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5讲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到学习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间了,首先,在我们学习研讨之前,先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予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听闻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为利如母有情速疾成佛,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前面我们已经将广论的传承、听法的规矩以及《广论》造者的历史简单给大家讲了一下,从《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部分的思考题就能了解。
1、论前归敬颂为什么首先总归敬文殊菩萨?
三藏分为经、律、论。论就是讲智慧的,能够深别名相,了解了就能启发智慧,而智慧在佛法里面是以文殊菩萨为代表,所以论前要归敬文殊菩萨,宗喀巴大师多生累世的本尊也以文殊菩萨为本尊,《菩提道次第科颂》里面曾讲:宗喀巴大师乃是文殊菩萨的应化身。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始皈敬文殊菩萨以破除障碍。
2、“胜者教”指什么?
指大乘教法。这里特别指的就是“大般若”。“般若”乃是智慧。
3、何谓“三地”?
指天上、人间、地下(龙宫)。
4、何谓“二大车轨”?
我们从传承上给大家介绍,也就是两大传承:一个是由文殊菩萨传给龙猛菩萨的甚深见派的传承,也就是深观派的传承;第二个是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传承,也就是广行派的传承。
5、宗喀巴大师为什么造此论?我们为什么要学?
从皈敬颂里面就能体现出来: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今就是指宗喀巴大师的那个时代,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想修行的人多寡闻,不需要学很多的道理;而多闻的人又不善巧修行,因此对佛法的道理没办法得到完整的认识,很片面,断章取义,又缺乏理智地辨别完整佛法道理的能力,所以宗喀巴大师就是看到这种情况,而造这部论。
宗喀巴年代是这样的,再看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末法时期,汉地亦复如是。小乘谤大乘,大乘说小乘不是最究竟的等等,显密互相谤,由于这个原因宗喀巴大师造此论,我们也学此论。
6、《广论》所诠何法?
《广论》里面究竟讲了些什么我们要认识。在《广论》原文上讲了: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就是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总摄了一切佛法的精华,依着龙树、无著两大论师的轨道,普摄一切根基,次第完整,依菩提道次第修学,引导一切修行者趣佛地的道理,这是《广论》所诠释的内容。
7、印度传承有哪两派释义?
原文: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
一派是胜那兰陀寺的诸智论师,他们解释经有三个条件:1、轨范语净;2、学者相续净;3、所说的法清净。另一派是:迦摩啰室啰寺,那些大菩萨们解释经有三个规则:1、正法造者殊胜;2、正法殊胜;3、如何讲闻彼法规理。
这是印度两派讲法传承、讲法规律。
8、为什么说《广论》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
昨天有些人对这个问题有一些非议,所以今天借着这个问题给大家谈谈:为什么说《广论》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既然是宗喀巴著作的,为什么又说作者是阿底峡尊者呢?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说: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论》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本论总依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别依就是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所以说《道炬论》的作者就是本论的作者――阿底峡尊者。
这个是宗喀巴大师亲自在原文上写出来的,也是宗喀巴大师的一种谦虚的寓意。而在阿底峡尊者那个时代,虽然说有《道炬论》但是根本没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是复兴佛法的一代祖师,所以说它的作者是阿底峡尊者也对,因为宗喀巴大师都承认这个作者是阿底峡尊者;说此论是宗喀巴大师著的也没有错,两者皆是,但是我们不要产生邪见。
我们前面也讲过阿底峡尊者受生种姓等等,现在根据思考题给大家一一诠释回顾一下,让大家好好思维,更好理解。
9、试述阿底峡尊者受生的殊胜?
在《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一,原文上讲了:拿错罗乍瓦赞云:“东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其中有王宫,殿堂甚宽阔,金幢以为号,国王名善德,丰富多资财,有如支那君。王妃吉祥光,诞生三王子,莲华藏、月藏、吉祥藏为名。长子莲华藏,五妃诞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时具材能,亦称达那喜。少吉祥藏者,比丘精进月,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尊者的氏族圆满,也就是他的种姓家祖圆满,出生跟佛陀释迦牟尼佛一样是王族,
10、 试述阿底峡尊者教功德殊胜?
