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海集四 第二部分:菩提之道 附录:佛法问答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海集四 第二部分:菩提之道 附录:佛法问答

 

  (一)、成佛一定需要上师吗?假使自己阅读,自行好好修行持戒,不会成佛吗? 为何依赖上师?

  答:成佛不是一二年的事情,必须一劫又一劫,如遇到有条件上师,应该依止,经由上师走上整个道次第。假使遇不到具条件上师,则依三藏为主,这是可以。这里说段故事:仲登巴大师修自他换,以菩提心修持为主,那时西藏流行一种传染病,他以禅定力量,把他人痛苦由自己承担,最后得了传染病,整个下巴脱节了。仲登巴有很多心子,最主要的博多瓦上师,他抱著仲登巴大师说:自始至终依止你,对我恩惠太大了,假使你圆寂了我依止谁?仲登巴大师说:可依止三藏。假使我们证量不断提升,自然会遇到具量上师。

  (二)、自性涅槃存在的吗?唯明唯知的体性心已是存在,假使心本身的自性是唯明唯知,而心本身具有自性涅槃,为什么从无始以来我们的都被烦恼所污染,为什么不从无始来就清净呢?原本就解脱呢?因为本来清净的。

  答:自性涅槃,心本身最究竟性质,即无自主之意。心虽无主,但非表示没有烦恼,没有污染,因为这并不相违。无自主涵意与它有污染二者并不相违。心唯明唯知的体性,虽然并不是一种污染,但它本身有了知境的能力,唯明唯知的体性,并不否定心上没有烦恼的污染。心续上原有留下烦恼种子,这烦恼种子遇到因缘,会现起烦恼。这种子称为烦恼障,烦恼留下的习气,假使遇到缘不会形成烦恼,称为所知障。当完全断除了,称为大涅槃。多读经论,修行者最究竟目标是成佛。西方一些学佛者,只为暂时果报,认为佛果位是不可能的。这种看法是承认轮回的心是污染的。

  (三)假如我们精进修行,今世成佛是可能吗?

  答:以大乘显教论典要三大阿僧祇劫,算是最快时间,一般说甚至更长。以密乘来说,他们学一种无死瑜伽,依今世之身成佛,是有可能的。密乘最高的无上瑜伽中,有三年一个月半成佛的修学,可以成佛。我们将最究竟的目标,以最短暂时间内成办,这表示我们心力不是很强烈,而是很微弱。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我住世间,为除众生苦。这种心力是无量的,可知这二种是有差别的。大乘经典内说菩萨的铠甲精进,这力量是无限的;菩萨发愿为每个众生能得究竟安乐,愿为每一众生承担地狱之苦,而不退怯、懈怠,可知菩萨精进的心力。我们主要目标是决定胜,也就是解脱及佛果位二者。当然不只是增上生,为人天果报而学法;但学法必须经过一生又一生的学习,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增上生是必须追求的,但成办增上生的资粮,今世及来世要好好积聚。想要成佛,增上生的资粮不用说,假如我们积聚整个决定胜的资粮的话,成办决定胜的方法是正确的。

  (四)、今天讲到意识的续流不会间断,请详细说明有关这方面的意义?

  答:在小乘宗义中说,涅槃之后如油尽灯灭,一切都消失了。但以大乘论典来看,阿罗汉证得解脱果位时,本身只是一种功德,没有造成意识消失的违缘,不会造成意识消失。因为内心的功德生起,并非意识要衰退。以实执无明为空正见对治,断除了无明,空正见是无明的违缘,但心本身并无违缘。因此我觉得以大乘宗义来说,意识续流是无有间断的,没有违缘可以造成永久消失的能力。如外四大,谈到极细的微尘。如虚空微尘,续流永无间断;由很多微麈聚合成一和合体时,形体较大一点,但是聚合是可以分裂成原有的微麈,这细微的微尘不会消失,续流一直延续下去;这微麈形成世界,世界消失后,极细的微尘还是会继续流著。

  (五)、我们如何了解意识是无间缺的?是否意识不依其他法而有执著产生?

