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佛理精华缘起理赞
多识仁波切:佛理精华缘起理赞
宗喀巴大师生平简介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一1419)生于青海塔尔寺一个藏族牧民家庭,六岁时被萨迦派名僧曲吉东珠仁钦带到夏琼寺进行培养。七岁受沙弥戒,法号称洛桑扎华。大师从六七岁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神童智慧,未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小僧人一起玩耍中学会了藏文字母和拼读。在曲吉东珠大师身边学习了十年,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十六岁时进藏,为求名师几乎走遍了前后藏各教派诸大寺院,拜仁达瓦等名师三十多人。二十四岁时在那唐寺参加了因明、大小乘阿毗达磨、律学等四论答辩,获得了四明博士学位。此后又游学萨迦、桑普、泽当等寺参加般若学和其他大论的答辩,以超人的智慧和辩才博得了学界的称赞。大师在三十岁前学完了显宗经典名著大论。三十一岁时写出了旷世之作《般若金珠蔓论》。此后又用于多年时间学习了续部密法,得到了各派的密法传承。
宗喀巴大师是闻思修全面结合的典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是大师的一个突出特点。大师求知若渴,但却绝不盲从。对前人的疏论、学说、概念甚至词义解说都要经过寻根究底的审视考察,才决定取舍。如大师在《缘起理赞》中说:“如此珍贵无比之法,却被学浅无知之辈,搞得就像马兰花草,交错倒置乱无头绪”,“见此情景于心不忍,千辛万苦探索求知”,“当时研究教内教外,众多有关疏解论议,使我产生种种怀疑,不得其解忧心如焚。”就是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促使他对显密经典理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吸收前人正确的理论,批判错误的观点,提出新的论证见解,使得长期被无知、曲解、邪说云雾覆盖的龙树、弥勒的显密经典学说重放光明。大师对显密理论在逻辑上的统一性、合理性,教理的开掘和解释的高度精确化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大师开拓性的研究成果,都反映在一字千金的论著中。大师一生著作共有十九函,一百七十四种。经论字数相当于十九部《菩提道次广论》。在理论上具有分辨能力的人,对各种经论解说进行对比后,对宗喀巴不产生深刻的敬仰是不可能的。
宗喀巴降世时藏传佛教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年代。僧侣戒行不严,教风不正,思想混乱。宗喀巴大师以大智大勇肩负起了改革振兴佛教的历史使命,除了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地从教义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外,还从整顿戒律,整顿教风,建立学院式的寺院,加强经学正规教育,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教理的知识型的僧侣队伍方面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
宗喀巴的这种突出贡献,得到了各个教派的充分肯定。宁玛派称颂宗喀巴是莲花生的化身,宁玛派著名学者居米旁作赞说:“佛菩萨的终极理,缘起性空甚深义,造出正确可信论,除您之外还有谁?”第八世噶m巴作赞说:“北方佛陀殊胜教,邪风侵扰衰败时,驱邪扶正宗喀巴”,“说空无敌宗喀巴”。在宗喀巴众弟子中,建寺兴教、著书立说、作国师法王者,在藏传佛教史上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高足弟子,见于史书的就有一百零六人,普通僧俗弟子有数十万人。达赖喇嘛和班禅就是他的两大弟子的转世系统。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和再传弟子将他的清净法脉传遍了中国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北部满蒙地区,成了明清两代王朝朝廷信奉的主要宗教,并在北京建起了属黄教的喇嘛庙。
宗喀巴降生六百年之际,藏传佛教得到了第二次向外辐射的大好机遇。她以独有的哲理和价值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大了科技虽然发达,但精神文明却面临危机的西方世界。
1997·12·写于兰州
《胜道启门颂》略讲
《胜道启门颂》显宗密宗二次第的纲要,是八万四千法的总括,是修行佛法的基础。藏传佛教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次传法、灌顶前都要讲《胜道启门颂》,贡唐仓大师每次讲经前都要讲,因为这是基础法门,非常重要。.........
《胜道启门颂》是宗喀巴大师在修上师法时为求上师本尊的加持而作的,所以《颂》中有“求加持”字样。“万般功德之源是恩师”,是讲学佛、学法的一切功德的根源是自己的上师。"以礼从师求教是道根",是指以礼节恭恭敬敬尊重上师,听从教导,从思想上、行为上按照上师的教诲去做是进入佛法、入道的根本。
所以,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第一个法就是上师法。在其他教派中也都很重视这一点,也就是说,不管是萨迦派,还是噶举派,都必须要有上师传法,并没有在虚幻中见到光了,或见到观音菩萨了,或自己看书学到法了的说法,更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法。像这一类的东西我们藏传佛教不予承认,因为任何人证明不了那是真的。"万般功德之源"是指从释迦牟尼到自己的上师代代相传,从未中断的真正的佛法传承,就像流水不断一样,法脉末断。
在显宗中强调尊重上师,这是从恩师的角度来尊敬求教的,在密宗中更进了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上师当佛来看待,当作本尊来看待,当作一切功德的根源来看待。也许有人认为:有的上师很有名,有很大的成就,可以当佛看待,但有些师父普普通通,看不出什么特殊,也没有什么成就,怎么能当佛看待呢?这一点实际上不在于上师怎么样,主要在于你自己怎么看。..........
...........
得到人身非常难,但更难得的是得到佛法,这是非常珍贵的。珍贵到什么程度呢?比得到千万个如意宝要珍贵。得到了人身和佛法,从此,上升和下堕的契机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没有什么上帝,也没有什么造物主,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上帝。你的心性想上升就可以成为佛、菩萨,心性不想上升就可能下堕为饿鬼、畜牲、地狱(三恶道)。人生下来的机会很偶然,但死亡的机会却很多。有的人生下来几个月就死了,或几天就死了,有的还没生下来就死在胎里了。有的活十几岁,顶多活一百来岁,还会遇到很多灾难。如水灾、撞车、坠机、沉船事故,躲也躲不掉。我们坐在这儿,假如来个地震,都跑不掉,活不到下一个时辰。..........
.........
有的人说,等有了时间再修,明天再修,等老了再修。你有没有明天,有没有老的那一天还很难说。从佛经上来讲,人生无常,生命在宇宙中就像闪电一样地一闪而过,光阴是非常短暂的。因此要珍惜生命,珍惜佛法。
............
诸恶不做,诸善奉行,利益众生是三善戒.佛教讲科学,讲因果,没有无因之果。成就佛果必须要栽树育苗,然后浇水、培育、护理,还要有适当的土壤、阳光、水分。佛果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现在有的人不愿意种树,张着嘴等着佛果从天上掉进自己的嘴里;有的人想学最高的法,最密的法,不修成佛的法。也有迎合大众口味的人,传所谓“耳传法”、“金法”,拿非常动听的话迷惑大家,实际上什么作用都没有。他连树都不会种,没有基础,怎么能成就佛果呢?
人的烦恼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念头引起的,止住各种念头,不让它从心里生起,就叫“定”。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条条思考,就可以进入“悟”的状态。真正的止观并不是枯坐,也不是什么都不想,这种坐法气功中就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就是要从佛教的角度,从人生无常、因果报应等方面来进行理性思辨,然后,在定中进行体验。
...........
