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8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原文】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所现影故者,即前色法,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所变现故。自证虽变,不能亲缘,故置影言。简其见分亦自证变,则非是影,或与自证通为本质故。或简受所引色,非识变影,第六缘时,以彼为质,质从影摄,前二能变,此为所变,先能后所,故次言之。

  科判如下:

  甲一、经文简释

  甲二、结合身心现为教授

  乙一、让佛法成为心中任持的自性

  丙一、认识内心中的法相

  丙二、错误任持带来的习性与执着

  丙三、用佛法建立正确的轨则

  丙四、修正习气的方法:取代而非对立

  丙五、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以希求心学习佛法

  乙二、破除种种现行误区

  丙一、破除自我否定博取他人同情的错误发心

  丙二、破除只说不做内心缺乏观照力的无能表现

  丙三、破除日常生活中随自好恶处理事情的恶习

  丙四、破除在团队中依赖懒散的工作作风

  丙五、破除团体中自他对比的错误心态

  乙三、明示如法修行要旨

  丙一、总说:找准问题,应用佛法

  丙二、认识苦乐真相

  丙三、如理依止师友

  丙四、明确用功方向

  丙五、向内用功修习无我

  丙六、精进用功无暇烦恼

  丙七、把握精神如理改变

  丙八、遵循次第踏实修行

  乙四、摄彼等义

  甲一、经文简释

  “所现影故者,即前色法,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所变现故。”色法,自己不能生起,必须要假借前面心法、心所法的变现。

  “自证虽变,不能亲缘,故置影言。”每一个识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虽然是自证分所变现,但是不能去缘它,只有靠相分去缘。

  “简其见分亦自证变,”见分是自证分所变现的。

  “则非是影,”不同色法的是,它不是影。

  “或与自证通为本质故,”或者与自证分都是心的本质。

  “或简受所引色,非识变影,”或者拣别里边无表色的受所引色,不是识智所变现的影子。

  “第六缘时,以彼为质,”第六意识心缘它的时候,以彼为质。

  “质从影摄,前二能变,此为所变,”前面的心王、心所是能变,色法是所变。

  “先能后所,故次言之。”先能变,后所变,所以心王、心所谈完了再谈色法。

  【师父策励】我们现在看这些文,好像似懂非懂,慢慢往下学,以后就会更清楚。“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是心王、心所法变现出来的影子,只要我们记住这句话就可以。

  甲二、结合身心现为教授

  乙一、让佛法成为心中任持的自性

  丙一、认识内心中的法相

  【设问】为什么说(色法)是他们(心王、心所)变现出来的影子呢?

  【何谓法】我们常常讲“法”,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观察思惟】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它指的是外在呢,还是内在?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好多人把它当成外在的,实际上它是内在的。

  【如理认识】内外的区别在哪里呢?

  ◆轨:轨则、标准、轨范。一个法,或一样东西,有它的轨则。

  【喻】茶壶能够泡茶;茶杯能够装茶。能够装茶、泡茶,就是它的轨则。有时我们忘记了茶壶的名字,就会说“我现在需要一个泡茶的东西”,你说“泡茶的东西”,指的就是茶壶。这就是我们内在的轨则。

  【轨则的意义】内在有了这种轨则,别人才能理解我们的意思,我们也才有办法表达我们的意思。

  ◆物解:人们对自己的一个思想、心理的理解、领会。

  ◆任持自性:我们自己对色法、心法,对人、事、物能够保持、保任一种自性、轨则。

  【综上所述】这就是法的特点。

  【喻】照相机有它的轨则:如何应用,如何保护。我们心里知道它的性能、作用,心里已经任持了照相机这个法的自性,就会知道它怎么用。我们出门要照照片时就会拿一个照相机,而不会拿一个录音机。录音机不能起照相的作用。你要听磁带,就会带录音机或mp3,因为心中已经任持了它们的自性。

