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扎西仁波切: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
格桑扎西仁波切: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
上师先讲了菩提心的三种形式:国王式的菩提心、船夫式的菩提心,和牧童式的菩提心。
牧童式的菩提心是很好的,但这还是不够。我们要突破这种菩提心。牧童式的菩提心虽然是最好的菩提心,我们若能做到的话是非常好的,但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让我们的菩提心更大,更广,更具突破。这种菩提心,在某些因缘情境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种金刚乘的发心。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去做,去努力。
这种菩提心,就是完全忘记这一切,完全忘记你个人,完全忘记众生。有这样的发心,你的布施等等各种善法,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自然的方式。
你并不是可怜他而给他的。当我们为了“可怜他”而给的时候,我们有了“我”优于他的分别,这就不叫菩提心了。我们希望自他众生解脱而去学习佛法的原因是什么?有一个原因吧?那我们就还是没有突破自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六道轮回所有的众生曾经无始劫以来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希望他们解脱,所以我们为了六道轮回所有众生的解脱而去学习佛法。如果这只因为他们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而产生的一种希望,这是一种自爱,一种基于我执之上的行为。我们可怜这些众生,希望他们解脱出去,在有些因缘情境下这有可能是一种菩提心,但有些情境下这对我们来说便是一种罪过。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觉得他可怜,我们觉得他低我们一等。当我们觉得他可怜而去给一块钱的时候,这不是菩提心,也不是慈悲心。这样的话我们可能算是非常非常残酷的,甚至可以说我们不是一个佛教徒。因为我们可怜这个众生,我们就是可怜可怜他,当我们觉得他可怜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比他高很多,这种基本的平等心都没有的情况下,就更谈不上慈悲心和菩提心了。
真正发菩提心的布施行为是种很自然很流畅的行为,哪怕你布施的对象他要也好,不要也好,需要也罢,不需要也罢,你都会给他的。当你拿着一块钱给美国总统,说:“奥巴马先生,这是我布施给你的”——当你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才是真正菩提心的布施。当我们有了低人一等、高人一等或者是善与恶的分别的时候,我们就要突破自己的这种分别概念。我们的修行总是容易进入一种分别概念。以前有一个弟子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当刚进入佛门的时候,他有一个迫切的心,想突破很多东西,特别爱佛法,觉得自己皈依后能非常好地修下来,然后他以这种发心皈依了。可皈依后没几个月功夫,他觉得自己那种积极的心态减退了,甚至根本没有皈依前的那种发心。他越接近佛法,越感到恐怖,越想远离。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太概念化了。其实佛法没有概念化的东西,只是我们把佛法变成了一种概念化的东西。当我们进入了这种概念化的状态,我们很难持续最初的热诚修下去的。我们的生活和佛法完全是两回事了,没办法融合在一起,没办法水乳交融。因为我们是世间人,我们没有解脱轮回,我们在世间当中做世间事的时候,把自己的佛法概念化了,那不是真正的佛法了。在这样的世间里这种已经掺杂了自己诸多分别念的佛法就不是释迦牟尼说的佛法了,而是我们概念化的佛法。我们把自己概念化的佛法拿来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佛法和我们就完全是两个格格不入的东西了。就像有毒和没有毒的东西,我们融入在一起,自然还是有毒。概念化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很多人都会进入这种概念化,进入这样的执着。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永远只能原地踏步。也许这样说比较残酷——“当我们可怜一个乞丐的时候,这连慈悲都不是,而是罪过”——这听起来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很恐怖。但它的确如此。当我们把真正的佛法融入到世间,融入到自身的时候,我们和佛法就不会再分开,我们会越来越爱佛法的。我们想远离佛法的原因,是在于我们亲自建了一个叫“佛法”的牢房,把自己关了进去。没错,我们谁都不想变成阶下囚,但我们确实是被自己的“佛法”关进去了。
