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论虚云善巧用佛法于世法的智慧(欧阳镇)
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论虚云善巧用佛法于世法的智慧(欧阳镇)
虚云(1840—1959),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俗姓萧,原籍湖南湘乡。他是当代着名的佛教高僧,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崇高的盛誉,受到高度的赞叹。虚云“是中国佛教的权威泰斗,现代圣僧。”(《传记资料》上,第212页)“虚公名满天下,海内谈禅者,莫不仰为泰斗。”(《传记资料》上,第7页)“如云南德清和尚者,不但中国所无,即全世界亦所希有。盖迦叶尊者来应化也。”(《传记资料》上,第6页)虚云“无愧为当代禅宗泰斗,一代宗师。”(《江西佛教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385页。)这充分说明虚云老和尚的佛学修养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虚云修学佛法是为了弘法利生,他深怀大乘菩萨的慈悲普度精神,他“接引学人,是最能方便善巧、曲顺机宜。”(《追思录》上,第106页)他化解矛盾、冲突和干戈,为维持家庭的和谐、保护寺院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他善巧运用佛法于世法智慧的结果。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实例,来阐述虚云和尚是如何运用佛法去解决世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为人间佛教增添一崭新的内容。
一、化解矛盾,维持家庭的和谐
家庭婚姻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说明家庭婚姻问题解决的难度大。那么,虚云是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的呢?虚云虽然是一位出家人,但是在他的生活中,也同样会遇到家庭婚姻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虚云善巧地运用佛法的道理,来使自已和他人从中得以解脱。我们从《虚云和尚全集》中的相关材料中,可以提炼出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作说明。
(1)由逼迫取妻到闺中法侣
虚云不仅是独生子,而且是兼祧两房的宗脉。他父亲为了阻止他出家的念头,竟替他取了两位世家大族的女儿为妻,分别为田、谭二氏,虽与二氏同居,却毫无尘染之念,犹若出污泥之莲花。这一点,与他对于妻财和名利的淡薄有关。我们从他十九岁时所作的《皮袋歌》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于妻财,他写道:“累父母,恋妻子,空逞无明留孽债。……不恋妻,不恋子,投入空门受佛戒。……为妻财,为子禄,误了前程是贪嗔。”(《诗偈》第1—2页)对于名利,他认为应“舍财宝,轻身命,如弃涕唾勿迟疑。……为甚名,为甚利,虚度光阴十九春,千般万种不如意,熬煎在世遭艰屯。”(《诗偈》第2页)《皮袋歌》是虚云最早的诗歌作品,其形式采用三言与七言相间的歌行体,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意境深远。虚云的创作目的为留别和劝诫田、谭二氏而写,同时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因此,虚云与二氏同居二年期间,实不共枕席,终日谈论佛法,揭示人生无常的意义。受虚云影响,后两妇皆削发为尼,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可以说,他们最后成为了终身的法侣。从清节给虚云的《清节尼来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节对虚云深厚情意。她在来书中表达出“忆君遁别家山,已五十余年,寤寐之间,刻难忘怀。……今春正月,侧闻高隐闽海,优游自得,闻之不禁悲喜交集。”(《杂录》第3页)虽然他们二人不能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但是可以成为终身的净侣。清节在来书中表露了这种愿望,她说:“伏祈我师如迦叶尊者,救紫金光(按:人名,即紫金光尼,出家前,与迦叶尊者是夫妇),同作法侣。”(《杂录》第4页)上述虚云由从父逼迫取妻到闺中法侣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虚云顺从父亲的愿望,维护父亲的尊严,使家庭的矛盾得以和解,同时他也达到了弘法度人的目的。