  【外物与心法】任持自性固然是外在事物有一定的性能和特点,但这些性能和特点已经任持到我们的心里去,所以就成了我们的法。

  色法、心法如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如是,杂染法、清净法都是如此。

  原因是,我们任持的都是世间法,而不是佛法。

  这些轨则,我们知道了、清楚了,就说明我们有“法”了。

  【二所现影】外在的所有的色法,我们对它的理解、内心的保任,实际上都已经成为了我们心里的影子。

  【喻】我们内心里面一想“我要拿一架照相机”,就能知道照相机什么样子,什么作用,我要拿它来做什么,等等。这些就成了我们内心的种子、影子。

  唯识,我们要学的这些法都是与我们有关系的,而不是去研究外在的东西。

  【以喻说明】不是说外在的照相机是我们变现出来的,而是说我们心里的这个照相机,心里的这个色法,当然,外在的东西也是由我们的心业力所变现出来的,共业所感,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对这些法的轨则的定义、说明,就非常重要。

  【喻】我们去找某某人,有时可能想不起来名字,但我们可能会知道他的一些自性、特长,如我们说“会开车的那个人,会唱歌的那个人,毛笔字写得好的那个人”,那就能把他找到,在我们脑筋中已经形成了这种认识。

  又如,我们说“把那个胖胖的人找来”,“把那个小个子的人找来”——我们心里已经任持了这种自性,在脑筋里面的自性。

  丙二、错误任持带来的习性与执着

  【执从何来】我们常常讲要去认识、调善我们的习性,因为我们的认识有问题,不符合法的轨则,而符合我们自己的轨则,自己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自己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变成“执”了,我执、法执,都是自己的一种分辨。

  【习性难改】修行、用功的人,常常讲:我们要去对治、克服我们的习性。但是习性不容易克服、对治,因为我们对内心或外在的种种境界已经任持自性了,已经形成了我们的看法,种下了种子,“我们就这样认为”。

  【喻】你要去改变,就好比房间里有很多垃圾,我们要找一把扫把把它扫掉。

  【宗】我们非常容易拿另外的一个观念来清除我们心里的观念、习性的问题,这是很难的。也就是:要找一个法来对治习性这个法是很难的。

  【因】因为习性的形成,是自己内心认知的偏差,只有去矫正我们内心的偏差,矫正我们的正知见,养成正确的思维,才不会有问题。

  【深入辨析】如果我们本身的知见、思维有问题,再去找一个见解,这个见解来到我们心里依然会成为问题。这就成了两个知见,一个原来的知见、世间法的知见,一个佛法上面的知见。原来有一个问题,学了佛法就变成两个问题,佛法也变成了我们的问题,就更难受。

  这就是对法的理解有问题,对法则——法的轨则不清楚。

  轨则非常重要。

  【轨则的作用】轨则是保证你对万事万法内心的反应。你这么认识,以后你的见解就会如此。

  【喻】你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今后你的见解就会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你认为这个东西好,你的见解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好。

  丙三、用佛法建立正确的轨则

  【认识现行】实际上,我们内心对诸法的任持是非常有限、局限的。

  【世俗常见】世间上常说,挑战自我的极限。

  【对比认识】一个有限,一个极限,佛法讲无限,没有最高,没有界限,“无限生命”。

  极限、有限,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立的种种限定。

  ◇极限:有时我们自己的一种固执,会一直这样坚持去做,慢慢就走到极限去;

  ◇有限: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没办法,反正就这样”,就成了有限。

  【破邪显正】无限才是对的,有限、极限都是不可取的,都容易走偏。

  【影从心起】对色法,内心中影子的出现,心法中影子的出现,和我们内心的本质、跟我们的心性是有关系的。

  【如理认识】“相有体无”,我们的心体是什么?我们的本心是什么?这些轨则我们认清楚了,我们能够去任持它,就是法。如果是色的部分,就成了色法;如果是心的部分,就成了心法;如果是心所的部分,就成了心所法;如果是心不相应行的部分,就成了心不相应行法;如果是无为的部分,就成了无为法。(每个法)都是有它的轨则的。

