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传心法要讲记(8)
慧律法师:传心法要讲记(8)
【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妄念一起来,佛在哪里呢?【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你现在觉悟到那个是妄的,当下去空,那个就是佛,意思就是你觉悟妄本无根,放下就是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如果在这里面,你去体会到,能够没有妄念,那么没有妄念,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佛了,是不是?因为你有妄念,才有佛的念、佛的见,那么妄念都没有,纯一个觉性的绝对的本体,【佛】这个见也没有了。【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那么这个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汝见处】就是都是你执着的地方,都是我们执着的地方。【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果我们不要强迫的去执着,去安这个假相,映入我们的妄想,映入我们的心,那哪里的处所呢?佛,佛是何物啊?嗯?【如文殊才起佛见,】才起法见,【便贬向二铁围山。’】
【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他就问了禅师,说:禅师、禅师!那我们开悟的时候,佛在哪里呢?【师云:‘问从何来?】你这个问,是从哪里显现出来的呢?【觉从何起?】是不是?意思就是,【问】本身也是无根,【觉】也是当下就是空性,他要找出代的根本,你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本来无一物嘛!那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的面目了。所以你这个问从哪里来?这个【问】字,是从哪里来的啊?觉又是从哪里起的呢?【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声】就是声音。【色】就是色法。【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一切的音声、一切的色法,统统是佛事,哪里去找佛呢?【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不可以头上安头,嘴上安嘴,本性上,不可以安立任何的知见就是了。【但莫生异见,】你只要不产生任何其他不同的看法,【山是山、】用一颗清净心、平等的空性心去欣赏它,【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见一切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对不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但莫分别,无所住。【三千世界,】【都】就是总,【都来是汝个自己。】统统是你心中的映现的实相的物,三千世界,那么统统会归到你自己的心。【何处有许多般?】哪里有那么多的种种的不同呢?因为其实都是你这一颗心啊!你心外无法,因为一切相在你的心,但莫执着、分别种种的见,那么哪里都是实相,哪里都是缘起、都是性空,哪里都是唯心所造,所以【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皎皎地】就是洁净的。【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意思就是心外无法,简单讲,你见一切境界,它都是把我们的法,如果我们用分别心,业障就会现前,如果我们用清净心,烦恼就没有,那么哪里都用清净心、哪里都用清净心……缘起性空,我们透视它,哪里都是清净心,无所住,那么什么山河大地,统统一心的东西,哪里都是我们这一颗心,看到这个茶杯,茶杯的清净心,跟看到卫生纸,卫生纸的清净心,这没有什么两心啊,同一个清净心。所以说,你只要不于一切事相做任何的见,就是清净绝对的本体,所以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哎呀!一切的境界,都是佛的智慧的眼睛,为什么?清净心是一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我们所谓的法,它不会单独而起来的,仗境就是籍着因缘,籍着因缘才生起来的,仗境,因为有境这个因缘嘛,是不是?【为物之故,有其多智。】这个【物】就是众生。为了度众生的缘故,所以这边要加两个字【示现】有其多,【多】就是种种,种种的智慧。为物之故,有其多智,就是为了普度众生的缘故,示现有种种不同的智慧,其实呢,佛【终日说,何曾说?】从生【终日闻,何曾闻?】何以故?一切法毕竟空性平等,不可得,说法者无法可说嘛,听法者无法可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著一字。’】因为一切皆空,不可得,我们《金刚经》里面,就是这样子。
【云:‘若如此,】那么这样子,说了四十九年,未曾说一个字,那么按照你这样讲,【何处是菩提?’】那哪里,到底哪里是菩提,菩提是在哪里呢?【师云:‘菩提无是处,】没有一个菩提的地方,让你指出来的。【佛亦不得菩提,】若有得,那么就是凡夫了,化作生灭的念了。【众生亦不失菩提。】也不曾经失这个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不可以用身体去得,菩提也不可以用心去求,一切众生当下悟道,就是菩提相。【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当下你悟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那么本来无一物,那么这个就是菩提相,简单讲,就是这一颗心的问题啦!
