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苦乐人生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8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诚法师:苦乐人生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一、 末法洪流信仰危机·听经闻法认识自心

  过年了。过去大家都很喜欢过年——小朋友们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好吃的,又可以到外面去游玩,有压岁钱;成年人过年的时候,有时间去安排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过年的方式跟意义跟过去有些不同:过去物质方面比较匮乏,过年的时候丰富一些,大家比较有希求心;目前生活普遍比较好了,市场出售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应有尽有,但是现在人缺乏的是精神的食粮。所谓缺乏精神的食粮,就是内心世界的贫乏,心灵的空虚,信仰的危机。诸位来到寺庙里边过年,这个意义就很不一般。尤其是能够在北京的寺庙过年,更加的难得,难能可贵。

  我1984年在北京上学,88年底回去,上学期间——好象是84、85年——曾经在北京过过两个年。从回去当方丈以后,差不多有20 年以上没有在北京过年了。大部分过年都是在广化寺,还在法门寺过过两个年。今年我们大家在龙泉寺一起过年,意义也很重大。在龙泉寺过年,当然我们所关心的、所重视的是佛法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在世俗社会上面那些过年的方式。那么对我们自己本人来讲,有佛法方面的需求,要求法。我们在寺庙里边,如何能够获得到佛法?比如大家在这里听我讲课,怎么样子的课程才是一个比较好的课程?是不是我们听得懂是好的课程,还是听不懂是比较好的课程?听不懂的话,也可能讲的人讲得太深,我们听不懂。也可能我们听的人,基础不够听不懂。也有可能缘份不好,听不进去。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都听得懂,那么究竟什么样子叫做听得懂?而这差别很大。我们不要说佛法能不能听得懂,就是一般的讲话,话里头的意思我们能不能听得懂呢?我们能不能很准确理解对方说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要说一个小时,就是说一句话、两句话,我们能不能把它理解得很准确,这都是很难讲的。就是——懂,它的程度是什么。我说这个话的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在听开示的时候,听讲佛法的时候,往往非常容易下定义说,我今天都听懂了,或者今天都听不懂,就是这样子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种种的认识、看法呢?实际上我们这些认识和看法都是有问题的,是有问题的认识、有问题的看法。

  二、凡圣之道心路有别·心法相应趣入圣道

  为什么我们的认识和看法会有问题?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并没有了解认识清楚,内心世界是一个什么状态,内心世界是怎么一回事。常常说修道,道是一条路,一条什么路呢?心路历程。那么凡夫、凡人,有他的心路历程,圣者也有圣者的心路历程。圣人的心路历程,功德智慧一直在增长;我们凡夫的心路历程都是种种的烦恼、业、流转,这样子一个过程,这样子一个经验,这样子的一种经历。那么也就是凡夫的心路历程的这条道跟圣者的道是不一样的。那么学菩提道就要修道,修道就是要走圣者的道,而不是走凡夫的道。凡夫的道就是轮回的道,圣人的道才是通向解脱,圆满菩提,成就佛果的道。但是我们都是凡人,都是苦恼的众生。如何进入到圣者这个道?也就是在凡夫道和圣者道之间它还有距离,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从凡夫道进入到圣者道,中间还有界限。界限也就是我们进入圣者道以前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很重要的。这是个什么基础呢?比如说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以及内心上面的无明烦恼状态、内心上面的问题。其次我们如何来改变和对治这样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看清楚了,能够去对治、去消除,如此下去我们才能够进入到圣者道。不然的话我们都是在圣者道的前面。

  我们在学佛经。佛经——佛讲的,固然没有错,究竟了义,趣向佛果。但是我们学佛经的时候依然还是以凡人的心来学佛经、来学佛法。我们以凡人的心来学佛法的时候,还不是在圣者道,还是在凡夫道,凡夫道就是六道之一,这是有很大的不同。这个意思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在学经论的时候不等于说你已经就进入到圣者道,而实际上我们还是在凡道,没有在圣道。因为我们在凡道,所以你会进进退退,反反复复。你有时候觉得佛法很好自己就很高兴,有时候我们经论看不进去就会苦恼,就会痛苦。看得进去就快乐,看不进去就痛苦,就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这个路上。我们看经论相应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看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可能只有两分钟三分钟的时间是相应,可能很多很多的时间、很多很多情况下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应——因为我们还是以烦恼的心去面对,不容易做到心跟法完全相应。心跟法完全相应就是能所双亡的一个境界,那是很高的一个境界,实际上不容易做到。

