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二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二讲  九月十六日

  【狮子贤义疏】:

  缘觉道之契入如前,今菩萨道者。

  颂云  於谛及谛忍  与智四刹那  道智中见道  所有功德云

  如是云者:道智性之类中,菩萨之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如是所作之忍与智,於一刹那间,在此四者之上,各各分别苦等之谛,及其随行具足清净等相。及利他彼此功德清净俱有修行之所作见知者,是大乘二利见道之名诠也。

  此见道中、种种修法之相云何?

  颂云  如性与觉智(一)  互依故无依(二)    不许分类说(三)  大如量皆非(四)

  无量及无边(五)      彼住於色性(六)(清净) 觉性定等持(七)     取舍皆无作(八)

  修慈等无量(九)      空觉(十)性正得(十一) 摄种种悉净(十二)   忧患诸病离(十三)

  涅槃等执尽(十四)    诸佛护念等(十五)        断命等能止(十六)  种智理中住(十七)

  自住安有情(十八)    及无尽施等(十九)        回向圆菩提(二十)  道智刹那性

  如是等云者:胜义道理如性是也(一)。佛清净所依与能依无实(二),以此之故彼体彼此相数,说有住在不成许可。於色等法界之自性大性(三)(种相不分别也)。彼大性与如性等皆是非量(四)。如当前虚空不可量(五),无边际可量故。如是所云者,於彼苦等之谛相作清净故也。

  於色等自性不可得(六),则常与断之边际性等亦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住者(了知)之法界自性(七),即於色等中间彼真如性,如是决定摄持。如是彼中住者(八),於一切法取作及舍除,以不可得而走修行等。以自性无之胜解而作前行(九),修四无量等之所作也。如是所云者,於彼集谛之相作清净故也。

  色等之自性(十),彼本然自性唯是空性。法界与平等善根之果真如觉性正得(十一)。般若波罗蜜诸对治等(十二),种种一切皆摄。了知如性故(十三),外内忧苦极能息灭,如此所云者,於彼灭谛等之相,能作清净故也。

  唯修无自性及色等及涅槃等现前失实寂静(十四)。般若与方便善巧契入(十五),得佛护念救济覆被清净能作。现前乐欲佛故,於彼作断命等能止(十六)。自於一切种智性中住(十七)。乃至於彼性中为彼图谋创立(十八)。无尽施等愿欲能作(十九)。悉皆回向之道圆满菩提(二十)之所作也。

  如是等所云者,是於彼道谛种种清净相也。如是者是道智之刹那体也。有说云(问):此中文颂所作顺义排列令作奉持耳。(一、)未明宗道之义相。(二、)於彼见道之十六刹那随顺排列随时作法应说者完全未说。(三、)於决定能作分全等之义,应决定如何观察等,颂词文中皆未说明也。

  彼者於此修中(答),各各次第等,未全尽指示之故,云何耶?此为现证次第,分分少亦未得者之说也。故未示教彼宗义别。略显所缘及行相及如何所作等,词句颂文之义,皆如其相抽说也。是见道趣入中先头提起修道名诠之所作也(修道)。是中名诠所作者,少许与调伏果顺业开发,致力容易趣入故,时相应故。

  【清凉记】:

  此道种智见道中唯说旨趣,未说随行,前於一切种智四加行中已广说故。所证之相亦未说,后当说故。此间唯为未证者说。故仅总略显其所缘行相令闻者随此开解。因完全尽说,事所不能,只可抽说。於见道中已说修道之名诠。修道之事,见道中应知。修道见道之事,资粮道中应知。故於修道中,仅说作用,不说法体。自作用乃至清净修道,皆作用也。

  【狮子贤义疏】:

  颂云  诸相自静寂(一)  敬师(二)克烦恼(三)  非人障等除(四)  菩提(五)供赞依(六)

  如是所云者:(一、)心於种种一切行相自在能作,(二、)於善知识等士夫一切恭敬,(三、)贪等烦恼荣耀能克制压伏,(四、)他方所作之患害随行成就违境能灭除,(五、)正得圆满菩提修行实行,(六、)於所依境借事所作能作,如是所作能作六种是也。

  【清凉记】:

  於修道作用,以六法显示:一、“诸相自静寂”,“诸相”即见道所修一切行相。“静寂”即自在能融化解会。二、於善知识等恭敬。三、能制伏烦恼。四、能对治违缘。违缘皆由业力,或由修行所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治之法,於顺逆境有不同之二种慧行刻意。以空义慈悲观等为对治,多不用降伏法。五、於成就圆满菩提之修行能实行。六、供赞所依境。谓能修大般若者即供赞所依境。三宝戒律,坛仪事相,皆所依境借事,普贤十支亦借事修行,由事相修理境易成。

  【狮子贤义疏】:

  由此能作以下之修道,是曰胜解者也。此中分别有漏、无漏二种。有漏者,俱有胜解、回向、与随喜之自意能作。如是所作等,即能行胜解此修道。初道胜解能作所作云何?

