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圣严法师: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来源: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圣严法师: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这个题目好像很吸引人,所以听众很多,把演讲室挤得满满的,也可以说地方太小,劳动诸位来听讲,让很多人没有位子坐,而坐在水泥地上,也使很多人拥挤地靠墙壁站著,非常抱歉。

  先讲生活,次讲现代人的生活,再看看禅的生活如何配合现代人的生活,也探讨禅和现代人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活

  生活的内容及其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概括地说,我把它分成三点来说明:一、家庭生活。二、社会生活。三、精神生活。在人的生命过程之中,不离这三种生活范围,也不可能缺少其中任何一样。

  家庭生活很简单,说是夫妇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常,也就是伦理的生活。人不能没有家庭,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离不来社会。举凡求学、工作以及人与人之间所有一切关系接触的活动,都是社会生活。除了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外,人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唯有藉著精神生活,才显出人与动物不同,才有人的尊严。精神生活也有层次、范围的不同。

  我国古人所谓的精神生活,有六个项目,便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可包含在现代人所说的运动、娱乐、艺术三项中。人除了物质的食、衣、住、行之外,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还提倡育、乐的重要。

  人一生下来就会运动,而人也由于会运动才得以渐渐成长,这一点,人和动物相似。印度有一种瑜伽术的运动,它有很多姿势及动作,是模仿自动物,它可说是精神的抒发。

  娱乐也可包含在艺术里,但最单纯的娱乐,并不一定说是艺术。比如男女谈恋爱,如果是像曹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或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茱丽叶,说是艺术。再如求偶是生物的本能,不是艺术,而是娱乐;但人和动物不一样,人的求偶应与精神的生活相关。人与人之间,彼此互通款曲,是一种个人感情的抒发,可以说是娱乐。

  进一步谈到艺术,这进入精神的领域,乃是通过绘书、雕塑、音乐、诗歌、舞蹈,来发掘美、表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艺术没有种族、文化、地域的界限,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和从事的,并不是一个人都有艺术生活的条件。

  有的人可以没有运动、娱乐、艺术等爱好及嗜好,但向往道德的修养,也说是人格的修养及陶冶,因而有圣贤及君子的期待和要求。东方的儒家、西方的犹太教及基督教,就是在此要求出现的产物。在其他未开化的部落民族,也有他们宗教信仰的生活。在自然环境严酷,在精神空虚及苦闷的情况下,宗教乃应运而生。从年龄上来看,年轻时喜欢运动、娱乐、艺术,渐渐步入中年、晚年自然而然接触到道德修养的生活,也就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修养的生活,这不一定要受到什么打击,而是自己本身在人生体验的层次上渐次升华。有许多学者主张人类的精神生活停留在艺术就够了,不必进展到宗教信仰,但还是有很多学者主张,最后纵然不信宗教,但亦应有宗教徒的精神修养。此外,人们奠定宗教信心,发生宗教情操场,殆与其心智的开发、身心的成长,有连带关系。

  现代人的生活

  现代人与古代人有何不同?人都是一样的,古代人是我们的祖先,我们和古代几千年以前的人相较,并没有任何变化,我们还是和古代的老祖宗一样;所不同的是环境在变,由于历史的变迁,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代有所不同。现代人的生活特徵是什么?

  一、知识爆炸

  古时候的中国人说汗牛充栋、学富五车,是形容书的数量之多,但那时候的书是用竹简刻写成的,体积大,占空间,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些书是很有限的。

  现今由于文明的演进、知识的开发和累积,以及学术分工的结果,各种各类的图书琳琅满目,卷帙洁繁。由于书籍太多,甚至用微卷(microfilm)的方法庋藏。我们看台湾各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已够丰富,但台湾各大学全部图书的总数,还不及美国一个耶鲁大学图书馆的书多,那儿藏书九百多万册,即使皓首穷经也读不完。  过去中国人如能精通儒释道三教,他就是了不起的学者;在今天,通达三教并不算什么,事实上也不可能。今天一个人不可能读完全部的书,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去读书,随时汲取新知,否则就是落伍,要被时代淘汰。

