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0-15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0-15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0卷 A面
假立可否安立为有,则不相同,现在下面这个答案来了,这个就是中观不共义,换句话说,真谛跟俗谛空有之间不但不相违背,而且这两样东西必然配合的,最重要的道理,这个地方请大家仔细的听,说这个两样东西,一个是在蛇上面所安立的这假的蛇,这个绳上面的安立地跟蛇上面安立的两个东西的差别,这两样东西,如果说我们用理智,这个理智是什么?就是比量智,根据着圣言量,以如理地智慧去观察、去找的话,那找不到,一样的都是因为有分别,虚妄分别假立的。但是,虽然有分别假立,在这个分别假立当中,这个所假立的东西,却有不相同的内涵,那么为什么同样假立的有不相同的呢?
p. 578
【以于绳上分刖假立为蛇,不可安立为有。于蛇蕴上分别假立为蛇,则可安立为有。】
说在绳子上面所假立的这个蛇,它这个东西你不可以安立它说有,而在蛇上面分别假立的这个蛇,这个可以安立为有。在说明这个之前,要回过头来刚才说一下,这个两样东西,同样是分别假立的,可是呢?现在我们如果是以理智,换句话说以圣言相应的比量智,完全是真理去观察地时候,观察它是不是有真实的、实在的自性,那个同样的没有,那时两样东西完全没有,可是现在呢?就是这个假立的这个形相什么等等,这个也是另外一样东西,下面来解释,
【以是分别假立非定是有。】
那么说明,因为我们分别假立的东西,通常我们分别假立的东西,这个东西,有它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名言量,由我们分别所假立的,凡是分别假立的东西,我们都给它一个这个分别假立的标准上面所安立的这个量,譬如说我们常常讲的桌子,你说桌子这东西有别没有,有,这个东西怎么来的,是我们分别假立的,这是我们前面说过书本,眼前的一切东西,的的确确这个地方的分别,就是说有种种的因缘,不是实有自性,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叫做名言量,那么这个名言量当中,他确实有差别,有的是有,有的是没有。哪一类是没有,哪一类是有,下面说,
【如计声常及人我等,虽是分别假立,然非是有。】
就像什么呢?譬如说声是常,这个是印度的外道,外道当中说声论是它,觉得声常性,我们说这个声是无常性,它这个地方我们不必深入,深入的话,又扯到太远的地方去了。乃至于我们人上面,所执着五蕴上面找到一个我,这个我,它不是实在有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类呢?
【分别假立虽非定有,然属有者,则定是分别假立。」
凡是虽然这个分别假立不一定有,但是你这个下面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说它假定说你有了以后,分别假立的东西,虽然不一定有,这个不一定有指什么?指两种情况,有一种呢?就是它这个理性观察的实在自性是一定没有,然后呢?以名言色有来衡量它的话,它可能是有,可能是没有。那么这个东西,一定是分别假立的,这个分别假立,在什么情况之下是有,什么情况之下是没有呢?
【以有者必是名言有,】
在分别假立当中所谓有的这个一定是名言有,但是这个
【名言有者寻求名言假立义时,必无可得。寻求假义既无可得,则唯是于无观察识前,由分别假立为有也。】
现在这个上面,以名言所安立的这个东西叫它有,是叫它有,这是名言色所安立的,但是你要认真寻求是什么?寻求就是认真去找,真正说起来,就是用理智观察去找,所谓认真,当然是真正去找的话,不是开玩笑地!你理智观察去找,这个所假立的真实义,真实的内涵,有没有这个真实的内涵?对不起!那个时候找不到,那个时候找不到。譬如说我们讲那个桌子,是你用这个木板、用这个人工,这么咚咚咚,凑起来,凑起来以后呢?有这样的东西,然后你叫它一个桌子,这样,那个桌子这个东西是什么?在五这几样,不是,在它所所安立的这些法面所安立的一个假名,对不对?是,平常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桌子,是啊,讲到桌子你就想到,可是桌子这个东西的本身,对不起,这是这个东西的一个代名词,这个桌子本身,那个地方只有一种功效,是有这个功效,是代表这样的东西,桌子,桌子本身,你讲的这个桌子本身,并不是一个实在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古德们常常说:譬如说火,用这个名词,火这个名词,代表这样的东西,说你讲这个火这个名词,不是实实在在的火,假定你讲的火的名词是实实在在的火的话,当你讲到它,那个嘴巴你就烧掉了。应该这样,很简单,如果有火的话,你讲火,这个火实在的,你的火就把它烧掉了吗?当然不会烧掉,就这样啊,同样的,你讲桌子的时候,你嘴巴上面讲那个桌子的时候,你晓得桌子所指的是什么?所以它代表这样东西,这个不是很清楚吗?就这个。所以你找这个真实的意义是找不到,虽然这个找不到啊!但是呢?当在无观察识前,就说现在呢?前面寻求,寻求就是观察,你要去观察寻求的时候却找不到,但是你不去观察,当你说桌子,唉!桌子嘛当然就这个吗?火当然就这个嘛!那个时候,所谓这个识所安立的东西,在这个感受上面是有的,譬如我们讲到火,火就是这个,对啊?那点蜡烛也是火,然后呢炉灶上面也是火,是,这个我们的心识所对的这个上头,这个上是有,因为有这样,所以在我们心识所对的上头是有,有这个名言假立的这样的一个形象,有这样的功效,有这样的种种,所以我们在这个当中会对我们产生种种的功效。乃至于譬如说我们讲到,尽管讲火,它不会烧你,可是假定这个火对你的的确确有一种感受的话,讲到那火,你会心里面会有一种害怕,譬如说一个人曾经被火烫伤过烧过,听见火就害怕,实际上我们没这个经验,我们不妨说吧,譬如说讲吃的东西,那个假定你没吃过,不管他讲怎么吃什么?你也不晓得什么?可是如果你吃过的东西,讲到吃的话,唉呀!你那时嘴巴里咕噜咕噜,肚子就咕噜咕噜叫,口水就咕噜咕噜流,唉呀!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呀!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这样,因为这个东西就是你这个名言识,就是我们识所安立的,找到实在的东西有没有呢?没有,但是你不去找的话,正因为这个安立的时候,就说所以建立起来是根据你那识所建立,它对你那识所就有这样功效。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在名言当中所建立的东西,在观察的时候,你找不到真正的东西,但是在不观察的时候,这个确实可以建立,它有实在的形状,实在的功效等等。这是没有真实的自性,如此而已。了解了这个,那个时候,「绳上之蛇」?在这个绳上的这个蛇是名言中无故成毕竟无。就是在无观察识,你不要去观察的时候,那个认识对答了以后也没有,对不对?这个是没有的,但是无观察识,当为什么情况有,这个我们暂时不谈,等一下会讲,
【绳上之蛇,由名言中无故非毕竟无,蛇蕴上之蛇,由名言中有故非毕竟无。】
在这个蛇身上的这条蛇,在这个名言当中,它不是毕竟无,确实有这样东西,所以说
【以绳上之蛇,世名言量即能违害,蕴上之蛇,世名言量不能违害故。】
这个什么话呢?这个就是世俗谛的建立,这个世,就是世间的共同的法,世间的意思,叫做覆盖义,染污义,被什么东西覆盖?就是被一个痴暗所覆盖,因为痴暗所覆盖,所以才产生这种虚妄的分别识,那么这个分别识所分别出来的这些东西叫做什么?世俗谛,这个地方所讲的叫世名言量,世名言量,这个世名言量是我们世间所共同的,现在世间所共同的这个认识作用之前,你现在拿一根绳子,说这个蛇,对不起,大家晓得这个不是,对吧!所以跟这个世间所共同认识的这个认识作用,这个世名言量当中不能站,站不住,所以它说能违害,但是,蛇,真正的蛇,是蛇蕴上这个蛇,那个世间的名言量,是共同的世俗说的名言量,是不能覆盖的,它的的确确有的,现在这个道理清楚不清楚,这个世俗谛善巧的建立。这个了解了以后,所以它前面用这个比喻,只是用一个容易的比喻来说明难懂的,那比喻要说什么呢?就是说,一个造一个实际上的一个事情摆在这地方,当你被黑暗所蒙蔽,你不清楚它的真象之前,结果你走来一看,哦!觉得认识这个东西,那么如果说,你能够很明白地去看的话,就发现,跟你原来所看见的不一样,它的真实的内涵就显示出来了,这个比喻当中是指什么?骤然一看,就表示在黑暗的时候,然后呢?真实看到的,是把那个光明拿出来的时候,现在对我们这个认识作用,普通叫无观察识,就是我们无始以来,跟杂染相转,相应的这种认识作用,就是一般我们直觉,拿眼睛去看,看见嘛!就这个东西,然后呢?根据你眼睛看见也好!耳朵听见也好,身体触到也好,所谓说色、声、香、味、触这几样东西,然后呢?生起了这个五根之识,那个时候这个第六意识跟它具转,这个第六意识所缘的就是前面五识所缘的,然后你心里面想什么什么,这个东西什么叫无观察识,就相当于前面比喻当中,被无始以来的习染所覆盖的,那个时候你觉得是有。进一步呢?如果你寻求,寻求是什么?就是不再被这个痴暗所蒙蔽,你拿光明来一照,那个时候发现它没有了,这个名言量的建立是这个样的,这个是名言量的特质,所以既然是这个特质的话,这个名言量也是共同的一个,所以对这个名言量来说,一定是什么?