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二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0日
来源:   作者:慧律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9套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讲堂

  片数:共6片(本片为第2片)

  编码:088[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圆瑛法师《讲义》第532页-第640页

  从532页“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639页)

  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2009.6.26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底下是【庚二 除细惑辨性相以开解 (分三)  辛初 满慈蹑前以起二疑  二 如来次第以除二惑 三 大众领悟赞善谢益 (辛初又分四)  壬初 赞叹如来妙示  二 泛叙自他疑情  三 确陈二种深疑  四 望佛大慈开示  今初】

  就是如来继续除细惑。

  经文:【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此科与上科对映,上科佛为阿难,先用方便门,分别真妄,令其舍妄从真;后用平等门,会融真妄,令识万法唯心。四科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乃说空如来藏,一真本体,令阿难明真生信,顿获法身,更求如来审除细惑,早得亲证妙极法身,登无上觉。尔时富楼那(此云满是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母名尼女也)子,】弥多罗尼子,用父母亲的名字命的。【连父母为名,即满慈子。在旁触动心疑,即从本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你看这个右膝着地,可见当时候佛在世的礼节,跟我们现在的五体投地礼是不一样的,他只有一个脚跪在地上的。【乃称赞佛为大威德世尊,佛有折伏之严,曰大威;有摄受之慈,曰大德。仗佛大威,阿难销除倒想;由佛大德,阿难悟获法身。】

  【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者。能为阿难等,小机众生,循循善诱,自浅而深,由近而远,‘巧从花下路,引入洞中天’,令销亿劫粗惑,悟获法身真理,是可谓善为也。若对小机说小法,不足称之善为。今为敷扬演说,如来自证第一义谛,】究竟处。【向四科七大,直指如来藏心,使悟自心,圆融周遍,常住不灭,非佛善说法要,曷克臻此?】怎么能够达到这样子的境界?曷克臻此?

  看经文,533页,【壬二 泛叙自他疑情】

  倒数第四行,经文:【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世尊常常赞叹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是人中说法第一,我的说法已经第一了,在佛陀的弟子里面,我算是说法第一了。今闻如来微妙的甚深的法音,犹如聋人,就像耳朵聋的人,聋的人本来就听不到,这比喻二乘人。聋人,近都听不到了,何况远的?逾百步,超越百步外,在百步以外,怎么样?“聆”就是聆听,聆听这个蚊蚋,蚋,蚋也是蚊子的一种,就是身体比较圆一些,头比较小、触角比较短、翅膀比较阔,是黑色的一种蚊虫,叫做蚋,这蚊蚋简单讲就是蚊子类的,蚊子的种类。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他自己比喻,如来讲了这些这么深的法,他是一个说法第一的人,还是听不懂!就像一个聋人,聋人就是比喻二乘人。一个聋子距离百步外,听那个怎么样?蚊子的叫声,聋子在近的声音都听不到了,何况百步外的蚊虫的声音,那就更小声了,意思就是完全听不到。所以说:本所不见,何况得闻?这比喻二乘人几完全听不懂佛在讲什么。所以,我曾经劝大家说:《楞严经》听不懂,觉得很艰涩,不要难过,阿罗汉都听不懂!是不是?所以,也不要真的太难过,能够吸收个三成、五成、七成,那已经很不得了了!是不是?已经很不得了了,不要难过说:哎呀!那边都听不懂啊!是不是?明天就不要来了,佛会很伤心的,是真的!所以,愈难就愈坚持,你看,阿难发这种心:瞬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对不对?我们也是发这种大愿的心,无论除非特别状况,要不然一堂都不缺席!要发这种心。

  【满慈子自述,世尊常时推重,说法人中,我为第一。《增一阿含》云:善说诸法,广别义理,诸弟子中,满愿第一;】满愿第一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有时云:‘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能利众生,楼那第一’,故曰常推。满慈因旷劫来,有大辩才,分得如来四辩,】四辩就是: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辩。法无碍辩,法:佛、法、僧的法;还有义理的义,义无碍辩;第三、叫做词无碍辩;最后一个叫做乐说无碍,这个叫做四辩才。【故能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通指前三卷,十显直指真心,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圆融周遍,皆精微奥妙之法音。犹如聋耳之人,远逾百步之外,聆于蚊蚋之声;意谓聋人聆蚊蚋,即在近尚不能闻,况远逾百步之外乎?】聋子怎么能够听一百步外的蚊虫在叫啊?嗡~~~那怎么可能听得到?【又聋人处远,即大声亦不得闻,况蚊纳之细声乎?】更大声也听不到啊,何况那个蚊子叫那么小声!【彼蚊蚋之形,本所不能见,何况得闻其音声耶?】

  【法合聋人喻二乘人,根小智劣。如《华严》会上,有耳如聋,不闻圆顿之教;逾百步外,喻小机与大教,程度隔远。蚊蚋微音,喻微妙法音;本所不见,喻如来藏性之理,本所不见;何况得闻,则闻如不闻。】

  经文:【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此叙自疑。以小乘法执未亡,平日迷执万法心外实有,诸大】就是七大。【互相陵夺。佛虽种种宣明,万法即心,诸大圆融,令我除疑,现今依旧未能详明,此等第一义谛,究竟而到不疑之地。】所以,你看!连阿罗汉听了《楞严经》,都是疑惑重重,那就别说凡夫了!

  经文:【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习漏就是思惑、无明习气,就是俱生我执没有除。

  【此叙阿难。辈字兼诸有学。开悟,指阿难辈,闻佛妙示,顿悟妙心,周遍常住;意谓悟则虽悟,恐其非真。何以故?以阿难虽然顿忘法执分别,而于法空胜解,得以现前,尚希如来审除细惑,而我执俱生全在,】就是俱生我执。【习漏尚且未除。习漏二字分解,漏即我执俱生,台宗曰:‘思惑’。习即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无明习气。此二惑丝毫未动,岂得谓为真悟耶?此满慈不达,深悟与浅证,二不相碍之理。】

  535页,中间经文:【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解释一下,说:我等会中,登无漏者就是证阿罗汉果,虽尽诸漏,就是虽然尽小乘诸漏,但是,怎么样?法执全在。今闻如来所说的法音,尚纡疑悔,“纡”就是绕,还在转、曲,还在绕,绕不出来的意思,尚绕在怀疑。为什么会悔呢?因为以前爱念小乘,不悟大乘,所以说悔。疑就是:佛讲的他不能领悟,当然就疑;悔是对说他以前修的是小乘法。

  【此叙他疑。如我等辈,在会之中,已登四果之人,无欲漏、有漏、无明漏,已证无漏之位,虽尽诸漏。观虽字,所证亦非真实,以我空虽证,法执全在。今闻如来所说第一义谛,微妙法音,未能领悟,尚纡绕于疑悔之间,对今日所闻大乘而生疑,对昔日爱念小乘而生悔。】

  【壬三 确陈二种深疑 (分二)  癸初 疑万法生续之因  二 疑五大圆融之故  今初】

  翻过来,536页,这个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所怀疑的: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此于万法以起疑。前五句牒佛语,】前面五句是依照佛语,【后五句举疑情。问云:世尊!若复世间,一切万法;此总举,下别列。根尘指十番显见,根尘对辨。阴、】五阴。【处、】十二处。【界等,】十八界等,【等六入、七大,总括上三卷之文。显见不分科中云:‘此见及缘,】“缘”就是见所缘,就是所缘,此能见的见性,以及所缘的外境。此见及缘,“缘”就是见所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即如来藏)。’阴等四科,科科皆云:‘本如来藏。’七大文中,一一皆云:‘如来藏,清净本然。’因闻如上妙示,遂而起二疑,此于万法起生续疑。】咦?万法既然是本如来藏,为什么会一直连续不断?【世间法是有为,如来藏是无为,既皆无为,应当无相,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此疑、】这是一种疑惑,【始之忽生。山河大地,属无情之世界;诸有为相,属有情之众生,及与业果。意谓既是如来藏,清净本然,以清净故,不应更有染法之相,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等,染法之相耶?】

  【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者:此疑终之相续,】刚刚是疑始,怀疑始,现在是终,此疑终之相续。【次第上,若再加云何二字,其意更显。此次第迁流,】也就是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等三,(【即上世界、众生、业果等三,】)【终而复始,即是相续之意。世界有成、住、坏、空,】诸位!这个地球要坏的时候,会有什么情形?知道吗?地球要坏的时候,就没有地震。地震在世间人看起来是很可怕的事情;可是,它是生命的泉源,大地震会死很多人,所有地球上的人都很害怕;但是,大地震表示什么?表示这个地球还是活的,还有生机,它才会大地震。诸位!我们地球里面内部的岩浆,因为产生变化,南会到北,北会到南,现在还因为活的。这个岩浆流动的时候,会产生强大的磁力线,磁力线,南极到北极,北极到南极会产生磁力线,这磁力线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这个磁力线会遮挡阳光,强大的阳光的紫外线。如果是金星,现在以这个金星来讲,我们现在讲,金星的温度高达几百度,当你到金星去测度的时候,为什么那个地方没有生命?里面的岩浆停止,它就没有运转,没有运转就不会产生动,就像马达停止。地球的核心,岩浆如果停止,它这个磁力线就停止,磁力线停止就麻烦大了!譬如说磁力线停止,这地球就这样子,(师父以左拳拟作地球)太阳这样照射过来(右手拟作光线),它这个磁力线,由北极到南极,它就保护这个地球。如果这个地球的岩浆不动了,不会再地震了,麻烦大了,磁力线停止,太阳照过来的光线就直接吸收,它没有外层的保护层,照射以后,它里面的引力消失,地球的引力消失,就是说蒸发出来的水分回不去,也就是说:这大海水,太阳一照,大海水一直蒸发。。。它没有引力,拉不回来,拉不回来,这个系统就坏掉!拉不回来,那就不会再下雨,没有水,水气就一直往外太空跑,你知道吗?往太空一直跑。我们之所以形成云、云层,碰到冷空气它就会下雨;它没有水气啊,太阳一照,它没有磁力线,没有磁力线,没有办法保护,太阳一照,它愈来愈热,海平面的水一直蒸发,一直蒸发,就往外太空一直飘。。。出去就不会再回来了,蒸发出去的水气就回不来,回不来以后它就完全失控,没有办法产生一种循环。我们今天地球之所以可以循环,是因为有地心引力,还有月亮的平衡。所以,我们会产生大地震,它这个是一定要,周期性的,一定要把那个气排出来、热排出来,地壳一定要震动、一定要变动,表示这个地球还是有生机。如果像外面的,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金星,它这个磁力线停止、里面的岩浆停止,停止就是:照射以后,大海水开始一直蒸发;其实很多星球一开始创建的时候,是有生命的、是有海水的;可是,一直蒸发。。。为什么?太阳光太强,它没有磁力线保护,又没有引力,水拉不住,水分一直蒸发。。。当然,如果这地球大海水要蒸发到干枯,那个一演化都是千万年的,都不是说一天、二天,它会慢慢一直消失,水气拉不回来,水气一直拉不回来。所以,今天我们之所以会下大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下大雨?就是太阳蒸发。。。一切陆地的水气、还有海洋的水气,然后形成云层,这个云层碰到了冷空气,或者是重量到达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会开始下雨,随着风、气温转变了雨点的大小,所以,形成地球自我的一个循环;如果没有地心引力,这个循环都讲死亡,地球就会走向毁灭!所以,世间人看,大地震是不好的;但是,从地球的生命的迹象,它是好现象,没有,没有这样,它就不能活,地球也一定会灭亡!讲到这些物理、科学方面,顺便讲一下成、住、坏、空给你听。成、住、坏、空,【空已复成;众生有生、老、病、死,死后再生,是谓终而复始。以既是本然,故不应更有生灭之相,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耶?】诸位看537页,第二行;有的人根本不晓得念到哪里了,一直找也找不到,所以我才常常要念说什么第几页第几行,省得你花时间找!【此问乃求佛为说,始生终续之详,非直怪问其不当生也。满慈但执空如来藏,不变之体;不达不空如来藏,随缘之用。】他只有讲空性,不懂得随缘的用,所以,不够圆满。三如来藏都要具足,讲体,不可以离开相、用;讲相,不可以离开体、用;诸位!体、相、用是一体三面的,一定要讨论的。所以,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这样子,随缘之用一定要讲。【故佛后分始生终续,说不空藏以答之。】

  537页,中间经文,

  【癸二 疑五大圆融之故】

  经文:【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此于五大以起疑。先牒佛语,】佛以前这样讲。【空大文云:‘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盖此之本性圆融,乃圆真实,即前之性圆;此之周遍法界,乃通真实,即前之周遍;此之湛然常住,乃常真实,即前之本不动摇。既均名五大,则地、水、火、风,亦应具此三真实,何以现见,地水相陵,水火相克,地空相碍也?】意思就是:有地的地方没有办法看到水,地会障碍到水;有火的地方,水喷下去就会灭,为什么二个都是如来藏性?地是有质碍的,空是没有质碍的,为什么佛陀讲:这个都是如来藏性?

