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调整闻法及修行动机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调整闻法及修行动机
2000年4月讲于香港佛教显密研修院
在听闻佛法讲解前,听者应生起正确的听法动机。我们在今生有幸得到了宝贵的暇满人身,实在不该浪费,应致力寻找成佛之道,以及进入此道之门。我们必须刻意地调整自己的发心,修行经验较深的行者并不需这样去做便能自然生起,但以我们的程度来说,必须要这样刻意调整动机。
既然我们有幸得到暇满人身,就必须要珍惜,未来生很难再有这机会,是故不可浪费。佛、菩萨经常告诫我们要珍惜暇满人身,原因是已得之人身于未来生很难再得到。如果大家有到不同的道场听法,每位法师在开始时都说暇满人身教法,大家可能有听厌的感觉,但这点其实十分重要。现在说的「暇满人身」并非普通人身,而是具足「有暇」和「圆满」(八有暇和十圆满)的人身,因此要好好珍惜。普通人身其实与畜牲分别不大,故得到暇满人身者必须尽力去取得一个心要成就,为这暇满人身取得一些意义。如果不强调这点,只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可能大家仍会拖延时间,不会认真地修行。人生无常,我们并不知死期何时来临,故千万别陷入拖延修行的境况。佛教徒与非佛教徒对比,世俗认知有很大分别,非佛教徒见到佛教徒坐着修行认为是浪费时间,因他们认为财富比人身重要。反之,佛教徒并不想浪费暇满人身,不想刻意追求财富,因为他们知道有过去生和未来生、知道必须在今生种下大善因,才有可能在未来生再次得到暇满人身。这道理大家都能轻易明白,并不需要问上师、占卜、向有神通的人问下生将投生哪一道,自己计算一下今生所作善恶便会自己知道。
现在大家只要计算一下所做的恶业,就很清楚下世得到暇满人生的机会有多渺茫了。想来生得到好果报,必须恒常修行才能获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三宝、因果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否则一生就会像溜冰一样一滑便过去了。这比喻形容对皈依、业、因果没有信念的情况,虽然我们修行时常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我们一下便唱过去了,好像很想赶快念完的样子,其实完全没有打动自己的内心,也没有生起皈依的觉受。大家已计算过善、恶业的比例,得知自己所作所为与人天善果背道而驰,下一世肯定投生到地狱去。但是只停留在担忧的层面是没有用处的,我们应该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向三宝祈求、忏罪,用尽一切办法去改变这境况。只是伤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以此作为基础,生出对三宝的皈依心,把来世不堕地狱的事交托给三宝,一心皈依。惧怕三恶途苦、祈求三宝护佑来生不堕三恶道,此是第一重动机。
以此为基础再加深一层,我们想到:「一次又一次做恶业后,才祈求不堕三恶道,并不是究竟的办法。即使我不堕三恶道,仍未脱出轮回,这不是最理想的处境!」我们再进一步想:「我必须脱离轮回!」,培养出第二种动机——欲求脱离轮回的心。要达到脱出轮回之目的,必须消灭烦恼与业障。如有业障就离不开痛苦,只能在苦海轮转。轮回如沸腾之水、如火山熔岩,我们多留一剎那也不能忍受,须马上用尽一切办法离开苦海,故生起第二层次之发心,希望尽快脱离轮回、离开生死苦海,生起出离心,这亦是对自己的悲心。这基础是发自珍爱自我、与生俱来的动机。我们求学、上班是照顾自己的利益,现在我们只需把眼光放远为未来世之利益,故我们可说这实为对自己的悲心。
只对自己发慈悲心要脱离轮回是不圆满的,只为着珍爱自己而脱离轮回并不圆满,必须生起平等心、珍爱一切有情众生,而非只珍爱自己,故我们再进一步发心要证果以利众生,而发起第三层的发心——发愿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成佛。
以上机生起后再想,成佛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从显乘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来积聚功德才能成就,但我们不忍见众生每一剎那都在受大苦,故发愿要马上成佛来利益众生,如此生起第四层次的动机。
以上是以简单方法来调整动机。我们其实亦可以用更详尽的方法进行调心,但按照刚才所教的做可说已经如法并且足够。
无论修显乘或密乘法,必须用同样思维方式,首先调整发心。调整动机是很重要的环节,好比做面包必须用酵母与防腐剂,有酵母才能发起面包,而防腐剂能把存放时间延长。如缺此两种材料,只有水和面粉便发不起和易变质。同样的道理,如没有正确的修法动机,即使我们很努力修持佛法,也不会有力量,而且难以持久。另举一例子,就算你到不同地方买食物回来,如果缺少了一个电冰箱,不管你的食物从哪里买来,最后都会变坏;同道理,不管你到过多少个道场、听过多少教法、修过多少不同的法门,如没有一个好动机,便没有多大意义了。
----------------------------------------------------------------------------------------------------------------
----------------------------------------------------------------------------------------------------------------
- 相关文章
-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皈依要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