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楞严大义》见道之三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见道之三
3、持戒
第三点修行的基础,就是持戒。
持戒是保护我们的保护栏,目标在前面,动力在后面,保护栏在左右两面。我们修行就像是悬崖鸟道,悬崖没有保护栏,我们很容易就摔下去。持戒不是让我们痛苦的,不是让我们束缚的,持戒是保护我们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所以,戒律叫做解脱。你在悬崖上走,有一个保护栏保护着你,你不会摔下去,摔下去可能就没有了,那么,摔下去的痛苦因此解脱,所以戒律叫做解脱。阿难之所以因为摩登伽女的咒而差点遭殃,是因为他持戒的心不严肃,在心念上容易被情所困。特别是我们这个道场,四众弟子都住在这里,如果你没有一颗持戒的心,特别都是年青人,可能在座的,你看都是六十岁以下的多,年青人多,年青人精力旺盛,妄想纷飞,所求的心非常强烈。从二十岁开始到五十岁,这三十年是人生的索取阶段。我们大家都在索取,你不索取善法,就索取恶法;不索取佛法,就索取五欲六尘。他必须去索取,如果没有这个保护栏,我们总要索取很多东西,索取情感,索取爱欲,索取名利地位,甚至索取别人对你的尊重,总是要去索取。这样一颗心,如果没有戒律作为保护,那是随时都会存在出问题的可能。
凡夫的心,就像刺猬一样,他全身都长满了刺,随时都会刺伤别人。你的言行举止,嗔恨心刺伤别人是直接的,你的爱欲心刺伤别人是柔软的,是杀人不见血的,是软剑。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持戒对我们来说,那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持戒,你的目标虽然明确,你的动力虽然很快,但是越快,你越容易摔下去;没有持戒的人,他发菩提心发得很大,他要利益众生,他一天到晚去给别人说法,两说三说就说回去了,日渐相亲,就是开始很清净,日渐相亲以后,然后渐相亲厚,越来越亲密,终必堕落;没有持戒的心,他的菩提心生起来是不长远的,他不能长远地保持菩提心的状态,凡夫的串习会串过来。
阿难的这段缘起,很多人以为仅仅只是开启大法的缘起,实际上,《楞严经》的见道,修道,直契人心,开悟的《楞严》,前面的这段因缘是给我们做榜样,告诉我们,你必须具足对三宝的信心,随时生起来;必须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必须具足严谨的持戒的心,这样子我们才有机会来谈如何见道。因为见道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解悟,第二个阶段叫见悟。真正的见道,见悟才是见道,解悟也叫见,是相似的见,它不是真见,相似见也是见。
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有没有对自己的这三个基础进行确定?我们发自内心地看一下,时时刻刻乃至生生世世,我们不离三宝,以三宝作为真正的生命归宿;时时刻刻不忘失我们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时时刻刻以正常、遵守规则的态度来生活,不伤害任何众生,也不伤害自己。不持戒是会伤害众生,伤害自己的。持戒,简单地说就是: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有这样的心,那我们接下来再学习《楞严经》就有基础了,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要加强这种训练。
实际上,佛法大概而言,不管是南传、藏传、汉传,还是我们的八大宗派,任何一种法门、任何一个教派,都不能离开这五种要素。这五要素,前面三个就是对三宝要有信心。
你走到哪里,成为佛弟子,第一个标准,就是你有没有皈依,不是拿一个本子噢,拿一个本子登记一下不算,你的心有没有向往三宝?有了这样了一个心,才成为三宝弟子,这是第一个要素,这是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的。
第二个要素就是发心,就是刚才讲发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哪一个法门告诉你不要了生死的,它一定不是佛法,仅仅只是世间法,或者是佛法当中的前方便,就是人天乘的善法。乘就是渡达彼岸的“乘”,乘船的“乘”。人天乘之所以称为“乘”,是你有出离心,这才称为“乘”;你今天做好事,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行善法也好,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这就叫做世间法,而不叫“乘”。你想解脱,想利益一切众生成佛,但是众生现前就遇到生活的困难,我去帮助他,帮助他的目的是使他能够解脱成佛,这才称为“乘”,才称为人天乘,要不然你叫人天善法,说得浅白点就是,你只是一个好人,一个世俗的好人。所以,发心是所有的法门都必须具足的。
