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提法门概述:如何求受准提法
准提法门概述:如何求受准提法
一、旷古佛咒
《六字大明咒》、《大悲心咒》、《准提神咒》三首都是旷古佛咒,非同凡响,都与观世音菩萨有著深厚渊源,更与此娑婆世界众生有著广大法缘!
准提法门在汉地流传至今已近千余年,从早期的唐朝密宗正式引进,到后来因为密教式微,到辽代变为华严宗所倡导的密法,如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出世,转为中国式的密法。而本土化的转变正显示了此法门于斯土的融入深化。不再成为外来的佛菩萨,一如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似乎成为内化为中国的文化。我们可以从一般农民历、禅门日诵中皆有记载准提菩萨的圣诞即可知其于汉地的深入与因缘。
准提佛母更是与中土最有缘的大菩萨,以前之中国,哪里有土地公庙,哪里就有准提庵,供奉准提观音的寺院遍及各地。
禅宗大德见性以后,也密持准提法护持心性,故禅家有言:准提只念三句咒,便得名超一切人。禅修时如有外魔来扰,准提法用来保护自己,且修准提法可得龙天护法、天地神祇就近护佑。
二、因缘不具足的方便探讨
若在求法不便,具德阿阇黎难求的情况下,则可以依据诸位善知识的开许来修持,如祈竹仁波切有开许可修持四臂准提佛母。诺那法王也教导众生不具缘时如何起修的方式。详细如下:
以下开示只限于因缘不具足(无阿阇黎师传时),及普传的咒的情况下所开许,若因缘具足则应于具德上师前求法,此为尊重法门之表现。
.(1)诺那活佛开示因缘不具足时如何受持:
‘问:有人闻其友人云:凡修密宗者,无论持诵何咒,必须经阿阇黎亲行传授与灌顶后,方可持诵;否则即为盗法,不但无功,且为有过。不知是何理由?叩求开示。
答:凡经上师传授之咒,行者持诵功德甚大;如未经上师传授而自行持诵之咒,则功德较小,其差别只在功德之大小。任何经典,亦未言有盗法之罪,盖十方诸佛均 普度众生故。再者经上师所传之咒,行者可以转传他人;未经上师传授之咒,只可自诵自修,不能转传于人。若伪说已蒙上师传授,而转传于人,则有妄语之罪。行 者如欲持诵某佛之咒,但又苦于无阿阇黎师传时,可在坛中供一某尊佛像,供养礼拜,至诚忏悔后,即叩求某佛亲口传我某咒,再自诵三遍,并默想本尊亲授于我, 一切功德均已赐给于我。如此作法所得之咒,与阿阇黎所传者功德相等;但只能自修,仍不能转传于人。’(录自:诺那上师开示集)
(2)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学习持咒及修本尊法是否一定要先受灌顶呢?
◎如果是普遍流行的咒,例如观音六字大明咒、度母咒、弥陀咒等,即使没有传承也可以修,这并无盗法或不如法之嫌,大家毋需担心。但如果能得该本尊 之灌顶或口传,则更加好了。为甚么呢?因为你的修持更具足了由本师释迦牟尼至自己之清净及从未中断过的传承加持,所以会变得更有力量及更易成就。如果是其 他的咒及法门,则必须先得具有传承及有作灌顶上师资格的明师授灌,最好又再求受传承导修开示,这样是最圆满的。否则只得口传及导修开示也可,其至只得口传 也可以去修。较深妙的法门,必须从师受灌顶,再得口传,再得传承导修开示及上师之个人心要传授,这样才最圆满。而且并非只受一次,每逢有机缘时都要多受同 一法门及本尊之灌顶及重复听受讲解。有关经典的修学,虽然并不需要任何灌顶,仍以得到口传及传承法师之讲解释义为最佳,因为历代不断之口耳传承是有其殊胜 加持力量的。
(3)金刚准提母法门导修\祈竹仁波切
一般来说,受过此传承法门之灌顶或随许者,可以自观化为本尊身相。没受过此法门之灌顶或随许者,不是不能修这个仪轨,但就不宜自观为本尊,这类的人可以在诵至自化本尊时,改为观想本尊在面前即可以了,诵念内容不变,其他地方也不变。这是如法的。
(4)多识活佛网上问答
问:念佛菩萨心咒和圣号有什么异同?是否只有灌顶后念心咒才能取得成就?
