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衮却格西: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7日
来源:   作者:衮却格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衮却格西:菩提道次第纲要(上册)第三讲 亲近善知识

 

  正如寂天菩萨所说的,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一个圆满具足,可以修学显密双运的人身,在这具有自主能力的当下,如果不好好地专注修学佛法,等死亡来临,定会堕入三恶道。一旦堕入三恶道,不要说是修学佛法,就是连佛的名号,也不可能再听到的。所以今天在得到人身时,应该专心一意地把握时间,将余生尽可能地投注于佛法的修学。当此成办佛法的内外因缘都已经具足之际,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让此得来不易的人身获得意义。

  暇满的人身比摩尼宝珠还珍贵难得,就算是获得了摩尼宝珠,也不过是去除今世的贫穷匮乏罢了,却不能避免三途苦。相反的,如果善用这个人身,就可以成办很多根本究竟的安乐,即令是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有成办转轮圣王果位的威力。

  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很宝贵而且难得的人身,从自利来说,就好象在一个具有百千万亿宝物的宝洲里,这座宝洲一直等着你去取宝,而且你也已经到了那个宝洲,却是空手而返。我们所希求的这个宝是正法宝,我们具有这个能够修学正法宝的人身,却不好好地去利用,反而迷惑散乱于今世无意义的事物上,然后再次地空手往赴下一世,这样是很不值得的。因为我们的人生都已经过了一半,因此我们要向前看,看来世的义利才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唯一能够利益来世的方法唯有佛法。

  我们所修学的法,不应该只为求自己的下一世继续得到人天果位,也不该只是为个人的了生脱死而已,那我们应该怎么安立动机呢? 我们应该“为了解脱所有无边如母有情众生,脱离三苦的折磨,要将他们安置在佛陀果位的缘故,所以我必须成佛。”以此为动机去修学佛法。而修学佛法必需先了知,了知之前必先听闻,因此才有我们现在的听闻教法。

  我们所听受的教法,是三世诸佛所趣入之道──特别是龙树、无著菩萨所庄严的超胜传承──是所诠无不圆满、次第也无误的菩提道次第,是很多的祖师,包括阿底峡尊者的修学精髓。这样的菩提道次第教授,主要是用来调心,是每一位众生能从头到尾,一步一步地循序而上,完整修学显密双运的教法。

  如果弃舍、脱离菩提道次第,而有别的成佛之道的话,那我们根本不需要来这里听闻,事实上,就是因为可以依菩提道次第而成佛,所以我们才来听受这个教法。讲授菩提道次第,要由几个科判来说明它。

  次开为四门:“甲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甲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现在我们讲到“甲三、如何说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说法前要先能够诵持《伏魔真言》,一般来说,我们以《心经》来替代。同时讲者必须(22页第1行末)“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正理来安立而作说法,教就是先以正理来安立而讲说。然后为了让听者更容易了解,所以用譬喻来说明,又由于这个是有法源依据的,所以引用圣言来做教授。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毗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第2段)很多祖师大德都有这种说法。一般而言,在听闻菩提道次第教授之前,我们对于师长都必须经过两、三年的祈请,之后,师长才予以说法的。有这种风俗,其理由倒也不是吝啬传法,而是为了让师长观察行者的法器,堪受与否;第二是看行者是否对法起敬重心和珍贵想。“未请不应说”,这种说法并非菩提道次第的作者编造的,这是有一段法源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成佛之后,四十九天沉默不语,也就是说没有人请法,之后梵天王基于应以诸正道度化众生,就以千辐经轮由天上降到人间,然后劝请世尊讲法。因此,世尊才去鹿野苑对五大弟子初转*轮。

  即使弟子已经祈请师长说法,仍然是要观察听受者的法器,如果不是法器,还是不应该为他讲说。相反的,如果观察发现这个行者是个法器,即便他没有劝请说法,仍应为他讲说。

  正讲说时的姿态以及该不该说,引用《毗奈耶经》(戒经)的说法有二十种:(第10行)“‘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低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为头结髻著帽著冠著蔓缠首不应说法,为乘象马坐辇余乘,及著鞋履不应说法,为手持杖伞器剑钺,及被甲者,不应说法。’返是应说,依无病也。”此是对师徒如何讲授、听闻教法的轨理作个简说。