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原文上讲了:尊者于二十一岁内,将内外教共应明处之声明、因明、工巧明、医药等四,学至最极精通。又于二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次,即辩论折服一著名外道。尊者又蒙罗HOU罗古达喇嘛为授大灌顶,命名曰智密金刚。直至二十九岁时,于诸已得成就师前,修学金刚乘法。至是经教教授,通达无余。尊者依言,往投大众部持律上座已修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请剃染,为作和尚,令得出家。三十一岁内遍学显教。别于《大毗婆沙论》,依止“法铠”论师。于啊登打补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以对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异义,取舍之间,互有出入处,虽颇微细,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
这就是阿底峡尊者教功德方面的殊胜。
11、何谓教证二法?
三藏灵文,能摄尽一切佛教。故证之功德,亦以戒定慧三学摄之。教法是指三藏十二部,证法就是指戒定慧三学。
12、试述阿底峡尊者的证功德殊胜?
阿底峡尊者具足戒学:1、具足比丘戒:下至微细的戒都不违犯。2:具足菩萨戒:菩提心随得生起。3、具足金刚乘戒:如理守护三昧耶。
阿底峡尊者具足定学:一、共者,得止中心之堪能;二、不共者,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又修禁制之行六年,或云三年。
阿底峡尊者具足慧学:一、共者,谓得止观双运之观行三味。二、不共者,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味。
13、试述尊者於印度所作事业 ?
这个昨天我们都讲过,现在从这个题上给大家回顾一下,好让大家更好地熟悉。因为道前基础,道之总建立很重要,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传承、法脉的来源,以后学法信心就会不坚固。下面我们讲述在印度所作事业。
在《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原文上讲:于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制诸外道,令受佛教。复于内宗上下诸部,有未达及邪解疑惑等垢,洗除令净,增长正法。
14、试述尊者於西藏所作事业 ?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原文:依众劝请,整理教务,著有《菩提道炬论》等,总摄一切显密心要,前后游住藏、卫将二十年,教化无数,凡具根器者,皆蒙利益。
15、造论应有那三种圆满因?
这个问题在昨天课后结束的时候,详细的给大家讲说了。圆满的三种因:(一)、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 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三者之中,虽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最为圆满,尊者于此三种因素,完全具足。
16、何者是度彼岸中三种传承?
这三种传承第一个就是:甚深见派传承;第二个:文殊传于广大行派传承;第三个:弥勒传广大行派传承。这就是度彼岸中的三种传承。
传承来自于哪里呢?就是通过这个道理认识此中重要教授的意义涵盖在哪里?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究竟讲了些什么?包涵了什么?这些都必须从知见上树立、认识,它诠释了显密的修行次第,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道的总建立,也就是讲述造者殊胜的道前基础的重要一节,必须要明白。从这个当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菩提道次第广论》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17、何者是密宗五派传承?
密宗五派传承就是:1、宗派传承;2、加持传承;3、修行派传承;4、加持派传承;5、种种教授传承。我们必须了知密宗五派传承,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昨天我们也谈了。这五派传承也可以说是:1、一切密咒的总传承;2、集密传承;3、母部传承;4、隔瑜伽部传承;5、雅慢达伽传承等五派的传承。
18、云何教授殊胜?有几种?