  底下,经文:【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邻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诸位!师父先解释一下:说:世尊!如果说地性遍的地方,地性是硬的,水是柔软的,怎么可以容纳着水?地性是硬的啊,云何可以容水?意思就是说:这二个性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可以相容?为什么是本性圆融,周遍法界?对不对?这是如来讲的: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说:世尊!如果是地性遍,它是硬的啊,水是柔软的 ,云何容水?

  水性又是周遍,水可以灭火,为什么火则不生呢?水性如果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意思就是,水是克火,为什么水火二性都遍虚空,不相陵灭呢?这个不是矛盾吗?地不容水,水也灭火,为什么二性不相陵灭?

  世尊!地性是障碍的,空性是虚通的,为什么这二种都是周遍法界?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此述疑情。牒中惟四大,此加空大,互相影略。总疑五大,而不疑见大、识大者,以其无相则无碍,故不疑也。首二句,疑地水相容,乃问:设若地性周遍,地是质碍,水是流动,云何地能容水?中六句,疑水火相容,乃问:设若水性周遍,火大则应当不生,以水火相克之故,复云何佛又发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彼此不相陵灭耶?后四句疑地空相容。世尊!地性属有形,乃障碍之义,空性属无形,为虚通之相,一通一碍,性不相循,云何地空二者,俱能周遍法界?而我浅智,不知是万法生续,五大圆融之义所归;攸往即所归也。】

  底下是【壬四 望佛大慈开示】

  经文:【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这是希望求佛开示了。

  【此求佛释疑。惟愿如来发宣流布大慈风,扫开我等之迷云,令得慧日圆明,照澈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之义,而到究竟无疑惑地。作如是请法之语已,五体投拜于地,钦承渴仰如来,无上慈悲之教诲。初满慈蹑前以起二疑竟。】因为这文字都简单,所以,不必一直解释。

  底下是【辛二 如来次第以除二惑 (分二)  壬初 令益许说  二 正为宣说  今初】

  经文:【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此标为满慈,一类之机。】

  经文:【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好!解释一下:如来今日,这佛自己讲,普为此会,楞严会上,宣胜义中最胜义的,那就是最究竟了,没有保留的意思。宣胜义中,真胜义性,殊胜中的最殊胜、究竟殊胜,就是毫不保留的意思。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定性声闻就是说不回小向大,固定在那个地方,叫做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我空、法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这阿罗汉是什么意思?在会上的辟支佛,以及有学之众,统统叫做等;回向上乘当然就是佛乘了。

  看底下,【此明所为之机有三:一定性,】第一类的叫做定性声闻。【二回心,】声闻。【三众等。】定性声闻就是固定他就作声闻,没有发大心。回,回心就是回小向大,还希望说:嗯!小乘这样不行,要发大菩提心!第三、叫做众等,【如来自言普为者,即是以平等大慈,而说殊胜了义,不独为满慈一人而说也。胜义中真胜义性者。法相宗,胜义谛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这个称为世间的胜义。【二、道理胜义:谓苦、集、灭、道四谛;】这个是道理胜义。【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我法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是胜义当中最胜义的。【谓一真法界。】佛的境界。【此经所云:‘如来藏,清净本然。’即一真法界,不变之理体,能起随缘之事用。前阿难执和合、因缘,是执权疑实,迷藏性不变之体;今满慈执清净本然,是执实难权,昧藏性随缘之用。故佛为说后二藏,以穷生妄之深源,成碍之幽本,】“幽本”就是深本。以穷生妄,到底妄从哪里生?从哪里生?【答万法生续,不离性本二觉,答五大圆融,归极三藏一心,为胜义中,真胜义性。】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下,示所被之机。定性声闻,指沉空滞寂,得少为足,钝根阿罗汉。声闻是阿罗汉之别名,以闻四谛声,入涅槃道故。不肯回小向大,涉俗利生,故名定性。】声闻。这有的是这样子,有的法师,他对这个说法度众生,他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只想自修自己,他也许自己谦卑说:我没有能力!确实是有这样的根器;有的人他就很热衷于弘法。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者:未得二空,是但证我空,未曾兼得法空。然虽未得法空,已能回小乘之心,向大乘之道,不甘永闭化城,】化城就是二乘人。【愿趋宝所,】宝所当然就是佛的究竟处。【是为回向最上一乘,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是佛。【等者等在会辟支,以及有学之众。】

  经文:【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皆获一乘就是一佛乘,中间加一个“佛”更清楚。皆获一佛乘,寂灭场地,寂灭场地就是绝对,没有能所,这个为因地心,寂灭场地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真阿兰若,这个才是真正佛讲的阿兰若,不是离城市稍微远一点,又不会太远那种阿兰若。不是世上道场那个阿兰若,是心性上不生灭,那个是真阿兰若。这个阿练若就是翻译的音,阿兰若、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看注解:【佛先许说真胜义,此许得殊胜益。一乘即上乘,乃最上一佛乘也;即《法华经》之大白牛车。令在会皆获者,佛慈平等普益也。】

  【寂灭场地:即不生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佛说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圆理,十方如来,皆依此因心,而成果觉,入大寂灭海,即涅槃果海。上二句切勿作果地解,连三、四两句皆是因心。】

  【真阿练若:有云阿兰若,译为无諠杂,即寂静处,】而真正的寂静处,是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无有喧哗杂闹,寂静可修行处。若但境静,】只有外在的环境静,不是真正的阿兰若,【非真寂灭场地,非真阿练若,必以本来不生灭不动摇之真心,方是寂灭场地,真阿练若,与境无干。】真正的阿兰若是在心,与境无干。所以,在这里动不动就要去住茅蓬的,住茅蓬不是坏,是很好、是好事;住茅蓬前是不是要先对这个本性认识一下?外面很静,内心不静,有什么用呢?是不是?【此心即首楞严之定体,乃为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故曰正修行处;下文所说,三如来藏心是也。若悟此心,是为开圆解,始可起圆修,得圆证矣。】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者:佛嘱以谛实而听,望其勿再执理迷事。藏心体虽不变,用能随缘,随染缘则三种相续,五大相陵;随净缘,则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此科先说随染之用。富楼那等,钦仰佛之法音,默然承听。】所以,这个满慈子就是执着清净本然,而执实难权的道理,昧藏性随缘之用。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2009.06.27

  541页,倒数第四行,

  【壬二 正为宣说 (分二)  癸初 正答满慈  二 兼示阿难 】

  【(癸初分二)  子初 先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不空藏就是相,就是缘起方便说,你有种种的接续、连续,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正因为不空如来藏。最后,【二 说空不空藏】“藏”就是如来藏。【以示圆融之故】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也是离,也是即,叫做空不空如来藏。

  【(子初又二) 丑初 正答初问  二 兼释转难 (丑初又五)  寅初 牒定所疑  二 举真勘问  三 审得其惑  四 正明生续  五 双关结答  今初】

  翻过来,542页,经文:【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这是富楼那的怀疑,为什么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突然会跑出成住坏空的山河大地呢?

  【《正脉》云:此科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此对上空藏,】对上面的空如来藏所说的,空如来藏是【彼约心真如门,会妄归真,】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时候,会妄归真,【以显藏心不变之体;此约心生灭门,】在《起信论》里面讲:一心开二门,这里是讨论心生灭门,心生灭门是站在相上角度讲的。【从真起妄,以显藏心随缘之用。然用应有二:一、随染缘起六凡用。】就是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二、随净缘起四圣用。】那么,当然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圣用。【今为开迷成悟,故单取染用为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

  【此牒定所疑科,】这个是按定所怀疑的那个地方。【乃是略牒。】“略牒”就是略说。【于满慈所述中,】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所述当中。【略去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所以,就简单的,【但牒清净本然一句,】就了解说这是满慈所疑问的。【于所问中,但牒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本如来藏,不生不灭,为什么会跑出山河大地来呢?【略去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三句。所牒之语虽略,意必具含。】

  底下佛就【寅二 举真勘问】

  问一下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他到底体悟了是真、真心,还是妄心?是真觉还是妄觉?勘问一下,因为他是证阿罗汉果,但是,法执还没断。

  底下说,经文:【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解释一下:你常常岂不是闻;“不闻”就是岂不是闻如来宣说?说:你长时间来,难道并没有常常听闻到佛这样子宣说吗?如来宣说,怎么个宣说呢?

  说:性觉妙明,就是本性之觉,性觉妙明是什么意思?本性之觉,它这个体是妙、妙用,这个“妙”就是寂,“明”就是照,就是寂而常照。妙就是体,明就是用,体当然是寂,明当然是照,这个寂而常照。本觉明妙,这个本觉就是本具之觉,本来具足的觉性是怎么样?明妙,“明”就是明照,“妙”就是妙寂,这一句就是照而常寂。但是,我们必需认识一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是中国的佛法,在原始的教典里面,绝对没有这一句,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意思是一样,这一句在佛经的原始典籍里面,绝对不会出现,这是传到汉地来才有这个名词。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很多的用语,都是用中国人听得来的一种方便说。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再讲一遍:说:你常常岂不是听闻如来这么宣说吗?怎么宣说?本性之觉是寂而常照,是妙明;本觉明妙,本具之觉性是照而常寂,就是明妙,照而常寂。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的确常常听佛这么宣说斯义。

  【空藏说真如门,不空藏说生灭门。生灭门中,有觉不觉二义,觉义是真,不觉是妄。】“真”就是真心,“妄”就是妄心。这里讲的,【性觉本觉,即生灭门所依之真。】这一句就用对了,为什么所依呢?因为真如就像树,生灭就像影子,就是第二月。所以,生灭门所依之真,在这里很重要的观念:真如是不能生生灭的,是生灭依于真如,就像树绝对不会生出影子,那么,影子,树的影子却是不能离开树,树,生的是树,树是实体性的,也就是我们的真智是离尘有自体性的,就像那一棵真的树一样;那么,这些识心就是影子,就是第二月。所以,真如就是这些生灭所依之真,所以,生灭依于真如;但是,真如不生出生灭。【《起信论》云:依本觉而有不觉,】因为有本觉的真如理体,所以,才有幻化本妄的不觉。【复由无明不觉,生起三细六粗,】诸位!三细,这是非常高的微细境界,要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以上才能去觉察,凡夫没有办法的,证阿罗汉果都没办法!六粗,是一般众生所缘的境界,容易觉察。【乃有世界、众生、业果三种,忽生相续。】也就是世界会继续相续,这个星球爆炸、毁灭了,那个元素散在外太空,再继续去组合,组合里面有恒星、有行星、有种种的彗星,又变成一幅美丽的天文学。世界散开来,成住坏空,重新组合,世界再散开来,再重新组合,这个佛早就这样讲的。而众生就生、老、病、死。。。而这个业果就是因缘果报,你逃不掉的!所以,这个就业感缘起,缘起就如幻,业力会感得了果报,而这个果报是如幻;可是,在众生来讲,它是事实,苦就是苦,生病就是苦、开刀就是苦、没饭吃是苦、没有水喝也是苦、不洗澡还是苦,没有一样不苦!忽生相续,【今佛举所依真觉,勘验满慈,是否错认?】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是佛常与诸菩萨,宣说其义,满慈在座,自是常闻。故举以问云:汝常时岂不闻如来(佛自称)宣说耶?性觉本觉,原一真觉。性约一真理体之谓性,】理体就是不可得,真如自性在理上就是无生的体;但是,的确存在。所以,就这个一真的理体,一真就是绝对,没有能所,本性就是绝对,就是没有能所,有能所就是妄。所以,性觉这个“性”字,约一真理体之谓性,就是绝对,佛教讲一真,就是绝对。【本】,这个本觉之“本”字,【表天然原具之谓本,】这个“本”,很重要的观念:如果你没有本觉,你怎么开采、你怎么用功,都不成佛,因为你没有那个本觉。所以,这个本觉,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有佛性的觉悟,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你只要肯用功、肯去体悟,那么,你的本觉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本觉,你怎么修也没有用,没有啊!是不是?【不涉事用,】在这里,性觉本觉不涉事用,只论体,【不论修为,即万法之真源。】就像虚空,是群相所依;但虚空不是群相;无为法就是有为法所依,无为法不是有为法;但是,有为法当体即空,就是无为法。所以,你在这里一定要好好来体悟,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识心本空,识心本空就是性。你千万不要以为生灭以外有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这个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你千万不要有二种概念,认为生灭以外有一种叫做不生不灭,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生当体即空,就是不生;灭当体不灭,就是叫做不生不灭,就是回归当下,就是不二,如果你把生灭以外还有一种不生不灭,这个就把法打成二段,这个就不是佛法,这个是意识心。千万要在这里好好的了解,回归当下不二的用意是什么。说,不论修为,即万法之真源。【妙明明妙: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是中国的佛学,原始教典绝对没有这一句,【妙是不变之体曰寂;明是随缘之用曰照,此明亦祗是理具之照用,非事造也。】理具就是我们的本体,本来就体、相、用都有无量的妙用,非事造。【佛举此二语,具有深意: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无依;】也就是显示无明,这三细跟六粗所衍生出来的万法,离此这个性觉还有本觉就无所依靠。就像影子,这个影子离开了树木,是绝对没有影子的,没有树的影子的,真如就是树,是不是?无明生灭,这个就是影子。【二显寂照本具,】就是性觉本觉这二觉,寂照本来就具足。【岂假妄明?】妄明就是非真觉之明,就是无明。因为真觉理体没有能觉、没有所觉,就是绝对的觉,讲觉悟就是绝对;讲明就是绝对的明,没有能所。

