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观音菩萨与亚洲佛教(巴宙)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0日
来源:   作者:巴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观音菩萨与亚洲佛教(巴宙)

  提要

  在整个东亚,观音菩萨一直是大乘佛教道场里极受欢迎的一位。中文称之为观音,日文叫做观音圣者,我们将集中于下列各章的讨论。

  一、观音菩萨的来源

  关于观音的来源,观音菩萨授记经指出其神话与秘密的综合性。该经称说他是释迦佛精神上的同时人,而净土与印度的住世佛发生了交通与联系。同时该经又说他将承继阿弥陀佛。

  二、观音与佛教哲学

  下列三部佛经:如幻三昧经、妙法莲华经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供给我们观音与哲学含义多余的彻底认识。此诸经典解释圆满智慧与慈的大乘德性。在象征方面来说,观音成为此诸理想的化身。于其无边智慧与慈悲他取得宇宙性的地位而超越时间与文化的界限。

  三、历史事实及圣地

  基于汉译梵典如莲华经及阿弥陀经等,很显然地约从公元二世纪至五世纪顷观音在民间的崇信逐渐开始普及。

  p. 60

  其后当法显与玄奘游历印度时于其游记中他们提及若干圣地是供献给观音菩萨。此外,约在六世纪顷中国的普陀山成为与观音有关的著名的朝礼圣地。同样地,在拉萨的达赖喇嘛的住所是被称为补陀罗宫以资敬仰。

  四、心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

  一般而言,人类面临着许多挣扎与变异,诸如自然,社会与生理各方面的危险。在此紧急时期对观音救护神通力的信仰,能给人以必需的力量及希望,因而促成适宜解决的可能。在此种信仰与积极思想的交互作用中,心理与宗教的互相影响关系遂得以完成。

  五、观音与亚洲美术

  在印度、此菩萨是以男性型出现,女性形相很显然地为中国独创。约在五世纪顷因密宗的发展,关于他的美术造型衍进为各种形状,多彩多姿,结果成为七观音系统:一、圣观音。二、十一面观音。三、千手千眼观音。四、羂索观音。五、如意轮观音。六、准提观音。七、马头观音。但是,传统式的人型总是为民众所喜好。

  六、观音与民间宗教

  以观音为中心的民间宗教之形成依靠着佛教信仰与修持的建立。因此,女性型的观音不能早于五世纪或六世纪。本章讨论及若干观音在民俗方面的举例。这包括鱼篮观音,西藏的多罗及观音对日本长承姬的显圣。

  结论:于我们检讨观音在神话上,历史上,宗教上,哲学上,心理上及美术上的各方面,那表示他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于若干世纪以来他赢得大众的心悦诚服。此种趋势,我们相信是会持续于未来世。

  p. 61

  梵语Avalokiteśvara一词在汉文中有下列几种不同的翻译:一为「观世音」意为观见世间呼唤的声音,二为「观自在」意为自由无碍的观察。另外中文称他为「观音」,藏文称他为「多罗 Tārā 」,日文称他为「观音圣者 Kwannon-Sama 」。在大乘佛教圣贤道场里的大菩萨们他算是最普遍与最受恭敬的一位。于若干世纪以来他都是很显著地出现于雕刻、绘画、诗歌、小说、民间故事及其它传播方法。根据通俗小说西游记每当孙悟空,这位神通广大玄奘大师的弟子(他又被称为孙猴子)与其多具神变的劲敌战斗,至束手无策时,他必至诚祷祝请求观音菩萨的援助。据说每次都是有求必应,如愿以偿。因此,玄奘赴印度的求经任务得到圆满的完成。若提到现代亚洲历史,现正旅居于北印度的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是被认为观音菩萨的转世[1]。这样,他是一位活佛,在逻辑上观音现时是生活在我们的人间世。

  本文作者拟检讨与观音有关联的神话、历史、哲学、心理以及社会救度的各方面。从这些发现当中,我们或许能对观音崇拜在东方艺术、文学、哲学及民间宗教上所发生的巨大影响有较明晰的了解。我们希望在各种现成的重要数据当中能作充份的采用。

  一、观音菩萨的本源

  观音的传统形像见之于绘画或雕刻的是与一位相貌庄严的印度君王相类似。若他是以女性型出现,则菩萨是具有东方淑女的尊严,仁慈和优雅的特色。这种描述很可能使人提及他的出生的日期、地点及国籍的问题。去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的讨论或可以解释此事所涉及的困难点。

