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慧净法师:学习宗风(一)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来源:   作者:慧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慧净法师:学习宗风(一)

 

  2010年1月20日 慧净法师于台北念佛会为僧众开示

  (大家轮流背诵宗风俗谛)

  背诵经文以及古圣先贤的嘉言格语,对一个人心性的影响非常的快,所以非常的重要。

  在佛陀时代,经文背诵是很稀松平常的,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纸笔,所以不可能有文字的记录,都是靠硬背,然后口传,经典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我以前在家的时候就有背诵语录的习惯,出家之后每天也都背很多经文,净土门或圣道门的,或者是古德的,都会扼要 的选择,每天早上先静坐念佛,在下座之前就先在心中默念思惟一遍,因为那时候很纯熟,很快,二十分钟就可以默念完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也比较衰 退,而且有些很少应用到,很少用到的就没在背,渐渐的,没背诵的就慢慢忘记了。所以在订“净土宗宗旨”和“宗风”的时候,我就想:要怎么样订,才能够浅显 化、普遍化、生活化,让大家易持、易背。

  佛教中,一般最熟悉的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还有五戒、十善,以及净土门的三福,这些都很好、很重要,也都是佛法的基本,但是我没有把这些列进来,我是选择比较能够确切落实行持,而且都会使用到的,譬如:“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人最容易造业的就是这一张口,因此在十善业当中,口业占的范围最广,所以在宗风里面,针对口业而订的内容也比较多,好像绕口令一样──不说、不听、不传、不较。

  除了宗风之外,其实很多经文、格言嘉语都非常好,所以大家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而有益身心的来吟咏背诵;不过,背 是背,重要的还是要每天思惟,时间最好是在早上的时候,因为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了,若仍只是大脑的东西,没有入心,还是不管用,不能成为我们的生命。必需要 藉教观心、藉境练心,使之成为我们的生命,也就是上师说的“融为骨髓,化成个性”,这样才有用。

  我们身体的骨、肉、血液、精气,每一天需要靠三餐的饮食才能够补充营养,才会有体力,如果几天没吃没喝,身体就 会衰竭,甚至死亡;肉体的生命尚且要靠物质的营养,更何况是精神的生命呢?尤其是身体的根源在心(精神),如果精神的营养不够,身体就会受影响而有病变。 所以古德言:“一时不在,如同死人”,可以说,没有佛法的精神滋养,就不是一个人了。我们学佛的人,如果没有持续不断地吸取佛法的营养,那就不算是一个学 佛的人了。

  要如何吸取佛法的营养呢?我们精神的食粮,必需要靠佛陀智慧的真理语言,因此每一天就要背诵佛陀智慧的语言,所以“宗风二──俗谛.处事之道”,要把他背起来,而且一天的开始,就要思惟一遍,将佛陀的语言、古圣先贤的语言,作为我们的生命,作为我们一天为人处事应对的准则。

  大家想想,我们阿赖耶识所藏的是什么?无非是生生世世以来所累积的无明,贪、瞋、痴、慢、疑、邪见等六大根本烦 恼,累积了很多很多的烦恼、习气。一个出家人被尊为人天师范,可是如果心中还是存着以前的烦恼、习气,没有佛法内涵的话,那是有愧于成为人天师范的,那要 怎么办呢?就要时刻的思惟佛陀的教法,将佛陀的教法,智慧的语言,真理的内容经由身体力行,融为我们的骨髓,化成我们的个性,而成为我们的生命,这样,我 们的展现就会是佛陀所讲的这些智慧语言的内容。当然,这个难度很高,不能完全做得到,不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 下矣”。

  宗风的内容就像一面镜子,不面对镜子,就不知道容貌肮脏,也不知要擦拭干净,面对宗风这一面镜子的时候,就会发 现自己的习性,发现自己的缺陷,而更加的惭愧;也因为面对法镜,愈感自己缺陷,才更加要面对,使自己知所改进,不能百分之百达到,至少可以做到几分或几十 分。所以希望大家,每天都将之思惟一遍,落实在生活中,使其融为我们的骨髓,化成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言语行为就如同宗风这些内容。

  佛教的精神是“慈悲”,佛教的根底是“无我”。宗风的第一条一开始就说“对弥陀恭敬信顺”,弥陀是我们的本尊,是我们生命之所依,阿弥陀佛又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因此首先对弥陀恭敬信顺。

  再来,“对他人恩慈体贴”,这是佛教的精神,佛教讲什么?讲慈悲心,如果没 有慈悲心,或把慈悲二个字拿掉的话,那就没有佛教了。我们对他人虽然还没有办法达到慈悲,但至少能够恩慈体贴,恩慈体贴就能向着慈悲的目标前进,平时大家 要互相慈爱,互想体贴对方的苦处,凡事先站在对方立场为对方考量,给对方恩惠。

  单单有慈悲,如果没有无我,还有我执的话,这样也不是彻底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而且会使自己一直在六道里面 轮回,所以一定要无我。然而无我谈何容易,能够无我的话就是阿罗汉了,但可以尽量减少我执,怎样减少我执呢?这方面虽也不容易,但可以从谦和待人下手,从 心存“谦卑柔和”开始,能够谦卑柔和就能够接近无我,就能够淡泊我执。

  这个“谦”对学佛的人非常的重要。《无量寿经》说“谦敬闻奉行”,我们宗风里面有一句“奉行谦敬,不起骄慢”。“谦受益,满招损”,“谦”可以消业障,增长我们的智慧,为我们带来福报,所以宗风最后一句说“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能够“谦”下来就会有福报,而且自己就会受益。所谓“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所以谦不但能增长智慧,而且能接近无我。