  三、认识苦乐思维业果·依戒调伏离苦得乐

  其次我们常常谈到快乐和痛苦,它们都是人内心的感受。内心感受到快乐是快乐,内心感受到痛苦就痛苦——也就是快乐跟痛苦不是外在的形象,是我们内心的形象。

  我们内心为什么会产生痛苦、为什么会产生快乐?为什么有时候产生痛苦、有时候产生快乐?会这样奇怪呢?就说明有原因。我们内心产生快乐有原因,产生痛苦也是有原因。痛苦跟快乐的程度有不同——有时候就非常苦非常苦,有时候就是很痛苦,但是不会那么痛苦;快乐也是一样的,它有程度上面的不同。既然我们都是同一个人,既然都是同一颗心,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心把握不住呢?自己的心主宰不了自己呢?我们不要让它痛苦的时候它偏偏要痛苦,我们要让它快乐的时候为何它快乐不起来——这个原因在哪里?这就是需要去探索的地方。内心痛苦的原因祛除以后,就不会产生痛苦;内心里边快乐的原因查找到了之后,我们才能够快乐起来。也就是说痛苦跟快乐也是因缘所生,也是缘起法。

  我们内心痛苦的时候无论是说话、做事,它所造成的业都是会去损人、害人,自然而然就这样。内心痛苦的时候身语所造作出来的种种的业对别人会有害的。对别人会有害,就是一种恶业。那我们内心里边的痛苦是怎么来的?它是过去业因的等流,就是过去业因恶业的这种因等流下来,所以这个时候触到外缘已产生痛苦。过去的善因,你遇到好的外缘产生快乐,产生快乐的时候它又会去利人,同时又种下善因。痛苦的时候是因为过去恶业的等流,那么你去害人损人的时候又种下了恶因,又形成了恶业。所以这个快乐跟痛苦的产生,结果就是因果。它不是无缘无故,不可能的。但不可能说一个人无缘无故他就很幸福很快乐,也不可能一个人无缘无故整天就是很苦。这个里边都是业在主导。怎么叫做业决定一切呢?业决定一切就是决定苦乐。现在很多的痛苦很多的快乐,我们不容易那么认为的。我们认为这个苦乐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别人给我们找来的麻烦,都是因为客观环境引起的;快乐是因为我们自己比较用功,自己比较自觉,自己比较努力,所以我会有快乐。这就是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很大的一个邪执——就是说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别人的。不容易从业果的前后相续上来认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人生在世几十年,七十年,八十年,对圣者来讲,可能就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极乐世界一天,娑婆世界一劫,圣者的时间跟凡人的时间不一样,它能够相当于这么长!我们一生几十年,对极乐世界的圣者来讲,可能就是喝一杯茶的时间我们一生就已经过去了,甚至还没有那么长。我举这个喻的目的在哪里呢?因为我们会觉得这一生几十年是很长的时间,不会认为这几十年是很短的时间。因为很长的时间跟很短的时间判断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从整个无限生命来认识,自然而然现在很多的痛苦跟快乐是因为跟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前有关系。相续-等流-相续-同类因。佛教里六因、四缘、五果,那么这种因就是相似的因,同类的因一直持续下来。

  我们内心痛苦的时侯怎么办呢?只有去调伏、调和我们内心的这种痛苦。我们去调伏内心的痛苦,才不会去继续造恶业。我们如果没有去调伏,没有化解内心的痛苦,如此下去,肯定我们会再造其他的恶业。再造其他的恶业,就会引发未来的苦果。同样如此,我们身语二业得到调伏,那么我们就能够引发来世、未来快乐的结果。在凡夫的位次上,更多情况下,他内心是没有调伏的,是得不到调伏的。那么我们要调伏内心无名烦恼、状态躁动,种种问题,要靠什么呢?要靠戒律。戒调伏嘛,它清凉。只有靠戒律才能够调伏我们躁动的心,才能够把过去种种等流下来的业习气给斩断。斩断的话,我们就不会再产生身语的造作去引发未来的苦果。反过来说,戒律的力量,让我们身语的造作就变成善的,善法,那么它会引发未来的快乐的结果。未来的痛苦和快乐固然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没有调伏烦恼引起的,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在身语的造作

