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西藏面具艺术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西藏面具艺术

 

  西藏面具即根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也依存于人的现实精神需要。在西藏,无论是宗教祭祀,还是民间歌舞表演,乃至节日游园,婚丧嫁娶等,都少不了面具的帮衬作用。西藏面具种类很多,分布广泛,大致可分为宗教面具和民间面具两大类。

  宗教面具在西藏面具中占有绝大比例,这些面具是根据各种神的形象塑造而成的,也称为“护法神”或“金刚神”面具。

  拉萨北郊的色拉寺是拉萨三大寺庙之一,神殿四周悬挂着大小面具百余,面目狰狞,俯瞰尘世。神殿光线幽暗,身临其境会不寒而栗,一种负罪感油然而生。护法神以忿怒相出现,这是因为恐怖的形貌有利于灭除烦恼与邪魔。金刚法舞的最终目的也在此。

  宗教面具与金刚法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藏语称金刚法舞为“多吉嘎尔羌姆”,俗称跳神,大多数寺庙每年都要举行一至二次。跳神是再现诸神众生战胜魔障的过程。跳神中除个别比丘、咒师不戴面具,其他护法神、眷属神及串场人物都戴着面具进行表演。

  跳神活动结束后,所有面具都要悬挂在护法神殿上方,来年跳神再见天日,年复一年。色拉寺达真拉康、特乌拉康神殿中悬挂的百余个大小不同的面具和所有跳神的法器、道具等,数百年从未被移动过。这些面具常年经受烟熏火燎,色泽幽黑,与神殿浑然一色,更显得神秘莫测。

  宗教面具多为硬塑型,立体或半立体,一般是脱胎制作。过去宗教面具的制作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布塑、纸塑、皮塑。还有以藏香料或牛粪为原料制作的面具。在西藏南部地区还流传不少木刻面具。宗教面具中还有部分铜、铁、石刻和泥塑面具,除个别教派使用铜面具,一般多是作为供奉的圣物悬挂。

  民间面具就其量而言不如宗教面具,但它涉及的范围更广。它主要表现于藏戏、歌舞、民间祭祀、说唱表演等方面。

  藏戏的主要特点就是戴面具表演,主要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

  白面具不仅是白色,也有黄色做底的。这种面具上圆下尖成锥型,周围用较长的山羊毛装饰,表演时面具顶在额头。该面具制作皮毛用料很讲究,选用的山羊从小精心照料,不能剪毛,而且要经常梳理,等羊毛长到需要长度才宰杀取皮。

  蓝面具戏较晚于白面具戏,它在西藏的影响范围最广,历史上有名的八大传统藏戏剧目主要由蓝面具戏演出流传至今。

  在西藏,纯民间或纯宗教的事物是难以区分的。民间面具本身似乎与宗教祭祀关系不大,但仍然富有宗教的内在含义。这一现象也是因为西藏特殊的文化背景,即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错综交织而产生的。

  民间面具充分展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是西藏民间面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人分善恶,色归黑白。黑为恶,白为善。无论宗教面具或民间面具,这一概念非常明晰。在不少寺庙的神舞中就可以看到以白黑两神赌胜负的方式象征正义与邪恶搏斗的表演。

  民间艺人对色彩的传统等级地位的理解,为藏戏中各种角色人物选择了具有象征性的面具颜色。如红色象征权利,为国王面具;白色象征纯善,为老人面具;黄色象征先知,为仙翁面具;绿色象征生命,为母亲面具;蓝色为天颜色,也象征天神。

  西藏面具的简拙粗犷之美体现了西藏独有的地域性和自然性。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风格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源于自然,归于自然,这正是西藏民间艺术的特征之一,随意不等同于无意,因为在人的情感得到充分自由表达的同时,也使自我心理得到充实和完善。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