  约在公元四二○—四三○期间梵本「观音菩萨授记经」被昙无竭(法勇)译为汉文[2]。在此经中乔达摩佛陀初次揭示观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于他的过去,据说他是属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威德王统治时期。该时期的人民属于化生,

  p. 62

  不需要饮食,只是以禅悦为食。如此情况下他们是没有男女分别意识的。一天当该王修习禅定时,在他的床座两侧出生了两朵莲花,从此花中很神奇地出生了两个小孩子,一名宝意,一名宝上。后来该世纪的一位佛陀教诲他们去发菩提心及救度众生。结果他们中的前者成了观音菩萨 Avalokiteśvara,后者成了大势至菩萨,他们均住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Sukhāvatī。根据此经,此极乐世界是处于西方,如要到达该地,人们要经过十万亿佛土。该经又说借着乔达摩佛陀的神通力,净土的人民能看见他及其在印度的弟子,而印度的人民也能看见净土的人民。此种精神上的交通感动观音与大势至两位菩萨用其神通力旅行到印度向佛陀致敬,并变现四十亿以七种无价珍宝所装饰的宝台。最后乔达摩佛陀为观音授记说他于阿弥陀佛涅槃之后将证佛果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他的国土是以七宝庄严,甚至用恒河沙数劫的时间也说不尽其光彩华丽。同时大势至 Mahāsthāmaprāpta 菩萨也蒙佛授记说他将来也一定作佛。[3]

  如果我们的假设是正确,这提示在纪元前五世纪释迦牟尼生存之时,观音是他的精神上 Spiritual 的同时代的人物。印度的住世佛与净土的菩萨们建立了交通。复次,据说观音将于很远的未来世继承阿弥陀佛,因而他将拯救生灵。

  上面所述各节对于过于考究的人或许不会十分满意。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为佛经中的描述,是把历史与神话的成份两者都包括进去。在我们来说,去了解历史事件是很容易,因为我们能对时间、处所及某些人的行为等等作正确的肯定。但对观音所住的净土,因其用天文学数字所计算的遥远路程,从印度到彼处要经过十万亿佛土(100,000 billion kingdoms away from India)那是非我们所能了解的[4]我们所能了解的。我们是否应假设它是存在于辽阔的天空,或者它只是一个空想?此问题是不易回答。关于此课题,以后将再讨论。

  p. 63

  二、观音与佛教哲学

  从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此经亦名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我们知悉观音的本源及其将来的前途。[5]此经又说因他已证得如幻三昧 Māyopama samādhi 他能变化各种众生的形相而为之说法。因他这样做,他们能建立功德善业基础而取证正觉。去成就此三摩地及获得智慧,人们于内心及外境必须要超出三界。[6]此即是说,既然诸法由因缘而生,若无因缘,即无诸法。此亦揭示,在这种情况下所生出的任何法即等同于无所生。当人们能理解无生法的现象,他们或可进入真实的菩萨道,此亦名为进入救度人类的大慈悲心。能这样了解教理,人们会体认一切如幻诸法皆由心,幻想及戏论所生。实际上这种现象究竟是空虚无实。[7]

  上节所述关于如幻三昧及观音伟大的智慧的含义颇能与上座部因缘所生的教义,中观的空 Śmnyatā 及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谛的教理相比拟。很明显地它是与大乘思想有相当关系。至于救世度人方面,我们将提及另一梵典,那即是妙法莲花经。此经中的普门品是供献给观音,陈述他的神通变化及其救人类出诸苦厄的悲悯心。因此观音是被称为大慈大悲的救主。

  另外一册较短但颇重要的梵典是叫做般若波罗蜜多经[8]。它是被认为各种般若经的重要原素。该经述及当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Prajñāpāramitā 时他照见五蕴 Pañcaskandha 皆空而度一切苦厄。此可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均等概念见之。其次它又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五蕴(色,受,想,行,识),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亦无从眼识至意识的其它等等。」除否定心理与物理上的现象外,此经更否绝早期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及十二因缘。它们是被认为非有非无。复次它又说:无智慧,无取证,因为无物可证 。

  p. 64

  以超越经验的真理来说,那是不容有俗谛的分别和区分。由于观音的甚深智慧,他已实证实相真理 Truth of suchness 及绝对自由。

  上列各种经典颇有提示下列各点的趋势:如幻三昧经与妙法莲花经是集中在与观音菩萨有关的玄学上、精神上与度人救世的各方面,而般若心经是着重在相对否定哲学 Relative-negativity 及湛深智慧。这样看来,禅定、救人主义及智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或许注意到大乘佛教的主要目的为获得甚深智慧与悲悯心,因而人间的苦难或可消灭殆尽。观音是使此理想变为事实的象征。此地我们看出这位菩萨的雄厚实力及其深受民众的顶戴。

