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东珠)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来源:   作者:澈仁东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澈仁东珠)

 

  菩提心的修行次第

  (澈仁东珠)

  各位居士:阿弥陀佛!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闻思「菩提心的修行次第」,首先,在讲解菩提心的修法之前,我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佛教:

  佛法发源于印度,它有三大法脉,第一个是南传佛教,佛陀当时住世时,因为当时很多众生是属于小乘根器的,所以比较兴盛的是小乘佛教,而最先传播出去的佛法也是小乘佛教,例如在缅甸、泰国一带...等等。第二个传播出去的是汉传佛教,如中国、日本、韩国等等这一带的佛教。第三是藏传佛教,例如合马拉意一带的佛教,藏传佛教包含金刚乘,这是唯一不共教法。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属于大乘佛教系统。

  那么如何分辨某人是否是大乘修行者呢?大乘佛教的重点是菩提心!所以它不是经由某人所修的法而定的,而是看某人是否发菩提心而定;现在,我们认为念诵金刚经、心经..这些大乘经典的人,是大乘修行者,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判别的,如果某人内心生起无伪的菩提心,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他就是大乘修行者了!佛法要内心去探讨,所以才会被称为『心法』。

  学习大乘法门,首先要了解,得到暇满人身是很困难的,不了解暇满人身难得就不会珍惜它,因此我们必需了解它的可贵!这样比喻好了,在人世间,珠宝、黄金、钻石是非常昂贵、值钱的,如果我们想拥有这些东西,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对这些珠宝的价值很了解,所以大家都会小心翼翼的保护它、放在保险柜里面,如果哪天不小心将这些珠宝弄丢了,我们就会非常难过与伤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知道,它是珍贵的!同样的,我们暇满的人身不是无因生的,它是很珍贵、难得的!

  我们佛教徒承认『ㄧ切法皆因缘和合』,我们相信缘起观,知道暇满人身并不是突然得到的,而是我们过去世肯定累积了很大的福德资粮,所以才会出生现在的人身,所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不容易,在现世生活上可以体会与感受得到的:光是说人类就有很多,譬如我们去逛街,就可以看到到处都是人,但,地球上的人类也不过是60多亿而已,我们认为『人』很多,那是我们没有想到海洋、深山丛林、地底下..那里有多少生物的原故,「人类」跟牠们的数量比起来,简直少之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了解-得到一个「暇满的人身」是多么不容易啊!学习佛法就是要全面性地去思惟。

  「大圆满前行」的修法有外加行和内加行;外加行的作用就是要让我们内心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修行「出离心」的方法,就是思惟生为一个暇满的人身是不容易的,进而体会到生命无常!如果我们不思惟人身难得、生命无常这些道理,只是每天很认真地供佛、做法会、诵经...,做这些动作虽然很好,但自己本身的内心是否有提升呢?相信我们自己很清楚!自己在佛法上有没有进步,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我们要经常返观内心,观察自我的出离心、慈悲心、虔诚心是否有提升?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反省,而只注重供佛、做法会..这些仪式的话,这虽然会累积些许福德,但,大家要知道-自我心灵的提升更重要!

  皈依

  ※ 皈依的意义

  皈依,就像大地一般,有地才可种庄稼,万物都要依靠大地才能生存,同样的,虔诚心是所有诸佛菩萨的功德基础!虔诚心就是一切道的开启,虔诚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金刚乘更是重要,没有虔诚心就像一颗烧焦的种子,是无法发芽生长的!

  有些人与生俱来对「佛」就有虔诚心,但,也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他只是糊里胡涂的,人家做他就跟着做而已,很多类型,如我们皈依三宝,必须要了解三宝的功德,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虔诚心,譬如,一般人讲到皈依「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佛像,皈依「法」就想到佛经,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众,这样是可以的,但这不是最好的,更重要的,讲到「皈依佛」时,我们要想到佛内心的大慈大悲,这样才能对佛的虔诚心坚固、不退转,如果皈依佛时,只是想到佛像而不去思惟祂的功德,那么我们的虔诚心就不会坚固,我们可能就会看到黄金打造的佛像就比较虔诚,看到陈旧破烂的泥塑佛像,就比较不会珍惜,金佛,我们可能每天都去擦拭祂,但,泥塑的佛像,可能就摆在佛堂的角落里,讲到皈依佛就只想到佛像,如此而已,无法再提升自己心灵的层次!

  「皈依佛」,更重要的我们要想到佛的大慈悲跟大智慧!这是要特别提醒大家的,佛陀的身口意是清净的,这个清净的因,是因为祂内心伟大的慈悲与智慧,这就是「佛」的法门,大家要知道!!

  要我们了解佛的智慧、了解祂的内心、了解般若波罗密多,了解一切万物都是佛的清净坛城..,这些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遥远的,但,就慈悲的观点来讲,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佛陀的伟大,佛陀讲的慈悲是什么呢?祂跟外道所讲的慈悲是不一样的,佛陀内心具备的慈悲是平等的、不偏颇的、没有高低的,所以祂讲的法是大慈大悲的法门,不管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没有种性分别,甚至超越人类,普被六道众生!佛并不排斥行世间道之慈善事业,而且认为这是须要去做的!只是一般世间善人对动物就无法像对人一般看待了;有次,我的堪布朋友拿了圣经里的一句话给我看,里面讲到「上帝创造这些动物是给人吃的。」而「佛陀」所讲的慈悲是「对一切有情众生都平等慈悲」,这种思想是非常伟大的,值得我们多多学习,慢慢思惟,这样对佛菩萨的虔诚心就会更坚固。

  皈依法,通常一般人会想到佛说的大藏经,但「法」的真正内涵是智慧与慈悲!而大藏经是属于法,是让我们内心证悟的方法。例如: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见需要依靠佛经才能生起;所以我们皈依法,不能只想到佛经,更需要想到佛法的核心,也就是「出离心」与「菩提心」!

  大家要多多思惟「菩提心」,才能了解它伟大的精神,才会对他深信不疑,这是证悟空性菩萨们所证悟的道,思惟是培养虔诚心一种很好的方法。

  「实修」很重要!就好像我们了解感冒药对感冒很有效,但如果根本不去吃的话,就没用!我们了解佛菩萨的功德之后,就要慢慢去思惟、去观修,这样才会进步。

  身为佛教徒当然必须皈依三宝,但,我感觉-现在比较重视形式,比如说:皈依,就是到某某上师前面剪个头发,做个皈依的仪式,给个法名,就认为我皈依了,这当然也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我们要了解:「皈依」就是「发誓」!我们必须要了解三宝的功德之后,才会发誓-从今日始我只依靠、依赖三宝,不会再依靠其它的神了,有这样的决心和誓愿,这就是皈依;就像我们生病时,我们要依靠某位医生,依靠这位医生之前我们会多方打听,然后才会相信他,我们了解-帮我们看病的这位医生很厉害,对他有信心,才会依靠他,当我们依赖这位医生的时候,这就是皈依这位医生了,所以皈依有请求保护的意思,而「我要依靠您」,这就是发誓了!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实修的部份,有时候我讲的话不会合乎你原来的认知,和你本来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子,大家要了解事实,我们人类啊,就是喜欢好听的、合乎自己本来看法的话,不喜欢实话,但,各位如果决定要学习佛法解脱痛苦的话,那么对于人的惯性就要稍加改变,否则,如果一直依靠这个惯性的话,是学习佛法的障碍喔!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因为我们的人生有缺憾!不然我们怎会莫名其妙地就办皈依呢?我们知道自己生病了,所以才会去看医生,同理,我们了解自己有五毒烦恼的疾病,所以才皈依三宝,这个认知很重要!如果我们有很重的烦恼,自己却没发现,而只是喜欢供养佛菩萨,别人做供养,那我也跟着做,虽然这样也很好,但意义上就不是那么大了,所以要了解自己有贪、瞋、痴、慢、疑五毒的病,这很重要!

  为什么贪、瞋、痴、慢、疑这五个毛病要用毒来形容它呢?现实上,如果我们喝毒药,我们可能就会死,同样的,我们用毒来形容这五个习气,是因为我们的无明太重了,它使我们一直沉溺在轮回之中,因此,佛菩萨们慈悲地想让我们清醒,对事实的真相看清楚一点,所以用「毒」来形容我们这些劣根性!