  【富楼那答言:唯然世尊。唯然应诺之词,犹言是也。我常闻佛,宣说斯义: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义。满慈闻虽常闻,但属闻言,并非闻义,观下自知。交师云:】就是交光法师。说:【此问全似初问阿难,】这个问题,像《楞严经》刚开始的阿难一样,佛问他:【见何发心,是皆借旧见闻,】借以前佛所讲的见闻。【以发开示之端。】这徒弟都听佛的,不知道那个是佛一时权巧方便之说,不知道!

  底下【寅三 审得其惑】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言:汝所称的这个觉,就是性觉还有本觉,这个明就是前面讲的:妙明还有明妙,“觉”就是性觉本觉;“明”就是妙明明妙。佛言:你所称的这个性觉本觉,妙明明妙,为复性明,称名为觉?性明,诸位!这个“性明”中间加二个字,意思就显得出来:叫做“本自”,为复性本自明,就是本性本来自己有明,叫做为复性本自明,称名为觉。意思就是:不必加明之觉,在觉悟上面不必加一个明,不用在觉性上加一个“明”字,称名为觉。你认识的是这个觉,或者是另外一个觉呢?为觉不明,称为明觉,或者是说:觉本来就不明,“觉”的底下加二个字叫:本来。或者是你认为这个觉性本来不明,中间加“本来”,是本来不明,称为明觉?这里中间加六个字,看就完全一目了然。中间加什么字呢?为觉不明,这底下加,你用一个小小的三叉,加什么?“必需加明于觉”,就是要加一个“明”字在觉性上,这六个字:必需加明于觉,那么,这个底下看起来就看得懂了,称为明觉。称为明觉,诸位!把笔拿起来,“称”的上面加一个:方,方称为;“为”的底下加二个字:有加;“明”的底下加一个:之;为有加明之觉,这样子看,哇!这就完全看得懂。

  好!再讲一遍:佛言:你所称的性觉本觉,还有明妙本妙,意思就是:性觉本明本妙,或者是本觉本妙本明,都可以。佛言:你所称的这个性觉本明本妙,本觉本明本妙,为复性本自明?是不是你认识的就是说:这个觉性本来就明,不必在上面加一个明,而称明为觉?就是不必加明的觉性,你认为这个是觉?这样的觉,你是认识到这个觉?或者是认识另外一个觉?或者是为觉不明,或者是你觉得说本来不明,原本的觉性不明,那么,怎么样?必需加明于觉,方称为有加明之觉,有加明之觉。

  好!诸位!看注解:

  【满慈说法第一,既已常闻斯义,定必常说。佛乃问言:汝称说觉明之时,究竟意中,如何解说?觉即性觉本觉,明即妙明明妙。为复下双举真妄,以审看满慈还是识真耶?】认识真心呢?【还是认妄耶?问云:汝为复以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就是不必加一个明,本来就明了。【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耶?为是觉本不明,】或者是你这个觉本来是不明的,必需强加一种力道,使它更明。【必须加明于觉,方称有明之觉耶?】加一股力量使它明;有加的时候明,那么,简单讲:不加的时候就是不明。就像电灯泡一样,加一点电,电灯泡就会亮,开关一开,加一个电;那这个电灯泡开关关掉,电灯泡不亮了,它要加一股力量,电灯泡才会明。不像摩尼宝珠,这个摩尼宝珠,加不加,它统统是明,你不用加光线,这摩尼宝珠也是明,统统无关于外在的力量,这个就是本觉本明,性觉本觉本明;如果要加一股力量才叫做明,那么,就不是真正的明。就像电灯泡一样,加电它才会明,开关关掉,电灯泡暗暗的,这个就不是本觉本明。底下,说:必须加明于觉,方称有明之觉?【此中本具灵明,乃为真觉真明;必须加明,即是妄觉妄明。】诸位!三藏十二部经典,所有的妄的根源,就是知见立知,就是在本性上加一个明,一定要加一个明,这个加一个明,就是知见立知。本来清净自性让它作用,他不是;这真觉要让它作用,可是,他不是,他一定要加一层执着的作用;一定要加一层分别心的作用;一定要加一层颠倒见、愚痴的作用,所以,看起来像觉;可是,却是不觉。世间人书读很多,看起来好像他懂很多,人生哲理讲起来头头是道,其实他是不觉,因为那是知识性的东西,不是本性的东西。所以,加明,这个就是关键,就把真觉变成无明,也就是妄觉妄明,这个就是关键。【双举审问,以验取舍,全似征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生平所误认者,而斥破之也。】

  544页,中间经文:【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这个富楼那竟然搞错了,真心,那个真觉真明,本具足有的觉性他不认,他认一个妄明妄觉,惨了!这问题就出来了,他认错方向了。富楼那言:若此不明,“不”的底下写:更加一个;“明”的底下加一个:字,那这整段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富楼那言:若此不更加一个明字,名为觉者,这样的明则无所明,这变成明不出来了。是不是?一定要加一股力量让它才明,意思就是要修,修得让它怎么样?产生光明;那意思就是:不修的时候就无明了,那就不叫做本明。是不是?

  所以,富楼那言:若此不更加一个明字——这个就是头上安头,叫做知见立知,在真觉里面起妄觉,就是这个字。我们在觉性里面硬是起傲慢,所以佛讲:不要在智慧里面夹杂着傲慢,那个傲慢就是妄觉妄明。所以,这个世间人,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行,一讲起佛,不屑一顾,一讲起信佛的人:哎呀!这个迷信!就是这个道理。他自己认为自己很行、很明,书读得多、知识读得多;可是,内在里面我慢,自己不知道,落入这个无明,自己也不知道。真觉里面没有傲慢,智慧里面不夹杂着傲慢,绝对的智慧,充满着智慧,又充满着慈悲,和世间的知识不一样,不一样的!

  看底下的注解:

  【此满慈竟取于妄,】他搞错了方向。【答言:若此觉体不更加明,】这个就头上安头,真觉,他安上一个明,就糟糕了,这是妄觉妄明。【名为觉者,则单名为觉,实无所明矣!】这样就没有东西可以明了,所以,要加一股力量让它明。佛陀底下就说:这个就不是本明了,本明就照天照地,为什么还要加一个明?【观此词中,反排真觉,】真觉不需要加一个明,真觉是本觉本明,你加一个明,就变成妄觉妄明,所有的问题就出来了,妄觉妄明就是无明。【细察意中,深取妄觉,则属闻名昧义。】闻名昧义,听到了这个名相,就昧了真正的义理,不了解真正的义理。【首句不明二字,与上段不明不同,】虽然字都一样,【上是假说觉本不明,此乃承言不更加明,字同】都是“不明”,但是,义理是完全不同。(【义异也。】)

  【《正脉》云:此答全似,】这个回答跟前面的阿难回答一样,【阿难与佛诤言: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皆被佛征出,】“征”就是问出来。【素所迷执,】“素”就是一向,所迷的、执着的。【而不觉其非者也。】而不知道这是错的,所有的众生,只要他没有听到佛法、正法,他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的觉性没有开采,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他一直认为:我这样做很不错了,我已经尽心了,我已经尽力了,我责任完成了,我没有亏欠这个世间了!没有错,那再来呢?再来,没觉悟就等死,等死!所以,年轻人没有结婚前学佛,这个挺好;那么,结婚以后责任完成了,正是学佛的时间,你的责任完成了,就好好的学佛,不然你死后,这个灵魂要往哪里去?你可曾想过这个问题?我很替你们担心呢,真的!不然你死后,这个灵魂要往哪里去?常常在讲堂逗留吗?对不对?是不是?我们总是要为灵魂出路,找一条出路,找一个寄托,不然你死后要往哪里去?对不对?所以,我们现在学佛,除了当下解脱,还作未来因,未来临命终没有恐惧,我们要去一个快乐、清净的极乐世界。底下,说:素所迷执,一向所迷执的,而不觉其为非。【但阿难所执,六识妄心,】阿难执着的是六识妄心,【满慈所执,根本无明,粗、细、浅、深、迥然有别。】

  544页,最后,看经文:【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这个就好好的写一下。中间把它加:“所”的底下用一个加减乘除的“加”;“明”的底下:于觉,于是的于,觉悟的觉,那这念起来就很顺了。

  佛言:你的意思,若无所加明于觉,那就很清楚的知道他在讲什么了。若无所加明字在这个觉性上,则怎么样?“则”就是变成了的意思。则无明觉,“无”的中间底下加一个“有”字,那就更清楚了。变成无有明觉,意思就是:我们的觉上面变成没有一层明的力量——觉性来显示出来。佛言,就说:依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无所加明字在这个觉性上,就变成无有能明之觉,就是在觉性上面硬要加一层明的力量,要不然这个觉性就显示不出明的力道了。这个就是富楼那错误之见,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底下,有所非觉,“有所”底下加四个字:加明时则,有所加明时则怎么样?非觉。非觉,“非”的底下, “觉”的上面,加几个字:本明之真觉,非本明之真觉。你慢慢的看,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就是这个意思。有所非觉,有所加明,则非本觉,简单讲就是这样子。如果更长一点就是: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有所非觉。

  底下,无所非明,那么有时候加、有时候加明,而底下呢?有时候不加,无所:无所加明的时候,当你不加这个明字的时候,不在意、不加明的时候,非明:就非有明的力量了。意思就是:这个觉,上面讲:有所,有所加明的时候,又不是本明之真觉;那么,无所加明的时候,非有明的力量,那么,你想想看,有所非觉,注意那个“非觉”,无所非明,一下子不觉,一下子又不明,诸位!非觉非明就是什么?就是无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把笔拿起来,无明又非。。。“非”的底下加一个:真,真:真假的真,真觉;“湛”底下加一个:然,湛然,天然的然。无明又非真觉湛然,怎么样?“明”的上面加一个:妙;“明”的底下,“性”的上面,中间加一个:之,妙明之性,哇!那整句看起来就顺得不得了。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无所加明时,则非有明的力量,那么,这个觉,上面:有所就是非觉,无所就非明,非觉非明就是什么?没有觉又没有明,那当然就是无明了,这不用讲。所以,这个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

  好!整句再念一遍,因为它难,初学佛法,你不这样跟他加。。。他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因为我太了解你们的程度了。

  底下,佛言:你的意思,若无所加明于觉,就变成了无有明觉之时;有所加明时,非本明之真觉;无所加明之时,又非有明的力量,既是非觉又非明,当然就是无明,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哇!就解释得好好。

