对释迦牟尼佛生不起信心,对佛陀有邪见最终堕入恶趣。所以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2、行住坐卧不离祈祷上师

  修法需要实实在在一些。佛法的目的是令我们远离贪嗔痴烦恼,所以无论法有多么殊胜,只要我们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永远不是正法,是逆缘而不是顺缘。因此以后修法一定要铭记这一点,尤其是多阅读一下上师的教言。很多不如法的思想行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远离,这些都得懂一些,并且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脚踏实地去修法。

  比如说,平常在祈祷的时候,把本尊(上师)观想在头顶之上做祈祷;在行走的时候若能提起正念,就把本尊(上师)观想在右肩之上,无论怎么行走,都是在右绕着上师;吃饭的时候,就把本尊(上师)观想在喉间,不管吃什么喝什么都在供养上师;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本尊(上师)观想在心间,对晚上进入梦光明之境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行住坐卧都要不离上师做祈祷。

  (三)自谦句

  1、何谓具善者

  具善圣者慈爱子,

  具有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者才称之为具善者。所以平常应多多反观自心,对出离心的认识有多高多深,菩提心有多少,信心是不是普遍,以此三者来树立自己的善根有多么强。

  不管是方便还是禅定,只要离开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三法,即便你所修行的法,自认为有多么成功圆满,但还是世间禅定,最多得到色界和无色界天。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不在于其他,而在于这三法之中。当你离开这三法时,不管行持什么样的善法,都不可能成办解脱。所以我们每当在修行过程当中,都要时时铭记这一点。

  作为佛教成办解脱者,善的定义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这三者。

  2、自谦

  名为教言悦美名,实为浅学之谬论。

  上师是站在最低的立场之中传讲这部教言的。即便是教言,也谦虚地称之为谬论。这就告诫我们,在修行的路途之上对治傲慢心有多么重要,应该时时站在谦虚当中去成办解脱。

  先从成办解脱唯一条件六度波罗密之布施度来说。当我们为他人做布施的时候,若以高高在上的心态和行为去布施的话,我相信这个布施有没有功德真的很难说。就好像一个单位,老板给下面的职工发工资般,这叫布施吗?布施应该是非常低调的一种行为,在布施的过程中,虽然看起来你在帮助着他人,但实际上是他人在帮助你,因为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依靠布施的功德消尽着自己的烦恼逐渐趋向于极乐世界。虽然布施的是一点点,实际上我们得到的可能比他更多,到底谁在布施谁呢?所以说单纯从布施的角度当中来说,也应该时时断绝傲慢心。其外所有的一切,也都要铭记这一点。

  从家庭的角度当中来说也同样一个道理。若要是一方非常傲慢,总觉得做什么事情自己都是最成功者,不管想什么做什么,都以这种心态作为背景的话,相信这个家庭永远不会有宁静的时候。

  因此和睦相处,这不仅仅是家庭幸福、事业增上、创造一切好条件的基础,也是内心消尽傲慢心的表现。为了达到和睦相处,谦虚低调是非常重要的。

  (四)圆满资粮之条件

  获得清净之人身,具德上师慈摄受,

  依止闻思经论续,乃为积福资粮果。

  要获得圆满福报,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1、获得清净人身

  人身有很多种,一种为无利益之身,一种叫做珍宝人身。

  无利益人身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世间人已经获得人身,凭借自己的智慧活着的目标仅仅为了吃得好穿得好,没有更多的理想。人称之为高级动物,是有高智商的,那他高级的地方在于何处?不能以饮食标准作为判断高下的衡量标准。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传讲般的,仅仅为了吃穿,这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应该把这一份智慧用在相对的境之上,不仅仅是享受暂时的安乐,还要创造未来生生世世的长久安乐。若没有这种信仰、没有从事这样的事业,他就称之为无利益之身。

  也许世间人不接受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进入佛门是多余的事情,只要今生能过得好,穿得好,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但是我们细致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只要思维一下,一定会破除自己的观点。因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当中能吃喝享受,但当到达临终这一时刻,能那么自在、快快乐乐地离开这个人间吗?多数人都在临终之时写下很多遗嘱,写下很多凄凉的话语,这些充分地说明了仅仅依靠世间的享乐无法让自己得到永恒不变的快乐。