(2)由拾金救女到合家皈依
怀西在《回忆师尊二三事——为纪念虚公老人上生兜率二周年而作》一文中非常详尽地叙述了虚云拾金救女的全过程。这个故事,是虚云运用佛法处理家庭问题的典型案例。早在1921年,虚云八十二岁时,一天在回山途中拾一包裹,内有金玉钏、金钗环、表等物,及滇币八千元,法国币万余元。视毕,复裹之,俟人来取。日将暮,以离寺尚远,将物带走,俟明日再来登报找失主。将到山下,渡海时,忽见一女子跳下海,急趋救之,女不肯,力牵之上岸。虚云对此女劝诫道:“你为何年纪轻轻的,要寻短见,必有苦衷,等你到寺后,慢慢告诉我,我自然会想办法,替你解决。要知道人身难得,有何困难,亦不是一死便可解决的。何况你正年轻,怎可轻视这宝贵的人身﹗你这样做,不但违背我佛金口所说的杀诫——人身难得,亦辜负了你父母养育之深恩。你这种行动,说句不客气话,是愚痴的,是很不合理智的表现。”(《追思录》下,第368页)经劝慰,女自言姓朱,长沙人,生长云南,年十八岁,父在城内福春街开药行,因孙师长到家求婚,自称未娶者,父母信之。过门后,知有元配,悉受骗,奈何而已。元室凶恶,屡遭毒打,翁姑屡调解不开。父母又畏孙师长势,至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因此携包裹出逃,欲往鸡足山投虚云和尚出家,不慎将包裹丢失。虚云听后,将拾来的包裹打开查看,与女所说无差,于是便安慰道:“这个包袱还给你吧﹗因为你说出的完全和我拾来的相同,可见这包袱的主人是你了,你且拿去。既有了钱,你不必寻死了。”(《追思录》下,第370页)因女不肯回家,虚云又劝说并保证:“明天我决定劝你丈夫的大婆当面前发誓,以后不再打骂你,对你好像自已的亲姊妹,这样,你决不能拒绝不回家去吧?”(《追思录》下,第372页)翌日,通知朱、孙两家翁姑夫嫡、父母亲戚,两家来数十人,在寺议论解释。面对大妇的雌威,虚云将其折服,他“用善言好语,引古证今,讲一些有关因果报应的事情给她听。慢慢大妇如迷途羔羊,经人指点,才知错入歧途。她经一番开导后,自然深悔前愆。”(《追思录》下,第376页)接着,虚云“便叫少女和她丈夫等人,同坐一起,要她们三夫妇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互相原谅。”(《追思录》下,第376页)因受虚云德化,全家人受三皈依,成了三宝的正信佛弟子。在这个故事中,虚云不只是救了朱女一人的性命,而是度化了其全家,既维护其家庭的和睦,又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
(3)由死亡线上到母女重聚
在《广东云门山大觉寺中兴的经过——为纪念师尊虚公老人上升兜率一周年而作》中,怀西叙述了虚云营救陆女的事,这件事在《年谱》中作为补记进行了引用。事情是发生在日本侵犯韶关时,有名陆秀琼自幼失父,母女弟三人相依为命,大学毕业后去谍报队当女队员,因拒绝谍报队长的求婚而险遭枪决。一次她请假回家看望母弟,正遇日寇侵入韶关,无法归队,这时其上司有意设下陷阱,欲置陆女于死地。上司秘密通知人把陆女逮捕,以通敌之罪名枪毙。这时陆女的未婚夫要陆女写信向虚云求救。虚云见信,知陆女系被栽赃陷害,不顾当时冰天雪地,于翌日一早“亲至乳源县,去见游击总司令薛汉光,要求释放。薛汉光既是老人归依弟子,自然是不会过逆师意的,但只是保证决不枪决,待部下调查实情,再作处理。后经老人同志三要求,谓她身患重病,急待调养,请他无论如何都要准许释放,带回云门治疗,日后有甚要事,可派人来寺把她带去。总之,日后有何后果,老人一口承当,负起全部责任。”(《追思录》下,第343—345页)经过这一番交涉,陆女终于脱离了虎口,与母亲团聚了。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到虚云面对众生的急难,是亳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表现了菩萨普渡众生的慈悲精神。
上述的三个具体例子,是虚云运用佛法解决家庭婚姻问题的典型案例。他不仅告诉了解决自身家庭婚姻问题的方法,而且提供了解决他人家庭婚姻问题的途径。虚云这种化解家庭婚姻矛盾的方式方法,为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佛教提出的自利利他菩萨精神作出了表率。
二、化解冲突,保护寺院的利益
寺院是出家僧尼的修行之场所,但是寺院不是与世隔绝的真正的世外桃园,而是融入于社会之中,且与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寺院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和事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虚云又是如何对待和处理这种冲突的呢?这里,我们不妨从《虚云和尚全集》中的有关资料来作一探讨。