这也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就是讲菩提道次第教法的特点--四个殊胜。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阿底峡尊者的生平事迹,以令听众了解这部论的可靠性,现在我就说一下本论的殊胜之处,目的是为了让听众生起正确的、恭敬的信心,在这里我也算是给大家口传《广论》的精髓要义。
在说本论特点的时候,我们并非单指在说《广论》的特点,而是凡是菩提道次第系列的所有论著,也就是指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为框架所著的所有论著,比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三主要道》等等,以传承的科判来讲,我们主要可以分为四点来解释本论的殊胜之处,这四个特点分别是:
1、令学习者明白佛的众多教法互不相违;2、令佛的教法变为对学修者的引导修学的教授;3、令学习者明白佛的密意;4、令学习者免于极大的谤法恶业。
就是这四个殊胜,如果不了知这四个殊胜那么在修行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大的障碍。
前面我们给大家讲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有一定的传承教授的。它具足善知五明,具有教授,获得本尊开许,传承没有间断、完整、有依据。1、胜欢喜金刚作部本尊;2、立三昧耶王,三昧王本尊;所以说是从佛陀传下来的,中间善士没有间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师师相授,中间没有断缺的教授,所以是可靠的。3、开许:印许。4、具足完备的(1)、善知五明;通达世间的无明。(2)、具教授;(3)、亲见本尊获言开许。这三个胜因悉皆完备,为最圆满。
所以有这个最圆满的因了,所以造这个论是有依据的。这个重点、特点就放在四个殊胜上,在原文上也讲:
其为本尊所摄受者,如《赞》云:“1、胜欢喜金刚,2、立三昧耶王,3、雄猛世自在,4、主尊度母等,5、谒颜得许故,或梦或现前,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师传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后中分二:谓6、度彼岸及秘密咒。
这里面就讲了:
1、胜欢喜金刚:作部本尊。
2、三昧耶王:三昧王尊。
3、雄猛世自在:“勇识”就是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4、主尊度母:就是度母。
5、谒颜得许:就是蒙现身开许。
6、度彼岸:就是波罗蜜乘,就是度彼岸乘。秘密咒,就是金刚乘。
从原文上:度彼岸中复有二种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传及妙音传。于密咒中,亦复具足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等。亲从闻学诸尊长者,如《赞》云:“恒亲近尊重,谓寂静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转,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是故此阿阇黎能善抉择胜者密意。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邬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左口右窝)种三。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度母亲授记莂,种敦巴胜生是也。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这段长文里面讲了传承:
1、见传承:深观派。
2、行传承:广行派。
3、慈尊:弥勒菩萨。
4、妙音:文殊菩萨。
5、五派的传承:刚才我们说了。
6、寂静:馨底巴
7、柁:音“舵”
8、廓:音“扩”。
这是传承的来历,前面我们从原文上也都讲过。
原文: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经咒:就是指经、续。即显、密。
“从《道炬》三大别法:1、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2、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3、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参考《掌中解脱》106页就可以知道。
《略论释》41页:“论中所云余轨式,指共通乘及小乘。云胜者,以无著至金洲大师,龙树至大智鹃,诸善巧皆备,故非余轨之所能逮。能知《炬论》之三殊胜,亦即于广中《朗忍》,无不具足。”