  四、修行学佛开启智慧·利乐有情践行佛法

  所以我们修行佛法,修道——在家我们叫学佛,出家我们一般都叫作修行——那么修行、学佛,出家住在庙里面,为什么名为修行呢?意味着寺庙里边的环境比较适宜修行,是一个修行的环境。我们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来到庙里面就适宜修行。在家的时候就不容易谈得上修行,只能在家同佛法结结缘而已。真正我们要谈到如何一步一步去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这是非常非常地困难,尤其是现在这时候。我们修行也好,学佛法也好,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智慧,培养获得觉悟的能力。我们修行学佛,不是去找一个什么见解,也不是去找一个什么答案,更不是要去找一个什么结论。它没有结论,也没有答案,是说我们能不能觉悟,能不能获得智慧。我们有智慧,自然而然自己的身语意,跟生活、工作、学习……一切都能够联系起来,都能够融入。也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智慧,是因为有觉悟嘛!所以就能够产生智慧。有智慧,我们身语意的行为就不会犯错。身语意的行为不会犯错,都正确了,自然而然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为人处世,一切的一切就不会有问题。这些需要我们很认真去思考。究竟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要让我们获得这样的一种觉悟、智慧。

  那么我们如何来获得这种智慧和觉悟的能力呢?内心方面就是要从培养慈悲心开始。所谓慈悲心——大家都知道慈悲的定义——“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本身跟苦乐有联系,跟别人的苦乐有联系,跟所有众生的苦乐也有联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跟一切众生的生命有联系。所以成佛以后还是一样要去度众生,饶益有情。我们要成佛,也是要去度众生,去饶益有情,才能够广集资粮。如果佛法不在自己的身心、生命上面去落实、去体现,它永远同我们的生命是两回事。那么要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去落实佛法,我们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语意跟别人又有联系了。如果跟别人联系不起来,那佛法对我们个人来讲也就用不出来,也就用不出去,你怎么来消化佛法、怎么来体现佛法?怎么说明对佛法已经有悟了、入道了、入门了呢?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

  五、趣入圆满华藏世界·构建无限生命蓝图

  春节期间我们要念诵《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所描写的是华藏世界不可思议的境界,非常地清净、庄严、圆满。华严的境界也就是佛教最完整的宇宙观,这些世界是圣者觉悟以后告诉我们的。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知道华藏世界,也不知道佛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他这么讲是不是这回事我们也弄不清楚。既然是这样子,那么佛的世界也好,华藏世界也好,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它呢?作为一个人,每个人在自己的思想里、生命里应该有一个蓝图。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要建一个大殿,盖一座房子,要画图纸,要请人去设计。画图纸就要去想这个房子怎么回事,什么结构、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多高、多长、多宽、门开哪里、窗户开到哪里、里面几个房间、以后这些房间里面要摆什么东西……事先我们都想得很清楚,这是一个蓝图。如果事先我们都想不清楚,画图纸的人也很难画,他只能根据自己的一些认识给你画一个图纸出来,然后施工人员根据这个图纸去施工建设。这个房子当然也有可能造出来,但是跟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认识还是两回事,不是我们真正最需要的。

  一般的人只是说,我一生中要有什么成就、要赚多少钱,在社会上面地位要多高、势力有多大,把这个作为目标,很难真正去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我们生命的蓝图,生命的图纸,就是我根据这个图纸来生活,根据我自己的蓝图来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这样一套系统完整的生命蓝图,那我们的生活就是很琐碎。佛法的生命蓝图是把依报和正报结合起来考虑的,所有外在一切跟我们正报联系在一起,跟我们的心联系在一起,跟我们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它不是专门说明外在世界是怎么回事,外在的世界跟我们内心的世界是相联系的。如何来联系?是通过我们身语的造作,身语的行为,通过业把它联系在一起。

  我们念诵《华严经》就是最好的一个写照:依报正报庄严。然后我们怎么修行,经里都讲得非常清楚,并且境界非常广大,包容一切,是圆满的教法。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那么“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依报正报的结合,依报正报的圆满。我们在念诵的时候,在理解的时候,就是要把佛法这样一个信仰建立在自己的生命的蓝图当中,才能够真正庄严自己的人生。否则我们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内心世界就会很虚弱。只是说我以后要成佛,可佛怎么回事?佛在天边,碰不到摸不着。久而久之内心的力量是会越来越弱的。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佛的世界,有一个很具体的形象,这样力量就更加强了,然后我们慢慢慢慢去调试。