(1)由逐僧毁寺到佛门护法
在《虚云和尚全集》中记载当时滇省掌新军兵柄的协统李根源在鸡足山逐僧毁寺的事达十五处之多,其中记载较详细的要算全集中的虚云《年谱》和《传记资料》等。当时的政治背景是,辛亥革命,清帝逊位,各省逐僧毁寺,风行一时。云南协统李根源因恶诸方僧徒不守戒律,亲督队伍赴诸山,逐僧拆寺,且指名要捕虚云。虚云不顾身命,深入李军中,对李根源提出的问题作了积极的回应。李根源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佛教的用处和益处;二是泥塑木雕空费钱财;三是和尚为国家废物;四是护法的意义。虚云针对这几个作出了窍妙的回答。这里不妨将其回答内容作出较为详尽的阐述,以帮助理解虚云是怎样善巧运用佛法于世法的。虚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语其初基,则为善去恶。……从古政教并行,政以齐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万物得以宁,而天下太平。”(《年谱》第76—77页)对第二个问题,他说:“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无敬畏,将无恶不作;无恶不作,祸乱以成。即以世俗言,尼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各宗族祠堂,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亦不过令人心有所归,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议。语其极则,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年谱》第76—77页)对第三个问题,他用类比的方法作出回答:“和尚是通称,有凡圣之别,不能见一二不肖僧,而弃全僧。岂因一二不肖秀才,而骂孔子?即令先生统领兵弁,虽军纪严明,其亦一一皆如先生之聪明正直乎?海不弃鱼虾,所以为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容。僧秉佛化,护持三宝,潜移默化,其用弥彰,非全废物也。”(《年谱》第77页)对第四个问题,他把李根源比作观音菩萨来说明护法的意义。他说:“所谓护法者,护乃保护、护持之意,法即世法也,岂独佛法为然哉!如先生今日亦以观音菩萨现将军身,不辞劳瘁,护国护民,旌摩所指,闾里又安,名山增色,岂不名大护法乎?”(《传记资料》上,第36页)李根源听后,态度由怒转喜,且认识到逐僧毁寺,造“业重也”。以后虚云往北京见袁世凯,“晤蔡锷,组织滇黔佛教会支部,又办佛学院,施医布教,种种事业,皆李(根源)为之周旋赞助。后此四十年中,李根源为法门外护,用力至多,说教谈禅,时有妙谛,今居然一老居士矣。”(《年谱》第78页)这不仅表现虚云护教度人的才能,也为云南佛教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由强占尼庵到退还赔偿
乐观法师在《虚云和尚印象记》讲了一个有关虚云的有趣故事,这个故事在《年谱》中作为附注采用。这个故事的起因是,1913年在昆明因省教育厅的职员强蛮占据一个尼庵,并把住持尼僧赶了出来而引起的。尼僧四处求援未果,最后求虚云救她,虚云答应替她设法解决。虚云的办法是,召集昆明各尼庵的尼僧,告诉她们:“教育厅的人,今天他们强占了这个尼庵,若不反抗,说不定明天他又去强占另一处尼庵。慢慢一处一处尼庵都会被他们占去,渐渐你们都会受到压迫,不得活命。你们这时必须起来团结自救。官厅人员既然如此蛮横不讲理,你们就以牙还牙,同样来个不讲理。我告诉你们一个文明的办法:你们回去,各人买两个小土罐子,里面都有装上大粪,用腊纸封上口,提在手里。大家去到教育厅门口,就把土罐一齐向门牌墙壁抛去,却不要打人。假设要抓你们,就跟着去坐监;没有被抓去的,第二天照样去抛粪罐。往后的事,我来替你们办。”(《追思录》上,第68—69页)尼僧果然按照虚云的办法,如法炮制,使教育厅的人屈服。最后由虚云出面调解,退还尼庵并赔偿损失。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虚云在强权面前,不是采用不抵抗的策略,为了护教他是敢于起来斗争的,但斗争的形式是较温和的,目的是只要达到保护寺院的利益。虚云的护教精神和斗争形式,具体表现出中国佛教的特征,与印度佛教的消极不反抗的特征是截然不同的。
(3)由杀身之祸到折服强顽
