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传喜法师:脚踏实地精进不懈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4日
来源:   作者:传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传喜法师:脚踏实地精进不懈

 

  如果我们这一生我们在座的目标很强,通过修习,哪怕为常住服务,你心念自在,慢慢慢慢,哪一天能像虚云老和尚的徒弟具行师父,具行师父他也不识字的,老师父教他怎么修他就怎么修,一心刻苦地为庙里面,累活他干,不说话,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别人讲话也听不到一样。

  这样也就几年就修到火光三昧了,就可以了,就进入修行佛法的真理状态了,佛的状态。我们现在要知道,我们方向有哪些,哪怕你没达到但是你至少,你在庙里首先不能做怪,你应该勤勤恳恳。为什么我们走路,每次我要走方步,你们每天早晚功课都要记得,绕佛必须要走方步,方方正正的一步一步,佛号不要滑过嘴去,那句佛号要念的非常稳,脚步踏地要踏很稳,这代表我们做人的心和身要合一,要诚恳很稳重。

  在慧日寺至少要保持着人格的这种特点,如果你这个都没有,那就没有机会住在这个庙里,因为你会扰乱别人的心。大家要记住这点,自己要稳重,要沉淀下来,还要护念别人。除了护道场,护物质的慧日寺的一砖一瓦、一块石头、一柴一菜的物质的道场之外,最主要的还有看不见的一个气氛,有修道的道气的气氛,你更加要保护,不能犯,你犯这个破戒比那个破得还厉害。破和合的一种状态,那罪过很重的,比你把寺庙里的一个碗砸掉,比这个业障重。你把庙里的一个和谐气氛打破了,比打破庙里一百个碗的罪业还要重。除了你要保护碗筷,这是庙里的,同时你更要保护庙里的这种道,修行的气氛,这个很重要。

  戒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要护的地方,持戒要护戒,你守着这个不破那你就是在修行,天天在增上。像我们年轻一些的,有一些智慧的,能听懂的往这方面努力,我想总有一天,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总有一天闯破,即身就闯破这些,不要等中阴这种险狭现前,险境现前。哦,在这个快乐的里面,有山有水,鸟语花香当中就能够。

  海涛法师说修行是死亡之前的死亡,在死亡之前我们就要把轮回的路断掉,这是我们最大的修行的动力。等死亡之后,当然一辈子你的善根福德资粮还都不够,自己没有突破,但是你一生还是奉献三宝,对善知识有信心的,那死了之后,因为这时候我执也轻了嘛,容易突破,容易被救,还是可以。你虽然不能自己限制哪一个境界,但是当你在死亡之后,我执小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出离心会更强。

  刚才看电影的状态,那个时候,那里面有一大堆金子,黄金,你还要不要,肯定不要了,逃出去就算,逃出这个地方。所以死亡之后也是这样,容易解脱也在这里。我们现在还容易开小差,还容易把生命的聚焦点不放在修行上。死亡之后就不会了,如果你在生修习过佛法,那死亡,你悲切之心就会生起来,祈祷的念头,真心切念就会生起来。

  有的人比如说慢慢跟师父也是,缘分有一点,信心好像有好像又没有,飘飘的,再一生病,唉,我以前学佛都是假的。你看我学佛师父也不会来看我,我现在生病师父也不会看我,我死亡的所有痛苦都是我一个人承担,他信心也没了。死了之后中阴也飘飘飘,飘到后来还是发现只有三宝的光可以救它。

  因为三宝是要改变众生命运的,是要救苦救难,师父如果知道它在什么状态,师父肯定不可能袖手旁观的。那个时侯它感觉到,过去的那一点点东西就会复活了,猛烈的祈祷,猛烈祈祷就会得救了。

  就怕人一旦到中阴之后,被种种恶境摧残得,就像这本书上讲的,纵使它看到认识的,现在喊它名字也不会理他,那些人如痴如狂,完全在业力之中,那种就很苦,中了邪一样,像那个电影里的,完全中邪了,没有办法。我们衷学佛的人我们赶快要忏悔业障,邪的东西不要让它入心,不要中这个邪见,彻底都中毒了。忏悔,清净自我,净化现在的相续,净化过去的业障?