  若上面的观察能获得允许,则关于观音的国籍、出生地点与日期等是不关重要。因其是智慧与慈悲的化身 Embodiment,他是生存在任何处所及在我们心中。

  三、关于他的史料及圣地

  探溯有关观音菩萨的佛典翻译获得历史材料纪年的次序。从此人们可以知道观音传说的古老。在公元一八五年译出的成具光明定意经是「观音」一名出现于汉译佛典最早之一[9]。此经为支曜于汉灵帝中平二年译出。但是,此时的「观音」为一群「明士」(居士)之一,他们赴迦毘罗卫 Kapilavatthu 聆听释迦牟尼说法。因此,此地所说的「观音」与那位成为印度,中国及其它国家所敬礼对象的大菩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在公元二世纪之末及三世纪之初,佛教传教士先后从西域来访中国,支谶于一七八—一八八,康僧铠于二五三及支谶于二二五—二五三(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他们个别地将不同的无量寿经 Sukhāvatī-vyūha-sūtra 的梵本译为汉文(大正藏三六○,三六一及三六二号)。这些佛典很称叹阿弥陀佛及其两位随侍大菩萨观音与大势至的慈悲与相好庄严。很显然地,在这些经中阿弥陀佛是获得全部注意,而两位菩萨不见得有甚么重要。约在公元四二四初期(元嘉之初)

  p. 65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三六五号)被疆良耶舍译为汉文。在该经之十三种观想法中,有一个观音观想法。该经以天文数字来陈述观音的殊胜特色,诸如他的高度、容貌、毫光、天冠、圆相、无数化佛与菩萨及其它与其神通有关不可思议的现象。这种栩栩如生的缕细描绘激动起信徒们的幻想。在此种情况下,人们觉得他们是与这位大悲圣者两相会见。结果这对观音在中印艺术型态的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复次,几种妙法莲华经被译成汉文,竺法护的约在二九○—三○六年之间(大正藏二六三号),鸠摩罗什译于四○六(弘始八年,大正藏二六二号),阇那窟多译于六○一年(大正藏二六四号)供给我们关于这位大菩萨的许多丰富资料。在该经的普品门,据说任何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称念菩萨之名求援,大悲观音一定拯救他或她出离火灾、沉溺、野兽、天灾、囚狱、阴谋及其它各种苦难。为了说法教化,他会变化作各种身相,诸如:国王、宰官、婆罗门、男人、女人等等,这是叫做三十二变化身。[10]

  根据无量寿经及妙法莲华经的翻译,我们认为约从纪元第二世纪至第五世纪的初期,认观音为教主的信仰开始形成,而在七世纪及其以后,它发展成为在印度与中国宗教虔诚最普遍的形式之一。此为下列各点所实证:

  法显大师,中国著名的旅行家,于公元五世纪的初期,(四○○—四一六)游历印度。当他在中印摩头罗 Matura,他观察及该地的佛教徒去尊敬佛陀的大弟子们有着特别的选择。大乘学人选观音及文殊师利为他们的敬礼的对象,而比丘尼们则选取阿难作她们的尊敬的守护圣者,因为阿难的从中调停,才使得佛陀准许女人剃度出家,参予僧制。[11]而法显本人,在其返国的海程中,他曾两次向观音菩萨祷请求援。第一次是他所乘的商船为大风所破损,船漏水入,大家恐怖,命在须臾。第二次为所乘船遭黑风暴雨袭击,船上每人皆生大惊怖。有些乘客归罪于法显并提议把他投入水中。幸亏一位主持公义的信士的抗议,他的生命得以保全,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能默念及那载于妙法莲华经中观音大士的希望之福音。[12]

  p. 66

  元代观音菩萨圣像

  玄奘大师,这位杰出的梵典翻译家及有名的印度旅行家,告诉我们在印度各地对观音尊敬的精舍与寺庙。于其漫长岁月(从六二九到六四五年)在印度朝山进香的时期,他注意到在下列各地的观音圣像:

  北印度:乌仗那国,迦湿弥罗国,迦毕试国。[13]

  东印及中印:羯若鞠阇国(曲女城),摩揭陀国(罗释迦伽蓝,菩提伽耶,菩提树侧,那烂陀,迦布德迦伽蓝附近之孤山,伽摩缕波,及在奔那伐弹那国之跋始婆僧伽蓝。[14]

  南印度:驮那羯磔迦国(亦称大安达逻国),建至补罗城及秣刺耶山。[15]

  西印度:摩诃剌侂(孟买地区)[16]

  上列名单披露了在公元七世纪初期观音普遍地受人敬仰。据说信徒们能亲睹菩萨的显灵[17]。一次他现身于海外的锡兰。

  p. 67

  为了在镜中看见观音圣像,该国的国王遣人往印度四处搜寻此像。结果他们发现菩萨的像手执莲华及顶上有化佛一尊。他建筑了精舍一座来供献他。后来印度国王们在这精舍内继续维持香华供献等事[18]。