  现前所讲解的清净人身主要讲解十八种珍宝人身。

  十八种珍宝人身是非常难得的。难值难遇的善知识我们今生已经遇到,很难听闻的法我们已经听到很多。而且我们现前已经做到把身心投入修法之中,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遇到了。

  在前行教言中,从难得之因、难得之数和难得之喻三个角度当中观察人身有多么难得。从现实角度来说,我们生长的地方真正信仰佛教的有多少?其中真正具备有十八种珍宝人身的又有多少?具有十八种珍宝人身等于解脱,能否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十八种珍宝人身之上。当离开十八种珍宝人身其中任一条件,成办解脱都很困难。时时观待自己,看自己是否都具备。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人身,将难得的清净人身投入到有意义的修法中。

  我十二岁出家,当时是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可能是宿世的因缘,藏地全民族信仰佛教,尤其是老人,希望家里都能有一个儿女做出家人,临终时可以做超度,于是我就出家了。后来我依止喇嘛仁波切,在喇嘛仁波切面前听闻各式各样的教言,修学不同的法。我也时时提醒自己,不能糊涂地度过一生。我知道自己可以缺乏一切,但是不能缺乏修法。

  如今我们在座的所有信众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生活与佛法交融到一起,使佛法成为生活的全部。这就需要去了解、懂得佛法的利益与功德。

  2、得师摄受

  获得珍宝人身,还要获得善知识的摄受,才能成办解脱事业。

  如何依止善知识很重要。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完全取决于导师的引导。很多人都会把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万一这位导师不是善知识,他所引导的是偏邪的话,恐怕自己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所以选择好一位具德导师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是几年的时间什么都不修,也要观察好导师。

  即便修行的时间只有一秒钟,我们也要把这一秒钟用在正法上,不要让自己的珍宝人身白白浪费,重新再堕入到轮回当中。

  现在称之为末法时代,因为与正法相违的言论很多,可能这就是末法时代的象征吧。因此我们必须依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来修学。修上师瑜伽半年以上者,绝对会对见解有所了知。在这个基础上不要忘失自己的见解,继续培养自己的见解。

  3、清净持戒

  从三皈依开始守持戒律,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第一、不诽谤金刚上师;第二、不违背上师教言;第三,金刚道友必须要和睦相处。若要具备这些条件,临终之时神识的力量增加七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近在眼前,这是特定的事情。

  4、闻思修不能偏堕

  获得上师的慈悲摄受,不是仅仅得到上师短短的几句话,而是要获得上师一步一步传讲完整的修法。

  如今很多实修的人,自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闻思。除非你是上等根机者,像禅宗历代高僧大德及历代传承上师般,不需要走个过程当下就能开悟。在开悟的一瞬间,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智慧同时圆满。如同太阳般,光芒是太阳所呈现的功德,此时不需要再从光芒处寻找太阳。当你实证见解时,一切理论都在通达之中。但是末法时代有几个慧能大师呢?又有几个麦彭贡波老人呢?又有几个胜喜金刚呢?是非常稀少的。所以我们需要用次第的方式来实证见解,前面的闻思当然不可缺少。

  有些修行者,修行放在一边而一味的闻思。但要记住,闻思之理论即便有多么通达,若不具修行的话,永远消尽不了烦恼。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也不能获得真实之利益。”即便你通达多少理论,临终之时绝对没有成办解脱的希望,这是特定的事情。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之时告诫我们所有信众:“在圆满通达如何修学的基础之下,应该把一生的经历都用在实修之上。”

  好比一个医生,虽然有了文凭,但若没有临床经验,永远都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患者的病情是各式各样的,治病需要临床经验去分析,光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文字只是一种诠释。

  禅宗惠能大师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如今很多人都在诵《金刚经》、《般若心经》及《楞严经》等等,里面内容都是心性及般若。会说般若的人很多很多,但是没有一个认识自性般若者,犹如说食不饱。当面对烦恼时,他还是一个凡夫。

  闻思是趋向于实修的一个台阶,但不能仅仅停顿在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好比我们知道水可以解渴,而且必须要懂得各种水的成分,知道淡水才能解渴。但是渴的时候我们不去喝水,那永远不能解渴。因此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要合一。

  我们在座的弟子平时在实修的同时也跟随五明佛学院的上师们闻思,非常好。如果都是具德导师,我们带着普遍的信心去听闻,是非常值得欢喜的一件事情。根据个人条件来定夺,能做多少是多少。若依止一些不如法的导师,后期给你带来的可能不是什么功德,反而是一场灾难。

