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空恩师讲《广论》7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9讲
阿弥陀佛,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殊胜的因缘聚集到一起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了使我们听闻讲说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讲说听闻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的对三宝,从我们一开始学佛,正信,从我们开始学佛的动机开始,到我们如何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因,皈依的动机,皈依的境――就是对象,然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皈依、三宝有什么样的殊胜功德,前面我们反复的都讲过了。我们流转在三界里面受苦,唯一能解决苦的救怙就是三宝,因为我们人的命是无常的,什么时候脱离这个命,这一口气上不来,拉到了谁也没有准,也就是说自己不能做主,所以我们在生死没有解脱时,都是受业力的牵引,自己不能作主。
我们前面讲的念死无常里面的三根本九因相里面讲:死决定,死了后,能够在我们临终有帮助的东西,除了三宝以外没有一个人、一个法可以做究竟的皈依,可以依靠,我们要避免苦。我们一切的修行都是从避苦求安乐而来的!那么最迫切的苦,我们前面讲过,三恶道的苦,现在有的人他发心要什么出离三界,要广度众生,他根本发不起这个心,这个话只是说说而已,那么!你恶道总不会去的,但是这个心,只是说说,却发不不起来,也是说我解脱恶道都发不起来,那么,你愿意受三恶道的苦么?想一想,当然没有这样的傻子,是不是,因为这恶道的苦――三恶趣的苦,虽然饿鬼地狱看不见,畜生总是看得到的,那么,现实的那个苦摆在那里呢,你想不想受呢?当然是不想受,不想受的话!你要解脱这个苦,要求哪个呢?那个是求神、拜什么鬼等等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的,是吧?他们自己也没有解脱掉,怎么能帮你解脱,所以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法、没有一个方法可以究竟来把你这个苦难除掉,你可以皈依他。把你的苦难灭除掉的,这个世界上除了三宝以外没有了,这个我们在皈依的时候都给大家讲过了。
有的人偏偏对三宝的信心生不起来,总感到要多求几个保护神比较好一些,什么神啊,什么娘娘啊鬼啊,都去拜,都去皈依,这一拜的话,把你的大靠山都放掉了,去找了一个靠不住的东西,人家扔下了一个来救你的绳子你把他扔掉了,去拿一个稻草,这个稻草有多大的力量呢,您想想!所以说这个就是比喻。
科学万能,现在大家看一看,世界上包括原子弹什么东西都来了,到底还有什么能耐,这当然我们说原子弹也好,其他什么也好,如果用在好的地方造福人类,是非常好的。但是人有烦恼,你不从烦恼的这个方面的对治上去下手,下功夫,这些东西科学越发达,这个人遭受的苦就越大。农药的发明之后,固然的暂时可以使把植物生长得又快又大,但是,据说将来地上可能会不产粮食。为什么呢?这个化学的东西把地球的环境毁了!以后子孙就会吃不到东西了!如果你长期使用农药,现世当中,你吃了农药的菜,就要生病,生癌症等各种疑难杂症,危险性很大。虽然粮食比过去收成多了,但是都没有过去的味道了,那么这个是科学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所以真正的,我们要能够利用科学,那一定要把烦恼灭掉,把一切的科学成果真正的用到造福人类上来,才是有好处的,而我们再彻底地说一说,如果不断烦恼的修行,你专门从科学方面下手的话,果报不会好的,因为好的果报是从善业来的,如果你恶业不断地做,哪怕你脑筋再聪明,你想出来的东西、发明的东西不会在善的方面起到什么好的作用,因为你这个恶业所感的东西不会好,善业所感的才是好的。如果你造的这个善业,没有烦恼,你研究科学,科学研究出来,肯定是造福人类的;如果你烦恼越来越厉害,那你想的东西绝对是用在毁灭人类的地方去了,这是业报是逃不了的。这么一来,我们要真正逃避一切苦难、避免、解脱,只有三宝是可以皈依的,依靠其他的什么宗教、什么哲学等等都不能依靠,靠不住!所以这一点要知道。
我们知道三宝实德能,前面我们讲过了,真实的功德利益,堪作究竟解脱自他苦恼系缚的皈依处,这个信心要升起来,有这个意乐心,皈依三宝要有意乐心。意乐指的是什么呢?我们教理上,学过《百法明门论》的都知道――实德能。三宝有实,三宝是真理,三宝讲的四谛、十二因缘,一切的业果,因果业报,都是宇宙的真理,是实在的;有德,三宝有功德,能救助一切众生;能,你只要依靠三宝的方法去做,决定能解脱苦难。所以三宝的实德能你要真正的信下去,那么,我们讲、学《百法明门论》的时候有人觉得没有味道,但真正修行的时候就是要用了,如果当时实德能不给你讲清楚,你整体实德能实德能,就是实德能了,什么东西也不知道,那么你该回过头来把《百法明门论》好好看看,什么叫实德能?三宝的实德能这个功德要了知,真实性、功德和作用要清楚:“堪作究竟解脱自他苦恼系缚的皈依处。”
三宝里面有实、有德、有能。真正能够解脱我们自己、解脱人家的苦难的、可以依靠的地方就是三宝,除了这个之外,就没有了,所以皈依三宝之后,你要起坚实的信心。三宝有实、有德、有能,决定能够解脱我们,也可以解脱其他的人,解脱自己就是说自己解脱,解脱人家就是菩萨大行,可以救度一切,三宝都有这个功能,决定能做到的。
那么信心生起之后,舍了这个求别的,那是愚痴的。有的人皈依了三宝以后,还要求这个外道,那个气功师等等,求什么东西,求什么神通,那就把三宝舍掉了,因为你皈依了,违背了皈依的信条之后――皈依戒,皈依的体破了,那么你依靠了一个不可靠的东西,那是太愚痴了。这个一定要明白。所以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把这一点看清楚,认识清楚。