在怀西的《回忆师尊二三事——为纪念虚公老人上生兜率二周年而作》一文中,记叙了虚云巧治舁者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年谱》和《开示》中均有引用。这件事发生在1917年春,虚云从缅甸请了一尊重达千余斤的白玉卧佛,雇人舁之,订明送到鸡山,酬费若干。但行至野人山,舁者疑玉佛中有金珠钞票,乃置佛地上,言力不胜举,要加价数倍。虚云见情势不对,设法解救眼前杀身之祸,忽见身旁一巨石,心想若能举起此石,定能解救当前生死关头的厄运。“当(虚云)用手捧石之时,心中亦在默默祈祷的说:‵观世音菩萨,求你老人家大发慈悲,快来救弟子的难。′一面又对放在地下的卧佛亦祝祈:‵佛呀﹗你老人家快些显应。不然这班凶汉不但要害弟子的命,谋抢常住的钱财,连你老人家的遗像亦被他们抛弃在这野人山中,任由风吹日晒,露打雨淋了。′说也奇怪,就在这千钓一发、性命危在刹那的时光,竟然毫不费力的将这比卧佛还要重上三、四倍的巨石,全块离地的捧起,这样一来,可把这些恶如毒蛇猛兽的凶汉,吓得惊惶恐怖起来。”(《追思录》下,第359—360页)经此教训,舁者一路上不敢再生歹念,直至将玉佛送到寺。这件事听来虽然感觉有点神奇,但从信众的角度来说,是可信的。就其实质而言,虚云一方面是企图用佛法来解决世俗你我争斗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希望凭佛法力量来达到维护寺院的利益。
从上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虚云是把保护寺院的利益作为僧尼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保护寺院的利益,他将佛法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由逐僧毁寺到佛门护法、由强占尼庵到退还赔偿、由杀身之祸到折服强顽,完美地处理这一连串的事情,不仅表现了虚云深厚的佛学功底,而且充分展示了虚云用佛法于世法的善巧驾驭能力。
三、化解干戈,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之网,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们之间发生不断争斗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层出不穷,但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人们也在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虚云作为一位僧人,他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也作出了自已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不妨从《虚云和尚全集》中的生动具体的资料中作一探究。
(1)由征讨西藏到定盟罢兵
虚云举荐东保来解决征讨西藏的事,在《传记资料》、《年谱》、《追思录》录中均有记载,而且达九次之多,仅次于说服李根源逐僧毁寺的事情。这件事不是仅仅涉及佛教本身的事,而且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大事。可以说“在虚云的一生活动中,这件事是对国家最有裨益的事。”(《追思录》下,第540页)事情发生的背景是,民国成立,方议五族共和,而西藏王公活佛,因素戴清恩,恃险远,不肯加入归顺。当时的中央命滇省出兵二师讨之,以殷叔桓为总司令,前锋至宾川,适与虚云相遇。为了避免战祸杀戮,虚云一方面向殷叔桓分析征讨西藏不利的因素,他说:“藏中云尝亲历其地,苦寒多险,言语不通,且藏民习苦耐劳,随地可伏,军往恐难必胜。”(《传记资料》上,第16页)另一方面向殷叔桓献计曰:“藏人素崇信佛法,盍遣一明佛法者说之?”(《传记资料》上,第16页)殷叔桓想请虚云为宣慰法师,虚云认为不妥,提出举荐东保的意见。他说:“某汉人也,往恐无功。此去丽川,有喇嘛东保者,腊高有德,藏人敬礼之,曾授为四宝法王。若肯往,必有成。”(《传记资料》上,第17页)东保始以衰老辞,虚云遂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告诉东保,终于说服东保。虚云当时是这样说的:“雍乾用兵之祸,藏人至今心寒。公宁惜三寸之舌,而不为藏中数万人生命财产计乎?”东保去后要约而还,西藏归顺,滇省罢兵。这件事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频岁康藏间互相龃龉,苦战不休,经此沟通,三十年相安无事。”(《传记资料》上,第91页)后人为此对虚云给以很高的评价,“仁人之言,其利百世,不图于佛门见之﹗”(《传记资料》上,第17页)
(2)由结冤报复到招安收编
虚云劝戒当时云南的土匪首领杨天福、吴学显招安的事,在《传记资料》、《年谱》、《追思录》录中均有记载,而且对其中的细节有详尽的叙述。这件事发生在1918年,当时杨天福、吴学显正要向云南都督唐继尧报复,那么虚云是怎么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并说服杨、吴二人招安的呢?在这里,我们引用虚云与杨、吴二人的对话来说明。
他们一见虚云,喝曰:“你是什么人?”