  至于此菩萨的永久圣地的场所,故老相传在印度和中国有两三处。在南印的建至补罗及达罗毘荼之秣刺耶山附近有一座普陀洛 Potala 山。在该山的山顶有一巨湖,其冰清玉洁的水向南流入大海;湖侧有石宫一座为观音的住所。有时他会从此游行到其它地方。虽然有许多人不顾生命危险爬上山顶希望能一见菩萨,只有极少数能获得成功。相反地,凡住在山下的人们若祷祝请见,大多数能见其以大自在天 Maheśvara 或裸体外道的形相显灵出现。不幸的事是关于此圣地的其它细节是不见记载[19]。

  观音在中国的圣地是位于浙江省的宁波。它是叫做普陀山,为一约有三十英哩直径的海岛。该岛有若干寺庙及洞窟冠以菩萨及其同事的名字,诸如观音院、宝陀寺、潮音洞、善财洞等。根据佛教史籍,在梁代(公元五○二—五五七)有日僧慧锷者从五台山携观音像一尊搭船巡海道返日本。当其在普陀山附近时,所乘船被风浪毁坏。他祈祷观音求救护,结果竟安全登陆。为表示感谢,他把圣像送给岛上居民张家供奉。后来张氏将其住宅改造为精舍,名曰观音院。此或许为普陀山的早期创始。

  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一○八○)王舜封奉命出使高丽,于航行中遇大风暴,他的船又受巨鳖攻击,生命危殆。在此紧急之际,他忽然看见观音显灵,以其殊胜宝相庄严从普陀洞出来。他向神宗皇帝呈奏此事,该皇帝赐给匾额一具名曰「观音宝陀」。从此以后,来自亚洲各地诸如朝鲜、日本、越南、泰国、马来亚等等的外国旅行者,当他们经过此地及每有苦难时,他们都向观音祈祷[20]。

  在西藏观音是被认作护国神,而其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Oṃ maṇi padme hum』」是家喻户晓。这样,达赖喇嘛在拉萨的住所是叫做普陀洛宫[21]。复次,人们相信达赖喇嘛是观音转世。在西藏艺术方面此菩萨是以男性型出现。

  p. 68

  这样,我们可以说观音的无处不在仍然是被印度、西藏、中国、日本及其它亚洲国家的人民感觉到。

  四、心理与宗教的交互影响

  一个人出生以后他要去面临着人类生存的事实,那即是生存的问题。一般说来,生活是一系列的在善与恶,快乐与愁苦、富裕与贫穷、尊荣与耻辱、成功与失败的两极间的挣扎。那适用于任何人,不管他的国籍、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种族关系及其它考虑等等是怎么样。唯一不同点为在某种情况下有些人是比其它的人较为幸运。此种徼幸的成份及希望的虚幻无实是在直觉 Intuition 与宗教信仰的境域之内。换言之,若一个人对自己有希望及信赖他人或他物的权力,勿论是真有或托诸假想,都是比自己的强大,则他或许能获得所想望的目标。若这些意见是被认为合理,我们将讨论与观音救人慈悲有关的社会心理成份。

  自太古以来人类常需要援助及保护。各种天灾如大火、大水、地震等非人力所能控制。它们时常威胁我们的生活,及把我们囚禁在恐怖之中。若有人能保护我们及给予保证,则我们将会感到安全。在这些情况下,观音执行了救主的职责。他是号称为施无畏,把群众从下列灾难救出:

  1 救出火灾。

  2. 救出沉溺。

  3. 救出大海灾厄。

  4. 救出死刑。

  5. 救出枷锁囚禁。

  p. 69

  6. 救出恶鬼

  7. 救出怨贼仇人

  8. 救出贪嗔痴三毒

  9. 救出有害阴谋

  10. 救出野兽

  11. 救出毒蛇及腹蝎的进袭

  12. 救出风暴及中电

  13. 救出讼狱

  14. 救出兵灾

  15. 救出咒诅[22]

  上列各项是与自然、社会、道德及生理灾患有关。它们经常威胁我们,而我们是束手无策。上列的名单并不曾包括一切。但法华经说观音是「能救世间苦」[23]。这或能包括汽车肇事、飞机失事、火车出轨及飞机被劫持等等。若我们接受观音是慈悲与希望的象征 Symbol 及若我们坚信尚有一线希望,则积极思想 Positive thinking 的态度会促成其事而获得所欲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之得救是因我人之心,奇迹的本源与对观音菩萨的信仰相连结起来。若人顾虑到观音的神话方面的特质,那并不关紧要。心能创造各种奇迹。我们的求生存的坚强意志是去接收圣恩的先决条件。

  关于观音的三十二变化身,其含义不在于他能化身为男人、女人、天神及阿修罗等等,而是在于亲切关心去寻找他们,向他们说法及救之出离生死轮回的重要性上。此为菩萨的无量无边的慈悲,其神通力只是完成其目的的工具[24]。

  p. 70

  其次,他能给人以不同的愿望,这包括求男得男,求女得女。[25]