就是说大家我们是用什么来建立的,就是我们的认识作用,我的眼睛是这个,耳朵是这种状态你也是,他也是,我们都是,尽管我们都是,可是那个时候,你的眼睛有了毛病,或者你的耳朵有了问题的话,哦!对不起,那个时候,所见所闻就不一样了。有色盲的人,青的会看成黄的,对不对?到底看成什么?我不知道。反正色盲的人看的颜色就跟我们不一样,同样的耳根也是、身根其它的也是一样,乃至于神经错乱的人,这个意识,他所想的事情跟我们不一样,对不对?这个实际上的状态,乃至于更进一步,就算是我们现在这个六根、六识都是健全的,都是健全的,但是这个里边有一个很特别的事情,就是五根跟第六意识,五识跟第六意识有一个差别,五根所缘的是现量境界,这个所谓现量境界,要注意喔!就是对根所缘的现量境界,这个眼前对这五识五根来说是对的,可是在理智之前不一定正确!理智之前是不正确的。换句话说,因为这样东西本身,就是由这个名言量所安立的,那么它五根所对的这个东西,传到第六意识当中,第六意识就根据这个五根所传的这个落写蕴知也好,或者第二意识也好,来判别这件事情,平常我们这个名言量就这么建立起来的,对不对?就这样,这个我们第一个要弄清楚,所以假定是现在一个人眼睛蒙上了以后,你看不见的东西,人家告诉你这个什么?如果你信得过他的话,那个时候,你的的确确,你不是眼睛看见,你耳朵听见,如果你信得过他的话,那个时候产生一个什么效果呢?就是你会完完全全根据他给你的报导,去想这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这是我想我们人人都有这种经验,我们不一定,像那个犯人一样被他去上那个刑,可是的的确确人家跑得去拿一个什么东西来,假定这么有这么一个说,那个地方发现那条蛇或者发现一个东西,我们大家神经紧张得很坐在那个地方,忽然之间就算一个东西爬进来,你一定吓得一大跳,对不对?为什么?我想人人都有这个经验,不要说那个时候你没看见,可是呢?你意识当中已经接受了,有这个东西在,所以当那个东西过来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心惊肉跳,这个感觉来了,这个两样东西,就介乎刚才这个粗染的名言识,跟这个如理观察之前,我把这个例子加进去,你们能不能体会得到这个特质上的情况?所以实际上就说这个无观察识,就是我们正常一般的这个识心作用,就是认识作用,现在我们佛法上面说识,就是我们凡夫的识,在这个特别名要叫名言识,这个名言识,这个识所安立的,所看的,所对的、所想的这些东西,当然这个识什么?就是我看这一个东西,看了一个东西以后,所看见的东西我们叫他量,它这个法相上的,实际上平常我们不妨这么说一说,我用一个尺去量一个东西,量出一个结果来,我用一个秤,秤一个东西,秤出一个结果来,我用一个表,衡量一个时间,衡量出一个标准来,这个我们大家都晓得,对不对?你如果用尺来量的话,量出来的这个叫量果,这个叫量,这个量是以长度来计的,叫几尺几寸,以重量来计的叫几斤几两,而时间来衡准的叫几分几秒,几年几月,现在呢?这个地方的就是说,我们用名言去衡量出来的叫名言量。所以能衡量这个东西,我们叫做名言识,所衡量出来的结果,叫做名言量,这个清楚不清楚?所以这样东西,这样东西,它本来怎么样建立起来的?本来怎么样安立起来的?实际上,就是我们无始染污以后与无明相应,这个无明相应了以后,我们这个心念就产生一个错误的功效,这个功效我们就叫它识,这个识就是错误的,本来它安立就是它这个东西安立,既然跟在,根据这个东西而安立的。所以,在这个东西上安立的东西对它来说,自然是真实的。所以这个事情有,这个情况,而这个东西的安立本来是虚妄分别,所以它不是用理智安立的,所以那个时候,你用理智去观察,对不起,没有这样东西,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比喻,现在再说一个比喻,比如说小孩子,容或我们还自己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容或我们忘记了,看这些小孩子们,喔哟,几个小孩趴在地上玩,最小的时候,自己乃至于自己撒了泡尿,弄得泥巴弄的很高兴,长大了以后当然不会,然后在地上玩那些什么东西,我的印象,我小的时候,欢喜踢毽子,现在大概也找不到了,后来有那个什么布球,那个球你们叫什么东西呀?玩那个东西,现在的名字不知道叫什么!现在有现在玩的,那时候欢喜的不得了,大人总觉得不允许,那有的时候他处罚你,乃至于看见了以后把它拿掉了。哎哟,痛哭流涕,现在长大了,如果去看看,真可笑极了。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对不对?比如说你在这地方玩一个刚才说的弄点泥巴,玩了一个东西,只觉得这东西大家做,我的房子,你的堡垒,大家打仗,但是大人跑得来告诉你,你弄这干什么,赶快走走走,把你迁走,然后把那城踢掉了,哎呀,你在那痛哭流涕,会不会呀?会,为什么?因为在你这种情况之下,是你的那个时候的名言识所安立的,对不对?你千真万确的,两人打得很起劲,我在这造了一个东西很坚固,然后我弄了炮攻打他,他在那防守,结果一个大人跑得来,把你拿掉了,的的确确你很伤心很痛苦,乃至于几天你还是睡不着觉,所以你不妨从这个上面一步一步地去思惟观察,了解了,所以他这比喻是说明了这一个,这点东西,那么现在了解了这个以后,这个概念了解了,自然对他上面的问难,就解决了,所以他本来这个比喻是用一个容易懂的让我们了解难懂的东西。而真正说起来,这难懂的东西的内涵确是跟容易懂的很相应,不过,他这是相应部份,现在我们先把取出相应部份来解释完了以后,最后慢慢的再说,这真俗二谛建立的关系。刚才我们不妨为了容易了解起见,把我们所举的比喻,每一个都想想看,一个是说我们大家都没看见,就是平常的时候,我们晓得这地方,假定说,这地方常常有毒蛇,这千真万确的事实,那天有人看见个青竹丝,从我们后面芒果树上爬在那地方,对吧!假如经常有的话,到夏天,「喔,蛇来了」大家提心吊胆,然后你就算踢到个东西,我们一定心惊肉跳,马上两脚缩起来,这是一种状态。然后我们想到小孩子状态,乃至于想到刚才说的,告诉我们意识杀人的故事,更进一步的话,我们了解,现在我们这个认识作用是这样的状态,可是凡是不管是那一类,这是以它这个名言识,所安立这个东西,对他来说,的的确确是有,有这个功效,而且他这个认识作用当中,千真万确地是觉得有,所以刚才说,五根所对的这个东西,是它的现量,因为是它安立的嘛,对它就有产生功效,第六意识本来所缘的一直是缘五根给它传递的讯息。这是它真正的特质。总是跟着去转,跟着去转。这些东西,都是无观察识,假定你认真观察一下的话,那就找不到了,这真实的东西找不到了,所以在他这个比喻当中要说明的,人上的我,不观它是千真万确,一观察,没有了,同样的,我们刚才说这个识,不管神上的识也好,或者这个人说的识也好,或者小孩子讲的城也好,乃至于我们刚才讲那个东西,如果犯人登上去一看,那简直哈哈大笑,对吧?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我们都是如此,这情况就是这样。现在先说明这个。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 合上法喻,如绳非是蛇,喻五蕴非我。】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绳不是蛇,所以这个五蕴也不是我。
【如依于绳而生蛇觉,喻依五蕴而起我想,如依盘绳而现蛇相,喻依五蕴有我相现。】
同样的,尽管这个上头明明没有蛇,以及这个上头明明没有我,但是在绳上面却千真万确的可以让你生起一个蛇的感觉。同样的,在五蕴上面的千真万确的生起这个我,我们一天到晚就跟着这个转。同样的道理。
【如依绳现蛇而蛇非有,喻依五蕴有我相现,而实非有。】
同样的道理,依这个蛇上的实在的蛇,依喻找不到五蕴上头的我相啊!要找它的实在,这个实在我们有时候称它自性,有的时候称它为自相,有它的什么?不管种种,说真实的这个东西找不到。
【此即我无自性义】
所以说这个我啊!无自性,注意!叫「我无自性」,不是单单没有这个我,平常我们讲的无我的话,真正的全文应该是无我自性,这样的东西,我这个假的形相,这个是有的,你们懂得了这个,所以大智度论上一开头就说,明明没有我,那么为什么佛说要我?佛也处处地方说我、我、我,他这个我是以什么安立的?就是以世俗谛。那么这个世俗谛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说的名言量,这个无观察识之前安立的。他们为什么要用这个呢?他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的都在这个里头,所以要让你认得也认得这个,让你从这个上面认得了它,然后告诉你为什么有这个,真实的理智上面没有,然后你如理的信得过,信过了还要自己认真观察,信过了不观察没有用。经过你观察发现,唉呀!真的没有!一定要这样的次第,同样也说明了,只要这样的安立的话,确是有它这样的一个假名,或者叫名言量,或者有它的功效。乃至于从如此因感如此果,而种种这个因当中,必定有一个主因,是什么?无明,无明所现,所以十二因缘由这个上面建立了,无明故行,行缘识,然后呢?下面一段,全东西都来了,现在我们从这地方先继续下去。