  我们了解世间毒物的严重性,如果我们知道-这茶里有毒的话,我们就肯定不会喝,因为知道喝了可能会死掉,同样的,如果我们知道五毒的严重性,我们就不会患有五毒的毛病!因为我们不了解五毒的严重性,不知道它会让我们堕入地狱,或者,我们习气太重了,即使五毒现起也不会发觉,或者,信心不足,对佛陀讲的话半信半疑,所以才不会立誓依靠三宝,所以皈依要了解轮回的过患,才会从内心中生起对三宝无伪的信心。

  皈依之后,「佛陀」是我们的根本导师!「佛法」是我们依行唯一的道!「僧侣」是我们解脱道上的伴侣!我们要了解轮回的过患!了解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学佛的目的就是要离开痛苦。

  人生是离不开痛苦的,譬如,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不欲临苦、求不得苦,以及根本的三种苦苦、坏苦、行苦等等,我们必需了解「整个轮回环境是恶劣的,应该寻求出离才是!」譬如,现在很多地区发生战争、饥荒、地震,或者,极冷、极热等等,我们不会想待在那种地方,一定会想办法离开,找一个比较安适的地方,这就是出离心。

  出离心,我们要「出离」什么呢?出离痛苦!因为现在我们不了解轮回的本质,我们误认它是快乐的,所以才会对世间法不断地追求,「大圆满前行」外加行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认识-这整个轮回的环境是恶劣的,并不适合我们继续待下去,它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提醒我们,让我们清醒,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出离心」就是根本不想待下去的意思,佛法,就是出离轮回环境到安全地方的道路!

  我们这个阶段非常适合观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我们能够每天抽一点时间如实地去观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并且「出离心」和「菩提心」确实从内心生起的话,那就绝对能够到达解脱的彼岸,现在我们念诵金刚经、心经..等等大乘经典,是很难抓到它的重点的,也因为找不到重点所以很难修持,我们学习佛法要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逐层慢慢往上爬,实修是一步一脚印的,没有一蹴可及的法,如果我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就很难开展我们的智慧!

  「大圆满前行」有外加行、内加行两部份,外加行就是修持出离心的方法,认识生命无常、因果不虚...等等,而内加行的部份就是修持菩提心!我们依靠这个法是非常殊胜的,因为它是有次第和方法的,所以比较不会手忙脚乱,不然的话,要在深广的法海中找到诀窍是很难的,这个法门是从释迦牟尼佛及成就者们一代一代没有间断地传下来的,所以依靠它实修,我们就很容易了解。

  ※ 皈依的戒律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之后必须遵守皈依戒,我们皈依佛之后,即使看到残缺的佛像也要如见真佛般地尊敬;皈依法之后,即使只是经文中残篇断句,也要如同见到法宝般地尊重;皈依僧之后,就连破损的僧服也要如同僧宝般尊重;同时,皈依佛之后,我们就不该再皈依世间的神祇了,因为他们自己也无力脱离六道苦海,更何况要救我们解脱呢?皈依法之后,不可以再伤害任何有情众生;皈依僧之后,不可以跟外道与邪见者亲密交往,因为这会影响我们的知见,以上是皈依三宝的基本戒律。

  然后,再加上阿底峡尊者所开示的五个要点:(一)不可以为了保命而放弃三宝;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要放弃皈依三宝,不然我要杀你!」这时纵然会因此而失去生命,也不可以抛弃三宝!以前,在藏区有些人会逼迫高僧放弃三宝,不然就要杀他,但,他们连嘴巴都不愿讲出放弃三宝这样的语句,如如不为所动的,我们要这样子去行持。当然,更不可以为了升官、发财..等等世间的好处而放弃三宝,我们的信念必须坚定!(二)不论遇到再怎么倒霉或者再怎么痛苦的事,也要对三宝的信心坚固不移,不要认为三宝救不了我们的痛苦,而去寻找世间的其它方法,譬如:我们遭遇到意外,或者挫折,我们所想到的就是皈依(依靠)三宝,请求三宝保护,而不去寻求世间的神明,这样才是一个真正虔诚的佛弟子;其实,当我们遇到不顺时,谁都会想要尽快脱离这个不幸,这个时候信心是比较脆弱的,即使我们西藏是全民佛教徒,但,也会有些人遇到意外或者不顺时,就会赶快求神明的情形,其实真正的佛教徒是不可以这样子的,佛陀并不会怪你去拜其它的神明,而是祂们没有能力,求也没有用,所以这些动作是多余的。(三)时时刻刻都必须忆念三宝的功德,不可以间断供养三宝!真正的佛弟子每天都供佛,不会忘记供佛的,供佛并不一定要有实际的物质,有能力的话,每天供一朵花或者几杯水,没能力的话,观想供养也很有功德,但要如理如法比较好,如果今天想到牛排非常好吃,因此观想供养佛菩萨,这样不好,最好不要有伤害众生的物质比较好,我们供养并不是因为佛菩萨需要这些供养,「供养」是让我们累积功德的方法,大家要理解!供养成为我们的习惯时,当我们吃饭、看到美好的风景..,自然而然就会念供养文,随时随地都在供养佛菩萨累积功德。(四)自己要先清楚地了解三宝的功德,然后再引导别人皈依三宝。(五)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都必须顶礼三宝。能够这样做的话,我们对三宝的虔诚心就会坚固。

  以上是共同的皈依戒。如果我们每天皈依、供养佛菩萨,我们的虔诚心就会越来越坚固;虔诚心非常重要,有了虔诚心,才能建立出离心和菩提心。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守五戒;我刚来台湾的时候,听到有些人说皈依之后就要守五戒,其实,佛经里面皈依戒跟居士戒是有些许差别的,五戒是看自己的能力而可选择的,这里特别再讲一下。

  皈依三宝之后,了解三宝的功德并且深信不疑,这种「只依止三宝保护的决心」,的在家居士称为「皈依居士」,皈依居士再加上我发誓从今天开始不杀生就是「一戒居士」;再加上不偷盗就是「二戒居士」;再加上不打妄语就是「多戒居士」;在这三戒上加上不邪淫与不喝酒就是「圆戒居士」;若再加上禁淫,像我们出家众不结婚,就是「梵行居士」。

  现在有人说:「皈依就必须受五戒!」这肯定是方便法,沙婆宗(有部)与经部宗在这方面就有不同的主张,佛法讲究的就是「利益众生!」只要对众生有利,形式上是可以改的。

  修行,就是要常常反省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我们的缺点在哪里,就表示我们已经有进步了,佛经上说:「了解自己的缺点就是看到净土!」因为了解自己的缺点才有机会改,如果完全不了解自己的缺点,就完全没有修正的机会,这点很重要!

  三殊胜

  佛法的核心是空性和慈悲,所以我们修行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空性和慈悲,所以,离开空性和慈悲的修行,就不是修行佛法,离开空性和慈悲的教导就不是佛教,那么,要如何让每一个修法都具有空性和慈悲的涵意呢?必需具备三种殊胜!也就是: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这三个殊胜缺一不可,如果漏掉哪一个的话,那么不管我们付出多少的努力或代价,我们的功德就会变得很有限,如果能具足这三种殊胜而修行,那么仅管你只是念一句六字真言,它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因为佛法是心法,不是在形象上的,大家要了解。

  ※ 前行.发心殊胜

  发心的分类:不善的、无记的、善的

  (一)不善的发心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不善的发心,为了害怕生病、恶鬼、被别人伤害、或为了世间八法而修行任何一个法门(如闭关、持咒等等),如果修行的结果实现了原来的想望,那么顶多也只能得到短暂世俗的欲乐而已,和解脱生死毫无关系;为什么这些发心被认为是不善的呢?因为它的结果是有危险的!我们同样做一件事功德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台风来了,为了害怕家里受到损失而去修法,和为众生祈求避免受到台风的伤害而修法,这两种发心是不一样的,所以其结果也不一样!因自己恐惧而发心修法是不善的发心!再从我们这个小小佛堂的供水来看,若发心是为了做给居士们看,想让别人来认同你,那么这个坛城不论摆设得如何地庄严,这个供养还是不善的发心;又如闭关,在西藏有些闭关是非常严格的,一个房间连厕所都在里面,把门都封住,看不到天空,只有一个洞口可以拿食物给你,专门有护关的人护持,经过九年的苦修,但,如果你的发心是世间八法,希望出关后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拥有很多弟子,和一般凡夫的思想一样,这是很严重的,在藏人的观念里-他还不如一些打猎的,在藏地,猎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大家都看不起他,虽然经过九年严格的闭关,想法却在世间八法里打转,这连猎人都不如,是不用怀疑的!就算你闭关修的是大圆满法门,也和解脱完全没有关系,糟踏施主们和护关者的虔诚心,这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因为你是事先就计划好的!

  为什么它的结果是危险的呢?因为不善的发心,在修法成就自己的想望之后,就会引生更多不善的行为,例如,有人为了得到钱财而修财神法,因此得到很多钱财,但,他或者他的眷属却利用这些钱财来吃喝玩乐、欺压善良,或者,为了谋求更多钱财,而把那些钱拿来做为卖酒、卖肉..的本钱,或者,有人因为怕死而修长寿法,可是他却用自己的平安长寿,来造恶业伤害众生,或者,闻思佛法使自己变得有学问,甚至辩才无碍,可是却使这个优点成为和他人竞争的工具,修行佛法的结果,反而成为下堕的因,这是很可怜的,所以这些归属于不善的发心,如果以这种利己的欲望而修行佛法、推广佛法,就是「贩卖佛法」,我们应该要戒慎恐惧才是!这种不善的发心,和十不善业里面所讲的「不善」,严重性可是不一样的!

