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咏给明珠仁波切: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 指挥脑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5日
来源:   作者:咏给明珠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咏给明珠仁波切: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 指挥脑

 

  柴火本身并非火焰。

  ——龙树菩萨,《中观基础智慧》

  现代人普遍都知道,脑部基本上分成左、右两部分,即左脑与右脑。而左、右脑或多或少是彼此的“镜像”  (mirror image,对称的结构),连接着各自的脑杏仁核、海马回,以及负责处理大脑皮质层大部分理性过程的大脑额叶。我曾听过有人随意聊到说自己是“左脑发达”或“右脑发达”,意思是指,左脑较活跃的人通常比较擅长分析或较为理智,而右脑发达的人则较有创造力或艺术天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不过据我所知,过去几年的研究结果全部显示了,人类和其他较进化的物种(比如说,我们的猴子朋友)的两边大脑额叶,在情绪的塑造和体验上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001年在印度举行的“心与生命学会”研讨会中,理查,大卫森教授发表了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卫斯门实验室所做的研究结果。受试者被示以特别设计的照片.以唤起不同的情绪;照片内容从母亲慈爱地抱着婴儿,到意外事故与被烧伤的罹难者都有。受试者在两个月内接受了好几次测验,每次间隔约数星期。实验结果清楚显示,当受试者看到一般认为与喜悦、温馨、慈悲等正面情绪的相关照片时,大脑左前额叶的活动明显增加了,而看到会引起恐惧、愤怒或恶心等负面情绪的照片时,大脑右前额叶的活动就会增加。,

  换句话说,这强烈指出了快乐、慈悲、好奇和喜悦等正面情绪,跟大脑左前额叶的活动相关,而愤怒、恐惧、嫉妒和仇恨等负面情绪,则由大脑右前额叶的活动所造成。这个关联性的确认,代表我们对“快乐”或“不快乐”的生物性基础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而且长远来看,可能还会为发展实用的“快乐科学”奠定基础。这个关联性更立即提供了一个关键,让我们得以了解大卫森和安乐尼·露兹两位教授后来针对曾受过不同禅修层次训练的行者,以及未曾有过禅修体验的实验对象所进行的研究结果。

  这些研究始于2001年,他们向我解释时,将其描述为“试验性研究”,换句话说,就是科学家在发展正式临床研究时,设计用来帮助科学家能以更明确的标准和控制来执行的一种试验性计划。这次试验性研究的实验对象,是一个曾于多位当代藏传佛教大师座下受训30多年的僧人。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试验性研究的结果还不具结论性。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研究成果的检验需要时间,以便整理出未预期的技术性问题;其次,检讨试验性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科学家厘清与研究可能有关或无关的资讯;第三,跟西藏僧人合作时,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常会造成实验对象和研究者之间无法明确沟通。最后一点,也是本书第二

  部最后所提到的,藏传佛教行者必须持守三昧耶戒,除了具格上师之外,不能跟其他人描述自己所体验的实际境界。

  卫斯门实验室这项试验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实验对象30年多来所受的心智训练,是否真的能够让脑部不同区域的活动产生某种客观性、可测量的改变。为了达到这个实验日的,僧人被要求进行许多不同的禅修法门,其中包括了把心安住在某个特定的对境上、生起慈悲心,以及无所缘止禅修等。(参与此次试验性研究的僧人将无所缘的止禅修描述为“当下且开放”的禅修,也就是纯然安住在自心开放的当下,不刻意专注于某个对境。)他先是安住在一个中性状态中60秒,然后再进行特定的禅修60秒,就这样交替进行。

  在这次试验性研究中,科学家以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扫描装置监测这位僧人的大脑,再加上两次的脑电图测量( EEG),第一次用了128个电极,第二次则一口气用了256个电极,比医院一般所使用的感应器数量多很多,而一般医院所使用的感应器,还仅止于测量头皮下的电流或脑波活动。我看到的脑电图照片非常有趣,看起来就像几百条蛇黏在僧人头上一样!这些蛇般的电极所搜集的信息,经过专为卫斯门实验事所开发的先进电脑程序分析,就能产生僧人脑部深层区域的活动图像。

  虽然要花上好几个月时间,电脑才能把这些脑部扫描的复杂数据整理出来,但研究的初步结果却指出,僧人脑部许多大型神经元回路之间活动的转移变动情况。这至少显示了僧人脑部活动的变化,与他应要求所进行的禅修技巧有相对应的关联。相反的,对未受过禅修训练的实验对象进行类似的脑部扫描之后,绪果则显示,在执行特定心智活动时,他们自主指挥脑的能力比较有限。