【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尔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修学佛道,就是必须要这样子,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每一个念头,都消融一切的众生所执着的这个假相,我们统统把它消归清净的自性,消归无相,清清楚楚的看,清清楚楚的放下,所以说:菩提无所得,你只要发无所得心,就决定不得一法,也就是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菩提,它没有你执着的地方,无住处就是没有定处,没有它安住的地方,法无定法嘛!意思就是菩提无定处,你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菩提心嘛!那么菩提无住处,就是菩提心是没有定处的,无相的地方,无相它哪里有定处呢?是故无有得、无有得。【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我在然灯佛的时候,就是因为悟到没有少法可得,佛就与我授记作佛,号释迦牟尼。【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一切众生,只要你悟,有心学佛,有心学佛,发这个大菩提心,发大勇气、发大智慧,我们菩提当下就是,不应当头上安头,更得一个菩提。【尔今闻发菩提心,】你现在听到一个,要发菩提心了,【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将】就是拿。拿了一个所谓的心,要学佛了,有一个菩提心了,我们拿这个心去追,这菩提心是什么?他不晓得放下就是,你当下就是你本来的菩提心。【唯拟作佛,】我们就希望去作佛,这个心去追求佛,不晓得息念,连佛见都不可得,唯拟作佛,你的内心里面就想要去作佛,去追求了,那么这样子的话,去用追求的,【任尔三祗劫修,】就是有为造作、去追求喽,【亦只得个报化佛。】那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才是真佛嘛!【与尔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有什么相干呢?嗯?跟你的本源真性佛,有什么相干呢?【交涉】就是关系。【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如果你向外追求有相的佛,那么跟我们的法身的本心佛,那么就不相似了,因为有相嘛!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他说:我们本来是佛,【哪得】就是为什么,大陆这个语言,看起来怪怪的,【哪得】,我们在台湾来讲,都是用:为什么?本来即是佛,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些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呢?佛都平等相嘛、清净相嘛,为什么有这些不一样的相呢?【师云:‘诸佛体圆,】诸佛的本体界是圆满的,不增不减的,【更无增减。】因为堕于六道了,【流入六道,】这个本性不增不减,所以【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万类之中,每一个都是佛。【譬如一团水银,】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我们倒过水银的人就知道,我们在化学试验里面,有水银的比重,十三点多嘛,水银的比重很重嘛,但是它是液体的、液体的,水的比重是一嘛,那么水银的比重是很重的,所以一散开来,它凝聚力很强,一颗一颗颗的,这个水银,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如果不分的话,就是一大块、一大块,但是一分开来,个个都是圆的,凝聚起来也是圆的一块,一大块而已,【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譬如说屋舍,那么屋舍不一样,形貌不一样,外貌也不一样,我们现在就是【舍驴屋,入人屋。】驴子,入于这个人屋,做驴子很辛苦的,我们看过那个影片,从喜马拉雅山这边到那边,都是用驴子,那个商人,都是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因为山上,有钱的人开车,但是也容易坏,可是那个沙漠,有时候都要用到这个东西,长途的跋涉用驴子,那很辛苦的,载得重、很重,走了很长的路,走不动,人家主人就打了,是来还债、还债,一个人变成畜生,是很麻烦的!【舍人身,至天身。】那到天身去也很麻烦,享乐,一天到晚就享乐,那么享乐也不知修行。【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都是你取舍的地方,【所以有别。】所以有种种差别。但是【本源之性,何得有别?’】我们本来的佛性,没有什么差别的。