为什么要学佛呢?我们皈依三宝,就是学佛的开始――入门。我们这里讲的就是为什么要学佛,皈依就是讲这个,因为这个是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知道的重要问题。那么,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呢?我们也反复讲过:信仰佛教的目的,就象从事其他的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咱们人无论是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等等,一切的目的就是在于:如何才能够减轻痛苦;如何才能够增长快乐?就这个问题。所以说呀,学佛和信仰佛教,目的就是为了减轻痛苦,就是离苦,更是为了增长快乐,得乐,了脱生死,不就是为了这个吗?不然你一天到晚起早贪黑为了什么呢?出家人,亲戚朋友,世间的各种荣华富贵都舍弃了,为了什么呢?想一想,在家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到了晚上还要上网听法,有时间还要到三宝的地方去培福、去听闻佛法,去依止善知识,为的是什么呢?要想一想,这是重要的。
让自己从简单的意义上说,能减少一点痛苦,增长一点快乐。如果往更深的角度来说,断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乐和安乐因!以这样的目的,咱们要信仰佛教,学习佛法。所以我们四无量心讲“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有些人就会有疑问,说:“信仰佛教,真的能减轻痛苦吗?真正能让人增长快乐吗?”我说:“是的!佛教确实是能让人减轻痛苦,也能让人增长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具备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学的,非常实际的,正确的,减轻痛苦的方法和增长快乐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任何一种其他的减轻痛苦的方法和增长快乐的方法,都是要更为彻底,更为正确,更为究竟!所以说,学佛和信仰佛教,确实是能让人减轻痛苦,增长快乐。因此,我们要信仰佛教。
那么就会有人问我们:“如果说佛教有什么办法让你减轻痛苦,有什么方法让你增加快乐呢?”其实,在二千五百二十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的菩提金刚树下,证得无上菩提果位之后的四十九天以后,来到瓦蓝纳西(Varanasi),佛陀第一次转动**,初次讲法时只有五个比丘,就是桥陈如等佛陀的头五个弟子。当时佛陀讲到了非常简单,又非常深刻的一个法,那就是四谛法。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这个。
什么是四谛法呢?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般若心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无苦集灭道”,佛陀第一次讲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当时佛陀怎么说的呢?他说:“众比丘呀,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佛陀自从在他三十六岁那年的四月十五日证得佛陀果位之后,过了四十五天,头一次讲了“苦集灭道”四谛法。由此开始,直到圆寂为止,总共宣讲了四十六年也有说四十九年的法。转了三转次四谛**。不过,无论是第一转**,第二转**,还是第三转**;无论是小乘的声闻教法,还是大乘显宗的教法,还是密宗的教法,都离不开头一次所讲的“苦、集、灭、道”这四谛。所以,我今天说,佛教就是用这四个字来让人减轻痛苦、增长快乐的!
刚才所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那么佛教究竟减轻的是什么苦,增长的是什么快乐呢?释迦牟尼佛他就讲了两个法。一个是世间法,一个是出世间法。所以说,通过世间法的修习,让你可以暂时或者现前得到人天之快乐。而通过出世间法的修行,可以让你彻底脱离轮回之苦,到达永久安乐及安乐因的菩提果位。所以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对宝行王说了非常重要的这么一个概论,他说:
“先生增上法,后生决定善,
由得增上生,此生决定善,
增上生极乐,定善为解脱。”
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如果一个人修炼佛法的话,那么首先,应该修“增上生”的法。什么叫“增上生”的法呢?就是世间法。然后应该修“决定善”,就是出世间的法啊。那么先修“增上生”的世间法,能够使人脱离什么苦,得到什么快乐呢?答案是,能消除今生之中一切疾病、灾难、障碍等等各种各样的灾难,让人今生中能享受荣华富贵,及福、禄、寿、财、智慧和慈悲等等,这样的一个人生享受。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来生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的痛苦当中,让你继续享受人天的快乐。所以说“增上生极乐”。
那么,“出世间法”的“决定善”能做什么呢?让人彻底脱离轮回的行苦、坏苦、苦苦等一切痛苦。破除人们在轮回当中的最根本因素--“我执”和“法执”,让我们远离爱恨之心,能够得到永久的安乐以及安乐因的涅槃菩提果位。所以说,这叫出世间法。