  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内心中的一种觉悟、感觉。

  【喻】打电脑游戏,游戏非常复杂,也有自己的轨则。要把它打好,要在心中任持这种轨则:要怎么做,才不会打一半停掉、才会得高分……内心中一直在这样任持,也能够告诉别人,也能让自己明白。能告诉别人,也能让自己明白,就是“轨生物解”;内心当中这份保任——“这个游戏该怎么打,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是这样一种原理。

  【引申】一部游戏都是千变万化的,非常复杂,我们人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就更复杂。游戏机的程序仅仅是人编出来的,而整个自然、社会、宇宙,是多少众生的业感,就更加复杂了。游戏机是少数搞电脑的高手写出来的软件,大家来用;整个社会,那有多复杂!

  【明确目标】学百法,就是要借助前面九十四个有形有相的法来说明无形无相的道理。

  有为法都是有形相、有生灭的,让我们来明白那些无有行相、无有生灭的境界。

  【衡量标准】我们学了法之后,内心越来越光明,内心对境界的认识越来越有力量、有方法,对外境认识的角度越来越多,这就是学对了。

  丙四、修正习气的方法:取代而非对立

  【错误现行】常讲要去对治习气,不仅没有对治习气,反而增长了习气,增长了内心中对治习气的欲望。老讲要去对治,不知不觉又增长了另外一种心态。

  【立正破邪】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养成一种好的习气,而不是说我们要拿一种习惯去对治另一种习惯。

  好的习惯培养起来,自然而然不好的习惯就没有了;好的习惯养成了,我们的心念就住在法上,我们就有轨持,习气自然就慢慢淡化了、没有了。

  【用法不当】一旦我们对自己的烦恼采取了对立、对抗的方法,最后都是对治不了的。

  【此生彼灭】只有我们把这个烦恼、习气放一边,不去作意,不去挂碍,去培养自己闻思的能力,获得智慧(,才能真正消除烦恼习气)。我们有了智慧之后,烦恼习气就不可怕了。反过来说,我们没有智慧,剩下的就是烦恼与习气。

  烦恼跟智慧是相对的:有智慧就没烦恼,有烦恼就没智慧;烦恼多,智慧就少,烦恼少,智慧就多。

  丙五、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以希求心学习佛法

  【认识智慧】这些智慧从什么地方来呢?智慧是什么?智慧对人有什么作用?必须要很清楚。

  如果我们不知道智慧是什么,那我们开智慧干嘛?必须很清楚。

  【二无我】学百法明门论,我们认识到人最后要无我;学到法,法也要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人无自性,法也无自性,众缘和合而成、五蕴和合而成,因缘和合而成。

  为什么叫任持自性呢?

  “任持自性”是任持我们自己的自性,“轨生物解”就是我们自己的名言任持了我们自己的自性——我们自己这么认为的。

  【共通性】我们这么认为,有可能你、我、他,大家都这么认为,这就变成了世间上面公共的这么认为。

  【差异性】也有可能你这么认为,他这么认为,第三个人又这么认为,各自任持的东西不一样。

  各自任持的东西不一样,怎样让别人理解,就很费事,必须要跟别人说得非常清楚。

  【喻】盖房子,有五个、八个方案,你要怎么去表达,让大家觉得这个方案最好,才会接受。

  每一个人任持了自己的自性,每一个人也能表达、叙述自己任持自性里面的内容。

  (盖房喻)是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就不会有疑义。比如说:“你去拿一把钢笔”,他知道钢笔是什么,就不会有疑义。“你去拿一把蓝色的圆珠笔”,有可能这把圆珠笔只要一块钱,也有可能一百块钱,但肯定是圆珠笔,不会有大的疑义。