  在美国,进学校是无限期的,从学校毕业之后就业,为了工作上的需要,须再进修,或者公司要栽培他,或者即使公司不栽培他,而自己想进修,希望步步高升,都要再进学校读书。因此很多人白天工作,晚上读书。也有活到五、六十岁,为了再就业,还要去读书,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可是学到老仍然学不了。

  二、科学进步

  科学的定义是:用分析、推理去明白、了解每一件事;有合理的方法或试验的成果所累积的经验,去做每一件事。今天这个时代受到科学文明的恩赐;科学文明也给这个时代带不幸和灾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处处享受科学进步的成果。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的发明,给生活带来舒适和便利。资讯工业的起飞,迈入家用及个人电脑的时代。医药卫生进步,人类寿命延长,人类的活动范围从地球延伸至外空,登上月球已成历史,如今更向太空深处探索宇宙的奥秘。学术精密分工,科技发展至尖端,由此看来,科学似乎带给人类幸福。然而相对的,有福就有祸,福祸相倚,科学也为人间带来灾祸。现今是核子武器时代,一旦触发战争,几可毁灭一半的地球人口。还有公害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音污染、生能环境不安全、不安宁,造成身体上的危害及精神小的厌迫。现代人的文明病“癌症”,更是人类健康的在敌。

  如今的情况是:科学文明的进展,就好比人骑在虎背上,下不来,也不能停,只有骑下去;所以科学的脚步继续往前走,而隐伏的危机也越来越大,就像鼓胀的青蛙,一戳即破。三个月前,《中央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谓地球就像一艘大空船,坐在这一艘船上的人,应同舟共济。此文警告我们,很容易有人为的祸害,而使整个地球毁灭。这在从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所以科学现在不办法停下来,只有一直往前走,最后会带著全人类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这下是我个人的悲观论,事实上,科学正在这条路上走。

  三、时间缩短

  过去中国人在光绪间的平均寿命三十多岁,今天台湾的国民平均寿今,男的接近七十岁,女的超过七十岁。所以现在的人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是张群先生主张的“ 人生七十才开始”。这是因为医药品进步、卫生改善,使人的寿命延长,把生命时间拉长了,事实上,时间感觉是缩短了,这意思是说,由于知识爆炸和科学进步的关系,使人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支配。

  现今的环境给我们太多的诱惑,能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太多,希望参与、知道、了解的事物太多,而自己的生命时间有限,所以觉得时间短促,希望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最好连睡觉的时间都拿来使用更好。

  在台湾的中国人非常勤勉,充分利用时间赚钱,很少休息。但西方人,他们生活的目的不全是为了钱,而也是希望自己日子过得更舒适、更愉快就好。们们有许多人把精力花在培养与趣上。现在台湾年轻的一代,渐渐地有也这种倾向。到我们农禅寺跟我学佛、学打坐的人,同样也有其他的兴趣,他们觉间在我那边学到不够,太单调、他们的人生要多彩多姿。

  西方人因竞争激烈,工作时拼命工作,否则前途没有希望;工作之外,玩的时候也拼命的玩。所谓拼命,就是非常紧张。他们的物质条件已够,交通便利,旅游蔚为风气,像雷根总统在白宫一段时间之后,必定出门度假,以舒缓工作的紧张和压力。除了高官富贾外,一般人也喜欢旅游渡假。我的学和就劝我,不要每个星期天忙著讲经教禅,也应该出去玩。他们喜欢郊游、划船、溜冰、滑雪。他们也玩得很紧张,紧张地开车出门,紧张地玩,紧张地开车回家。说是因为时间不够用,他们已不知悠哉悠的郊游为何物。