佛陀所讲的一切法就是这两种,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首先就要“当知苦”,就是“此是苦”。你要知道什么叫“当知苦”呢?如果你想脱离苦,应该知道苦。不知道苦,你怎么会脱离苦?没有苦的感受就不知道出离,所以苦的功德就是激发你生起出离心,没有苦的逼迫你的出离心就发不出来,所以说,应该知道苦,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苦,也就无法无所谓“摆脱一切痛苦”了。所以首先必须知道什么苦。那么苦有多少呢?苦有无数的,不过呢,大略上,苦可分为三种、六种、八种等等。今天略略的把后面要讲的苦谛,今天捎带着谈谈,因为讲苦谛就是中士道了,但是下士道我们也捎带着谈谈,那么把苦分为三种来讲,分别叫行苦、坏苦、苦苦。其中有些苦,人们平常就知道,但有些苦,人们至今还不知道是苦,反而一直认为是快乐。所以这个就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去认识,去了解,这样我们在修行上,才能对三宝的信心不动不摇,之所以你能对三宝生起皈依的心,就是因为你对苦――人生的苦、三恶趣的苦生起畏惧,要出离这些苦,所以发起这种虔诚的皈依的心,这样才能解决现世的这些烦恼,将来达到究竟的解脱,
应当认识痛苦之一:行苦。
什么上“行苦”?比如说行苦,这个行苦是什么呢?是过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恶业力导致的,将来会受苦的,一种不自由的状况。它就被称之为行苦。比如说,人等天下一切万物生灵是没有自由的。今生的幸福或者今生的得失,都是由前世所造的善恶业力所致。他的现在的一切快乐和痛苦,是过去的善良业力的所导致的。所以说,如果不愿意受苦,只能现在行善积德,争取从明天开始得到一点快乐,不过,当天,当前的痛苦却是没有一点自由。
比如说上半辈子你杀过人,造过许多伤害百姓、伤害他人的事情,结果你的后半辈子就不得安宁。为什么不得安宁呢?因为你上半辈子所造的,恶的业力所报的怨,就让你不得安宁,所以说这叫业力牵引。比如说你过去造过这样的杀人、放火一直没有破案,但未来的某一天一旦破案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你不由自主的,肯定要被枪毙,你杀了人,你这一时逃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你想躲躲不过去,或者被判刑等等,或被别人复仇所杀等等。总之有许多都是不自由的。
同样,我们生下来就是第一个不自由。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出生在贵族家里,有钱的家里,当官的家里,有吃有喝,你想投生到哪里就投生哪里,不是这样的,还是平民百姓家里;富有的家里,还是穷人的家里。这是由不得我们的。这是第一个“求不得”。就是由于出生的求不得,今生的命运会由于这个受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由于你的出身是低处、贫穷、下贱,如果你真的想闯过这个坎的话,你比别人多付出五倍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出身稍微好一些人的效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命运的安排。我说,这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己过去的安排,今生所报的。因此这叫“求不得”。因果经上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果报真实不虚呀。
那么生下来之后,就有许多许多的不自由了。包括得到什么样的学历;学习当中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学历;等找到工作之后,又出现各种意外,就出了什么事啦;或者正当你的事业搞得非常好时,突飞猛进、飞黄腾达的时候,有一天由于自然灾害或某种原因,其实你自己没有任何一个错,无缘无故事业被毁于一旦等等。在一生当中有许多许多“由不得”。况且更大的由不得就是“生病”。谁愿意生病呢?可是由不得不生病。谁愿意死?可是由不得不死!死后会到哪里去也由不得自己,都是由善、恶业力所推。所以说,这就叫行苦。我们学习佛法,听闻教理,目的就是掌握这些,你知道自己属于那一类,才能找那一类的方法来解脱,你连苦和苦的类别你都分不出来,你怎么能断除?所以你要想想,这个很关键。
应当认识痛苦之二:坏苦。
其二,叫坏苦。文字里也有叫幻苦的,但这是不断变幻的苦。而人们常常把坏苦当作快乐来享受。比如说我们世间上所受一切有漏快乐,实际上在佛菩萨看来都是痛苦。为什么呢?比如说你站了两个多小时,心中会认为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坐下来。可是,如果坐下来真的是快乐的话,应该越坐越快乐啊。因为你坐的时间越长,不就快乐积累的越多了吗?然而恰恰相反,坐的时间长了,他就慢慢膝盖腿呀那都疼了,难受了,认为站起来才是最快乐的!所以说坐下来也不是快乐的。同样,比如说对饥饿者而言,吃饭那是最快乐的。但吃饭真的是快乐的吗?如果吃饭真的是快乐的的话,应该吃的越多越快乐啊。为什么呢,因为积累的快乐多啊。可是吃饱后,他就肚子痛,他就难受,也不快乐啊。作为热带的或者非常热的情况下,人们常常认为越凉快越好。结果真的凉快就好吗?不是的,一旦凉快时间长了,就会受不了,稍微暖和一点感到非常快乐。那么这种快乐究竟怎么回事呢?这种痛苦积累的非常多,从而显得非常明显了,明显了就难受了,有非常强烈感受了。一旦从这种痛苦转入另一种痛苦的时候,因为另一种痛苦一时间还没有积累出来那么多,所以还没真正引发这种苦的真正的觉受,它还不明显,所以就有一种轻松感,这种轻松感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快乐。实际上时间长了,就积累的多了,它就又变成痛苦了。
所以说,我们所认为的,因为非常热,认为凉快好;因为非常冷,因此认为热好。其实热和冷都不是快乐,关键的问题,你这个痛苦积累的稍微少一点的时候,虽然他有苦,不过他的苦并不明显,所以就感觉不到苦,他就有一种轻松感,因此他就有一种快感而已。世间上很多把它当做作快乐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这样。不管什么事情,我们周围的种种事情,都为我们讲明,世间的种种都是苦的示现,没有一点快乐。
