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初仁波切: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
嘉初仁波切:解脱大道 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 第六章 实修
六
敬礼观自在菩萨!
为了实证被介绍的实相,这些是观自在菩萨的甚深实修教导。
《空行焰明界本续》说:一切偶生的概念,即是觉识的展现,所以毋须阻挡它。当概念生起时,无概念也同时增加。
法身超越心;报身超越认知(例如,认知的明灿空性质);化身是无执著(例如,无一个人执著于[这个])。[53]
当苦生起时,乐也在增加。心结越大,原本智慧越强。木材堆积越大,火燃烧得越大。冰块越大,河水水位越高。乌云越浓,大雨降临就越激烈。
像蛇突然解开盘结般的歇息。像丢弃人尸体后的歇息。像除去臭气味后的歇息。假如它被抑制,这就是再次散乱之因。假如它被丢弃,这就是再回来之因。假如你严禁它,这就是它弹回之因。假如你降伏它,这就是它又不驯报之因。假如你烧它,这就是它结冰之因。放下阻挡与肯定,在平等性中歇息。
概念立即和偶发的生起,然后它消失。它本来就不在心的自性中。这个意谓着所有的心内涵,都是无常与疾逝短暂的。觉识的展现不只是包括贪执,也包含无明妄念、嗔恨、骄傲与嫉妒。虽然看起来好像自相矛盾,但是空性的无概念了悟,是可以在概念生起时维持著,但这只有在心的自性了悟后才行。即使在痛苦生起时,喜乐也能生起,但这只有在不执著于苦时。通常当喜乐生起时,我们执著于它,想著:“哦,这是如此爽快。”在痛苦增加时而生起的乐,是没有任何一点心里或概念的执著。
例如,你如果转世入恶道中的地狱道,那儿的众生会大大加害于你。如果你能够把这些看起来好像在伤害你的众生,视为佛的化身,那个地狱道就会立即转化为净土。这是转苦为乐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把你所遇到的不同众生,视为你自己净觉的自然显相。这个了悟直接带至佛果,跳到净土去。不管你是在恶道里得到这个了悟,或在(死后)中有过程中、梦境中或目前,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一些众生能平息、增益、或以强力方法来调伏。其他不能被这些方式驯服。其他不能被这些方式驯服的众生,需要以凶猛的方式来降伏。如果你能够不被心结淹没,而能转化它们的话,它们每一个都会以原本智慧的展现而生起。例如,妄念的心结是,以法界的原本智慧生起。
在当下,让你自己的蛇盘心结解开。当心结生起时,只要住于当下和歇在其中。如果心结被抑制,就像喉咙被勒住一样,这会导致它们再次涌出。如果你试著压抑概念,反而会促使它再度活跃。这种一再起伏,是因为心的根源还未被切断,而且没有根本上的转变。你还未把毒转化为药。如果你压制概念,它就像yo-yo(溜溜球) 般的上上下下(中译者:溜溜球是一个圆形状、有一条细绳系在中间凹下处,绳的另一端套在手指上的玩具。当你把溜溜球往下扔时,它会自动反弹,缘堵绳子往上跳跃。)。假如你试著让它软化,它就会再次变得更顽强。所以不要阻挡、肯定与执著,只要在平等性中歇息。
这一点能以一般佛教隐喻来了解。假如你需要走过一块多刺的地,你有两中方法来保护自己的脚。你可以买几千平方英里的皮革来盖住这块地,或者你可以穿一双皮鞋,这会有相同的效果。
在佛法修行中有很多状况会导致痛苦,就像它们是刺一样。与其一个个的操纵这许多烦恼,就如你试著以皮革遮盖土地;应该要在心流中培养念住、正知与谨慎良心。[54]如此做,你就不会受制于心结。这样你的心结,不容易受到外在情况刺激而反应。
这个主文明确的解说修行方式。当心结或概念生起时,不要以特别的对治法来抵制。不要阻挡、追随、只要歇息于平等性中。以歇息在平等性中,和单只看清概念的立即生起与逝去,你将不会受到自己心结波动的影响。这就像穿一双皮鞋一样。
《立断章:心和觉识合一之呈现方式》说:心和觉识的不分即是大乐。在想著:“心就在轮回中。”时,检视一切事物在它的纯净境中。
把与大乐不分的三身视为普贤如来佛母。了悟观念为你自己的佛法上师。认清佛法上师与自我觉识的不分。观念本身融入中心。觉识被自我灌顶,并能够支持它自己。
确定你自己跳出守不同誓戒的藩篱。
细心的以概念来审查身体,认清你的自性即是如来佛的身体。
细心的以概念来审查语音,认清你的自性即是空音之语。
细心的以概念来审查原本智,认清你的自性即是无媒介的空觉境。
完整、明晰与遍布:原本解脱、无作与清新;绝对的解脱、原本纯净与清新;无费力、完全的现前和不动---所谓的“觉识、觉识”即是有觉知和明灿的觉识。