如果一个人的根基不牢固,就接受不了密法金刚来,就像水银倒迸脆弱的玻璃瓶中,却压破瓶子而掉落,此为“漏器”,倒进多少,漏掉多少。因此,要成为宝器才能修金刚乘。现在修行的人信力不够,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三心二意,今天修这个法,明天又修另一个法,最后什么也没有修成,两手空空,根本的问题是缺乏信念,不属宝器。
.............
修习密法,必须按生成、圆满二次第的义理来修,一般的修法不起什么作用。坚持四座瑜珈行,指的是一天修四次:早饭前一座、午饭前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一般的闭关就按这个修。修时必须按上师的指导来修,如何修、如何闭关,都要严格按仪轨进行,不能随便修。
.............
善知识指为自己提示正道的上师。希望自己的上师和学友健康长寿,身内外的魔障,像青烟散尽,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
《胜道启门颂》虽然短,但道理却非常重要、深刻,如果每天能把其中的道理想一遍或者念诵一遍,也比获得很大的神通强百倍。这是一切法的基础,是衡量学佛者的一杆秤,可以拿它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比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一点重视了没有?相信不相信因果报应?如果这一点还不信,你就是念多少密咒也不起任何作用。菩提道次是成佛的导游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讲的都很清楚,就应该按这个步骤一步步修。是不是修行的人,拿它来检验,便可一目了然。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
要 义 解 说
一、颂词简介
《缘起理赞》是号称第二佛陀、第二龙树、雪域说空第一的肉身文殊宗喀巴大师的两部佛理精华名著之一。这部著作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以赞词的形式,钩玄提要地阐发了深奥无比的中观哲理。“一粒沙中容纳三千大千世界,沙不变大,世界不变小”的不可思议境界,在读这篇赞词时才能体会到。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意境深远、语言生动优美的哲理诗篇,所以雪域学人将《缘起理赞》列入了宗喀巴大师的诗学名著四大《颂赞》之首,并不是没有道理。
但从佛教哲学角度来看,正如它的名称中显示的那样是“佛理精华”,它的学术价值可以和龙树的《中论颂》及月称的《入中论》并驾齐驱。在藏传佛教史上流传着许多修行人在聚精会神地奉诵《缘起理赞》的朗朗读书声中寂然证悟性空的神奇的佳话。
............
二、难点解说
1、“缘起”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
在学习《缘起理赞》时首先要搞清“缘起”这个名称的准确含义。“缘起”一词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缘起”的一般含义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只适合于有为法,不适合于无为法,只限于事物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于非因果关系的事物。
这种缘起又分内外两种。“外缘起”指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如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内缘起”指的是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外缘起”是事物的普遍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和佛教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而“内缘起”是佛教独有的缘起观,即十二因缘。外缘起是通过世俗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因果规律,而“内缘起”是佛地的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事涉隔世,世俗经验很难证明。
“缘起”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如果承认这个说法正确,就不能不感到世俗因果观,或者说自然科学的因果观,并不完整,或者说留有一大片空白。因为,这种因果观中只有世俗经验范围的物质因果观,没有生命生灭流转的因果观。只有佛教才把缘起因果规律推广到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一切领域。
“缘起”一词,除了上述一般性含义而外,还一个只有中观论使用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在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起”义释有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大小乘通用的缘起概念只有“因果相连”之义,没有相依、相对之义。
而中观论使用的“缘起”一词,远远超出了因果相连之义,包括了并非因果关系的事物相互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名称和事物,大和小,长和短,有和无,快和慢,常和无常,有和非有,生和灭,来和去,上和下,左和右,东和西,美和丑,善和恶等等,都相依和相对的存在。但因果关系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从因果相依的角度讲,只能说果的存在依赖于因的存在,但不能说因的存在,依赖于果的存在。如果因的存在要依赖于果的存在的话,那么,在末生果之前,其因也应该不存在。但这与事实相背,因果有时间的先后,因在先,果在后,有因之时无果,有果之时,因已成过去的不存在了。同一事物和事件的因果,不能同时,故“因”依赖于“果”的观点是说不通的,但从相依、相对的角度上说,“果”不但依于“因”,而且“因”也依于果。因“果”是“因”的相对存,“因”也是“果”的相对存在。因为无“因”不能称作“果”,无“果”也不能称其为“因”。比如“母亲”与“子女”相对,若无“子女”,怎么会称“母亲”?一个妇女,对其“父母”是“女儿”,对其丈夫是“妻子”,对其“子女”是“母亲”,若离开她的相对条件,她便不具备上述三种性质中的任何一种性质,这便是相对存在之义。这种事物存在的相对意义,不但外道不理解,就连教内中观以下的唯识、经部、有部均不能理解。所以宗喀巴大师在本《赞》中说:“对您胜法宝中珍宝,因缘之法坚信不疑,却不理解性空之义,这倒使人感到离奇。”这“性空之义”就是相对存在之义。若理解了缘起的相对义,就等于理解了缘起无自性,即自性空之理。有人说“缘起性空”是三乘佛法的“共同原则”,如果是那样的话,有部、经部、唯识宗不都成了中观家了吗?