  好!看底下,545页,【首二句牒定满慈之言,下则施破。佛言如汝所说:若无所加明于觉,则无有明,单有觉者,在汝之意,必定有所加明于觉,方可双称明觉也。汝竟不知,一有加明,则觉明二义,皆双失矣!】本觉本明就没有了,那就是叫做妄觉妄明了。【何以故?体外加明,则非本有之明,】诸位!本体就本觉本明,你还要加一个明;诸位!我们现在都是这样,头上安头,一讲起话来:我怎么样。。。就是“我”最大,“我”是最大,什么任何时刻,都加一个我执,本体外一定加一个妄觉:我在觉悟、我在修行、我在行善!一定离不开那个妄觉。体外加明,则非本有之明,【时生时灭。】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二句,即说一有加明,则觉明二义双失之故,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非有明矣。】一下加,一下子不加,【以满慈未悟真觉,本具妙明,故必欲加明于觉,不知一经加明,则时有时无,不得常住矣!】常住就是永远觉、永远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以满慈必欲加明于觉,】注意!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这个加,所有的问题:加。【以致觉明二义双失,全堕无明。】为什么会无明?就是自作聪明,本来真觉没有能所,加一个能所,全堕无明。【无明又非真觉(即性本二觉)湛然,妙明之性;妙明则常寂常照,岂时有时无耶?此中有所非觉,无所非明,其意稍难领会,】不过师父已经叫你加几个字了。【今以喻明之:真觉本具妙明,如摩尼宝珠,本具光明照用,珠光不相舍离,】有珠就有光,【则珠即光,不必更加明而明之;妄觉性本不明,】这个妄觉,它其性本来就不明。【如电灯泡,状若摩尼,必加电气以明之。有所非觉句,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一开则明,明虽已明。非真摩尼珠;无所非明句,无所加明时,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不开时,则无有明。此二句即觉明二义双失,】这问题在哪里?【咎在加明也。】问题在加一个明。

  诸位!修行也是这样,修行,你要发自内心的观照,你自己产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个叫做本明之觉。意思就是:徒弟如果自动自发,不必师父拿一个皮鞭在旁边赶,就像赶牛、赶羊一样!是不是?自己能够产生觉悟,自己知道要修行,诸位!这个是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到万法都是败坏之相,对不对?我们生命当中,还有更高一层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命,他立刻就知道修行的重要、听经闻法的重要,这个是上根利智的。可是,如果说让师父再三叮咛,这个人就还要加一层力量,不是发自本明的力量才要修行的,就难成大器。就像电灯泡一定要加一个开关,一开,明了,师父在,表现不错;师父不在,就去睡觉了!(师父摇头)是不是?这个就是有本觉本明,自己自动自发,自己管理自己的,这个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以,师父在结夏安居就跟法师讲:你们二十几个今天来结夏安居,在本道场我们都欢迎,你自己要管理自己,一个师父哪里有办法一个一个每天二十四个小时去盯着你看?那没有办法的,自己要管理自己。我们护法居士也是这样子的,自己要有觉性,把本觉本明拿出来用,自己要管理自己,自己要催促自己,生死是很可怕的,六道轮回是很痛苦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若不往生,如丧考妣,就像死了父母亲那么惨,死了父母亲有哭啊。。。但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告诉你:会更惨!若不往生,如丧考妣,如果没有往生净土,就继续来轮回啊,就继续来轮回!所以,一个修行人,一定要由师父再三叮咛,这个就不知不明,这是妄明。

  翻过来,546页,【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这种种的注解,都跟《楞严经讲义》不一样,性觉必明,在其他的注解的意思说:性觉本来就明,因为妄动变成了明觉;可是,圆瑛法师的注解,我非常认同:性觉必明,这个“必”就是硬要,硬要加一个明,本性本觉,硬要在头上安一个头,必定要加一个明字,中间加二个:妄为“有可”明之觉性,认为有可明之觉性;觉性本来就明,不需要你加一个明。是不是?妄为有可明之觉性。其他的注解跟圆瑛法师的《讲义》,字面上切入的角度不一样;但是,究竟义是一样,究竟义就是在本觉本性上、本明上加一个明,解释其实都一样,用意是一样,所以,我们都保留。

  好!在座诸位!这个用一个比喻就更清楚了,诸位!如果这性觉,这性觉怎么样?譬如说这是一面干净的什么?干净的镜子(师父以右手面拟作镜子)。这个镜子本来就很亮,可以照天照地、照所有的人、一切相,这个镜子一拿起来,照天照地,哇!镜子的面本来就是怎么样?很亮、很光!可是,怎么样?我们用一块抹布,一个痴呆的人,用一块肮脏的抹布,怎么样?肮脏的抹布要使这个镜子更加的明亮,那个愚痴的人,在这个镜子上面硬是要把它擦:我要把它擦干净,我要把它擦干净(师父用左手作抹布擦右手面)!本来镜子清净的,硬要把它擦干净,愈擦会愈怎么样?愈脏!这个就是这比喻,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性觉本来就清净的,这个镜子、你硬要加一个明,则妄为有可明之觉。就是像这个,这个镜子是这样子的(师父以左手面为镜子),我这个抹布这样一直擦,这抹布肮脏,这抹布代表什么?(师父举起一抹布)代表我执、法执、分别心、颠倒见、种种的身见、边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是怎么样?我要修行,(师父用抹布使劲擦左手面——镜子)我要把它修、把它修出来!或书读得很多,我把它书读得很多,在文字相里面一直研究佛法,书读很多;书读得多,立种种的知见,这个知见又卡住了本明。所以,诸佛妙理,无关文字,就是这个道理,诸佛妙理跟文字没关系的,它本来就存在的。是不是?你开悟的人,你用英文讲,他一样开悟,美国人开悟,无关于英文;中国人开悟,无关于中文;法国人开悟,无关于法文;俄罗斯的人开悟,无关于俄文。为什么?那个悟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都是平等的,这个语言是后天所运用的工具而已。那么,现在性觉必明就是这样子,性觉,本来就是已经很明很亮了(师父仍举左手面),歇即是菩提,佛陀讲:歇即是菩提,放下,那一念就是!我们不是,一直要让它明。。。(师父用抹布使劲擦左手面)为什么?就拼命修了,愈拼命就愈惨!所以,没有大开圆解,硬要修行,不如不修。所以,有一句话说:若不依止明师,不如不修行,如果没有碰到明师、明心见性的大善知识,不如不修行!为什么?因为愈修就愈惨!因为他那个邪知邪见,一直修一直远,一直远离,不如不修行,为什么?恶知见,一直修行、一直违背,没有修行还没有贡高我慢;一修行:你们统统错,只有我最有修行!没有修行,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一修行以后,卡在那个对法上的执着,完全轻视别人的存在,也不了解人家的悟性。有一群人正在助念,助念阿弥陀佛。。。突然来了另外一票的居士,来了就跟这些助念的人说:你们统统走!我们这一票的人是明心见性的,我们来助念!跟的就是邪知邪见、邪师,没有说明心见性这么狂妄的!人家在助念好好的,说:你们没见性,赶快离开,我们是明心见性,我们来助念!开悟的人不会讲这种话的,开悟的人看到人家在助念:好!一定是喜悦的心。开悟的人、见性的人有什么好?他用一颗喜悦的心,过活他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宇宙的心,过活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什么是大彻大悟人的心?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这个就是见性的好处,我看到你在助念:好好好!我一定会随喜的,不会说:你们走开!你们这些没有开悟的不要助念,我们来助念!你说你这样有开悟,我也不信,就是有这种人,就是有这样子。而学到自己落入那种法执、狂妄,自己完全不知道!所以,什么人叫做无知?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的人,那个就是无知。

  底下,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个性觉硬要加一个明字,则妄为有可明之觉性,那么,就变成无明。

  546页,【此结成妄本。】这个就是构成妄心的根本。【必明即是无明,无明乃为结妄根本。】“结”就是构成。构成妄的开始。【此必明二字,诸家多作必具真明解。】“诸家”就是所有的注解。【今按上文,佛举真妄二觉,】真觉、妄觉二觉。【双审满慈,满慈以必须加明于觉,方可称为明觉,佛即直斥,加明之非。此二句则结归。】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性觉则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并不假明而明之。汝意必定要加明于觉,方称明觉;此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为,】本性本来就空,无所加、无所得。【乃不当为而为也。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矣!此必明必字,即下文知见立知立字,】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自心本具真知真见,】诸位!真知真见是什么意思?看的时候不加任何的情绪、不加任何的执着、不加任何的骄傲,也不会说:我自己很有智慧!如是如如不动的看,如是如如不动的听,绝对不加上任何的情绪、执着、分别、颠倒,这个是正知正见的人。这个是需要训练的,也就是不为外在的相骗到了你的本性。【无庸更立知见,】无需要更立知见。【故佛告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立知,就是我们叫做头上安头,知见,就是本来就有正知正见——真觉,这个知见就是本觉本明;还立知,还加一个明,就是无明。所以,这个知见立知只是名词不同而已,这个知见就是本觉本明;立知:还强迫加一个明,即无明本。【此必明亦即无明本也。】

  【《正脉疏》云:无明亲依真心本觉,独居九相(三细六粗)之先,别名独头生相,】诸位!“独头生相”是什么意思?成佛的最后那一刹那,叫做最微细的最微细,微到只有内在动念,诸佛菩萨心细的人可以观察得到、察觉得到,凡夫很难的!要有这个独头生相这种功夫,晚上都不会作梦的,全部都在定中的,只是最后那一念生相,就是生相无明。“独头生相”,如果后面加:无明,那就更清楚了,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又称为【根本不觉,】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唯佛能断,这个就是微细的痴,(【曰痴、】)微细的迷,(【曰迷。】)【及无住本,】就是无住之本。什么叫做无住呢?在这个上不去,下不来,没有能所,上不去,就是没有办法上到佛的真智;又下不来,又没有能所,这个时候好孤单,好像这个喉咙一件东西一样的哽在这里,吐不出来,吞不下去,这样最后的等觉要化作妙觉的那一刹那,出不来,吞不下去,很孤独,在这里已经没有能所了;可是,又不是佛的证量,真智的证量,这个叫做无住,“住”本来就是依,无所依,没有能所的意思。【皆目此也。】就是这个名相。在这个独头生相,根本不觉,唯佛能断微细中的微细,已经没有能所,上不去却又下不来,功夫已经相当了。底下,【有二功能:】就是无明有二种功能,这个是不好的功能。这个无明【一、能隐真觉之体,】前面如果加:无明,那你才看得懂,加:无明能隐真觉之体。【二、能发万有之相,】“能发”上面要加:无明,无明能发万有之相。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因为无明承认它的实际性。所以,你要承认缘起性,必需有微尘相,有微尘相才有缘起相、才有一合相;现在连微尘相,佛陀就说: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连微尘相都不存在,哪有万有?构成万有之相就是微尘相;连微尘相都是空相,一合相就是万有之相,万有之相就是空相。所以,无明因为认同它,没有体悟到空无自性。【下文自见。问:‘生相无明,等觉未了,】那个独头的生相无明是这么微细,等觉菩萨尚未清楚明了。【今言】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只有【加明于觉,意何浅近?’】这个这么浅、简单、这么粗糙的比喻,讲得通吗?意思就是说:生相无明是这么的微细,等觉菩萨尚没有清楚明了,你现在用一个简单的加明于觉,就这么简单的比喻,这个义、义理、意义太浅显了,意思就是:用这个粗浅的比量来讲法,讲得通吗?【答:‘此惑在三细之前,】诸位!业相、转相、现相,这个独头生相还在它的更前面,更微细!此独头生相无明是在三细之前,是微细中的最微细的,那一念最后成佛的微细念。【本非菩萨所知,惟佛现量亲见,如来有胜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觉,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则如哑人见贼,】哑巴看到贼,【叫唤不出矣!】师父刚刚讲的: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法王自在,岂如是耶?’问:‘借言非真,宁不误人?’】你只是借重语言,这不是真实境啊,这个不会误人子弟吗?547页,【答:‘岂止不误,仍有大益。如来亲见】亲自,亲见就是亲自有证量。所以,我已经告诉诸位了:全世界什么东西都可以造假,唯有大悟、见性的证量没有办法骗人的,没有悟,那就没有悟!对不对?诸位!你那《般若心经》念得滚瓜烂熟;《金刚经》几分钟就诵完了,你诵二十年了,没见性!问,叫你讲,你讲得头头是道,我问你,你就答不出来!为什么?不是真正的见性,就没办法了。见性,二六时中,纵横自在,他不怕你问的!因为那是他的故乡,就像你问我房间摆什么,或者是我的故乡,对不对?我的故乡,我住故乡,明心见性就回到佛的故乡,你问什么,他统统知道,哪里摆什么、哪里摆什么,很清楚的;你没有回到你的故乡,故乡摆什么,你不知道的!是不是?你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语言、文字不是真实的证量,不可以把语言、文字当作证量。

  有一个居士来,就:修行一定要止观!