先前的观念在它自己的状态中释放,对未来观念的执著还未生起,中间的间隔时间不受对治法修饰的污染。认清这个无暇、明灿、透明的状态为觉识。它的本质是空的、它的自性是明灿、它的慈悲能够照亮一切事物。这个即是觉识存在之形态。
在(意识)空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中,它的多重表达力在作用。在形色的空性中,觉识的表达力在运作。体验大空明灿。
了悟心性是三身,就是得遇普贤佛母。[55]但这并不表示你将会在光中见到蓝色女本尊。此外,了知你的觉识与根本上师不分,并不是把两样个别的东西混合在一起,然后融合在一起,像把水倒入牛奶中。了悟你的觉识本性,就是了悟你的觉识,就是你的根本上师。这个一直都是如此,现在你了悟原本实相。如果你想学习两样东西合并在一起,就去研究科学。要了解原本不可分性,就研究心性。
没有人可做任何事物,来使你了解觉识的自性。觉识是被自我灌顶,并有能力支持自己。“有能力支持自己”是重要的。只要我们还未达到完美证悟时,我们没有能力来支持自己。只要我们还是监禁在相对真理内,我们并没有独立或有真正的自由。没有相对真理是自我支持的,因为它是无常;只有在绝对真理中,才会有真自由、自我支持与自生。
我们不是都希望解脱吗?如果是,我们不应该只是谈论它;我们必须实证它。要实证解脱,我们必须修这些法。单单听法是不够的,一定要修习。这些法给我们能力和我们所寻的自主力。如果我们真正希望有自由和建立我们的人权,我们必须以修行来完成自己的内在转化。
经由密乘灌顶的授权,你有自由修密乘法。有了修行的自由,就需要守不同教条和誓戒,才能在密法中进步。但是当你实证到轮回、涅槃的基础时,所有誓戒都自然自发的守住。你不需要额外费力。身为一个僧侣,你不需要记得维护僧侣誓戒,因为你原本已持守戒律。同样的,身为密乘行者,以你自己的了悟之力,你将自然自发的守持密乘戒。
另一个可得到更深了悟的方式,是在概念上,视自己的身语意为生起次第本尊的身语意。这一章的教导是生起次第教法的辅助。在这个训练里,只要完全放下概念指定,并了悟原本就有的真理。这一个方式是需要纯净的认知,而不是用概念去指定的造作修法。
过去的观念不需要其他东西来释放,因为它是在自己的原处释放,并自我解脱。在过去的观念与未来的观念之间有一个间隔。不要试著以更改或造作等,来修饰或污染这个间隔。在觉识的当下,没有相对真理,它是完全的离于概念营造与建构。
就如前面提到的,这些时刻,让你有机会去了悟觉识的本性:在你睡著与梦境开始前;在梦境停止后与你清醒前;以及一个概念过去,和下一个出现前。所有这些间隔,都是可以了悟觉识本性的机会。这个间隙或间隔,就像两团云从间的空隙。你看到的空间不是一片狭窄的空间。事实上,这空间是无限的,但你是从窄缝中去看它的,不要把边缘当作两个边缘当中的真相。
觉识空的本质,并不只是一个了无生气的乏空。那个空性的本性,是明灿、清晰,以及大悲遍满。此空性,以五种感官意识与心识展现自己。
《喜金刚本续》说:因为一个人不是以心智在禅修,所以他能禅修整个世界。即使是以所有现象的知识来禅修,也不是禅修。
《古黑亚萨玛珈本续》说:离于真正现象,就非禅修。禅修的动作不是禅修。如此,既然现象不是真的,禅修是没有对象指标的。
伟大婆罗门(萨拉哈)说:假如你释放这个技术打结的心性,无疑它会解脱。它是因为
什么现象才会束缚在愚痴中?智者是完全从中解脱。
又说:所有向你呈现的显相,就像树林里蔓延的火焰。依据心之根,也就是空性,来行动。
《喜金刚本续》说:因为不明白什么是世间诱陷,以及什么可以让我们脱离这个束缚,这个世界未被解脱。不理会这个,悉地成就无法获得。
又说:世界是贪爱所诱陷,也是因贪爱而解脱。这个倒转禅修法,在非佛教徒中是听都没听过。
一般来说,贪爱导致束缚,但假如你了悟觉识的本性,贪爱会导致脱离束缚。这是一个倒转的禅修,因为并没有对贪爱执著。虽然很多种类的禅修是,有执著在内,精髓禅修则不去执著。这个心性禅修的要点是,无执著和无概念激增。这是一种修法。的确,在佛法的正规修法内,有一些修法是用概念执著来修改你的心。但那不是这儿的修法。在生起次第里,你以观念来生起自身为本尊身。如此,经验是利用执著概念来转化的。同样的,气功(藏:rtsa rlung)的修行也有执著。甚至大圆满的“顿超”,也有特别的姿势与凝视,它还是有一些概念执著。但是,这一个修法,屏弃所有的概念营造,而且是歇息在无媒介的觉识本性中。这个的精髓要点是,了悟当下觉识的本性。
《观自在菩萨给麦吹巴教导》说:无论什么生起都是原本体性,因此如果显相因念住未被遗忘,当一切显相以空性生起时,你确定会成为瑜伽行者之王。
一切显现的即是“那个”,“那个”不在任何处显现。因此,无论什么生起都是未生起,这就是生起的方式。[56]