2、“中观”一词的哲学含义
“中观”的“中”的含义是排除“两边”,“观”是智慧见解。“中”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原本状态。这“原本状态”,就是没有经过人为地改造、添加、减少任何成分的自然状态。正如《现观庄严论》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可减损,也无任何可增益,真实之物真实观,见真实者可解脱。”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存在,没有一件是“纯客观”、“纯自然”的原本之物,都被人们涂上了一层主观色彩,人为地进行了增减取舍的“加工”。原本不带主观倾向的“中间物”(事物的原本“中性”),在世俗分别智中已失去了本来面貌,被加上了常断、有空、法我(物自性)、人我(人的自性)之类的戏论成分。“两边”是指“常边”和“断边”,即“有边”和“空边”。“常”和“常边”不同,“断”和“断边”不同,同样,“有”不同于“有边”,“空”不同于“空边”,这一字之差,有天渊之别。宗喀巴学派,对这类概念有严格的界定。宗喀巴在《中论大疏理海论》中指出:“两边”的“边”,是指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见解,是堕人错误深渊的悬崖绝壁上的危险道路。不能把符合实情的有无之见,视为“有边”和“断边”。若说,佛有某种功德,就认为堕入了有边;若说,佛无二障,就认为堕入了断边。若是那样,就是大错。“二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构妄念。“中观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所以就自然排除虚构妄执,显现事物的原本状态。
“中观”一词所代表的对象共有四种:(1)是基本中观,指一切事物的本具“中性”,即不变法性。如万物无一例外地都是缘起的相对存在,因此,无一例外地都属无自性之物。这种万事万物的相对现象的“有”和绝对自性的“空”的统一,就是基本中观;(2)处于学道的中观见是 “道中观”;(3)佛地的明见二谛的直观智慧是“果中观”;(4)解说中观真理的经论是“论说中观”。
从本质上讲,一切事物的无戏论本质法性是“本具中”,但这“本具中”是见道以上的圣众和佛陀的定中观慧的境界,并非见道以下的分别智境。 在见道以下的众生,通过中观经论的学习,可以获得中观的抽象概念,或者说抽象思维性的理解,这是世俗分别智的最高极限。要想跨越凡圣的界限,获得真实中观见,需要修止观,获得智能的根本转变,达到见性悟空的道位。“开悟”的悟不是道理的认识理解,而是产生世人从末体验过的一种现量直觉。在此之前,对“中观义”的所有思辨性的理解都是脱离不了语言和思维的抽象性框架。因此,必须分清楚真智体验性的具体中观和俗智分别性的抽象中观。前者如进人“实地”,后者如“掌握地图”,不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3、缘起理为何被称为佛理精华
佛法概括起来,只有见、行二法。“见”犹如人的智慧和眼睛,行犹如手足。人无智慧和眼睛,形同僵尸;虽有大脑智慧和眼睛,若无手足,将寸步难行,什么事都做不了,像四肢瘫痪的残疾人。所以在佛经中把智慧正见,比作“国王”、“元帅”和“眼睛”,把“善行”比作“臣民”、“仆从”和“手臂”、“腿足”。一个健全的人离不开身体上的这两种东西,所以,佛法也始终离不开见行两个组成部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具有聪明智慧和受智慧操纵的身体和手足灵巧的创作活动,而动物则痴呆、笨拙,只有靠自然本能生存。
佛教的根本宗旨是离苦得乐。众生受苦的根源是贪、嗔、痴等烦恼,一切烦恼的根源是无明。无明有种种,如不知善恶因果报应,也是一种无明,但作为受生转世主因的无明不是广义的无明,而是俱生我执无明,“俱生”是指“先天性”的,非后天习染性的“本能”。这种“俱生无明”,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和动物的本能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就是产生自私自利、贪心、嗔恨心的总根源,要想消除苦厄,就要破除这个苦厄的总根源。这种俱生无明是一种盲目的虚妄意识,经不起深细智慧的观察考究。因此,治这个顽症的唯一良药就是激发无我真智即悟空真智。佛法八万四千,最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启发众生,生出真智,消除虚妄执见。
佛陀在无数世来千辛万苦,寻求学习的主要佛法是“般若法”。在中土降世,施教说法四十多年,说法的中心仍然是般若法。佛陀训示说:“在这个世界上,若般若修行存在,就是我教存在,若般若修行不存在,就是我教不存在。”宗大师在本《赞》中说:“世间中的一切忧患,其根源是心智愚暗,明见此理可以根治,故此讲说依存因缘。”“您的一切教化之言,均从理证缘起立意,目的只是远离苦楚,除趋寂灭别无他求。”懂得这些道理,就不难理解把缘起性空之理视为佛理精华的原因所在。
4、几种错误观点的纠正
讲到“缘起性空”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空什么”和“如何空”的问题。
前面讲过,中观智慧要破除的是主体我和客体法上的虚妄颠倒意识,即保留其本有的,消除其虚构的,并不是把没有的说成“有”,有的说成“空无”。但在世俗意识中所呈现的都是虚妄颠倒相。在种种虚妄颠倒意识中,最主要的有两种,即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个“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我”,而是指“自性”。如在月称《百论疏》中说:“我”是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其他事物而存在的“自性”。
从理论上讲,自性应具备三性:即非造作性、常住性、非依他性。“非造作性”就是非因缘生成性,“常住性”就是无变易性,“非依他性”就是非相对的绝对性、独立性。这三种恰好是缘起性的对立面。人的“自性见”或俱生“自我意识”,是一种一切含识生命共有的本能性的盲目意识、我执意识,并不具备上述的“三性”。藏传佛教史在否定自性问题上,有过“否定范围过宽”和“否定范围过窄”两种错误倾向,后来宗喀巴学派进行了纠正。否定过宽是把否定的领域扩大到了缘起的领域,认为缘起也虚无不实,其结果就是否定善恶因果报应,否定事谛的一切见行,最后把佛的四身都认为是虚幻意识的虚构——这是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是最危险的断空、断边;否定范围过窄,是只否定具三性的自性。这有两点不当之过:
(1)否定具三性自性,无损于具生我执和实执,因为人们思想上的我执自我意识中并没有具三性的分别见。因此,否定具三性自性,犯了该否定的末否定的过错;
(2)自性的“三性”是因缘生成物的相反性质,懂得有为法的缘生性、依他性、无常变易性,就等于破除了有为法的相反的“三自性”。
如果这也算“悟空”之理的话,那些二乘人,个个不都成了悟空之士了吗?因为,他们没有不了解有为法的无常、缘成、依他等特性的。
其次,对真俗二谛义上应消除各种错误观念。“谛”是“真确”义,“真谛”是圣位定中智中呈现的真实,“俗谛”是世俗智中呈现的“真实”。同一样事物,对真智和俗智所呈现的性相是不同的,在真智中呈现的是“本质”,在俗智中呈现的是“现象”,应承中观并不否定俗智中的所有现象,而只是否定其中的实在性。对“人”和“法”的实有自性,真俗二谛都不允许,也就是说“实有自性”用真、俗二智观察,均不存在,这完全证明这种实有自性只是一个无明妄心的虚构。世俗智所认可的一切事物、现象,顺应世俗见,原样保留;出世真智,从实有本质和自性的角度,一律否定,空若太虚空间,俗智见有不见空,真智见空不见有,两种智慧,两种境界,在俗智中相互对立,在真智中对立消失。在定中见空,出定后得智见,见虚幻的有相,并无实有执著。这种空有一体,即空即有,从俗智角度考虑,始终是对立的,缘起性空的最大的难度就在这里。 宗喀巴大师说:“能分辨‘实有’和‘相有’,一心‘同见空有’是见性后的境界,世俗智无法达到。”在宗喀巴之前,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把“空”看成“实有”,就是把“有”看成“虚无”。前者堕入了真常边,后者堕入了断灭边。有的执缘起的实在性,反对性空见,如小乘有部和经部的学人;有的是半空半不空,如他空见的心性不空和唯识宗的境空识有见等等。中观派将一切法从缘起上建立,就可以避免实有和虚无二边。如俗谛上承认外境客体的存在,但又不同于有部、经部从自性上建立的客体,既承认名相性的“人我”,又可以安立以自我行为为基础的一切事法,不必怀疑造业受业、修行成佛等的存在,因而不会发出“念佛者是谁?”“我是谁?”之类的可笑的自问。