  世间八法就是希望得到赞美,不希望被批评,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没名气,不希望别人忽视我们、默默无名,希望得到好处,不希望失去;为了世间八法而修行,不管你修的多有成果,也跟解脱完全无关,大家要理解!

  (二)无记的发心

  不论是求法、听法或是修行..等等,根本没有目标与想法,这就是无记的发心,就像有些动物会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一般,这样最多也是和佛法结下些许因缘而已,解脱和今世毫无关系。

  (三)善的发心

  下士道的发心:害怕投生三恶趣、希求人天福报而修行,这样的发心不管是修小乘、大乘、金刚乘,或任何一法,都和解脱无关。如果以这种心态修寂静尊,修成了最多也是得到天人的果报而已,还是在轮回之中,但以这种心态修忿怒尊的话,将来往生就会有堕落恶鬼道,或出生为猛兽的危险!以前,我在佛学院学辩经,听学长说,从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师,精通经、律、论,善于辩经,但他往生之后,却还是经常出现在辩经会上,如果辩经的法会安排在晚上,他就会混杂在辩经大众群中,和人辩经,因为场所昏暗,所以不容易被发觉,遇到竞争比较激烈时,他就会显现出忿怒相,耳朵竖起来,变得长长的,目露凶光,像狐狸或狼要吃人的样子给对手看,把别人吓得半死,辩完经,学生在回宿舍的路上,也经常发生被魔鬼抓走而失踪的事情,所以我们辩经结束后,都要用被衣将整个头包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口里还要不停地念着..迪.迪.迪.迪..(文殊种子咒),奔回宿舍躲起来,怕着魔,虽然精通佛法的知识,但没有对治内心的五毒,执着六道实有而修忿怒尊是很危险的,很容易着魔,大家要小心谨慎!

  中士道的发心:了解整个轮回的真相及痛苦,希求自己从轮回中解脱,以这种心态修行佛法,无论是修小乘、大乘,甚至九乘顶门大圆满法,都一样变成小乘法门,因为大乘修行者的特点是具备菩提心,而这种发心修行只是为自己着想,执着自己未来的利益,就不是菩提心,所以他修任何法门都变成小乘法!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大乘修行者!」我天天念金刚经、心经..,修一个比一个殊胜的法,如大圆满法、破瓦法..等等很多仪轨,没错,破瓦法是非常殊胜的,依靠虔诚心不修成就的法,祈请诸佛菩萨以及根本上师们的加持,修七天或十四天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但,如果我们心态不对的话,就跟解脱完全无关!心态比所修的法更重要,不管法有多殊胜、甚至至高无上,如果心态不对,也不会是大乘的法门,譬如,我们每天念金刚经、心经,但,单单只为了自己解脱轮回而修,那么,虽然金刚经本身属于大乘经典,对我们来说却成了小乘佛法,『前行备忘录』中提到:「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心态,比所修的法还重要!」以上发心,皆属于谋求私利的心态,所以皆该放弃!

  上士道的发心:就是发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圆满佛果的誓愿。不管修持任一法门,不可或缺的就是发菩提心,因为有了菩提心成佛的条件就都俱全了,如果没有菩提心,不管修任何高明的法门,想成佛都是痴心妄想。

  总体而言,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如果各位想知道详细一点,可以看『入菩萨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利益。总归来说,菩提心有两种功德,即摧毁一切罪业烦恼及增长一切善业。

  讲到菩提心,一般人都会觉得有点恐惧,认为自己办不到,因为『完全去除自私自利的心态,才算是菩提心的基础!』那是多么困难啊!但,大家要相信:「只要我愿意,我就一定办得到!」要相信 佛陀说的话,祂不会讲我们做不到的事,因为 佛陀以前也和我们现在一样,是从凡夫地开始学习的,最后才觉悟成佛,我们现在所要走的道路,是 佛陀亲身经历再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一定办得到!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 佛陀放弃了自私自利,完全投入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祂成佛了,而我们凡夫众生呢?凡事都为自己着想!可是所得的结果呢?从无始以至今日,还在无尽的苦海中漂泊!想要的利益不但没有到手,反而深受其害,因此,大家从此刻起,要把「自私自利」当作毒药般地丢弃!

  ※ 正行.无缘殊胜

  「无缘殊胜」就是证悟空性,悟到一切万法的真相。相续中有这样的境界,则我们以往所做的善业就不会消灭,然而,真正的无缘殊胜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可是摧毁善业却很容易,所以我们要避免摧毁善业的违缘。

  摧毁善业的四种违缘:(1)没有「为度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回向,这样的善业成熟一次就会耗尽;(2)『入行论』中说:「一瞋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生起一念嗔恨心,就可以毁灭过去所做的善业功德,『入行论』又说:「罪恶莫过瞋,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所有罪过当中,最严重的是生起嗔恨心,所有善业中最困难的就是修持忍辱,因此,了解嗔恨和安忍的罪过与功德之后,我们要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门;(3)做了善事之后又后悔,比如布施之后,却觉得当时不该一时冲动而产生吝啬心;(4)炫耀,自己做五加行也好,闻思佛法也罢,用尽各种方式让别人知道。

  ※ 回向殊胜

  回向的意义,就是使我们的善根不但不会耗尽而且愈来愈增长。「为度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回向,这样的善根直到我们成佛之前,不但不会耗尽而且日日增长,犹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大海未干涸之前,这滴水不但不会消灭,而且功德增长宛如大海一般。

  回向的分类:

  有毒的回向:对三轮(施者、受者和施受之物)有执着的回向,会令你捆绑在轮回中无法解脱。因为执着是轮回的根,就像吃一道有毒的美食,吃的时候很享受,吃完后则毒性发作使你痛苦,所以我们回向时,应尽量避免只为自己或者亲友的长寿、富裕等世俗愿望而作回向。

  无毒的回向:对三轮没有执着的回向。清净的三轮体空对我们来说很困难,但我们可以用「相似三轮体空」的方式来回向。就是将自己「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功德、诸佛菩萨的一切善根、一切众生的有漏善业,合而为一,为了一切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证得佛果而回向。或是如『普贤行愿品』当中,诸佛菩萨是如何以三轮清净的方式回向,我们也如是回向,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及「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这两个偈颂代替真正三轮清净的回向。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学习佛法几个要点以及有关的佛学名词,以便大家都可以如法的听闻,并且获得真正的法益。

  学习佛法的四依法:

  「华严经」云:我们依四种想法而修:(一)把自己视为生病者;(二)把佛法视为药;(三)把善知识视为医生;(四)把「努力修持」视为治病的过程,最终就可以痊愈(断除烦恼)。

  闻法应避免的三种过失:

  ※  不专心、散乱、东想西想,虽然身体在这里听法,却听不进一句真正的法,有如倒置的容器,水怎么倒都倒不进去。

  ※  只是表面上听法,没有深入理解、记在心中,所以无论听到多少法,也无法调伏自心,犹如有漏的容器,怎么倒水进去也无法留置其中。

  ※  为了名利、地位、五毒妄念而听法,则佛法成了非法,就像有毒的容器,怎样清净的水倒入其中也成毒药。

  闻法应避免的六种污染:

  ※  傲慢:傲慢是学习很大的障碍,不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无法学到东西。

  ※  不具信心:对佛法和上师不具正信来听,心中一点虔诚心也没有,根本无法入门。

  ※  不希求正法: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没有希求就得不到真正的法,也不会有成就!

  ※  外散:不专心,六识依外境六尘引生三毒,成为轮回痛苦的根源。〈注: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  太紧:修行时太紧张、太专注,这样容易产生昏沈,要不松不紧才恰当。

  ※  没欢喜心:上课时间稍长就心生烦躁,因此无法获得法益。

  听法的五种不持:

  ※  只被优美的文词所吸引,却没有去思考它的内容,犹如看文学作品一样。

  ※  只重视内容而藐视文字,认为只要了解内容即可,文字和用词都不重要,但不依靠文字是很难理解内容的。

  ※  不了义当作了义,例如把「从某个咒幔下经过就可以解脱」这样的教导,当作了义解,这样就容易懈怠不去修行。

  ※  颠倒而持,错误了解法的意义,认为求了密法之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喝酒、吃肉、邪淫,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严重的误解,也完全不了解佛法。

  ※  前后颠倒而持,例如-加行都还没做,就开始修正行,情况比较严重的,就是连基础都没有,就追求一个比一个高的密法。

  佛教名词浅释

  我们学习佛法,首先要了解佛法中名词的意义,这很重要,这样才不会有走入歧路的危机。首先,我们学佛这么久了,应该要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点很重要,现在我们覆习一下:

  佛教是世尊 释迦牟尼所传的教法,祂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和空性,因此离开慈悲和空性的教法,就不是佛法,离开慈悲和空性的修行就不是修行佛法,离开慈悲和空性的事业,就不算荷担如来事业。