  事实上,师徒之间经过一座的讲说听闻,就算是一座(座上修),后行也要作完结的回向轨理。(23页第2行)“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这几次所讲的,是引导修学的前三个门径,是正教授的前行。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分二。”这是正行。(第11行)“一、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 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初中分二: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第24页第7行)“由是亲近知识之理分六:一、所依善知识之相,二、能依学者之相,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四、依止胜利,五、未依过患,六、摄彼等义。”我们所要依止的师长应具有十种德相,“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就是,善知识应该具有调伏的德相。指的是什么呢? 具有增上戒学的德相,“静”是指增上定学,“近静”是指增上慧学。

  或许有人有这种怀疑:“西藏人很重视上师(藏语‘喇嘛’),他们的教是‘喇嘛教’,所以说西藏的教不是佛教;关于依师之理当然是指依止上师的道理,这也是西藏人自己造的,不是佛经讲的。”事实并非如此,依师之理并不是西藏人新造的,法源是来自于佛说的《戒经》、显教(显乘)、密续(密乘)里都有的。《经集》(寂天菩萨编)里讲:“一切功德来自于上师,所以必须依止师长。”不仅如此,在佛说的广本的《般若经》,中本的《般若经》以及略本的《般若经》,经文开始的前面,都有讲到依师之理。在《华严经》里面,佛讲到说:“善财童子不但要观师如佛,依止师长修学佛道,还要观众生如佛。”各乘中皆有广说这方面的道理。

  《般若经》里面有一品“常啼菩萨品”,常啼菩萨为什么会常常哭呢? 因为他想要学《般若经》,可是一直没有遇到善知识,很焦心,常常哭泣,所以叫做常啼菩萨。因为常啼菩萨是这么殷切的渴求教法,并且欲求依止善知识,所以佛菩萨示现告诉他:“你的法缘在东方,有位法圣论师与你有缘。”当他得到此信息时的那种快乐,像是得到奢摩他的功德一般,非常的轻安欢喜。马上日夜无间地一心奔向东方,既不觉得渴、也没想到饿,只想去上师那里依止供养。

  常啼菩萨非常的穷,当他一心奔向他的法圣论师时,是以听法的心供养。当法圣论师问他:“你有什么好供养? ”“我没有什么可以供养。”但是常啼菩萨想,我应该供养的,便准备把自己的肉割下,拿去卖钱,好去买供品来行供养。于是常啼就跑到大街上去叫卖:“谁要买我的肉啊! ”梵天王不相信,以为他只是大声喊叫而已,是假意的,就化现成一位婆罗门到眼前。常啼菩萨就问他说:“你要买我的肉吗? ”婆罗门说:“我要买供养用的供品,只需要骨髓。你卖不卖骨髓呢? ”常啼菩萨说:“当然卖啊! 很高兴可以把骨髓卖给你。”马上就用铁石把身体部分砸碎取出骨髓。虽然他非常地痛,但是当他一想到,这样便能有能力供养师长,又能听受教法,得到很殊胜的利益,就非常的欢喜。

  在城里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女儿,看到这个情况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受这种卖骨髓痛苦? ”常啼菩萨回答:“因为我想要听受法圣论师的教法,却没有钱买供品,所以要卖骨髓。”“你千万不要再这样做了!我去向父母请求,你需要的供品由我们来负担,助你成就这个因缘。”梵天王这时终于开口了:“原来你是真心的佛子,真的是想要在法圣论师前求《般若经》的教法,才舍身卖骨髓的。我只是在试探你的心,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对教法那么虔诚,你果然如此,我很感动,我会祈求让你很快的恢复原状。”这位富有人家的女儿,于是到她父母那儿求取了很多的宝物,另外有五百位才女也愿意随同常啼菩萨,一道去法圣论师面前求受《般若经》,去修学这个法。