凡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之类的概念,一律从真谛的角度理解,俗谛中承认有生、有灭、有常、有断等现象。“有”和“无”是个矛盾概念,“非有”就是“无”,“非无”就是“有”,绝无中间状态,所以在佛经中出现的“非有非无”的说法都是从两种角度说的,应解作自性上“非有”,现象上“非无”,并非“非有非无”的中间状态,或模棱两可。究竟中观境界虽然是非理性的存在,不是思维戏论所能表现者,但中观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和逻辑基础上的,应用语言和逻辑思维表现时,就无法避免戏论。 有些人一概否定戏论就等于一律否定语言和思想活动。否定语言和思想活动,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否定分别见的做法是“动物崇拜主义”的做法,与二谛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损俱损的中观见,毫无共同之处。“能说此因缘,善灭诸戏论”所说的是最终达到的目的,并末否定因缘本身的戏论性。所谓“名相性存在”(有人译作“假名”),并非“只有空名称”,语言分“心内思维语言”和“有声语言”两种。
“名相”主要指思维语言的“名相”,即思维观念。“名相性存在”就是指“观念性存在”,这观念性存在,并不像唯识家那样否定一切外境客观存在,只是说对事物的有无和现象状态的确定离不开观念。当然这种"观念",并不是指某一个人的个体的观念,而是指人类的观念。如果是个体的观念的话,这个个体的消失,就意味着整个世界的毁灭。但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中观家并不主张纯观念性存在。如果那“名相”或者“假名”单指事物的语言名称的话,在不懂“名称”的婴儿、聋哑人和动物面前就该什么也不存在。若按前面的解释,就不会陷入这类困境。
要了解空有,首先要分清“空”和“有”的概念,“空”是“有”的否定概念,“有”是“空”的否定概念。“空”与“虚无”含义相同。“空”如太虚空间,是非因缘生成,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无任何作用的“无为法”;“有”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与“法”和“存在”的哲学范畴相同,包括无为法和空间的存在,一种是指因缘生成的有为法,有限的存在。有为法是因果之物,有生、住、灭的特点,是有作为的无常法,与无为法相对立。在中观论中所讲的“空”是绝对“虚空”,“有”是指“有为法”,“有”和“空”是对立不相容概念。有人讲中观时,说“空的无常性显示了缘起生灭”,这是概念上的混乱造成的。“缘起”、“生灭”是有,不是空,“空”是常住不变的无为法,不是“无常法”。这两个概念判若泾渭,不容混淆。他们还说什么“有为即无为,世间即出世,生死即涅槃”。
那么,我们就要问:如果是“有为即无为”的话,牛角就该是兔角,活人就该是死人了。如果“世间即是出世”的话,五毒缠身的凡人和佛菩萨就该是一样的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学佛修行,不是多此一举吗?如果“生死”就是涅槃的话,六道众生谁无生死?难道六道众生都成佛了吗?如果真是那样,讲经的那些法师,拿起屠刀,每天杀千万只牲畜,促进众生死而获得涅槃,其功德肯定无量了。但我要说明这不是佛教的观点,佛教从来二谛义分明,从不抹杀有为和无为、世间与出世、生死与涅槃的此岸与彼岸的界线,因此才说教说法,使众生醒悟出世,追求涅槃。如果按照“世间即出世”,“生死即涅槃”的观点,佛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些讲经的法师都该烧经毁佛,娶妻生子,等待自然“成佛”好了,何必多此一举过毫无意义的讲经念佛的生涯呢?不分有为无为、生与出世、生死与涅槃是违背佛理的邪见,从任何角度上都解释不通。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浅讲
《律部》里头讲;当戒行和生命需要选择的时候,我们佛家弟子宁肯选择戒律,而放弃生命。这就是说;戒行比生命还重要。后面还接着有一句话,说是;当我们的正见和戒律有矛盾,需要有所选择的时候,那么宁肯选择正见,而放弃戒律。这就是说:正见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戒律是服从于正见的,最最重要的是正见。
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这个正见。当然,我们获得的只能是概念上的正见,真正的正见,通过修行以后才能证悟出来,这才是正见。获得正见以后,就可以解脱,就可以成佛。小乘靠这个正见可以解脱,获得涅槃,大乘靠这个正见可以成佛。如果没有这个正见,就没有解脱和成佛的可能性,故叫“解脱门”、“解脱道”。
所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都离不了正见。正见在显宗是最高法,修止观最后还是为了获得正见。在修止观之前,在理论上要掌握正见。如果理论上没有掌握的话,就不可能产生正见。
虽然正见本身不是理论的东西,但是要获得正见必须要依靠理论的东西。理论的东西就像地图一样,没有地图不行,必须顺着地图来寻找,但是地图本身不是道路。正见与理论就是这样的关系,我们必须要理解把握。在密宗中,一开始就要掌握“空”,在入空的基础上才能迸人密道,所以它是基础。所以,显宗和密宗都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正见。
宗喀巴大师在正见方面很著名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了义和不了义论》,一部就是《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这是宗喀巴证道以后的著作,是非常重要的,同称为两部“精华”。
过去法尊法师翻译了一个《缘起赞》,但他是用古文翻译的,而且文字很简古,有的地方看不懂,特别是初学的人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所以,我在去年 (1997年)10月份宗喀巴大师诞辰和圆寂之吉辰,将此文重新翻译了,也是为了汉地现在学佛的人能够掌握宗喀巴思想的精华——中观之理。翻译后这个本子刚印出来,我也是第一次给你们讲。
.........
为什么佛学在现代人,特别是科学家、哲学家中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他们为什么信仰呢?有的人说:我们从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直接进入佛学的这个理论境界,比初学佛教而不懂理性思维的这些人要快得多。比如,我们现在还要学这个理,学那个理,慢慢地逐步地从下面上去,他们本身已达到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了,他们直接走向佛学领域的时候感觉到佛学理论非常有理,非常对,他们愿意接受。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里面也说到:“希腊人和印度的佛教走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这就说明:因明这一类的哲学走在了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这就证明:佛学、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佛那个时候,没有实验仪器,没有实验室,也没有放大镜、望远镜这些东西,但是佛那时候像望远镜这样的千里眼、顺风耳,在《西游记》里不是出现了嘛。神通这一类的东西,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步在证明它们。很远的东西可以看见,很小的东西可以放大,这是他们不得不承认的种种事实。
.........
因此,我上面所讲的转世因缘的这个道理,是佛法的“宝中珍宝”。
所以如果对于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明确的话,那肯定没有真正的信仰,会怀疑的。究竟有没有转世啊?甚至一些讲经的人就在说:佛说人死了以后有什么地狱,谁知道有没有?讲经的人竟然是这种口气!由此断定,他从来就没有信仰过,他这样的人算什么佛教徒啊!不到一定层次,对佛的东西从自己的认识的角度来衡量,很多都是无法理解的。
所以,我们的思想认识上有一定的障碍。比如:声闻乘认识不到大乘,大乘的显教认识不到密教。就是这个道理,不到一定层次根本没办法认识,它都是一些理解不了的反常现象。但是它确实是合乎逻辑的东西。因此,可以推论,经过分析推理,从物质的性能上可以得到完全合理的解释。
.........
佛教就是这样的,总的说就是“缘起性空”这个学说,把任何一事都可以解释得圆满:一切事物都是各种条件(因素)结合成的,有这个条件、有这个因素的时候,什么可能的事情都可以存在,如果没有这个因缘的话,就是不存在的。一切是因缘的结果,最殊胜的就是这个理论。
小乘人不理解性空,他只看到了因缘存在的实实在在的这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因缘的本质的东西,所以他不能理解性空之理。承认因缘,却不知道因缘的本质是什么东西,这就说明他们的智慧是比较迟钝的。
........