  ※ 慈悲

  什么是慈悲呢?慈-给于快乐,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小孩般,尽其所能的给他快乐,大慈-希望能让所有众生获得永恒快乐;悲-拔除痛苦,就像母亲看到自己的小孩跌倒,会赶快去把他扶起来、安慰他、帮他擦药一般,大悲-希望能让所有众生远离一切痛苦。

  ※ 空性

  『般若颂』云:「无思无言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性,各别自证之行境,顶礼三世诸佛母」,『空性』超越一切言思能及,所以说「不可思议」,我们无法用语言形容,争辩也不会有结果,远离一切戏论,因此,我们现在所探讨的空性,就像别人向我们问月亮,我们就举起手来,指着月亮的方向告诉人家说:「那就是月亮!」和真正的月亮天差地别,同样地,历代上师们所能提供我们的教导,也都只是认识空性的指引,如此而已!但,即使如此,我们想要了解佛法,无可避免的,就一定要讨论到「空性」。

  空性,如果硬要解释的话,现在我们就只能这样说:「空性,远离八种戏论,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等等,现在我从缘起方面做个简略的解释:

  空性,一切法都是随因缘变化的,没有实有、永恒、独立的主体;我们约略说明一下:(注:实有-无法破坏;永恒-永远不变;独立-不依因缘)

  譬如,我身上穿的这件衣服,大家看到这是一件衣服,那么,我用剪刀把它剪成一块一块的,衣服就不见了,它成了碎布,然后,我拿打火机点火把它烧掉,碎布也不见了,它成了灰烬,我拿起刀子,将每粒灰烬一分为二,二再分为四,四分成十六...,最后微尘也不见了,这就是『空性』最简单的解释,一切法皆无自性,心经上说:「色即是空」就是这个意思。

  你也许会说:「师父您在说什么啊,这明明是您故意造作的结果!」不错,这是我故意造作的,但,这说明什么呢?如果衣服是「实有」的,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被任何因缘所改变或破坏,如果它会因我剪就破碎,那怎么会有「实有」的一件衣服呢?大家认为它「有」,那只是名言上的「假有」而已,而非确实存在的「实有」!它的「有」是因为有人种棉花、有人纺纱、织布,有人裁剪、缝制,有人发心供养,所以才有我穿的这件衣服,它是因缘组合而「有」的,它不是无因无缘独立存在的「有」,因缘而「有」的一切事物,就会因因缘而破坏消亡!就再说我这件衣服吧,就算我不剪它、不穿它,它也会因自然衰败而消亡,它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大家可以任意思惟其它的事物,你就会发现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一切万法都不是永恒、独立的、实存的『有』和『无』,一切法都是因缘变化所成,无任何实质性!

  【菩提心的观修次第】

  一般人总是误解-「法门很重要,越深奥的法门就越殊胜!」但实际上,修行的心态比法门还重要,我们都自认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不是大乘要看有没有菩提心而定,而不是以法来分,而且世俗菩提心更为重要,如果发心不正确,例如,以求这一世及下一世的财富、健康等世间法的下士道心态,即使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甚至大圆满等法门,仍然无法解脱!好一点的,修寂静本尊得到成就生于天界,而修忿怒本尊的,便有可能进入三恶趣,行者不可不慎!

  『供养』当中最殊胜的是修菩提心!『忏悔』当中最殊胜的也是修菩提心!我们一般说『金刚萨埵.百字明咒』是忏悔之王,但,是不是忏悔之王呢?要看修法者是否具备菩提心而修!发菩提心很容易,但真正生起菩提心却很不容易!上士道最大的敌人是自私自利,所以如果察觉自己有自私之心,就要把自己看作有极大过患的罪人,如果具备菩提心,那么行、住、坐、卧都在累积资粮!

  「菩提」是梵文,「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必需具备两个条件:(1)对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2)想要成佛的决心;对初学者来说,空性不是那么重要,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菩提心就无法证悟空性!一开始发菩提心从造作开始,练习久了,渐渐就会成为真正的菩提心,我们应该要放弃所有对世间和自我的执着,以及自私自爱的心态,但,唯一不能放弃的,就是「救度一切众生成佛」的执着。

  菩提心依慈悲的力度可分为三种发心:(一)国王式的发心:发愿先成佛再来度众生成佛,犹如国王带领百姓一般;(二)船夫式的发心:发愿众生与我一起成佛,如船夫与乘客一同到彼岸;(三)牧羊人式的发心:众生先成佛,最后我才成佛,如牧羊人看守羊群,要先确定牠们都已平安到家了才回去。

  菩提心也是因缘法,要依靠四无量心才能生起,而四无量心的重点就是「慈心与悲心」,要生起慈心和悲心要先修舍无量心,要修舍无量心要先修知母、念恩和报恩。

  知母、念恩、报恩是大乘不共的法门,譬如,父母生病希望他赶快康复,这是「慈心」,希望他远离病痛的折磨,则是「悲心」。巴祝仁波切说:『对空性概念很清楚,把观想坛城的每一个步骤都观想得清清楚楚的,本尊的咒语念了千万遍、甚至亿遍,这样的人也有投生成魔的例子,但是具备大悲心的人,则从来没听过有人投生成魔的,因为修行最终的关键是大悲心,具备大悲心的人,不会有冤亲债主或害怕冤亲债主的人,所以大家要多多修行大悲心。』

  前行:

  上座之前(前行的前行):先将修法时间内必需去做的世俗杂务先完成,以确保上座之后不会中断,然后,稍微休息一下让身、心放松,接下来,坚定地发誓:『在修法当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不为所动,决不放弃本座的修法!』如此发誓的原因,是为了让我们在这一座中,心念得以安定下来。

  上座时(真正的前行):身、口、意以及祈祷上师的要点

  身:毘卢遮那七支座法;双腿跏趺座、两手结定印、脊椎伸直、收小腹、肩膀撑开一点点、颈部微微下俯、眼观鼻尖、舌尖往上贴。

  语:排除垢气。

  ※  就像我们要装净水之前,要先清净装水的容器一样,同理,我们的心要装殊胜的菩提心,要先以排气的方式,清净过去的所有烦恼、业障、破誓言等等障碍。

  ※  左手握金刚拳压住左大腿根,右手以金刚印压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向内慢慢地吸气,囤积在脐下,观想生生世世的所有烦恼、罪障、破三昧耶、修行时的昏沈、迷茫、错误等一切皆化为黑气往外排出,然后换边做,依序为左鼻孔一次、右鼻孔一次、双鼻孔一起一次,总共三次。

  意:观察自己的发心

  ※  是否为不善的发心?例如-为了自身健康、恐惧、痛苦,或世间八法而修行。

  ※  是否为无记的发心?例如-听法、修法、做善事根本没有目标,只是在模仿别人而已,就好像鹦鹉学人话一样。

  ※  是否是为了害怕堕入三恶道而发心?

  ※  是否是为了希求人天福报而发心?

  ※  是否是为求自我解脱而发心?

  如果我们有以上这些发心的话,就要把它看成极大的过患,从今天起应如戒除毒瘾般地断除,我们需要的是发菩提心:『我这次观修菩提心是为了让法界所有如母众生离开苦海,得到无上佛果,而决心修习的!』这样的发愿!

  接着,观想上师在我们头顶上,深深地向祂祈祷,接着上师化为光融入自己,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安住在此状态下,远离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上师的五种功德:上师就是佛、上师所做皆为佛的事业、上师为诸佛的总集、依靠上师不需依靠其它法门也同样可以成佛、上师的恩德比佛伟大。

  上师,藏语称为「喇嘛」;所有诸佛菩萨都是依靠上师而成就的,同样地,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菩提,寻找一位「具有上师资格和功德」的喇嘛非常重要,但是,佛经上所说上师的资格与条件非常严格,除非我们有非常好的福报,否者要遇到佛经上讲的这种上师是非常困难的,假如我们没有福报遇到这样的上师,怎么办呢?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我们可将具有下面这些条件的人做为善知识:谁让你明白佛法,解决日常上的烦恼(这里不是指钱财方面的问题),让你的生活过得比以前轻安快乐的,让你认识世间真相的,让你远离世间八法束缚的,成为你修行的对境的,他就是你的善知识了,例如:阿底峡尊者他就有一百零捌位导师,因为他们让他明白佛法或修行进步,西藏大师些康巴契布称大盗雅土登为上师,因为,些康巴契布本来非常富有,但一夕之间都被雅土登抢劫光了,让他了解万法的不坚固性,去除对财物的贪着,所以他感恩这位大盗给他实习佛法的机会,所以只要能去除我们贪执、五毒习气的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

  正行:观修菩提心

  我们现在所讲的观修方式属于宁玛巴的传承,同时具备了阿底峡尊者所传下的七要点,以及寂天菩萨所传的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观修方法!