你看。世俗当中男女之间的苦也是一样的,这个女的跟另一个男人有了非常深的感情,她希望跟他结婚,然而她的父母就不同意。由于不同意,她心里就特别特别地难受。她想不通,就吃安眠药寻死等等,事情就发生了,等事情发生了,这父母着急得不得了。把她带到医院里面去,马上就急救啊洗胃啊什么的,解救出来了。她一醒过来,父母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同意,我们同意你的婚事,你千万不要做这样的傻事等等”产生如此大的深爱,该不该白头到老呢?你想想这样的感情,刚开始父母的脸都翻了,非要跟他结婚,应该说这两个人应该一直能够白头到老了,当然按道理是应该的。可是过了三年之后他们又不和了,离婚了。在这个社会当中发生这类事情多得很,所以想一想,这都是当时的那一念迷糊,觉得是快乐,时间长了都是苦。
任何一个东西,当你得不到的时候认为怎样都好,一旦得到之后,一点都不好。反过来你又对另外一些得不到的东西发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我刚才所说的,这种痛苦转为另一种痛苦,还没有积累出痛苦感的轻松感快感之外呢。这个上面有三个问题在作怪:一个是新鲜感;一个是难得感;还有一个是神秘感。
什么叫新鲜感呢?任何一个事物新接触的时候那就是新鲜的,非常好,可是接触的时间长了它就不新鲜了。因为不新鲜它就没有新鲜感了,因此就不觉得好了;什么叫难得感呢?因为得不到所以说他就有了难得感,可一旦得到了它就不难得了。不难得了就没有难得感了。因此,他就不认为好。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连学习佛法也一样,刚开始求法不容易,信心和意乐心很大,但是得到了也就这么回事了,这种难得感又没有了;什么叫神秘感呢?又能看得见,但是看得很模糊,看不清。他就认为是神秘。一旦看清楚了它就不神秘了。他就不想看了,他也就不觉得好了。
所以说作为一个穷人而言,有钱有势的人非常快乐。可有钱有势的人认为,他能减少一点事情,减少一些事务,稍微能腾出一点时间让自己可以轻松轻松,反而他觉得好啊!过一些普通人的日子他认为他现在好!所以说人间没有这个一定好、那个一定不好的说法。你心里认为好,它就好;你心里认为不好的时候它就不好。
就像一盘川菜。不管他酸甜苦辣,比如,川菜,我就爱吃川菜这个味道,那么你说这个川菜究竟好吃还是不好吃?喜欢吃麻辣的人认为它简直是神仙的食品,美味佳肴啊。可是呢,不喜欢麻辣者认为,哇!又麻又辣吃得非常难受,不好吃。可是话又说回来,再等几天之后,不喜欢麻辣的人碰到了一个人跟他说:爱吃麻辣可以驱寒,这么这么好,那么那么好……他就觉得:他说的对呀!就渐渐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过了一个月之后,他就变成麻辣爱好者了。然而这个爱好者,又碰到了一个人对他说:吃麻辣不好,上火,它怎么怎么样,它对胃不好等等。一说他认为这有道理,从此再过一个月之后变成反感者了。一个月前反感者和爱好者,一个月之后恰恰相反,你说川菜究竟好吃不好吃?其实就食物本身而言没有好吃和不好吃之说,你心里认为好吃的时候,它就是好吃;心里认为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再好的东西也是这样的!
所以说,人间的坏苦从何而生的呢?就由不得自己不去纠正自己的动念,就是由于自己的这种痛苦转移到另一种痛苦的轻松感之上,并且增加了难得感、神秘感和新鲜感,这种想法导致了一种假相的好与不好,苦与乐(的分别心)。所以说在佛菩萨看来,这种苦和乐都是苦,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叫做坏苦或者叫做幻苦。所以对此我们要认识,不然我们信心上,学习佛法当中,就会模糊,就会把世间短暂的快乐当成是永恒的,执着、贪恋、追求,可反过来,没有哪一种可是使自己不受这个苦,没有这种感觉,做为我们来说,要深刻的想想,世间的乐,是刹那间的,烦恼的事天天有,快乐的事情屈指可数。
应当认识痛苦之三:苦苦
那么,生下来就是苦苦啊。苦苦大家都知道,什么叫生苦呢?生下来是有苦的。你看一个婴儿刚从母亲的肚子里一生下来就非常强烈地哭,为什么呢?因为他习惯了在母亲非常柔软的肚子里面呆着,一碰到人的手啊、布啊什么的时候,就像有千千万万的兵器往身上刺一样的痛苦。任何什么东西对他来说都不适应,如此等等。包括呆在肚子里面也有许多的苦。在肚子里没生出来的时候,母亲吃酸的、辣的等等他都会受一定的影响,包括活动量大等等对他都是一种影响。那么人生下来了长大了,也会老啊。那么老当然有苦。老来难呀!如果一个三十岁的人,一下了变成了八十岁的话,那他肯定是无法忍受的这种痛苦的。只不过一般人慢慢的过渡到八十岁,所以也就渐渐习惯了,不再觉得苦而已。慢慢老的呀。
疾病是谁都避免不了的,非常痛苦。它能夺去你的名誉,能夺掉你的工作,能夺掉你的前程,能夺掉你的命,甚至能夺走你的一切幸福!非常可怕,也是很痛苦的。
死亡更为痛苦。!因为死亡一来临,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对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彻底地告别了,从此以后再也不可能回头。而且你走上的是一条黑暗不明的路。一个将要死亡的一个人,未来对他来说,一片空白,接下来的事情,他一点都不知道。人如果知道未来是苦一点或乐一点的话,还都好办。可是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带来许多恐惧,猜疑等等。所以说,他会非常痛苦。