在佛教上来说,为什么说声闻的智慧比较迟钝呢?因为他连因缘的本质都不能真正认识到,所以他只能在声闻的层次上来修法,再上不去。他的智慧理解力就是这样的,他好像否定不了这个本质,他认为:存在就有本质,存在和本质是一回事,这个思想是每个人的思想上自然会存在的,既然有我,就有我存在嘛,怎么能说我没有呢?既然有杯子,就有杯子的自性存在嘛。一般人都是这种看法,所以他看不到自性空的这一方面。使人感到离奇的就是这个,非常奇怪的,这就是他的思想层次达不到这个高度。
那么从什么道理来悟出这个性空之理呢?最胜的法门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的理由和根据、论证。为什么是性空的呢?因为它是缘起的东西,众缘合成的东西,相互依赖的,相对的东西。
........
就是从名相上,也就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来看待这个事物,这是实实在在的因缘,你怎么能说它是空的呢?
........
那么为什么要讲空呢?房子空不空,以及天空空不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自己空不空?自己的思想空不空?空了以后有什么作用呢?就是我执引起的爱和恨啊,这些东西需要空,所以才讲性空。不然的话,性空讲不讲那是理论上的问题,对修行人毫无用处。
修行的人归根结底就是要回到自己的身上,观想自己存在不存在,"我"在什么地方。如果我都没有的话,那么我的身子是指什么?我的财产、爱啊、恨啊,这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不是虚构的吗?不是和梦中得到的东西一样吗?这又有什么价值呢?讲性空的理由就是这样的。
如果说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从它的自性中产生的话,那么就和众缘相结合是违背的。如果从自性中生的话,为什么还要众缘呢?它的存在,为什么还要众多的条件,为什么还要时间和空间上的条件呢?如果它真的是自性中生的话,它就可以离开时空,离开任何一种条件而存在。这就是说:物从自性中生是一种悖理,和众缘和合是相悖的,这两方面是相违背不能统一的。
如果诸法有了一种不变的自性的话,那么去染还净就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从众生到佛,这是不可能的。众生的这种虚构意识也不可能消灭。如果本质上是这样的话,或者它的自性永恒不变的话,那么众生的虚构意识也永恒不变,佛的境界也永恒不变,那么这两个永恒不变是根本不可能走到一块去的。佛永远是佛,众生永远是众生。那么这样的佛是从何而来的呀?佛不是众生变的嘛?佛是众生中生的,就是一悟一迷之差:迷者为众生,悟者为佛。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从理论上动摇或推翻佛陀您的这个理论。包括现代科学,它都没办法,只能承认这个理论。
谁也不能动摇推翻性空之理这个辩证法。
每一件事物分析起来,自性原本丝毫也不存在。在缘分的存在下,任何事物都会产生,事物的存在或毁灭,都是它的缘分、它的条件造成的。
因为把一切事物看作是因缘存在,因缘生起之物,依缘而有,所以不会陷入绝对的"有",或绝对的"无"。我们思想上的绝对的正确,或者绝对的错误,这些看法都是一种执著,实际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佛教里头不承认绝对的事物,连佛都是相对存在的。缘起指的就是相对的意思。
科学的发展逐步地证明着佛理的正确性。比如原子学说,最早的见于佛经里。
佛承认因缘的存在,因此不会陷入绝对的"有"或者绝对的"无"这两个偏见,因此,佛陀您的言论就是“所向无敌”的。无论说到什么她方,都可以圆满地解释,而不会落入某一种偏见之中。有的人说绝对的“有”,有的人说绝对的“空”,佛从来没有说过“绝对”的话,有因缘就有,没因缘就没有,任何地方都不承认“绝对”。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研究佛,也没有办法来推翻他的观点,“所向无敌原因所在”就在这里。一切事物依缘而有破除了“绝对”的观念, “绝对”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执著。
.........
有些道理是很难理解的,如果理解不了,即使听一听,能够对这个缘起之理起一个敬心,这对以后也是有好处的。
因缘之法是一切学说的根据,所以说它是:佛的胜法当中的“宝中珍宝”。因为如果没有因缘学说的话,佛教的教理就成立不起来,轮回学说也不能成立,从凡到佛的道路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因缘是佛教里的一个根本学说。
............
因此,凡是入佛道的人最起码的就是对这个因缘学说理解进而不再怀疑,一怀疑的话,就不能入道了。所以,皈依佛法的前提就是相信因缘,对因缘之法应该是没有什么怀疑的,即“坚信不移”。
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轮回呢?这个问题在这里简单地说一说。因为如果不懂轮回因缘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对佛教的这种轮回的观点起信。特别是有些文化、懂得一些科学知识的人,思想上都有一种文化环境中自然形成的邪见或偏见,它妨碍着我们起真正的信仰。生命就是一个环流--生命之流;也叫续流。生命是一种续流。所谓续流就是一刹那间的变化很多,但都连续到一块了,叫生命续流,无始无终!这个环流上面你说哪个是开始呀?这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这就叫作无始无终。
..........
同时从因果规律来说:物质是不可能变成精神的,精神也不可能变成物质,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为什么佛学在现代人,特别是科学家、哲学家中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他们为什么信仰呢?有的人说:我们从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直接进入佛学的这个理论境界,比初学佛教而不懂理性思维的这些人要快得多。
这就证明:佛学、佛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佛那个时候,没有实验仪器,没有实验室,也没有放大镜、望远镜这些东西,但是佛那时候像望远镜这样的千里眼、顺风耳,在《西游记》里不是出现了嘛。神通这一类的东西,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步在证明它们。很远的东西可以看见,很小的东西可以放大,这是他们不得不承认的种种事实。
自性和因缘是绝对对立的两种性质,所以一个事物就不可能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
各种原因、众缘和合生成的事物,一切存在,虽然没有自性,却能从它的相对因缘的关系中显出各种现象,可以把没有自性的这种现象称作虚幻现象。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推理中认识到:佛说的缘起性空之理确确实实是正确的,谁也不能否定、超越此理,缘起学说是正确无误的。证明了您的这个缘起性空之理是正确的以后,我们对于其他的无法证明的真理,也可以从推理得到“均是可靠”坚定的信念。“圣言量”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没办法证明,但我们知道了佛说的不会假。
一切论说之中的缘起之说,智慧当中的这种见缘起、见性空的缘起的智慧,就像世间的崇高的胜王一样。唯有佛,您才达到,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和您较量,和您相比。“别无匹敌”就是没有对手的意思。再没有别的人能达到您的这种智慧境界。这种学说就是您第一个提出来的。那么这种学说是不是释迦牟尼提出的呢?这里不是这个意思。佛只是解释了这种真理,无而不是发明了这种真理。
您所说的这些法,虽然千头万绪,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可是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从“缘起立意”,都是说缘起的,没有离开过缘起。从初说法到最后,全部都是说缘起。只不过说法不同,人有各种各样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理解的不同,所以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缘起。对小乘层次的人,说小乘层次的缘起,对大乘层次的人,说大乘层次的缘起,对密乘层次的人,说密乘层次的缘起。总的一个就是离不开这个缘起。“均从埋证缘起立意”,即一切佛法都从这个胜义谛的理,也就是事物的性空之理立意的。
..............