  六、依靠共业度脱生死·践行圣言趣向菩提

  我们常常讲度众生。过河要靠一只船,佛法就是一只船。但是,从此岸要到彼岸,光有船还不行,还要靠人在这边去摇橹,靠人那边去划船。不会划船的话,这个船可能还要翻过来,你一样还会死,是不是?划船、摇橹,这个就是用功,就是我们的修行。你慢慢地去摇,才能够摇到对岸。你摇不好,它就去不了,它是辩证的。学佛法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到达对岸,弄不好还是会翻船,这个是真的。

  那么怎样才比较保险呢?就是你在一只大船里头,很多人一起摇,你自己虽然不会摇,这个船也不会危险。只要这个指挥的人、指导的人有这个技术,他就能够掌握方向。这里就是说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一种区别。小乘法完全靠自力,靠个人的力量,靠别业;大乘法靠共业,就把我们业的力量融入到善法的共业当中。

  那么别业跟共业区别在哪里?就是业的性质、业的行为,这种行为相应不相应。相应的话,它就融入到这种共业。不相应的话,你就是别业。就是哪怕人在一起做同样一件事,心不在一起,业就不在一起。只要心在一起的时候,自然而然它业就相应了。比如说,我们大家都发同样的心,那么,在德尘居工作也好,在云水堂工作也好,哪怕在内院工作也好,它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寺庙,都是为三宝做事,都是承事供养三宝,都是佛门的净地,都是共业。在同一个佛堂里头做事,你心不在一起,业也不在一起。心不在一起,即使在一个佛堂里面扫地,肯定你扫你的,我扫我的,你扫一半,我扫一半,是吧?要么,我扫我的,你扫你的,反正最后也把佛堂扫干净。但是,这两个业它不相干的,就是你做的事情跟我做的事情不相干。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走圣者道,要顺着圣者道去走才有希望。要顺着圣者的道去走、去做、去实践,就必须把我们的行为同佛菩萨的行为、同圣者的行为去相应,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同圣者的行为去相应,比如佛菩萨告诉我们修行要怎么修,做事要怎么做,怎么调心、怎么用心、怎么用功,那我们照着去做就是相应的。因为这些经典是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讲的,是他们语业的体现,写成文字,我们照着去做,就跟这个业相应。我们相应就不会错,相应就顺着这个解脱道。相应不是说我们今天相应,明天不相应了。我们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一天又一天都是这样用心,这样是不会错的。而不是说我们在佛门里边修行用功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自己去讲一套出来、搞一套出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凡人怎么会有那种经验呢?凡人只有凡人的那些经验,绝对没有圣者的经验。更不是说,我们拿佛经上面的片言只语作为一个借口,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我们常常说利益众生、利他,利他不等于是菩提心。为什么说不能相等呢?因为利他的人很多,不学佛法的人也有利他,是不是?社会上学其他宗教的人也有利他的。佛法所谈到的利他有特定的含义——就是说去利乐有情,没有条件。并且,自己要成就佛果,必须这么做。那么,利乐有情,就要利益他们一起来学佛法,去解脱生死求证涅磐,并且是心心念念这么想的。而不仅仅是你没有车费了,给你十块钱;你没有饭吃了,给你一盒盒饭;你没药了,给你一瓶药……这就是菩萨?不可能那么简单。那世界上面所有人都是菩萨了。不是因为是佛教徒,我给你一瓶药,我就是菩萨了。那人家不是佛教徒,给你一瓶药,他就不是菩萨。不是这么来划分的,是不是?当然,你给他一瓶药也是利他,但利他不等于就是菩提心。

  所以,我们要学大乘佛法。如何认识我们真的是大乘佛法、还是二乘法、凡人法,就要把整个概念搞清楚,然后看我们是跟哪一道相应。要走大乘道,要走成佛之道,那肯定要照这套去走,去实践,才是有可能的、有把握的。如果不照这套去做,我们所有点点滴滴的经验都是错误的,最后不能有成就,这个是真的。