  前阵子,我在英国向人提起这次实验,好几个人便告诉了我关于伦敦大学的科学家对伦敦出租车司机所进行的一项脑部核磁共振( MRI)扫描实验。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通常必须接受二到四年所谓的“道路知识”训练,才能学会在伦敦错综复杂的街道中行驶。实验结果显示,受测试的出租车司机脑中跟空间记忆最有关的海马回有了显著成长。简单地说,这个研究证实了重复的经验的确可以改变脑的构造和功能。

  能够认出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是拥有脑边缘系统的哺乳动物所特有能力,但无疑地,这种能力有时候似乎是麻烦多于益处。想想看,如果没有脑边缘系统,那么面对每一种状况时,都只用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反应方式决定去杀或被杀、去吃或被吃,这样不是很好吗?不过,如果只用这种简单的求生策略过活的话,那我们的损失可大了。因为脑边缘区域让我们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也让我们能够体验到友情,并组织社会的基本架构,以提供更多安全感与生存条件,好确保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兴盛成长且绵延不绝。脑边缘系统让我们有能力创造并体会艺术、诗歌和音乐所激发的微妙情绪。这些能力当然是复杂且麻烦

  的,不过,每次看到蚂蚁或蟑螂在地板上匆匆爬过时,你也可以问问自己,你想用这种不是恐惧就是仓皇逃生的简单反应方式度过一生?还是宁愿拥有爱、友情、欲望,以及美的欣赏等较为复杂与微妙的感受能力?

  脑边缘系统有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连的功能,而这跟慈悲心的开展大有关系。第一个功能被神经科学家称为“脑边缘共振作用”(limbic resonance),是透过脸部表情、费洛蒙、肢体语言或肌肉位置,以辨认对方情绪状态的一种脑对脑的直觉能力。脑边缘系统处理这些微细信号的能力快得惊人,所以,我们不仅能够迅速认出他人的情绪状态,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我们没有训练好自己以纯然的注意力去观察自心的转换与变动,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脑边缘共振的过程是不自觉地发生,而这种脑对脑立即的调整能力,展现了脑部奇迹般的灵敏度。

  第二个功能指的是“脑边缘修正作用”(limbic revision),简单地说,就是“能改变或修正脑边缘区域之神经元回路的能力”。这种修正作用可以透过人来进行,比如上师或治疗专家;也可以直接透过演练一套相关指令来达成,比如修车指南或组合秋千指南等。脑边缘修正作用的基本原理是,脑部这个区域的神经元回路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经得起改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你跟朋友谈到你刚认识了一个很喜爱的对象,才说到一半,朋友就回了你一句:“我的天啊!这种人不就跟你上一个对象一模一样吗?你难道忘了那段感情带给你多少痛苦?”让你开始重新考虑是否继续这段新感情的,未必是朋友所说的这些话,反倒可能是他说这话时的语调、脸部表情让你下意识地产生某种程度的警醒。

  而禅修,尤其是“悲心”的禅修,似乎创造了新的神经元传导路径,大大增强了脑部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产生了科学家所谓的“全脑运作”( whole brain functioning)。

  然而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我可以说悲心的禅修培养了对各种体验的本质更宽广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来自卸下心对自他二元分别的习性枷锁——这种心识的分析层面与直觉层面的统一是大快乐,也是大解脱!

  透过对他人生起慈心与悲心的训练,我们就有可能更具觉知地来整合脑边缘区域的运作过程。安东尼·露兹与理查·大卫森两位教授早期针对脑部扫描所进行的一些研究的发现之一就是,无所缘悲心的禅修(我曾参与此实验),即空性与慈悲相结合的禅修,大大增强了所谓的“伽玛波”;这是透过脑电图所测量到的脑部电流活动的一种变化,反映的是脑部各个不同区域间的资讯整合。伽玛波是·种非常高频率的脑波,通常是与注意力、感知力、心识,以及本书第一部曾探讨过的神经元同步有关。许多神经科学家认为,伽玛波代表了横跨脑部大范围区域之间,不同神经元自发性地同步沟通时所产生的活动。

  初步的研究指出,长期禅修的行者自发地展现了高度的伽玛波活动,显示禅修时,其脑部已达到更稳定合一的状态。然而,由于神经科学与其研究所需的科技尚且在萌芽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也还不能断言,禅修真的可以增强脑部更大范围间的沟通。不过,先前提到的伦敦方面所做的出租车司机研究,似乎显示了重复的经验的确可以改变脑部结构,所以这也意味着,专注于念头、情绪和感受等体验的清晰通透,很可能也会转化脑部的相关区域。

返回目录

-----------------------------------------------------------------------------------------------------------------

更多咏给明珠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