  但是法圣论师并没有马上为他讲法,法圣论师自己先修了七年的三摩地。七年之后,当他起座时看到常啼菩萨,就要摄受他。常啼菩萨立刻就殷切地铺陈法座,恭敬地请上师讲法。可是在洒扫净地时,没有水可用,他就把自己以及五百位才女的身体刺破,用血代替水来洒地。他们能以如此广大的心行供养,并殷重地祈请法圣论师为他们讲授教法。在听受教法的时候,常啼菩萨已经是大乘资粮道的上品,已得到法流三摩地的功德了。常啼菩萨以大乘资粮道上品的功德,仍旧不顾自己身躯的苦楚和疲厌,殷切猛力地一心求法,因此功德广增。法圣论师讲《般若经》,先用琵琶做比喻来讲授,当下常啼菩萨立刻跳升到七不净地(大乘的初地到七地,七种不清净地,八地以上才清净)的第七地,把两大阿僧祇劫的资粮全都圆满了。很明显的,虽然他所求受的《般若经》是很殊胜,但是能够令他很快圆满资粮的理由,是因为他能那么真诚地以密乘的教法去依止上师,因此他可以从一个凡夫地的菩萨位,迅速圆满的成就两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果位,进而证得七地。

  我们应该要知道这法源是来自于佛所说的依师之理,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里都讲得很清楚。那么只要我们是佛陀的随行弟子,就应该要像常啼菩萨一样,尽所能地行持依师之理。至于什么是上师的德相呢? (24页第9行)“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在此所说的上师需:一、具足增上戒学功德;二、具足正知正念为本体的三摩地的功德;三、具有通达真实意(智慧)的功德;四、广大听闻经律论三藏的功德;五、他必须有亲证无我空性智慧的功德;六、他的功德必须超过他的弟子;这是上师自身应具的德相。

  而在摄受众生时所需具有的德相有四种:一、能善巧的说法,要能很圆满的依次第引导;二、具大悲心,能调伏弟子相续的心,特别是要以大悲心为动机,引发其慈爱心;三、于利他能够精进,四、讲说教法不疲厌。要找到同时具有这十种德相的善知识是很难的。虽然最好能够十种都具足,但是由于很难找到具有这十种德相圆满的师长,所以只要具有主要的功德就可以了。什么是基本的德相呢? 就是功德胜过弟子、重视来世超过今生,以及重视他人超过自己。

  至于依止的弟子又该有哪些德相呢? 一、一定要能正住,不堕党类;二、有分辨善(正)说与恶(邪)说的智慧;三、对佛法具有特别希求之心;四、对法及说法的老师要能够敬信;更必须五、善摄心听;这五种。就像《释量论》中说,弟子必须具有分辨善恶说的智慧,而且必须没有嫉妒的垢染,如果心有垢染,听了也不会有什么意义。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29页科判)

  先说明“总示亲近意乐”,如何亲近善知识呢?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换句话说,不管谁对你讲什么,你都不会动摇,那亲近师长的心像金刚一样的坚固。对善知识的事业,“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荷负担已应如何行,”任何苦恼都不能动摇他那如轮围山环卫须弥山般的心。不但依师之理要很善巧,上师也要很善巧。举个公案:白教有位祖师冈波巴大师,住在高山上苦修,他让弟子背负包袱上山去。但弟子背负到一半就抱怨说:“住在那么高的山做什么? 让我背得那么辛苦。”冈波巴大师知道了,就立刻替弟子煮茶,给他东西吃。弟子说:“上师真好,吃的东西也更有味道。”总之,师长不能很善巧的话,弟子是会起烦恼的。上师要如何善巧的让弟子依止? 最重要的一点是上师一定要具有悲心,因为具有悲心才能摄受弟子,不让弟子堕三恶道的地狱。有些弟子因做错事而很烦恼,师长要忍耐,不要马上苛责排斥,要以善巧方便加重他的心力,慢慢的引导他不堕三恶道的地狱才对。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30页第11行)就像仆人一样,无论主人叫他做什么也不会抗拒,只要是上师交给你的事,不论好坏,都要没有怀疑的去承办。“如除秽人心者,(弟子)尽断一切慢及过慢。”师长德行比较高,应予尊重,弟子应时时自处比较低劣。或许有的弟子会想:“我的种姓高贵,超过师长。”因而生起我慢;也有人以为,我比较有钱,上师比较穷(尤其生意人比较容易这样想);这些都是我慢心,应该断除的。“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毁骂包括轻蔑及辱骂二种,自认为没有做错,上师却对你轻蔑辱骂,而你对师长也没有生气的意念,这很困难吧! 如果上师对弟子辱骂得太厉害了,弟子心理不平,受不了,想要回嘴的时候,不妨如此想:“上师对我的轻蔑辱骂是一种加持,就如同持咒一般,可以消我很多业障,责骂我是给我加持,能令我早日成就。”要以这样的心去接受师长的责骂。不过这种事情,在当今很难。