【又如绳上虽毕竟无蛇,然由见绳为蛇故,生大怖畏,如见真蛇。】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0卷 B面
p. 578 (9)
【又如绳上虽毕竟无蛇,然由见绳为蛇故,生大怖畏,如见真蛇。】
就像前面我们了解了,绳上绝定没有蛇,但是为什么?因为无始无明所覆,妄见而看见这个蛇,所以那个时候,虽然没有蛇,确是真正能够生大怖畏,好象真的蛇一样。因此,
【如是依自五蕴所见之我虽非实有,然由分别假立之我,于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作一切事亦不相违。】
就这样,这个五蕴上面之我,实际上的我也没有;同样的,有什么?有分别假立,所以叫做分别假立什么,由于虚妄分别,这个假什么?叫做假藉。这个是假的,藉这个五样东西,因为你虚妄分别来安立之我,虽然虚妄分别安立之我,确是在四威仪当中可以做一切事情,就像前面这个蛇,明明是没有啊,确是要让你害怕,一样的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是什么?此即缘起义,缘起就是这个,你懂得了这个,了解了刚才我这句话吧!无明行识来了,这个识怎么安立的?唉妙了,就因为无明而行,行了以后而识,所以这个识本身就这样安立的,而然后再把识回过头来当然跟它相应,这个道理很简单,对不对?譬如说我现在这样东西是用这个方式,所以说是用地上立,还是用地上倒,从这个上面生,还从这个上面减,现在这个东西所建立的,自然还受这个建立的原来的东西受它的支配。譬如说我们做一个桌子,如果你做桌子用木头等等造的,当然一定还受这个木质的影响,如果这个桌子是用钢铁做的,是钢铁的影响,这个怎么化吗?譬如木头所做的用火来烧,就会烧坏掉了,用钢铁所做的话,对不起,你绕它一下,烧不坏。现在这个蛇啊!就是我们无明所安立的,所以你回过头来识所相应的,就是无明部份,就是这样彼此间的必然因果关系,这个也是个比喻。所以这个缘起就这个上头,同样的,你如果是这个时候你了解了,
【如是若见一切法都无自性,即由无自性故,便能安立缘起因果,是为性空现为缘起义。】
这个就是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中观的真义就在这里。前面这个道理我们都了解了,这样的话,你正确的见到,哦!原来一切法真正要照它的实在的真实的内涵,这个真实的内涵,叫它自体、自相、自性、真实有等等,没有!正因为它没有,才会安立,才会假安立,这个假安立,因为它是假安立,所以有这样的因就会有这样的果,假如它本来有的话,你怎么去安立它嘛,对不对?你没办法动它,本来就这样,你就不能动它了,所以说正因为它无自性,无自性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性空,所以正因为性空,是必定缘起,正因为缘起,是必定性空,是为性空现为缘起义。所以它正因为如此,所以它那个本性空,正因为本性空,所以才有、才现起,才会产生必然的缘起的意义。所以前面说,那这样的,因为你正见一切法都是空,所以是正见缘起;反过来说,若见一切法唯由分别假立,缘起因果替应正理,即由此果便能引生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定解,是为缘起现为性空义。反过来你了解,哦!原来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分别所假立的,因为这样的分别所假立的,所以你这样地怎么安立啊!就会有这样的一个形相,你安立的这个东西叫做因缘,下面现起来这个东西叫做果报,那么自然而然这个时候你啊!一切法必然是都是这样的安立起来的。这个安立起来都是假藉那些东西安立起来的,自然而然,你怎么安,下什么样的因,自然而然,现什么样的果。由于这样的道理,自然而然啊!才了解必然会引生一切法都绝对没有真实的确实这东西,这个时候你晓得,哦!原来缘起正是性空。现在我们常常说,明明是空的,就它偏偏就缘,好象这个里边啊有矛盾,现在你真实的了解了中观正见的话,那就一点都没矛盾。正因为它是空的,所以必定是缘起,这个幻有的现象,就是必然的,正因为它缘起,所以必然是性空,这个就是学教下当中的它的最殊胜的一点。譬如我们讲禅宗,禅宗绝对有它非常了不起的,非常殊胜的,特别的功效在,可是禅宗这个里边!它有它一个特质我们必定要了解,学禅的人一定要有老师,为什么?因为当我们证见空性的时候,那个时候忽然之间一切都消失掉了,乃至于以为一切都空,那时候,你不知不觉之间会走上话大空,何况在没有证见空之前,你在定当中,乃至于定慧都不认识。譬如说我们学定,你没有得定的话,根本不可能证见空性,所以得定的过程当中,从欲界定到未到底定的时候,那个一切的实质慢慢慢慢地像如云如雾这样消失掉了,好象身心不见这个状态,如果你了解的,以为证得了空了,那连它定,根本定都没得到,这是第一个错误,绝大的错误,我们很多人都陷在这个里边。进一非步,就算你真正的能够参,然后证见空性的时候,喔!见一切都没有了,实际上,他不了解这个空,而便是缘起义。这个你们如果是正式的去研究一下,正式学禅,以及看看那个襌宗古代的祖师的公案,都是这样地,很多人一下,说一坐破三关,一开悟彻底开悟,那时因为他已经走到很高了,这样,重新回来的时候,就好象以前存在银行里,跑去一看,哦!原来我有个上亿的财产。绝对不是现在有的,平常一步一步上去的话,一定是第一步初关,第二关,第三关,我想我们大家了解,破了以后,对不起,他那个祖师还在,还没有,你还要来,继续地再来,一步一步能跑下去什么?就是这个。万一你没,离开善知识的话,毛病就来了,很多、太多这种祖师们,都有这种典型的公案,或者他只破了前面的,然后因为没善知识的引导,自己觉得见道了,目空一切,话大空,自己也错,带人也错。
还有一种,虽然如此,但是问题没有解决,然后继续的在参访,到最后啊!才能够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而教下不,那理路上面先告诉你清清楚楚,然后你照下去走的时候,那个方法是非常稳当,但是见到一步的时候,你就晓得了,现在达到什么程度,现在达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一个老师是活字典,必定要你跟他有缘,一直跟在旁边,那个时候你还肯听他,他还肯指导你,否则跟在他身边没用。现在教下你这个理路清楚了以后,一定为什么要产生定解,然后你照着这个次第一步一步地走入的时候,你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哦!对、对、对,跑到那里,你不会走上这条错路,了解吗?就是它的两个特质,实际上呢?你真正地有圆满的师承,正确的方法,这两个的的确确是一样地,这个结果是绝对一样地,这个地方的特别的说明。反过来,你现在如果真实地了解这一点这个道理以后,平常我们!非常混淆的空有之间那个观念,不但没有一点的矛盾,而且必然两样东西要互相观待而立,空是观待有上而立,有是观待空上而立,拿掉了有也就没有空,拿掉了空就没有有,譬如我们论任何一件事情,说这个东西,然后呢?你说是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缘起,对不对?那是很正确地,那是塑料的,里边是什么的?经过怎么做怎么做?正因为它缘起,所以必然不是天生来有实质性的东西,实质性嘛!天生如此,本来如此,你不能改变,不是因缘所造作的,所以叫做无为法,有为法什么?你有所作为产生这样的功效,就这样,因为你有所作为而产生,所以同样你有所作为而有,有所作为而无,所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彼此间的必然关系,因为你用这种东西建立起来的,所以如果这个建立起来怕火的话,碰到火它也烧掉了,对吗?就这样,如果这个东西不怕火的话,那么碰到火,它也动不了它,这个是必然的这个因果关系,所以在这个上头一定是什么?正因为它性空,所以现起这个缘起之有,这两样东西你不能离开的讲喔!当然在我们平常状态当中,你只看它的一面,说现在用这个功,用它的时候,你根本用不着把这个理论搬出来干什么?这个不需要,这个是不需要的,实际上呢?对这件事情的本身是这样,至于用外面的东西是这样喔!当我们身心上的这东西,这个东西本身却是什么?跟它完全一样的,这样,跟它完全一样的,我们平常为什么所迷糊呢?就是当我们运用,实际上运用这个身心的时候,假定我们正确的了解这样东西的话,自然而然你要什么样的果,你就下什么样的因,你要避开那些果,你就应该避开那些因,反之,眼前这果,如果说你觉得不好,你就在因地上面怎么去拿掉它,因为我们彻底的了解一切法绝对不是天生如此,绝对不是自性有、自相有、实在有,这个叫做什么?性空义。所以你因为见到了性空,那个时候你会产生一个什么结果!任何事情战战兢兢,一点不会错,对不对?这个简单嘛?没有一个地方不由因果建立,所以到那个时候,持戒非常认真,马虎一点你晓得,你马虎一点,对不起,你这个马虎的因,就得马虎的果,你认真的因!必得认真的果,这样一来你了解这道理,你会不精进吗?所以现在人讲空讲错了,讲了个半天,讲完了空,什么都马马虎虎不要了,他何尝真懂得空?真懂得空,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