其实无论是佛法,还是戒律,当我们让它们有了概念,被它们关进去的时候,这只是我们从一种执着进入了另一种执着,这就已经不是佛法了。我们要突破的是这种执著心。
刚接触佛法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善与恶的存在。在一些故事里我们的世界当中常存在着很多所谓的鬼,这个鬼、那个鬼等等五花八门的鬼。比如,在巴珠仁波切的故事里面就有很多鬼故事,但在他的概念当中,根本是没有鬼的存在。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巴珠仁波切讲了许多鬼故事,又没鬼了呢?”。其实所谓的鬼故事,只是他的一种善巧方便,他通过鬼来“忽悠”我们,让我们害怕有鬼而接近佛法。然后在这个时候,佛法就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力量。
初入佛法大门的时候,我们都会想,皈依了佛门以后,我们不会落入三恶道,我们不会被非人附体之类的,我们会用这样一种心态来接触佛法,觉得佛法保佑着我们,佛法是一个外在的力量来护佑着我们。我们觉得这就是佛法。释迦牟尼佛也好,我们自己心里所谓的根本上师也好,就是佛,跟佛一样,什么都知道。其实,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只不过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你们觉得上师就像超人一样,我们一碰到危险,喊一声“师父”,师父就会嗖的一下飞过来把我们救走了。也许刚开始,佛法里会讲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喊下师父,师父就会飞来把我们救走。也许有这样的说法,巴珠仁波切也说过类似的故事,但这只是最初的开示。我们不能永远原地踏步,不能永远把佛法概念化。
其实真正的佛法无生无灭、无音无形、无概念、无目标、无攻击性。
当我们的佛法变成了一种指向、一个目标去做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有问题的;当我们的佛法有一个攻击性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有问题的;当我们的佛法变成条条框框的死板戒律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有问题的——当我们的佛法体现在外在的时候,这是究竟上错误的佛法。
我经常讲一个例子,我在汉地时,有些老弟子在一边磕头,一直磕都没问题,因为他懂得了磕头的含义。但是刚接触佛法完全不懂得磕头含义的人,我最不喜欢他对我磕头了,因为他把磕头当成了佛法里的一种礼节,而其实磕头并不是礼节。当我们把它当成是一种修行的时候,它就是一种修行。但当我们把它当成礼节的时候,当弟子说“上师我给您行礼了”,这句话对我来说简直是像刀和刺一样,非常恐怖。这是我非常不希望听到的。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不是自然的,是被动的。当被动以后,这样的修行是有问题的,永远都无法坚持下去,我们就会逐渐远离它的。
当我们的佛法是一种自然流畅,就像水杯里面倒了水,我们伸手拿来没有疑虑地喝下去,就像走路时迈开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地跟着送了出去——你不会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思维停顿——这就是佛法。当我们的佛法变成需要一个妈妈来喊我们“快来吃饭,快来喝水”的时候,这就不是佛法了。当戒律变成一个监狱以后,这个戒律有也好,没有也好,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哪怕我们守的戒律再清净,都已经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当我们能约束戒律——当然,约束戒律并不意味着破犯戒律——这时的这个戒律才是无价之宝,它就是如意宝。当戒律来约束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肮脏的我们,我们还不是如意宝。这样的突破,我们要记住。
我们经常会提到解脱二字,要解脱、要解脱。。。解脱到底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死,也不是说嗖的一声飞到天堂,或飞到极乐世界,或到一个没有死亡地方。这是解脱吗?这不是解脱,这是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那所谓佛法里的解脱究竟是什么呢?解脱就是我们能够享受死亡,我们能够爱上死亡。
可以这么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爱。或者说是一种约定,约定你我的再次相聚,这是一种浪漫的约定。是的,它非常浪漫。当然,它不是爱情浪漫故事里的约定。它是一种本然。
当死亡变成一种浪漫,一种享受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而不是害怕死亡,想要脱离这个死亡!死亡是脱离不了的,释迦牟尼佛都示现了死亡,何况你呢?但是你可以享受死亡,你可以接纳死亡,你可以爱上死亡。就像我常提到的,我们可以爱上烦恼。这个问题很多人想了却想不明白,我们怎么才可以爱上烦恼?