【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无缘,【缘】就是条件,佛的慈悲,没有任何的条件,【名大慈悲。】我们的慈悲都会有条件的,希望人家回馈嘛,所以不是无缘。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这个禅宗的定义,跟我们一般的教下的解释,是大不相同,我们教下的解释是:慈者与乐,悲者拔苦,这禅宗的心法,他的解释是完全破相的,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没有成佛之相;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没有度众生相,这个禅宗的解释,是大不相同。底下说:【其所说法,】这可以改作【夫】,大丈夫的夫。夫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那么他所说的法,也无所谓的说,也无所谓的指示,听法的人,也无所谓的闻,也无得,一切法毕竟空寂,法无来去、生灭这种东西,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的。【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那么这个是维摩诘叫大目犍连应如是说法,这《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那么【这个法,】若为夫,【若为夫】就是怎么可以说。法是从自心悟的喽,怎么可以说,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呢?若为道,【若为道:】怎么可以这么说,【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因为悟是从自己的心嘛,所以我们应当说:【会也、悟也;】就是自己的心去领会、自己的心去体悟,【这个慈悲,】慈悲就是佛啦!这个佛的慈悲心,若为,【若为】就是怎么可以。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若为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就是说,那么怎么可以变成你起心动念,去向外学得别人的见解,说:这个慈悲,这个慈悲,就是这个佛的慈悲心,这个佛的慈悲,不着相的这一颗心,怎么可以变成你起心动念,去向外学得到,是因为从别人的见解学到的呢?所以底下加两个字,意思才显现出来,只要,加:只要,只要【不是自悟本心,究竟无益。’】只要你不是从你心上自己去悟的,一切没有什么益处。
【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不起就是不动,不但是端身正坐,而且心不起念。【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我们不是常常说要精进吗?内心不执着、不起妄念,这是世界上最精进的人,是名:第一牢强精进,【牢强】就是坚固、勇猛。【才起心,向外求者,】你只要起心动念,向外去追求,【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名为歌利利王爱游猎去,就是喜欢去外面攀缘,喜欢去外面游玩。那么【心不外游,】只要我们的心不往外跑,【即是忍辱仙人。】所以佛法是心法,【身心俱无,即是佛道。’】能够把身,身就是生老病死喽,心呢,这个刹那生、刹那灭,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把这个身心契入空,毕竟的空寂,就是大寂灭道场,也就是如来,就是佛道。
【问:‘若无心,行此道得否?’】那么如果用这个无心,行此道得本心吗?这样是不是得本心呢?【师云:‘无心,便是行此道。】你无心,这个就是行道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后面还加一个什么【得否】,所以他们都不了解,问的人都不了解,当下的意义是什么,要讲当下,若无心行此道,此无心即是道,不可以再加【得否】这两个字。禅师说:无心,便是行此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就是突然而起的,而且如瞥起,那么就是突然而起的一个念头,那么这个就是境,所以动念就变成境界了,动念就化作境界了。【若无一念,】其实若无一念,就是若无一念分别、执着啦,这样的意思更清楚了,因为活人都会有念的嘛,这个【无念】,很多人都会弄错了,以为是象死人的无想一样。若无分别、执着之妄念,【便是:境忘心自灭,】在境界上就没有了,不起一个念头,境界自然无了,这个妄想心,就自动自自然然的灭掉了。【无复可追寻。’】当下就是空,也不要再追什么、求什么。
【问:‘如何是出三界?’】怎么样才叫做出三界?因为我们有执啊、执着啊,我们当然就是有三界可言,所以我们现在不落入执着跟分别,就没有了!【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善跟恶统统放下,【当处便出三界。】我们不能把三界,变成是一种有形相的阶梯,这是第一层楼,这是第二层楼,这是第三层楼,当然在事相上,是这样建立啦,我们应当把三界,建立在贪、嗔、痴这个角度,那么简单讲就是,三界是不离当处,着有,三界就跳不出,那么用贪、嗔、痴的角度,就是三界,比较清楚。所以说: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简单讲,你不执着心、不分别心,出三界就这么简单,最主要是习气难断。【如来出世,为破三有。】如来出世,是为了要破除三界的执着,【若无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果你没有这些贪、嗔、痴,三界也不存在的。【如一微尘,破为百分,九十九分是无,一分是有,摩诃衍不能胜出;百分俱无,摩诃衍始能胜出。’】再讲一遍:如一微尘,破为百分,把一个颗粒微尘分成一百分,就是一百个等分啦,你已经达到九十九个无了,你还有一分是有,你还着那么一点点儿,也不行,摩诃衍不能胜出,大乘的顿悟,还是没有办法,摩诃衍,这大乘之道,菩萨道、大菩萨这个道,还是没有办法出,就是不能留那么一点点儿执着,一点儿都不行,已经达到九十九了,破了九十九了,就是差那么零点一还没有,就是不行!底下加:百分俱无,我们不是一微尘破为百分吗,底下就加:百分俱无,俱就是一个人,再一个工具的具,文具店这个具是不是?百分俱无,统统没有,摩诃衍始能胜出,就是加上面这一句,本来上面那一句是:摩诃衍始能胜出,可是那个始字要改成不,底下这个,要整句把它引用下来,百分俱无的话,摩诃衍始能胜出,就是把那一句往下挪。就是我们要完成佛道,是一点滴尘、一点微尘许,都不可以有,都不能染。