  依止经论闻思修,这样做烦恼就会减少,资粮就会越来越增上。即便是一个法也要多闻多思维多修,这样才能得出一个很好的结论。凭我们现前的智慧光听一遍就能懂,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五明佛学院的堪布仅一部法就听闻十二遍之多,我们作为初学者,更需要多听多看。

  5、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我们把资粮分为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福德资粮是表面呈现的一切行善之相,认识到它的本体即为智慧资粮。从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角度来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方便为福德资粮,修学禅定为智慧资粮,两者同时双运修学就是成办二身境界必不可缺少之方便。

  显宗和密宗在积累资粮之上有着什么样的差异?显宗要成熟无量众生的心相续,在无量诸佛面前,在无量劫当中做无量的供养方能圆满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但密法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二资粮同时圆满成办二身之境界,原因在殊胜方便之上。

  显密之差异不是说显宗有多么浅薄。显宗是成办解脱必不可缺少之方便。尤其修学密宗者,显宗作为修学之辅助,是必不可缺少的。要是不通达高一点法的殊胜性,可能在修学过程中信心很难增上。若信心很大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修法中,若信心不大就能修多少是多少,这就是信心不足的表现。

  (五)、成办利众事业之次第

  1.依止善知识并得圆满摄受

  为众无偏作事业,初宜依止善知识,

  授得成熟与解脱。

  我们今生进入佛门,是为了成办自他永恒不变的快乐。我们先站在众生的立场之中传讲,在为众生作事业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做事业,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对自己有利益。如《入行论》所言:“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因此历代传承祖师在修行的过程中,一直为众生行持一切善法,最终自己也能成办解脱,原因就在此上。

  我们作为大乘教法的弟子,从众生的角度当中来说,要对众生没有偏袒地做利益事业,应该怎样去做呢?最初应该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具德上师口中所传讲的一切都与正法相关,绝不会引导你趋向于偏邪之中。在我们修学的整个路途之上,能不能修学正法,能不能最终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所依止的这个缘之上。

  何谓善知识?作为一个善知识,必须内在圆满认识自性。但是作为初学者,很难判断导师的自证是否圆满,因此我们可以从功德上判断导师是否圆满,看他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是否圆满。如果这三方面存在偏袒,即便这个导师外在多么慈祥,其他方面多么成熟,但作为善知识已经不可能,因为他已经不具备资格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初次要依止一位具德善知识。有时候由于不懂的缘故,有些弟子总觉得依止了上师,把三门供养给上师之后,得到上师的摸顶、加持品等就已经很圆满,至于是否得到上师的教言,并不是很重视。这里需要知道的是,依止上师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上师的圆满摄受,也就是上师开许传授从因地直至果位的所有教言,并已在传授之中。所以依止上师从密宗的角度来说,就要得到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

  何谓解脱窍诀法?解脱窍诀法就是我们所传讲的上师瑜伽,以及我们平常从续部角度当中讲解的各式各样的教言,这些都称之为解脱窍诀法。窍诀法就是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法之中而如实修学,这样的法就叫做窍诀法。所以,初步依止上师并得到成熟灌顶与解脱窍诀非常重要。

  2.思维教言并成信解

  中期思维断增益,传承上师之窍诀,

  他法难以撼自心。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会起现诸多疑问。但只要好好闻思一切教言,相信依靠这些教言,可以解除你的很多疑问,甚至完全可以断除一切增益。所以得到教言之后,一定要通过深入思维断除一切疑问,形成稳固的定解。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曾经说过,即便你能通达多少理论,但在实修的过程当中,若不借助上师的教言、上师的窍诀,即生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说:“传承上师窍诀外,另觅他法调自心,此诚愚者之法矣。”此中传讲若在传承上师之窍诀法以外再去寻找其他的方法调伏自心,不是说没有意义,但是即生成办解脱就很困难了!