  在西藏,有位祖师讲《大藏经》,刚开始有很多弟子跟随他修学。有一次他上课的时候,弟子求法心殷切嘛!想恭敬的求受,很早就到了,不过师长很晚才到,师长就说:“你们怎么那么早就到了。”把弟子们打了一顿。隔天弟子要来听课的时候,想说师长很晚才到,今天就不要那么早到,结果师长却到得很早,又骂他们怎么到的那么晚,又把大家毒打了一顿。师长在冬天特别找在很高很冷的雪山上教授经典,夏天又在很低热的地方教授,这些都带给弟子很大的困扰。结果那部《大藏经》全部听完的只有三个人。事实上,师长冬天把他们带到雪山上讲授,是为了尽除寒冰地狱的恶业;夏天把他们带到很低热的地方去,可以尽除热恼地狱的罪障;槌打弟子是为了消除过去的罪业。以现在而言,这位上师可能要移送法办。

  对上师的事情,“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就像船一样来来回回地往返,却不会为自己邀功,说我来回几次了;对师长的事业就应该像船一样,无有疲厌。就像玛尔巴上师教诫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一样,尊者很辛苦地遵照上师的指示去建造九层的塔屋,上师说:“你造完之后,我就传你法。”尊者很高兴地造完塔。此时师长不但没有教他,反而把他打了一顿,还将他的行李丢出去,“学什么法!”这种情形不是一次、二次,或一年、两年,而是经年不断地折磨他。当时密勒日巴想说:“这位师长是不会传我法了。”于是逃走。之后去赶经忏,当他念到《般若经》的“常啼菩萨品”的时候,看到常啼菩萨依止师长的心是那么的恳切,就又立刻跑回去。我们是绝望的,即使念了几百遍的“常啼菩萨品”,心也不会动的,最多想说,我念了那么多的《般若经》,明天会不会有钱赚? 不过只要你不这么想,可能还好一点吧! 以上为亲近善知识所应有的九心。

  第二,“修信以为根本者”。信什么呢? 信上师如佛。信上师如佛的理由何在呢? 因为如果你可以真心的观你的上师如佛,那么至少不会生起寻伺上师过失的心。若以师长的功德,做我们主要的观察处,即能把寻师过失的心逐渐减少以至断除。相对的,即使上师的功德很大,而你一直观他的过失,变成障碍,就会形成成就不了功德的逆缘。因此,就算师长有过失,你不去看他的过失,只看他的功德,反而可以成就悉地。

  一般而言,错乱的心识有两种:一是短暂的错乱心识;一是长远的错乱心识。什么是现前短暂的错乱心识呢? 例如患黄疸病的人看白色的雪山会是黄色的,看白色的法螺是黄色的,这里由于他心识错乱的缘故,因为他病了,把不是如此的外相看成如此。至于究竟、长远的错乱心识是什么呢? 无始以来由于我们的颠倒串习无明、我执,看什么都是错的,即使是真的佛降临到你的眼前,你也不会把他当佛看,这是我们要对治的一点。

  从前在尼泊尔的时候,有两位沙弥,文殊菩萨对他们讲,你们的法缘在西藏国王松赞冈布那边,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们听了文殊菩萨的话,去了西藏松赞冈布那边。可是当他们到了的时候,松赞冈布示现了杀人的事相(其实是幻化的示现)。两个沙弥看到了,想说,他哪里是什么观世音菩萨,也不是什么法王,是魔王!松赞冈布法王知道他们的心思,他的头顶上现起阿弥陀佛,问他们说:“你们需要什么? ”两个沙弥回答:“我们什么都不要,今天晚上也不要住在这里,明天一早让我们回到我们原来的地方好了。”松赞冈布说:“这个很简单,装两袋沙子让你们睡在上面,明天早上你们就会到尼泊尔了。”果然他们睡在上面,隔日早上就到了尼泊尔,然后那两袋沙变成了金子。如果他们两位有信心的话呢,本来这一世就可以得到成佛的悉地,结果他们只得到两袋金子。