  若把人类的孤弱无力与观音的大威神及慈悲相比较,则人们有依靠慈悲为怀的观音的天然趋势。这是一股使人心与宗教信仰相团结的大力量。这是第一步,结果它导引入于不可知的境域里最高的失去知觉之识 Supreme Uunconsciousness 。这样,我们或可说观音创造了诸种奇迹;同时我们也可以说因心之活动,心创造了各种奇迹。

  五、观音与亚洲艺术

  像一位魔术师、艺术家的幻想能造出实际上是不生存的景象。此项原理可应用到观音的艺术表达方面。它起源于印度,普遍流行于东亚,尤其是净土宗的信徒们。因观音是侍者菩萨接引亡灵入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人们对其礼敬是相当深厚。其次,阿弥陀佛是以给信徒们于死后一所永久安息的位置著名,而观音菩萨是以解救人间痛苦为怀。他聆听人们的悲哭及寻声救苦。他是时时准备及无所不在。因我们常遭受危急及痛苦,观音的救助是急需与无止境。这样,观音在民间佛教是最为普遍的一位菩萨。为欣谢他的仁慈努力,他是被描绘为一位相好庄严的印度君主,或是一位慈祥温雅的中国公主。[26]此两种型式若干世纪以来都很普遍。但是,应注意的事是在印度此菩萨常以男性型出现。因此,其女性型是中国人的创制。这或许基于妙法莲华经所载,为了说法他将以男身或女身出现。[27]那或许为极普遍的妙善故事所影响。她是一位省长的女儿,或是一位公主。因她是被从大火中解救出来,她被提升到女神的地位。这样她就与观音合而为一以救度人类[28]。因无史籍来实证此故事的时间与处所,其真实性是不能成立。

  根据早在仁寿三年(公元六○三)信士成陀罗请人为其亡女阿嬃画此菩萨圣像一帧以女人型出现的事实,那揭示在六世纪的中国此种趋势是甚为流行。

  p. 71

  [29]

  如上所述,在传统的佛教艺术上,此菩萨是以或男或女的身型出现。他站立或作各种坐的姿势,于其顶上有一化佛。他的手中握捉下列物件,如莲华、杨柳枝及净水瓶,各物均有其特别意义。莲华为出于污泥而不染,是智慧与清净的象征。人之本性原来是清净与善,他会一定证取佛果。净瓶在印度原来是用金属品制成的澡罐,它表示用洗濯罪垢污秽来使心净洁。在东方美术上它变作了甘露瓶,菩萨用以医治世间的疾病及导引民众至于不死地位。杨柳枝是中国观念与疗治和澄净有关。在许多中国绘画里,我们看见他把柳枝投入净瓶里而遍洒甘露,向人祝福。[30]

  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供给我们许多图画材料,尤其是菩萨救度遭难者出于灾患之各种活动。宋代(九六○—一二七九)有名画家张胜温曾绘制八难图,那即是﹕冤仇、水灾、恶象、火灾、野兽、毒龙、劫贼、囚狱等。除了「象难」一事外,他对经中所叙述的是很相近。[31]因其是与本生经 Jātaka 故事绘画相类似,它们在民众的心窝上给了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帮助他们坚凝其对观音的敬仰。复次,佛教徒相信写经造像会对某个人或其已故亲属积聚功德。于公元六○三成陀罗请人用绢画观音的像可以支持这个理论。因此,佛教艺术的作用不专是为了美的欣赏,而是一能引人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的宗教表情。

  约在公元五世纪顷因密宗的发展观音造像的艺术遂变成繁复与神秘化。在此时期此菩萨被绘画为多头多臂,甚至有千手千眼,这与传统的型式迥不相同。结果它发展为七个观音的系统,即:一、圣观音(或圣观自在)。二、十一面观音。三、千手观音。四、不空罥索观音。五、如意轮观音。六、准提观音。七、马头观音[32]。每一位观音的含义或可简单地述之如下:

  一、 圣观音──此为观音的基本形相有一首两臂。基于此主要来源其它各种形态遂逐渐出现。

  p. 72

  二、 十一面观音──如名称所示,此观音有十一面。其安排方法因人而异,最普遍的为三个行列各有三面,其第四行与第五行各有一面,或是在主要的头面上有三个行列共十面。[33]此地他是以两臂,四臂,八臂或十六臂执持各种器物,包括莲华与净瓶。此像的含义为他能看到任何方向,并能立即寻声拯救。另一解释为最初的十面代表十地(Ten bhūmis)而第十一面则代表究竟佛地。如此,此菩萨是已证取圆满智慧,解脱及最上正觉。根据玄奘所译的十一面经,其造像的特点为﹕『当前三面作慈悲相;左边三面作瞋怒相,右边三面作白牙上出相,当后一面作暴恶大笑相;上一面作佛面……』。[34]