  这里所讲解的并不是其他的法没有功德,但若想即生成办解脱,那必须要借助上师的窍诀法。

  3.依教实修

  最终深道耳传法,修证增上诸功德。

  在上述这些条件具有的前提之下,最终就要在这个法当中精进修法,让自性赤裸出来,而成办一切功德!我们从理论上讲解,生活和佛教本身就是一如的,那么在生活之中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而行持,这就是佛法。但众生必然还有很多无始以来的习气和烦恼,能在生活当中护持自己的正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历代传承祖师把修行分为座上和座下的原因也就在此上。若座上的功夫能达到一定地步或者越来越稳固的时候,即便从事自己的事业,我相信你也是在修法。

  (六)、成办利众事业之三要义

  1.为何要具备此要义

  五浊恶世之有情,赐予利乐非易事。

  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时期,我们把它称之为浊世。因为此时众生烦恼沉重,邪见众多,利益众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出家僧众还是在家居士,当我们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都是以利益众生的大乘法作为基础而从事一切善法的,心里想的都是为了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佛果。在修行的过程中,也根据自己的力量为众生作利益,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使命。但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时期,给众生带来很多的利益,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做呢?

  2.利众之三要义

  清净戒律出离心,为众起利菩提心,

  执受彼善故不舍。

  (1)、清净持戒

  如颂曰:“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作为大乘佛子,要时时护持自己所守持的戒律,从小乘别解脱戒到大乘学处乃至密乘誓言,都要清净守持,特别是小乘别解脱戒,是佛教是否兴盛的根本。

  (2)、出离心

  出离心是厌离轮回、追求解脱之心,是小乘教法的戒体,大乘菩提心之基础,因此时时要生起出离心。但出离心并不是口中说一句出离心,就能生起出离心的,应该按照轮回过患而时时观想,无论是支分观想六道轮回的痛苦,还是总括观想六道轮回的痛苦,总之应时时观待。尤其在阅读这些教言的时候,不要把它当做一个故事来看待,而应把这些全都纳入到自己的身心中,反观如果是我遭受这样的痛苦会会怎么样?如是长期观想,自然就会生起出离心。

  从出离心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小士道之出离心、中士道之出离心和大士道之出离心。如果你现前的出离心只具备对三恶趣生起厌离而追求三善道,那么不管你修什么法,最终只能得到人天福报,永久成办不了解脱!不是说法不殊胜,不能成办解脱。法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使心转变成善的意乐。但是如果你的心已经转变成小士道,那最终永久不会成为解脱,要记住这一点。

  如果你现前已经知道六道轮回都是痛苦之处,而独自追求涅槃果位,那么不管你所修之法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最终也只能得到小乘寂灭果位而非不住两边之佛果。因为你的意乐已经变成中士道。

  如果你对轮回和寂静涅槃两边都生起厌离心,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修学一切佛法,那么不管你所修学的是小乘、大乘还是密乘,你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善法,都会成为佛果之因。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发心之上,出离心之上。如颂曰:“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所以发心非常重要,出离心非常重要。

  (3)、菩提心

  为了利益众生,时时不能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可以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分为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如弥勒菩萨所言:“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因此我们要时时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并愿众生都能证悟佛果,所以把三门投入修法之中,行持一切善法。菩提心又可分为三种心力——下等心力如国王之发心、中等心力如舟子之发心、上等心力如牧童之发心。

  对于上述三个要义要时时观待,无论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善法,都要反观自己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因为这些都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基础。一旦失去这些,表面上说我一天可以念诵一万遍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天可以念诵很多遍《金刚经》、《阿弥陀经》、《地藏经》乃至各式各样的经文,但念诵并不代表解脱啊。历代传承祖师曰:“法不以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这完全取决于你的发心,只要你的出离心、菩提心一旦不圆满,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善法,都很难成为解脱之因。所以以后在修的过程当中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每当从事一件善行之前,先看看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发心是善、恶还是无记?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若是善念发心,属于小士道、中士道还是大士道?所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不能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是最终没有一点点意义,那太可惜了。不能这样,所以应该记住这一点。

  我们做的善事有没有功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之上。也可以这么说,你所做的一切善行有没有功德,看看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有没有增上。若要是有增上,那就说明这些都是出世间的功德,如果没有增上,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以上所做的一切基本上没有功德了。因此为了我们以后所从事的善法都变成出世间的法,要记住这些。