那么活在这个世上也有许多苦。比如说,人们所爱的物、东西,他越爱越执著,越执著就把它归纳到“我”的范畴内,就成了“我执”、“我所执”了,越“我所执”呢,就几乎把它当成了“我”的。但是,你越把它当成“我”的之后,就越容易失去。比如说,一个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妻子、丈夫等等,因为你太爱了,这个爱已不是那种爱护和大慈的爱,而是变成了这种“在乎”的爱,变成了“我需要你”的这种爱,变成了把“你”当成“我”的一部分的那种贪爱之后,他几乎忽略了对方自我意识的存在。所以就要求对方所做的一切,比如丈夫、孩子、或者妻子,对方所做一切必须符合我心意,一点点不符合我心意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失望,感到非常痛苦,感到不能忍受。由于这样的原因,因为对方有独立的思维,如果你把对方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谈举止等等,全部用你的意思架空了,那他的意识不就变成被动的吗?那他不就变成了机器人了吗?谁受得了啊?只能离开你了。在佛经里说,这就叫“爱离别苦”。你只会贪欲他,爱欲他,而不会理解他,因而导致“爱离别”。一旦离别了,就会想不通。认为:我们如此之爱,为什么离别呢?有些人呢,就去吸毒。有些人,选择了自杀,有些人酗酒成了酒鬼等等,所以又该受苦了。从来,人一旦对于自己所爱之物,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贪心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不过想得到的人不止你一个人啊!有许多的人,你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这个事物不一定由你得到,事物只有一个,许多人在追求,怎么能保证一定是你得到呢?得到了痛苦,得不到更痛苦!比如说,你越执著就越容易失去,越得不到。因为你以非常强烈的贪心,和自私的行为来求取它的时候,不但不会得到,反而使它远离你而去。这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原理。因为你的这种功利心、名利心太强烈了,就没有办法得到。
还有一种叫“怨憎会”。什么叫怨憎会呢?就是越不想碰到的东西就越容易碰到,恰恰纠缠不清等等。也有许多的痛苦。
总之,咱们一旦有了肉体的色蕴和感受的受蕴,观察事物的分别心的想蕴,善恶行动的行蕴,以及意识形态的识蕴等,一旦有了这五蕴,因为这五蕴是有漏的,所有就产生了许多许多的痛苦、灾难、障碍、违缘等等,数也数不清。所以说,这就是苦。我们想脱离苦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苦”,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佛陀说,想脱离苦,应当先知道苦。就像你想消灭杀父仇人的话,首先就应当知道谁杀了自己的父亲。要不然的话你就乱杀无辜了啊。打仗也一样,首先要知道敌人在哪里,你想打胜仗,敌人在哪里你都不知道,如何打胜仗,乱打一气能打成吗?打不成。所以这个是非常关键的,这个就是说四谛里面的苦,“此是苦,汝应知”。
佛又说了“此是集,汝应断”
第二、佛陀说:“应断集”。
佛说了,你光知道了苦,还是摆脱不了苦,你要知道痛苦的根源在哪?集就是集中的意思,这里指的一切痛苦根源的集中、来源,这就叫集;一切痛苦的来源是什么?佛陀说:就是有两个:
应该断除苦的根源之一,就是业力。另一个是烦恼心。业力是因,而烦恼心是缘。什么叫业力呢?以今天为界,过去所造的,身体上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一切行为,语音上所说的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一切言辞;心里想的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一切的起心动念,这一切就构成了业力。因为它对你未来的幸福和痛苦起决定作用,这个就叫业力。
业就是过去所作的一切善、恶,无记等等三业,以它的力量决定了未来的幸福和痛苦,比如说,仔细的想想,以今天为界,如果你过去学习非常好,成绩非常不错,将来你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以今天为界,你过去工作表现的非常出色,那么你明天不但不会下岗,而且还会升职,过去表现的非常不好,有可能明天就会下岗;过去学习不好,未来肯定享受不了荣华富贵;或者你过去做了很多伤害他人的事情,未来你肯定要杀人偿命。或者呢,受到许多怨敌的复仇,因此你会非常痛苦。这就是叫做业力。
这种业不仅是今生今世,前世的前世,也就是佛法里面说的无量劫,甚至推倒无数的前世,在意识形态里面所留下的善的习气、恶的习气和无记的习气等等,导致今生的幸福或来生的幸福。就像有些人一生下来,就非常的善良,还是小孩的时候人们就非常的喜欢他,而且他总是乐呵呵的,他心里面没有一点点坏的习气;有些小孩子一生下来,心里就非常的邪恶,谁看到他,还是一点点大的小孩、婴儿就都觉得不舒服,或者他开始说话的时候就开始说恶口、骂街的话;会一点行动的时候,他就想整治人家,他心中起的就是这种恶心。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也有这样的。这绝对不是环境、父母或者血缘关系导致的。而是他的潜在的意识形态里面所保留下来善恶习气的多少决定的。善的习气多,还是恶的习气多还是无记的习气多,就决定了这个人从生下来开始的一切发展。咱们说的这个先天性啊,实际上不是什么先天,应该是前世的意识形态里边所留下来的习气,导致了你从生下来是聪明还是迟钝,是善良或者邪恶,乐观的或者悲观的等等人啊,他从生下来开始就有了这么一个习气。那就是业力呀。所以说这叫业力。
为什么它是因呢?比如一朵花,种子就是因。和一朵花的种子一样,人们善和恶的业力就是得到幸福或痛苦的最根本的种子。那就是善、恶、无记等三种业力所导致的。应该说这就是生起痛苦的第一个根源。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光有了种子没用啊,还得有水、氧气、营养等等。具备之后,种子才能生存,才能够生果呀。要是其中缺一的话,就生长不了果呀。既如此,这个水分啊、肥料啊、氧气啊、温度等等,它就是缘。
有这些缘,就导致我们修行当中造业。前面讲的是业力,那么使这个业能结成果什么原因呢?