  这是随念师长恩泽而恭敬,念念生敬。(34页第10行)“《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有关亲近善士之“根本净信”及“念恩生敬”是意乐依止的两种方法,简说至此。

  再过来是讲第二加行,亲近依止的道理。首先,应尽己之所有,把最好的供品,供养师长。讲一个公案,密勒日巴尊者遵照玛尔巴上师的命令,盖好九层塔屋之后,仍得不到上师传法,尊者于是逃到玛尔巴上师的一个弟子俄巴喇嘛那里去。玛尔巴上师有个庆祝会,写信给俄巴喇嘛说:“把你所有的供品都带过来,并且把我那个可恶的弟子(尊者)也带过来。”俄巴喇嘛很听话,真的把家里的家畜等一切东西都带了过去,只有一只少了一只脚的羊没有带来。玛尔巴上师说:“你那少了一只脚的羊还是要去带过来。”如理的依师之理,对你的成就会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说法只是为了讲依师之理而做的譬喻,从前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但如今,这样的做法,会生起邪念的。师长并不是贪着你的供品,他什么都不要,只想让弟子能一心靠近师长、依止佛法,接受供品是为了让弟子能够成就佛位。

  尊者一直向玛尔巴上师祈求传法,上师都不肯传。有一天,又在请求传法的时候,玛尔巴上师说:“把你的供品拿来。”尊者太高兴了,上师居然答应传法了。他到村民那里去乞讨供品,回来供养,上师却把供品丢到外面去。没了供品,也没有得到教法,他很感伤。玛尔巴上师的佛母(妻子,对尊者的恩泽很大),很怜愍他,把自己的玉拿给尊者说:“你把这块玉当供品,去供养上师。”“你这个牧人,拿出求法的供品来。…就是这块玉”问他:“这玉哪里来的? ”“佛母给的。”“达妹玛是我的妻子,她的一切都是我的,这玉也是我的,你滚!”结果还是没能得到听法的机会。尊者一直这样被折磨着,同时他的罪障也得以净除,就因为他的罪障净除了,所以之后,一讲法就能受用。上师并不是吝啬佛法,之所以刻意对密勒日巴尊者苛刻,是为了要净除尊者求法的业障,一旦把求法的业障净除了,他才能成为法器。一般而言,其实就算没有任何好供品,就算拿最卑微的东西,只要诚心供养,一样可以的。

  佛在世的时候,曾有一位供养者,供养马食用的麦给世尊。阿难尊者拿着马麦,觉得这么粗劣的东西怎么可以供养给世尊,佛说:“没关系,没关系。”就拿来食用,还分一部分给阿难吃;当阿难食用的时候,却觉得味道美妙无比。但是如果你有很多好东西放着不供,却挑那很微劣的当供品,这样就是违背了师徒的誓言。

  很诚心的供养上师,等同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要能这样累积福德资粮,最后才可以成就最胜悉地。噶当巴祖师这样说:“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上师一个毛孔。”而这一切的功德,全凭供养时的发心而定。《上师荟供》文也说,如果想将一切所有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只要供养自己的上师,十方三世诸佛也都会很欢喜地趋入那供品中受用。

  以身业承事师长的方式,(36页第10行)“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以前冈波巴大师奉侍他的师长时,师长示现病相他把师长的粪便捧着去倾倒,因为这样,得到很大的功德;还有种敦巴尊者,也一样是这样地服侍阿底峡尊者。“当如实赞师功德等”即是口业承事。“谓于教授遵行无违”,师长不欢喜的要断除,师长欢喜的要奉行。依教奉行是最令师长欢喜的法行,也是最好的供养。有个偈讲:“最能够利益的,而且最能够令师长欢喜,又让师徒都受益的,就是如你所听到的,完全地依教奉行。”