持戒也是每个法门都具足的。特别是根本戒,四根本戒之外,居士有居士的戒,五戒;出家有出家的戒,就是每一条戒律,都作为我们佛弟子的行为准则。无论你跑到哪一个地方,都是这样,假如哪一个什么教派,不需要持戒了,那就不是佛法。我们大乘佛法,正统的修行的佛法,走觉悟人生修行道路的,纯正的佛法,是不承认日本那种所谓的居士佛教,不持戒的,那个我们是不承认的。而他们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是个修行人,有一次在中国佛学院,我们就问日本的牧田谛亮,他是净土宗的学者,我问他有没有修行解脱的人,他说:“我们那边没有。”在中国,就是现在,我们都有很多师父,很多大德、居士修行坐脱立亡。而他们根本做不到这点,因为他们不主张持戒,甚至也生不起出离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你学习佛法学到位,就是这三个是要素,千变万化的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这个要素不会改变。
4、正知见
第四个要素就是见地,就是正知见,一定要有正知见。所以,《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见道呀,就是让我们树立正知见,正确的知见是什么?各个教派,它对正确的知见,出离的方法,描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落到实处一模一样——必须是见到空性,认识无我。
哪怕净土宗,让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以后,我们一定要产生这种知见。同时呢,它的这种出离心,就是让我们出离对世间的一切,我执的舍弃,跟空、无我相应的这种方法,净土宗,它出离我执的方法,跟其他宗派大不一样。其他的宗派就是直接契入心性,让我们体会到五蕴皆空。
所以空性见,这是正知见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共同的要素。无论学习哪个宗,哪个派,汉传也好、南传也好、藏传也好,都必须要有空性见。如果有人告诉你,没有空性见,或者你不用契入空性见,你还是以凡夫的我执印证你,让你这个我执继续蔓延,那就不是正法。没有正知见就不是正法,这是所有佛法共通的一点,所以称为第四要素。
5、正修行
第五要素就是正修行,就是修道。修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各不一样,契入点不同。你念佛还是持咒,不一样。但是所有的法门都不离开两点:第一点,是停止你的妄想;第二点,你一定要生起智慧的觉照。你看看净土宗,让你一心念佛,一心就没有妄想。念佛就是观照,就是了了分明;我们这个法门也一样,持咒,让你不去有任何的想法,也是一念不生,咒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参禅,专注一个话题,一个话头停在那里,专注,停止,然后这个话头还要提起觉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台要修止观,止,就是停止一切妄想,观,就是如法观察缘起乃至性空;唯识、中观、华严无不如此,都有止观。
我们要认识到这五要素。你把握了,如果对佛法还有不理解的,那么,我们就去看,你五要素把握的准确的度够不够?比如说,你对三宝皈依的度不够,加强这种度;你发心这个度不够,量度不够,加强发心;持戒量度不够,你的行为出现毛病;见地这个度不够,那就是你相似的明白,而不是真正的明白,明白也是明白其中的一小部分,没有全部相通的明白;修道你的量度也不够,你不能安住于一念不生,不能安住于了了分明,那你修道的度不够。所以,很多人在修行一千座以后,还觉得自己力量不够,甚至也没打开,实际上,如果你每次打坐都能够按这五要素去做,前面的这个出离心和菩提心,从座上回向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下一次上座之前,这段时间里面,完全以菩提心作为你的动力,一千座不打开都很难的。你如果能这么如法,一千座三年啊!当然,愚痴的人,就是善根很浅,没有智慧,很难打开。为什么呢?没有智慧的人哪,你给他讲发心,给他讲这个皈依三宝,他没有感觉,生不起感觉,说明善根太浅了,真的很浅。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你当下去感受一下,你现在感受到了,你就不停地去模仿自己这种感觉,不停的去感受,它自然就能够很到位。那么,从座上到座下,座下再到座上,一直都贯穿着止和观这两个道理,这五要素啊,它实际上就具足了。所以,整个佛法,其他的方便各不相同,服装也有不一样的,藏传南传,早晚功课也有不一样的,打坐的时间多少也不一样的,唯独这五要素是一模一样。
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佛法的框架,把《楞严经》前面的缘起认识了,那么,这就是我们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具足了整体把握的这个基础。接下来呢,我们就开始把前面的皈依三宝,发心和持戒的这个基础,我们就放一下,从缘起上我们反省自己,调整一下,让自己的心纳入于如法的状态。然后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地从见道上去看。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