应当断除苦的根源之二:烦恼心。同样,我们所起的烦恼心就是缘。在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中,善业肯定有无数的,恶业也肯定是无数的。不过呢,今生究竟爆发恶果呢,还是善报呢?还要看碰到哪一个缘了。所以说,如果遇到善缘肯定爆发善果,若遇到恶缘肯定爆发恶果。
何为恶缘?烦恼心就是恶缘。什么是烦恼心?佛经中说:“贪、嗔、痴”便是烦恼心。
第一:贪。为什么贪嗔痴是烦恼心?因为一切痛苦,一切灾难,一切难受和折磨都来自于贪嗔痴。什么叫贪欲心呢?贪欲心是对事物的一种自私的贪恋之心。有人会问,如果对事物没有贪恋心,社会怎么会发展?咱们怎么会有进步?这么说就错了!“自私、贪恋”与“追求”是两码事。追求可以有,贪恋不应该有。这两者的界限在哪里呢?追求--虽说我不会把事物看得很重,虽说不会在乎它,但会尽最大的力量争取做到最好,可由于某种原因做不到也不会在乎,大不了重新做,这就是追求。什么叫贪恋心呢?贪恋心是指人被事物所迷,一旦失去了就无法想象的痛苦的那种在乎心。一旦有了在乎心,就是贪恋心了。因此它只会带来痛苦和难受,不会带来任何快乐。刚才我谈到的“爱离别苦”的原因,就是贪恋心。如果只有一种爱心没有贪心的话,他能够非常的好,可是一旦他的爱心变成贪心,对方就无法忍受了,因此就只有离别了。所以一旦离别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难受痛苦。“为什么要离开我呢,我对他这么好 ……”他一旦如此想,就有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更由于心理的折磨导致生病,一步步发展,严重下去,最后就死了。或者自杀 或者喝酒,或者吸毒,等等等等,诸多可怕的后果都会随之而来。
第二:嗔。憎恨心从何而来呢?憎恨心是因为不满意而引起的。什么叫不满意呢?一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你就不愉快。当你不愉快的时候,你就寻找:“我为什么得不到呢?因为他得到了我才得不到了!”其实即使别人得不到,也未必就是你得到啊。为什么呢?还有其他好多追求者呢啊!为什么不是他们,而偏偏是你得到呢?人是很自私的,很傲慢的。自己认为,只要拥有者没有得到,那“这就是我的”了!所以,对这个得到者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嗔恨。痛苦啊!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报仇。可是,报了仇,从此就了事了吗?不是的!你给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一段时间以后将会十倍奉还给你!这样一来,怨怨相报何时了呀?其实非常小的事情可以变成为非常大的祸,甚至变成致命的祸呀!这就是因为憎恨心理太强烈了,不满意,不顺心,制止不住自己的心,克制不了自己的心所导致的。所以寂天菩萨曾经说:“没有比嗔恨心更大的罪恶!也没有比忍辱心更大的善心!”所以说,修行的功夫从哪里来,忍辱第一道,象能海上师讲的,修行的功夫从忍辱上下手,忍辱使第一法呀。所以说,“没有比嗔恨心更大的罪恶!也没有比忍辱心更大的善心!”嗔恨心一旦产生,人的意识就完全被嗔恨所占据,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就做了;该说不该的都说了;该想不该想的都想了。当你气消了,回头的时候,后果就不堪设想!会感受许多许多痛苦和难受。可是哪里有买后悔药的?那个时候后悔还来得及吗?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想想,修行的功夫从哪里来,哪个应该断,哪个应该修,都要知道。这是第二毒,嗔。
第三:痴。什么叫愚痴啊?愚痴就是暗昧、就是愚昧、不明白、迷惑。因为他是稀里糊涂的,不明白是和非。不具有智慧就分辨不出是和非,分辨不出善和恶,分辨不出该做还是不该做。所以,不该做的他偏偏去做,该做的他偏偏不去做。因此寂天菩萨曾经说“包括苍蝇蚊子在内的一切万物生灵,没有一个不求快乐的;可是由于迷惑愚昧,所作所为都是颠倒而行,最后带来的都是痛苦!”。任何一个生灵,没有不愿意离开痛苦的!不过因为愚昧迷惑,颠倒而行,把一切痛苦招手迎来。这都是愚昧所致!所以说, 愚痴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来源。
第四:慢。另外还有傲慢。由于傲慢,让你失去一切知识,一切功德,一切福报,一切智慧!曾经有一位高僧说过:“傲慢的高山顶上,留不住知识与功德之水。”如山顶上留不住水一样,一旦有了傲慢心之后,别人提了再合理的要求,提了再好的建议,你都会自以为是。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个王室,有多少个皇帝,在傲慢的手中毁于一旦。所以说,慢心非常可怕。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的时候,傲慢心就开始生出来了。不管在家人出家人都一样,在家人学佛时间长了,受了菩萨戒了,读了几本书了,出家人出家时间长了,多接触几个善知识了,多看几本书了,道理明白了不少了,这个慢心就不得了了,我就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惟我独尊了,你要知道,一旦有了这种傲慢心,从此终止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产生了傲慢,就象到了山顶。到了山顶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下一步走的就是下坡路!一旦有了傲慢心,下一步你走的就是下坡路!有人问起我,“我的前程将来如何?”我对他说:“我给你看了,不太好。你自己看看”。我对他说啊:“你观察观察自己,有没有傲慢心?有没有自以为是的心?如果你非常狂热!非常傲慢!自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你得小心了!你就多灾多难了。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还得修正。我还很多人都不如,还有很多人是我的榜样,非常地谦虚,是能明确认识自己缺点和漏洞的人”。我说,“你是万事大吉,一定会有发展的!”所以说傲慢心非常可怕。
第五:疑。另外还有疑心,怀疑之心也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怀疑心可以毁坏非常好的好朋友之间的感情。怀疑心毁灭自己的一切功德。一旦有了怀疑心和忌妒心,让自己一辈子受苦难!人与人之间,即使是一家人,一个寺庙的团体等等,睡的是一张床,吃的是一样的饭,但这两人所受的苦和乐显然很不一样!其中一个人可能是悲观主义者,对什么事都保持怀疑态度,总认为这个是不是不利于我呀,那个什么什么不好哇,老是往坏的方向去想。因此会给他带来许多痛苦和恐惧,他就会一辈子受苦。另一个人呢,他是乐观主义者,他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他明明知道有些朋友对他非常不好,但他想:“无所谓,以后我多防着点不就行了吗?”恰恰因为他眼里没有敌人,人们对他就越来越好。过去不理解他的人,渐渐理解他了,说“这人真是个好人,一定对要他好呀!”他享受的是一种快乐。我们所谓的痛苦和快乐,不是物质上的多与少,而是这种物质,或者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心理能够带来快感,或者是好受的感觉;或者是带来难受,痛苦的感觉。
这就是苦和乐的唯一标准!这些都是烦恼心!如果心不想受苦,你必须断除贪欲心、 嗔恨心、愚痴心、傲慢心、猜疑心和忌妒心。这就是应断集的意思。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应该断的要明白,不然你修行上面就进步不了,就一直在这条路上,不能向前进。
佛说:第三谛,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此是灭汝应证
现在跟大家说一下如何增长快乐。首先大家必须了解什么是现前暂时的快乐,什么是究竟的快乐。现前快乐指的是人天的荣华富贵、名声、地位、权力以及所有的世间享受等等。人们就认为这些是快乐,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自然无可厚非。
但从根本上说未必这样,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心里好受,使自己开心,只是现前的快乐罢了,这种现前的快乐,在佛菩萨看来,还不是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坏苦。