  “第四亲近善知识的功德胜利”(37页第9行)。亲近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利益:一、近诸佛位──依止师长,依教奉行,必能趋入正道,成就佛果;而你又能够以恒常的恭敬心服侍师长的话,这也同时积了很大的福报,去除更多的罪障。二、诸佛欢喜──就算我们跟随一位比我好不了多少的上师,听受他的教法,如理的依止于他,诸佛都会很欢喜的;不依止师长,而能令诸佛欢喜的方法是没有的。三、终不离大善知识──如果我们可以依止,生生世世终不舍离善知识的摄受,又能观师如佛,便可以得到很多大善知识──包括文殊、弥勒等诸菩萨──的摄受。四、不堕恶趣──依止师长能让你知道如何去修行,特别是断恶修善,知道什么是该取的,什么是该舍的学处,就不会堕恶道;反之,就会有堕三恶道的危险。以功德来说:五、如果依止师长,听受教授,烦恼自然会慢慢解除,恶业与烦恼悉不能危害,这是很必然的,而且有法源根据的。六、终不违越菩萨所行──《华严经》里讲到,一位蒙受善知识教导的行者,他的修行正念具足,所以功德与福报就渐渐广增。七、只要你依止师长,就可以成办下一世的人天果报的果位,以及解脱成佛的究竟胜果位。因为承事师长的关系,意乐加行都能获得善业,就自然能得到善根,因此能够利益自他而圆满的成就。相反的,就是不依止的过患。

  所以说,没有依止师长之前要好好观察,这位师长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一旦依止之后,就不能悔改,没有退路。即使师长是只狗,你也必需将他安置在头顶上,好好供养,这种说法来自噶举派(俗称白教)。依止不如理的话,今世会遭受很多疾病困扰,为非人所害,来世也会堕三恶道,受无量苦,以前未生的功德也不会让你生起,已经生起的功德也会渐渐衰微。不如理依止的过患在密续里讲到很多。如果轻蔑毁谤上师,等于毁谤诸佛。经文里有讲到,毁谤诸菩萨的;罪过很大,更何况毁谤自己的上师,即使你依止密乘教义去修学,也不会得到最胜悉地的成就。一般来说,只要不违逆依师之理,即使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无间恶业,你修密乘还是能得到成就。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遍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见是究竟欲乐根本。”(40页第11行)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41页科判):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开始是前行六法,即六加行。是由洒扫净地设佛像开始,关于净地,是指打扫自己的住处和修学的佛堂等。一个得到道次第教授的人,不是只为自己的健康或厌恶灰尘而打扫,而是为了修法,要迎请十方诸佛到你的地方来,所以像迎贵宾一样地好好打扫,来恭敬的迎请。扫地的时候,臂膀、手和扫把结合,这有两种说法:一是把臂膀、手和扫把比喻为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另外也可以比喻为戒、定、慧,增上三学;光是扫地净地就是大修行。

  有这么一个公案,佛有一位大弟子叫周利槃陀伽,生性钝黯,记性很差。他的哥哥却非常的有智慧,他哥哥曾经教他念“嗡”与“布”这两字,他念“嗡”的时候就忘记“布”字,念“布”的时候就忘记了“嗡”,根本没办法记住这两个字。他想随佛出家,心想这么笨,可能与佛是没缘了,没想到佛陀还是收了他。佛陀教他扫地:“你念扫尘除垢就好了。”但是周利槃陀伽念了扫尘就忘了除垢,念了除垢又忘了扫尘,而且扫把放在哪里也忘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可是他还是一直很专心的念:“扫尘除垢”。有一天,他终于明白,哦!扫尘原来是扫心尘,除垢原来是除心垢。他悟出来了,就一直拼命地扫,把整个僧团的竹林精舍都扫干净,最后亲证空性,把一切烦恼都净除了,证了阿罗汉果位。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规矩,佛陀会派证道的比丘去比丘尼僧团说法。就有一次佛陀派周利槃陀伽去说法,众比丘尼哗然!心里很不开心的想,怎么派一位念了“嗡”字就忘了“布”字的人来说法,是不是佛陀轻视我们比丘尼。比丘尼们很生气,心想,好!为了让世尊以后更重视比丘尼僧团,能派一位会善巧说法的比丘来说法,于是就准备刻意地羞恼周利槃陀伽,故意到处对人们说,某天有一位很大的阿罗汉要来我们僧团说法,你们全部都来听。经过这样宣传,真的来了很多人,非但如此,她们还故意将法座搭得很高,却没有梯子可以上去,想看周利槃陀伽出丑。周利槃陀伽依着佛陀的教示,来到比丘尼僧团说法,也不想比丘尼们都很轻视他,对他很不恭敬,当他到了法座前,手一按,就上了法座。他只讲了:“扫尘,扫心尘;除垢,除心垢。”当下比丘尼众中有一部分人证果,有部分人得到见道位,证了空性,而且不是少数,是很多人。因此她们明白,虽然有些说法的人,能很善巧的讲经说法,但是真能度众的,却是周利槃陀伽。所以后世有个偈颂:“礼赞最胜讲法者,周利槃陀伽。”他是一位由扫地证道,却成为一位最会讲法度众的人。因此,扫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关要。阿底峡尊者到了晚年,仍是百事都自己来,不假他人去做,净地扫地都是自己做。他的弟子众多,很多成名的弟子都说:“尊者我来帮你做,你年纪大了。”“是的,你们可以替我做,但是你们可以替我吃饭吗? ”