伟大婆罗门(萨拉哈)说:心的散失与回收是护佑主的本性。水与浪是分开的吗?轮回与平等性的自性就如虚空一样。
达达美特瑞说:观念是无生和偶发的,而且观念是法性。谁认为它们是不同的?我说它们是一体的。
《空行宝灿》说:目前在无了悟时,意识所有的散失即是观念。在了悟时,观念本身不受概念营造之束缚。
这是大手印的一个参题:就如冰的本性为水,智者理解概念与无概念是无二无别的。
《俱生不可思议本续》说:既然俱生的本性是免于概念营造,所以无任何事物可禅修。不要阻断无对象的本性之流。
《般若波罗蜜多经十万章节》说:无内心营造,就是向佛皈依。
伟大婆罗门(萨拉哈)说:一旦你看到离念营造的自心时,假如禅修时还不停的营造,这就像一个人在找到珍宝后,还去寻找一个玻璃琐物一样。
又说:既然无任何事物可禅修,因此,不从事任何心的活动。不要以有构造的对象,染污普通意识的原本自然境,因为一个原本纯净之心,是毋须修饰的。
纱发瑞巴说相似的话,并且毘如巴也说:不要想著存在或不存在,歇息在无分心里。任何心的活动,甚至是不掉入偏见的分心,都是未歇在存在本性的真相中,这就是大分心。
在这个修法里,从事无数的概念营造是误入歧途的---指认这个、执著于那个,如此陷在概念之网内。这样做就像忘了树干,而到处去寻找枝叶一样。
帝洛巴说:你不了解那个超越世智的离世智真相,其实就是世智的本性。你尚未了解不动的真义,其实就是行动的本性。
纱发瑞巴说:在大手印里,心无名相之牵扯,不去禅修任何事物,所以不要禅修!无上禅修是与无禅修的真相无分无别。
这儿所提到的修法是皈依、发菩提心、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本尊闭关修持。这一切的修法都在这个无造作、无概念营造的心性修法内。
《综合字句》说:不修饰它的自性,留它在自己的自然状态中。无思惟即是法身。如果你让它去,不寻找,那个即是禅修,而禅修时,寻找即是混淆的心的活动。
纳波巴说:任何以世智而来的了悟不是了悟。就如前述,那是疾病的生起。禅修于某种了悟之相,即是被观念欺骗。并没有对象或媒介可指证,它们是无常和假相,所以它们不是真实存在。因此,那是欺妄之道。
在禅修时,如果你执著著“我”不禅修者,并想著:“我了悟那个。”这个欺妄、混淆又是问题的一个症状。如此的执著,延续你本来已有的状况,也就是说---轮回。这就像一个人因为年纪大、有皱纹而去美容。过了一段时间后,皱纹又出现,因此又要重复这个过程。实际上,你不能补救任何不需要弥补的事物。
又说:如果一个人太强烈的以原智的本质来切断的话,这替“观”制造了问题。
原本智慧自然的超越概念营造与执著,但你必须在“止”和“观”上有坚固的基础,才能修这个最高的法。即使我们在皈依、发菩提心与转心四念上没有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还是会被大圆满法吸引。这个就像没有苹果树而要一个苹果。这个修行道是有顺序的。首先,我们必须要经由审查,了知我们不同心结的性质。再下来我们需要了知,有什么解药可对治这些不同的心结。然后,我们一定要不断把这些对治法,用来降伏自己的心。就如你在种农作物前,一定要先把土地耕耘好;在修大圆满法前,你一定要有足够的基础,否则你会有障碍。
噶玛拉细拉说,想著:“一切现象最终缺乏俱生的本性。”接著思考:“俱生本性不存在。”这就是抛弃真正的智慧。针对如此一个超越存在与不存在的对象,意识也是超越存在与不存在的。无对象的如此禅修。
在你认为已经了悟到所有现象是无自性的那一刹那,你已经有概念上的执著。也就是说,你已经抛弃了真正的智慧。 诺佈灵巴德维多杰说:假如你认出明光,没有必要为了一体和多样而推理。在大乐显现的现见里,没有必要寻出文字的引述或推论。 既然经验是与实相同一本性,没有必要持虚无的偏见。既然一个人不对任何事物想成:“那个是”,所以不需要概念加诸。
如果你认出明光,就不需以中观来分析现象与组合的关系,并审查它们到底是一体或多数。经验本身即是与实相同一本性。因此,不要掉到两种极端中,否认它存在、抑或不存在,以概念加诸于实相上。
