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给明珠仁波切: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 可能性所带来的自由
咏给明珠仁波切: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 可能性所带来的自由
对生起的一切保持清新的觉性……就足够了。
——第九世jia华噶mb,《大手印了义海》
佛陀在早期的教导中指出:痛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执著于某种原本存在或绝对“真实”的经验,包括相信有原本真实的自我(人我)和原本真实存在的物质现象(法我)。当听法弟子的程度愈来愈高时,佛陀就开始较直接地演说空性及佛性的见解。同样地,古典物理学家对于物体的本质和行为的认识,也是在19世纪末期多位科学家的努力之下,逐渐重新加以定义并修正。
诚如先前提到的,现代科学家在观察物质的亚原子层次行为时,发现亚原子世界的元素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表现得很像是物质的粒子,但在其他条件下则表现得像波。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些“波与粒子双重性(waveparticle duality)”的观察研究显示了新物理学,即量子力学的诞生发展。
我可以想象得到,科学家刚开始观察到这些奇异的行为时,可能会感到很不习惯。我们可以简单类推一下,想象某个你自认为很熟的人,刚刚才把你当成知心好友看待,半小时之后,却表现得好像从来没见过你一样。你可能会把这样的行为称为“两面人”。
另一方面,这必定也非常令人兴奋,因为对物质变化的直接观察,而开展了研究的新视野,这跟我们开始积极观察自心活动,而打开新视野的情况非常类似。有好多要看!有好多要学习!
秉持科学家一贯的投入和努力,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家又开始寻求新的探讨方法,以解释粒子具有波动性的现象。以玻尔原子内电子具有波动性的理论蓝图为基础,科学家最后成功地以精密的数学方程式重新描述亚原子的世界,说明为何已知宇宙中每一个粒子都可由波的角度去理解,而每一种波也都可由粒子的角度去理解。换句话说,组成宏观世界的粒子一方面可被视为“物”(things),另一方面又可视为延展于时空中的波动现象。
那么,物理学跟快乐有什么关系?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实质且独立的个体,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性格,但如果我们坦然看待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就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自我的看法实在是很不完整。
佛陀的言教通常被分为两类:一是有关智慧或理论的教导,另一则是针对方便道(方法)或修持的教导(即佛教名相所说的“教证二法”)。佛陀自己时常将教法和证法比喻为鸟的双翼,若想展翅高飞,非得要有一双翅膀不可。“智慧”的羽翼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目标一点基本认识都没有,无论“修持”的翅膀再怎么拍动,也将徒劳无功。譬如去健身房健身的人,不论是汗水淋漓地踩踏跑步机或拼命地举重,他们至少都大概知道自己到底想从中获得什么。直接认证自己天生拥有获得喜乐的能力也是一样,我们必须先弄清楚目标是什么,才能通过适当的努力来达到目的。
现代科学,尤其是量子物理学与神经科学,提供我们探讨及开展智慧的另一种方法。对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这比佛教通过主观分析而洞悉实相本质的传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证明。现代科学不仅能够站在确实且科学化的分析角度解释佛法修持为何有效,同时也对佛教所认识的,基于因缘变化而瞬间显现又消失的短暂现象“无方分极微尘”,提出了微妙且深刻的观察,但是,我们必须更深入科学的领域,才能发现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