  【矛盾发生】如果比较复杂的,就会产生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面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起伏,心所的反应,一下子这个心所在反应,一下那个心所在反应,一下子是哪几个心所在交叉反应,都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种起伏,内心的一个状态,在对立。

  【如理认识】只要我们一说某某人、某某事、某某地方,等等,实际上我们就在任持自性,就是我们有去想这些事情。

  【法尔如是】任持自性就是一种法,不是说这个就是好或不好,就是人心里的行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如理·非理】任持对了就是好,任持不对就是不好。

  【修行内涵】修行,(就是)我们怎么来培养这种改变任持事物自性的动力。因为我们认识错了,所以我们要去改变,怎么改变呢?要去学。不学,怎么改变呢?

  【喻】直播,刚开始大家也不会,但是大家很用心去学,现在就播得很好。

  我们要有好学的心,好学心的前提是希求心。

  所谓希求心,就是喜欢这么去做,这个是很关键的问题。

  好学,不希求,学起来就不容易用心。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如此。

  希求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欲望,善法的欲望。

  乙二、破除种种现行误区

  丙一、破除自我否定博取他人同情的错误发心

  【错误现行】有时,有些人没有认识到苦与乐都是在我们心里,有没有问题也是在我们心里,智慧烦恼也是在我们心里,就会变成说:“我是最差的人,文化、能力、经验,都最差,习气又很重。”在庙里我们常常遇到。

  【透视发心】他讲自己最差目的在哪里呢?“我最差,我就这样子”,“我最差,你们要来关怀我,大家要来给我说好话”,很多人表现出这样状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理解。我就不吃这一套:“你差就差,差就学去,你不学来这里干嘛?你越差越要学啊!”

  丙二、破除只说不做内心缺乏观照力的无能表现

  【行持最要】我们学佛法,不是说“我知道了”,知道了跟做到是两件事情。

  做到了,才是一种功夫;知道了不算什么功夫。知道又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做到就不同。

  做到,肯定要提升我们内心的力量,内心没有力量怎么做到呢?

  我们时时刻刻要有这种高度观照的能力和如理如法思维的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观照力,我们怎么来通达缘起呢?事物时刻不停在变化。

  【喻】直播,哪里没弄好,就会有影响,如果我们没有去观照,就做不好。并且要非常如法去思维:必须要怎样做,要避免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直播工作做得好。

  做其他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丙三、破除日常生活中随自好恶处理事情的恶习

  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烦恼在伏藏,隐藏的意识。

  【错误现行一】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意思,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自己九点钟要做什么、十点钟要做什么,很清楚,但是因为有伏藏的心相,就会说“这个记不清楚,说不清楚”,或者说“我忘记了”,“搞不清楚”。这就是说,不愿意轨生物解,不愿意把这个事给人讲清楚。

  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烦恼在作祟。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行为、习惯,都随着我们自己的好恶而来。

  【错误现行二】这个同修看得比较习惯,他问什么问题就多跟他讲,五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都可以);这个同行我看不惯,你问我什么,我知道也不给你说,知道也说不知道,我有时间也说没时间。

  人的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没有真正去剖析的话是看不出来的。

  丙四、破除在团队中依赖懒散的工作作风

  我们在一个团体中,同参道友,大家的互相观照、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和合共事是必要的,但不能有很强的依赖感,这就不对了。

  【以喻说明】所谓很强的依赖感,就比如:我们上面负责的法师或者带动的义工没有说,我就不去做,他也不催,我就不着急。认为“反正人这么多,多做一点少做一点,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无所谓。”这就是依赖感越来越强。

  依赖感越来越强,最后就导致人越来越懒惰。

  一个人依赖于团体中,没有非常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团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处在什么位置,今天要做什么,这个“今天要去做什么”不在于我们上面的人有没有说的问题,他是任运的——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任运无间】眼、耳、鼻、舌、身、意。眼睛要看,你说“心没有下命令,没有让我看”;鼻子要呼吸,你说“心没有下命令叫我呼吸”,(你不会这样认为。)(因为)它都是任运的。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呼吸、嘴要吃东西、脚要走路、手要拿东西……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对我们人来讲是任运的。

  人对外在的境界(的感受)是任运的,我们的修行也是任运的。

  【何谓任运】所谓任运,就是自然而然就该这么做,而不是外在的人非要让我们如何如何。(如果这样),那修行就越来越麻烦、越来越苦恼,最后就修不动了,越来越惰性,怎么可能走得动?