  (七)、求学无上窍诀大圆满之要点

  1.依止上师

  一切乘法极顶为,极密阿底瑜伽法,

  未失传承之窍诀,依止具德善知识,

  五道十地均论述,

  极密阿底瑜伽法又称为无上窍诀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怎样求学大圆满呢?首先要依止一位传承清净的具德导师。观察导师的传承是否清净,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告诫我们,成办解脱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传承法脉清净,第二导师功德圆满,第三弟子信心圆满。后者能否圆满完全取决于前者,所以第一传承法脉必须清净。要观察传承法脉是否清净,就要观察从普贤王如来直至我等意欲依止的这位上师之间传承是否间断过?我们要依止的导师直到普贤王如来之间这个传承是否都是佛?如果传承法脉清净,既往的历代传承祖师依照这样的修法都成就了佛果,我们只要依教奉行,一定也能获得圆满成就。如果传承法脉不清净,既往没有按照此修法成就的祖师,那么我们依止这样的传承、这样的导师是否能获得解脱,就很难所言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们可不能拿自己的法身慧命当试验品,因为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什么时候能再值遇这么圆满的解脱因缘,我们谁也没有把握。所以观察传承法脉清净,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观察这位导师功德是否圆满,我们就看他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圆满。尤其是慈悲心和信心圆满是一位具德上师的标志。比如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无论天下所有一切众生对他生起嗔恨心、还是恭敬心,这位导师对众生的慈悲心是平等的,他不会像一般众生般的,存在亲怨之别。具德导师的信心也是普遍平等的,不会像众生一般,时时都在分别念之中。如果一位导师在传讲自宗派功德的同时,时时都在分别其他的宗派,那可能不是一个真正善知识的行为。什么是具德呢?内心圆满者称之为具德。这时候,他的信心和慈悲心是普遍性的,是平等的,哪会有这种分别心呢?

  诸佛菩萨是平等的,他的加持也是平等周遍的。至于众生能得到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福报和业力。业力清净者得到的加持更明显、更大;业力沉重者即便诸佛菩萨亲自呈现在他面前,也得不到丝毫之加持。是把诸佛菩萨的加持纳入自相续当中还是把它挡在外面,完全在于弟子的信心。因此弟子信心圆满对于成办解脱也至关重要。

  在依止善知识的整个过程中,圆满含摄了五道十地这一系列过程,你自己不需要说你在哪一道、哪一地,导师会一一为你印证。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只要具备前面的这两个条件,也就是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以下的一切都在其中圆满;但这两点一旦不具备,后面这些你即便能说出一些道理,恐怕对成办解脱也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依止传承清净的具德导师非常非常重要。

  2.修行中依师做辨别

  请呈境界及现证,应以善巧作分辨。

  内中增益未断绝,随行文词无精华。

  在修行的整个过程中,无论你出现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见量,导师都会一一为你做印证。尤其我们在以后的修行过程当中,要铭记这一点。

  成办解脱的过程分为了知阶段、觉受阶段和证悟阶段。了知,比如说对法的理解,如果你不长时间护持着它的话,它就像补丁一样很容易脱落。觉受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好的感觉或不好的感觉,这些统称为觉受。如果没有好好护持,觉受也会消失。如颂曰:“了知犹如补丁易脱落,觉受犹如烟雾易消散。”因此平常身上出现不同的感觉,它不会长时间具有的。可能这段时间有,过段时间就会消失,因此绝不能对觉受太敏感、太执著。即便旁边有人告诉你,这种感觉和什么有很大的关系,也别去听。我们要听的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符合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说法,即便感觉有多么神秘,也不要去听,要不真会出现很多很多事的。比如说第一次往这方面去想,以后就会越来越敏感,出现一些幻听,好像有人在你耳边说什么话,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这样长时间发展下去,他的身体就会越来越虚弱,到一定的时候,精神就会崩溃。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这一点吧?像这样的修行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修行是为了把不正常的变成正常,把没智慧的变成有智慧者,而不是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不正常的人,所以在修的过程当中不管有什么样的觉受,都把他当做正常显现的一个过程就行了。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当你对某一件事的执著已经形成极端的时候,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会造成自己的身心不健康。所以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他可以告诉我们不要去执著。一个修行者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执著。

  对于禅定见解的高下,应该以善巧做辨别,不能仅凭当时有没有分别心、昏沉重不重而树立自己的禅定高低,这完全是不懂禅定的一种过失。禅定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比如资粮道的话,资粮道的见解应该是什么样的?出定的时候要具备什么样的功德?等等,多方面条件必须要具备。

  有时候也不要把成就的时间看得太近了。修法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相信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也是很沉重的。尤其我们平常说,我修上师瑜伽有半年的时间了。那修法的时间都聚集在一起有多少天呢?不是半年的时间,实际上恐怕几天的时间都很难圆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平常修的时间真的不是很多。这时候如果以时间去做衡量的话,就会产生很多急躁的心。说明现在还不成熟,因为修行时间太短的原因。没必要把成就的时间看得太短,要是那么容易的话,世上的众生不会这么多了!