  七、于三法印悟师友缘·依师友缘启发净信

  佛法的最基本的理论,比如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从时间上面来说明,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在生灭,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诸法无我”是从空间上面来说明,世间上面任何事物都是彼此相依共存的。所谓相依共存,就是说你自己存在的时候能不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自己存在的时候不能感受到对方生命体的存在,不能感受到依报的存在和它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因为对方的存在、别人的存在、依报的存在、山河大地的存在、国土的存在,本身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很多的痛苦、很多的烦恼,都是根源于什么呢?我执、法执。就是觉得自己最重要,或者说我需要的东西对我来讲是很重要。其实世界上面一切的现象、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依共处的,不能说我需要的时候才觉得它重要,不需要的时候可以不去想它,可以不去要它,可以不去理它,不把它当回事,这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说,我们明天要吃饭,今天就要准备好米呀、油呀,看看有没有菜,有没有盐,有没有柴禾……肯定都要弄清楚,明天早上才有东西吃。今天我们如果没有去检查,明天到时候肯定吃不上,要么就不够吃,随便缺少一个都不行,你都吃不了。这些物品、食物对我们都是有关系的。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团体当中,不需要很多人去关心这个问题,煮饭的人会去关心,炒菜的人会去关心,典座会去替我们关心。这就是说明一个团体的重要性——大家可以分工合作。而不是说这件事情跟我们没有关联,它都是有非常直接的关联。我们很大的一个毛病和问题就是:我需要的东西赶紧给我,马上能够到我的手里。常常说急求果相——你没有前面的因,怎么会跑到你的手上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学佛法,我们常常讲师、法、友。这个师、友的缘是非常非常地关键。你这个缘份不好,佛法肯定学不进去;你这个缘份好就是说自己知道、晓得如何同别人去结缘,也就是如何跟别人去相处,如何跟不同的人、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层次的人去相处。那么这有两种不一样的情况。一个是你在高位的时候你如何跟下位的人去相处;另一个是你在下位的如何跟高位的人去相处,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位的人跟下位的去相处,如何能够相处好?很重要的一个认识就是说,在高位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是在高位。比如说在学校里面是老师讲课,那么自己如果认为自己是老师,就要求学生如何来尊重你,如何来对你有礼貌,如何对你客气。别人做不到,别人做不好,你就烦恼。那你当老师,跟这个学生说“我们是同学”,如果这么去安立,就不会有问题。看所有人,大家都一样平等。

  那么当学生,就是下位的人,对上位的人如何来认识呢?你就不能认为“我们是平等”。认为“我们是平等”的话,你绝对学不到东西,肯定老师不教你。这是很简单的,对不对?如果说老师跟学生是平等的话,那你为什么要当学生呢?你可以毕业了,还再要学什么?你没有什么要学的,根本没有必要进学校。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说老师可以当学生,但你学生不能说我就是老师。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一个心态的问题。否则我们走出去的话,你这种心态它会等流。等流——你到哪里都会说我比你好,我佛法学的比你好,我可以教你。自己的智慧之门就堵住了。怎么能够智慧增长、开启智慧之门?不可能,因为你到各个地方都觉得比别人高。别人是不是能够当老师是别人的事情啊,不是我们的事情,明不明白?你总这样认为:一个老师专门就是教我,要对我如何如何,如果不是怎么样子的话,就会怎么样。这都是一种理想主义、一种幻想,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老师确实非常非常高量,他不可能就是专门教你一个。即便是专门教一个人,他也不可能是教你,这是肯定的,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如何让这个高量的老师能够教我?首先你缘份要好,这肯定的。用社会上面的语言来讲就是关系要好。

  首先你没有这个缘,它就不相应。没有这个缘,即便说你有这个主因,但缺乏外缘。那这个缘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去创造。所以我们在佛门里边信心、关心、礼拜、供养、承事等等,这些就是培养对师友的缘、对善知识的缘、对佛菩萨的缘,佛法才能够生起来,信心才能够生起。而不是说佛菩萨需要我们去关心,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对佛法的信心,佛法才能够产生起来。

  所以我们在寺庙里边学佛法,不是跟社会上面学知识,它两回事的。学知识的话,靠我们的脑筋,靠我们的记忆能力,靠我们的思辩;学佛法是靠培养我们一个非常正确的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智慧慈悲的这种能力——对所有的众生都是慈悲心,非常有智慧,什么事情怎么处理,知道怎么做。我们就是来拥有这种能力,而不是说我知道这个事怎么做、那个事怎么做,不是这样的意思。事情没有来你怎么知道怎么做?这个事情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下,处理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跟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知道怎么做,就拥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学佛法就要来得到这个能力。无常、无我,时间上面是无常,空间上面是无我,这两个的统一是寂静,涅槃寂静。有情颠倒、执著诸法,有我、我所,所以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内心不得寂静,有很多的痛苦。而佛菩萨圣者他悟到,一切时候在时空状态下的无常性、无我的特性,所以他内心就容易寂静,烦恼就容易消除,痛苦就比较容易远离。就能够慢慢慢慢对佛法相应,慢慢慢慢来开发我们内心的世界,庄严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越来越有希望,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下手处、立足点越来越坚实。以此供养大家,阿弥陀佛!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