  观修次第很重要,如果没有经过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顺序观修,那么嘴里说「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或面对可怜众生时,说一句「众生好可怜啊!」都会像说空话般地没有真切的感受;如果我们切实地去修,内心就会生起真正的改变。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首先观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然后才进入修习菩提心,观修四无量心是学习菩提心的基础。

  为什么称慈、悲、喜、舍的修法为修四无量心呢?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这种善根深广难思,所以称为四无量心。

  观修四无量心的正行分为「观察修」及「安住修」两项。以讲授经论而言,四无量心是先从「慈心」开始讲解的,但在修持的诀窍上来说,要先从「舍无量心」开始实修,然后才依次修慈、悲、喜。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众生平等的概念,我们修的慈心、悲心都是偏颇的。

  有缘的四无量心:

  慈心: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快乐。

  悲心:愿一切众生离开所有痛苦。

  喜心:愿一切众生不离开快乐。

  舍心:愿一切众生的心中不生贪心、嗔心,心相续生起平等心。

  无缘的四无量心:即是空性。对初学者而言,以「如梦如幻」等譬喻来修炼,对于证悟空性者则以「无分别智行诸事」来入定,修持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 观修舍无量心

  我们现在要讲解「舍无量心」的修法,首先,我们要了解修「舍」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它毫无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修呢?修「舍」是要舍弃什么?

  菩提心的涵意是「愿度一切有情成佛的意愿和决心」,那么「一切有情」包括那些呢?它包含了我们的亲友、眷属、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见和看不见的众生,最重要的,它还包括了我们所有的敌人、冤家、讨厌的人..,如果我们只乐意去度亲友等有情,而不愿意去度仇敌这类讨厌的人,那么就无法具备菩提心,因为你的心是偏颇的,心量不够大就无法成佛!

  修「舍」就是学习、适应「冤、亲平等」的概念,把「冤、亲平等」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观,舍掉对敌人、冤家的讨厌和愤怒,舍掉对亲友、眷属的执爱,一切情绪都要淡化、平衡,这对修「慈」、「悲」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我们是初学禅定者,所以每一个法门都要有对境才能修,修舍无量心要如何安置对境而修呢?首先我们要思惟、观察,什么是敌人?什么是亲友?我为什么讨厌他或者爱他?是什么理由使我的情绪这样子波动?

  观察修:

  直接以敌人和亲人为对境而观修:

  观想-将敌人安置在右边一堆,将亲友安置在左边一堆;接着我们要以广阔的心思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敌人和亲友可能出现的情况。

  首先,生起对左右两边的贪念或嗔恨,再思惟「从以前就是如此,对喜欢的人产生贪念、对讨厌的人产生嗔恨,但,我要仔仔细细地思惟,这样的情绪是否有道理、有根据?」我们必须要为自己找到贪爱这些亲友或瞋恨这些怨敌的适当理由。

  我们将心安静下来,然后从右边的敌人先思惟起,仔细思惟他们是否是真实的敌人?

  从过去世想:从无始以来,我生生世世在轮回中,历经无次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例外的,每一次出生都需要一位母亲来帮我,没有母亲我就无法存活下来,现在这些我讨厌或讨厌我的敌人,久远劫来,他们肯定也曾做过我的母亲,帮助过我,犹如现在的父母般地爱戴过我,所以他们是亲人不是敌人。

  从现世想:再看看那些讨厌我的人,其实,他们也不一定是讨厌我的,也许是我们之间沟通有落差,沟通之后也许就变成朋友也说不定,很多例子可以证明,有些上半辈子是仇人的人,下半辈子却成为知交好友、儿女亲家,再说,有些人因为被人讨厌而产生强烈的出离心,成为学佛的助缘,这些事也都时有所闻,所以所谓的怨敌看来也不是确实的敌人。

  接下来思惟敌人的功德:

  佛经上说:「布施一百年,不如持戒一天;持戒一百年,不如忍辱一天」。我因为有了右边这些怨敌,所以才有修忍辱的机会,而这些修忍辱的功德,是从诸佛菩萨、亲朋好友那边得不到的。 佛陀的三十二相,都是由修忍辱而来,所以我如果要走解脱的道路,那么,我认为是敌人的人,其实他们是来利益我的。

  从未来世想:在我还未成佛之前,将在轮回之中无数次的出生,而这些目前的敌人,未来他们也可能帮助我、成为我的父母,从这个观点思惟,那么敌人也不是敌人,而是亲人。

  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敌人所引生的功德思惟,我们可以依理推论,敌人非永远的敌人,其实他们是我们的恩人及亲友,所以应该把他们和左边的亲友安置在一起。

  接着,观想左边的亲朋好友,详细地思惟「现在的亲人,其实是害我的人」!

  从现世想:从小到大,父母就教我要如何对付敌人、如何与人竞争,教我要成家、做生意..,其实这些都是让我困在轮回的主因!从解脱轮回的观点来说,原来我对佛法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但因为要养家,所以没有时间修学佛法,或者虽然学到一些佛法,但因为家人的关系,现在都生疏了。

  从未来世想:现在的这些亲人,未来也可能像现在这样伤害我,无论是佛法上或世间法上都如此。

  从过去世想:无始以来,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现在的亲人过去世也可能曾无数次地伤害过我,虽然他们现在做了我的亲友,其实从往昔看,他们也曾经是我的怨敌。

  所以这些我所贪爱的亲友,并非永远的亲友,他们也是我的怨敌,应该把他们安置在右边的怨敌那边!

  从另一个方向去思惟亲友:

  从过去世想:无量劫来他们一定也曾帮助过我,当过我的母亲,如同现在的父母般地爱戴过我。

  从现世想:因为这些亲人帮助我的食、衣、住、行,所以在学佛的道路上,他们也提供我许多帮助。

  从未来世想: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这些人将来也会无数次地帮助我、当我的母亲。

  所以也不可以把他们放置在右边怨敌这一堆,还是应该安置在左边才对!

  经过如此反复思惟之后,左边、右边这样安置来安置去,我们会发现『亲人不是永远的亲人,敌人不是永远的敌人!』他们的位置是忽左忽右变来变去的,没有一个恒常、安定的关系,从而对亲友和怨敌的贪念与嗔恨,就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不会特别想去利益某个亲友,或伤害某个怨敌,而是一种无利无害的状态,能够将贪爱和嗔恨的情绪淡化些,将来修菩提心就比较容易一点。

  这种对亲友没有太想帮助他,对仇敌也没有太想加害他,感受一种「无利无害」的状态,这就是「舍无量心的基础!」但,若一直停留在此种无利无害的状态,就是一种愚痴的舍心!

  为了让我们更进步一些,我们必须继续进一步观修-亲友、怨敌两者都曾无数次当过我们的母亲,所以都是我们应该帮助的对象,要将他们当成今生的母亲般地对待,了知这点以后,那么,往后无论他们对我们做出怎样地伤害,我们都会原谅他,无论任何时地他们需要帮助,我们也都会适时给予协助,就像今世的父母生病时,我们会立刻帮助他一样,现在我们是因为不明白这层关系,所以才会对众生冷漠、袖手旁观。

  接下来,观修「知母」、「念恩」、「报恩」,这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共之处,小乘行者虽然对众生也很慈悲,但他们没有将众生认知为母亲的想法。

  知母:了解与接受「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就是知母。

  观想遍虚空所及的地方充满有情,有情所遍及的地方充满了业感痛苦,而这些被业感痛苦所折磨的有情,没有一个不曾当过我的父母。如果把大地的泥土全部都搓成一个个果核般大小的土丸子,那么即使把这些土丸子都数尽了,但单单就某个怨敌曾做过我母亲的次数还无法算尽,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一直流转在轮回中,不曾停歇,因此所经历的生、死是难以数计的,而且不只是一个众生曾做过我的母亲而已,而是一切有情都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当他们做我的母亲时,就像如今的这位生身母亲一样的爱护我。

  念恩:只要是母亲就必然对我有着深恩厚德,我要感恩他们对世间法与佛法两方面所给于的帮助。

  感念世间法的恩德-从生身、赐命、施财、教世间知识等方面观察:

  生身:母亲十月怀胎,忍受无数痛苦与不便,通过脐带以身体的精华来养活我,又经历生产的剧痛,才有我这个生命,这是生身之恩。

  赐命:刚出生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一副要死不活脆弱的状态,若没有人抚育,是绝对无法自己存活下来的,是母亲满怀生子的喜悦,以慈爱心照顾才让我得以存活。

  施财:从小到大,母亲把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都留给我享用,而她自己却总舍不得上供三宝、下施贫乞,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她不顾一切罪业、痛苦、恶言..,就算通过邪恶、欺骗手段,所攒下的一切钱财都是为了我,永远不觉得给得太多,这是施财之恩。(这个部分每个人的成长、生活背景都不一样,可以依照个人自己的状况去观想)

  教世间知识:从最初的吃饭、走路、学说话,乃至待人接物的礼节都是母亲所教,把我当成心肝宝贝看待,直到成人犹是如此。

  佛法方面的恩德:

  暇满人身是大恩母亲所生,衣服、饮食、住所、资具等修行的助缘,也是母亲所赐;佛子菩萨道,首先发殊胜菩提心,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法发起;中间修学如海的菩萨行,如果没有母亲,也没有修学的对境;倘若不具备菩提心、菩萨行,就不会有最终的圆满佛果位,可见,从佛法方面来说,母亲对我有着莫大的恩德。

  报恩:

  接着思惟,对我具有深恩厚德的母亲,她把所有的利益都牺牲奉献给我,把所有的亏损失败都自己承受,然而却因为不了解因果,想得到快乐,却不断地造下痛苦的恶因,因而连续不断地受轮回之苦,现在我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承蒙上师、善知识的摄受,知道如何远离苦因及苦果,所以现在应该轮到我关注母亲的疾苦了,我要勇敢地承担起给予母亲快乐的责任!