世俗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东西。你如果认识无不到的话,就认为这是正确的,怎么会是虚幻的无呢?所以空行母里亥母的头是猪的头。在世俗无之中猪可能是最脏、最臭的东西,但是在密宗里无却变成最美的东西了,是美的象征。思想观念无改变了以后,可能就会成为最美的东西了。
每当想起您在经里面谆谆教导众生的这些话,我的眼前仿佛光芒四射,您的无比巍峨的庄严相就在我的脑子里显现出来。
每当想起您在经里面谆谆教导众生的这些话,我的眼前仿佛光芒四射,您的无比巍峨的庄严相就在我的脑子里显现出来。
加持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得到的东西,而不完全是靠客观的东西得到的,特别是就密宗来说,最大的加持力是自己上师的加持力,而不是佛像的加持力。一切加持的根本是上师。所以密宗里说:要想得到真正的加持,你必须对上无师忠诚不二。有些人学了佛以后,他的层次始终提不高,有的甚至产生这样那样的邪见,归根无结底就是对自己的上师在依止法上有问题,他把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好。
《能海上师传》上写,能海上师从西藏回到内地,离开师傅以后,每当想起他的师傅时,就经常落泪。他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挚诚感情来对待上师的。现在有几个人无能这样对待上师?我们藏地真正信仰密宗的人,对上师就是这样的,任何事情可以做,违背上师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甚至可以说,你其他的堕戒可以犯,比如说僧人不得已的情况下,四堕戒可以犯,但是,不能违背上师。因为堕戒可以恢复,你可以再重新求得这个戒,但若是违犯了上师法的话,就没有救药了。就像树一样,根坏了就没用了。不但你以前修的功德成就全没有了,而且你这个人的法流也坏了。
..............
我们藏传佛教的每一个教派里都有很多的成就师,传记相当多,一代一代整个成就下来的,每一个传记看了以后鄱叫人肃然起敬。他们的这种求法、修行,他们的慈悲,他们的处事的态度及他们的贡献,我们看了以后确实非常无感动。那么为什么其他的地方就少,几乎没有无呢?我觉得根本的问题就是:对上师法依止的无信力不够。所以其他的法都变成世俗的学问无了,而没有了佛教的特点。像世俗的学问一样,无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甚至于拿上一个法本,我无可以不要上师嘛,我自己就可以学嘛,我也可以无给别人讲嘛。
..............
佛法是一种无形的思想,佛的法身就像阳无光和空气一样,无处不有,哪里有利于众生,哪无里就有佛的法身。佛并不是能用佛像或者是佛无法的几本书这类有形的东西所能代表的,佛是无一种度化众生、拯救众生的力量。佛指的是一无种教,并不是住在空中的一个光环。
.........
我前面讲了:正见比生命和戒律更重要。如果无我们没有正见的话,那么邪道门就很容易牵着你的鼻子走。正见就是你自己要有理信。汉地有些群众求法的时候,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不管是哪个教派的,只要是听到来了法师了,就去求教,就去皈依,很轻率地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不认识的人,这样确实是不好的。从理性上说,如果你要皈依的话,首先你应该先听一听他的法讲的怎么样,他究竟讲了些什么,他讲的这个法是不是对的,对了,我就服从你的理,我就皈依你,若不对,我可以走开,不信你的那一套,这就是有理性的人做的,这个非常重要。皈依一个教派以后,我们就不能反对、诽谤别的教派,但是正见必须要坚持,不能随便把自己的正见放弃,而服从另外一种不同的说法。如果那样做的话,你就错了,正见比生命还重要,不是随便玩耍的。“维护奉行绝不松驰”就是这个意思。
............
《隆唐瓦菩提心修持八法》简介
隆唐瓦多杰森盖(公元1054一1123)是噶当格西布多瓦的弟子,精通三藏,一生主修噶当派密传菩提心修养法,成就高深,被后人视为菩提道修证典范。他将修行原则归纳为八条,写成了偈颂,就是这著名的“隆唐瓦菩提心修持八法”。原文八法共有八颂,六十四句。我又将八颂的要点,归结成了八句话。现依次简介如下:
一、 爱敬一切众生如珍宝
意思是说,要想成佛,首先必须从思想深入,热爱众生,敬重众生,要把一切众生看成最珍贵的如意宝。为什么要视众生为如意宝呢?因为众生是自己成佛的唯一条件,这是因为,成佛首先要发利众菩提心,没有利众心、菩提心的种子就像缺乏必须的湿度和温度一样不能发芽;其次,一切成佛的善行要靠众生完成;第三,成佛后,可以称其为佛的主要原因是利乐众生,如果放弃众生,就和自求解脱的小乘罗汉无异,就不能称其为佛了。因此,修佛道,自始至终要把众生放在第一位,把众生看成修福成佛的主要条件。
二、谦虚和顺恭敬诸众生
意思是说,修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敬别人,要把众生看作父老师长、兄弟姐妹,要始终把自己的地位放在别人的最下边,要把自己看作最无知,德性最差,看别人的优点,学别人的长处;要把谦虚和尊敬别人,待人和顺,看作菩萨的美德;把骄傲自满,妄自尊大,视自己聪明、别人愚笨,瞧不起别人,认为自己一切都好,别人一无是处的看法,看作是自己愚蠢和思想素质低下的表现。
三、烦恼一露苗头就拔除
意思是说,修行的人就像防止贼寇入侵,毒蛇入屋那样,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思想意识,是否产生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恶毒,如果烦恼一露苗头,就要像灭火和治病那样,一发现就要扑灭、医治,绝不能让它蔓延和发展。因为烦恼是人们的最大的敌人和致命的巨毒,彻底战胜烦恼就是阿罗汉,就是解脱境界。
四、对待恶深苦重更慈悲
意思是说,以慈心热爱众生,以悲心同情受无苦的众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但罪恶深重,苦无难深重的众生更需要人们的怜悯同情和支持帮无助,修行人就应该更加关注那些罪恶深重,下堕恶趣,苦难深重,生活艰难的众生,应更加热爱同情,竭尽全力给予支持和帮助,实现解救众生苦难的菩萨誓愿,并把这种行为看成最好的修善积福的方法。
五、自己吃亏便宜让给人
意思是说,慈悲利众是菩萨行的根本,因此,要培养慈悲宽容心、忍让心,别人无论怎样对待自己,如无端找麻烦、造谣诬蔑、欺压侮辱、打骂陷害等等,都视为对方的无明烦恼所致,更应可怜和同情,受烦恼毒害,失去良知的对方,就像忍受精神病患者的行为那样,不计较,不生气,不记仇恨,不进行报复。把取胜、得利、占便宜看作是灾祸的根源,把失利、吃亏看做是免灾消祸;把一切利益,幸福快乐,便宜让给别人,心安理得地承担承受别人的困难。吃亏、吃苦。
六、恩遭仇报视为修忍缘
意思是说,忍辱、忍苦、坚忍不拔是伟人和勇士的庄严品德,行慈行善,帮助别人,拯救别人,别人不但不领情,知恩不报,反而为敌、恩将仇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修行人遇到这种情况,不但不应灰心丧气,反而更应该感激对方为自己提供了修忍德的有利条件。阿谀奉承,一切顺心的环境中修不成忍德,别人为你提供修忍德,做伟人、勇士菩萨的条件,难道不应该感激吗?
