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13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9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13

 

  (9月5日  中)

  [080628课堂笔记之十三]

  一、课前引导说明

  1、复习课调整的原因:复习研讨由最后一堂课调到第一堂课是师父建议的,可以体会到师父一直忆念着大家,希望课程的安排能对大家最好,让大家有最大的受益。

  2、可能大家有一个体会就是上课听得很受用,下课后却很难去思惟,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我们本身的积淀不够,对经论、对师父的文章、对法师引导的内容,在心里没有留下多少,既然能忆持的内容很少,真正思维的时候,就很难依着法去思维,到头来还是自己世间知见在起作用。

  (2)面对境界时,我们常常会觉得熟悉了、习惯了,而很难提起对法的希求心,也就是很难提起那颗学习的心,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又琐碎的境界。

  (3)如理听闻、深入思维、对境缘法本身需要非常丰厚的福德资粮。《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说:“福资粮圆满,生起智资粮。”所以在日常的承担中,能发起真切的累积福德资粮的心就很重要。如果福德资粮太浅薄,我们的生命就显得轻浮,没办法承载那么宝贵的法。

  3、当认识到法师是在帮助我们领会师父的建教理念,有这样一个定位就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回归,透由法师的引导慢慢理出师父所引导的大的框架。

  二、复习上周所学内容与研讨

  1、人生宗旨。我们的人生宗旨是什么?我这一生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2、断恶修善。当成佛的宗旨树立起来以后,就要不断累积成佛的资粮,不断净化烦恼、扭转习气。

  3、我们在累积资粮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心容易疲掉,法师引导我们要观察社会共业状况变化,担负起时代责任,通过这样的观察来不断明确坚定我们内在的人生宗旨。

  4、师父在文章中讲到心疲的原因是不了解自己的心,根本原因是无明。具体讲就是以下三方面:

  (1)不了解心是何物。法师从五蕴的角度来讲,人是色法和心法的和合,其中心法包含了色、受、想、行、识。

  (2)对心里面装了多少东西,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没有认识。法师从对“蕴”的理解开演,心不断积聚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好的就是善法、不好的就是恶法。

  (3)对心的本性、功能、特点的认识与了解不足。

  ----师父讲心的本质是空。心的功能就是对外境有敏锐的觉照力。“……好的、善良的一方面就能够发挥出来,对于外在的人、事、物的种种缘起、现象,才有能力判断和做出正确的分析与抉择。”

  ----心的特点是既专注又灵活,这是止观的随顺。法师在课上做了个试验,帮助我们观察心的特点。

  5、心的功能为何发挥不出来?师父举例,我们到寺院看待出家法师的心态:一种是世俗的见解,对大法师很尊重,对一般僧众很忽视、轻视、甚至观过;一种是从情感上判断,觉得这个法师看着顺眼就认为他有修行。

  6、十分钟研讨:

  (1)问题:关于心容易疲掉的问题,观察心疲掉的行相?原因在哪里?我们在常住承担的主要事情中,是自己发心要做的,还是常住安排我们做的?是越做越欢喜还是越做越没有了热情?

  (2)讨论的目的,是让大家在当下做的事情中去体会自己的心里状态,体会内心疲掉的心里行相,可以去请教同行是怎样看待的,同行换个角度来看,或许就能帮我们把问题解决了。透由这些体会,我们才能跳出来看清楚自己。

  三、分享体会

  1、心力疲软三步曲:

  (1)脱离团体。

  虽然都在一起做事,却常常会觉得自己很孤独,有话没有人可以讲。这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心没有和大家融在一起,对法师对同行也没有什么希求心。这就是师父讲的“独立存在”,什么都不愿意去想了,再好的佛法也不想要。

  (2)自我保护。

  随后就是保护自我,虽然身体还在团体中,心却很敏感,别人还没说自己就开始警惕,同行讲自己的问题难以接受,觉得我就是这样了,改不了了,变成师父讲的“恒常不变”。

  (3)怨天尤人。

  最后就成我天生如此,既然是天生的,那么问题出现了自然就会怨天由人,我的问题不是我的错,就找环境的原因,善法欲疲掉了,粗猛的烦恼却一点也没有疲软。

  2、怎样脱离这种状态呢?也是三步曲:

  (1)融入团体。

  我们的身心在积聚什么?我们当下做的事是不是在缘着团体做还是在依着自己的习气在做?通过我们的承担,是不是离同行、离师父越来越近了?

  (2)改过迁善。

  要改正自己的不足,要有这样的认识,与同行间的磨擦就是自己的学习的境界,突破自我。

  (3)感恩回报。

  当自己的生命不断得到提升时,对同行、对师长感恩的心自然会生起,以感恩的心去承担做好每件事情。

返回目录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