南凯多杰说:如果你认出明光,就不需要禅修两种“无我”(无自性)。同样的,一旦你确实找到一只大象后,为什么还要寻找它的足迹? 毘虚遮那翻译的《多哈歌集论著》说:从世智真观转离后,我声明佛的本意,就是能记忆的觉识与观念的见地。显相与空性,两个都是偶发,因此均是造作。 帝洛巴说:无代表、无思想、无禅修、无分析,心住留在自性中。 乌金仁波切说:单只是觉识如前被指出是不够。例如,让一匹野马独处多年,所以主人不认得它。主人单靠牧人把野马指出,是不够的。必须用方法抓住、驯服它,才能服务主人。同样的,单只是认出这个很野的心,是不够的。有此一说:“哦,现在当静虑中有向我现前时,放下分心、欺妄混淆境。然后,不动摇与无执的,我将进入离偏见极端之境中。” 初习者需要以无分心的念住来修行与禅修。当野马未被驯服时,你必须以无分心的毅力来训练;因为如果你分心,你会控制不了野马、摔下和受伤。同样的,如果一个初习者跟随世俗思惟,他们会掉入轮回恶道和受到伤害。因此以无分心念住禅修。[57] 又说:不禅修任何事物,只要不动摇的让你的觉识稳定、明灿与均匀。首先,以短课修习,一旦熟习它们后,逐渐增长。禅课完结后,不要立刻起立,而是以不失禅修感得慢慢起身;而且不失觉照感、不动摇与无执的进行。以不动摇的念住,当作警卫来从事所有活动,吃、喝、说话等。如果这个在等引中出现,但在禅课后不出现的话,把佛法修行,融入所有你的活动中,如行走、站立、躺下和坐下等,如此,不论你做什么,它们都转成禅修。[58]
首先,短时间修习,但尽量做很多次。这个方式就像屋顶漏洞掉下来的水滴,是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一样。当你比较熟习这个修法后,渐进的增加禅课时间和减少禅课次数。如果你能够在禅课后维持这个无造作的觉识,这是很殊胜的。如果你不能维持如此不分心的清新觉照,不要放弃。只要试著以留神念住与自觉正知,来维持禅课后的觉识就行。禅课后,很多思惟将会生起,所以你应该以观察它们的本性,来加强修行。尽量在一整天内把越多的修法融入---包括念诵咒语、推理观修等,如此你所有的心境,都会转变为禅修。 例如,在生起次第禅课后,籍著视一切形色为佛身、一切语间为佛语、以及一切思惟为原本智慧的展现,来观看显相的基本平等性。如此做,正式禅课得来的“观”,会增强你禅课后的经验。
指认觉识,通常比喻为怀孕。一旦你知道自己怀孕时,你滋养子宫里的胎儿。同样的,当你的觉识被指出后,你藉著持续对本性的了悟来培养觉识。婴儿的诞生就像开始修行一样。一旦婴儿生下来,父母尽可能去照顾、保护他,直到他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同样的,在觉识本性被指出以及初步认出时---这个就像父母养育小孩,从婴儿、青年直到成年---,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修行,这样了悟就不会被不同的外在与内里障碍所压倒。 我们应该如何修佛法?如果你被判死刑,只有一个念头会整天盘据在你的脑海里:“我怎么脱离此处?”同样的,假如你认清轮回的性质是苦的话,你就很自然想要跳出苦与苦因。而逃离的路,是经由佛法的大门。 为了进这个大门,你要先领受法,然后修所听到的法。领受法就像蜜蜂吸取甘露一样,小心不要毁掉给予你甘露的花朵。学佛的人通常变得很容易累,并有挫折感,这表示他们还没有厌倦轮回。这是因为他们对四圣谛与转心四念没有深刻的了悟。如此,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为什么在研读和修行佛法。对佛法有真诚精进愿力,与对完美证悟有诚恳发心的人,是稀有的。主要是他们对自己的品格、概念与意见很自傲:是这个阻挡他们从闻思修中得到了解。一旦你走进佛法的大门,你就要守戒律。假如你不守戒律的话,你的修行只是一个伪装。这种人就像一只蜜蜂,毁伤它正在吸取甘露的花朵。 假如你希望得到解脱,你必须对痛苦、它的根源与对治法,不仅有观念上的了解:你必须修行来使这个了解成熟。就像一只被猎人射中的鹿,退隐至僻静处去疗伤一样;你应该退出不必要的活动。至少偶尔退隐至僻静处修行。结果是,你也许会了悟实相的一味,切断妄念、贪执与嗔恨所引起的分别心。一旦你了悟这点,你就像一头雪狮的具有无惧和大威力。
你就已经达到确信。此时,当你观看所有现象为觉识的展现时,你就成就利己。以利他发心,使得内在转化、达到完善。你现在已完全有能力帮助他人,这才是一位真正佛法行者之道。
《观自在菩萨神秘综合本续》说:均匀分量的拉紧与松弛,禅修于离念营造的空境。
禅修时,身心的张力、牵引可能会太强,此时我们会感到很紧绷或有压力。当心太放松时,会变得混浊。藉著自己的体验,我们必须找到平衡点,这样我们才不会掉入任何两种极端里。然后在此平衡状态中,禅修于离念营造的空境。不要禅修任何事物,不要把注意力专注在任何事物上,让自心歇息。
又说:就像把一条绳圈放置在水里,使身姿和觉识緊在一个恰当程度,在那个状态中轻轻的歇息。紧接著,歇息于清新、稳定、当下的清澈开阔中。那个张力使得明晰生起,松弛使稳定与某种喜悦生起。在清新中歇息,使得空性和原本无集中生起。在一堂课内和一个注视中,进入此境界的话,这就是佛原意的那种无误禅修。 如此长时间禅修。如果妄念增上,就集中心力。如果明晰减少,就放松。最重要的是,没有问题时自然的歇息。至于那时的觉识,本质是空的清澈、自性是无媒介的明灿、展示的是未被导引的开阔。在明灿、觉识与空性之境中驻留,即是无缺大手印,所以本续中载:“在离念营造的空性中禅修。”