  “谦卑柔和”这个“和”是一个很平常的字,毫不起眼,但“和”其实是非常非 常的重要,“和”的境界也非常的高超,一个人的心如果达到安详寂静的时候,心中就会有“和”的心情展现。佛陀是佛,已经没有烦恼,没有无明习气了,因此他 所展现的就是安详寂静,就是一个“和”字。佛陀说僧团要和合,即所谓的“六和敬”。人人若能谦卑柔和,则家庭和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心中“和”的话, 他所面对的事物,一切的境缘,都是满目春风的,不会有负面的情绪,不会有是非的争执,不会去计较对方,抓对方的毛病,也就是上师常常强调的“观功不观过, 观德莫观失”。

  心如果不和,心就有烦恼;人如果不和,人就会生病;家庭如不和,家庭也就不美满安乐,事业也不会兴旺,所谓家和 万事兴;反之,家庭如果和,家庭就会安乐,社会如果和,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如果和,国家就会强盛。所以“谦卑柔和”的这一个“和”,含义非常的广。有 “和”就能够“平”,修行的人,有学问的人,他就能够平,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真的有学问,他的意气、心性,他的起心动念都是平和的,都是柔软的,所 以说“谦卑柔和”。

  “谦卑柔和”这个“柔”的学问也非常高,非常令人向往。老子《道德经》的最 高意境就是柔,所谓“柔能克刚”,刚强是死之徒,柔和是生之徒。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为水能够随方就圆,水不刚强,不与人争,没有想到 自己的利害关系,它能够谦卑的、卑微的处于众人之下,也因为这样所以才能够长久地利益众生滋润万物。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个 都必须要有“柔”的内涵跟精神。

  所以,当我们背到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就要想到,弥陀是佛,他把 一切众生当成他自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地救度一切众生,当背到这一句的时候,就会想到弥陀的存在是为了众生,我们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 何为人,岂不是也要为众生着想?第一句背下来就想到佛、想到众生、想到慈悲;第二句背下来,“对他人恩慈体贴”,我现在要面对大众,要跟大众相处,谈事情也好,共事也好,自然就会希望给他恩慈,体贴对方的心境,让他感受到温暖,所以背到第二句就会想到怎么样当下给对方恩慈体贴;第三句,不论何时何处,面对何人、何境、何事、何物,自己都要“谦卑柔和”。所以宗风这些内容就像一面镜子,也是我们行事为人的一个标准。

  又,后面所讲的“诿罪掠功,掩罪夸功,让美归功,分怨共过”,我们在面对事情,或者事情过后,可以反省:我是一个诿罪掠功的小人,或者掩罪夸功的一般人,还是让美归功的修行人,甚至是一个分怨共过有盛德之人呢?这几句也是一面镜子,一方面让我们更加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尽量去充实,以增进我们出家修行的德行。

  念到“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就想到 宁可吃亏不要占便宜的重要性。“人亏天补”,吃亏就是占便宜,肯吃亏一分,天就补你十分,甚至百分,这就是天道亏盈益谦。所以背到这一段的时候,就肯忍辱 不去计较,甚至心中没有负面的情绪,不会觉得心中有不平不满需要去忍。以后大家聚会的时候,也希望可以互相谈谈我们学法的心得,包括对宗风的体会。

  对于每一天的早晨,我常常讲,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所以勉励大家早晨起来最好是静坐念佛。晨坐念佛能够快速转 化提升我们的精神、性情、思惟与气质,因为早上是心灵最平和、宁静的时候,这个时候静坐念佛可以说如同“寒潭映月”,寒潭清澈见底,月亮出来了,月影跟潭 水,潭水跟月影,几乎是一体不离。我们早上宁静的心,一句一句的来念佛,就跟阿弥陀佛寒潭映月,很能够消业障增福德,尤其是一句一句的佛号当中比较没有杂 念的时候,就会觉得心中非常的安详宁静,可以说满面春风,下了座之后,所看到的人事物也会是满目春风的人事物,不会看到这个人不顺眼,看到那个人也要跟他 划分界限,就不会这样。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晨坐念佛。当然早晨找个时间运动也是有需要的,有时候也可以到我们的后院──象山,去走一走,爬爬山。假日人多比 较不方便,可以选平常人少的时段。

  大家在这里都是师兄弟,都像一个家庭的六亲眷属,虽然大家彼此没有骨肉至亲的血缘,很难从内心来接纳对方成为我 们的六亲眷属,可是我们是为道而来的修行人,既然彼此皆以道为亲,平日相处就要设身处地,从内心生起把对方看成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看成是我们的家人,如果 能够这样,那彼此相处是无诤的,即使有诤,过后也就好了,就像宗风所讲的“不蓄恨意”。

  贪、瞋、痴、慢、疑我们凡夫每个人都有,但这几样习气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瞋”跟“慢”,尤其是我执比较重的 话,瞋跟慢就更容易显现出来。瞋跟慢大都显现在自尊心跟自卑心,因为自尊、自卑是一体的,不是自尊的时候就自卑,自卑过度无形中就会自尊起来,如果没有自 尊也没有自卑,就会一种平怀,平常心看待。今天即使当下有争执,事后就忘掉,不蓄恨意。天主教修女就有一条规定说“不含怨到落日”,一个人如果含怨而不愿 放下,以后就永无宁日,因为会将某时、某日、某人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行动伤害到我,永远放在心中,从此划清界限,就会有一种受了委屈,或保护我自己的心 态产生,这样就永远对立,而不能彼此接纳互相包容,如果那样的话就很不好。今天我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

更多慧净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