  【原因所在】这就是不通达二无我,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法是什么。

  【分分明明】佛是觉者,是觉悟。觉,就是非常清楚现在自己做什么,每天要做什么。

  乙三、明示如法修行要旨

  丙一、总说:找准问题,应用佛法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呢?怎么着手呢?怎么找问题的着眼点、切入点呢?

  【把握关键】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着眼点、切入点,你不解决还好,一去解决,本来是小问题,反而变成了大问题。你的情绪一直在重复,只有越来越厉害、越来越严重,束缚只会越来越紧。

  佛法不是说来好玩的,它是有用处的,绝对是有用处的。

  丙二、认识苦乐真相

  【学佛宗旨】我们常讲,学佛法要离苦得乐。

  【错误认识】离苦得乐,不是说这个事情干得很苦,就不愿意去干,那怎么得了?这是人的情绪。这个事情干得不苦,就愿意去干。不是这样的意思。

  【正确认识】离苦得乐,是要离究竟的苦,得究竟的乐——成佛。

  【师父破斥】我们通常听到“快乐”、“痛苦”,听到“痛苦”我们就不愿意去沾边,听到“快乐”就愿意多占一点、多得一点。这都是人的情绪,人内心的躁动。内心躁动,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

  【寂静为乐】只有内心平静、寂静,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内心不寂静,肯定没有快乐,(即使)有快乐,也只是感官上的快乐,不是我们佛法所讲的快乐。

  佛法所讲的快乐,是内心上的平静、喜悦,内心的功夫。

  常讲:禅悦为乐,这样一种平静的状态。

  【修行前提】如果不是这样去认识——离苦,苦的境界是什么?得乐,快乐的境界是什么?——我们怎么来辨别呢?

  当然,究竟的意义来讲是成佛,但我们还没有成佛,还在学佛,还是在从人到佛的过程中迈进。

  【修行须知】哪些因是导致成佛的?哪些因是导致痛苦的?

  导致成佛的因我们要去做,多做;导致轮回、痛苦、堕落的因,就不能做。

  我们搞清楚、明白了,就能掌握(生命的升沉)。

  丙三、如理依止师友

  【修行明门】“百法明门论”,明:破烦恼、生智慧;门:通达,开通无障碍,无壅滞。

  智慧生起来后,种种的境界都能够开通、通达。智慧生起了,具足了,自然就能让我们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这就是“明”与“门”(的涵义)。

  没有明,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路堵住了,我们要登堂入室,门没打开,路堵死了,心路堵死了,人过不去,怎么到达呢?

  【痴暗覆蔽】我们每个人实际上没有开智慧以前,没有通达二无我以前,都是一个盲人,不是一个明眼人。虽然有眼睛,但是我们看不清楚佛法,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然在黑暗中摸索、探索。

  【依靠师友】在黑暗中摸索、探索时,就非常需要同行善友、善知识对我们的帮助。

  【喻】盲人走路,旁边有个人扶着走,牵着走,最后才能走到。如果没有人帮忙,盲人走走就跌倒了,走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学佛法(需要)善知识的重要性。

  【明师难遇】过去讲:“明师难遇,佛法难求”。

  佛法难求,(就是)你对法没有真正的希求心;