  有很多人活着呢,不要说死了在中阴界,有的别人拉他来参加法会,我看有的参加过好几次法会了,看了一点感觉都没有。我来写牌位超度参加法会,跟你们出家人又不相干,都没感觉。有的人认识师父多少年了或许也不一定有感觉。能够产生感觉的,有时候在某一年某一桩事情上有一点,慢慢、慢慢地。是增上还是倒退,有的人有一点感觉了马上就倒退了,就觉得没什么,激动一下,痛哭流涕一下,后来渐渐又平淡了,也有的。

  这一生能够信心增长,踏在修行的路上,朝着这样子一个目标,准确无误的目标,这是很难的。所以很多时候我想讲这个,就像今天看了这个电影,我要表达这个,很多我都想表达出来,我们住在慧日寺干嘛,你修行修什么,都想表达。

  有很多人住在这里很久了,我不说他也不知道到底在干嘛,有的自己忙修瞎练多少年了,修什么他也不知道。什么叫了生脱死他也不知道,所以文殊菩萨说如果出离心都没有,我们三皈体都不会品位很高的。

  虽然佛教也摄受人天增上的,人天增上也算一个乘,但是毕竟以解脱为目的,佛为迦吡罗卫国释迦族的人说法,都是要让他们解脱,要到彼岸,要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的世界,那才是究竟的。如果作为,比如说作为阿罗汉,他已经超出这个世界,但是他不愿意回过头来度众生的话,佛也说你看不慈悲啊,生不起大乘心,没有慈悲心,虽然把你救出来了,但是你不知道救他人,佛也摇头,焦芽败种。

  那你认为你有所把持,你不愿意放弃这个,你认为救别人会耽误你自己的清净,佛就说那是化城,那是我的功德力啊,你还以为那个呢。所以佛法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次第,但是至少出离心是一个标志性的。我们出离什么,到现在很多人不知道的,光讲出离三界,什么是三界。除了文字上讲的,你生命的感受到底什么是三界,你对三界明白吗,你对三界的界限知道吗,然后你对三界有出离心吗。那三界之外又是什么。

  我们现在这个生命,我们现在思维到三界就已经不错了,脑的化学反应能够思维到三界就不错了。怎么超越三界,那需要更大的脑的智慧的。三界之外涅槃寂静是什么,更不是你所能够思忖,推论的了,怎么超越这个?

  有的人或许打打坐,能够入定了就觉得了不起了,那入什么定?入猪的定还是狗的定,睡觉的定还是什么定。六种中阴里面,生有中阴,我们现在在讲话,处在一个境界,界是一个中阴,身处中阴。禅定中阴、睡眠中阴、死亡中阴、住胎中阴,你属于哪个范畴。

  我从十几岁开始思考人生道理的时候,一直找到佛教,到现在四十多岁还一直在找。我昨天还对这个问题,有个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为什么六祖大师要嘲笑他,那不是凡夫的嘲笑,这也是救他。

  叫人带信给他,慧能无伎俩,对境都会思量的,他说这一具臭骨头,菩提怎么长,他带一封信给他,这是慈悲啊。那个人修行一辈子了,几十年常坐不倒,不倒单,有这样一个悟境,对境心已经不起了,常坐不卧,菩提天天在增长。六祖大师慈悲还救救他。我们在座的谁能达到卧轮的这个功夫,都觉得自我感觉很好了,你那个是哪个境界里的。

  我们这个时代,如果从功夫上讲我们这个时代更要生大忏悔心,因为干扰实在太多,我们在座的哪个没有手机你看,就手机一个好了给你干扰到什么程度,从定功上来说你怎么用。不用说手机,我们庙里还有电脑,还有网络,你跟古人怎么比,你跟卧轮禅师怎么比,你功夫不知道被他抛多少条马路了。

  为什么慧能大师要这样讲,天下修行人到处都问“西来祖师意”是什么,到底六祖大师他的境界,他的悟道是什么,天下修行人从古到今都在寻啊。参啊!寻啊!我们到底有没有往那上面去用功啊,我们现在在座的有一些外道习气还很重呢。我学佛之后是一种度化外道的心态去关心一下所谓的气功,对气功感感兴趣,影响影响他们,把他们带进佛门。就那,我学佛的那个老师还呵斥我呢,后来有个师父他还警告我,说那个气功,三年学佛都习气改不掉。

  我也是思考很久,为什么。我现在这么多年了,发现确实啊,很多的,不要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了,我们就范围小一点,就我们自己身心这个世界好了,我们想突破多少难,我们心甘情愿在里面,还自以为是在里面,自我感觉很好在里面。所以修行从这个角度上讲更是要好好的惭愧,忏悔啊,然后安安静静的把心安顿下来。

-----------------------------------------------------------------------------------------------------------------

更多传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