  我们不能把一切法义停留在文字上,要把这些道理纳入心相续当中,就要靠实修。就像我们这两天所讲解般,当你在渴的时候,你第一要知道淡水是可以解渴的。这个文字理解也不可缺少,但是仅仅停顿在这方面远远解不了渴,所以还需要去喝水。这就是“随行文词无精华”的大概意思。

  3.略述实修之次第

  如是依止佛密意,幽静圣山兰若处,

  远离伺察之智慧,证悟真实即自决。

  佛的密意指的是什么呢?究竟果位就是佛的密意。所以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代弟子所传讲的一切法都是佛的密意,故应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作修行。

  “幽静圣山兰若处”指的是到无人的幽静山林去修行。我们初次修法期间,修学要具备三个条件:地处清净、身清净和心清净。对于初学者而言,清净的地处对修行会创造一个很好的条件,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相信你们平常即便在家修法的时候,早晨早点起来,独自一人,在卧室也好,客厅也好,佛堂也好,总之一个人在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去修行,这个意义更大一些。

  初次开始修法期间,远离起心动念,依靠智慧转为道用还是挺困难的。因此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曰:“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就是说,妄念是需要断绝的,但是作为次第根机者,最初不以妄念而成办涅槃的话,很难证悟到心的自性,所以初次以思维成办见解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平常的修行过程中要时时铭记这一点。妄念从某一角度来说,它是漂泊轮回之根本,这一点是三乘教法都一致认同的,都在讲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把妄念转为道用,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因此,也不要仅仅把妄念当做过失,只要是起心动念,就完全搁置一旁,甚至因为妄念众多而心生烦恼,这些都不是修行者的行为。对于妄念,善巧运用非常重要,尤其作为密宗的修行者更要铭记于心。因为我们调顺烦恼之方便,它即不像小乘般断绝,也不像大乘般转变,而是运用。若能转为道用,妄念当然是一件好事。所以在我们调顺烦恼的过程中,剖析、直视和安住是必不可缺少的,必须要善巧方便,这些都要懂得。

  修行过程中,我们首先依靠意识转为道用的方式来成办智慧转为道用,这些都称之为“自决”,因为涉及深奥的修法,所以这里不深谈。

  4.大圆满之见、修、行、果

  无有偏执为见解,远离所缘为修习,

  偏袒信心自清净,基果双运真实佛,

  毅然自决心安稳。

  见解:作为初学者,我们把符合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思想,称之为正见。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当完全远离思维造作就叫做正见,这就是“无有偏执为见解”。

  修行:在修行的过程中,初次修法当然需要一个所缘的对境,否则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但当见解一旦圆满期间,能所消融,没有一个所缘,这就是修行。若仍感觉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必然存在能所对立,它并不是究竟的修行。因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大概就这样的。

  行为:在行为当中时时要铭记,信心要普遍不能形成偏袒。比如无论对于导师、本尊还是佛法,都不要形成偏袒的信心,要成为普遍的信心。所以每当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时时要铭记这一点。信心一旦偏袒,恐怕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障碍,尤其无法进入密宗成为真正的密宗修行者。显密初始修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何处?就在净观之上。如同我们在讲解净观五种圆满之时,把地处、导师、眷属、时间和法等等,都当做是最殊胜的法缘,这是密宗的观点。所以信心是密宗的真正要义。能否称之为密宗的法,完全取决于信心之上。因此,行为上应该要学会普遍信心。有时候即便对某些导师、某些法、某些本尊有信心,可是当你信心没有形成普遍之时,说明你的烦恼还是极为沉重的,所以在行为上应该尽量学会信心要普遍。