这个是说传承殊胜,非常可靠。这个在原文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下面我们要谈的就是这四大殊胜: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
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讲的第一个,在原文上讲:
原文: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第一个殊胜就是: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就是令学习者明白佛的众多教法互不相违,没有矛盾。正如你想登上楼层的顶楼,就必须由底楼门口进入,由下而上一层一层登楼。不可能从天而降,直接进入顶层。同样的,有心修持者,必须由下而上,一步一步的修上去。密法属于大乘的果乘,菩提心属于大乘的显乘,出离心则是属于小乘部的教法。修密法者必须具备菩提心和戒行,离开菩提心修密法是万不可能有成果的,必须要依靠菩提心和戒行。缺了戒行,修密法不但没有基础,更对佛法有损害。可是要成就菩提心,必须建基于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做基础,断不可能成就菩提心。故此可知,大乘密法建立的基础在于大乘的显部,而大乘的显部基础则建立于小乘的出离心、皈依、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等教法。我们没办法把三藏教理硬取出一部分,而说这个就是足以令人圆满成佛的完整教法。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佛陀的任何教法,没有一个是多余的,都是对众生有用的。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病,都是调服众生烦恼习气的善法甘露,都是妙药,没有一个不是成佛之道的主干或者支分。不是它的主体就是它的支分,总是有用的。所以你不要认为哪个法是多余的,哪个法是不多余的,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对众生没有利益佛会说吗?不会说的!佛说出来的法都是对众生有大作用的。也可以说是前行或者是正行,所有佛法的小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靠的。如果对前面部分的教法未生觉受,后面的部分决不可能证悟,要把全部教法都通达,必须深入三藏的大海洋中研究、学习,能力或者条件不具足的人,则可以依如《广论》这样的书,包涵了一切要点在内的菩提道次第教授,这就等于在学习三藏十二部。因为《广论》将三藏十二部的精华包涵在内了,如果三藏十二部全部叫你去学,你这一辈子甚至多生累世也未必能够学完。但是如果根据自己的年龄、素质、文化等等条件,不够,又想学、想解脱,那么就把象《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样的包涵了三藏十二部的书视为根本经论而深入研究学习。实在连这个也办不到的话,只好依靠善知识、师长口授的道次第的开示来研究修习。这里说的口授并非是师长教授的几个咒语、真言、密咒,或者为我们念诵口传而已,而是指整个成佛之道,由起点到终点的每一步修持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师长,并非是指只能教授一些密咒而已的上师,而是指掌握了整个完整成佛之道的路线,每一步都了知的具德善知识。
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和继承这个论的后世论著,如《广论》等等,都是菩提道次第的教法,具足了由初入门到成佛的全部教法在内的宝典。在现今末法时期,我们常常听到修小乘的人说大乘非佛所说,密法是婆罗们教等等是外道,不要念咒,念咒是跟鬼神打交道,这些话都不能随便说,都是谤法;修显宗的人又排斥密法并非佛法;修大乘的人讥毁小乘,说小乘为低等根器者所修;持密法的人妄说戒律为劣根小乘的人修行的,而上根者不必执着持戒,认为学密法持不持都无关紧要,认为是执着。这么多的误见,全因我们对这条成佛之道和每一步先后因果关系并不了解,把所有佛法看成零散的、互不相连的个别独立的教法。在学习菩提道次第教法以后,由于它包涵一切教理,而且更依修学的正确前后次序排编,是一条完整的修学之路,我们便会感到豁然开朗,整条成佛之道一目了然,因此菩提道次第学会了,就是成佛的一张地图,就知道路线如何走了,所有视为先后矛盾的佛法再也不显得有矛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一下:对某些病者来说,医生会建议他服用凉性的药品,在这病者另一次发病的时候,医生又可能让他吃一些比较燥性的药品,这并不是医生的建议先后矛盾,而是医生针对病者不同的病况和时间而做的建议不同,在病人燥热的时候叫他服用凉性药,在他寒凉的时候教他服用温热的药物,这都是如理的。同样,针对不同根器的修行者,不同状态下佛陀先后开示,便会有所不同,不懂整个成佛之道的先后次第关系的人,会误认为佛陀的教法先后好像有矛盾,但对懂菩提道次第教法的人来说,他们不但互不相违,而且相辅相成,互相依靠。佛说的一切法互不相违,对这个道理要明白,如果不明白很难在佛法上有所进步,解脱就更不用谈了,都是妄想。