这里我要提一个事情,有的人是因为太善巧这个,所以常常说,唉呀!你讲了个半天空、空、空,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场,现在你想想看有没有用场?用场太大了,你如果是真正的了解了空的话,你必然会战兢砥励;唉哟,一点小地方都不敢马虎,对不对?这第一个。然后呢?我们如果真的把那个空理能够推广开来的话,你遇见任何一切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譬如人家跑得来骂你,平常为什么我们会发怒,这很自然啊!人家若是捧你,你自然就高兴!为什么?这很明白,当人家来骂你的时候,我立刻的反应这个是什么的一种状态?现在这个地方叫做无观察识,对不对?那个就是我们这个名言量,心里面就不加观察地动一下,他为什么来骂我,这是无始以来虚妄分别所安立的,你必然会发脾气,就这样,再不然的话呢?假定你经过多生的习气,养成功了忍辱,那个还是你的什么?以前的习性养成功的,还是行所安立的识,所以他来骂你的时候!唉呀!好了,现在不管是你容易发脾气也好,或者你能够忍辱也好,乃至于经过世间的修养来说;唉呀!你笑一笑也好,这个前者是属于俱生而来,后者是属于分别而来,必然产生结果,假定你真实的了解了这个空的道理以后,这个时候就看你了解这个空理的深浅,以我们现在来说,闻思相应的空理,这是我们凡夫下脚第一步应该走的,听懂了道理,原来一切事情都是这样地,为什么以前会产生这样的这种贪瞋痴?因为无观察识,现在你认得了,经常去观察,所以这个叫什么?如理思惟。假定你正在如理思惟的状态当中,然后这个人来骂你的时候,你想,绝对不是天生来的,一切事情一定有的因果缘起的法则,我不一定什么时候是不知道,但确定以前骂过他,所以会产生前面讲的业果等等的话,就是说这个业必然感得的果,这个道理何在不清楚,到现在完全清楚了,对不对?结果呢?现在这个清楚了,才能够对前面共下士这个业感果的产生决定信解,对吗?假定你对这个有了决定信解的话,是不是从理上面,从任何一个角落上面;你就很清楚的明白地解决眼前一切问题,对不对?那个空之功效!之广之美!乃至圆满!世间无出其右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学佛的人都不要,譬如念佛,你为什么要念佛,很简单嘛!我们无始以来都是什么?这个无观察识,无明相应;虚妄分别所安立的这个东西,一天到晚所对的,你就缠在这个里边,唯一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是唯一地,唯一的结果,你注定你永远受苦,你现在不怕苦则已,反正由你去,唉呀!你在地狱上面你不怕苦你去熬吧!不要说地狱在世界,唉呀!怕了苦;你再想办法,对不起!要想跳出的苦,唯一的办法这个路,那怎么办呢?说唉呀!要照着这个路一条一条路走的话,那个实在好难喔!那时你才了解了,怎么办呢?还在这个上面,所以那个时候呀!你不在那个细致的上面说要了解一切的内涵,要解决它,你只晓得一件事情可以肯定的,如是因感如是果,为什么?一定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所以眼前这个不理想是以前莫可奈何!现在你要扭过来的话,你只要因地上面念念下正因,将来必定感这个因相应的如是果,所以以前意念的时候,唉呀!这个难舍!父母也难舍,兄弟姐妹也难舍,子女也难舍,然后呢?子子孙孙,孙孙子子,永远牵缠一大堆,现在这些东西都是世俗呀!非常可怕,那一心念佛,这样,你如果能够心腹全部这个相应的话,尽管你没有如是真正找到,可是这个因果必然向前推演的结果!跟它相应!这个道理还在这个上头,你们念他,他们引你。
所以整个的佛法,没有一个滴一点漏洞,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突出,如果突出来,佛就不值钱了,世间很多定律,到了每一个地方!就有个极限,说对不起,有个例外,如果佛法有例外地,那佛法就不圆满了,对不对?所以你想?你懂了以后,那个地方用不上?那么你为什么要持戒呢?很简单吗?我是个凡夫,我并不了解我这个行持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在无明当中,尽管你现在觉得我用理智推断,但是这个理智推断,你的推断的凭证对不对?邪慧,不是正确的,所以我这个理智的推断只是增加什么?增加世智聪辩,增加了世智聪辩是没得用场,这种世智聪辩所安立的因果关系,叫戒取见,见取见两个,两个,一个是禁戒取,一个是见戒取地,尽管你以为如此,结果愈走愈错,怎么办呢?唯一的依靠就是佛是彻底正确认识的,换句话说,迫紧的,你只有依靠他,所以佛告诉你,要这样我就这样,要那样就那样,你晓得你只要这样做,一定感得这样的果报,所以自然而然,你只要持戒,也懂得这个道理以后,从根本上面去做,唉呀!必然会在起心动念当中,把得非常正确,一点不会含糊,你认得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这是我们必须应该认识的一个概念,清楚吗?
昨天晚上还有人谈起,因为我们随便谈起,说一些事情,所以有人说,譬如说大乘,小乘的开合不同,乃至于也就是现在讲到楞严的,譬如说不,密宗说楞严上面的清净明诲,你们不妨仔细去看看它,它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清楚,大小乘的开合不同不在形相上,在心地上面对不对?如果是你真的为了发了大菩提心,杀了也对,同样的清净明诲上面的三个清净明诲啊!它第一个其心不杀,第二个叫其心不淫,第三个叫其心心盗,它不在形相上面说,而在这内心上面说,道理在哪里!因为这个都是我们名言所安立的,所以转的时候也在这上面,因果的基本的概念都在这个上头。上一堂课有一个同学建议,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因为这位同学也慢慢地听出兴趣来了,所以他就问起那个师承!的的确确,我想,尤其是从头开始听的人都晓得,这本论完整的师承,的确现在尤其是你们稍为相应点的都会感受到这个法如此圆满!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时候千万注意喔!然后这个圆满的法还必须要你自己的理智去思惟观察,我之所以说这个话,的的确确有很多感慨,我自己的经验包括,今天早上还有个同学来问我,他说有人说教了这个要学密的,我听了这个话长叹一声,我不晓得你们懂不懂我这个长叹的原因,但是他下面的解释,我觉得非常同情他,没有错,正因为我们平常的时候,就没有善巧的应用这个理智,现在我们这里了解了,那平常我们为什么陷在这个生死当中,就是我们的认识作用,这个认识作用叫什么?名言识,叫无观察识,叫无观察识,而平常这个无观察识!一向是什么状态呢?一向就是痴痴呆呆,这是一种,这种人属于情见的,还有一种人的话呢?他善巧分别,一种属于情,一种属于见,这个都是无观察识,所以都是东风东飘,西风西飘,我们正式要学佛法的话,依你理智去观察,所以佛经上面说,不要因为我说的,你必定要如理思惟,现在大家不经过如理思惟,就算听了佛法,大家还是这样,那你学它干什么呢?你必定要照着前面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的话,不管人家怎么说,你都动摇不了你,而前面次第说得很清楚,这样,这个不去谈它,如果你正确地慢慢地上来,跟不上来有两条路,不上来的话有两种情况,有一种情况呢?他根本就跟不上,唉呀!这个愈修愈苦!那就不谈了,还有一种,因为他自己没有如理观察,然后人家说这个,他也听得这个,人家说那个,人家说好,他也去求,要去求又找不到,人家说不好,他也排斥,排斥得也莫名其妙地弄错,凡是真正听的人我想都有种感觉,哎呀!慢慢地觉得这味道听出来了,然后对我们眼前的错误都解决了,欢喜的很,所以他就问我,这时我才体会到原来这个师承这么重要,那时候我简单的回答,说是我只是找到师承何在?我并没有得到师承,这是因为完整的师承,这是最基本的简单的告诉我们一下,我曾经跟大家说过,我的老师,有几个老师,自己告诉我这么简单的说了一下,我才了解这个,真正的精要在什么地方,还有一件事情我体会到的,问题不是没有完整的老师,始终是没有好的学生,我自己就不是个好学生,所以没学到好的东西今天耽误了大家,所以如果说你们真的要想学的话,像我们世间一般地禅堂,那根本学不起来的,说老实话,唉呀!你的意见要这样,我的意见要这样,看见这个不对,看见那个不对,你没有尊重法的心情,绝对修不起来,我当初我们在那边跟着这个老师学的时候,一看见老师来,那在任何情况之下,那大家是鸦雀无声,在任何情况之下,都是这样。他如果说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有什么?跟他敢顶嘴,不要说他合理地,就是绝不合理地,我们低头是是是,有的时候心里还在嘀咕,如果比较好的话,同学人家发现,哟!你自己好好的检查,我们自己总归要在自己内心上面找问题,所以刚才那个同学说,现在他因为听到这个欢喜的法,所以建议大家在这个课堂里边一定要很认真的守秩序。这个呢?我也只是说,我只能说建议你们,本来学这个东西,都是大家这样的,不要妨害别人,至少这一点要做到。