  三、 千手观音──完整的形相是具有千手,千眼及执持千种物件。但由于设计的技术困难,它已简化为四十只手与眼。这是基于众生分列为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与天的理论。每手的慈悲关怀及二十五有。如是,40×25=1000 即是在象征上千数的同等。复次,「一千」表示一巨大的数目,那与东方概念「万物」相似,实有数不清的意思。换言之,它好像是说:「有这么多手和眼,为众生的利益起见,此菩萨能看得更佳与做得更好。」[35]

  四、 不空羂索观音(Amoghapāśa)──命名之意为「羂索」喻菩萨之四摄法,用此以钩取人天之鱼于菩提之岸,一定有所获,故曰「不空」。其形像有三种说法:(一)三面十臂,(二)三面六臂,(三)一面四臂。另一说他有一面或三面、十面、十一面等,并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八臂或三十二臂等。但普通所见多为三面六臂或一面八臂。诸像之共同点为他必定有一羂索。[36]

  五、 准提(Chūndi)观音──此地菩萨被提升为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之母的高位。「准提」译为「清净」,赞叹心性清净之称。普通的造像为一首,三眼及十八臂。每手执持不同对象,包括莲华与澡罐。其手腕以白螺为钏,一一手上着指环﹔其臂上之钏,具七宝庄严。准提被尊为佛母是台密根据七俱胝佛母准提经之经名。日本东密以之为六观音之一。

  p. 73

  [37]

  六、 如意轮观音──(Cintāmaṇi-cakra )此观音手持如意宝珠表示他能满足众生祈愿;持宝轮表示大转*轮。依照印度传说古时之转轮圣王拥有七宝,宝轮是其中之一。因积德所致,藉此以王四天下。此菩萨普通是以三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或十二臂出现。但最普遍的造像为六臂。[38]

  七、 马头观音──(Hayagrīva )此菩萨为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亦名师子无畏观音。他是畜生道之教主及无量寿佛之忿怒身,因其是以观音为自性身,以马置于头,故曰马头观音,亦曰马头大士。马头之其它含义为:如转轮圣王之马宝能飞驰环宇,顷刻而返,并威伏天下。[39]这表示他是跋涉生死大海,摧伏四魔之大威力,大精进力也。在造相方面此菩萨作赤肉色大忿怒之相,三面,牙在唇上。头有白马之形如轮王宝马。此式的观音在中国不多见,但在日本则较为普遍。[40]

  上列的各式观音的艺术形状均基于印度密宗的传承。若干世纪以来以石、玉、金属品,丝、纸、木料、泥磁的媒介物出现。对于在中国、日本或西藏信仰密宗的佛教徒来说它们是拥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普通人较爱好我们惯常所见的传统式的人形。那些多头多臂的形像似乎是奇怪诡异。他们虽然对这些造像致敬,或许难免有一些将信将疑的意思。

  六、观音与民间宗教

  从时间上看观音在民间宗教方面应是比较晚出。它要倚靠佛教教理,仪式,信仰,行持等之建立,包括如妙法莲华经所载三十二化身的理论。考虑此点,则敬仰女身型的观音不能早于公元五世纪或六世纪。女身型是慈悲和柔和的象征,而母亲和公主样的人物最能代表这种优美德性。当调和的趋势 Syncretic trend 既已开始,把观音的造像描绘为鱼篮观音,

  p. 74

  送子观音,妙善公主或美丽的多罗 Tārā 的心理上的要求遂油然而生。此诸形相加强信徒的幻想,由此而扩展在民众中对观音的信仰。我们将讨论三个女身型观音的举例及其在民间宗教的含义。

  (一) 鱼篮观音──此像亦被称为马郎妇观音,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据说于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菩萨欲在陕西对民众宣化。他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少女[41],见了伊的绝世美貌,许多少年想娶她为妻。她向求婚者说若有人能在天亮以前背诵普门品则她将嫁给他。到了次晨能诵者有二十人。她于是提议,在同样情况下,去背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次及格者尚有十人。最后她请求他们去背诵妙法莲华经以三日为期。因该经共有七卷,只有一位姓马的青年获得成功。她感到满意,愿结秦晋之好。少年遂具礼成婚,宾客临门庆贺。尔时新娘忽患暴疾,客未散而女死,大众悼叹,乃即近郊埋葬。数日之后有一老僧持锡叩谒马氏并访女之葬所。彼以锡拨墓,其尸已化,唯黄金锁子之骨尚存。此际僧以锡挑骨示众曰:「此圣者悯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耳。宜善思因,免堕苦海﹗」说毕,他即飞空而去。[42]