第二个殊胜:令佛之教法变为对学习者的实修教授,也就是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现在有许多人经常听闻佛法,但却不知道如何实修,也有许多的人认为听到的是理论,而实践的却是另一回事,必须重新另学。很多自称修密法的人,听了很多、学了很多的经论法义后,却不知道如何修持,而另外求一些本尊法门以作为修行。在末法时期,这些无法把法义和实修整个合在一起的人比比皆是。
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二者,教法是证法之因,证法是修持教法的果。在修持的漫长道路上,虽然经义全为佛语,但何者先修?何者后修?何处当修止?何处当修观?这些都决不可有丝毫混淆颠倒。如果你对这条成佛之道不了解的话,要确保次第不颠倒是不可能的。学通了菩提道次第的人,便能对一切法义有所掌握,令一切佛语皆变为对自己个人的实修教授,不但可以作为自己的实修教授,更能引导别人,对这个法意你要掌握的话,你学好了《菩提道次第广论》,那么对一切佛语皆变成自己的实修教授,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对自己的学修都有帮助,都能把他变成修行的善法妙药。就像我们所说的一样,修行者是病人,得病了就需要服药,服药何必还要执着于什么西药中药呢?应该以治好病为原则。因此佛法都是至善殊胜的教授,一旦你通达了菩提道次第,在读到佛经上的任何一句法义的时候,便自然而然的知道这个为成佛之道的哪一步、哪一个环节,应何时修,应如何修等等都明白了。
第三个殊胜: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 就是令学习者明白佛的密意
在佛陀说法的时候,是随当时听众的根器而说的,有时候以了义来讲说,有时候以非了义来讲说。有时候广说无常,有时候详细地讲述菩提心,而且佛的密意在一时间不易明了,这些教法虽然都是佛说的,都是最殊胜的教法,但是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两部经典来研究学习,往往会有不知从何下手,不知从何修起的问题存在,而且也往往有不能深入领会佛陀的密意的问题。菩提道次第的教法,从一开始便勾画出成佛的次第,先后分别,并不夹杂,令读者、学者能直接契入佛语密意。我在这里并非说佛经不重要,如果我们先学懂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再去学习其他的经论,读经、念佛、参禅便会事半功倍,会轻易地明了佛经里的密意。
第四个殊胜: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就是令学习者免于极大的谤法恶业
佛经有说:“谤经中一字,其业比把世上的一切佛塔毁坏的罪还大”。可是我们今天还会看到许多谤法的情况,小乘者称大乘非佛所说,显宗称密法乃外道,大乘又说根器好的人不必执着小乘戒,小乘的戒律不要执着、不要在乎,认为是没有用的,这种邪见都出来了,末法时期这种现象很多。也有人说唯独某一部佛经是最殊胜、最好、最快,修这个决定成就。其他的都不需要,其他的都费时间,说不定就走错地方了。实际上错了,佛说的哪个法不是叫人解脱生死的?否则,佛说它干什么?有点头脑的人应该想想,这种说法对吗?甚至几乎是在暗示说:其余的经典都是多余,就这一部经最好、最殊胜,学这部就够成佛了,不要再多学了,多学都没用,都是负担。去极乐世界营养过分走不动了,那就错了呀!可以说自己的营养还不具足就要减肥,可是减着减着自己就剩下一堆白骨了,到不了极乐世界。虽然没有说出来其他的法都是多余,但是一说这个话就暗示了,其他的法、其他的经、其他的宗派都不要学,都是多余的。就像现在有些人弘扬念佛法门一样,它真正把念佛法门的实意说出来了吗?没有。就说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八万四千法门都有了,不需要再学其他的了。人家一学点什么他就说了:“你不要再学了,一学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了,岔道了,夹杂了。”这种话怎么能随便说呢?这是无形中在造最大的谤法恶业。忤逆十恶的罪造了还有出头之日,谤法的罪造了,千佛出世也救度不了你。这是很可怕的,也是很容易造的,所以作为我们来说应该深思呀!如果我们只尊重三藏里的一部分佛法,而不尊重其他的部分,便已经是有轻视佛法的恶业了,何况是更直接的诽谤法宝呢?通达菩提道次第的人,从一开始便明了,任何一句佛法皆为成佛的资粮,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其实互不矛盾,所以便不会生出谤法或者误解的恶业。现在有些人讲,要往生就念阿弥陀佛,要消灾就念药师佛,好像佛都分工了。你要是念药师佛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你要念阿弥陀佛消不了灾,这不是矛盾吗?佛就是圆满者,我们想一想圆满者那一点不具足?能说谁专门掌管哪一样吗?这些都是邪见,这种恶业我们千万要遮止,不可以随随便便的造,造了可是不得了,可怕的很。
以上这四个殊胜我们要了解,在第十八个问题上讲:
18、云何教授殊胜?有几种?一一说明?