  我就e-mail跟他回答:止何所止?观何所观?止观是一种方便,你止,要止到什么时候啊?能止所止,佛性无所止啊,自体本空;能观所观,自体本空。

  他就说:这《摩诃止观》里面,这明明讲叫人家要有止、要有观才能成佛。

  我说:不可以把文字当作证量,那是一种过程,叫你止、叫你观,那是一种过程,不是究竟义,止无所止,当体即空,观无所观,当体即空,这叫做止观。

  底下,如是亲见【等觉菩萨,】但是,这个等觉菩萨,【诸念皆尽,惟余此念,】此念:只有剩下这个独头生相无明。【佛法不得现前,此念若尽,】这一念微细的,此念:这个微细的、最后的生相无明若尽。【便入妙觉果海,故令顿根众生,但了法空心净,一念不生,遥契如来涅槃妙心,自具照体,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于觉。】所以,记着!没有东西可以观照,讲观照、讲止、讲观,都还是一个过程,究竟之处没有东西,绝对,它就是绝对。【永嘉云:‘倘顾还成能所。’】“顾”就是动念,如果你还动念加一个明字,这个“顾”,“顾”就是顾念到什么,“顾”就是念头。倘顾还成能所,“倘”就是如果;“顾”就是欲明之。如果你想要明这个境界,加一个明字,就变成能明、所明,那么,就不是本性之明。【顾字便是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觉,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觉,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节,希顿入者,宜究心焉!’】这几个字,初学佛法看起来还挺艰涩的!佛祖一揆,佛祖这个如来藏,单刀直入见性的这个道理、没有能所这个道理;“一揆”就是没有能所。佛祖这个没有能所的证量,若合符节,如果有的人时节因缘到了,大根性的人具足,而且因缘具足,有善知识引导;“希”就是希望,顿入,希望刹那之间契入佛性、如来藏性,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希望刹那间顿入佛性、如来藏性者,宜究心焉,这个“究”就是参,要好好的参究没有能所的这一颗心是什么?诸位!我们这个能所是没办法停的,诸位!你看,只要识动,动就会显相,诸位!晚上你都有睡过觉,当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看!我们的眼睛、耳朵都没有攀缘外境;这个是方便举个例子,你躺下来睡觉,诸位!哪一个人你没有做过梦啊?你那个时候,眼睛有缘境界吗?没有!耳朵有听外面的声音吗?也没有!可是,在你的意识心里面,晚上你作梦的时候,你知不知道在作梦?你当然不知道啊,你说:“我知道我晚上在作梦。”那一念就不是梦,因为你已经知道它在作梦了。你看!你在梦境,眼睛,根、尘不相接;耳根、声尘不相接;眼、耳、鼻、舌、身统统不相接,意也没有作用,躺下来,他这个识心绝对不会停止,一直影现出来。。。你在梦境里面,一样看到人相、看到以前你认识的人、你喜欢吃的东西、或者是你恨的人,你看!完全在梦境里面,统统是非常真实的。动即显相,这个观念,你一定要记得这一句话:只要识心不断,能所就存在,识心。所以,识心有时候不必借着外境,心里面的意识心,本身就具足能所。知道吗?能所就是这样,譬如说你眼睛闭起来,不必睡觉,你自己想。。。想到快乐的事情:哈哈哈!自己会笑!对不对?眼睛闭起来的时候,自己想到伤心的事情,眼泪就掉下来;境界没有现前啊,想到伤心的时候,自己眼泪就掉下来,觉得:我很委屈啊!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了解我?我很委屈啊,还骂我!对不对?或者是我的男朋友不能了解我;或者是我的好朋友突然离开我!自己想到伤心的地方,眼睛闭起来、耳朵也没有听声音,可是,自己就会掉眼泪。为什么?那个能所心是从来不会停止的。这就表示说,我们的生命不是死了就算,我们的生命就是有这个意识心,所以,这个生灭的、执着的识心,它就一直继续去转世、继续去投胎。由我们晚上睡觉没有办法停止那个意识心,你就知道生命是连续性的,绝对不会停止的,色身休息,识心不会停止休息的,我们这个色身死亡、烂掉了,我们的识心、意识心不会烂的,八识田中里面的种子又会起现行的,只是隐跟显而已。

  底下,547页,

  【寅四 正明生续 (分二)  卯初 初之忽生  二 后之相续

  (卯初分二)  辰初 无明不觉生三细  二 境界为缘长六粗  今初】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觉非所明,第一个“觉”是真觉,真觉就是真如,真如非所明,底下加二个:之境,真觉非所明之境。为什么?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觉非所明:真觉非所明之境,因为本具的妙明,不落能所,没有东西可以明,叫做觉非所明,真觉不是你所明的境界,真觉是绝对,没有能所。

  因明立所,因为想要明,诸位!这个“明”中间用个:加,因为加明;“明”的底下又加二个字:真觉,因加明于真觉,就变成了无明,因明就是因加明于真觉,怎么样?转为无明,无明就是业相,无明业相就是八识的相分,“所”就是业相,无明的业相。为所,为所明之境,“所”底下就:为所明之境。意思就是:因为加明于真觉,变成无明,无明就变成为所明之境了。真觉缘不到,真觉没有能所,结果所明的这个业相,就是变成八识的相分,就是业相就产生了。真如没有相;可是,你硬要加一个明,就把这个真觉盖起来,就变成无明业相,就完全加明所产生的妄明。

  所以说:真觉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因为加明在真觉上转变了无明,而无明为所明之境,“立所”就是立为所明之境。所以,你明了的不是真觉,变成所明的业相,就是八识相分就跑出来了,业相模模糊糊,把这个真心盖住了,就是微细的无明业相,叫做业相,叫做无明业相,为所明之境。

  好了!这个无明业相为所明之境,这就麻烦大了!所既妄立,所明的无明业相,这个已经妄立了,就产生什么?生汝妄能,为什么呢?由这个无明的妄立、无明业相的妄立,因为所跑出来了,有相嘛,有相就会跑出能缘。就像这一棵树很香,自然就会引来种种的能缘的蜜蜂啊、昆虫啊,只要有相,好的这个相。众生,这个相本来是没有能所的,有相产生的话,他就会产生一种主动要去能缘的,结果是转本有智光的怎么样?变成了能见的妄见。所以,生汝妄能,妄能就是能见相,就是八识见分。生汝妄能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由无明的妄立,遂将本有的智光,转生汝能见的妄见。为什么?它不同于真如之能,它是妄能,不是真如之能,真如之能是绝对的能,没有所;而这个妄能,它就会有所,妄能,它就会有能见相,就是八识的见分。

  所以,诸位!觉非所明,这第一个真觉就是真如,真如非所明之境。因明立所,因为加明在这个真觉上,变成无明业相,而无明业相为所明之境,这所明之境变成错误了,八识的相分就是无明的业相。这个无明业相产生,就会有怎么样?有所就一定有能,有所缘的业相、一定有能缘。所以,所既妄立,“所”就是无明业相既然妄立了,怎么样?就产生了转相,由无明妄立,就把本有的智光,转生你能见之妄见,所以,生汝妄能,因为无明业相——所缘之境产生了,相分产生了,见分就跑出来,而且相、见二分如牛之二角,怎么样?开始攀缘,妄能攀缘妄境,所以能见相。所以,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这个就是无明业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就是转相,这个就是第二细。前面第一个,由真如转变成无明业相,这个是第一细;然后有这个无明的业相,产生了转相,这个是第二细,我们不是讲三细吗?这个第二细。

  诸位看注解,【此明依真起妄。无明为妄本,此乃生起三细前二细惑,】三细前面二细,也就是业相,就是无明业相,还有转相,二种惑。【下即细境。首句论真,二句起妄,觉即性本二觉,是所依之真,真觉非所明之境,】因为真觉没有能所,真觉没有能所,硬要加一个明。【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也。特因必欲加明之故,】这麻烦大了!【遂转妙明而成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因明明字,】因明那个“明”字,就是属于无明,【即属无明;立所所字,即属业相,】所以,因明,因为加明就变成了无明;那么,立所的所字,因为无明就变成一种业相,立一个“所”字,即属于业相。那么,这个业相只有佛有办法,这个业相是微细相,不是境界相,你不要听到八识的相分就以为是境界相,这个时候还没有这个境界,这个是动念,微细的无明的念,业相仍然是大菩萨才能明了。这个业相,不可作凡夫所缘之境界。(【不可作境界解。】)这个时候虽然是讲八识相分,只是微细的相分,不是粗糙的境界,千万不能认错!【境界在此四句之后。】在此后面。【交师顺解三细,得佛意矣!此如《起信论》云:‘以依本觉,故有不觉,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此文较论文更有发明。】此文较《起信论》文更有发明。【论言心动,】《起信论》里面讲心动,【未明何故心动?此则说出,因加明于本觉,而引此心动也。】所以,我们所过的人生观就是无聊,莫名其妙的起动念、莫名其妙的起执着念,而从来没觉悟,莫名其妙的起烦恼,控制不住,就是心动。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上句即立所之业相,下句即转相。】转相就是见分了。诸位!业相就是八识相分,转相就是八识的见分,统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体相,自体相就是我们所讲的带妄的见精。【因业相之所,既已妄立,复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生汝能见之妄见。即以业相为所见,妄能即能见相。即《论》云:‘以依动故能见。’】诸位!这个“动”,依“动”就是动念,微细的动念。而且这个动是控制不住的,识心主要:它就是主动、能动。诸位!就是你变成植物人,你的识心有没有灭?没有灭!是不是?植物人的时候,慢慢的渐冻人怎么样,可是,他还是有感觉啊!譬如说你站他前面,讲到感动的话,那个植物人,还没有很严重的植物人,他还会掉眼泪,这植物人。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这个植物人躺在那个地方,你讲到那个不喜欢的人,他会一直表现得很愤怒,可是,讲不出话来,灵性困在那个即将报废的肉体上,他就挣扎;可是,没有这个色身,不能动,没有健康的身体。所以,没有健康的身体,展现不了佛性。你想要在佛教做一番事业,想要在佛教里面好好修行,我告诉你:要好好的照顾健康的身体,要不然就是植物人,就这样子。是不是?所以,你看,虽然是植物人,只要不太严重的,你讲他仇恨的人,他会有反应的,那个眼神就是。。。(师父学植物人表情)可是,没办法,嘴巴也会想要表达,表达不出来,那个是很痛苦的,很痛苦的!