最重要的是,找到身姿与觉识品质的适当平衡,不要太紧或太松。假如你找到有清新、稳定等特质的均匀时,据说所有殊胜品质都包含在内。你需要精进修行才会熟悉。这会制造习性,这样才会在道上进步。假如心变得充满思惟,就应该加强集中力。假如明晰减少,就放松。假如没有问题,就不需要任何对治法。住留在明灿、觉识与空性的一境中,就是大手印的精髓。
松赞干布说:观自在菩萨的法性和大手印相配合,禅修是以类比和其指示对象来呈现。 首先,无概念明灿,就如不被风吹动的奶油灯:一个不被风吹动的奶油灯,灯芯的根在燃烧,灯芯的茎是明灿,灯芯的头是尖的。同样的,当心留在无修饰境中,它是清新、自然明灿与松弛的。 第二,认出记忆和思惟为空的,就像认出一个贼般:藉著把一个贼认出,他就无法偷窃。同样的,不论什么松弛和激越之经验生起,藉著认出它们的自性为空时,你只以念住的觉照就能住于大手印中。 生活方式是以类比与它的指示对象来呈现。见到“不二”就如母子相遇般:一旦母子相互认出时,他们对此是完全无怀疑的。同样的,不管什么显相生起、不管什么被心忆起,认出它们为大手印。 松赞干布也说:此观自在菩萨之法,是依据大圆满来传授。见到法性就像遇到一个你以前本来就认识的人一样。除此以外,吉尔吉斯其他事物是法性。住留在不认识你的心性中的状况,可以藉此来了解:当你碰到一个你以前就认识的人时,你会清楚的认出他。同样的,单靠根本上师指出,你就认出自己的心性为法性。 概念生起为原本智慧的真相,就像树林里燃烧的火。在现前不停的观念里,无任何事物可觉察。例如,如果在密林里点火,所有的灌木和树都会帮助这个火燃烧。同样的,所有三时粗、细思惟,最初并无起源、且是空的;在中间时,它们无所在处,也是空的;最后它们没有离去,也是空的。所以它们只是以空的原本智而生起。 名相自我释放的意义,就如水融入水一样。一切显现为真名相的现象,即是法性。例如,一旦水泡生起后,它们融回水中。同样的,一切现象从法性生起,然后所有现象在它们本来的状态中释放。
一旦你已经认清观念的真实本性,当观念生起时,它们实际上能够增强原本智的出现。观念就像点燃原本智慧火焰的易燃物。“现前不停的观念里,无任何事物可觉察。”是指在修法的阶段中,当你的心被层层的观念所淹没时,有太多的思惟,你简直无法全部认出它们,但一步一步经由修法,你会把觉识提炼到一生起的刹那,这时,你就认出它们和同时看到它们的本性。此外,你对它们的无源起、无所在处与无离去,会有更深洞察的“观”。也就是说,你了解到它们的本性彻底是空的。要达到这个阶段,你首先必须认出它们,但在这个之前,你可能会被它们淹没。这整个过程是,转化观念为修行成就的援助。这些概念构造,无任何外在介入就自我解脱。
达波仁波切教授“董比黑噜噶”的愿意:
就是未被打扰之水是清晰的,歇在无修饰的觉识境界中;就如不被云层遮盖的太阳,歇在你自己的本性中,不要抑制六识的经验。在所有时间与所有活动中,不要分心。
当太阳照到池里清澈的水,水池是透明、清亮的。在这个修法里,假如你抑制自己的思惟、情绪等,任何的著力都会打扰到觉识,这样就会失去清明。因此,不要抑制六种经验,歇于自己的本性中。在所有时候尽量维持念住、正知与谨慎良心的品德,不要掉到追随六种经验的另一个极端里。
尊贵的扎巴珈灿说:觉察没有心的心性。如果你看到一些事物,那不是心性。不视而见即是看到心性。不要从看不见的心中分散。
假如你认为心是存在的话,那很好;但观看它。你能否指认它的本质?如果你看到一些东西,你所看到的不是心性。不要从看不到的心性中分散,因为一旦你分心的话,你就会失去它。
尊贵的萨迦班千说:当自生的原本智慧生起时,所有概念成为原本智慧的本性。禅修和无禅修间无分别、且观念融入实相中。
凯枚张说:在大手印禅修中没有明确的次序。没有前行、主修法和结尾的顺序。毋需计算时间或日子。无论何时你记起,维持你的修法与安逸。没有开始、中间或结束。你自己的心是无生和不断的。至于被浪搅起淤泥的水,如果你随它去,会变得平静和清澈。至于你被概念遮蔽的自心,如果你无修的留它在自性中,会变得清晰。不要修改,只要安逸。不要收回意识,只要让它漫游。不要渴望任何事物,就让它去。不要固定注意力在一个物象上,就让它去吧!不要从事很多活动,单只要歇于当下。不寻找可以置心之处,就让它像虚空般的无基础。不要想过去、未来或现在,就让意识清晰。不管观念有无流出,不要刻意的禅修,只要放松。简短的说,不禅修任何事物,让意识如是。毋须担心任何事物,只要知晓所有事物在法身境界中游动。
在这一个阶段的修法内,你不需要禅思四圣谛与转心四念。你不需要注重在吉祥日或一天中某个时辰修法。