  果实:究竟果实是基果双运的佛果。原始本具有的状态为基,果实成熟的时候就叫果。比如阴天的时候,蓝色的天空是本具有的,虽然当时看不见蓝色的天空,但是蓝色天空本身和已变成晴天的蓝色天空是一如的。犹如这个比喻般,我们本具有的清净心和依靠修行方便消尽一切烦恼之后所呈现的清净心是一如的,当时的究竟果实也是本具有的功德。为什么我们把究竟果实称作为无为法?无为法指的是什么?是超越因缘之法,它并不是新生的法,是本具有的。本来指的是超越时空,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称之为任运自成。可能有些人有疑问:为什么我们所传讲的这些道理是最究竟的呢?就是因为我们说的原本具有的这个境界,它不是思维造作的,当依靠不同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它是永恒不变的,是一种无为法。所有一切众生都本具有清净心,都本具有清净刹土,现前只是被无明遮住了本来面目看不见清净心、清净刹土而已。当烦恼消尽的时候,呈现的清净刹土是原本具有的这个清净心,两者本来就是双运的,叫做“基果双运真实佛”。

  “毅然自决心安稳”,如是认识、证得的时候,它已经是无为法,永恒不变的境界称之为最安稳,此外就没有什么更安稳的地方了。这主要还是站在见解的立场之中讲授的。如今我们能否当下证悟这样的见解恐怕是很困难的事,但不要紧,首先从共同法入手,逐步趋向于不共同之见解,一步一步如实修学,相信我们的见解增长得会更快。前面的这些共同法,这些方便道是必不可缺少的,一旦要是缺少前面的共同法,恐怕后面的见解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实际上还是很难赤裸出来的。所以前面这些还是挺重要的。

  刚刚讲解的要成办解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从总的角度来说,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功德圆满,如是我们的信心才能圆满,才能成办诸佛菩萨的密意。在每次修行之前,看看这三个条件是否具备。在信心圆满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具备三殊胜法。因此每次行持善法,都要反观自己发心是否清净?正行是否清净?回向是否清净?因为三清净法方能让信心圆满。发心、正行、回向三者聚集在一体当中,我们把成办三个法的过程又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从世间、出世间的角度来说,把禅定分为寂止和胜观。寂止该怎么修学?胜观该怎么修学?作为出世间修行者,密宗乃三乘教法之总集,那么在修学密宗的同时,三乘之教义必须同时圆满。那就观待自己不管是禅定还是方便法,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圆满?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得通达。你要是把这些道理都能了知的话,虽然书本上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但是真正的要义你已经掌握了。所以平常修上师瑜伽导修的信众们,还是多看看上师瑜伽,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

  (八)、回向

  有漏无漏诸善根,如佛回向作随念。

  精进修行之爱徒,此乃老痴吾所著,

  若心相应宜受持。此述如具妙净善,

  回向无边众有情。

  1.清净回向的必要性

  平常在做完一件善事之后,应该要及时做清净回向。因为我们现前的见解还没有圆满赤裸,还是与思维交杂在一起,没有达到清净见解的层次,所以这个见解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之为真实见解。这时候如果没有清净回向,很多恶缘会摧毁自己的善根,使功德消尽。消尽一切正行的恶缘主要有四种:嗔恨心、后悔、赞颂自己的功德、功德福德的果报享受一次就会消尽。比如今天早上你修了几个小时的法,在没有回向之前,若起个嗔恨心,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已经消失了。早上虽然修了几个小时的法,但没有一点点利益。所以每当我们从事善法之后,应该及时做回向。

  2.何谓有漏功德

  有漏指的是什么呢?超越三殊胜法之外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有漏功德。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善法,只要没有被三清净法(发心、正行、回向)所摄,所做的一切功德都称之为有漏。有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依靠这个善行令你获得三善道是有可能的,但由于尚在轮回之中,终究还是要遭受痛苦。举例来说,我们在杯里倒上一满杯的水,如果有十口水的话,你在喝一口水的时候,你可以感受一口水的快乐,但是水已经少了一口,只剩下九口了。就这样,喝了十口以后,杯里就没有水了。第十一次再渴的时候,就要遭受口渴的痛苦了,因为他已经没有水了。现时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很多人在第一次从事自己事业期间,应该算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士吧,但是过一段时间真成为家破人亡。他前面为什么有这样的福报?后面又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前面有这样的福报,可能是宿世一种有漏功德带来的一种享受,但是有漏功德,当他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他的因在逐渐减少,就像刚刚所说的,喝一口水的时候,杯里的水就会少一口,你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前面的这个善因在逐渐减少,当快乐享受完之后,因不存在的时候,就要遭受痛苦。这就是有漏功德。