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刚才说到这个,由于性空,所以真性空之见到缘起,真缘起之见到性空这两件东西,就像两只筷子一样,你要想拿这筷子夹东西,对不起!欸,少掉一只还不行!平常我们错在什么地方?错就错在不善巧学,讲空啊!不要有的,讲有啊!不要空的,不过既然有人有这个本事可以过那个独木桥,走钢索,这种人,天下的绝顶高手!我想我们普通是可没有这个本事,你们千万注意,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善巧学,在这个完整的地方告诉我们,这两样东西绝对不能分开,一分开,你一分开对不起,你讲空,空就空错了;你讲有,有就有错了,这是我们应该有的第一个,现在基本的信念,实际上这个信念还是靠什么?那你继续下去,你总要一步步的深入,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得愈透澈,然后你回过头来广看,不管是何经、何论?从小到密没有一个地方违背的,如果有违背的,对不起,它就有问题了,所以了义经之所以了义,那究竟圆满了,你用在任何地方,绝对没有障碍,什么叫不了义,它在这个范围之内说的;用到别的地方有障碍的,当然了义的真正的意思是不在这个上头喔!了义的真正地意思,实际上呢?了义跟不了义,它的运用的范围,它也是必然性的,这个是我们,这个地方,所以我常常说,我现在说的很多!都不是正确的按照法相,名词解释,如是按照法相、名词解释,一直嘛!这时间不晓得拖到几年,大家也没有完整学过嘛!我只是把我们容易懂的,从这个体验得到的上面来解释它,等到了解了这个实在的意义,不妨我们回过头去,如果要去弘法利生,那个时候,再学完整的法相,名词,那个才可以,当然你把这意思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家,那个到的的确确只要他心里面认识了,照着去自修,那绝对没错的!这个我要特别说明。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1卷 A面
心里面认识了,照着去自修,那绝对没错的!这个我要特别说明,所以现在我,现在所以用的很多的,这个名相,如果是以最严格的法相名词来讲的话,这地方是有出入,可是特别说明,这个意义内涵所指的,你们把握住这一点,然后不要在这个次要的这种漏洞上去找的话呢!你能够找到它的根本义,我们继续下去
p. 578 (13)
【如云:「此皆自性空.依彼生此果.二决定无碍.更互为助伴。唯此为甚奇.唯此最希有。」】
下面来了;说原来这凡是一切东西都是空的,所谓空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实是没有自性m所以叫自性空或者叫无自性义,现在我们了解哦!所以佛法里面的空,千万不要误解,以为说什么叫空?譬如眼前这东西,这个叫有,然后把这东西,说拿掉;这叫空,你完全错掉了,不是这个意思。任何一样眼前的东西上面,它并没有真实自性,正因为没有真实自性的,所以叫自性空,这样,因为这样的没有自性,所以它都是什么?以这个东西的因缘,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由于它没有天生来的特质的东西,所以由于这个因缘,生起跟这个因缘相应的果报,而这两样东西,现在才了解,决定不会相障碍,不但不相障碍,下面这几句话,更互为助伴,对不起!这是互相相配合而成立起来,就像筷子一样,筷子所以筷子一定是一双│一对筷子,这个独木桥是过不了的,要了解这一个,这个才是真是甚奇啊!这个奇什么?不可思议,真正的奥妙,唯此为希有,这个是真正佛法的最甚深义,这是现在把这个深义,用最粗浅跟我们相应的部份来说明。
p. 579
【又由略见缘起如幻.即能破除妄计诸法实有之实执.引生无自性决定解。是为正见观察圆满。】
现在下面说明了,由于我们上面的略见哦!这个纲要,换句话说,它总相大概的你如实的、一点不错的,见到一切法都是因缘生起,所以是如幻如化,它有这样的东西,就像幻化的一样,确是没有真实自性,而这个所谓的真实自性,都是我们妄想无分别时所安立的,所以就把一向妄想所计执的,实在有的这种执着,就破除掉了,对于这个确定的认识,确定了解一切法是如幻缘起之有,而没有自性,这个时候是观察圆满,正得到正确的正见的时候,这个正见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正见怎么来的呢!它必然要几个步骤,第一个,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听闻;这个一定绝没有第二条路,我们也容或看见说别人;别人怎么可以的,记住哦!佛法里面告诉我们,是从前面的无始到后面的无终,眼前只是在这个无限当中,一点点微尘一点点,你从这个上面微尘所一点点判断,这个是错的啊!所以有很多人的确的,像佛抬头一看成佛了!他并不是从抬头一看成的哟!他是从前面积了那么多,这是我们了解的,所以他最开头的是,一定从过来人这个叫善知识,所谓善说佛法里面有一个特别的,就是一定是啊如理如量;如其所证如实而说,这个叫善说。平常我们见面,佛善说法中、善说法中,这个真正善说的定义是这样的,这个定义都下的很严密,一定是他理,绝对正确;纯一无杂,量是圆满无欠无余,然后这个理,量如其次第啊,如实所证,一一亲自彻底圆满的证得,然后呢!把他所证得的能够和盘托出,还要一个条件─应你的机。这样,而一直把你从现在你相应的,引导到最究竟圆满的地方,这个叫善说,然后呢!能够说这样的这一个人;叫做善知识,这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你第一步,这外在的条件你先要遇到,遇到了以后,从他听闻,听闻了以后,要如理思惟。你了解了这一点,才发现说本论真正殊胜,一开头的时候,它不忙别的,先说明,先说明我这个造者殊胜,为什么要说这个,现在大家懂了!原来这样的造者,才是真正叫善知识,然后那个时候本论第二个安立的,本论所说的法的究竟圆满,那时候你才启发你的信心,启发你的信心有什么好处呢?那时同样你的认识,原来我现在在错误当中,那时候才可以告诉你,你要跟他学呀!必定要破你的三个过失;一定要具六想,否则的话,一直在我慢当中转,你没有用,我、几十年来,自己的、一直辛苦的,所以现在常常说常败、常败,败在哪里呢?就败在自己总觉要找老师、总觉得老师找不到!其实我现在才发现不是老师找不到,是我辜负了老师,为什么?我自己的过失没有除,我自己应具的没有具,所以它本论第三科就告诉我们、听闻如实相应正法,你还要一点准备、那个时候才说圆满的法,现在大家准备了没有?前面的基础不要;就要忙后面的,你可能相应吗?可能相应吗?这处处提出这种,非常奇怪的问题,这个奇怪的问题,如果说你如理相应的─应该的。可是他真正提出那个心情,始终是什么心情?不是觉得问难、不是觉得我不懂,从总总觉得以他的立场上来!说你这个错了,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前面自己的过错他不晓得,总觉得唉!这样,凡是这种地方,你都必需看看前面,这个过错有两种,有一种是见上的,有一种情上的,见上自己的见解;自以为对。情上的自己的习性;那一个东西拿不掉的;没有用!所以说那个第一个;为什么列为善知识列为一个条件,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所在啊,你要认得那个善知识,还要什么?还要你智慧去辨别,辨别两样东西,第一个你有了这个智慧才能够认识;是否真善知识,它前面也说过了,如果是、相似的你千万不能跟他,其次你要了解;你自己是如何状态,能不能跟他相应,要具足什么个条件?所以在前面告诉我们;依止善知识,你具了这个条件,来依止他的话;还要九心,这个九心都是根据华严经上面,大家还记得吗?九心当中第一心是什么?弃自自在,舍于尊重。平常我们一天到晚,以自己自在,说我心里要怎么想!最好我要找老师;老师老找不到,你千万不要这样想、然后我觉得要这个样,跑到那个庙里、这个规矩这么严、要叫我这么做,要叫我那个样,哎唉!请问你是这是干什么的?你跑的来,你不是说出了钱,跑了去找享受去的呀!而现在是应该说,我出了钱跑着去,来改我的毛病啊!你必定要认得
【如云:「若时二念不分离.由见缘起不欺诳.即破一切所执境.是为正见观圆满。」】
就像这么说的。如果说这一个空跟有;缘起及性空,这两样东西,原来分不开的,而对这个道理,觉得真实的,千真万确一点都不假的;那时候你对一切所执着自然就破掉了,就不会执着了,因为;就是这个样嘛!那时这个才是正见圆满的时候,所以以前我们一直讲正见,正见,有很多人听到那地方,人家听都听不懂的,请问你这个正见谈什么呢?听懂了那时候;还都、只晓得哦!原来正见在这个方向上面,你还要如理的去思惟,这个是说
【言不分离者.谓解空智与缘起智.更互相助也。】