那快乐是什么呢?只有究竟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才是究竟的快乐啊?寂灭一切痛苦才是真正的快乐!佛经里面说证得“灭果”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灭”呢?所灭的是什么呢?只有灭除将来有可能生起的一切痛苦的最根本的根源――我执、法执,那才是永久的快乐。破除人法二执永久都会快乐!菩提达摩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一个大丈夫应该以寂灭做为自己所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修者以离相为宗。”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才是自己修行的宗旨,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灭除一切我执和法执,远离一切执著。
怎么样才能达到呢?一旦明白了万事万物自性皆是空的、现象是缘起的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真谛和俗谛的道理,世俗谛和胜义谛,就窥见了一切法的本来面貌,我们便能达到“灭”,从而破除我执和法执――对“我”的自性和“事物”的自性的执著。但它是破事物本身吗?不是的,事物本身没办法破,也不能破。事物本身的客观实相是怎么样,它就怎么样。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只不过是外表的现象――表相,而表相变成了一种像真的一样的假相,因此 ,不该执著的便执著了,不该着相的也着相了。由此我们生起贪欲、嗔恨和愚痴之心。
那事物本身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一切万事万物只有两种存在形态:一个就是现象,一个就是它的本质。这个你要清楚,只有认识这个了,心才不会颠倒,才不会渺茫。
究竟的快乐根源之一:缘起之理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一个水杯,它的现象是什么呢?包括它的颜色、形状、内外的各种形态以及构成水杯的土的成分、水的成分、温度的成分、风的成分、空间的成分等等。这就是这个杯子的现象。这些成分一旦聚合了之后,就变成了这个杯子。
因此,佛教为什么讲包括水杯在内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呢?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构成,必须要有构成它的原料--因,和它的缘,比如包括制造杯子的工厂、工人等等。另外,只有在我们用这个杯喝水的时候才称之为水杯,这就是杯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因果是不虚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过它的本质却是自性皆空的。虽然水杯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水杯,那我们为何称之为“水杯”呢?这只不过是人们给它强加了一个水杯的假名,安立了这样一个水杯的假名而已,之后我传你、你传他就变成了“水杯”。其实在它构成水杯的每一个事物当中,都没有称为“水杯”的一个东西,去掉这些所有构成的成分之后,剩下的也没有“水杯”。所以说,水杯的自性是皆空的。
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话,水杯真是“水杯”的话,那这个水杯就变成从它本身的角度来说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说,无论用这个水杯喝茶还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须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这样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谓“水杯”,不是事物本身当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们给它强加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
由于事物本身不是这样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许多事物聚合在一体的一种暂时的凝聚,因缘聚合,或者是暂时的一种聚会而已,所以说它的本质是自性皆空的。那么这跟佛教有什么关系呢?佛教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并不是因为是佛所说,才应该是这样;而是因为事物本身就是这样,佛才这样说而已。
我们反过来说,比如在有些宗教里面,因为是某一个主或某一个神灵所说,所以必须是这样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们佛教的理论,几千年以来,佛之所以这样说: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是缘起,本质都是性空,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这样,佛亦只不过说真话而已。因此,咱们的佛祖――世尊释迦牟尼佛,是发现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创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认有什么创造事物者、有什么决定命运者,人们的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在任何一个神灵的手里。所以说命运是老天爷的安排等说法,佛教一概不承认。只有自己善恶的业力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决定了你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不是某个神灵、某个主决定了你的命运,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的原理。
但是,既然现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佛教为什么又说它的本质是皆空的呢?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或者真谛和俗谛。俗谛――世俗谛就是现象、缘起的意思,真谛――胜义谛就是本质、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龙树菩萨曾经在《中观论》当中说:
诸佛以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以胜义谛
这就是说,佛陀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一个是世俗谛,二个是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呢?世俗谛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因果不虚的现象、缘起,故此我们要除恶扬善,要断除一切业以及烦恼才不会受苦。什么叫真谛呢?真谛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质,这就是真谛。所以说,佛是通过二谛来讲法。
这一点我们要清楚的认识,这个不是稀里糊涂的,大家一定要了知,要清楚明白的认识这种最基本的概念,不然你稀里糊涂修什么?不然自己永久不能从中解脱,这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题,希望大家从身心中细细体味,好好去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你学佛,你对苦的现象,缘起,道理不能认识,你对三宝的信心可以说不会坚固,这样我们修行上道就慢了,所以我们对这个要了解,不了解的话,修行中,大家破不了这一关,皈依的心生不起信心,对苦认识不了,那么这种心,修法,都是不真实的,而且不能究竟解脱,所以受皈依一定要在动机概念上认识清楚,将来才能进步。