  答:一个人认为心法续流不断的缘故,所以觉得是自主真实的;虽然心法续流永无止境,但是并非自主而有;因有前者的心带来后者的心,是由每一刹那每一刹那的变化,所以我们思想才会改变,我们心才有变化。没有刹那变化,心固定在其一状态,思想不会进展,也不会衰退。所以有多刹那的心而组合成一续流。所以心的续流并非自主而有,也是互相观待依赖他的支分,而安立心的续流,安立为心的。支分和支分的和合体是互相观待的,没有支分,组成的和合体就不存在。

  (六)、慈悲是否能减少我们身体上的疾病和痛苦呢?如光明去除黑暗?

  答:慈悲减少痛苦,不完全像光明去除黑暗。因为慈悲与爱心,能让我们心力增强,渐渐减轻我们内心的痛苦,身体疾病的痛苦而已,不会马上去除身心疾病的痛苦。

  (七)、我们已知道何谓善业?何谓恶业?但要如何惩罚监狱的囚犯?

  答:我觉得懂得业果报应的人,当惩罚囚犯时,内心不能放弃爱心悲心;当然为他好要惩罚他,希望他能改过向善。以佛教观点每人都有改过向善的机会,而且好好忏悔真的可以做到,因此应该废掉死刑法案。

  (八)、你曾开示痛苦的根源是烦恼,我们可否只去除烦恼的感受?留下原有感受呢?

  答:当然可以。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如果空证智慧强烈生起时,也是一种感受,但无烦恼感受。例如以慈心对治嗔心,以不净观对治贪心;慈心和不净观也是一种感受,那是正面的感受。正面的感受对治负面的感受,虽然二者有差别,但都是感受;当我们反覆的观察,由正直角度思惟,正面的感受就会产生。当我们仔细的观察,以正直角度思惟真实情况时,负面情绪就无法产生,负面的感受就消失,因为它只是局限有限的空间,一种错误的执著。而推它的力量最主要是串习以前的习惯,这种恶习惯,当我们仔细以理由观察就无法产生了。

  (九)一切法是无常性质,心是唯明唯知的性质,是不是无常的?

  答:心的性质有二:以世俗角度来看是无常,每刹那都在改变中。以胜义角度来看,心的最究竟性质是完全依赖观待所生,无自主无自性;无自性是心的最究竟性质。心的自性空是常法,不是无常法。心和心自性空二者不可分开,没有心就没有心的自性空。

  (十)我们的心本身是唯明唯知的体性,无始以来何以受到烦恼的熏染呢?

  答:心的续流追溯找不到开始的源头,如有开始,第一个心从何而来,是有因或无因?有因是同类因或是异类因?当然是同类因,但无法寻找到第一个心的存在,所以说心是无始以来的。当心未调伏时,见到的都是真实,会有实相的执著。由执著生烦恼,烦恼也是无始以来的。无始来为何有烦恼?因为心未调伏。我觉得有个特殊名词:“原始普贤”,是俱生原始的细微光明,唯有光明的细微意识的状态中,有以前所造的习气,由这个习气现起一些负面或正面的粗分意识,经由粗分的意识而造了许多业。由这种光明现起,看到了情器世间。当这些习气能力消失后,我们将无法见到一切。所以这万象幻化。一开始这光明唯明唯知的心,未刻意调伏,避免做不该做的事,自然随著光明所现起粗分的意识,造作许多不良习气,种下不良的种子,让我现起痛苦。我们的心是无始以来就有的,未调伏的缘故,造作不合理的事情,才产生烦恼的。

  这个问题,我并不很明白问者之意。要了解心被烦恼所熏和心之性质之前,先应了知何谓错乱心。我们要了知无明是错误颠倒的执著,首先必须认识实际情况,事物的究竟性质,经过一再思惟观察,观照事物的究竟性质之后,再反观我们内心,怎样去执著这些外境。才体会原有的心所执著的状况与实际不符合,了解原来的执著是错误的。

  (十一)假使一位病人为病情而杀另一个人,要如何忏悔呢?