  3.何谓无漏功德

  无漏功德就是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善法,被三清净法(清净发心、清净正行、清净回向)所摄而得到的功德。就像前面所举的例子般,当杯子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杯子,喝完一口水它自然又满了,这时候水是永远喝不完的,这就叫无漏功德。无漏功德不仅不会消减,而且会日日增上。所以即便现世享受快乐期间,有漏功德和无漏功德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要时时铭记这一点。

  4.回向之方法

  如《涅莫问答》中曰:“回向乃将善因导向所欲求之果位”,所以我们回向之目的是把自己的所有一切善根赐予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证悟佛果。但是我们现前由于不具备真实见解的原因,如是把功德做回向的话,成为有毒回向,只能得到人天福报。因此在外面没有真正懂得缘起性空、三轮体空的真实要义之时,要随顺诸佛菩萨的回向,如同《普贤行愿品》之中,普贤菩萨的回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就如是回向。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呢?有些家庭觉得儿女读书不是很好,智慧非常非常薄弱,要让他智慧圆满。在回向的时候不要光想着自家的人,应该想到天下所有一切众生,依此善根,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没智慧的,圆满智慧;没有福报的,圆满福报;有病的能消除一切病痛;短命的能长寿等等,总之暂时能心想事成,究竟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愿望。然后回向,因此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如何回向我就如是回向。还没有证悟到三轮体空之前,只能随顺回向,要记住这一点。关于回向,在《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中也讲得非常细致,应该多看看一些,了解一些。

  5.上师之嘱托

  “精进修持之爱徒”,能不能精进修持,主要取决于什么呢?主要取决于四厌离法: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尤其我们还是初行者,如今还没有完全从思维的范围中超越,所以要让自己身心完全投入修法之中不懈怠,四共同法不可缺少。时时要观想难得的人身有多么难得?但最可怕的是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可能今年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的原因吧,所以对我来说,对无常的认识更敏感一些。像上师这样真正的佛还要示现涅槃,对于凡夫来说,无常即使降临在身边也很正常。到达这一时刻,最可怜的就是自己,所以应该时时观想四厌离法而精进修法,再不能懈怠下去。若要是再懈怠、拖延的话,在没有修成之前,一旦无常降临在我的身边,我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内心带着很多很多遗憾离开这个世界,那太不值得了!因为当前我们已经具备这么好的条件,即便今生成办解脱,也能做得到。如果这时候还让自己空手进入未来之中,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不值得的一个行为,所以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

  生前多可伶可怜自己吧。因为无始以来自己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一切罪业,会成熟在自己的三门之上,,如今调伏自己的内心,还是从自己的身口意三门去度化自己的灵魂,意义更大一点,所以还是要多抽一点时间去修法。不要天天想着,由于家庭的缘故,我抽不出时间;由于事业的缘故,我抽不出时间。当然作为一位在家居士,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修法之上,以现前的福报和智慧还不够的,因此我们只能抽出少少的时间做修行,但这个少少的时间再也不能打折了,再打折的话,空手进入未来、带着痛苦进入未来那是必然的事情,三恶趣可能就是最终的归宿。因为多方面不成熟的缘故,讲很多的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平时不管讲什么样的法,都要反复去听,反复去修,修行要多修一点。

  “此乃老痴吾所著”,这是上师的一个谦虚话,但至于这个谦虚寓意在何处,前两天已经多次提示过了。一个修行者,修行能否增上完全取决于有没有这个谦虚。不管是思想还是行为,只要能做到谦虚,我相信功德就在眼前。若稍微有一点功德的时候,你的傲慢心、思想和行为都突然高于一层,那相信以下的功德增上恐怕在你面前很难实现,所以就是传递这么一个信心。

  上师告诫我们以上所传讲的若能与心相应就要如是去做。因此我们天天都在说,作为后一代弟子能否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能否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上师所传讲的这些教言就是他在修行过程当中的全部经验,现前能不能做到就看你自己了。

  “此述如具妙净善,回向无边众有情。”这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文字虽然稀少,但里面一句、一词意义非常广大。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还是要多去思考一些,多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还是挺重要的。大概就讲这么多吧。

-----------------------------------------------------------------------------------------------------------------

更多普巴扎西活佛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