  善知识要有因缘才能碰得上,不是求能够求来的。它没有说“明师难求,佛法难遇”,而是说“明师难遇,佛法难求”。

  【错误心态】有时我们都是很天真的,说要去找一个高量的善知识——门都不让你进,你还(想)去找他?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现实的事情。

  【观察思维】在我们庙里,要见一个法师都不太容易。法师要念经,要做功课,你想让他天天来教你,怎么可能呢?都不现实。

  每一位法师都有因缘,都有很多弟子天天在学法,外面突然掺一个人进来,肯定被撵走。(更不用提)能够得到很高深的佛法——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值遇条件】善知识难遇,佛法难求,一个我们要有希求心,另一个是我们要有这方面的资粮。

  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资粮,就不容易遇上,遇上了也不认识。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是明师,也没有人会说自己是邪师,你只有自己去碰运气。你自己有没有功夫来决择,就非常关键。

  丙四、明确用功方向

  【神圣职责】我们佛教徒,要知道佛教徒的职责。我们懂了佛法,才称为佛教徒。

  懂了佛法,我们要肯定佛法的重要性,肯定它的存在、意义、价值。

  【迷惑颠倒】我们长期以来,肯定的是物质,否定的、不能肯定的是精神;肯定的是世间法,否定的是佛法,刚好相反。

  【深入辨析】世间法、物质,有形相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辨认,所以我们的心不知不觉就会在六根门上来肯定或否定。六根缘不到的东西就加以否定:有没有佛法?有没有佛菩萨?我没有看到。你说给我听,可信不可信?

  【师父破斥】这就是否定存在,肯定不存在,这个思惟就有问题。

  倒过来就好了,肯定存在,否定不存在。

  我们的颠倒就是这么来的:肯定有限的,否定无限的。

  【肯定无限】有限,肯定与否都是有限的,肯定也是这么回事,否定也是这么回事。我们要去肯定生命无限,这才是我们用功的地方。

  丙五、向内用功修习无我

  百法,不是一百个法,而是指代一切法、一一法。

  一一法如何来对照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如何来对应一切法、百法?

  【心法对应】对应得好,整个人思惟就不会有问题;如果对应不好,一开始就对应错了,一开始的用心和方法都错了,对法的认知怎么会清楚呢?

  【正见与邪执】我们能够在一一法上通达二空之理,就对了;如果在一一法上都认为它是实在的、真实的,就会有问题。

  【修心为旨】佛法的不可思议,在我们人的心。唯识告诉我们修观,他不需要真实的外在境界,坐在这里就可以修。他面对的是我们内心的所缘境,内心中的境界,即是相分。“二所现影故”,他要告诉我们的是如何面对、解决内心里的问题,而不是说要解决我们对外在真实世界的问题。

  【境随心转】反过来说,人对外在境界的举动是内心如何作意的反应,你这么想、这么作意、这么取相,所以就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佛法)就是从心里面先来学习这些问题,告诉我们这些方法,告诉我们从这些方面入手,外在自然就随之解决了,这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丙六、精进用功无暇烦恼

  【喻】神州五号飞船(的宇航员)杨利伟下来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白岩松去采访他,问:“你在起飞的那一刹那你害怕吗,恐惧吗?”杨利伟回答说:“我没有时间恐惧。”

  【引申】实际上我们很多烦恼都是因为有时间,有时间生烦恼。如果你很用功,自然就不生烦恼。

  【类比思维】上天,绝对是全神贯注的事情,“害怕”肯定忘记了,(因为)这些操作步骤忘记了就完了。

  我们很多颠倒妄想都是因为没有去用功,时间太多不知道怎么去用,就烦烦恼恼的。这都是有因果的。

  世间法都是如此,我们学佛法的人更要如此。

  丙七、把握精神如理改变

  【师父策励】对诸法的差别相的认识,诸法自性的认识,我们要慢慢一步步去培养,脑筋中才不会一片模糊。

  【君子不器】孔子讲:“君子不器”,不是说这个君子不成器。

  君子不仅是一种功能,他什么都能作,大材也能作,小材也能作。他时时刻刻有学习的心,希求的心。

  【虚心学习】我们有了这种愿意向别人学习的心,才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我们才能成长;改变自己,我们才会越来越进步。