七、苦难自受快乐给“母亲”
意思是说,修行人应该像孝子对待慈母那样对待众生。建立“众生是母”和“众生如母”的思想,思母恩以报母恩的思想发慈悲利众心是生起菩提心的必需条件。母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众生轮回,无始无终,每一生都有父母,因此,在众生相互之间,有可能构成不止一次的母子关系;其次,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条件,如衣食住房、医药卫生、知识教育、交通道路、生活用品、安全保卫等物质条件都是众生创造,众生提供的,因此,每个人的生存直接和间接地与众生有关系,因此,一切众生,恩同父母。修菩提心的人,就应该把快乐和幸福,奉献给如母众生,众生的苦难自己承受。
八、八病不染破除实执妄
意思是说,修慈悲利众菩提心,恰恰不能离开破除实执妄心的见空智慧正见。如修上述菩提心,首先必须要远离“世俗八病”,“八病”是世俗之人所患的八种致命的思想病症。即喜欢的东西得到就高兴;失去就不高兴,获得光荣就高兴,受到耻辱就不高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就高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就不高兴;逢到称心如意的事就高兴,遇到不如意的事感到苦闷不高兴。这种思想情绪,都是无明虚妄心理的表现,实际上得与失、荣与辱,称与毁,乐与苦等用智慧观照,都如梦如幻,患得患失等毫无意义,修菩提心的人,应对得失、苦乐等等量齐观,摆脱世俗虚妄心的控制摆布,修菩提要远离追名逐利的贪心虚荣和得到成就高兴,受到挫折灰心丧气等思想执著。
上述八法,其中前七法,是修大悲心法,后一法是修性空智慧法;前七法是广行般若,后一法是深见般若;前七法是修方便行的基础,后一法是修解脱智慧。佛说八万四千法,归结到一起就是方便智慧二法。将方便智慧二法的修行原理归结为八法,这就是隆唐瓦修行八法的非同一般的绝妙之处。若能在“八法”受到一些教益,就不算妄转善界、虚度人生了。
隆唐瓦菩提心修持八法
多识 编译
一、爱敬一切众生如珍宝;
二、谦虚和顺恭敬诸众生;
三、烦恼一露苗头就拔除;
四、对待恶深苦重更慈悲;
五、自己吃亏便宜让给人;
六、恩遭仇报视为修忍缘;
七、苦难自受快乐给“母亲”;
八、八病不染破除实执妄。
八病:得与失;荣与辱;称与毁;乐与苦。
上师瑜珈
多识编译
虔诚皈依上师与三宝,
发愿为利众生成正觉,
学修菩萨大行六波罗,
现证事理二种菩提心。
(诵三遍)
自喜足天弥勒胸心生,
皎洁如酪层叠之云头,
遍知一切法王洛桑扎,
众圣簇拥冉冉而光临。
前方虚空狮座莲月上,
至尊恩师喜悦慈祥容,
作我心中无上之福田,
为使圣教昌盛住百劫。
囊括万法性相智慧心,
有缘喜闻妙音善解语,
瑞相光华笼罩庄严身,
见闻思念受益我敬礼。
甘美水供绚丽多姿花,
沁脾熏香烛光百花露,
实陈意设千百万供云,
诚心献给无上福田您。
我自无始以来所造作,
一切身言意之诸罪业,
尤其违犯三禁戒过失,
潜心深悔从此誓自律。
身处浊世博学勤修持,
八病不染人生有作为,
救主您的生品与伟业,
我等生起万分随喜心。
功满行圆至尊诸上师,
法身高天广布悲智云,
在那相应化机田野上,
普降深广大法甘露雨。
在下所作一切善功德,
资助众生幸福教昌盛,
尤其使得称慧大法王,
圣教精华显扬永住世。
祈请神圣佛宝根本师,
坐在我的头顶莲座上,
大发慈悲盛恩摄持我,
赐我身言意之诸成就。
头顶一朵雪白千层莲,
莲心皎皎明月如水晶,
月上端坐上师金刚持,
洛桑扎华童子比丘相。
身著三衣头戴法壬冠,
相貌清秀含情带微笑。
双手胸前结作宣法印,
持莲高举慧剑与宝典。
额前显现大悲观世音,
四臂双手举宝持珠莲。
项间光芒四射黄文殊,
右手持剑左手托宝典。
胸间勇猛无敌手金刚,
青色手持金刚缚魔索。
上师胸中射出万道光,
化度众生供养十方佛。
光中摄取一切佛菩萨,
无量三密功德加持力。
众佛悲智胜能聚一体,
上师本尊护法不二身。
彩光普照甘露如雨注,
洗障注人胜能加持力。
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
无障智慧总主文殊师。
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一一
雪域圣哲之首宗喀巴,
洛桑扎华我向您祈祷,
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上 师 颂
宗喀巴 著
多识 译
无缘慈悲大海观世音,
无障智慧总主文殊师,
破除一切邪魔密藏主!
雪域圣哲之首宗喀巴,
洛桑扎华我向您祈祷,
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菩提道次修行原理集要
宗 喀 巴 著
多 识 译
亿万圆满善德所造身,
满足无量众生心愿言,
一切事理如实明察心,
释迦胜王我向您致敬!
无双导师传业之高足,
肩负胜王所建之大业,
无量世界化现种种身,
永胜弥勒文殊我致敬!
甚深难解其义佛母经,
按原本义解者世庄严,
号称龙树无著三界中,
美名遍寰宇者我致敬!
从那二大开道师传来,
深密见与光大行之道,
准确无误完整精要义,
教藏总持燃灯我致敬!
阋读一切教藏经书眼,
有缘进入解脱道之门,
慈悲为怀以种种方便,
开显众善知识我致敬!
世间善知识之顶庄严,
盛誉幢幡飘拂在高空,
龙树无著二圣为源头,
一脉相传菩提道次第。
因能实现万众心中愿,
故为教诫宝中如意宝。
千种论说江河总汇合,
又为光辉善说之大海。
了解一切经教互不违,
领悟一切经文皆教诲,
容易掌握圣教原本薏,
防止堕入罪恶之深渊。
因此印藏志士仁人中,
有缘之士所奉行善教,
与那三众相应三士道,
有识之士谁能不神往?