答:基本一样,但心咒最好要得到传承,有传承的加持力。在密法中,有些咒语必须要灌顶才能念诵的,比如无上密中大威德、空行母等;有些没有灌顶也可以念,主要下三部的,比如六字真言等。但即使下三部,最好也要得到灌顶传承。
(5)印光大师文钞(传说为大势至菩萨化现)尝开示云:
复德培居士书四 :
‘密宗不经阿阇黎传授,不得诵咒结印,否则以盗法论,此系至极尊重之意。若有有道德之阿阇黎,固当请彼传受。若无,则自己至心诚诵,即有感应。既有感应,当不至有罪。若定有罪,未经传受念结,均当遭祸,今为一喻。如读书人按书所说而行,即为圣贤之徒。而以身率物,令一切人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即是不据位而教民,亦能移风易俗,补政治之阙歉,则无有能议其非者。若自以为我之所行,超过地方官之所行,即发号施令,以实行其勤政爱民之道, 则迹近反叛,必致国家以刑罚加之矣。祈详思之,自无疑误。当此人民困苦艰难,一无恃怙之时,不仗佛菩萨经咒之力,其能安宁者鲜矣。若死执未经传授,念咒结 印,皆犯盗法之罪,然则未经传授之人民与孤魂,均当不蒙其法益。彼既能蒙其法益,此必不致因依法修持而遭祸。若以此推之,固两相成而不悖也。(六月初五 日)’
复崔德振居士书五(民国二十一年):
‘(其五)佛法圆通无碍,密宗固有不经阿阇黎传授者,则为盗法,此乃极其尊法之意,非令永断密宗之谓。若依汝说,未受三昧耶戒,不可念蒙山施食。何但蒙山施食,即一切咒皆不可念,以未经阿阇黎传授故。然自古至今,普通人念大悲、准提、各咒,有感应者甚多。乃至儒者由碑帖而 知有心经,病疟而力疾念之,疟鬼即退。若如汝说,当疟鬼更为得势矣。今为汝说一喻,譬如盛德君子,以身率物,一乡之人,听其指挥,悉皆安分守己。其人之以 身率物,胜于官府之发号施令,切不可以其德化胜于官府,即效官府发号施令,则人皆以为友叛矣。但自修持则有益,若自僭冒则有罪。如此,则不至断灭密宗,亦 不至破坏密宗矣。今人多多是以凡夫情见说佛法,故致遍地皆成荆棘,无处可下足行走矣。僭冒者,谓妄充阿阇黎也。作法何碍,画梵字作观,均可照仪轨,但不可自命为已得灌顶之阿阇黎耳。彼能知此义,则光之喻更为明了矣。今人学佛,皆是瞎用心,弄成法法互碍,一法不成了,可叹之至。 ’
(6)佛学问答类编 (密宗第十一)李炳南老居士(传说为地藏菩萨化现)解答
问:佛母准提陀罗尼经内有印契观,如无上师灌顶,可以如行持否,密咒一项,须法诵几遍始有感应。(某居士)
答:准提咒极为普通,有“显密圆通”一书,记载颇详。不必有师,即可修法,兹检一册敬赠,恐贵处或无流通也。再有奉告者,学宜博,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行宜专,所谓一门深入也。然行分正助二功,必择一作正,余者为助,方有重心易成。
(7)东密上师王弘愿阿阇黎说过:‘况灌顶受法,惟两部为严,若显密杂部,如释迦如来所传密咒,更未尝以为沾沾矣! 法华般若,暨一切显教之经,大抵皆说咒加持,而未尝有灌顶师受之嘱。即大悲、准提、陀罗尼集经等,纯说密咒者亦然!’
三 、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的准提咒
在准提经典里却提到,得闻准提咒,不拣根器、善根善业、薄福恶业,皆能得利益。表示了准提咒应机之广,如下经文所述:
1、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并诸菩萨。及诸天龙八部前后围绕。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
2、若有薄福众生。无少善根者。无有根器之者。无有菩提分法者。若得闻此陀罗尼法。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诃罗译)
3、若有薄福众生无有少善根者。无有根器之者。无有菩提分者。是人若得闻此准提大明陀罗尼。若读一遍即得菩提分根器芽生。何况诵持常不懈废。由此善根速成佛种。无量功德皆悉成就。(智译)
4、若人无宿善根。无菩提种不修菩提行。才诵一遍则生菩提法芽。何况常能念诵受持(不空译)
5、若有众生。作大恶业无有善种。于菩提心无由生起。菩提分法永不获得。如是之人忽遇知识。诵此大明一历耳根。重罪减劣善种即生。何况行人恒常持诵专注精勤。如是之人求成就者决定获得(法贤译)
6、若在家人。纵不断酒肉妻子。但依我法无不成就(善无畏译)
7、若在家人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净秽。但依我法无不成就。(无畏译)
并且经文中说到,此咒是能利益“一切”众生、“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皆宣说之法,经云:
“1、又此准提大陀罗尼大明咒法。过去一切诸佛已说。未来一切诸佛当说。现在一切诸佛今说。我今亦如是说。为利益“一切众生”故。令得无上菩提故。(诃罗译)
2、又此准提大明陀罗尼。诸佛菩萨所说。为利益“一切众生”无边菩提道场故。(智译)
3、此尊那大明。乃是一切如来及诸菩萨同所宣说。能与众生作大利益。乃至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法贤译)”
佛说此咒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并无排除检择。
一切众生的意思如下:
“一切 :梵语 sarva。乃总赅众物之词。音译作萨婆。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中):“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大五四·一一三四下):“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
一切有情(一切众生):梵语 sarva-sattva。指具有生命之。又作一切含识、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类、天道等。大般若经卷五七八(大七·九九○中):“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王弘愿阿阇黎说过:‘况灌顶受法,惟两部为严,若显密杂部,如释迦如来所传密咒,更未尝以为沾沾矣!
法华般若,暨一切显教之经,大抵皆说咒加持,而未尝有灌顶师受之嘱。即大悲、准提、陀罗尼集经等,纯说密咒者亦然!’
故可知准提咒是释迦佛为了悯念未来薄福恶业一切众生所说的殊胜陀罗尼。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