  就像我有一次去山上住,因为我不知道,那时候二、三十年前去山上住,我不晓得底下是纳骨塔,不知道啊,刚刚去那个道场,不知道,那个比丘尼也没有告诉我说底下是纳骨塔,底下有很凶的鬼!结果就去,第一天她就说:慧律法师啊!您晚上睡这一间。当时候傻傻的也不晓得,我有很好骗,我就说:好啊!就去睡觉,睡到一半的时候,哇!这个鬼很凶,他也不念及我刚出家,(师父拟被鬼掐住喉咙貌)一直压,压到这个地方,哇!都不能喘气!那个不是在作梦,很明显的,一直快死掉了!我是一个健健康康、潇洒的男子汉,哇!压到实在没有办法了,没有办法喘气,我的心理面,还好,念佛功夫很好。一直念阿弥陀佛。。。就是压住,一直挣扎。。。就像类似植物人,很想讲话,就讲不出来;可是,还好,平常念佛功夫很好,阿弥陀佛。。。挣扎了好几分钟,才一直喘气。后来顾不得大半夜的就迁单,哎呀!这怎么会有这种鬼屋啊?那个男鬼很凶,那个墙壁走进走出,那个男鬼多凶?二个眼睛瞪了我,在这儿看啊。。。意思就是:谁叫你来这个我睡的房间睡觉?那个眼睛。。。这个不是在作梦啊,作梦,我会告诉你:那个是作梦;那不是啊,眼睛根本就没有睡着,就这样子,可是,就是睁不开,很凶,我一辈子没有碰过这么凶的鬼,他也不念在我是法师,将来是要讲《楞严经》的人(笑),非常的凶,那个鬼那么凶!你知道吗?后来我不相信:咦?是不是我是错觉?还是身体不好,刚好感冒?我这个人又很不信邪,第二天,好!第二天我就带着念珠,念珠底下有那个月光光,西方三圣那个,看进去有西方三圣,我就戴在这个地方,(师父指喉咙处)心想:晚上安全了,不怕死的就来啊!再继续把它睡觉,睡觉睡到一半,喔!晚上又来,那个鬼真的是很凶,来的时候,床铺会摇,还一直摇。。。我说:喔!又来了!奇怪!我有戴念珠呢!西方三圣难道没有效?不会是作假的吧?后来他的手要压这个脖子压不下去,因为有西方三圣在这里压不下去,那个鬼很聪明,他不压我这里,压心窝,哇!惨了!这里又没有挂念珠,这念珠挂在这个地方,他不压这里,他压这里,(师父指心窝)哇!那个胃很痛,四肢统统不能动,全身都痛苦,你明明知道,完全动弹不得,不能动!后来也是念阿弥陀佛。。。还是这样念,因为那时候念佛很精进,阿弥陀佛。。。可能功德做得不够大,没办法超度他还是怎么样,是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好!就念佛。。。哇!他又退了。退了以后又在墙壁上,那个男鬼还看得很清楚,还不是女鬼喔,女鬼对我都是感情不错的,(笑)很欣赏的,就是男鬼合不来;第二个眼睛又看了,很清楚!后来醒过来以后,迁单,半夜都不敢住。第二天我去问那些比丘尼,我说:你们这个房间有鬼,而且是百分之百!那个老比丘尼讲了一句很可爱的话:您现在才知道喔?啊?你们早就知道,都不跟我讲!你们早就知道,又不跟我讲!我说:那为什么?她说:底下纳骨塔,在二年前,有进一个非常凶猛的流氓,很凶喔!为什么很凶?她说:师父!不是只有您这样子呢,那个骨灰坛排在他旁边,去作梦给他祖先知道,说:我旁边这个是流氓,你赶快把我的骨灰迁走!那个人说:不会吧?连骨灰都这么灵验!然后,他可能是作梦吧,然后去跟他家人讲三次,说:我旁边这个是流氓,天天欺负我!后来去查,一看,哇!真的是流氓,生前流氓,死后大流氓,哇!真是很惨!那个流氓,只要有人睡在那个房间,压到他,其实也没有,那个在地下室,我们在上面,哪有压到他,对不对?没有一个放过的!所以,这个就是说,让你知道说:无明卡住的时候,你想要突破,突不破,就像一个人好像是植物人一样的,或者是被鬼魅压到一样的。

  底下,即《论》云:‘以依动故能见。’【动即业相,业者起动义也。与下第五粗不同,此亦较论文更有发明。】此也是较《起信论》文更有发明,【论中未明依动,何以即成能见?】“论”就是《起信论》。【此中说出,业相之妄所既立,】把它立出来。【引起妄能耳。】就是八识相分,引起能缘的见分,那问题就麻烦,见——能缘,还有所缘的相分,麻烦就出来了!【下文谓所妄既立,】“立”就是产生。所妄既立,这个“所”字,这个妄已经产生了,怎么样?意思就是:业相已经固定了,所以,怎么样?【明理不逾是也。】意思就是:你所能认知的范围,统统在你的业相里面,叫做明理不逾,逾就是没有办法超过那个业相的范围,只要一个人卡住这个业,他能缘的那个心,所能认知度的生命,就完全束缚在能缘跟所缘。

  所以,众生很短视,他只认识到眼前的、听到他眼前的,所有的众生完全被业相困住,所认知度的范围、理解的范围,变成很狭隘、很狭小!所以,诸位!众生活在一个自我小小的空间里面;而佛陀是活在无量的虚空世界的,真如清净心里面。所以,我们的财产只有一点点,就是我所认知的范围,每天都在执着,愈来愈小。。。像蚂蚁一样子,到最后就变成昆虫,执着不停,到最后就变成蚂蚁那么小,一点点;要不然就变成大象那么大,愚痴;要不然就变成昆虫,所能认知的就那么一点点。一只粪金龟,像那个非洲,非洲的大象常常大便,或者是那蹬羚,大象大便很大一坨!诸位,你放心!在非洲,大便绝对不会浪费,为什么?那有粪金龟,粪金龟就爬满了大象的大便里面。为什么?它要把那个粪便变成一坨一坨圆圆的圆圆的,把它推到一个洞里面,把它埋进去。在它里面产卵,它以那个大象的粪便为食物。所以,在非洲的有很多的地上的粪金龟,它所认知的就是大便!在这个还听不懂,我们用人所能理解的,厕所里面的臭虫,你看那个厕所里面的臭虫一直在蠕动,其实它在粪、大便里面活着,活着啊,人看起来很可怜,非常可怜!对不对?诸位!右边是巴黎香水,左边是粪便,诸位!如果一只厕所里面的臭虫,你丢到这个巴黎香水,马上死掉,马上就死掉!为什么?它不适合那个香的世界;可是,这一只臭虫,蠕动的虫,把它丢到粪便里面,哇!活得好好的,它的业力就是这样子,吃的不净、拉的不净,在那种不净的范围里面,自觉其乐!诸位!话讲回来,众生也是这样,贪着名、贪着利、贪着男女,贪着世间的一切,以为是快乐的,而佛菩萨站在虚空看我们,我们很可怜,他们拥有的清净心、清净身,庄严无量的福、慧之身,我们统统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业报身、臭秽的身、骨头所做成的这个缘起的假相身,我们世间人活得很快乐,还拼命每天去追求,就像厕所里面的臭虫,离不开那个屎、尿,没有办法离开!所以,世间人,你要给他一个更好的环境,他活不下去的,他已经习惯那种恶臭了!众生也是一样,他已经习惯这种快乐了,不晓得这种种的快乐夹带无量的后遗症。时间人的快乐就这样,譬如说:世间人的快乐,好!什么是最快乐的?吃当归鸭,吃一碗很快乐;再吃二碗,嗯!还可以勉强,很快乐,再吃三碗,喔!没办法了!好!再强迫你,不吃要枪毙,再去吃,吃第四碗,快死掉了,吃四碗?怎么有办法吃四碗呢?对不对?好吃嘛,你不是说好吃吗?这个世间,只要你享受的虚妄的境界,不懂得停止,所乐不止,仍苦,所享乐的境界不稍微停止一下,它苦就来了,苦就来了!好!你认为什么最快乐?好!看电影,我以前读大学也没什么嗜好,就是喜欢看电影,如果说看电影是真正的快乐吗?好!偶尔看一下,看第一场,你再看第二场,再看第三场,从早上一直看。。。看到下午,我告诉你:看到晚上,再叫你看,你看不下去!为什么?快死在电影院里面,怎么看?对不对?空气也不好,是不是?看了以后头昏脑胀,你认为快乐的事情,你就一直追。。。到最后苦就来。所以,某些东西就知道,世间没有真实的快乐,唯有心灵充满着智慧,才有真正的幸福。如果没有,幸福不是立足在这个真正的佛的智慧里面,我们所有的乐境很快就会败坏,很快就会败坏!

  好!我们讲到548页。今天我们因为放慢了脚步,是因为这一段相当的难、艰涩,所以,不敢讲得太快,怕大家听不懂,所以,一直重复,就是这个道理。

  诸位看548页,中间,经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这个已经超越一切中文的语言、文字的范围,这种东西,如果你对佛法的心性不能体悟,或者是佛法的经教不通达,这个实在讲是完全看不懂的,完全看不懂的!所以,《楞严经》虽是文字,其实是如来藏性。

  底下,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什么意思呢?在第八意识本来并没有所谓同还有异,可是,一有能所,炽然成异,“异”就是指无情的器世间的世界就产生了,有能见、所见,真如见不到,就见到业相,把第八意识的能见、妄见,缘于无明业相的境界,化作世界。这第八意识的本识并没有什么同异;但是,能、所一旦建立,八识见分缘八识的相分以后,这个时候,炽然成异,这是指无情的世间,器世间就产生了,叫做炽然成异,这个世界高高低低等等,就显现种种的器世间。换句话说:器世间仍然是如来藏性里面的,只是因为我们透不过去,把这个色身围起来当作是自我,把外面的围起来,当作是一个我所享用的世间,所以,到处到哪里都是我执的扩大,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家庭、这是我的社会、这是我的国家,所以,他所活的这个范围,都一定会加一个“我”字,那么,这个现出来的世界,就是透视不过去那个空相。简单讲:世界其实就是如来藏性所显现出来的假相;可是,我们不知道它是空性,因此在无同异中;第八意识本来没有同异,现在能见、所见,现这个境界了,炽然成异,无情的世界产生。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异彼所异,这个是不同于,“异”就是不同,不同于彼炽然所成的异相世界;第一个“异”是不同,不同彼炽然所成的异相境界。底下第二个“异”字就是异相的境界,就是器世间。不同于彼炽然所成的种种异相的境界,因异立同,相对于种种的差异,而立一个相同的虚空,立同,这个“同”就是虚空,因为物质世界有种种的差异;可是,这个虚空就同相,所以,因异相而立同相的虚空,因为异的这个器世间种种差别,而立一个相同的虚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就是不同于彼炽然所成的异相世间;再讲一遍:不同于彼炽然所成的无情的异相的境界的异世界、异相世间。因异立同,因为相对于不同的这个异相之境界,立一个相同的虚空相,因为世界是差异的,虚空是相同的,所以,这里就是虚空的产生。

  上面: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是世界的产生;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这是虚空的产生;底下是众生的产生: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同”是指虚空;“异”是指世界,这个虚空跟世界;“发明”就是建立,虚空跟世界建立以后呢?因此复立,又产生了无同无异,无同,就是众生的形相各异,所以,不能讲同,那就是:无同就是异了,容貌各异;无异,但是,觉性本同,无异就是同,无同就是异。众生的形貌各异,叫做无同;但是,众生的知觉本同,就是无异。因此立无同无异,这个就是众生。那么,这一段就是现相,第三,三细,我们说:无明业相,第二、转相,三就是现相,这个就是第三,三细:现相,现种种的相,才有后面的粗糙世界啊,粗糙的境界产生。

  看注解:【此三细中后一,乃属细境。无同异中:即第八识业相之中。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晦昧,很简单,就是昏昏暗暗的空境。本来我们的真空是充满智慧的,绝对空;可是,现在无明业相变成晦昧空境,就是空境夹带着无明。【空是同相,界是异相,世界之异相未成,虚空之同相莫显,以因异方可显同,】因异,器世间就是异,才可以显虚空之同,有男,才可以显这个女;有女,才可以显这个男。【今既无异,所以无同。】

  【炽然成异者:此成异之原因,乃在妄能,】这问题就是第二能变就是妄能,【妄能即第二细,】也就是【转相】同时也是八识之【见分。】即“转相、”顿点,见分就是八识之见分。【既有能见,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即以业相为所见,】因为真如见不到,即以业相为所见。【业相但一晦昧之空,】不是真空,是晦昧之空、顽空。【无有一物可见,见分定欲见之,】只要有这个意识心产生了,【见之既久,现出境界相。此即显见不失科中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昏昧的这个虚空,而没有智慧,把真智、真空转变为晦昧为空。空晦暗中,这个虚空又跟这个暗结在一起,那么,结暗为色,就是没有办法透视过去,没有光线的地方,但是,其实是坚固的结合,以众生位来讲是没有能力,所以,透不过去就变成色,我们所谓色法就是贯串不过去。譬如说你看一个人,有人的相,用X光照下去,这个人相不存在的,剩下骨头。所以,X光照下去,X光就有办法剩下骨头;而我们结暗为色,这个色身,这一层皮盖住了,所以,我们一看,有我相、人相、男相、众生相、狗相。对不对?大象、有牛、马、羊相;但是,这一些众生,只要你走过X光前,统统剩下骨头,什么相都没有,只有白骨。如果再发明一种器具的话,照下去连白骨都贯穿,那就什么又没有,色就是空。所以,结暗为色,是因为众生的能力不够,不是用智慧在观照;如果用智慧在观照,就不会结暗为色,色就是空,有功夫的用智慧照见,它色就是空;可是,我们现在没有智慧,就结暗为色。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明、暗、色是真实性的东西,是因为没有智慧;如果有智慧的话,你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建筑、没有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为什么?凡所有相,都知道它是空,如果你透视得过去,色就是空;透不过去,结暗就是色,就是这样子。所以,美只是一层皮,你看到的那个美,只是一层皮遮住而已。所以,有一个大修行人讲:人是一块会腐烂的肉,人,我们人,我们人是一块会坏、会烂、会臭的肉,哇!讲得真过瘾,还真是对!人是一块会腐烂的肉,我们这块肉会坏、会烂、会臭,意思就是:不用太照顾它;可是,不照顾又不行,真的!这佛法还不容易!所以,结暗为色,不晓得色就是空。【又即后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观空,瞪久发劳,则见空华。】