  四、空间缩小

  由于交通的便捷,使人感觉地球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距离缩短。

  过去唐玄宗奘到印度取经,路途遥远,旅程难辛,要花几年的时间;今天到印度很简单,坐上飞机,几个小时就到。所谓孙悟空一个觔斗十万八千里,那时是好远好远,现在十万八千里并不远,所以空间感也缩小了。我们过去不要说出国,就是离开家乡到邻省或邻县,也算是一桩大事,好像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一去就不容易回来似的。今天出国稀松平常的事,像我这么一个身不由己的人,每年出国的次数比到高雄的次数多,我把西半球的美国看得很近,因为一上飞机十多小时就到了。

  科学的发达,交通的迅捷,使得我们的地球上感觉空间缩小。现今步入太空时代,人类可以乘坐太空船遨游太空,将来我们在空中的感觉,比现在更加敏锐,宇宙真的是一天天在缩小之中。

  五、繁忙和紧张

  繁忙和紧张,是现代人和生活的特徵。像诸位赶来听演讲,紧紧张张地出门,结果好多人还是比别人晚了一步,没有位子坐。大家为了赶而紧张。

  由于知识的爆炸,为了渴求汲取新知、充实自己,再加上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纸、电台、广播的介绍,消息灵通,受到的诱惑也多,而使人们益显忙碌。比如买房子,如果没有房地产介绍所,没有广告,大概只看一、两处就够,不必东看西看。我在纽约成立禅中心,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到处看房子。

  因为忙就紧张,为了工作、为了学习、为了消遣而忙。如果你在忙的时候不紧张,那你一定是学过禅坐了。忙一定紧张,我常教弟子们:手动、身体动、心也动,不要慌乱紧张就好,但做不到。繁忙会带来紧张,紧张会使你情绪不安。

  现代人的生活紧张。像我在东京所见,在东京街头,人走路是用跑的,每天早晨的纽约的街头,没有慢慢走路的人,大家都在赶时间,赶搭交通工具。台北的人走路也很匆忙,但还不若东京、纽约的人那么紧张。他们为什么紧张?因为晚上紧张地看电视、参加宴会,一直搞到半夜两点才睡觉;第二天早上紧张地起床,紧张地赶巴士、赶地下铁,上车前也跑,下车后也跑。不如此,无法支配时间。

  六、失落感

  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环境给我们种种暗示,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给;样样看起来都是好的,尤其经由大众传播媒体所介绍的,都是最好的,政治、宗教、艺术皆然,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及立场,都说自己最好,令人们无所适从。

  拿西方人来讲,本来他们以宗教为终极的归宿,现在接触到东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便引发其发奇心,因有比较,而对自己的东西产生怀疑、反省。他们看到古代东方人能够生活得悠然自在,而自己却生活在紧张忙碌中,乃产生理性的批判,欲从中一窥究竟。他们过去只知道人死后有天国,现在接触到东方的宗教,好像还有其他地方可去。基督教没传到东方前,东方人也有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过得很好。这种反省、认识,对他们利弊互见,因他们无从判别,无法决定自己的路向,而感迷惘、茫然。

  现今人们学习用思维来探讨一些问题。比如生与死、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等等。这些问题在脑中盘旋,好像走在人生问题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迷失了自己。

  禅是什么

  再从“现代人的生活”这个观点来讲禅。

  佛学上的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议”,意即无法用头脑去想像、推理,无法用嘴巴说明。这是佛法最高的层次,或者是佛法体验的最高层次。

  禅是什么?刚才一开始我就告诉了诸位,禅法没办法说明,它不可思议。但我还是要讲,那只有配合实际的生活来讲,旁敲侧击地讲,根据前面提的六项,配合著讲。看看禅法对现代人的生活,是否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

  一、不反对知识而超越知识

  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禅不反对它。

  传说禅宗史上的六祖惠能并不识字,至少识字不多。在禅师之中,有很多读书人,也有很多未读多少书的人。禅宗斥知识葛藤络索,因为相信知识、倚赖知识的人,凡事都要追根究底,这种人很少可能了解禅法。