四种: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本论通达所有圣教,整个含摄了佛的圆满教法,不但彼此决不互相违背,而且相辅相成。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佛所说的经典都是眼前指导我们修行的最佳经教。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如果经过大善知识的指导,我们就可以省很多的麻烦,很快了解佛法的深刻内涵,不会走错路。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由于前面三点了解了以后,自然就不会犯下谤法的极大罪行。
19、云何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原文: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这里面有四点:1、所应遍知就是苦。2、所应断除就是集,所应遍断除。3、所应现证就是灭,所应遍现证,4、所应修行就是道,所应遍修行。也就是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这就是圣教无颠倒的显示。
后面的原文又说: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1、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如《释菩提心论》云:“如2、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3、趣无谬误。”《释量》亦云:“彼4、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这里面说了四点:
1、三种种性:就是说菩提道次第是三种种性修学的。下、中、上三士。
2、自定:就是正确理解经义所生坚定信心定解,趋向各自解脱之道——决定解。不管你是下士根机的,中士根机的,上士根机的,各自解脱之道的决定解。
3、趣:就是开示
4、方便:就是所要讲的经典内容自己了解。方便生:将此讲给四众听。方便生因:方便生之因,就是方便。不现:隐蔽不显,自己不先了解。彼难宣:无法为他人开示。自己还不了解,如何为他人开示?
《释量论略解》卷四153页说:“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解云:“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萨,应精勤修习息灭众苦之诸方便行,以是欲摧灭他苦之异生故。此因决定,以方便所生之苦、灭二谛及彼之因,集、道二谛,是不现见事故。若自对彼不现见者,则难为他宣说故。”
在《略论释》44页里:“欲为人说法,须先知说之方法,已知,然后为人说。”知道了以后,再为人说。
《广论》卷九说:“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当先自调。”
原文: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1、阿逸多云:“2、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3、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这里面有三点要明了:
1、阿逸多云:这个可以见《现观庄严论》。
2、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现观庄严论·文句颂解》167页说:“饶益世间者,如经云:‘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利一切有情,皆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复次饶益世间者,诸道(就是指资加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菩萨之果法也,谓以四摄方便饱利世间有情故,如《普门品》等所说”。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狮子贤论师《现观庄严论·义疏》28页说:“声闻缘觉菩萨及无上大觉等之位次,如其所有,于中虽一皆摄一切智性之三种现证所有,如是摄者,三类相续亦互摄也。”
3、胜者母:就是指《般若经》
原文: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1、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2、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1、劣乘藏:就是指二乘声闻、缘觉三藏
2、方广藏:就是大乘三藏。
原文:复次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1、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2、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3、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1、此:就是指成佛。
2、至言:就是指佛的教言。
3、无其弗能尽一过失:就是指学了广论没有一个过失不能断干净的,能够发生一切功德,成办一切成就。
原文:设作是云,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1、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2、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1、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广论》:“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发菩提心的意乐,及六度彼岸行。”
2、觉心:不应舍觉心,觉心是什么呢?觉心就是菩提心。
原文:众多趣入1、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2、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余道故。3、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4.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5、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6、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原文我都没有全念,只是念个头念个尾,目的就是把他含概一下,让大家认识了解。