上堂云,【上堂】就是我们所讲的登台啦,上堂就说是我们有禅堂啊、念佛堂啊、斋堂啊,那个都是堂。【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蠢动】就是虫类爬行的样子。上到诸佛,下到【蠢动】,就是虫类爬行的样子,【含灵,】含有一切灵性的,【皆有佛性,同一心体。】同一心体,但是跟我们佛性比较相应的,那就人道最快了,那么再来象那些猴子啦、狗啦、猪啦,也很接近了,牛啦、大象啦。那么如果说是蚂蚁啊,那就更遥远了,蚂蚁就更遥远了。所以杀害众生的话,杀接近灵性高的人,接近于佛道,容易修成佛道的人,罪就比较重一点。譬如说你杀人,当然判死刑了,要是你杀死一只蚂蚁,你说:把我抓起来,我杀死一只蚂蚁。你到警察局去,警察局的警察会说你是疯子,你神经病!同样是杀,可是为什么会差这么多?对不对?佛法也是从这儿开展出来嘛,杀戒也是这样子嘛,还有分重罪跟逆罪嘛,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犁、杀佛,这个杀圣人,这个都是逆罪,杀人,这个是重罪。那么杀畜生,又分等级了,灵性比较高的,那么就是轻罪,那么不小心踏死蚂蚁呢?心忏悔。那么很多人都问这个问题,做师父的也很辛苦,你到哪里打八关斋戒,师父一问,开示完了:有没有问题?他讲:师父!有问题。什么问题啊?我家那个蟑螂很多啊,到处爬来爬去的,那个蚂蚁也很多、老鼠啊,那怎么办?师父!那个蟑螂杀啊,怎么办?那你做师父的,你怎么回答呢?你叫他不要杀吗?那不可能,因为蟑螂里面有传染病的,是不是啊?那你怎么办呢?你要回答说要杀啊,就犯戒啊:要说不杀嘛,他家一大堆啊,然后做师父的人就善巧,不要正面回答,就跟他讲:哎呀!尽量保持家里干净吧,我的答案就到此为止。就这样子啦,就这样子,唯一的答案就是到这个就是截止了,没办法再回答下去了,要不要杀,那就看你了,看你了,是不是?我的话是看心血来潮,我这个人是看心血来潮,它要是在那边爬来爬去,让我看了很讨厌时,阿弥陀佛!拍旁边啦,把它赶走,拍旁边把它赶走,拍旁边,我每次都故意看不清楚:我不是故意打死你的,请你原谅我。没办法!在旁边拍一拍,它就会跑。有时候这个没有办法啦,这个太多了,你说不杀生,也没有办法,是不是?如果今天来讲的话,我们整个世界,都被蚂蚁占据了,都被蟑螂占据了,被这些动物占据,你说你不杀,你没办法活的啦,没有办法啦!譬如说我们身上有细菌,感冒打喷嚏,那当然就是细菌在作用啊,是不是?你说你肿瘤,你也是细菌、细胞在分裂,里面也是菌类的,还是一样的。那你说癌症,那癌症里面它还是虫啊,对不对?那你打针、钴六十,那这样讲还是杀生啊、杀生。可是呢,佛不是这样的意思,有一次,世尊座下的比丘往生了,往生了因为没有发现,结果留着,好几天才被人家发现,发现以后就已经长虫了,那长虫了,那么这些比丘,把这个比丘死尸抬去火葬场,没有人敢点火,没有人敢点火啊,是不是?没有人敢点火,因为那里面的虫很多,这个事情麻烦大了,赶快去请示世尊,这个跑去:世尊、世尊!那这些都是众生,他上面身体都是众生,怎么办?没有人敢点火啊,世尊说不可以杀生啊!世尊就回答说:此是寄生,人生随着生,人灭随着灭。烧吧!啪!就点火了,哦!世尊真是大智慧的人,真是大智慧的人!有一次我们看到这个戒律,律学,看到这个波斯匿王,人家外面带这个军队来,军队来要打,攻打这个波斯匿王,那么全国的人,上下都很紧张,大家都是学佛的啦、学佛的啦,没有人敢动啊,这个世尊教我们不可以杀生啊,这个一派军队出去打的话,这不是死一个、两个,都是死上万的人啊!然后就来请示佛陀,波斯匿王来请示佛陀:佛陀啊!我是一国之君,出不出兵在我一人,那么敌军准备攻打来了,我们只稍作抵抗,我们军队是有能力灭掉他,可是我们要不要迎战呢?然后世尊就回答,真是智慧!世尊说:国王乃一国之君,万众系于一王,万众都看你一个国王,就看你一个国王,若不抵抗,国家当灭,如果你不抵抗,国家就会灭掉。结果波斯匿王派兵就打了,世尊讲的,他就打,一下子就打胜仗了。世尊他不是说死执一方,说不杀生,就放着让你宰割,没有这样子的道理,没有这样子的,是不是?因此我们从这个问答,照世尊的指示,他不是说好战,因为人家打得没有办法了,人家快攻上来了,再不出兵,全国就被灭了,那个攻打来的敌军很残忍的,看到人就砍就杀了,世尊还是没有办法的,国王是万众系于一人,国王是一国之君啊,是不是啊?你不迎战,全国都灭亡,还是打,到最后还是打战,不惜一战,就是打。所以我们研究戒律,我们有时候要灵活的运用的看,灵活的运用看。所以这个能够不杀嘛,当然就最好了、最好了。所以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就象我们这个讲堂里面,很多人坐着,哦!那个大腿都被那个什么跳蚤,叮得象冰棒、红豆冰一样,在那边:阿弥陀佛……随着那个音乐节拍一直抓,阿弥陀佛……念快的话就:阿弥陀佛……就抓得愈快,都是跳蚤,没办法啦!是不是啊?我是为了大家打坐嘛,还是要请大家全部来消毒、全部来消毒,是不是?那没有办法的事情,水沟里的蚊子它会有传染病,你还是要消毒啊,不然你怎么办?统统不要,不要杀生,那你们来打坐,是不是?你早说痒死了!是不是啊?所以说这个,有某些事情是很无奈,那也很不得已,也唯有这样子做,那么你不要刻意的去杀生,但是在不得已的话,你为了环境、为了环保,有时候还是要这样做。所以这些问题,问法师,法师都不敢正面回答,我不能说:杀!没有罪恶。不是这样,我不会这样回答,所以你看着办,你应该怎么处理,你都很清楚的,不用我叫你杀,你就把它打死了,你们不是这样吗?