如果你把心留在原处,无修饰、构造或掺杂,它就会变得清晰。在那个觉识的境界中,污染或无污染已不存在,因为所有的二元相对都已经被留下。不要对它有特别想法或把它弄得复杂。不要在此时寻求更多的问题。此清新的品质不是造作的、也不是被加到意识上的;反之,此原本清新,是你在心的当下现前的。让心在其自性中松懈下来。
荣耀的钩昌巴说:放宽与松弛的安置意识于它无法思议、无法形容的原本状态中。“安置”只是一个措词。没有执著的东西,可以被拿起和处理,也无法旋转注意力,于任何修饰过的事物上。除了歇在当下的自性中,没有心思创造的事物可禅修。不禅修于模糊不清的本尊。没有不易做到的念诵。没有无法掌握的技巧。让心歇在自性中。让它去、无造作或经营任何事物。虽然你被指导不要构造任何事物得歇于当下,你要营造乐、静止、清澈、明灿、不存在与空性。将那些停止!让你的心清新、松弛与自然明灿。
它是清新的,因为未失去新鲜感。它是松弛的,因为不费力。它歇息于自然清澈中,因为它免于对治法。
在这个阶段的修法里,没有本尊的观想,所以,你不会因为观想不清楚而有挫折感。没有念诵,因此你不需要累积几十万遍或几百万遍的咒语。你不需要修无法精通的方法。所以艰辛的修法如气功(修气脉、明点)等是不必要的。单只是让心歇在自性中。
杨恭巴说:突生思惟的本质是无任何自性的。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抑制它们的出现。不要思索任何的本质,让它们清楚、赤裸鲜明的生起。同样的,如果一个思想生起时,观察它的本性;如果两个生起时,观察它们的本性。如此,无论任何思惟生起,让它们去吧!不要执著。让它们只是片断住留。无碍的释放。光裸无对象。无执的释放,这就接近成佛。这是轮回的自灭、轮回的倾覆、轮回的瓦解与轮回的耗尽。在一刹那,方便与智慧道的知识、显相与空性、渐进次第、普通与特别道,以及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完全的完整化和完成。这是自生,因为它就是如此在(觉识)本性中现前。自然解脱是所有无暇道途的精要,它具有空性与慈悲的精要。
基础是不住于轮回或涅槃中的存在本性;道途是不住于轮回或涅槃中的双运;果是不住于轮回或涅槃中的离苦。
一刹那间,有未被任何人创造的存在本性的自我解脱。这个完整、无误的确切道途,称为自生的主要自解。认清此普通意识流为无媒介、无对象的现象。它不是任何人创造而生起;它是原本的,因为它本来就纯净。因为它的本性如此住留、它只是现前,而且禅修是自生、原本与现前。
在此修法内,重要的是把心歇息于无散失与无禅修中。如果你分心,你依然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禅修,无论你如何做,这都是误导。在无禅修境中,不要分心!
突生的思惟有梦般的性质。无论何种思惟出现,让它们粉碎。轮回自然失去光彩与影响力。一刹那间,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已完整;不需要任何加减。
避免虚无主义(断见)与永恒主义(觉见)两极端,轮回代表永恒极端,涅槃代表虚空极端。
在谈到自生的主要自解本性时,如果我们把众佛与净土视为真实永存,执著于他们的话,我们就掉到永恒极端(常见)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视他们或其他现象为不存在的话,我们又掉到虚空极端(断见)里。
当你在禅修时,如果你让心被思惟牵著走时,你依然是一位普通人。假如你另做一些事,而不只是让心歇息在其自然状态中,你已经走入这个修法的歧途。
乌金成就者说:(一)在无结构清新中歇息。(二)放下记忆与思惟。(三)转化多样为助力。(四)修习放下显相。
(一)在无结构清新中歇息:安逸,就像婆罗门在纺纱般;松散,就像一綑被绳索绑著的稻草,在绳子剪断后一样;轻柔,就像踩在软垫上。否则的话,你就像被蜘蛛缠住般得束缚自己,即使你像一个在峭壁上的樵夫般紧缩整个身体,心并不想静止。在一个无禅修对象与禅修者的境界中,单只要无分心的回收心来当作守卫,然后均匀的让它去。如是,觉识回转至它自己的歇息处,就像与自己的小犊分开的一只母骆驼。
因此,维持注意力的要点是,只要晓得如何在无分心境中,无禅修的放松。这是甚深的。再次,据说放松的意识是不容易做到的。
婆罗门善于纺纱、不急躁的试著把工作做完。事实上,他们好像不在乎工作是否能完成。他们只是有条理、温和、稳定的工作,不太紧也不太松。所以我们应该安逸,就像在纺织的婆罗门一样。
也许你们去过亚洲,看到农夫背著很大綑的稻草。当他们到达终点时,就会有人把绑著稻草的绳子剪断,稻草就松散在地上。就像这样,让你的觉识像一綑稻草松散一样。