  像常啼菩萨为了承侍师长,扫地后又以血水净地,那时候他是以一种意乐去做,不是随随便便,所以能圆满二大阿僧祇劫的资粮,直登七地。

  讲到道谛与灭谛的功德,在清扫的时候,要观这些让我不能成就佛道、不能解脱的罪障、垢染等等,所有的修学障碍,要以菩提道次第这把扫把,依次第的把这些垢染净除。扫完之后,丢弃尘垢时,同时观想断除垢染。如此经由修道,得到灭谛的功德,灭谛是指去除垢染后的解脱,把那些痛苦与苦因全部净除了,称为解脱,称为灭谛。这样扫地是在修道谛功德,而丢弃垃圾时是去除心的垢染,并得到灭谛的功德。灰尘垃圾是指自他众生(心)相续的三毒(贪嗔痴),所有由烦恼衍生而来的所知障等都是垢染,要这样观想。当扫完地之后,把灰尘拿去倒的时候,要观想,地底下有要危害我的无常、危害我命根的阎罗王正张大了口,就把这些灰尘当成供品,悉数倒入阎罗王的口中,因此他很满意。只要他很满意,就不会再来危害我了。并观想在他嘴巴上加一个十字金刚杵封住,因为封住的缘故,生生世世都不会再危害你,也不会危害上师的事业,让我们能够具足成就佛法事业的顺缘,得以长寿。这样的修法才是最好的长寿观想法。

  如果现在能很清净的洒扫净地,清净你所居住的地方,可让你在将来成佛的时候,有清净庄严的净土。这在《现观庄严论》讲得很清楚,事实上也是如此。扫地的共同功德是什么呢? 自己的心净化,别人的心净化,然后易于趋入佛法的修学等等五种。所以说,如果你懂得怎么修学,光是扫地就是很大的修行方法了。扫过地,清净完之后,在自己修行的地方,好好地陈设身口意之所依──佛像、佛经、佛塔。就是在自己课诵的地方,把佛像、佛经、佛塔安置好。对佛所说的经、律、论教典更应该特别恭敬,视为真正的法宝,事实上它就是法宝,对法宝不恭敬,随便的放置或践踏,以后会投生寒冰地狱。

  佛像的摆放应该以释迦牟尼佛为上首,再来依次是本尊,菩萨,护法等,依次而下。佛像的摆设至少要有一尊释迦牟尼佛,见到佛像就要当佛想。往往我们是摆设了很多尊佛像,或者相片一大堆,却不当佛想。本来这样做是积福德的,现在反而是在造罪,实在很危险。我们尤其要重视这个问题,把自己修行的地方所摆设的佛像,视为真正的佛,并以很恭敬的心来供养。不要说,这是我的房间,我的佛陀,反正没有人看到;只有在有人看得到的地方才做供养,那样就成为世间八风,供得再好,也只是给别人看的,这样很不好。而且法界一味,只要你好好恭敬供养自己房间里的佛陀,十方诸佛也都会来到你房间接受供养,供养都是一样的,没有内外大小的分别。另外,不要认为家里的佛像不是你的朋友,只是来作伴的,不是这样的,要认定他是佛,佛就在这里,在基于佛想之上向他做祈请、行供养才对。我们的佛像、佛经、佛塔是身口意之所依,因为平常都陈设在家里,和我们住在一起,你会觉得他好象是与我们作伴一样,就不用供养了,这是不对的。至于供养的对象,应该是出世间的护法,世间的神祗不应该放在一起。如果这样做,等于你弃舍皈依了。

  【解惑篇】

  问:我们一直说要依止上师,视师长如佛,前一阵子宋七力等事件,那些信徒也视他如佛,但那是邪见啊! 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初学佛,还没有智慧,要怎么去分别呢?