【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那么如何看到我们的心呢?【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你不说话,那哪里有作用呢?【心体如虚空相似,】心体体性跟虚空一样的,【无有相貌,】所以经典里面,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心体法身,是最多的地方,尤其《华严》,就是我们拜佛也是,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就是这样子,统统用虚空来比喻的,因为虚空没有生灭,无有相貌嘛,【亦无方所。】就是最接近的比喻。【亦不一向是无,】也不是一向统统是没有,但是是【有而不可见故。】是有而不可见,意思就是智慧是有,心体就是智慧,空寂的智慧,体性,不生不灭的体性,但是拥有智慧,智慧你说有,可是它不可见。【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这个真性心地藏,就是我们真实的本性,在我们的心地里面,存在着我们的心地里面,它因为无相,所以没有这个头,也没有所谓的尾巴,无相的东西。但是它有作用,应缘而化物,这一句是应一切的因缘,而方便的去度化一切的众生,那么这个作用,方便称作智,称作智。底下:【若不应缘之时,】如是没有这个因缘,【不可言其有无;】不可以说它是有,或者说它没有。【正应之时,亦无踪迹。】【踪迹】就是脚印,行事的痕迹啦!【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栖】就是栖息,【泊】就是停泊。安住了,【即是行诸佛路。】这个就是走诸佛之路。但向无中,这个【无】要会用,所以广钦老和尚,我觉得他很伟大,是我一生一世很敬佩的,包括我们这里的老参、初参,都要诵《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他里面有一句话,是我的印象是给我最深的,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应当要把有,化作无的力量。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就是一个修行人,应当把有,应当把一切化作无,要有这样的能力,就是修行人。我们一般世间人,都生活在有嘛、执着嘛,所以广钦老和尚告诉我们,我们一个修行人,应当把这个有,化作无的力量,要把它化掉,譬如说我现在有贪心,化掉;我现在嫉妒,我化掉;我内心里面已经偏差了,每一个念头一起来,都一直执着,要化无、化掉,清凉,这我们常常唱清凉地,是不是啊?火焰化红莲,火焰怎么化红莲呢?火焰就是我们嗔心啊,红莲就是清凉地,火焰化红莲,是不是啊?所以: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就是你只要把这个心,安住在绝对的毕竟空,就是所谓的无心,那这就得了!即是行诸佛路,就是那个执着,要好好的训练去放下它。但是如果说,我们讲放下,这是方便说,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没有能放跟所放的东西,讲放下,是因为我们众生执着,所以我们讲放下,如果你认为佛性还有一个放下,那就不对了,佛性无一物,你放下什么?是不是?讲放下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训练过,我们一向都是执着心,我们才讲放下,因为放下,那也是见闻觉知,也是六根脑筋在作用啊,是生灭法啦,对不对?碰到境界的时候,我很辛苦,然后再观照、放下,那个就犯了止、作、任、灭的四个病,禅的四个病,止、作、任、灭,那么在《圆觉经》里面有讲,是不是?所以佛性,它非止、非作、非任、非灭,因此它就是当下毕竟空寂,必须与智慧相应,这个智慧是绝对的空慧,不是一般普通的小聪明,见一切相,如梦幻泡影,空性、绝对的智慧就跑出来,就不要说,我刻意的去放下它,因为本来没有东西,你要放什么东西?说【放】是方便讲,就这样,那么样的自然智、无师智就显现出来,我们的本体的自然智、无师智,无师智就是没有人教导我们的,我们本性就具足有这样放下的功夫的,就自自然然的显现出来,是不是?学佛,你说很难,是很难,要开悟很难;说很简单,真的是也很简单,不困难嘛!是不是?
底下说:【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当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无所住,就是生清净心,当你生清净心,它就是无所住,这两个角度,是描述同样的东西,【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就是意识攀缘,【走作,】就是狂走、造作,或者是差错、错误。【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维摩诘经》,【‘难化之人,心如猿猴。】猿猴,也就是难化之人很难度化,心就象猴子一样,跳来跳去、跳来跳去的,一下这样,今天要这样,明天他要这样,后天要这样子,是不是啊?跳来跳去的,心没有办法的,他常常发愿、他常常发愿:我要好好的来师父这边用功。听了法很法喜,回去以后,我没有烦恼了,绝对没有,难不倒我了!经过一个礼拜以后,又不行了,不行了,烦恼又来了,心就象猿猴一样的。再听听人家再赞叹师父两句话,又来了!再经过两个月以后,人家说师父怎么样……又退道心了,又不来了、又不来了,他好象是他的生命是我在主宰的,是不是?他没有主导,随着一切的相,听了好话、听了坏话,要修行不修行,完全是取决于别人,这哪里是一个修行人?