当我们爱上烦恼的时候,烦恼就不是烦恼了,烦恼就是一种动力了;而当你爱不上烦恼时,烦恼就是一个永远让你恐惧排斥的东西,就像我们恐惧排斥死亡一样。当我们能够真正地享受这些的时候,才叫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当我们能够享受我们是人类,我们活着,一日三餐我们依然在吃,还荣幸地听着我这个所谓出家僧人的唠叨,我们能够听清楚,我们的耳朵依然正常运作。。。这一切的一切的满足,它都是一种解脱,这一切一切的满足,它都是一种修行。我们不能把修行变成概念化,这并不是修行,你只是在修概念,修概念上的佛法。
当我们的佛法走到最后的时候,我们的佛法里面就不能存在绝对的善与恶。当我们存在着善与恶的时候,佛法对我们来说没起一点作用。而且,造恶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我们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当在我们概念里觉得“放生才是善事,杀业是恶事,他是杀众生的屠夫,他是魔”等等这些分别念时,我们才是罪业的祸首。我们要突破的是这些概念。要突破的是这些被我们僵化的戒律。
那怎样去突破被我们僵化的戒律呢?大家要记得是我们在不破犯戒律的前提下约束它,这个度我们要拿捏好,这时我们和戒律是一种非常合适的交融,不分你我的和合状态,你本身就成了戒律,而不是戒律反过来捆绑着我们,约束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在学佛,我们自身才成了佛法。否则仅仅让戒律约束着我们,就好比一个当兵的人,远离了军队,远离了军官以后,就会有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危险,那时候什么都无法约束我们自己了。当我们远离上师,远离佛法这个圈子以后,我们就不是一个佛教徒了。因此我们没有办法将学佛的热情长久地保持下来,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在让那个概念化的戒律在约束我们,让外在的上师在约束我们,而并不是自己在约束自己,不是自己在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戒律、自己的佛法。大家一定要记住的是,这种突破,才是真正的佛法,是让你活起来、你也让它活起来的东西。
以前有人问过我,极乐世界,是不是实在存在在某一处,或者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也许有人想过极乐世界就在某一处,不断地走下去,我们会到达那个地方。会吗?要是会的话,我们为什么不一直朝西走下去呢?如果极乐世界就在西方,那为什么我们整天待在这里嘴上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朝西走呢,这样可以往生吗?它如果是像北京、拉萨、上海等城市这样一个概念存在的话,我们去就可以了,并不用想着我们要去净土,不是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现在就在极乐世界,只不过我们现在在做一场梦,我们还没醒过来。当这个梦一醒的时候,我们就在极乐世界。我们做了很长的一个梦,这个梦非常非常可怕,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梦,当我们把握住这个梦的时候,那就是解脱。
那怎样解脱呢?我们平时害怕死亡,我们非常非常害怕死亡,这就像我们非常惧怕外面,不敢出去一样。其实当我们把死亡看成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像打开一扇门进到另外一间房里一样,这就是解脱,这就是死亡。当我们面对死亡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这就叫解脱。
大家一定要进步、进步、再进步、不断进步。不要把佛法变成概念化,不要把佛法变成一种学问或者一种带有目标性、攻击性的意识,那样真不是佛法了。我们要了知,当我们突破后——我们可以完全忘记、甚至完全忘记“佛法”这二字,忘记释迦牟尼佛——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这些了。那时候的我们,不需要记起这些,也不需要忘记这些……它只是就在那里,从来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就在那里,那是真正的佛法。
我们不要总是进到一个牛角尖,钻到里面不出来,有时还自觉待在里面很舒服,其实这是非常恐怖的。尤其是这样一个牛角尖,对于出家人来说,问题不是太大,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对治它,战胜它;但是对于我们俗家弟子,就没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它抗衡了。所以我们不要变成一种概念化的佛教徒,否则的话我们没有在学佛,我们只是在学戒律,我们只是在学佛学。
说到这里,真正的菩提心是怎样的呢?
真正的菩提心是透明的,自然的,本然的。有点接近于无记业,但又完全超越了无记业。什么是无记业?比如喝这杯水,没有任何原因去喝这杯水,就是无记业。为了度化众生,行善积德,喝这杯水就种下了一个善的种子。而真正的菩提心有点像回到了无记业,只是单纯的喝下去,但这种单纯是在你已经了知业力法则却不执着于它的一种最自然的情境反射,你不是假装单纯毫无顾虑地喝下去,心里却在计较你是做了一个善业还是恶业还是无记业。
佛法就是单纯的,没有原因的,当我们做到单纯的佛教徒,单纯的佛法的时候,我们离解脱就不远了。要是我们还有个概念化的佛法存在的话,那我们离解脱还隔着十万八千里。非常非常远。菩提心就是这样一种突破,能够顺其自然地去做一件事情。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并不是在我们的概念里,上师给我们一些什么,我们就觉得“上师真是太慈悲太慈悲了”,其实他一点都不慈悲。或许,当他给我们一巴掌,给我们一拳的时候,这才叫真正的慈悲。但我们不能又把这变成概念化,想着“原来这才是菩提心,要找上师揍我一顿”,这就又概念化,又不是菩提心了。我们永远都不要停留在概念上,要突破概念。