看见没有;当你正解空的时候,正是正见缘起的时候,这是必然的,啊、反过来你正见缘起的时候是啊;正见到一切现象有的时候啊,你也同样的那个时候,唉!你正解空的时候,那么这个有什么好处呢?很简单嘛!当你见到一切现象的时候,平常我们一见到现象了以后啊,一向用什么啊?用我们的无观察色去对,然后欢喜你就贪着,不欢喜你就瞋,平常嘛!就痴。现在你正见了这个缘起了以后的话!见任何东西来;你的时候,你、见到了总相,见到的空,安住在上面,它动摇不了你,如果你更别相见到了,见到它的缘?果的必然法则;他骂你;你就见到了!以前我骂了他;现在还他,哎呀!阿弥陀佛!就这样,唉!你生不起瞋心来,然后他捧你,你也不会捧得飘飘然,被他欺骗呢!平常那个心里面当然你正见的时候,也不会痴痴呆呆,如果你了解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说你,我一口气能够爬得上,你也不会害怕,你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能够这样的因,这样果的话,这个娑婆世界当下本身就是这样,你害怕什么呢?否则的话,你到那个时候,你说哦!对不起现在尽管如此了,这个不安全可靠,那你要找一个善知识,然后善知识当中,你可以任何找哪一个,最好的│阿弥陀佛。那个时候你去念阿弥陀佛,那一个佛号的恳切啊,所以那个时你才懂得皈依两个字的真正意义。对不对!那有不皈依的道理,所以你正式懂得了;那有不皈依,而这个皈依绝对不是嘴巴上面的皈依,嗳!那个心心念念,如果那一念掉掉了,你就晓得这一念白过,所以啊禅宗祖师说的,说啊!一念不在犹是死人啊,你清清楚楚,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持戒的人也是一样,啊,这个持戒绝对不会在身、口上面着眼,而是在什么?在起心动念当中,因为这样起心动念;那个身,口是一定是啊,不会离开,如果你不了解的,说啊!我只要心里就好,就好了,而实际上呢?身、口是乱来;这个叫持戒吗?你懂得了这个不管你是若禅、若净、若律、若密,解决了。继续下去
【此于所破加简别言.谓无自性.非说苗无】
这句话要解释一下。哦!对。掉了一句
【如云:「苗无自性.是缘起故。」此于所破加简别言.谓无自性.非说苗无。】
就像说苗没自性,这苗是什么?就是普通一般的;说田里面长的苗,任何一样东西,这个苗这个东西啊没有自性,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缘起,它为什么上面说;不说苗无而说苗无自性│是缘起啊,啊、加以简别这个简别啊,就是前面啊我们先有一个;前面的、哦!我们平常说在这个条款上面加一个但书;或者加以注明,是啊、注明啊我所说的这个缘起是什么啊?就是讲的苗啊没有自性,换句话说这个地方啊,所谓无自性啊,不是说没有这个苗;而是说苗没有自性,现在大家懂不懂!平常我们讲的空是指什么?这个东西没有自性,不是说没有这个东西,现在大家了解不了解,因为我们不了解,说到讲空,好象讲没有这个东西,这个叫话大空,然后呢!拨因果。完、完;完了、完了,这个叫断灭空。所以刚才说的,禅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因为它的理路,并没有先告诉你,让你自己证得了那个空以后,你见到了唉!什么都没有了,那个时候完了!你变成功不是说没有自性,而是变成没有,因为你什么都看不见嘛!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任何一样东西,它不是没有,譬如像讲苗这个东西,或者茶杯或者眼前的一些东西,说不是说这个东西的没有;是没有它的自性,正因为它没有它的自性,所以必然是它是因缘现起的这样的有,这个叫做缘起有,这个道理就清楚了。
【由苗无自性语.即能了知非毕竟无苗】
由于这句话的了解,不是毕竟没有啊。
【故空能除无边】
因为这样所以你了解了空性能除无。平常我们说因为空;就说好象,就啊空的话;就变成没有了,唉!就妙咧。它现在中观的真正真义,因为你了解了空,所以把那个断无的那一个拿掉了,这个平常我们一般解释不是这样的,对不对?一般解释跟它恰恰相反。
【又由缘起因故.即知苗是缘起必依待他.即待他成即非自主.既非自主便非自相成就。故现能破有边。】
唉!从另外一个立场来看,它因为这个苗是因为缘起为因,所以现起缘起有的这个果,所以这个苗是必定依待于这个缘起的,既然是依待于因缘,所以绝定不是自主;绝定不是自由,既然不是自主的话,它不是自相;自己这样的,所以它现;现就是有,就是啊缘起,因为说有;这个缘起现起,因为眼前的这东西,所以破掉有边,平常我们破有边,讲空!所以破有。讲有!所以破空。唉!中观不是;因为它讲空,所以把无边、空边破掉了,因为讲有啊所犯的这个毛病都没有,因、因为你必定要了这个真义,才能够拿空破空;拿有破有,同样的道理,那个时候,这样的破法,你必定对这两样东西,有它的相互的密切互不分离的这个关系;有正确的了解,换句话这个是最正确的认识,既然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一切事项上面去运用的话,那是了无挂碍;了无挂碍就得解脱,问题就解决了。
【如云:「若知现能破有边.性空即能遣无边.性空现为因果理.一切边见不能夺。」】
那好了,就这样。你现在见,知道了现就破有边,知道了空就遣无边,平常我们啊不堕有边嘛!就堕无边,因为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现在了解一切法,它的特性是空的,因为它空所以必定现起因果的缘起则│理。你了解了这个,一切边见,任何的边见就不能动摇你了,这样,所以平常我们说,不落两边,是从这一个上面讲,绝对不是说平常的,我们听见很多人什么叫不落两边,好象是长是一边;短是一边,它广泛的到处去乱用一通,这个地方的讲的不落两边,是有它的这样的特质,现在我们了解了,然后你用这个原理,运用在一切事项上面;一点都没有错、一点都没有错。继续下去。
【◎ 如是从色乃至一切种智.皆是分别假立.十地佛果等甚深功德.虽初非世间常人之所安立.然诸佛随顺世间分别安立之理设立彼彼名言.所化众生即依彼地道等名言.不再观察.而有名言识转。】
嘿!下面看,像前面所说的从色;就是眼前的,乃至一切种智。色。就是我们眼前所说的。一切种智─佛;最究竟圆满的,这些东西都是分别假立,都是分别假立的,从我们凡夫到欲界上去到十地,乃至佛果等甚深功德,这些东西,除它的本身虽然不是以世间常人所安立,因为世间的常人,根本得不到这个;达不到这种地步、地步,这样,所以这个真实的内涵究竟什么?我们也根本就谈不到,可是现在呢!所以要安立这个名词是干什么?佛要来接引我们,既然要接引我们,就用我们的名言量来说明,所以是诸佛;随顺世间的分别安立之理,然后设立彼彼名、名言,才那个时候依根据了这个,有说种种方便、然后说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因为佛这样说,所以我们被佛所化的那一些众生,就依照着佛所说的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所指的这个!说这样;叫地道。这个地道呢?对什么而言呢?我们世间的形象,他告诉你这是苦、为什么有这样苦?原来造了这个结,这个因在哪里,那么现在呢!你不是要脱苦吗?现在这样的情况,就能够脱苦,这个脱苦的这个位次,跟你们世间的六道,这个轮回,六趣不一样,它叫作地、十地,那么怎么样达到那个一步一步上去呢?要走这样的正道,也是因为要化我们愚痴众生,这个时候才根据我们的这个名言识,所安立的种种名言,现在也了解叫名,由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种概念,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样;对于这个所说的,你的认识作用,传到我的认识作用当中,这个整个的过程叫做名言量,以及我们认识的叫做名言识,就是这个,而不再观察,而这个东西,唉!不必观察,那个时候有名言识转,它所以建立这个东西以后,就根据了这一个一步一步的深入走造上去。
【若求地道等甚深功德.名言假立之义都无可得。】
唉!因为这一个是这样的关系,所以如果你真的就算是佛在说的那些东西,它同样的找不到实义可得,虽然找不到实义可得,确是有这样的名言量,同样的也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那!佛的净土,乃至于佛的报身,就胜义谛当中有没有?没有。但是呢!正因为它没有实在的自性,确有它的缘起的用对不对!唉!所以说,蕅益大师解的这个弥陀要解上面却说的清清楚楚,怎么讲?唉!去则实不去;生者决定生,这个话怎么讲?我们实在不通,唉!为什么叫去则实不去;生者决定生,因为第一句话是就它的胜义谛来说,胜义谛有没有去来相,没有去来相,正因为它没有胜义、自性;胜义当中没有自性,所以必然有它因果缘起的现象,既然有因果缘起的现象吧!如此因感的必然如此果、所以生者是决定生,假定说实有去的话,对不起你就决定不能生,对不对!对不对!假定它实有的话,实有天生来的事情,对不起!谁天生来的事情,你就绝对不能用因果来建立,不能用因果来建立的话,你念了半天也不能;没有用嘛!所以假定说真正能去的话,你就不能生啦!懂了。对吧!所以你看看这个时候,我们才不会矛盾,解释得清清楚楚,否则的话;是、他有他们的解释的方式,我们听起来很善巧,但是呢!你总处处地方有很多混淆不清的地方,那个时候你也了解了;祖师为什么说,实际离地是一尘不染,佛寺门中一法不移哦!一点都没有错,正因为实际离地,胜义谛当中,彻底的空毕竟空,所以佛寺门当中,我们修行的时候,是一步都不能错!整个的业果缘起,是一点都没有错,请问禅宗的祖师真的讲没有吗?那我们懂得了!就这个道理,就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继续下去,故彼亦唯是名言分别之所假立也。对,是只要你一旦名言识还没有破除之前的话,当然我们必定要求生,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后呢!