我们要发愿:我来文殊讲堂,我依师父的法,我从现在起,我不退道心,无论什么事情,我都是依法不依人,我都是这么样精进,我都是不缺席的。这样才有入道之分啊,心如猿猴,跳来跳去的,听了几句好话就来,听了几句坏话就不来,是不是?这哪有智慧呢?【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然后调伏。’】用种种的方法,慢慢的制止啊、防御啊,慢慢的调伏,这个都是方便。【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在由心所造,诸位在旁边就是写几个字,【心造】,就是指第八意识,不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属造作,所以这个叫做无明,无始无明的造作,也就是所谓的第八意识。万法由心造,这个【心】不是指真如,真如不能造作,真如是无为法,不能造作的,这里是指无始无明。【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就是阿修罗。【尽由心造。】统统是由心造的。【如今但学无心,】放下、放下、再放下,学习试着放下,可是很难哦!它那个烦恼比你更快的哦,烦恼比你更快的哦,真的哦!人家骂你两句,你的烦恼又来了,这个无心是很难的,但是根器利的没有问题。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一切境界本自如如,是不是?【无人,无我,】没有所谓人相、也没有我相,【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空性的东西,没有这些假相,所以只有佛,才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圣者,真的!如果象那些大哲学家、大心理学家,那你怎么念啊,都迷迷糊糊的,这些不悟道,没有证悟到毕竟空寂的平等法性的人,他所说出来的理论,你念都念不完。象我们那个同学,念哲学系的,还有念那个心理学系的,念心理的,他都念罗素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柏拉图的哲学、孔子的哲学,是不是啊?老庄的哲学,哇!这个世间,因为他不究竟,他看的统统不一样,不一样,这些都不一样。心理学家也是一样,弗洛伊德写的潜意识,然后讲了作梦的问题啊、潜意识的问题啊,然后我们内在里面的潜能的问题啊,然后意志,讨论心理跟意志的问题,分析得很多,这个心理学家有心理学家的看法;这个心理学家有心理学家的看法,然后都是在无明众生里面讲话,然后你为了要读博士论文,你就必须要写论文,你就必须写论文,论文就是批判,用批判的角度,就象日本人一样,日本人写佛法就是用批判的,用批判的。所以日本这是学者,不是真修行人,他是用妄想心拼命的执着,因为不见本性嘛,瞎子摸象,什么叫做瞎子摸象?摸到大象的肚子说:哦!这个墙壁怎么那么粗?墙壁。摸到大象的大腿,瞎子没有眼睛看不到啊,摸到大象的大腿说:哦!这是什么柱子那么粗?是不是啊?就是这样子嘛!摸到象的尾巴,他就:哦!这是什么扫把?这么大一支!日本人他就是用这样,所以日本人他们,他们真正的大学教授,你把他请出来,你叫他讲佛法,他不会的,他还是在大学里面教佛法的,所教的佛法就是攻击,他要写论文嘛,他要写论文、要写论文。所以有时候到日本留学回来的,到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们的学问不错,可是他的心性,他都是批判,都一直在批判,没有办法降服,那个烦恼都在,把佛法当学术在研究,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那不能息苦啊,没有办法停止我们这个痛苦的分别。因此我们念了佛法啊,是要降服的,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是真的了不起。所以那些哲学家,念了哲学的人,念到后来,你就注意看他的两眼,神经兮兮的!我就问了:你是哪一系毕业的?他说:我是哲学系毕业的。我就注意看他的眼光,就接近神经病的,因为他没有一个定论,他都是妄想的产物,今天有今天这个哲学,明天有明天那个哲学,我们为了要博士论文,又必须要批判,然后籍着这些资料,这些资料都来自于无明、都来自于无明,他就永远没有一个定论,都是永远在争端,都是永远在争执,没有究竟义、没有究竟义。所以我们宋明的理学等等,或者是朱熹、欧阳修等等这一些,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哲学,孟子的良知良能,是不是啊?这个都是,格物啊、致知啊,(王阳明主张)这个其实都是从佛教演变而来的,盗用佛法。那么我们佛法,他进入绝对真空状态,就一切都是平等,他不是建立在无明,不是建立在观念,更不是建立在经验,他是实实在在的证悟到绝对的本体,所放射出来的慈悲的语言。
底下说::【但除却】就是除去,【如许多种妄想,】你只要除去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就是法身佛。【若不会此意,】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平等法的空的法身,那么【纵尔广学,】就是广博学习,就把它当作是知识来学习,或者是没有正念,而【勤苦修行,】你拼命的吃苦,使这个身体吃尽一切的痛苦,不吃不睡,打饿七打得半死,怎么样?【木食草衣,】以木为食,以草来当作衣,这是够苦的吧!吃的是木,穿的是草衣啊!底下那个字:【不识自心,皆名邪行,】不了解这一颗清净的自性,统统是没有正见、邪行。师父重复的告诉大家:你修行你不要急,你一直拼命的要到山上去:我搞个茅蓬。又拼命的找个没有人、深山的地方,不要急嘛,你急什么?