  【炽然火光盛貌,既结暗而成四大之色,如火光起于夜暗之中,炽然显著。此境虽显,尚在本识之中,】本识就是微细的本识。【有人见此炽然,不敢定为细境,乃指六粗者,】六粗是指后面粗的境界,【非是。】在这里,见此炽然仍然是微细,细境是唯大菩萨能知,叫做细境;六粗是凡夫所缘,这个完全不一样。所以,细境仍然在微细的动念里面来讨论,叫做细境,最后才有六粗,乃是指六粗,非是也。【论文释此现识(即现相又曰相分境界相),则云:‘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又曰:‘随其五尘对至即现。’】眼睛看、耳朵闻,立刻就显现。【何异炽然之说。】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第一异字是活字,不同也;下异字皆实字,即异相之境。谓异于彼炽然所成之异相境界,因对异相之界,】而立相同的虚空,【而立同相之空。即论云:】就是《大乘起信论》讲,【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诸位!这个就是能所,以能见就是八识;境界妄现,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境界兼色与空)。】明跟暗。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三句当指众生,】所以,世界、虚空、众生,这个就是现相。【承上虚空之同相,与世界之异相,一同一异,形显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众生形貌各异,故曰‘无同’。知觉本同,故曰‘无异’。问:‘此中虚空、世界、众生,指为细境,与粗境何别?’答:‘此惟在本识中,结暗所为之色,】诸位!如果不结暗是什么情形?色、空尽是如来藏性;那结暗为色,色透不过去,就误认为有色法显现在你前面,变成有能缘的意识心,皆是识心,计着分别,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色其实本来是空。【即三类性境,根身、器界、种子,】性境就是真实境。我们的根身,你看我们这个色身,这个根身;器界就是外面的世界;种子:内在的识心,叫做种子,种子就是还没有显现出来的。【与粗境作胚胎耳。’】胚胎就是引申为事物的起源。为什么?后面讲的是粗境,所以,现在讲的是细境。【此三细,如前二卷所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又如下文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皆从真起妄,妄有空、界、众生。】为什么讲妄?意思就是:虚空相是妄心所现的,是对色法讲空;世界也是妄,因为是成、住、坏、空;众生也是妄,是生、老、病、死。这个虚空、世界、众生,统统是真心所影现出来的,而我们众生不知道那个是你心性所影现出来的,其实虚空是你的;世界,是你心中的世界;众生,也是你心中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众生,其实虚空、世界、众生跟你是一体的,而你不知道!

  【《正脉疏》问:‘通上顺释三相,】就是无明业相、转相、现相。【甚生次第,】就是如何生出种种的次第。【但释因明立所,】但释,只解释因加一个明字,立一个所。【则曰,因妄为能明,引起所明,】有能就一定有所。【以立业相,此虽经无能字,推意补之,亦通。】没有能字。推意补之就是:你用自己去体会,也知道有一个能字,也通。【次经明言,因所生能,予即释为业生转相,似亦自然之序。】为什么?因为他为了解释,所以,一定有能生跟所生,能所本来是妄;但是,为了解释的次第,所以,无明业相生这个转相。所以说:似也自然之顺序,不这样讲没有次第,你没有能所,只有这样讲。【但妄明既以业相为所明,】妄明就不是真明了。既以业相为所明,【转相亦以业相为所见,此何别乎?又转相何不以境界为所见乎?’】他这个问得好!【答:‘汝言妄明,以业相为所明,此言非是。】它不是这样子,为什么?【盖妄明最初依本觉起,妄以本觉为所明,本不期于业相,其奈本觉,元非可明之境,由是本觉,卒不可明,】意思就是:你缘不到本觉,却缘到无明业相,这个意思。所以,【而徒以带出】注意!带出【业相为所明耳!】注意那个“带”字。意思就是:本来就不存在;可是,因为有能见、有所见,能见,要缘那个真如——所见,可是,真如见不到,那么,真如因为妄动,产生了无明业相,就带出来这个业相为所明,就是看错了!想要把那真如看清楚;可是,真如无所见,却看出了这个业相为所明。【故佛言:‘觉非所明,】这个“觉”是本觉,本觉非你所明的境界,简单讲:本觉缘不到,缘到无明业相,所以,无明业相是被强迫带出来的,所以叫做妄。【因明立所’其旨显然。’‘汝次又言:转相以业相为所见,斯言不差。】你说转相以业相为所见,这个是斯言不差。【盖转相依业相起,妄以业相为所见,本不期于境界,其奈业相,元非可见之相,】业相本来就非可见之相。【由是业相卒不可见,而徒以带出境界为所见耳!】带出境界就是妄现,全部都在真如里面讨论,哪有境界?叫做妄现境界。诸位!你现在所看到的,叫做妄现境界。为什么叫做妄现?色就是空,所有的色法,都是缘起,当体即空,连微尘相都不可存在,哪里有真正的境界相?你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所有,其实统统是虚妄的境界之相。所以,在你没有大悟以前,有时候我们就要去郊游啊、去爬爬山啦!对不对?去苹果园采采苹果,去拉拉山采采什么?水蜜桃,是不是?带回来给我吃,就这样,在没有大悟以前就到处游玩。大悟以后,哇!你所到的地方都是你的心,没有能来,也没有所来,台东,台东是你的心;阿里山,阿里山是你的心;日月潭,日月潭是你的心,哪里统统是你的心,那你最重要的就是:心境好,就是哪里玩统统是好了!为什么?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因此在凡夫位来讲的话,内四大、外四大要平衡,所以,有时候烦的时候,出去郊郊游啊、走一走。对不对?无可厚非啊!去爬爬山、去走一走,流一下汗,回来再继续听经,很好!但是,山爬一爬,回来,咦?发现那个还是你的心。意思就是:你怎么玩,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境的问题。底下,由是业相卒不可见,而徒以带出境界为所见,所以,你现在所见的境界,都是真如自性里面的影现出来的。【故佛言:‘所既妄立,】这个业相既然妄立,怎么样?【生汝妄能,】就是生转相。所既妄立就是无明业相既然成立,就生汝妄能。所以,这个转相是由无明业相来的,一个是能生,一个是所生;当然,这个是方便说,无明业相是能生,那么,妄能就是转相,就是所生了。【无同异中,】在没有同异当中。【炽然成异’等,】在第八意识当中,没有见相二分,现在见相二分非常的清楚,炽然成异,变成了虚空、世界、还有众生,完全转相出来。其实这个都是同一个绝对真如,你只要有功夫,透视任何的相,譬如说: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是为什么?都是本来面目啊,哪一样不是你心性所影现的东西?全部都是你的财产,但莫执着,但莫分别,就没有东西。是不是?所以,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所以,佛悟到什么?佛悟到所有的众生相就是空相,就是一真;所有的虚空都是妄现,就是一真,一个真心;所有的世界都是妄现,当体即空,就是一真,所有十方世界,就是同一个真心显现出来的,没有能、没有所,完全没有。所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位!你体会得出来吗?什么是如来?任何东西统统如,花,花空相,离一切相,花现,那花是心性的东西,是缘起的、空性的东西。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为什么?心如如不动,花、所有的相,统统不会影响到他,任何的山河大地,任何的相,他都知道,包括一个颗粒微尘,他都知道那是空,都是败坏之相;败坏之相是对众生讲的,如,就没有相,没有相,不能讲生灭;也不能讲不生灭。诸位!你一定要这样解读,那就会死在文字里面,你千万不要。。。记住!佛讲生灭,是为了破众生的执着,因为生灭就会有败坏;佛讲不生灭,你千万不要生灭以外另外跑出来一个不生不灭,那完了!你知道生灭当体即空,不二,就是不生不灭,只是名词不同,其实是指当下,二种角度来分析。为了解说,不得不讲生灭;当体即空,不得不讲不生灭,如果你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生灭,就是错;如果你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不生灭,叫做错!为什么?性相本来就是一如,如,就是不可得,心性当中影现出来的假相——幻,没有所谓生灭,也无所谓不生灭,幻,不可得,不可得,如何可以立一个不生灭?就像虚空,虚空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虚空如何可以立一个生灭?说:没有这个生灭,当体即空,又立一个不生灭,诸位!不要把如来的证量真实境,化作一种语言、文字的概念。所谓不生灭,就是解脱的智慧当下心,叫做不生不灭;所谓不生,叫做前念妄想不生;什么是不灭?后念智慧不灭,前念跟后念同一念,百千万劫都在这一念;没有百千万劫,为什么?时间的长是心影现出来的,所以,立一个长。对不对?所有的无量劫都在一念,譬如说你回想过去十年,十年就在一念;你回想你的上半生,五十年,五十年就在现在这一念,五十年没有实体可得,没有实体可得,长、短全在一念之间,刹那之间就见性。所以,什么是大悟?于刹那中即见永恒,这个就是大悟人的境界。诸位!没有刹那,也没有永恒,刹那是名词,永恒还是名词。诸位!生灭是名词,是对不悟的人讲的,悟了以后,不生不灭它是一个名相,为了解说证量、解脱的真实境,所以,讲一个不生不灭,你还不要执着有一种东西叫做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直接讲:就是心没有增减,拥有再多的东西,心并没有增加;减少了很多的东西,就像破产了,也知道这个是幻相,也没有减少任何东西,这样来理解。诸位!绝对的空性,不立任何的名相,这个就超越一切数量,超越一切表相,超越生、超越灭,超越生灭、超越不生不灭,至此无有言说,进入绝对的空寂,就是如来的真实境,这个就是证量的功夫。底下,【其意更显’。】

  底下这一段,不要说初学佛法了,学佛十年、二十年都看不懂,完全看不懂的!不知道底下这几个字在讲什么?底下,【是故经文,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而上隐下显,且上为生所之能,下是所生之能,如祖与孙,何言无别?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而上显下隐,且上为生能之所,下是能生之所,亦如祖孙,岂得混同。】我告诉你:看得懂的给十万,真的!你马上来跟我领钱。保证看不懂!师父已经讲了:《楞严经》这种是悟道的真实境,绝对不是语言、文字的东西,这个一个都看不懂!好!看不懂没关系,还好有师父在,把表格拿出来,有师父在的话就很方便了,要不然做师父做什么呢?那么,这个是师父的草稿,虽然写得丑,但是,我很温柔,所以,你看一下,这个字写得丑,你就包容包容,因为快速的整理这个资料,又没有时间打字,所以,将来也可以打成一张的字,画个图。这一段因为很难、很深,所以,慢慢的稍微解释一下,但是,解释以后也不会困难。