【若佛假立地道等名.佛意宁非亦有分别.曰.佛身虽无分别.然为引诱众生.故顺众生意乐立如是名。】
是呀,那么就问说:佛假立的话,佛难道也在分别吗?说、佛自己本身虽然没分别;但是为了引导我们众生,唉!那个时候建立的。
【以是当知随应破派一言切名言。纯系随顺世间建立。】
现在这个地方,就最后说出来,中观应成派;所建立的名言,都是随顺世间的名言的建立,所以这个法相、法相指什么呢?这的的确确这个性空缘起;所建立的一切法│是。那么你要想来对这些人说明,一定要随顺着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当中,说明这个道理,让它从这个上面,一步一步的能够摸上去,等到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那个时候才产生一个基本的概念,所以现在千千万万不要说;哦!我碰到了那一步就执着这个,那就完了。它本来这个东西,是引导你认识了错误的;你就拿掉,可是我们现在偏偏,一碰到哪里,就执着到哪里,一碰到哪里,就执着到哪里,看见人家这个好就执着那个上面,是、不过它有一个好处哦!是什么好处呢?因为毕竟我们开始的时候,凡夫心量,它不是一口气能够解决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51卷 B面
他不是一口气能够解决的,所以先执取的是恶。在不能一口气把那个执取的恶破掉,把你的执取的,善巧利用你无始以来的,执的习性,把所破的恶,把你所执的恶,取代一个善,这样的一步一步上来!这样的一步的一步的上来,这个是他真正的重要。我们了解了这一点那就好了,要不然你不了解这点的话,是,你看见了好的,然后你执着了这个,就像爬楼梯一样,你爬了一级觉得对了,然后坐船一样,觉得我要坐船,你下了船停在那里,对不起,你还在这里哟。不要说你停在那里没用,你到彼岸,你还舍弃了船,还要上去啊!这个概念就很清楚了,对不对?就是这样,那个时候你就了解,为什么从修学持戒开始?他就说,如果说执戒而持戒的话,对不起你没有未得到佛说的真正的戒的道理,了解了吧!是不是很清楚,那清楚了。但是反过来说,假定你真正了解这个戒,去持戒的话,你对这个持戒还是战战兢兢,执取得很确实,这个怎么讲呢?如果你这个名言识未破的话,你对这个东西必定要执取,等到你破了以后,自然无有可执之烦恼,也没有破烦恼之戒,自然这个东西,每一个都是相应的,所以它必定是什么?相互这样建立的这个概念,一一都很清楚的。有病之前,一定要药,药是干什么?对治这个病,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概念你一步一步一步来了,所以吃药也是一样的,慢慢,慢慢的。现在我们同样学佛法也是一样,你先重病嘛,慢慢的怎么调,调了以后,慢慢的等到你病慢慢的减轻,药量也在减轻当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的话,要病就拿药,最错的一种的话,我的病是感冒,结果我也不了解,反正有病吃药,就吃那个肺病药,呀,一点用场都没有。再不然你是癌症,我就吃的伤风感冒药,我还觉得我在吃药,有用吗?没有用。更进一步,就算你吃对了,哦,一开始我吃对了,开始的时候,因为病很重,药量下得很重,慢慢的病好了,还是牢牢的吃这个药。对不起,病明明好了,然后这个药把你害死了!不是很清楚吗?所以每一个地方,这个说明什么?就是说我们这个佛法,它一定有一个对治,你了解了这个,你没有问题了。所以祖师说,佛经是什么?地上捡一个黄叶,那骗骗这个小孩子,懂吗?小孩子不哭了嘛!所以也就丢掉了,这个必定是了解了这个缘起法则,你自然了解了,原来这小孩子不懂,哭就骗他;既然我们了解,既然如此那我们不要它,结果我们树叶就不要了,不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你是大人你拿来骗人,如果骗这个小孩,没有小孩是你不要骗他,不信,我们自己是小孩子耶,要拿这个东西骗,我们现在把它丢掉了。以前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中了奖券,一个苦力,他只有一根扁担,一天到晚跟人家那个挑,作苦力,结果买了一张奖券藏在那个扁担里面,有一天中了奖了,嗳呀!好高兴!中了奖,这下好,那个扁担就丢掉了,扁担丢掉了以后,回来找那个奖券,完了,我的奖券没有了!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这个样,这个概念,现在学到了这里,好!慢慢、慢慢都认识了,所以为什么这个上头说明,如果你要正式的了解的话,非要关于这个最后的毗钵舍那,要了解,现在大家了解了吧?我们绝对不会像误解,哎呀!讲那个空,空空空,讲了半天,真是,有什么用?哎呀,这个道理这么圆满!问题不是它空对不对?你讲的对不对?听的错不错!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原来随应破是所以这样的。
p. 579 (12)
【如世间俱生心,随其所见不复推究即便取舍,如是随应破派亦不观察而立世俗。】
这个中观应成,建立这个世俗谛,是怎么样建立的呢?因为世间的人,他与生俱来的这种心,这种就是我们认识的作用,他看见了,看见了就觉得这样,就根据他看见的做为他取舍的标准,就是这个上头,如是随应破派这个是,就像这样,这个随应破,或者我们叫中观的应成派,它也根据这个,不必以理智观察推究,这个量叫作世俗谛,以世俗这个名言识去看是真实的,懂了没有?这个俗谛、俗谛就是这样安立的。换句话说,这个是一切缘起的法则,所以这一个俗谛,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所见的这个山河大地,对佛来说,佛的报土报身,都是在这个俗谛当中建立的,所以绝对不能离开那个俗谛,并不是我们凡夫才叫做俗谛当中,成了圣人好象拋开了,不是的哦!不是的!
p. 580
【有解随顺世间之义,谓凡世间愚人所说有无颠倒之事,我亦皆许。】
他,有的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不了解这个道理。怎么说?他说:哦!原来他讲的这个世俗谛是什么?是因为跟着世间的人,说世间凡夫所说的颠倒的事情!现在我这个中观应成派也觉得允许,他就是这样。这是是为了如是了知,这是大错啊!这是大错误,绝大的大错误。为什么要说这一个话呀?就是这样!因为这个世俗谛的安立,你必定要了解,这个地方得特别说明,唯识上面说,外面俗谛没有的,所以没有,俗谛是没有的,然后真谛是有,现在空宗,中观说什么?俗是有的,空没有。前面讲的一切都是什么?空!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当中一切都没有,但是对世俗的,正因为胜义没有自性,所以因果缘起如幻的假立是有,这个才是中观宗所说的,真谛当中没有,俗谛当中有。有的人不了解,以为它这个世俗是什么,按照世间愚人解释的,那他根本没有了解。依世间愚人安立这种,当然是错误的,你承认它对的话,那还谈什么佛法呀?你是跟着它走了呀!
【又应知随应破派自宗,于世俗法不分正倒,观待世间识则分正倒二类。】
还有进一步说,他所随应破派自宗,为什么常常说,应成应成,在广论上面不叫随应破,叫应成派!一个应成,一个叫自许。这个是中观当中的两个大宗派,而真正中观的正宗就是这个应成派,这个地方说随应破派。以世俗法,就是世谛当中,还分成功两类,那两类呢?观待世间识,则分正倒二类。
【世俗不分正倒者,以世俗谛,真理与现象必不相符,是颠倒法,无真正义,观待世间识分正倒者,如世人说此处有瓶,世名言量不能违害,瓶虽是虚妄法,然亦可立为有,故观待世间立为正世俗。若见一月为二月,见雪山为青色。待彼乱视虽是实有,然世间无错乱心亦能了知彼是颠倒。故观待世间立为倒世俗。】
到这里解释一下。我们前面说,这个这个世俗,这个不分正倒,以世俗谛真理现象,就是说不管它世俗上面,现在我们说世俗谛,对不对?实际上那个世俗谛里边又分两类,有一个叫正世俗,有一个倒世俗。现在我们先不管它,正世俗也好,倒世俗也好,它所建立的这个量,以真理、以理智去观察的话,跟事实一定不相符合的,一定是颠倒的,因为不管它是正世俗也好,倒世俗也好,看起来一定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而实际上以理智推断,没有真正的东西。所以这一个是第一个,观待世间识。进一步呢!我们纯粹从那个世俗谛,以世间来说的话,那就分成功叫倒世俗跟正世俗,这个怎么讲呢?什么是倒?什么是正?譬如说现在世间一般的人说,这一个地方有一个瓶,像我们现在桌子上面,说这个地方茶杯,这个茶杯,世名言量不能违害,前面己经说过了,是的!虽然我用理智去观察,它并没有茶杯的实在自性,但是却有这个因果缘起如幻而建立这个有,所以对世间来说,这个叫正世俗!另外一种呢?因为你的认识作用有了毛病了,神经错乱了,或者眼睛出了毛病了,你看那个月亮,看作变成两个,雪山白的,你看成青颜色,我们现在说色盲,换句话说,你的眼睛出了毛病了!会眼昏眼花了。这个时候,对这个乱视,错乱颠倒的这个名言识,看起来是有的,但是就拿世间无错乱,正确的心理去看,这个是颠倒的。所以观待,所以以世间来看的话,这个叫倒世俗。现在分三个,一个就是胜义谛当中这样,还有一个世俗谛当中是这样。不过世俗谛当中又分成:一个叫正世俗,一个叫倒世俗。正世俗就是平常我们五根健全的,倒世俗的话,对不起!不是五根,六根哦,就是有问题的。
【由此可知,世间愚人所计之颠倒名言,随应破派亦不必许其有也。】
因为上面这样的道理,我们晓得,世间很多愚痴的人,或者他错误的,这个时候所执着的这个颠倒的名言,譬如说,这个人发了神经了,狂乱了,他在那里说有鬼有鬼!对不起,这个鬼,就在他的眼光当中看起来有,但是那一个中观应成派立的世俗谛当中,却没有这样东西。他为什么要说明这个呢?因为前面有人以为,照你这样说的话,你所设立的世俗谛,就是凡是世间的人说的有都是有。不!世间要有正确的理智的人所安立的,这个才算是,那些错误的愚痴的人所说的,这个却不许的。这个地方就特别说明这件事情。
【总之,当知生死涅槃一切法,唯是分别假立,都无少许自性。】
在这个上头我们了解了,这个应成派,它虽然在这个地方分出倒世俗跟正世俗,可是不管它是正的倒的,乃至世间的人都晓得有违害的,不允许它存在;正世俗,世间的人都接受的,但是这个以佛法的正宗来说,了解这些法都是分别假立,生死固然是空,涅槃也空,没有一点点自性可得。因为这样,所以胜义是空,所以世俗是有,生定解已应善修习。对于这个前面这个道理,生出确定不移的见解以后,然后要好好的、善巧修习,前面是闻、思,现在下面才谈得到什么?修!
