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三百首:王维~鹿
禅诗三百首:王维~鹿
★王维(701—761)
后世称为“诗佛”。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今山西祁县。开元年间21岁时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无心仕途,情怡山水,结庐辋川,长持斋戒,崇信佛禅,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是唐代着名山水诗人,是盛唐时期山水隐逸派的代表人物。他隐居后所写的田园诗,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之美,也饱含了禅宗的神韵。诗中禅语惊人,禅趣盎然且禅理精深,可谓深谙佛家妙诣、禅宗“三昧”,后世人尊他为“诗佛”。他还兼长音乐书画,其泼墨山水画自成一系,苏东坡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鹿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代表作即五绝祖诗《辋川集》中的第四首,表现了山中的静寂与幽暗,折射了诗人晚年特有的幽寂境界。《辋川集》共有诗二十首,全是五绝,每一首均是一幅精美无比的绘画小品,以辋川风物反衬诗人的精神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是传过来人的声音,山本来是空寂的,人语过后更反衬出它的静寂;夕辉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看似有一线光亮与生气,实则反显幽暗、寂寥,因为夕辉即将消微,接下来将是漫长的幽暗。
通过短暂的有声写长久的静寂,短暂的有光衬托长久的幽暗,便是大画家、音乐家、大诗人王维特有的对声音与光线的敏锐观察与高超表现。进入晚年的他,万事不关心,唯好将禅心一片与山之幽寂融汇为一体。
只写山水,不入禅语,不绘禅心,说是禅诗未免牵强;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诗。禅境要求不着痕迹,如羚羊挂角。此诗无禅语而有禅境,堪称“以禅入诗”的上乘之作。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居《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通过鸟鸣涧中,反衬春涧之幽静。
心闲的人,才能察觉细微的桂花的下落,这空山静夜是如此静谧,又反过来使人心宁眼明,感触敏锐。一切都沉浸在夜的宁静之中。于是,当一轮皓月升起,给夜幕下的空谷洒下一片银辉时,连山鸟也惊觉起来,好像在怪明月打扰了它们的静境。
花落、月出,鸟儿惊、鸣均是动,而正是这些动,更加突出了人闲、夜静、山空,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动中有静的静谧世界,同时亦体现了诗人禅心之幽静。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这是一首记述游历山水胜事、内心闲适自得的禅诗。
王维四十岁后,看穿仕途艰险,起超脱尘俗之心,遂于终南山的别墅过起了亦官亦隐、弃俗奉佛的生活。在旖旎迷人的大自然中,兴至时则独游,若有所得,也不求人知,一己独享其乐。此为首联与颔联之意,其中“独往”与“自知”极富禅趣。颈联写诗人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可是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于是索性坐下,看白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辞》)这里的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忘情山水、淡雅恬适的情怀,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尾联写出游时偶然遇上一位林中高士,则谈笑风生,以至乐而忘返。一个“偶然”与首联的“颇”字相对应,说明了心之诚挚与行之随兴;一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成为饱蕴化机之妙的千古佳句。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
这是一首“以禅入诗”的山水风物诗佳作。
在寂寞无人的辛夷坞中,在空旷的山涧里,璀璨绚丽的辛夷花绽开了蓓蕾,于是山中一片霞蔚云蒸,有如芙蓉出水;它纷纷绽开,又纷纷飘落,放也默默,落且无声,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简直淡泊、超脱到了极点。这纷纷开落、得之自然又复归自然的辛夷花,不正是作者“任运自然”的心境的写照吗?这一空寂、宁静的心境,不正是佛性之外放么?难怪明人胡应麟读后,深感“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这是《辋川集》中的又一首名诗。
此诗名在其用语遣句之平淡无奇,而其整体意境却至味高远。光与影的组合,声与寂的调配,实为匠心独运。
独坐幽竹林中,弹琴复长啸,夜深入静,无人知晓,只有那知心明月,以清辉相伴,给人以“清幽绝俗”之感。而在意境上,那月夜幽林是何等空明澄净,那弹琴长啸之人又是何等安然自得,外境与内境泯然合一,共同营运出一种物我交融、“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空寂的境界,这一点正是禅意之所在,禅心之所现。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析】
这首诗是为赠友而作,却是一首表现禅者追求内心清净与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诗。
王维生长在佛化家庭,其母笃信佛教,对他影响颇大,加上他成年任官后,结交名僧,佛学造诣亦十分深厚。故而到了“自顾无长策”的晚年,不再挂心世事,唯求宁静之境。因为早年与中年的仕途经历,尤其是张九龄被罢相、奸相李林甫独揽大权之后的朝政,令他理想破灭,独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而并无造就,所以要跳出是非圈子,唯有选择回到林下的归隐之途。
而在林中,一切令人多么舒心惬意。诗人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这里只有怡人的松风、山月,不再有官场的黑暗与世事的纷扰,他的内心获得了平静,心灵得到了解脱。所以当问他穷困与显达的道理时,他不会直接回答你,而是唱着渔歌,撑竿荡入河浦深处。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这种以不答为答的方式,深有意义。一则是禅宗不问西来意即所谓不立文字之印证,二则暗示你别问什么穷则隐、通则显的道理,快跟我一起去归隐吧!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雪夜思友诗。胡居士为一介信佛而不出家的清寒之士。全诗通过展现胡居士的形貌与节操,表达了自己固节守穷的清操亮节。
更鼓敲了一次又一次,几近拂晓时分,诗人仍辗转难眠,思念着友人。失眠的静夜,听觉最为灵敏,但闻窗外风吹竹叶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清晨起来,对镜照衰颜,然后打开门扉,但见白雪满山。哦,原来昨夜听到的不是风声,而是雪语。“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句,前人称之为“象外句”,实为采用“通感”手法,即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官能的交叉,以物比意,将不同类型的物象沟通起来,给人一种奇趣盎然的艺术美感。在这白雪满山一片晶莹的琉璃世界里,在这白茫茫的清寒世界里,“为瑞还难得,居贫莫厌多”,(齐己《对雪》)诗人对胡居士的思忆更深一层。结语通过袁安卧雪而守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居士高凛节操的仰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