先有正见,对不对?跟在师父弄个三年、五年,对不对?弄个五年,你有正见了,你用本性,你来山上,你用本性,行也是本性,住也是本性,坐、卧统统是用本性在修行,你知道歇即是菩提了,你就知道有正念了。不要急,急没有用的,不是精进就可以成佛道的,精进有时候愈拼就愈着魔的。所以为什么古来寻求明师一指点,就是为了【正见】两个字,没有正确的见,那你走的都是错路,冤枉路!底下说【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这样观念错误、知见错误,你这样修行,你修到什么时候呢?所以宝志禅师就:【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如果我们要认识我们这一颗本心,你只要放下这些分别,思惟就是,【思】就是思虑、分别心,这些妄想尘劳,意思就是,在外境所落入的影像,统统要放下,譬如说,你看到一个钻石,你很喜欢,你一定要告诉自己: 钻石也不过是脑筋的影像而已啊!钱,比较敏感,钱大家都喜欢,我也觉得它很可爱,你也觉得它很可爱,人人都喜爱,但是钱多、钱少,就这样子看,看到钱:数目字,也是一种观念、妄想尘劳。如果我们用这样子冷静的心、自性清净心去看,【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这个房间里面,只有一个床,那么寝疾而卧,就是卧病,有时候身体有病,就安住,安祥的卧在那个地方,心不起动念。【如人卧疾,】叫做卧疾,然后【攀缘都息。】就是都停止,【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纷不定,】就是纷乱、复杂的样子。【任尔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只向凡圣中坐。】【合杀】就是指终究,舞曲的终了叫做合杀,舞曲,就是我们跳舞,这个曲子结束了,就是舞曲终了,叫做合杀,那么意思就是终究。终究只向个凡圣中坐,翻译就是落入阶位、次第。因为【诸行尽归无常,】诸行都是落归无常嘛!【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堕,】坠下来,【却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我们苦得很冤枉,因为我们没有正见,修行的方式错误,我们苦,苦得很冤枉!【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没有碰到这些明心见性,出世的高僧大德,我们很冤枉的,去服用这个大乘的法药,虽然我们说是修大乘法,但是我们方法错误,很冤枉的修这个大乘行。意思就是修大乘行,如果没有找证悟的人,没有找大善知识,那很冤枉,搞了老半天,搞不出名堂。【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依靠、执着,【亦无住著。】也没有住着,【终日任运腾腾,】【腾腾】就是随缘,简单讲,任运腾腾就是,本来的意思,就是奋起的样子,也可以说是懒懒散散、缓慢的样子,有两种的意思。终日任运腾腾,就是显现,你整天任意随缘的显现、显现,无所住,就是这么样子,无所住,不是用语言,用你的行动去衬托出无所住,任运腾腾,【腾腾】就是我们讲:就是这样运作。【如痴人相似。】我们随缘,看起来好象痴人,【世人尽不识尔,】世间的人都不认识你,【尔亦不用教人识不识。】你也不须要去教人家认不认识你,所以悟道的人不寂寞,因为他心中有佛,有佛在陪伴,悟道的人,他绝对不寂寞,他一天到晚都拥有伴,他心就是佛。【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这个念xia,夏天的夏音,【罅】,这个是细小的裂缝,都无缝罅,就是破绽啦!【一切法,透汝心不入,】一切法攻你的心,攻不进去的,因为你无心嘛,是不是啊?【兀然无著。】兀然就是没有树枝的树木,叫做【兀】,那么就是枯木一般,兀然就是如枯木一般,浑然忘我的样子。树林没有枝、没有叶,这个叫做兀,就是枯木,单单树干啊、大的枝条啊,那其它的细条、这个嫩叶,统统没有了,只有枯木。象枯木一样,怎么样?浑然忘我的样子,【枯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表示。【如此,始有少分相应。】这样才有少分跟如如不动的心性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因为诸缘就是无生,一切缘起是有生,生当下就是无生,你要体会一切法都是无常、都是空,空就是无生,我们不可以起舍生,另外跑来一个无生,应该讲:诸法因缘生,就是无常,当下就是空、就是不生,诸缘都是空性的,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我们当下,了解一切缘起就是无生,莫管人家是非、善恶、恩怨,学聪明一点。我常常看到这些徒弟,或者是这些在家居士,有时候我看他们活得很苦恼,我替他很难过,不晓得是为谁在活?哪有说因为别人怎么样……我们活得很难过,哪有这么笨的人!他的生死跟我们了无关系嘛,了无痛痒嘛,对不对?我们最重要的,是处理心性上的问题,哪个有时间去挂碍别人的是非善恶?没有的,一切随缘,众生这么样说,就随缘谈谈,就尽了,所以大智慧的人,不会受影响的,他只有心存慈悲,放下,大智慧都是平等的,他真的是自在的人,他是缘生无性嘛,是不是?所以我们要把处理内心的问题,远远超过一切的问题,那你是一个修行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不是一向不生,无生,是站在体上说的,站在相用来讲,它还是生,所以生即是无生,只是随意而生,随这个意念而生,清净心而生,这个【意】就是清净心。