亚洲的樵夫在山谷内找不到木材,他们到悬崖去找。用一只手攀在悬崖上,然后用另一只手去砍材。假如你把心抑制得那么紧的话,它不会静下来。
一只与幼犊分开的母骆驼,会回头直到找到幼犊为止。即使觉识被思惟缠住,它还是会回转至它自己的歇息处。
(二)放下记忆与思惟:此心是原本的、原始的以法身存在。它是以不同记忆与思惟,而生起的六种经验形态,而且心跟随著每一个对象。一旦你的心流中生起如此的体验---它们在自己的状态中认清本性,就是悟到大手印的本质。在如此了悟中,没有非禅修的坏事物被驱逐,也没有什么被肯定。无论什么思惟生起,不要对它们分心,而要像一条溪流般不断的修习。
记忆、思惟与幻想就像空中的云般生起、再消散。认清它们的真实本性,不是去触及自己的情绪,而是在这些思惟的原处,了悟它空的本性。这样做,你会看到大手印的本质。因此,任何生起的事物,都不会被视为与你的禅修不相配合,所以,你不需要丢弃它们。
(三)转化多样为助力:不管何种世间八法的显相生起,不要把它们当作困障,而是把它们当作援助。如果你理解这一点,就不支特意去寻找无概念;也不必视思惟为困碍。这样你的觉识就丰足得维持著,而不会有灵修饥荒。所以,不要寻找心的静止、明灿或喜悦,不拒不受任何显相的修行。如此普通意识是无造作与无结构的。这个自我明灿,即是和一切现象相会。
(四)修习放下显相:然后所有记忆与思惟、所有显相与所有活动的经验,在大手印的本性中生起。就如在金银岛上找不到普通石头,轮回与涅槃的不同现象,自然不失去清新;它们的容颜不会改变;并且它们在无造作、无创始的原本大手印本性中,生起为自我源起的俱生原本智慧。
假如你把世间八法的显相视为援助,你就不需要使心静止去除思惟。
假如你来到一个金子做的岛,你连一个普通石头都不会找到。同样的,当你修到这个真正大手印的阶段时,所有的思惟都是援助。它们不会只是普通的思惟。如此,轮回与涅槃不同的现象,自然不会失去它们的清新。
当你到达这个阶段的真正大手印修法时,没有执著的显相。即使你寻找,也不会找到。这个就称为“真实原本智慧”(藏:don gyi ye shes)。这个修法的果,就是觉识完全的现前。“止”、“观”、心性的指认及以后的修法,它们全部的最终点就是,这个完全现前的觉识。此时,因为没有对显相的执著,显相会生起,但不会被执著为“这个”“那个”“好的”或“坏的”。它们都现前,但无执著,而且觉识是完全的现前。
这是此阶段修法比较详尽的解说:第一,当思惟生起时,认出它们。一个思想生起时,你认出它。另一个生起时你认出它。在认出概念后,再往内洞察、了悟它的空性。然后在认清思惟的空性时,它们就自然的消失。接下来的阶段是,概念继续生起,不管它们是好或坏,视它们为你修行的援助。它们每一个都是自我明晰或自然的明灿。这个自我明晰是思惟的本性。它不是加到思惟上的另一样东西。在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些人能够直证到果位,但这是很稀有的。
你也许会发现在禅修时,当思惟不生起,你可以持续维持念住的觉照,但是,当思惟生起时,你就会分心,而且失去念住的觉照。在那个状况下,很难单只是观察思惟,并保持念念的觉照、不受它们干扰。问题是你还执著于思惟。当你开始禅修时,你也许会有成见,认为思惟能够帮助或阻扰。这两种成见都是执著。你如何对治它?一旦思惟生起时,只要把觉识集中在它们的本性上。这是一个非常微细且艰辛的运作,但这是能做到的。一旦思惟生起时,看它们的本性。如此做,你不会被它们牵著走。这个方式会抵销执著。因此,你不会视思惟为禅修上的缺点,你也不会盼望将来禅修时思惟不再生起。当你无思想生起时,你大概是死的时候。于其时,我们实际上是需要思惟的,因为藉著我们对思惟的观察,以及对思惟本性洞察的“观”,我们最终会认出,它们其实是原本智慧的展现。
根据亚德番千的《大圆满阿柔口传承》传统:在无执著的明灿空觉识中,轻柔的松懈,完全放松,住于当下;不要抑制显相,不要以对治法阻止,不要以世智改变,也不要去造作或修饰。无论什么生起和如何生起,只要往内看它们,并且无修饰、无拒绝或肯定任何事物,在你的自性中安逸、在无执明灿中安住。那即是“阿柔之大完整现前”。真奇异!然而就是如此。
此大手印境是,你无执的处在明灿空觉识中,它超越松弛或不松弛,因为无任何概念执著。它超越区分与离于极端偏见。这个觉识有两种性质---明灿和空性。空性抵消永恒极端偏见(常见),明灿抵消虚无极端偏见(断见)。
董卡雀巴萨拉哈说:嘿,我儿,听著了!观察你的自心。现前无构造的意识是三世胜者的心意。这个无蒙蔽、离所有永存及虚无极端偏见的直见(现见),是无拒无受、不希求不恐惧。所以在它显现时,不要修饰心性。
身心是无根基与无法指证的:像在空中的彩虹,它们显现,但是空性。任何了悟这个的人,会如虚空般的融入虚空,当此发生时,这是何等的景观!