这里面:
1、无上瑜伽曼陀罗:曼陀罗就是指坛城,佛所住的处所,或者说叫净土。
2、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誓受,在藏本当中就是受学的意思。
3、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是指密乘中三续部的典籍。
4.受阿弥陀三昧耶时:阿弥陀三昧耶就是莲花部的三昧耶戒。
5、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我们念上师供:“外显内密及三乘,正法各个作受持。”下三部是外密,无上部是内密。
6、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这一段就是讲,受咒律仪须誓受故,就是指没在受咒律仪的时候须立誓而受。就是受密咒的戒律怎么受呢?要立誓,发誓言来受。
原文:如是惟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1、诸正至言,极随顺故。2.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3、共道是此度非余。”4、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5、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6、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7、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8、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1、诸正至言,极随顺故。所有佛说一切言教,皆极随顺不违,互不相违。
2.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上上三乘五道,三乘指的是声闻乘、波罗蜜乘、金刚乘。五道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波罗蜜乘视声闻乘为上,金刚乘视波罗蜜乘为又上。
3、共道是此度非余:此度就是六度彼岸,就是波罗蜜多道。
4、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栋就是桥的意思,就是菩提道次第,是一切趣佛道的桥梁。
5、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相似就是指不真实,
6、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上乘:如密乘
7、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如波罗蜜乘
8、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与此极相关连,甚至引生极重异熟报的谤法的极重业障。所以我们千万要知道,不要诽谤。一切的教法是互不相违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原文大家要看,都是讲这个道理的。
原文: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善依怙就是指善知识),于其一切正言,(正言就是指佛法。就是依善知识来听闻佛法。),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支缘就是指缘起。),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进就是止,藏本就是趣、遮。所以说不应该说那个法应该修,哪个法应该舍,不要说这个有用,那个没用,不要有这种心。)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趣、遮就是修、断的意思),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虽然说现在学不了那么多,怎么办呢?要生惭愧心,看到别人比自己学的多,懂得多要生惭愧心,要随喜别人,不要说你学的太多了,夹杂了,不要阻碍别人修道,断别人的慧命、善根,本来他没有信心你这样一说他放弃了,你就造了大恶业了,这个很严重的,一定要认识。)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这里面也讲:)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什么叫四方道呢?《略论释》47页讲了:“乃为上师不择一道,一切受持。不是说选择一道,是一切都要受持,能见经教互不相违者,乃见其要”。“复次四方之喻,四方是比喻,应知如四方骰子,如四方骰子一样,无论如何,你把他扔出去,皆见其为方形。不管你怎么扔他都是方形的。这个比喻就是说从各个法门修习,皆能见他的相同之处,都是没有矛盾的。)
这是乙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的介绍,通过原文,我们了解此论的殊胜,我们根据原文把这段说了。
19、云何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就是第一:尽佛所说一切法,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彼亦随应或为道之主干,或为道之支分。也就是说佛所讲的究竟圆满的圣教,应该了知都是为了一切有情成佛的全部道理,但又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而有的是道的主干有的是道的支分。一切圣教内容不相违,内容一致,应机有别。
第二点:菩萨所求,为利世间。其所化导,亦须摄受三种种姓,故于彼等道品,皆应修学。菩萨所求的事情,是为了利益世间。其所教化的也需摄下中上三种根性,要帮助他们,就必须懂得这个道怎么走。菩萨为了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应该学修一切法。虽然他自己用不上,但是他为了摄受众生,教化众生他必须要懂,他才能教化,不懂当谁老师?自己都不明白,教化不了别人。
第三点:于大乘道中,有共不共二种,共者,即声闻三藏是。不共者,唯求自一身寂静之意乐及不共制罪等是。就是大乘道中有共与不共两种,共者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不共者,唯除少分独自之寂静意乐外,其余一切虽大乘人一应修持。三藏是菩萨共道,故应修学。
第四点:故余乘一切断证功德,皆为大乘道中所摄。是故上士皆当修学。也就是说其余的一切断证功德,都是为大乘道中所摄。都被大乘道包括了,所以说大乘人皆应该修学。这些在《略论释》45页都讲了。
20、何谓圣教?
原文: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圣教是一点无错地说明一个道理,象甘露一样把问题全部解决,若人若天,应知苦,应断集,应证灭,应修道。”
21、何谓菩萨所欲求事?