曰:“鸡足山和尚。”
问:“何名?”
曰:“虚云。”
问:“进省做什么?”
曰:“做佛事。”
曰:“做佛事为甚么?”
曰:“为人民祈消灾难。”
曰:“唐继尧是个匪,你为何去帮忙他?他是个坏人,你与他来往,亦是坏人﹗”
予曰:“你说坏人,亦是难说。”
曰:“何以难说?”
予曰:“往好处说,人人都是好人。往坏处说,个个皆是坏人。”
问曰:“怎么说?”
曰:“假使你与唐,两位都是为国为民,为福国福民,乃至你们部下,个个都如此,岂不是个个都是好人?从坏处说,你说唐是坏,他说人你是坏,各有成见,如同水火,兵连祸结,害尽人民,岂不是个个都坏人?老百姓从左是盗,从右是匪,何等可怜﹗”
接着,吴曰:“依你说不错。但是,怎么好?”
予曰:“依我说,你们不要打。请你们招安。”
吴曰:“难道叫我们投降吗?”
曰:“不是这样说。我说招安者,因为你们都是贤才,是招国家之贤士,以安地方也。只要你们莫存私见,安民救国,岂不是好?”(《年谱》第91—92页)
通过上面一番对话,虚云说服了杨、吴接受招安。至于杨、吴向谁办理及其理由,虚云也提出了自已看法。他说:“我说向唐办理者,因为他现在是中央委派的官吏,事权在手,将来你也是中央官吏。他杀了你许多人,我这回去做佛事,就是超度兵士亡魂。至若关起来的人,我这回要请他大赦的,你的人不能在例外。况且你如不听我劝,古今战争,胜败难说。你与唐各有各的力量,究实你比他为难。他有人有财有补充,有中央力量,似比你强。我今日不是向你招安,路过此地,都算有缘。为国息争,为民安乐,方外人不惜饶舌也。”经过这一较量,杨、吴二人屈服,终于同意招安收编。“频年战祸,于焉平息。”(《传记资料》上,第121页)从此地方免遭兵祸。虚云这一举动也受到了高度赞扬,虚“公一语之微,其造福为何如哉﹗”(《传记资料》上,第13页)
(3)由劫财闯祸到请愿解决
怀西在《广东云门山大觉寺中兴的经过——为纪念师尊虚公老人上升兜率一周年而作》一文中叙述了虚云请愿营救村民的事。该文收录在《追思录》中,《年谱》作为补注采用。这件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广东省府及湘粤桂边抗日总司令邹若虚部下,押解战略品及衣物路过云门附近乡村,遭村民抢劫一空。此事发生后,省府下令乳源县长采取行动,把村里的年老小童及妇女全部押往监狱,将一十五村放火焚烧而为平地。虚云眼见村人闯下家破人亡大祸,于心不忍,便于冰天雪地亲往乳源县请愿。他在请愿中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所有村民抢劫政府之物,派出代表,前去向政府认罪,并全部交还;第二、十五村庄不放火烧,亦将村民耕牛发还,以利翌年春耕,如已被军人宰吃者便作罢论;第三、县府愿将所捕村民,全部释放,并将用具衣服发还;第四、县府出示招安布告,申明凡逃走他方未被拘捕者,赦令不拘,各人归家与家人团聚过年;第五、村民无牛被军人宰杀去的,可向省府在云门开办经已结束之农场借用。”(《年谱》第199页)虚云提出的请愿条件得到省主席同意,问题得以顺利解决。通过这一事件,虚云在村民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村民代表向各村民训话可以看得出来。村民代表向各村民训话的内容是:“各位兄弟姊妹们﹗今日我们能够回家过年,合家团聚,此恩此德,全凭老和尚一力请愿。希望你们世世代代,嘱咐儿孙,忽忘斯德,同时永远拥护云门。假如有任何人欺侮该寺僧人,我们都应同心协力保护他们……。”(《年谱》第199—200页)