虽然你原本已拥有心性或佛性,但当你经历它的头一刹那,是以空前未有的经验显相。从无始以来,你已周游六道到处寻找。你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轮回中游历,从来没有认清自心的真实自性。因此当你第一次认清它时,它是完全令人惊讶与空前未有的,虽然它一直都在。在佛教里,有很多禅修方式和系统,也要花很多的功夫。在小乘里,很多努力是花费在了悟“人无我”上。大乘里有很多不同的哲学系统。甚至在中观宗(梵:Madhyamika)里
也有不同的解说、分类与研习。你可以研读中观自续派(梵:Svatantrika)或中观应成派(梵:Prasangika)的典藏。同样的,在生起次第的修法里有三种三摩地,即使在大圆满里也有三个种类:心部、界部与口诀部。这一切法门的目的是什么?它们全都是为了达到这个令人惊异、从未有过的心性了悟。
珈桐却计藏波说:
观察任何出现和发生事物的本性。如果有一个观察者,也观察那个。
如果有喜悦,观察喜悦的本性。如果有一个观察者,也观察那个。
如果有痛苦,观察痛苦的本性。如果有一个观察者,也观察那个。
如果你看时,找不到任何可以观察到的东西,无执的把那个留在平等性中。
如果你连自己为观察者也找不到,也无执的把那个留在平等性中。
任何心内涵生起时,在它们生起的那一刹那,观察它们的本性,认清它们是无根基的。也许你只要审查它们的本性,就会有所认知,或者你要以审查它们的源起、所在处与逝灭,来确认概念是无根基和本性是空的。要点是,不管你在修任何法,即使只是修“无我”,重点都在于把觉识往内导引,观察禅修者;也就是说,试著观察正在从事观察的人。
一匹马的马鞍,也许是被绳子绑在钉牢的樁上。这样马有一些走动的空间,但如果樁被拔起,马就完全自由了。执著就是阻挡我们自由的樁。要得到解脱,真正的了悟,我们必须放下执著。在这一切的禅修中,我们实际上,是在寻找自己与我们的自性,佛性。普贤如来是佛,因为他了悟这个佛性,我们众生不是佛,因为我们没有了悟自性。我们在自己与自己的佛性间坚守二元对待,结果是我们不断的在轮回中打转。
《观自在菩萨重要教导全集》说:在圆满次第里,身净是毘卢遮那坐姿,不理会呼吸,不刻意想任何事物,稳定的置心于专注一境中。那是“初阶段的无分心放置。”
一旦你习惯于此,无论什么思惟生起,认出它们,并集中在它们的本性上。那是“中阶段的无营造放置”。
不管随缘意识[59]到哪里,或到所有主客对象上,留它于平等性中、且在此歇息。这是“最后阶段的放下”。
如有怠惰感,在凉处修习,提高注视。如有兴奋激越,在温暖之处修习,降低视线。
这些是修法的阶段。你们有兴趣修行的人,专心修这些教导。现在就是修法的时候,即使是学者也是一样。当我们从事世间八法时,我们只是在延续轮回与种下转世六道之因。那不是现在该做的;目前是修法的时候了。
当你在禅修时,如果感到昏沈欲睡或倦怠,就该待在一个较凉快的地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容易感到无聊的话,暂时中止禅修,回想这个修法的利益。激发自己、振作自心。你也许可以阅读与思考一些过去伟大成就者的生平。你也可以复习“转心四念”。
尊贵的促拉程哇说:因此,任何快乐与悲苦,包括三毒的心结,以及好与坏的思惟生起时,不要跟随,而是往内稳定的观察。如此做,所有意识的本质,只会以明空纯净的自性鲜明的显现,就如所有水的流动性都是一样的。因此,你会直觉的知道,不须去排斥或肯定任何事物,而且也不必如此做;你会自发的超越世智。
任何你从事的善行,诸如以此真观渗透的布施,称为“布施的圆行(六度之一)”等,而且它成为无上证悟与两种资粮合一的真因。这即是同时禅修于所有乘的真实义,这也是所有“止”与“观”的最精要合一。
中千贡噶南珈说:三摩地的要点是,让心在它的自性中安逸;松弛、赤裸的观察安逸之心的自性;依赖单纯不分心的不断念住之觉照。任何思惟生起时,观察它们的自性,不刻意迎拒它们、不做任何修饰。
带出类似可靠的牧羊人单纯无分心的念住之觉照,不禅修任何事物、不沈湎在甚至一丝微的希望禅修境会生起或恐惧它不会生起,或者希望达到开阔广大境与殊胜实证,抑或恐惧障碍、错误的出现。
记住在这个修法内,没有事物可禅修。只要无分心的住留与不刻意的禅修任何对象。你可能修这一章里所谈到的修法几分钟、几个钟头、几天、几年或一辈子。这是你可以专修的法,而且这个毅力将带出真正的证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