  几经思惟之后,我确定-对母亲最好的报恩方式,莫过于令她了解因果不虚,知道如何行善避恶,尤其是让父母了解修持菩提心的方法,而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佛果!

  我们的心里必需有如此渴求报恩的想法,随后,再推展到自己的生身父亲、兄弟姊妹、乃至扩大到家族亲戚等,逐步观修,渐渐扩大到所有众生。

  结束观修前,对一切有情平等观成父母,这就是修舍无量心!观修舍无量心的重点,主要在打破对怨敌之「嗔心」,以及对亲友之「贪念」,透过观修让这种贪嗔慢慢减少,最终目标是「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在入座时,大部分时间用来观察亲友(或喜欢的人)以及怨敌(或不喜欢的人)都曾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伤害或利益过我,因而放下贪嗔的分别,将他们观做无利无害的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观想-他们曾利益我这部分的恩德。

  安住修:

  在观察修的过程中,如果心感觉疲惫而不想继续,就可以让心念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不改造、不刻意的状态中悠然安住。依照个人的状况,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当心再度跃起,我们就继续进行前面所说的观察修部份。在一座的观修中,就这样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番交替来修持!

  结行:

  将这一座中所获得的功德,及自己过去、未来的功德,以及诸佛菩萨的无漏善业、众生的一切有漏善业,合而为一回向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圆满成佛。

  下座前:

  修完一座之后,勿立刻离座,要观察这一座中,誓言有无破损?若有要马上忏悔;若修得不错,感到得意时,就要马上采取对治,要对自己说:「你有什么好傲慢的?能修得好,是因为上一世的一点点福报成熟才使这一座修得不错;看看下一座还能修得好吗?」但,若修得不好也不要太悲观,打起精神鼓励一下自己,这样子思惟:「从无始以来我就是如此散乱的,是因为上座修练才能察觉到,下一座一定要好好把握修练的机会。」有了忏悔改进之心,下一座一定可以修得更好。

  下座时的修法

  尽管在入座期间,舍无量心修得不错,使心相续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在下座后没有思惟,那么我们就会又堕入以前残存的恶习中,就好像生铁放在火里炼烧时,它是红通通的,但一旦离火置于别处,它立刻就又变回黑呼呼的样子,因此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也要熟练入座时所观修的内容,这一点相当关键-上座时,针对所有众生进行知母、念恩、报恩观想、发愿与祈祷,反反复覆观修,下座时,对怨敌放下嗔心,对亲人抛弃爱恋,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等如父母。

  * 观修慈无量心

  观察修:

  慈无量心必须在舍无量心的基础上修习:

  ※  熄灭对众生的贪心和嗔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  如果未先修舍心,则慈心、悲心是建立在偏颇的心态上,表面上是一种慈悲,实则是一种贪念(譬如只慈悲自己喜欢的人)。

  ※  因为我们只知道今生的母亲而已,不知道无数过去世的母亲,所以我们要先从今生的母亲观修起:她的穿著、她的容貌..,就如同平常所见一般,如果母亲已经往生了,则观想她最后住世的模样,这样子比较容易生起慈悲心,观想清楚之后,修知母、念恩、报恩。

  知母

  思惟的重点:

  ※  佛经上说:即使算尽大地全部泥土所成-果核般的小小土丸子,但,单就某个怨敌曾做过自己母亲的次数还没有算尽。

  ※  「今生的母亲,过去世也曾无数次当过自己的母亲」,不论自己过去世曾为动物、人类或饿鬼,都是这位母亲所生,了解此点,慈悲就容易生起。

  ※  现在我会和别人发生冲突,是因为不知道此人曾当过自己母亲的原故。

  ※  佛陀说:「天下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我虽然相信这句话,但在生活中却起不了作用,原因就在于我没有如法观修,所以我只要努力地修持,内心自然就会理解、感受-「众生和我现在的父母是一样的」。

  ※  真正的「知母」是不管任何一个众生欺负我、毁谤我、冤枉我..,我都能安忍,一点也不会生气。

  将以上要点反复思惟后,了知今生的母亲,过去世也曾无数次当过自己的母亲;再扩及今生的父亲、兄弟姊妹、朋友,观想他们也曾经当过无数次自己的母亲,接着,观想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也曾当过自己的母亲,再接下来,观想自己最讨厌的人,也曾当过自己的母亲,直到感受升起,了知一切众生皆当过自己的母亲,他们对我的恩德,跟今生这位生身母亲一般,此即是「知母」!

  念恩

  感受众生皆如今生的母亲一般后,多多思惟母亲对自己的恩德,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依个人状况而思惟):如生身(怀胎十月的不便,生产的剧痛与危险)、赐命(虽然出生了,没有母亲的照顾也活不下来)、施财(给予所有成长所需的物质,如现代人从幼儿园读到大学,一切所需的住所、衣服、学费,都是父母的恩德)、教世间知识(从走路、吃饭、穿衣到待人接物)等世间法的恩德;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满人身、修行的资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对境都要依靠母亲才能圆满。

  报恩

  感念母亲的恩德之后,要想如何以她最受用的方式报答她。想想母亲到底最想要些什么?需求些什么?经过仔细的思惟之后,我确定-母亲无非是想要「快乐」-好的食物、衣服、房子..,及不受病苦、盗贼等等伤害,但,就算母亲得到如此圆满的人间福报,却不具备快乐的因(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因此也得不到永恒快乐的果(圆满佛果),而且因为愚痴而不断造作痛苦的因,因此,她的欲求和所得总是背道而驰。

  以不具乐因及乐果的大恩母亲为对境思惟:

  ※  人及人天福报的因-相信因果、断除十不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心、害心、邪见)。

  ※  解脱轮回的因-出离心。

  ※  成佛的因-菩提心。

  慈无量心观修四个要点:

  ※  愿心:希望母亲能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及暂时与究竟的快乐。

  ※  希求心:对母亲能具足珍贵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及暂时与究竟的快乐,生起非常强烈的希求。

  ※  发誓承担:为了实现母亲具足暂时与究竟的快乐,我发誓加倍努力。

  ※  祈祷:我虔诚祈请三宝加被母亲能具足乐因与乐果。

  安住修

  当心稍感安乐,不去阻止它,也不跟随它,让心悠然安住,这是慈无量心的安住修。当分别念再起,又从「知母、念恩、报恩」开始观修;观察修、安住修两者要轮流交替练习。

  下座时的修法:

  日常生活要奉行一切仁慈的身业和语业,心业就是怀有「必须成办一切如母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具体来说,行为上要断除粗鲁、暴力的行为,即使对畜牲、虫蚁也要慈爱有加,语言上,断除口出恶语和诽谤等言词,心里想的是-「凡是众生所求暂时与永久的安乐,我一定要努力成办」。

  * 观修悲无量心

  观察修

  悲无量心的修习方法,按照巴祝仁波切与阿底峡尊者的观点,是从今生的母亲开始修,但若依吉美林巴大师的观点,则是将自己观成那个即将被杀的众生,或身染重病的人开始修,两个方法都可以!

  我们依照第一种方法,首先观想自己面前-是今生母亲现在的样貌,然后开始修观察修:

  知母:思惟面前的母亲,过去世也曾无数次当过我的母亲。

  念恩:思惟母亲对自己在世间法上的恩德(如生身、赐命、给予物质、教世间知识的恩德)和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满人身,住所、食物等修行资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对境,都是大恩母亲所赐)。

  报恩:详细地思惟母亲她到底想要些什么?我确定-她想要的就是快乐!但她不具备快乐的因(信心、出离心、菩提心),也不知道怎么修,所以得不到快乐的果,虽然她不想遭受轮回里的任何痛苦,但因为无明而屡屡造作痛苦的因-身体所行、口里所说、心里所想都是不善业,因此只能在苦海中不断地挣扎!

  苦谛直接让众生受痛苦折磨,业和烦恼间接让众生受苦,我们虽然无法「直接地」救苦,但可以「间接地」教她离苦的方法,让她了知因果、远离十不善业,渐渐地去除痛苦的因,就好像一个人喝下毒药,毒性发作时(苦谛)无法救他,但毒性尚未发作前,就可以阻止他喝下或赶快找医生一般。

  『入菩萨行论』中说:「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不明白因果的凡夫,把自己的快乐跟福报像遇见敌人般地毁灭,虽然想要断除痛苦与烦恼,却糊里胡涂一直造就痛苦的因,对于不善业的过患一无所知,对善法的功德利益也全然不明白,日以继夜、连续不断遭受痛苦的大恩母亲,真是悲惨可怜啊!