我们暂且不管以上事件的性质如何,虚云之所以挺身而出来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与他慈悲救世的佛教信仰宗旨是分不开的。虚云曾说过:“佛教的慈悲教义,就是和平两字的具体说明。保卫世界和平是我们佛教徒应尽的责任。”(《年谱》第269页)虚云对于佛教的慈悲教义不是停留于简单的说教上,而是身体力行于具体的实际行动上,这对于当今提倡人间佛教的主流意识也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虚云这种积极主动来承担解决纷纭繁杂的社会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他的大乘菩萨慈悲精神的写照,也是他的高超的佛法智慧运用于世法的充分体现。“他把佛法这样善巧的应用在世法上,使六祖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个真理又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年谱》第269页)
虚云慈悲济世,弘法利生的事迹,当然不仅仅是上述用佛法于世法的几个实例。诸如此类的事例,枚不胜举。此外,虚云在赈济和捐献上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赈济方面,如“当时日军侵华,国难当头,全国处于抗战救亡紧急关头,虚云提议全寺大众每日礼忏二小时,为我前线官兵祈福消灾;全体大众减省晚食,节积余粮,献助国家赈济灾民。”(《传记资料》上,第183页)“1941年,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甚众,虚云乃将诸方善信供养的果资二十多万元,悉数交予粤省政府,以为赈济灾民之用。”(《传记资料》上,第183页)“云门附近的农民,常沐着这位老人(指虚云)的恩光:每有疾病,则施以医药;有饥馑,则给以食粮;遇事故,则与之排解。寻声救苦,无微不至。”(《传记资料》上,第106页)在捐献方面,如“在此次法会收入净资,陆亿七千六百余万,支出三亿余万。师(指虚云)所收之果金等等,尽拨交法会中,丝毫不取,结存款项三亿余万(以是时币值升,约合港币七万余元)。咸请师意支配,师与诸大师及居士商定,拟尽数拨送名山供养,计分给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西五台、安徽九华、四川峨眉)、八大名刹(宁波天童、宁波育王、扬州高明、苏州灵岩、福州鼓山、宁波观宗、宁波七塔、福州地藏),以及全国大小寺院二百五十六处。”(《传记资料》上,第109页)还有虚云“领导云门寺百余僧众,响应政府增产节约的号召,从事开垦,都有显着的成绩,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又将平日省衣节食的余资,自动贡献国家,并鼓励广州市及韶关市僧尼居士们,捐献佛教号飞机。”(《传记资料》上,第113页)所有这些具体生动的事迹,都与虚云运用佛法于世法的智慧是分不开的。而他这种智慧的来源就在于其定力之深厚。“我尝观自古以来,成仙成佛,这圣贤,为豪杰,其成就之大小远近,莫不根于定力之浅深。”(《传记资料》上,第44页)虚云若无深厚的定力,是不可能成就其善巧用佛法于世法的成绩获得。因为“一遇非常变故,则摇摇无主,识乱神昏。此无他,定力不到耳。”(《传记资料》上,第19页)要提高定力,非下功夫修行不可。在修行方面虚云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净慧法师在《虚云和尚行业记——纪念虚云和尚圆寂三十周年》中发出号召:“在二十世纪末叶之今天,佛教徒应该效法虚云和尚苦行和牺牲,抱定对人对已,善教善导的宗旨。”(《传记资料》上,第194页)从而为创建人间佛教,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应有贡献。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