  吾人应注意者为「鱼篮」一物不曾与这个故事有连带关系。[43]那或许是一较晚的成分加入观音的许多活动当中。

  关于鱼篮观音的课题,台湾故宫博物院保存着两件很有名的绘画,它们是元代赵孟俯与明代吴彬的作品,在第一张画里她是以一位左手持鱼篮,右手握念珠的温雅的淑女出现;而第二幅画则是善财童子执持鱼篮。她的发辫很文雅地垂到颈边,而伊的双手则捧持圣典靠近胸际。伊的衣服与一般传统画比较起来是有着特殊格调。[44]

  (二) 西藏所传的多罗(Tārā)──多罗(亦称为度母)在西藏佛教里是观音的女身型。她有绿度母与白度母两种形相。除了坐的姿势外,它们间是没有多大分别的。白度母的额间有一只眼,而每只掌心也有一只眼[45]。依照西藏民俗的传承,伊是从观音悲悯人世苦难淌出泪珠而降生。[46]在西藏艺术方面,她是被描绘为满面笑容的主妇,

  p. 75

  或是一位娇好的少女。为了响应信徒们的祈祷,她拯救他们出于灾难及满足其需求,包括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伊之若干奇迹举动反映出载于莲华经的陈述。[47]原来她是被住在西藏、蒙古、尼泊尔及喜马拉雅地区的民众所敬仰,但是现时马来亚的华侨亦对伊至心归命。向伊祷求的事项计为﹕寻获逃奔女儿的下落,在营业上获得成功以及其它琐事。[48]很可能他们想把多罗证同为观音。此两种型式,中国的观音与西藏的度母均是 Avalokiteśvara 的化身。人们不应把观音当作女人看待。超脱尘世的神灵 Spiritual divinity 应无性的分别的。在另一方面言,即使在今日,在印度、西藏、蒙古、柬埔塞及其它的地方的人民仍然承认观音是一位男性菩萨。[49]

  (三) 长承姬与观音的显灵──根据日本历史约在七世纪初圣德太子曾为法华经作注,且是观音的信徒。[50]我们猜想,在若干世纪以来,观音的大慈大悲是颇为日本人民所周知。现代,矗立在东京近郊的观音大士的巨型造像应为此假设的左证。下列的故事或许不能招架历史批评的考验,但它供给了丰富的消息关于八世纪日本高级社会里对观音的礼敬。此故事的大略如下:

  长承姬 Chūjō Hime 为日本八世纪时很有权势的显宦藤原丰成 Fujiwara Toyonari 的女儿。但在幼年即遭丧母。伊的后母很虐待她,于是伊逃奔至纪伊 Kii 的云雀山,伊的父亲费了两年的时间始寻获出伊的下落。稍前其父为伊安排好去出嫁与在位的日皇,但被伊拒绝。她进入了太和的对间寺尼庵虔诚奉侍阿弥陀佛来代替之。一天伊要求阿弥陀佛一定要显圣,否则她将绝粒而死。据说弥陀与观音均大发悲愍,化身为一位长者及一位织女。在伊的面前他们示显了许多奇迹。此故事并提及长承姬的母亲是观音的转世。[51]

  上列的各项逸事系来自三个不同区域:中国、日本与西藏,但普度的福音则确实相同。那是这位菩萨的几乎不可能的使命 Mission Impossible 导引大家趋向解脱。因此,若世间有任何人是被苦恼所困而悲哭求援助的话,那末,

  p. 76

  他是会生存在我们之间的。

  在中国佛教典籍里诸如:三宝感应要略录(大正藏二○八四号),弘赞法华传(大正藏二○六七号),法华传记(大:二○六八),冥报记(大:二○八二),及高僧传各集(大:二○五九,二○六○,二○六一及二○六二号)等曾提及类似观音显灵的故事及各种救危拔苦的工作。它们均注重此菩萨的慈悲,有求必应。

  上来各节讨论及观音在神话,历史,神学,哲学,社会与宗教关系各方面,我们所得到的了解为观音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 Symbol。藉慈悲他把我们于现世从诸苦难解放出来,用智慧他把我们从无边的轮回 Samsāra 转向到涅槃。无数世纪以来此诸理想皆表现于绘画,雕刻及俗文学。依照有创造天才的艺术家的幻想他是以男身型或女身型出现。因这位菩萨有变化神通,及其主要关怀是要把我们指引到解脱之道,他想要以任何身型出现,实际上是不关重要。由于美术与文学的传播,一般人很相信菩萨的救世恩情。因此,在亚洲各地他之「无所不在 Omnipresence」是深深地刻镂在民众的心坎里。若干世纪以来他总是受到最虔诚的敬礼。我们相信于未来世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恭敬供养是会长远继续下去的。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五日,美洲

  (本文初稿系用英文写出)

  [1] 「慈悲瑜伽」John Blofeld, CompassionateYoga, (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77 ) p.39。

  [2]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大正藏三七一号,卷十二,三五三—七页,此亦名如幻三昧经,大正藏三七二号。

  [3] 同上,卷十二,三七五页。

  [4]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卷十二,三四六页。

  [5] 同上,卷十二,三五三页。

  [6] 此指欲界,色界及无色界。

  [7] 大正藏卷十二,三五三页。

  [8] 大正藏卷八,八四八页。此为玄奘所译。请参看与此同名载于大正藏中之二五○、二五二、二五三、二五四及二五五号;Ed. Conze, Buddhist Texts through the ages,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4), p.154.