  以上思惟是悲心的所缘境。

  悲无量心观修四个要点:

  ※  愿心:希望母亲生生世世都远离一切业与烦恼,以及所有轮回的痛苦。

  ※  希求心:对母亲生生世世都能远离一切业与烦恼,以及所有轮回的痛苦,生起非常强烈的希求。

  ※  发誓承担:从今天起,为了要让所有如母众生远离轮回苦海,我要努力承担、精进修行。

  ※  祈祷:我虔诚祈请三宝加被,使母亲离开三界的苦因与苦果。

  安住修

  在练习以上观察修的过程中,如果心感疲惫而不想继续时,就可以让心念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不加改造、不刻意的状态中,悠然安住。依照个人的状况,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

  当心里再度起心动念,就又从前面所说的今生母亲开始反复修习,待稍有感受之后,再依次观修父亲、亲朋好友、怨敌等等对境(跟母亲一样的,修知母、念恩、报恩…),如此反复练习,逐渐扩大到一切众生,观想六道众生充满了痛苦,以人类来说,除了三根本苦,还有八支分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不欲临等苦);并且仔细观察整个轮回充满三根本苦,如是思惟就比较容易生起慈悲心。

  三根本苦:

  苦苦:公认的、感受得到的苦;轮回本身就是苦,再加上可以感受得到的苦,如生病、贫穷、失恋,就是苦上加苦-苦苦。

  变苦:存在时感受不到痛苦,如一般人所说的快乐,当下是快乐的,但当快乐消失时就变成痛苦。

  行苦:存在或消失时不会觉得痛苦,它是造成其它痛苦的因,例如有漏的剎那法,因为它不断改变所以有痛苦,又如,我们的青春随着时间而剎那、剎那消失,消失的剎那并不会感受到痛苦,但它是衰老的因。

  下座时的修法

  要多多思惟-怎样才能使众生离苦得乐?如何才能帮助众生?身、口尽量不要伤害众生,观修悲无量心就是同情心的扩大,从关心家人开始,渐次扩大到小区、城市、所有人类,甚至一切有情。

  慈悲和空性是佛法的中心思想,吃肉与慈悲心相违,想要修习菩提心的人们,应该要戒除吃肉的习惯,如果不能马上戒除,也应于佛诞等吉祥日吃素!

  以前有些信众会跟我说:『我都是随缘吃素!』当时,因为语言的关系,我以为「随缘」就是「随喜」,所以听到这话都很赞叹,现在我语言方面比较进步了,才知道,哦,原来他们说的随缘吃素就是吃肉边素,这种随缘吃素和我们佛法所说的随缘很不一样哪!我认为这不算吃素,台湾目前并不是没办法选择食物的环境,如果还以这种心态吃素,那是与慈悲心相违的!

  三净肉的定义是:没有亲见、耳闻被杀、心中没有怀疑那是为我而杀的肉。

  现在没有三净肉可吃!为什么呢?因为都商业化了,对啦,我们是没有亲见、耳闻牠们被杀,但,牠们是不是因为我们而被杀的呢?没错,牠们是因为我们而被杀的!!大家想想看,如果大家都没有要买肉、吃肉,市场上会有人去卖肉吗?有人会故意去养、去杀吗?凡事不能只想目前的果,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因!以前,我在西藏的时候,人家请我们吃的肉是三净肉,为什么呢?因为民家养的畜牲,都是为了自己家里过年、过节要吃才养的,并不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而他们杀畜牲也是为了自己节庆要吃才杀,不是为了请我们吃而杀,而且杀的数量非常少,所以杀业还不是那么重,可是现在民众供养的肉就不可以吃,因为这是为了人们要买而养、而杀的,每天宰杀的众生非常、非常多,杀业非常重,这不是三净肉!

  年中,南部某个密宗道场办斋僧,场面很大,应供的藏传僧侣很多,供养的东西非常丰富,有素的,有荤的,荤的都是些高级海鲜、肉类..,很多电视台的记者来做报导,镜头对着那些鱼啦、虾啦..猛拍,我当时觉得很不好意思,头一直都低低的,这是天大的误会哪!『密宗』给民众的印象就好像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可以做的样子,真是差很大!要知道,这是少数几个人的问题,不是整个佛教,或者藏传佛教的问题,密宗本身是清净的,人的行为不好,把责任推到整个密宗上是不合理的,只要是人,不论哪个团体都有些行较为偏差的人。

  密宗和显宗都是 佛陀的教法,都是以慈悲和空性为核心思想,所以大家不要误以为密宗可以为所欲为,没有慈悲和空性的教法,就不能算是佛教,当然也不能称为密宗,大家应谨慎分别才是!

  我们都想要快乐,想吃美食、住毫宅..等等,可是却没有去思惟快乐的因是什么,譬如你去餐厅点活海鲜来吃,这就表示你不能体会众生的痛苦,对别人生命冷默,身为 佛陀的追随者要将心比心,多多为他人着想,这是学习菩提心的重点; 佛陀教导我们自己救自己的方法,即使不能帮助众生,至少也不能伤害众生。 佛陀说:『不用学习很多法门,学习一个大慈悲心即可。』没有大悲心就无法生起菩提心,所以修习菩提心的关键在大悲心。阿罗汉也有慈悲心,发自内心地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但他们没有「众生的苦,我誓愿来承担!」这样的大慈悲心,我们自称是大乘佛教徒,修学菩提心,想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就要时时思惟、练习自他交换,凡事要生起感同身受的感受!

  地球是这个世界所有生命的载体,爱护地球就等于爱护众生,我们要以爱护众生的心态随手做环保,以这种心态作环保,即使是举手之劳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因为很多生命将因为你的善举而自然生息,要视随手做环保为自己的本份,如果能这样,就是日日在修慈悲!我们的生活要尽量简约、朴素和低调,这就是环保的起点!

  愈能减少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愈能对他人关心,关心他人的能力就愈强。为什么现在各种天灾不断呢?它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太自私了,常常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所以滥采滥垦、破坏河川水土,才会如此,这都是我们共业的结果。

  记得我小时候在西藏,下雨天,都是先看到黑云从远方慢慢飘过来,然后再下绵绵细雨,要过阵子才会下大雨,都是依次序慢慢变大,所以我们等到下小雨时,才去准备躲雨都还来得及,不像现在,雨一来就像是用倒的,既凶且恶,剎那成灾,令人束手无策,这是要好好思惟的,在以前,我们想要在某个地方新垦一块地、砍一些木头..,都是要先祈请山神的,要经过祂们同意才会去做这些事,而且即使是砍树、垦荒也不会大规模的做,都是够用就停手,不像现在,对人天不敬,恣意而为,多还要更多、大还要更大,这当然就会惹恼祂们,祂们不会和你说话沟通,但,山神、水神都是有大能力者,祂们生气反扑当然就很严重,仔细想来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都是因缘法!

  佛陀并不是为了展现神通而来世间的,祂是为了救度众生而示现人间,为了去除人们的贪、嗔、痴而说法;现在社会愈发达,人们的贪念却愈大,外在的物质是比从前丰富了,可是人们内心的五毒也更炽盛,所以总体来说仍是负面较多,如果我们再不减少自己的贪欲,力行节能减碳,那就是加速使自己灭亡而已;佛法和节能减碳并非不相关,这是将佛法的观念运用在生活上的方式,节能减碳也是修行,因为以「这么做可以救很多众生的生命」为发心,就是修行;发悲心、发菩提心,发心为利益众生,这样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众生。

  *     观修喜无量心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就是「喜无量心」。

  观察修

  从今生的母亲开始修。先观想自己今生的母亲在面前,以及她平常的穿著和打扮,然后开始修知母、念恩、报恩。

  知母:了知今生的母亲,过去世也曾经无数次当过自己的母亲。

  念恩:感念她对我的恩德,世间法上的恩德,如生身、赐命、给予物质、教世间知识等;佛法上的恩德,如暇满人身是大恩母亲所赐,住所、衣服、食物等修行资具是母亲所提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对境,都是缘于这位大恩母亲。

  报恩:思惟-母亲到底想要什么?求些什么?几经观察确认-母亲想要的就是快乐,但她由于不了解因果,所以总是不断造作痛苦的因,因此她的欲求永远无法如意,我要报答她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她理解因果的道理,再就是使她愿意学习与修持出离心和菩提心。

  观想「喜无量心」的对境-母亲稍具功德与福报,譬如她具有善良的心地、喜欢做善事,或拥有一些世间上的幸福,如丰衣、足食、居所安稳..,并且去想她所具有的优点,对于母亲所具有的福报与功德,要由内心感到欣喜。

  喜无量心观修四个要点:

  ※  愿心:希望母亲从今日起,生生世世不离开她现有的功德与福报,而且日益圆满。

  ※  希求心:对母亲从今日起,生生世世不离开她现有的功德与福报,而且日益圆满,生起非常强烈的希求。

  ※  发誓承担:为了使母亲的功德与福报更加圆满,从今天起,我要更加努力修行。

  ※  祈祷:我祈求三宝加持,使母亲福慧增长而且更加圆满。

  观察母亲不离开快乐略有感受时,再换成其它的对境,如父亲、朋友、怨敌,慢慢扩大到一切众生。

  安住修

  在观察修的过程中,如果心感疲惫而不想继续,就可以让心念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不加改造、不刻意的状态中,悠然安住。能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安住修与观察修,两者要轮番交替练习。

  下座时的修法

  下座时,无论何时何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功德、快乐时,我们都要心生欢喜,不起嫉妒,不离开欢喜心而且让它更增长、更圆满,是对治嫉妒的良方。

  * 观修菩提心

  四无量心修好之后,就正式进入菩提心的修持。

  「菩提」是梵文,「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必需具备两个条件:(1)对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2)想要成佛的决心;有些人对众生非常慈悲,但没有想要成佛,有些人则觉得佛是遍知者,非常伟大,所以想要成佛,但未考虑到众生的解脱,这两者都不能算是菩提心,菩提心要两个条件同时具备。首先,我们约略讲一下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

  ※  胜过一切善业的功德:我们从无始以来所累积的业障和恶习,以一般的善业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一般善业的功德力非常薄弱,但,具备菩提心的善业,它的力量就非常强大,它可以消除一切业障。

  ※  名义转变的功德:身为薄地凡夫是非常可怜的,充满轮回的悲哀,但,如果相续中生起剎那的菩提心,就成为继承佛嗣的佛子,人人尊敬的菩萨,就连佛陀也会敬礼这伟大的菩提心。

  ※  能满一切愿的功德:就像如意宝能去除众生贫穷的痛苦,同样的,依靠菩提心能满足众生的一切需求,也能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

  ※  日日增长的功德:没有菩提心的善业,就如芭蕉树只成熟一次就枯萎了,具有菩提心的善业,功德则会愈来愈增长,一直到成佛之前也不会耗尽。

  ※  灭罪的功德:菩提心就像劫末的大火,能烧尽一切罪障。

  总而言之,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菩提心可使一切善业愈来愈圆满,一切罪障日益消除,如果大家想更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看『入菩萨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因为慈悲力度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发心:

  ※ 国王式的发心:现在我没有能力解决众生的根本痛苦,无法让每个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并且完整地告诉他们解脱轮回的方法,所以我要先成佛,等我有了智慧再来度他们,如国王必需先登上王座,才有能力照顾民众。

  ※ 船夫式的发心:因为成佛需要很长的时间,怕众生等待太久,所以我要一边学习一边帮助他们,大家一起努力同时成佛,如船夫与乘客一起到彼岸。

  ※ 牧羊人式的发心:慈悲心非常强烈的发心,完全不在乎自己是否成佛,一心只想为了让众生成佛而加倍努力,犹如牧羊人总是把羊赶在前面,而且小心翼翼地守护牠们,直到带回家里。

  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差别:「愿」与「行」的差别就像一个人想要达成某个目的,「愿」是想要的阶段,而「行」则是已进入执行的阶段;「愿菩提心」是心中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行菩提心」则不但已发愿度众,而且实际去修持六度帮助众生。

  正式观修菩提心

  首先,观修知母、念母、报恩,接着再修菩提心;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除了不断地思惟如何解决众生的痛苦,而且还要实际去行动,但,解救众生这样的大事,需要佛陀般的大智慧才能做得到,所以为了利益众生,我们要闭关、修法、行六度,凡是有利于众生的事都要努力去做,尽己所能帮助众生明白解脱的道路,而且不单是明白,还要帮助他们内心生起出离心和悲智。

  为了解决一切众生的根本痛苦而发誓成佛,对这两者(度一切众生与圆满佛果)从内心深处不断反复地思惟、修练!在内心自然而然生起菩提心之后,再受菩萨戒!

  下座时的修法

  要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大家要多多阅读有关于菩提心的公案、故事。大家一定要相信: 佛陀所教的,是我们一定做得到的!

  结语

  我们的身体想做什么,都是由心来控制的,如果我们的心出离的话,不管什么恶劣的环境,还是充满欢喜跟快乐,如果你的心不快乐,那么就算你住在皇宫也无法生起快乐。佛陀一再告诉我们:「快乐不在外面的物质上面!」但,我们凡夫就是喜欢外在的东西,认为有了它们才会快乐,甚至有些学佛的人把三宝当成是上帝或灵验的神,我祈求祂,祂就会来加持我,自己不必用功佛菩萨就会来保庇我!很多人这样想;我心中有佛,佛菩萨就保庇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佛陀讲:「我没有能力把慈悲心直接给你们,我唯一能给你的是如何生起菩提心、慈悲心的方法。」佛有能力教我们脱离痛苦的方法,但修不修完全是靠我们自己,这很重要的,佛法就是药,治疗心病五毒的药!依照佛陀的教导去做,肯定能去除我们的五毒;有的人身体生病不去看医生而念佛经,他是一位虔诚的人,但,佛陀告诉我们:「身体的病要看医生,心的病需要学习佛法!」佛陀没规定我们生病不用看医生而求佛菩萨,佛陀并不鼓励我们这样做,身体生病就要看医生!

  现在我们是有病之人,充满「五毒」的凡夫,针对五毒 佛陀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而所有法门的精华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已生令不退而且持续增长的方法,就是修持愿菩提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他重自轻)、行菩提心(六度般若波罗密多),当我们有了菩提心,成佛必需具备的所有条件就都俱全了,寂天菩萨说:「没有菩提心想要成佛,犹如根本不了解戒条,却以为自己在守戒一样可笑。」大家要知道-不具备菩提心而欲求成佛,这是痴心妄想!修持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愈是有自私的想法就愈不能成就。今日大家有幸听闻而且修持菩提心,是累世福报的显现,忏悔要依靠菩提心,成佛也要依靠菩提心,若犯五无间罪,依靠修持菩提心亦可不堕地狱!

  为何修菩提心可以净罪?因为菩提心是觉悟的心,就像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就没有昏沈一样,所以可以对治任何罪障。佛经上说:「即使这一世修练造作的菩提心,其所种下的菩提心种子,下一世就有能力度化整个南瞻部洲数量的众生!」其原因就是愿力和菩提心的加持力。

  如果自己在家修的话,早上跟晚上修比较好,也比较有时间,结束后,以『普贤行愿品』的精华八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及「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作回向。

  相较于六道其它众生,获得人身是解脱的最好机会,所以我们的最终目标不要放在世间法上,而是要以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为第一要务,否则就太浪费这次出生为人的机会了。

  从无始以来,贪念跟执着使我们困在轮回中不断地受苦,始终无法解脱,犹如贪光扑火的飞蛾,至死犹不知其过,「贪念」和「执着」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必须要了解它的过患与对治的方法;佛教提倡「少欲知足」,但并不排斥富裕,我们要戒除的是对富裕的执着,因为金钱本身并不会让你痛苦,对金钱执着才是痛苦的因,对自己的贪欲愈重,因为害怕失去自己,对死亡就愈恐惧,如果是好的修行者,就应该把死亡看成换衣服一样地简单,贪恋、执着这一生的快乐、重视这一生的享受,就不是修行者。

  我们要随时保持正知、正念;反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如法,好的要继续,不好的要修改,这是「正知」;「正念」是时时刻刻忆念在正法上,要断恶修善,恶业刚萌生时要马上对治、忏悔,较不易形成习气,成了习气就很难改。

  我们一般非常好奇的「神通」,其实就是我们的分别念,认为大的佛像不可能装进小的杯子里,这是我们固着的概念,我们要辨别某人是不是修行者呢?不是看他的神通、衣着或者头衔,而是要看他有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有些人只是「信佛」,而不是「学佛」,他有的只是修行者的外衣,对于内心的贪执没有修改,就不能算是修行者;慈善机构救困济贫是很好的,解决眼前的问题,暂时让穷困的人们有吃的、穿的、住的,但,这不能解决以后的、下一世的问题,身为佛教徒,我们的眼光要看得更远、更大,我们要以解脱轮回为目标!

  我们凡夫众生时时刻刻都戴着「五毒」的眼镜,所以看到的事物也都充满着五毒、肮脏和不干净,就像原来是白色的雪山,戴上太阳眼镜就看不见原来纯净的颜色,「净观」的含意并非某一法它本来不清净,而我们要观之为清净,而是所有一切法本来清净,「修习净观」就是学习凡事都要看到『一切法清净不受污染的本质』,我们要多多练习净观!

  要谨记,藏传、汉传佛教所传的都是大乘经典,我们常常称自己是大乘佛教徒,但,是不是大乘呢?这不是因你居住的地区、你的服饰,或者你的上师、你的传承,或你修的法而定的,而是要看你是否发菩提心而修,不依菩提心而修,则不论学习怎样的大法、依靠怎样的上师、穿着怎样的服装,也是小乘法,大家要时时不忘修持菩提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