一切经论精华荟萃义,
解说听闻此论一半次,
讲闻一切佛经之利益,
均能获得无疑请记取。
今世后世一切福善聚,
机缘是其成熟之根本,
是那传道明师须努力,
身心一致如礼去侬止,
视为重千生命不舍弃,
奉行教导为供求其乐。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具缘人身胜过如意宝,
得此身者仅有这一次,
难得易失如空中闪电。
想此倩境尘世一切事,
犹如扬糖求谷两手空,
朝朝暮暮该求善结果。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死后没有把握不下堕,
能够拯救恶堕唯三宝,
因要诚心皈依干三宝。
奉行教诫勿使失检点,
常思善恶因果不爽理,
行为扬弃合理是关键。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学修善道倘若不具备,
具缘人身难得有进展,
为此要修充足善因缘。
身盲意受罪恶浸染者,
消业洗罪之行很重要,
经常修习四力消业行。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发菩提心大乘道根本,
诸大乘行基础与主体。
完成二资粮之点金术,
万般善缘汇集福宝藏。
一切大勇佛子明此意,
菩提宝心常做修行本。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舍是满足所求如意宝,
斩断吝啬结节锋利剑,
生起无畏雄心佛子行,
荣誉盛传十方之根源。
知此意者将生命财富,
善行均做施舍智者行。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戒是洗涤罪恶之圣水,
消除烦恼炎热之月光,
人群之申巍然如须弥,
无人能够诋毁众敬仰。
知晓此意如法所受戒,
有志之士护持如双眼。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忍是一切勇士之美德,
战胜烦恼困苦最胜行,
降伏嗔恨毒蛇金翅鸟,
对付恶言刀枪是坚甲。
晓得此意披挂忍德甲,
应对各种情况使适应。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若穿坚忍不拔精进甲,
教证功德增如上弦月,
诸行将会变得有薏义,
所做一切事业定成功。
晓得此意消除怠惰情,
修大精进乃是佛子行。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禅定本是控制心续王,
安放镇定犹如须弥山,
动用自然趋向诸善念,
身心轻安自在生大乐。
知晓此意一切瑜珈士,
排除散乱常修住心定。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慧是洞察甚深法性眼,
彻底铲除漂流世海根,
一切经书称为功德藏,
驱散无明黑暗是明灯。
知晓此薏求解脱智者,
利用各种方式修此道。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未得住心定而用智慧,
如何决择也难断诸惑,
决断终极理性真智慧,
跨上一心不动禅定马,
举起离边申观锋利枪,
刺死一切堕边执实见,
以那宽广如理决择智,
激发增广明见本性慧。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修习一心能生出禅定,
故不必说按理去思考,
一一分辨事物究意义,
同样也能产生无散乱,
稳定久住深层禅定故,
修习止观双运更奇妙。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定中如虚空天性空见,
定后一切如幻性空见。
智慧方便双修而并用,
是诸佛子达彼岸佳径。
知此深意一切有缘者,
绝不偏重其中某T方。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以上所述因果二大乘,
两种胜道必修共行道,
如法修成之后须亲近,
贤良舵手进入密续海,
遵循圆满教授如法修,
做到暇满人身有意义。
瑜珈行者我是如此做,
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
为记心中自己做熟习,
也为有缘他人获裨益,
诸佛喜悦万法齐备道,
用通俗语解说所得善。
促使众生均获纯真道,
永不背离为此我发愿。
瑜珈行者我发如此愿,
求解脱者也应发此愿。
格鲁派大手印祈愿颂
贡唐·丹贝仲美 作
多 识 译
悉地大藏上师金刚持,
降入心莲感知乐融融,
明空无执原始无作心,
感悟思维本性求加持。
刹那生灭相续意识流,
名为自身心体实际上,
并无丝毫自在之本体,
感悟空虚本性求加持。
明心虚空无二真手印,
莲心日月交合相生乐,
化显如幻千万庄严身,
尘海度化众生求加持。
格鲁善教昌盛愿辞
贡唐·丹贝仲美作
多 识 译
虽是育养诸佛之佛父,
现佛子像无量世界中,
奉持佛法发心真实力,
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
前世曾在自在顶佛前,
发大心时佛与众佛子,
誉为大勇士之真实力,
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
为传见行纯真之法流,
敬献水晶念珠给佛祖,
回赐法螺授记真实力,
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
智见纯真远离常断边,
止观纯真消除沉昏暗,
行为纯真严奉佛教诫,
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广学多闻成为善知识,
所学结合见行是贤者,
一切回向众利善德著,
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了不了义并行而不悖,
视为同一人之修行训,
心无偏执罪过自消失,
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教法宣讲学习三藏义,
证法身心实践三学行,
学问断悟成就均出色,
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外具声闻戒风心和善,
内修生圆瑜珈悟境深,
显密二道结合互为用,
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因乘之中所示性空理,
果乘方便为用大乐智,
双合运用八万法精华,
善慧胜王善教愿昌盛。
三士之道护法神总主,
速效怙主毗沙阎罗等,
无数守誓护法施威力,
促使善慧胜王教昌盛。
但愿善德法师长住世,
贤慧持法之士遍大地,
助教施主安乐财运旺,
善慧胜王善教得昌盛。
1997年农历腊八日
译于温州宗师道场龙翔
《格鲁善教昌盛愿辞》是格鲁派每天必诵的经文,这篇祈愿文,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宗喀巴显密清净法流与众不同的教义原则和纲领。“一粒微尘中显现亿万佛国”的不可思议境界,在这两篇文章中也许能够感悟到。
注一:贡唐·丹贝仲美是当今名震海内外的金座法王贡唐大师的第三世,号称“贡唐文殊”,是藏传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善知识之一,闻世著作共有11函,184种。其中如《戒学总义》,《俱舍总义》,《般若第四品总义》,《宗喀巴有为赞疏论》等都是学人必读的作品。这里翻译的两篇文章都是非常著名的。其中《格鲁派大手印祈愿辞》虽然只有简短的3颂,12句,但内容却非常丰富,包括了共不共、显密一切大手印。其中第一颂概括了格鲁派和其他教派共同修持的大手印。第二、第三两颂概括了格鲁派不共大手印。其中,第二颂概括了显教中观大手印,第三颂概括了密教甚深大手印。
注二:“善慧”是宗喀巴大师的法号,“洛桑扎华”的音译名称。
菩提道精华要义
《三士菩提道次》是三藏四续经义的概括,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化要义,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无二法门,必经道路。显宗单修三士道,可证无上果,密宗以三士道为先行法,修筑二种菩提心根基,然后进入无上密道,速证佛果。
三士菩提道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三个必经阶段,并非上中下三种根器的相应之道。故称下士道为“与下士共行道”,称中士道为“与中士共行道”,称上士道为不共行道。如三人同行,下士走完下士道就到达目的地,中上二士同行走完中士道,上士单独进入不共道,走完最后一段历程,达到无上断悟境界,以全知全能投入利众事业。
《三士菩提道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八观、三行、三取舍。
即下士道:具缘人身难得观,人生无常观,恶道苦重观,善恶业报观;
中士道:世间过患观,解脱利益观;
上士道:行愿菩提心观,真理菩提心观。以上为三士道八观。
下士道:皈依三宝,重视业报行;
中士道:一心解脱,修习“三学行”;
上士道: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行。
以上为三士道三行。
下士道:舍去今生今世贪图享乐心,求取后世的利乐;
中士道:舍去对轮回身世的贪恋心,求取息灭涅槃之乐;
上士道:舍去对自身利益的贪心,求取一切众生的利乐。
以上为三士道三取舍。 修菩提道有三要,即:
目标要远大,
心怀要宽广,
步子要稳健。
写于1997年12月10日,兰州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