  [9] 大正藏卷十五,四五一页;「观音」,故宫文物月刊第二七号,页二二,一九八五。

  [10] 大正藏卷九,五六—五八页。在同卷中,大正藏二六三号,一二八页,观自在是被译为「光世音」,那与「观世音」有相差之处。此或许为排字方面的错误。

  [11] 法显传或佛国记,大正藏卷五一,八五九页。

  [12] 同上,八六六页。

  [13] 西域记,大正藏卷五一,八八三,八八七及八七四页。此书被比尔译成英文题名为:Samuel Beal, Buddhist Record of the Western World, ( Calcutta: Susil Gupta, 1963 ).

  [14] 同上,八九四、九一三、九一六、九一七、九二四、九二五及九二七页。

  [15] 同上,九三○—九三一,九三一及九三二页。

  [16] 同上,九三五页。

  [17] 同上,八八七,八八三及九二四页。

  [18] 同上,九二五页,并参看九三○、九三一及九二七页。

  [19] 同上,九三二页。

  [20] 丘兹盛着:补陀洛迦山传,大正卷五一,一一三五—一一三七页。

  [21] 参看注一,(英文),三九页。

  [22]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卷九,五六—五八页。

  [23] 同上,五八页。

  [24] 同上,五七页。

  [25] 同上,五七页。

  [26] 参看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之故宫文物月刊「观音」一文中之图片(二七号,一九八五):仁寿三年(公元六○三)成陀罗请画师所作之观音绢画(封面,及封面第二页贾师古(一一三一—一一六二),丁云鹏及仇寅(明一三六八—一六六一),二一—二二页,陈书(清一六一一—一九一一),二三页,张胜温(宋九六○—一二七九),二五,二八页及赵奕(元一二○六—一三六八)三五页之各种画轴。

  [27] 莲华经,大正藏卷九,五七页。

  [28] 北方佛教之神祇(英文)A. Getty, The Gods of Northem Buddhism, (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8 ), P. 83-84; John Blofeld, op.cit., pp.68-71.参看注一(英文),六八—七一页。

  [29] 参看注二六。

  [30] 同上,故宫文物月刊,二二、二三及二五页。

  [31] 同上,二六、二七页。

  [32] 大正藏卷二○有将近七○个题目关于观音之礼请仪式,陀罗尼、修持法等等,其数目为一○三○号至一一一八号﹔其翻译时期开始于东晋(三七三—四二○)(一○三四号),迄于宋代(九六○—一二七九)(一一一七号)。关于七观音之各项详细情形请参看「北方佛教之神祇」九二—九四页。

  [33] 故宫文物月刊,二九页。

  [34] 同上,三二页。

  [35] 同上,三二—三三页。

  [36] 同上,三三页。

  [37] 同上,三三—三四页。

  [38] 同上,二七页。

  [39] 英译长阿含经 T.W. Rhys Davids, (tr.)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 London: Luzac and Co.,1971 ) part Ⅲ, pp.60-64.

  [40] 故宫文物月刊,三四页﹔佛典中有若干处提及马宝之神通的故事。但其中的一部份是出于幻想,无可稽考,请参看英文「北方佛教神祇」九四页。关于观音圣像在印度按照年代发展之详细情形,请参看用法文写的 Marie-Therese De Mallmann, Introduction a L'etide D'Avalokitesvara, ( Paris: Civilizatation du Sud, 1948 ), pp.119-205.

  [41] 鱼篮一事于释氏稽古略一书中未见提及。大正藏卷四九,八三三页。

  [42] 同上,八三三页。

  [43] 参看注四一,丁福保所著之佛学大辞典曾记载鱼篮之事。卷一,一九四四页(台湾佛经出版处,一九七四)。

  [44] 故宫文物月刊,三三页﹔英文:「慈悲瑜伽」图片一四。

  [45] 英文:「慈悲瑜伽」,五三页及图片七。

  [46] 同上,四○页;英文:「北方佛教之神祇」,一二○页。

  [47] 英文「慈悲瑜伽」:诺布之故事,五五—六一页及吉马之坏皮气,页六一—六四。

  [48] 同上,五四页。

  [49] 同上,三九—四○页。

  [50] 英文「北方佛教之神祇」,九一页。

  [51] 英文:「慈悲瑜伽」,八○—八一页。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