  颂云  胜解者自利  自他利唯他  应知此三种  各有小中大

  许各各又三  如小小等别  彼复又三分  说二十有七

  如是等云者:自利及二利及唯利他,於此所缘性相,如何胜解。如其所见之善根,依止修道之法自在所作。而初业者,现不全能作故,差别能作自性,分为三种胜解也。如是各各体上小中大等分别有三种,其中彼彼各各又小中大等分辩又复三种。如是九个三种胜解者,成为二十七也。

  【清凉记】:

  以下修道分有漏无漏二种,有漏修道中有胜解、回向、随喜三种作意。胜解作意者,胜解般若理,以胜解心而起行法。自利即坚稳自行。自他兼利即随顺利他。唯利他即炽然利他。此三种各有小小等九品,故成二十七。胜解者,解此修道二利等及见道五善根等之胜利,主要为修信心。何故须分九品?如此修方细致,不致笼统故。功德要从小的做起,烦恼要从大的断起。於功德好大夸张,於烦恼大的护着不断,即於修行不得要领。若有力量,亦可大作功德。若无其力而炽然利他,实不能利他,而又损害自利,损自利亦即损害利他。故牺牲自己要有适当代价。小中大之分者,譬如於修菩萨戒中,能修一条即是小,能修数条即是中,能全修即是大。发菩提心二十二,地资粮百馀条,皆以此类推。修行者,每日应以小中大之次第,六次检查自己。

  【狮子贤义疏】:

  此为修道之菩萨,生起奋勉欢喜之故,以此胜解於佛宝等发生赞美称益之能作者,是曰赞扬、尊重、供事之业钦承。

  颂云  般若波罗蜜  胜解住类等  於三种九类  赞事意钦承

  如是等云者:如其见闻法相胜解,於般若波罗蜜趣入胜解之意能作,初或二种,或三者,住品分别九类之中,各各九种位次,如其次第,向上复向上,欢喜现实能作故。而复口赞扬,身尊重供事,意极钦仰之乐欲,以彼彼能赞扬等义理。如彼事义,而能正真如其所赞,获得证解(般若)性相所有之法。非是情感爱逊之媚词也。

  【清凉记】:

  自於修行中得益,则能发起真诚之供赞钦承。由修供养赞扬等,更能生起证解。修供养等成就施心之熏习也。初由了解法相而生欢喜,由欢喜胜解而起供赞,又由供赞等事熏习胜解种子,令其相续。久修行者,多抹杀事修,唯趋重理解。凡夫见理有限,无供赞等修行为助,加持力小,则成就缓慢。既能达理,益以事修,如人庄严,加以服饰,更为美好。不然则学般若者多落空洞之弊。

  【狮子贤义疏】:

  如是胜解发生回向,以此二种回向作意,是此安立之名诠也。

  颂云  满分回向别(一)     能作殊胜是   彼所缘无相(二)    名相无颠倒(三)

  练若(四)佛福资(五)     自念行与境   方便(六)及无相(七)  於佛作随喜(八)

  是三界不系(九) 小(十)中(十一)大(十二)回向  安彼於三乘  出生大福性

  如颂之所云者:如其所说,满或分之胜解俱有等能作殊胜(一),且能作无所缘(二)。名相而不错倒(三)。常居净地阿练若(四)。如来善根资粮之自性常念(五)。方便善巧具有(六)。不执於相(七)。於佛所为之精要行为随喜(八)。不系于三界(九)。小的(十),中的(十一),大的(十二),而能出生广大福德性。若能如是所作於中意不挂碍能作者,如其位次,於无上菩提,或於戒等(一)蕴能作回向心。主宰等(二)我性具足真实。於三时中(三)於佛之善根。施等(四)相表(五)之特点。一切道(六)。欲等诸界(七)。十善等诸业之道(八)。诸预流等(九)。无上菩提中住等缘於无所缘(十)。三乘之调伏所作,於诸众生随顺显示能作因之自性(十一)。具足种种一切众生之义利所作无尽之故(十二),於无上正等圆满菩提上能作回向。有十二种能作也。

  【清凉记】:

  回向作意之修道有十二法:一、殊胜之胜解。二、无所缘。三、不颠倒。四、住净地阿练若。净地即无烦恼之心地。五、常念如来善根资粮之自性。谓念如来本生事迹,如遇提婆达多,知世间颠倒,以怨报德,皆此之类。六、有方便善巧。谓通达缘起性空。七、不执一切外相。八、於佛所行之精要随喜。九、不系念於三界。三界莫不是苦故。十、十一、十二、为小中大三,即以三乘善法为回向也。此十二种回向,其所缘者亦有十二:一、无上菩提。二、戒等清净五蕴,此是易起我执之处。三、能作回向心於此不起颠倒。四、有主宰等我性具足,即是烦恼根本。五、缘三世佛之善根。六、於施等善法修行。七、於一切外相。八、於一切诸道。九、於欲界等三界。十、於十善等业道。十一、於预流等果。十二、於无上菩提。於此一切皆无所缘,为於三乘所调伏之众生,能作显示随顺道之因。为利益有情无尽故,回向无上菩提有十二种。

  【狮子贤义疏】:

  如是善作回向之真实,现能增长传布所作,是第三随喜行之能作也。如是云何?

  颂云 方便无所缘  他善根若己  随喜意能作  是此修道名

  如是云者:以世俗谛方便最极欢喜之心,众善根之所缘、乃至於胜义谛之无所缘性之随喜所作清净也。於此中略义者(譬喻能作修道之三种也),第一胜解作意修道之能作者,譬如金师观於金矿发出之井眼,有决定能得现金福德之心,现时能作种种之想。回向修道云何作者,譬如才能技师,虽在淘掘之中,未全获金,决其必得,如法正真努力於圆满菩提之支分能作也。随喜修道之能作者,自他福德所作平等,作获得共利之想。

  【清凉记】:

  随喜作意,即生起欢喜心,内生法乐,随喜即是利益。此科归在福德上修,诚心供赞,即修道位中事,非浅近事也。依世俗谛以方便缘信等善根而修随喜,依胜义谛以无所得而修随喜。

  【狮子贤义疏】:

  以上有漏等修道,以下无漏之修道者,此复二种,其初现在实行,依於性相之修道。

  颂云 此自性定性  一切现为无  法无缘亦舍  能作大义性

  此中所云者:於色之颠倒之见(初句),而彼自性无为也。於他未获得之觉性者,於彼定有,而未证之想(亦无为)。一切法有差别生灭(二句),了解无生之加行,现在一切无为也。如是等自性具足之道(三句),於诸法无所缘性,相应瑜伽,相续出生者,付托修行能作也。即佛之大事能作故(四句),是为能作大义性也。

  【清凉记】:

  有漏修道之后,说无漏修道有二:一、引发修道,二、清净修道。由有漏修道中积集福德,方能起无漏修道。有漏修道中,处处修无所缘,亦兼修无漏,即是保险之法。引发修道分五:一、自性。谓色等自性不颠倒见,即见色等自性空,亦即修道之所见。二、定性者,依馀道不能得之觉性,定由此能得也。三、一切现无为。谓了解一切有差别之法皆是无生。四、法无缘亦舍。谓修此道之诸法,虽无所缘,而於修行者之相续,依次第相应修行,定能生起。五、能作大义性。谓成佛之大义能作。

  【狮子贤义疏】:

  此中於上说之义,全全吸收,悉并摄持,是能获得修道最初之成就,於彼生不生之因,悉皆暗取。疑心想像之门,洗除清净。是最极清净二种之性相也。

  颂云  佛教与施等  凡方便善巧  是胜解等因  贫法诸因者

  谓魔等障伏  甚深法乏解  於蕴等现失  罪友说或持

  如是等云者:(一、)於佛心能作喜悦,及(二、)於施等之到彼岸究竟圆满能作,(三、)寂止方便善巧,以此所作者,士夫之因清净是也。(一、)魔等害伤之所作不知,(二、)於甚深法胜解道胜解不知等,(三、)蕴等现前失真,(四、)不善之恶友随行恶行。未生之因令净也。此等依能得与非能得之因体清净说,於此类中摄取其清净总相。

  【清凉记】:

  清净修道分四科:一、因,於中分二,谓清净修道能生之顺缘及不生之违缘。能生之因三:(一)、能令佛心喜悦,即随教修行也。(二)、圆满施等波罗蜜多。(三)、於止方便善巧。不生之因四:(一)、魔所障伏,伏者为魔顺民也。馀经不许说魔,般若经广说魔事,善知识若不为说魔事,即无方便善巧。魔亦无自性,即是自己五蕴烦恼等魔即是修行之庄严,玉不磨不莹,刀不磨不利。不遇魔事修行无经验,魔亦是引导也。(二)、於甚深法修行次第不知。(三)、於五蕴等执实。(四)、为恶友摄持。造罪者,即是恶友。不听从佛之言教,即是罪行。虽不随恶友之说而行,但闻其言论,亦成种子,故应常发愿不遇恶友。

  以上笔记已经    上师审阅

返回目录

----------------------------------------------------------------------------------------------------------------

更多能海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