  答:依止上师前要先观察、抉择,善知识本身不会有错,自己若未善加观察而随意依止,又因自己信仰心太强,可能变成真伪不分的邪依止;而信仰心太弱,即使佛来到你的头顶,你也不会相信的。当然你的看法很对,我们不容易分辨。到底是上师做错? 还是你的的看法错了? 这很不好分辨。假使对上师的印象与实相不相符合,以实相看他如此做是错的,那他就不是善知识,这是在观察期就要分辨清楚的事情。一旦依止,就算他是只狗,你也要将他顶在头上,没得说了。有的人的做法是有点缺失,问题是你要先观察,不要一碰到师长,就像狗子碰到肉包子一样,一窝蜂地冲上去吃,不要这样子。只在一个法座上互相共结法缘,成就讲说听闻教法,不一定要变成师徒关系。要先经过二、三年的观察,这个人真的能够让我生起很大的信心,增加我的功德,可以真正依赖,才能依止,整个程序应该是这样子的,否则会有问题。不是说,只要听闻,讲说者就是上师,没有这回事的。

  问:师徒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

  答:你要先知道什么是师长德相,什么是弟子德相。如果要依止这位师长,一定要先观察他是否具足师长的德相;收弟子也同样要先观察他有没有做弟子的德相。

  问:什么时候是依止意乐或什么时候开始,他是我的上师呢? 这要怎么衡量?

  答:就从你依止的时候开始。

  问:那依止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答:就是当你的心里想:“他是我的上师”时。

  问:那上师需要知道吗?

  答:我是不是你的上师,取决于你。一般而言,你总会向上师表达你想依止的心愿,不过,这也不一定,有的上师不常在,只要你心里想说,他是我的上师,这样也可以,这样的人也很多。只要对师长的信心强烈,不退不变,就可以依止他为你的上师。阿底峡尊者有一百五十位上师,他都没有邪信,都好好的依止。他的上师中,最亲近的是金洲大师,在“见”地上虽然金洲大师不如尊者,但在“行”上的恩泽却很大。我们应该对师长具有信心,并只观他的功德,所有师长的功德皆如佛,没有错,但是如果师长恩泽对你最大的时候,就适合做你的上师,就可以依止,依止的量是建立在这里。

  我对众人讲过很多次的法,但是从没有想过我是听法者的上师,我从没对人说过哪个人是我的弟子,至于对方要怎么想,我就不知道了。我从没想过我是上师,也没想过谁是我的弟子。

  问:如果向师长表白想依止,师长是否会受纳?

  答:师长不承认的话,你就不能成为弟子,如果你对他表白:“我对您有信心,我想依止您。”而他不接受的话,这师徒关系就不能成立。

  问:这么说来,依止师长还是要向师长表白才可以?

  答:这不一定,我们只要对他有信心,就可以了。

  问:弟子应具有什么样子的德相才可以成为法器? 应如何修行?

  答:弟子要变成法器有几个条件:第一、不能贪着世间的红尘俗事;第二、要具有分辨善恶的智慧;第三、你的心要希求广大的义利;第四、你必需对法及法师有很强的信心;第五、你必须断除或远离嫉妒的垢染;第六、你必需恭敬师长。在祈愿文中讲到弟子的德相要具有大悲心,不能有我慢、骄慢,智力要很清明,心要很善良,对师长要恭敬,要具有这几种德相才可称之为法器,要好好的祈愿才可以成为法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关键,依师之理不是只有现在要学,就算到了十地菩萨,还是要学的。十地菩萨之后就成佛了,是无学位,就不用学了。阿底峡尊者说,直到成佛之前都必须有师长的教授,所以我们在成就佛果位之前都要恒常的恭敬师长。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