我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石头不是硬的”。确实,石头在很多高僧大德手上就是软的。可是当我们拿起石头往自己头上砸的时候,这叫自杀,因为石头在我们手里不是软的。我们要了解到,石头没有绝对的软和硬,只有我们心里给它赋予的软或硬的概念。
当佛法被概念化,就变成了“这样才是佛法”“那样不是佛法”了。当你说“这样不叫佛法”时,有可能你否定的那个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要了解这点,慢慢地往这方面去走,不要原地踏步,把自己变成概念化的佛教徒。不要让自己被动地受僵化的戒律的约束,把自己关进监狱,因为做犯人肯定是不舒服的。我们不要去做犯人。
有个很经典的故事,一个老比丘和一个年轻比丘,有一次准备要过河的时候,碰到一个女子,自己没办法过河,要人背过去。年轻比丘拒绝了背她过河的要求,说比丘戒律有不许触碰女性的规范。但老比丘二话不说,背起这个女子就过了河,然后在河对岸放下女子和年轻比丘继续上路了。路上走了很长时间后,年轻比丘实在忍不住,就问老比丘为何要破戒,为什么要背这个女子。老比丘说的话让年轻比丘愣住了,他说:“我很早以前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呢?”。其实,老比丘没有概念化的理解戒律,他是一种突破。突破了,自然就是当下的那个正确的。没突破,留在那里,就是一种错误。
就像我们并没有了解空性的真正的含义,我们只把空性变成了概念。米拉日巴尊者站到牛角里面去,牛角既没有变大,也没有变小,他却能够钻进去并在牛角里游刃有余。但是他那个懂得空性概念的弟子,就没办法进去,这就不叫了悟空性。佛法里有一个法门,叫断法,断法就是抛弃对自己的执着,观想中要舍弃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断掉自己的执着。上师(法王如意救怙主-佐钦-白玛格桑仁波切)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修了很长时间断法,有天他跟他上师说:“上师,我要出去修断法,把自己的执着断掉!”。当时上师就说:“算了吧,修不成的,还是在家里休息着吧”。这个弟子执意出去修。在藏族的民族风俗里,如果途中看到满满的一桶水或是牛奶,会是非常好的缘起。这个弟子要去tian葬台修断法,路途也有点远,路上看见一个藏族女子刚挤满了一桶牛奶,这时这个弟子想,“上师这次错了,这是多么吉祥的一个象征,我这次一定能修好断法,上师这次一定没说准”。当他到tian葬台正准备念断法的时候,天开始下雨打雷闪电,这时这个弟子非常害怕,心想上师说对了,这次自己的命保不保得住都还是个问题。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天空又突然晴了。然后他又开始修断法,感觉状态很好,结束后就很开心地回去了。回去后跟上师说:“今天断法修得非常好,从来没感觉这么好过”。然后上师当头一棒:“好个屁!第一,刚出去时就对我说的话失去了信心;第二,碰到那个女子拿了一桶牛奶时,你心里就生起了迷信;第三,天气稍微下了点雨你就害怕你的小命不保,你都断掉了些什么呢?”。
所以,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建立在某一个非得要这样或那样修下去才能修成正果,非得跑到某处,闭关或待在山洞里才行,有可能这样我们的贪嗔痴会更重。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能够把佛法带入到自身当中,无论你处在何种情境下。这种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是真正的佛法,活的佛法。我们能把菩提心,做到这样的非常透明、非常自然、非常自在的程度,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根据恩师虾扎活佛——格桑扎西仁波切2010年11月于抚顺的开示录音整理
弟子:娥金 2011.01.06
附件说明:上师开示文中多次提到了关于戒律的问题,本人怕一些师兄理解不了或断章取义产生偏见!特转载这两篇本人认为符合上师本意的文章来做附件。 ——多吉菩
附件1:
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
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
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
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
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
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布施的真正意义是远离贪欲,而不是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
持戒的真正意义是表里如一,而不是仅仅行为端正而已。
忍辱的真正意义是包容仇人,而不是麻木造作的忍耐。
精进的真正意义是法喜充满,而不是执着于努力修持。
禅定的真正意义是保持觉醒,而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
智慧的真正意义是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附件2:
持戒窍诀
1 全心相信三宝,对守护皈依戒来说已经足够。
2 戒除任何对其他众生的恼害,对守护别解脱戒来说已经足够。
3 将自己的所有善根全部回向于一切众生的广大利益,尽己所能去利益众生,对守护菩萨戒来说已经足够。
4 视根本上师与本尊无二,勿于上师起任何邪见,对守护一切密乘三昧耶来说已经足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