【修习之法,即如前说,定中修如虚空之空性,后得修如幻事。】
现在了解了,它这个闻思修的次第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当建立这个闻思修的时候,前面一定是经过闻思,这样的次第。同时实修的时候,我们有一定戒定慧,那个在前面奢摩他的时候说明了。那个时候我们就了解了,闻思修的次第是怎么安立的?戒定慧的次第是怎么安立的?为什么必然需要如此?
【若时以观察力,引生身心轻安彼定即成毗钵舍那。】
那个时候当你以观慧的能力,能够引发身心的轻安,这个时候就是毗钵舍那,这个才是真正的观,才是真正的观。到这个地方为止,大家我想基本的概念有,下面再说。
【◎ 丑四 学双运法。】
前面是个别的,一个说止,一个学观,现在要止观双运。
【若未先得止观则无止观双运之事,故修双运必须先得止观。】
故真正学的次第一定是先得定后学观,实际上这个观是特别的观,不是普通的一般观,因为你了解了这个观有两个特质,一个广义的慧,一个狭义的,这个地方毗钵舍那指观,要得定还是要这个巧慧,这个巧慧就是广义的,这个地方的真正的毗钵舍那的观,是特别观什么?它的次第一定先学止,后来学观,如果再学进一步学,学止观双运,这个是必须的次第。
【此复初得毗钵舍那,亦即获得双运。】
因为你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所以你正式次第去学,证得那个毗钵舍那的时候,就是获得双运的时候。它前面告诉我们,先修止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定一定要这样学,前面这个观,就是与闻思相应得到了正见,得到了正见以后,用这个定这样去学,那个时候跟修相应的这个观力生起来的时候,那个就是双运起来的时候。
【谓由前已得奢摩他为依止乃修观察。】
看见没有?
【若时由观察力获得无功用运转作意,即得双运转道。】
平常我们观察的时候,心力集中起来,对不起,心里面胡思乱想,你没办法集中。现在不!因为你现在得了定,得了定以后,如果你心一观察,定又散掉了,那没关系,我继续不断的去观,然后散掉了以后,他就慢慢的,观放缓一点,然后定,定住了又去观,观了以后又散了,再来定,然后慢慢慢慢调,调到后来这时候,当你观的越深,定力也越深,定力越深,观力也越深,到最后,观和定自然而然,任运而转。不要再像以前,力励运转作意,有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到最后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那个时候就是双运转道。所以一切时候,一切时处,你自然而然都在这里边,那时候就是修相应的。
【如声闻地云:「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
那就是引证论上面说,
【两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
问到什么地步,叫做奢摩他,毗钵舍那两样东西,合和起来,平等俱转?这个时候叫做双运转道。
【答若有获得九住心中第九住心,谓三摩呬多。】
先要从前面的九个次第,得到定以后,
【用如是三摩地为所依止,于观法中修增上慧。】
在这个定当中,修增上的慧,这个增上的慧,这个增上的慧是特别的哦,不是普通的,这是不是普通的,就是如理的,这样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增上!
【彼于尔时由观法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
那个时候你这样的修增上慧,任运的能够,任运而转。这个任运到什么程度?就像定的时候。所以平常我们心如果一动的话,那个心就乱了,现在呢!不,正因为你心努力观的时候,却是能够任运的用,完全安住在这一个上面,一点都不动,所以你观力非常的深、非常细,所以你能够如理的观察,而且这个慧本身,一定要经过前面的,如理的抉择正见,所以很多人说,啊,你不要先弄清楚了,就去观,观些什么?你根本没有得到增上慧,所观的内容是什么?你观错了。虽然得到这个任运,那是定,不是毗钵舍那,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p. 581
【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那个时候你的毗钵舍那清净的,鲜白的,否则是杂染的,清净跟杂染是什么?清净是,无明相应的就是杂染,现在由于正确的智慧,如理如量增上慧,所以清净!这个才是鲜洁清白,而这个毗钵舍那,跟着这个止同样的调柔摄受,所以换句话说,当你观深的时候定也深,定深的时候观也深。到那个时候,两样合和俱转,叫做双运转道。
【修次下篇云:「若时由离沉掉,平等任运而转,心于真义最极明了。当缓功用而修等舍,当知尔时名成止观双运转道。」】
就是说另外一个,这个两个,一个是相宗所用的,所谓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一个性宗修持的上中下,都说的内容一般无二。
【般若教授论云:「其后即缘有分别影像,若时彼心无间无缺相续作意双证二品,尔时说名止观双运转道。其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为双,运谓互相连系而转。」】
另外引不同的祖师传承,那个大论都这么说,它怎么说?其后,什么其后?就是说,你先以无分别影像作意,就是得了止以后,就缘有分别,有分别影像就是毗钵舍那,那个时候你的心能够无间无缺的双证二品,这个同样的,叫做双运。
【无间缺者】
什么是无间缺者?
【谓观察后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
这个才是,这个才是。
【双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像之止,与缘有分别影像之观,二品俱证。】
同时,在一个里边,就像我们拿筷子,两样东西,不是说此是此,彼是彼,这个为什么我说一开头的时候,我们现在说行解相应?为了行解相应在这里讲,讲完了跑到佛堂里作这个,那什么叫行解相应啊?因地上面,就是说,我在这里所讲的这个道理,然后照着去做,就是作这个,因地上面这样,所以果位上面才能证得这个,这个关键现在了解吗?所以这个行解相应,一定有这样的关系在里头,这因果是一点不能错啊!
【言相续者,是依观察修之毗钵舍那,与观后安住之奢摩他,非同时生。若由观力引生真奢摩他,当知此奢摩他时,有缘如所有性之择法毗钵舍那,与专住如所有性之三摩地奢摩他,相应而转。能得如是止观平等俱转者,必先已得修所成之智德。故住无分别中。略以观慧观无我义,如诸小鱼游安静水,祇可立为止观随顺相,非有真实止观双运之义也。】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581页!我们最后,昨天念这一段,今天简单的说一下,上面我们已经把止、观都简单的、扼要的讲过了。观的原则,这四个原则,非常重要,昨天晚上我们温习的时候,大家特别注意听到,就是你如果对这个善巧了以后,然后你处理任何事情,世间法、出世间法,它是最善巧的几个,重要的概念,你都把握住,把握住了,随便的很多小事上,你能够善巧的运用的话,都能够如理如量的,把这个问题,从外面的枝末上一直阐述到根本上面,而从根本发起,然后一切问题自然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说,自从前面一路学过来,前面不断的先在事项上面告诉我们,先这样,当从事项上面,根据事项的深浅,依照这个次第,一步一步的深入深入,现在从事项上面,找到事由最深的理论根本在这地方,从根拔起,所以当前面后面,你能这样融贯起来的话,整个事理的纲要都把握住,因为把握住了,所以你能够运用在一切事情上头,而运用的时候,就会事、理、心,三事同时并进,因为能够这样的三方面同时并进,所以对于这问题的解决,彻底圆满,要想达到的功德,也究竟圆满达成。它有这样的善巧,这样的好法。
现在我们来再解释一下,昨天最后那一段,那一段是从那里开始?双证二品,是吧?双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像之止,与缘有分别影像之观,二品俱证。是不是从这里?前面告诉我们的,说,从不同的几个,已经说明了这双运,双转的意思,止观双运的意思,这上头重新解释一下,般若教授论上面,说无间缺,什么叫无间缺?前面说的,观察以后,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上面是引论上面,论上面说这两个东西能够无间缺,什么叫无间缺呢?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