  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造作恶业,本身并无不善意乐,但业本身不是重业,可能是轻罪。当我们生起极大烦恼时,如贪心或嗔心,无法了解自己当时的状况,而以为造业是不得已,这是由极大意乐去造业,所以业非常重。有一种是不得已不是刻意的,也是恶业,但比较轻。总之,任何业均可依四力忏悔。一、于往昔所造恶业产生后悔心。二、对未来绝对不再造的承诺以及防护心。三、以善业力量破坏原有所造恶业种子。四、回向及菩提心。依四力忏悔任何恶业都可忏净。依四力再加上菩提心及空性的观修,没有比这个更有力量的忏悔。如果不懂四力忏悔内容,持咒、礼忏、行善也可以作为忏悔恶业的力量。

  (十二)很多人以药物压制内心强烈的负面情绪,有些服药太多而产生副作用。但以另一角度来说药物可让人避免或减少强烈的负面情绪,请问对此有何看法?

  答:假使四大不调而产生负面情绪,我想应该服药,先让四大调和心才安定,如果四大调和了,我想不应继续服药。内心不安,只以药物使内心减少负面情绪,药物消失了,还是同样产生痛苦,再继续使用药物就不是很好,倒不如平常内心串习减少这种负面的情绪,较为妥善亦无副作用。

  (十三)为什么有前后世的主要理由?

  答:我们意识续流是无始的,意识随著意识的续流一直联结下去,追溯上去没有第一意识存在,可知今世之前必定有个意识,那了意识也可以表示是我们前世,所以前世意识是无始以来的。为何意识续流是无有间断?它是无始以来的原因呢?如果有第一个意识存在,由何而来的?是由同类因或异类因?释量论说:没有意识性质的因,绝不能成为心法,色法绝不会变成心法,否则桌子也可变成心法,这是第一点。假使心法是无因而生,与正理相违,没有任何因缘突然来个心法,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没有第一个心法,有的话与正理相违。因此,心法是无始,续流也是无始以来的。

  (十四)我们见到情器世间的一切变化从何而来?

  答:是由因缘而来的,而且不是常因,具有常法的性质绝不能成为因;常法是不会改变,就不会生果,如能生果,果必须具有不变的性质才对。但是所见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化性质。而且情器世间,不是创世主造成,如果是的话,创世主是常或是无常?假使是无常,它又是谁所造的?假使是常法,则常因不应生无常果,因为二者性质不同。因众生造业,加上微尘存在变化,众生的业,成为它的俱生缘,所以产生千变万化的情器。由因缘使情器世间变化,佛说十二缘起时,由无明到老死。因为无明所以造行,由行受来识。染污地的十二缘起的流转,因第一支生第二支因缘;清净地的十二缘起还灭,无明断则笫二支行断,第二支行断,则第三支识断。可知后者由前而生的因果缘起,不是世间创世主造成的。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十二因缘是无动等三种性质而生。无动的性质,无常的性质,能力的性质。无动本身不是由创世主想要改变的动机所生,因为外道认为万法由世间创世主动机所造成,我们佛教并不承认。十二缘起的变化是由无动而来的。无常,假使因缘本身不会改变,因就不生果,所以是无常性质。能力,每个因生果时,必须生同类性质的果。十二缘起转变,主要由三种性质而转变的。

  (十五)我们如何断除对外在物质的奢求?

  答:假使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我想马上断除对外在物质的奢求是很困难,因为尚未满足过外在物质的安乐。在生活条件富裕,对外在物质已满足过,这时只要对他说明,外在不是究竟的道理,我相信他一定可以接受,减少对外在物质的贪欲,当然还是与各人的思想有关。有很多想法我觉得是错误的。好比我们把东方人和西方人分得很清楚,自然养成东方人西方人分开的习惯。我们基本想法以为外在的物质才能满足内心的安乐。因为基本想法如此,自然觉得追求外在物质的享受,是理所当然。我认识一位外国朋友,他深深体会外在的物质不能取代一切,应该由内心获得改善,所以他寻求如何满足内心所需,他信了佛,慢慢学习菩提心、慈悲心、空正见来满足自己。有些西方人的想法,比西藏人的想法还要优越。

返回目录

标签:法海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