  我们要改变自己,要放下自己的很多观念、执着、成见、见解。但是这种见解,用世间上一般的方法是不容易做到的。

  【喻一】炒菜,这么炒好吃还是那么炒好吃?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有人认为咸一点好吃,有人认为淡一点好吃,有人认为辣一点好吃,有人认为不辣好吃,口感不一样。但是最重要的是体现一种精神。

  【喻二】有一次邓小平到法国去,买了两个面包回来给周总理吃,周总理说:“还是原来的味道。”他们留学时的味道,味道没有变。

  【精神不变】味道没有变不是说人食古不化,而是精神没有变,这个店只要卖这种面包,什么时候都是这种味道,百年老店。同仁堂,百年老店,每一味药什么味道,什么性能,都不会改变。

  我们庙,“千年老店”,更要体现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不算什么庙。

  我们怎么来薪火相传?怎么来传承佛菩萨的精神?都要靠我们的心量来传承,靠业果、靠生命来传承,才能传承得下去。而不是我们随便去改变,一改变,精神没有了。

  丙八、遵循次第踏实修行

  【二种真如】真如法性,二空,有两种,一种是依言真如,一种是离言真如。

  ◇依言真如,是指依着语言文字、教授去修,能够见到真如;

  ◇离言真如,见到真如以后,语言文字就无法表达出真如法性的境界,表达不出来。

  【次第而修】但刚刚开始,必须要根据依言真如才能证到离言真如。如果我们学偏了、学不对了,我们一下子要离言真如,一定会修到莫名其妙的地方去。违越了次第和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违越次第的误区】一旦一个人不觉得依言真如的重要性,不觉得有为法、色法、心法、心所法的重要性,对人对事就不会有礼貌,就不会去尊重别人,这是肯定的。

  【错误现行】认为我们学佛法,我们是最高的人。社会上面不学佛法的人认为你这些人才是最可怜的:“不好好去工作,天天住在庙里面。”你认为自己比他高,他认为你是最差的,那怎么交流呢?没法交流!

  你只有对对方尊重、有礼貌、非常亲切,才有彼此之间互动沟通的基础。

  你一下子就说:“我是佛徒,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最高,比别人高一等”,别人会这么认为吗?你内心障碍了,对方也会障碍,马上内心就会有感觉。

  乙四、摄彼等义

  【以喻作比】现在借助种种仪器能够探测到红外线、紫外线、X光,能够探测到超声波、次生波,等等。实际上这些东西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认识不到而已。认识不到,我们假借仪器,科学的仪器就能认识得到。

  【了知局限】我们肉眼所认识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东西都非常有限。我们肚子里边生了什么问题都要去作X光,不然就看不到,要借助仪器。

  【如理认识】我们六根所认识的东西都非常有限,(佛法)要解决的不是色法本身,不是处理物质本身的问题,而是处理我们心的问题。

  (处理)内心反应的问题,必须要借助文字。

  【宗】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比语言要差,语言会比较丰富。

  【因】说话时,自己的情感、意志、心情,通过我们的语言、表情就很容易传达出来。文字的叙述就没有这些作用,比语言要差很多。

  【宗】语言跟思惟比起来,又差很多。

  【因】人的思惟是非常活跃的,一下这么想一下那么想。但是我们脑筋里所想的东西,并不一定都说出来给别人听,我们心里所想的这些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事情,所能表达出来的非常有限。

  【认识差别】这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我们内心中所任持的东西和语言文字上所讲的任持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别很大的。

  【修心法门】百法明门论告诉我们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是指我们心里所任持的那些法的准确性及清晰度,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去觉悟。

返回目录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