那么你心既然相信三宝有实有德有能,能够究竟解脱自他一切苦难,那么你要受皈依,真正要皈依三宝了,受皈依的法,要按照这个仪式去做了,进入三宝的门里面,去行持,去发心,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这上面我们不了解,佛法的功德,自己对苦的概念认识的短浅,那么修行上面就不能有太大的进步,这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往下该看书了:
看文,进入正宗分,共下士道――皈依三宝了,我们把书打开,接着往下讲:
二 知差别
原文讲解:由知差别而归依者,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此中分六,(《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云何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想是僧宝。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正教业。是佛宝。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是僧宝。”在《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卷六十四3581页里面:“转正教业等者。谓由诸佛出世。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名正法教。彼诸如来既自证已。最初能为有情宣此正法。名转正教。是故说此是佛宝业。既前所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能为舍烦恼苦之所缘境。由缘此故。能舍烦恼及一切苦。是故说此为法宝也。正行为名僧。由正行故勇猛精进。能令增长一切善根。是故说此名为僧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说了:“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树新近承信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卷六十四3581页说了:“应树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者。谓大师子从法所生。从法所化。是法等分是名同一法性。口所生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一切有同梵行者信解此故。具足六种可爱乐法。和合共住互无乖狰,是名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说了:“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瑜伽释》讲:“一切乘的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披寻记》卷六十四3582页:“共受财法正行者,谓彼共住同梵行者。同受利养,名共受财。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共受法。”《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说:“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应以余相,随念佛宝;应以余相,随念法宝;应以余相,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所以有《随念三宝功德经》要看一看,就知道三宝的功德了,要时常忆念。《披寻记》卷六十四3582页说:“谓是世尊乃至广说者,谓正等正觉名世尊。应以此相随念佛宝。彼所说法是觉悟果。应以此相随念法宝。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应以此相随念僧宝。”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说了:“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这就是在经典论典上的说明。所以三宝的差别而正皈依此中分六。)(一、)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二、)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指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无量的教法,佛说的三藏十二部都是宣说三宝的功德,能谓舍烦恼苦,用这些法来断烦恼,之所缘境,由缘此故能舍烦恼及一切苦,就能证得解脱)。勇猛增长业。(就是勇猛精进,能令增长一切善根。)(三、)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这个我们刚才在其它经论里面都数数的说了,同一法性就是从法所生,从法所化,共住六合,这就是讲的共住信解。)(四、)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瑜伽――正法的相应)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共受财-同受利养,这就是讲的法正行,名共受财。同趣尸罗,同趣正见,名共受法。前面我们在《瑜伽师地论》里面的披寻记里都讲了。)(五、)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在《披寻记》里面卷六十四3582页说了:“正等觉名是世尊,应以此相随念佛宝。彼所说法是觉悟果。应以此相随念法宝。彼弟子众随他所教能修正行。应以此相随念僧宝。”)”(六、)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这就是知道差别来正皈依的。知道分别佛有什么功德,法有什么功德,僧有什么功德,而正皈依的的概念,依止三宝的差别,就是我们修持皈依三宝以后,必须认识知道他的分别,比如说:
第一点:从定义上的分别来说,佛宝是圆满证悟者,法宝是佛陀出现的结果,僧宝是修行佛法者;
第二点:从作用上来分别的话,佛是开示正法者,法是断除烦恼者,僧是其他众生的模范;
第三点:从对三宝分别的态度来说,我们应该视佛宝为供养的对象,对法宝要看作自己应当努力证悟的内容,把僧宝看作是同行的伴侣;
第四点:从修持上的分别来讲,对佛宝应该供养承事,对法宝应该如理的修学,对僧宝应该恭敬;
第五点:从忆念三宝的个别方法来说,应该以前面讲述的三宝个别的功德而作忆念,象我们前面说的这些比喻等等,你皈依的动机和皈依的境呀、对象呀,等等,把这些要了知,佛宝、法宝、僧宝的功德呀,来修持皈依的法,不然的话你的信心不稳。
第六点:依佛宝和僧宝得到利益的方法是你承事供养的心,皈依等等,这是得到利益,依法宝得到利益的方法是以令自己的心生起法宝的心――修学,能对法宝生起修学的心,对法宝得到利益。
所以我们能够真正做到了知,由知道差别而正皈依的原理、概念,这个要清楚明白认识,这就是对三宝数数的宣说他的功德,我们认识以后心生恭敬,首先从我们皈依三宝刹那起,你的动机是什么?你对三宝的功德了知多少?还有什么是三宝?真正怎么样运用皈依三宝的动机第一步,然后实践解脱的道路,去行持教法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上面讲的皈依的因,皈依的境,我们都了知了,为什么皈依三宝,为什么单单要说皈依三宝呢?不说皈依别的呢?这是研究皈依境的问题,要知道,何者可以皈依,何者非可以皈依,这必须要了知有内道和外道的差别,一是真正能令皈依者出离生死,又具有出离的证方便,是可皈依处;一是非真出离,非真度人和证方便,即使你皈依他也不能完成皈依的目的,所以这个是非可皈依处,外道是非可皈依处,他的种类很多,我们前面都讲了,不出断常二见。我们要知道诸佛以悲心摄化众生,即要发心认识这个道理,还要具有发心受皈依的正因,又要了知所应该的皈依者唯有三宝,这样可以进一步说如何皈依了,要求皈依主要的是依至诚的信心为基础,然后进一步你了知三宝的功德,性相的差别,然后坚定信心,有了这个了,这是学佛的第一步,开始入门了,在说如何皈依,你首先为什么要皈依,怎样皈依,皈依以后怎么样办。如果皈依呀,要求皈依主要是以至诚的信心为基础,然后进行如佛所说的仪规的加持,按着这个办,这样心念口言皈依三宝,就是了知佛是两足尊,法是什么,僧是什么,慢慢慢慢一步一步的要了知、认识,把概念明白了,这样修行就上道了,不然的话就是盲修瞎练,要清楚这一点。
那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
回向……
(寒冬、明根恭敬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