原文: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就是为了成办世间义利,也须普遍摄上、中、下三种根性,应所化众生之机,所以必须学习他们所修学的法。
22、大乘道摄共不共二道,对共道应如何对待?
原文: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就是真正修学大乘的修学者,所走的道路,有共与不共两种。共者是跟二乘共同走的,声闻、缘觉。什么原因而应舍呢?除了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等不共的学处,其余的一切,虽然是大乘人也应该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大乘)中,广说三乘,他的原因,就在这里。
23、趣入金刚乘者对度彼岸乘是否共道?为什么?
原文:设作是云,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
假设有人说,如果趣入显乘要以小乘为基础,趣入金刚乘的人,所有的道则不是共道,它与显教大乘所走的道路是不共同的,不相摄的,这句话绝对不合道理。显教大乘道的本质全部包括在金刚乘中,所以说金刚乘中的法一定包含了大乘中的全部特质。金刚乘的意乐是发菩提心,行持的是六度到彼岸,所以金刚乘与波罗蜜多大乘是完全相同的,金刚乘的人就是指密宗的绝对要学。
这是第一个里面讲的,一切圣教互不相违殊胜,我们扩展的来说一下。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对以上这四大殊胜的概念要认识清楚,后面的三个殊胜我们刚才简略地把他从原文上说了一下,没有扩展,很白话地告诉大家了,就是说要从原文上也要让大家知道在哪,下去好更好地对照、反复思维串习、了知。不要说只会听白话的,一看文字就傻了,找不到地方了那不行,这都要明白,所以我们讲原文穿插进来,给大家重复,叫大家明白,然后再扩展地叫大家理解,然后把思考题放进来,叫大家明白。这些东西都在书里面,就是看你认真学没学,用心没用心。如果你认真学了,用心学了,那么你绝对受用。你学了《广论》知道他的特点,觉得他殊胜了,如法地学修了,你会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论,这部教法随你生生世世受用,利益无穷无尽。我们可以从内心里面,种下一个圆满成佛的种子。我们要想想他的殊胜、他的成就,可以分辨善恶取舍,犹如慧眼,反复地强调,就是要把我们的邪见、我执,包括世智辩聪要去掉,把佛语扼要放在我们心髓脑海里,然后对诸佛的教授、教法起大信解。信就是要深信、恭敬,解就是要明白、不要产生邪见,然后依教奉行,如法修持,决定获得解脱,所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教授。大家听闻到,那是多生累劫的福报,希望大家珍惜,今天就到这里。
回向......
(寒冬恭敬整理)
起始页数:第8页 起始行数:第10行 停止页数:第11页 停止行数:第12行
内容:
问答题:1. 论前归敬颂为什么首先总归敬文殊菩萨? 2. 圣者教指什么3. 何谓三地4. 何谓二大车轨?
5. 宗大师为什么要造此论6. 广论中所诠何法7. 印度传承有哪两派释义8. 为什么说广论的作者即是阿底峡尊者)9. 试述阿底峡尊者受生殊胜?
10. 试述阿底峡尊者教功德殊胜?
11. 何谓教证二法?
12. 试述阿底峡尊者证功德殊胜?
13. 试述尊者於印度所作事业?
14. 试述尊者於西藏所作事业 ?
15. 造论含有那三种圆满因?
16. 何者是度彼岸中三种传承?
17. 何者是密咒中五派传承18. 此论教授殊胜有几?一一述其名? 19. 云何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20. 何谓圣教?
21. 何谓菩萨所欲求事,谓是成办世间义利?
22. 大乘道摄共不共二道,对共道应如何对待?
23. 趣入金刚乘者,对度彼岸乘是否共道?为什么?
口授《广论》四个殊胜:
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从原文上讲解了第一个殊胜: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原文中的偈子:
1、“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2、“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3、“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
4、“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5、“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
- 相关文章
- 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 法空恩师讲《广论》33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