【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意生身就是随自己的意,清净心而生。意生身,那么就是说,他想要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这是指法身,意生身当然是指法身啦!【忽若未会无心,】如果你并不能体会,无心就是道,【著相而作者,皆属魔业。】把这个划线,划双红线,你不想落魔业吗?记住!着相而作,皆属魔业,你一心:我要拜佛,我每天想要看到佛。你很快就着魔了,你保持这个无所住的心,心把佛持得很清清楚楚就好,见到了,这是我们清净心见到的,你不要管它,也不要执着,如果着一个相,硬要看佛,你小心了!你很快就着魔了,很快就要送精神病院的。着相而作者,皆属魔业,也就是落入生灭、因果法。【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乃至作净土佛事,就是心里有执着,我们的心就是用清净心,这个自然的净土,没有关系,可是我们执着有一个净土、有一个佛,我们那就变成业障了。【乃名佛障,障汝心故。】因为汝心本来无一物嘛!为什么?【被因果管束,】动念,就落入因果的管束,所以我们在这个《梵网经》里面讲,非因、非缘、非果,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我们要在因,当下观空,就是放下,绝对的空性;在缘,悟到缘起也是空性;在果来讲,果报,我们要悟到果报,要所有的病苦统统会入空性,认命、接受它,没有关系,一切的因缘果报无奈你何,这就是佛了,你一样要受果报,所有的果报,如风吹光,如刀割水,了无痕迹。这个《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佛受不受果报?佛要受果报的。佛受什么果报?受这个因果。受的果报是什么?如风吹光,这个风吹这个光、光线,有什么用?太阳光在那个地方,风一直吹,没有作用啦,对不对?没有作用啊!如刀割水,了无痕迹,释迦牟尼佛也要生病啊,示现生病、开刀,释迦牟尼佛还开过刀呢!真的啊!释迦牟尼佛的脚指头脓烂了,开刀啊、开刀啊,是不是啊?这个耆婆是名医嘛,就给他开刀,他本来不敢,开刀这个是出佛身血,不敢啊!他说:是我允许的,没有关系!释迦牟尼佛的脚,长水泡化脓,就开刀,是不是?何况我们凡夫不开刀?开刀很正常的,开刀,operate,所以说这个,你只要落入因果,凡夫是还不起的,圣人没有关系,圣人对于因果,他是无所谓的,是不是?
【去住无自由分。】去跟留都没有自由,因为心喜欢执着一个佛,或者执着一个善,那就统统落入因果了、落入因果。这个拜神道的,都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一贯道的说,也是一样,落入生灭的东西,度一个多少功德,度两个多少功德,所以他拼命的拉,是不是?地狱有除名,天堂有挂名,这个是哪里呢?是生灭的因果法,一看就知道不究竟、不懂法啦,是不是?不懂法,法无来去相嘛!是不是啊?一贯道的说:我们修行到最后回理天,见无极老母。我说:理天在哪里啊?理就是不生不灭啊,你去哪里啊?哪里不是理?是不是?还要去见什么老母?你的本性就是你的老母,你的般若智慧,就是你的老母,你看不清楚啊,般若是诸佛之母嘛,也是我们自性清净心之母嘛,是不是?【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哎呀!这个小孩子在哭的时候,拿着这个黄色的叶片说:哎呀!这个黄金给你、黄金给你,妈妈这个黄金给你。这个小孩子听到这个黄金很高兴,很高兴在玩一玩,小孩子不哭就好了,【权止】就是方便停止小孩子哭,是不是?方便停止小孩子哭。有时候母亲不在、母亲不在,小孩子哭,没办法,他的爸爸就把他的奶头:来啊!妈妈不在,就吃这个。结果让小孩子哭 得更厉害,因为男人的奶头是苦的,会苦啊、会苦啊,小孩子哭得更厉害,是不是啊?没办法!有时候用这个大拇指,妈妈不在,伸进去给小孩子咬,不哭就好了、不哭就好了!是不是?【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驱弛?】何用急急忙忙的奔驰?【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更莫造新殃。【心里明明,】清清楚楚,【所以旧时见解,总须舍却。】以前的见解,统统要放下,统统要放下,这些见地不是佛,佛是没有这些知见的。【净名云:‘除去所有。’】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这是信解品第四,这个都舍父逃逝,逃逝之子的这个比喻,他的爸爸是很有钱,结果这个儿子离开了,现在要认爸爸,他不敢认了,爸爸就是比喻作佛,我们是流浪三界的儿子,不敢认佛、不敢认佛,是不是啊?因为我们太卑贱了!所以说:常令除粪,除掉什么?粪就是,【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蠲除就是,这个念:蠲(juan),【蠲除】就是免除、清洗的意思。【所以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这全部都没有关系的,并没有关系的。【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也,】我们明天从这个地方开始讲,因为这个录影带的时间,录影带的时间,最多两个钟头嘛,超过这两个钟头,就录不到了、就录不到了,所以不能再讲下去了,算你们好运,不然我还想继续讲下去,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没办法了!明天我们继续讲,诸位尽量参加,好不好?
下课!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