  楞严经讲义,看右上方,page550,如来藏本无能所,今依生起次第,方便解说。注意!是方便解说,不得不这样解释的意思。说:(A)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B)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好!诸位看左边,如来藏性,那就是真如了,一念妄动就叫做怎么样?因明立所,就加一个明了,真如又加一个明,如来藏性加一个明,立所,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业相,因明立所,这个“所”字产生——无明业相。这个无明业相又是转相的能生,为什么?依生起的次第,无明业相又生起了转相;而转相,最后能见相,还有现种种的境界相,转相又生出了现相。好!诸位!看左边,真如它就像树木,无明业相就像树的影子,诸位!这个观念特别的重要,《楞严经》在一刹那之间这个观念整理出来,你记得!真如不能生出无明业相,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树不能生出影子,影子不能离开树,树只能生树。所以,真妄和合是不对的,讲:真如不守自性,是不对的,真如从来不生,真如从来不减,真如从来没有来、没有去,统统没有,万法一如,叫做真如。真如绝对不会不守自性,成佛就会变成众生,这一句话绝对有语病的!所以,在这里你要记住,用比喻的,真如就是一棵真树,无明业相它就像树的影子,树的影子。我在这里开始要解释了:你说一吗?一吗?不对!树,真树是真树,树的影子是影子,真树怎么是影子呢?讲一不对。讲异不对,为什么讲异?真树离不开影子,有影子它就是从真树来的,那一棵真实的树木来的,讲异还是不对,还是不对。你说真如可以生出无明业相,那是方便说,是站在方便说。为什么?真如,它如同一棵真树,真树生出来就是真树。所以,讲真妄和合是不对的。诸位!真如从来不是无明业相,无明业相只是真如的影子而已,所以,真妄不能和合;真妄如果可以和合,是等量齐观,就像男孩子跟女孩子结婚,二个都是人才可以结婚。真跟妄怎么合?真如是树,无明业相是树影,二个怎么结婚啊?二个怎么合?一个影子怎么合?所以,无明业相是真如影现出来的影子,真树影现出来的影子,所以,真树不是影子;可是,影子不能离开真树。所以,不是一,也不是异,不能合,可是,又不能离,也不能离啊,无明业相不能离真如而有,就像树的影子不可以离开真正的树。好!你有了这一层观念,正确的知见以后,来就好办事了!所以,真如这边画一线——(箭头指向)无明业相,诸位!你一定要注意,这个是无明业相依真如而有,所以,方便说:真如为能生,无明业相为所生,你一定要记住这个观念。千万不要说:真如能生,无明业相是所生,那完了!那完全违背《楞严经》的意思。记得!无明业相依真如而有,所以,方便说:真如能生,无明业相是所生。知道吗?这样的理解。所以,无明业相为能生,转相为所生;第三层:转相为能生,现相就是所生。知道吗?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所以,无明业相既然是方便说,就没有真实义,所以,这一张能所也没有真实义,也就是为了解说生起的次第,让你更进一层的了解,要不然这一段实在没有人看得懂。

  所以,第一层,诸位看,第一层能与所,诸位!平行看过去,能生,平行看过去左边,就是指真如,能生是真如。所生,诸位!平行看左边,这个叫做无明业相为真如所生;记得!它是方便说。好!所生,无明业相,因为它所生,它会产生一种妄能,所以,无明业相又变成怎么样?能生,能生出什么?转相为所生。意思就是:没有无明业相就没有转相。知道吗?依生起方便说:转相是由无明业相所生,简单讲:没有无明业相就一定没有转相。所以,这样的角度来讲,无明业相是能生,转相就是所生。好!再看第三层能与所,当有转相,能见的转相,它就会影现境界——现相,诸位!现相就是境界,所谓现相就是虚空、世界、众生,现相就跑出来了,虚空、世界、众生就跑出来了。好!所以,诸位!无明业相就是八识的相分;转相就是八识的见分;现相就是妄现境界,所以,你要做一下笔记。诸位!真如没有能所,妄念、妄动,加一个明,一定要看到真如;结果看不到真如,却跑出了无明业相,强加一个明,跑出来一个无明业相。所以,无明业相就是八识的相分,转相就是八识的见分,所以,见分缘相分就妄现境界,而这个相叫做现相,现相就是三细,那么,这个现相就是虚空、世界、众生。

  好!来看看,注意看!看右边,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沿着这个大(A),看左边的小a,你看到左边小a吗?小a写什么?写:生所之能,a1。a 2呢?a 2看到右下边:所生之能,有没有?好!诸位看!能生是真如,方便说:能生的真如,生出无明业相这所生,诸位!站在真如的角度,叫做生所之能。知道吗?生出所生无明业相,而真如是能生,所以之能,真如是能生,生所,无明业相为真如所生。知道吧?所以,生所之能,你如果拿右手指起来比的话就更清楚,能生,然后画个箭号——(箭头指向)所生,生所,然后回去能生,就生所之能。知道吧?用手指比一下更清楚,能生、所生,能生生出所生,然后手指再比回去,之能,生所之能,能生生出所生,这个能生,生所之能。a 2所生之能,这个意思在强调这个能生,为什么?无明业相;诸位!无明业相,看右边,无明业相对过来的所,有画一个圆圈,往右看,一个能生,对不对?再往右看,不是所生之能吗?为什么?这个“能”怎么来的?这个“能”是真如所生的无明业相来的,而它又是转相的能生,所以叫做所生之能。由真如所生,那个“所”字,又是同时为转相的能生,所以,所生之能,就是形容无明业相这二种功能的同时,叫做所生。诸位!这个“所”是指左边无明业相,无明业相那个画圆圈的“所”,有没有?无明业相那个“所”。那么,所生之能就是:这个“能”是真如所生出来的,可是,现在的角度是变成能生,所以叫做所生之能。

  所以,第一个 a 1是生所之能,就是生出所,就是无明业相,为真如所生;那么,之能,这个真如是生出无明业相之能。好!再来,a 2所生之能,因为无明业相是真如所生;可是,它又转化,转化为转相的能生。知道吗?所以,这个“能”,它同时又是转相的能生,你看这个能生,所以,它叫做所生之能,这个所生之能,在强调左边那个能生。知道吗?所生之能在讲a 2,所生之能在强调左边这个能生。诸位!a 1这个生所之能在强调真如的能生。知道吗?a 1生所之能在强调真如的能生。诸位!a 2所生之能,这个“能”在强调是无明业相——所生,无明业相——所生,所以叫做a 2。

  好!看(B)段,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这个a 1还没讲完,诸位!这个a1注意看!a1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诸位!所之一字引出,注意看!a1生所之能有一个“能”字,那么,“所”字,我画一个圆圈,无明业相右边有一个所生,画一个圆圈,再看右边a 2,所生之能,诸位!这里也有一个“能”,生所之能,a1有一个“能”,a2所生之能,又有一个“能”。知道吧?所以,这个“所”字带有二个“能”出来,叫做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

  好!再看大(B)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诸位!看这个(B)的左下方,能生,还有所生,诸位看!先看转相,往右边看,所生、能生,现在就变成第二层的能所与第三层的能所,所以,第二层的所与第三层的能了。注意看!所生,有一个箭号——(箭头朝右)往右边,叫做能生。

  诸位看小b1生能之所,诸位!这个“所”,先看生能之所这个“所”字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转相为无明业相所生。知道吗?先看那个“所”字,转相为无明业相所生,所以生能;可是,生能是生出什么能呢?生出转相的能生,现相为所生,所以叫做生能之所。生出能缘的转相;但是,能缘的转相却是无明业相所生,所以叫做生能之所。生出能缘的转相;可是,能缘的转相却是无明业相所生。知道吗? b 1叫做生能之所。

  好!b 2,b2就是看到第三层的能与所了,有一个箭号画——(箭头朝向)第三层能与所,能生所生,看b2能生之所,这个就是很单纯的,能生还有所生,转相为能生,现相为所生,所以,这个现相是怎么样?就能生之所。

  好!(B)是怎么讲?(B)就是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这个能生,诸位看左下方有一个圆圈,一个“能”,有没有看到一个“能”?圆圈这个“能”,你看,这个“能”就变成怎么样?所生。是不是?还有所生。好!诸位再看上面那个“所”,我现在故意画这个,你现在统统看那个符号,看框框里面就好,那个范围。诸位!你看上面有一个“所”字,我画圆圈,上面有一个“所”字,你看上面有能生,往右边看,是不是又有一个能生?所字连带二个能。对不对?所字连带上面一个能、右边一个能,所以,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

  好!诸位看底下,(B)底下一个: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你看“能”字,“能”字的左边是不是一个所生?“能”字的底下是不是一个所生?能字连带二所。所以,再解释一遍:这所字上下连带二能,就是生所之能、所生之能;那么,能字上下连带二所,就是生能之所、能生之所,b1 、b2这个一层一层来的。那么,看最左边,真如就像爷爷,就是祖父了;无明业相就像父亲,就是祖父的儿子;转相就像孙子,如果站在这三个角度来讲:真如的角度、无明业相的角度、转相的角度,真如是爷爷,无明业相就是父亲,同时就是祖父的儿子。知道吗?我写个“儿子”就是双重身份。转相就是孙子,就是真如的孙子。

  好!诸位看无明业相的右边,如果以无明业相、转相、现相来讨论,无明业相就像祖父;转相就像父亲,同时也是祖父的儿子;现相就当作是孙子,这个次第是非常明显的,叫做祖、父、孙,真如是祖,无明业相就是父,转相就是孙;无明业相是祖(“祖”就是祖父),转相就是父,现相就是孙。

  好!诸位看!右边的经文,画弯曲线那个经文:

  因明立所

  这个因明立所就是初细,无明业相(八识的相分),这个就是初细。诸位!你看到初细吗?无明业相(八识相分)。好!诸位看底下有二细,就是转相,我画一个箭号——往那边,转相(八识的见分)。知道吧?好!往右边看,二细:转相(八识的见分)。好!诸位看最底下,三细就是现相。那么,这个二细的经文在哪里呢?诸位看上面,中间的经文: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生汝妄能,这个就是二细,二细:转相(八识的见分)。底下经文: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这个就是现相,叫做三细:现相(妄现境界),这个三细就是妄现出虚空、众生、妄现出世界。

  好!那么,整张师父再解释一下:左边,但有能所,左下角,但有能所,俱是戏论,但有,为什么?这是一真如,为了解说次第方便, 生起的次第,而方便解说。我再解释,简单的念过:楞严经讲义page550页,补充资料,如来藏本无能所,今依生起次第,方便解说。看左边,第一层能所是真如生出无明业相,方便说;第二能所是无明业相生出转相;第三层能所是转相生出现相。所以,真如是如来藏性,无明是无明业相,转相、现相。

  再来,看这个真如,第一层能所,真如能生无明业相,这个真如就是生所之能。诸位看a2,无明业相是真如所生,同时能生出转相,所以,这个能生,无明业相的能生,小a2是所生之能,它虽然是能,可是,被真如所生。

  第二层能生、所生,就是:无明业相能生出转相,所以,无明业相是能生,转相是所生。诸位看那个“显”字,无明业相右边有个“能”字,能生,一个“显”字,这个“显”字就是它是最主要的,谈的就是这个:是显。而那个左上角那个“隐”是能生,意思就是附带的。无明业相最重要的是能生转相,主要的是能生转相,在讲这个;可是,那个能生无明业相的真如,是隐而不谈。

  好!诸位看右边,第三层能与所,就是:转相能生,现相是所生。所以,能生的转相是显,意思就是:转相在强调什么?在强调转相能生。知道吗?现相是所生,是隐,在强调。所以,这个无明业相在强调能生、转相在强调能生,而所生的现相是隐。

  所以,b1是(B)的小1,是生能之所;而b2是能生之所。所以,初细叫做无明业相,就是八识相分;二细就是转相,就是八识见分;三细就是现相,是妄现境界。经文:因明立所,就是初细;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就是第二细;第三就是: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就是妄现境界,就是三细。

  诸位!这三细全在微细的诸佛菩萨的心中而论的,还没有妄现,这个妄现境界还是细的,还不是众生。诸位!今天所谈的三细,完全是诸佛菩萨的境界, 不是凡夫的粗糙境界。

  好!把《楞严经讲义》拿出来,倒数第四行,这样来看的话就很轻松了!

  底下:是故经文,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师父刚刚讲过,所之一字,连带二个能。

  而上隐下显,从真如能生无明业相,是隐;无明业相能生转相,这个是显。

  且上为生所之能,生出无明业相,无明业相为所生,真如为能生。

  下是所生之能,无明业相为能生,但是,却为真如所生,叫做所生之能。

  如真如是祖父,那么,转相就是孙子,如祖与孙,何言无别呢?

  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而上显下隐,转相,它是由无明业相所生的,所以上显;但是,无明业相又是能生出现相,所以,而上显下隐,无明业相能生出转相,转相能生出现相,所以,显字在强调能生。下隐,现出来的现相是隐的。

  且上面为生能之所,它生出能、能缘,却是无明业相所生,这是生能之所。下面是能生之所,是能生出来,能缘,为什么?能生出现相,现相是所生。所以,转相能生现相,转相为能生,现相为所生,就能生之所,但为转相所生,就能生之所。亦如祖孙,祖就是业相,孙就是现相,岂得混同?

  诸位!这一张你自己看要看二十年,保证要看二十年,你怎么搞都搞不懂,这个如果不通达,就完全看不来,完全看不来!

  好!今天我们上课到这里,耽搁了大家一点时间。

  回向,请合掌;等一下不用诵楞严咒,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返回目录

----------------------------------------------------------------------------------------------------------------

更多慧律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