  知识、学问,不离思想、语言,而离开思想、语言,才能得到禅法。不过,知识亦有其功能,像六祖惠能开悟后,仍在听经,这样他可以知晓佛学上的名词、理论,他可用那些逻辑、名词,化度其他人,如果他仅仅开悟,而嘴巴不能说,如何度化人?如果没有知识,他不可能有一部《六祖壇经》传世。《壇经》充满智慧,也利用知识,而且有好几部经对六祖来讲是很好熟悉的,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用之于对外的,同样的,知识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的,理解如何体验禅法,如何进入禅的境界。所以禅宗不反对知识,但是禅法不倚赖知识。

  二、顺乎科学而不受科学所限

  科学能改善物质生活的条件,以及人与人之间事务的和处理,因而类分出自然、社会、人文的科学。禅不反对科学,因为禅并不是任何一样东西,也并不否定任何一要东西。

  从《壇经》看,六祖惠能涅槃前,召集弟子说:“我有三十六对,能了解它,可教化人。”三十六对就是生与灭,烦恼与菩提,明与暗,清与浊等等。这些都合乎逻辑,逻辑本身就是科学。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禅法也要证据,因此禅宗重视印可或印证。不管你自己的禅修有多高体验,一定要有老师证明。老师是过来人,他知道新入禅境,或得到禅悟的人是什么程度。闭门造车,自以为是,便不科学。

  曾有一位科学家跟我说:“佛法的道理很好,我可接受,但我重视经验的逻辑。仅仅是逻辑上讲得通,不一定是事实上能够通。所以今天科学有理论,理论之后,要实践、要实验。如果理论讲通了,在实验上通过了,那证明你是正确的,你这是科学的精神。如果你所说的仅是在佛法道理上讲得对,我虽不能反驳,但是要在实验室里实验一下,才能够让我信服。”我告诉他:“实验室里只能用放大镜、显微镜看到,或用方程式把它套出来。禅法的修持,一定要靠自己切实地从事,等于说我们有了理论,尚要你到实验室去从事实验的工作,你原不意去实验?他回答:“我现在信都不信,怎么去实验?”我说:“你这就不是科学的精神。比如你是不位理论家,把一种理论说明了,说这是可以行得通的,那要有人原意到实验室去验,而被你找的那个人说:“我不想实验,因你还不能证明它是行得通的。”这就是本末倒置,不是科学。如果要讲科学,就照你说的,有理论你原意去实验,实验以后才可以证明。何况禅法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已经体验过的人,他也没有办法写成文章,或者拿给你看,就是要你亲自去体验。

  三、从时间的支配到时间的消失

  时间一秒秒地过去,刚才两点半开始演讲,现在已快到四点钟了,大家都可以感觉到时间的滑动。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把时间感缩短了,所以更需要用禅的方法来拉长时间。

  时间缩短的原因是诱惑太多,使人们产生兴趣的事物太多,以致时间不够支配。禅法就是要我们不受种种外境的诱惑,认定自己的兴趣、专长,专心一意地努力,不要在同一时段学这学那的,宜把兴专趣的范围缩小。禅法首先教我们把心看往,把心看住了,就不会受外境的诱惑而想做这样,同时又想做那要样。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家人把钟撞好就够,在座诸位,各人也有各人的钟好撞。我们要安分守己,认定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做的工作,努力发挥,不要三心两意,朝秦暮楚。学问宜广,更宜专精。

  人生的时间有限,一个人的才能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试探上,认识自己最要紧,要安于自己所走的路。可是人是很愚痴的,没有失败之前,不甘心,非要试一试不可,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结果每样只学一点皮毛,弄得一事无成。

  我们要珍惜时间,警觉时间的可贵,好好支配时间,把每一秒都做最有效的运用。只要我们从内心减少欲望,减少攀缘心,就不难做到。

  如何来使时间消失?那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特定的念头上,这个念头就会变成无限,即如《信心铭》中说:“一念万年。”时间的长短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比如说良宵苦短;而在苦难之中,则度日如年,这也是主观的。

  但从禅法的修行而言,开始注意心念的活动,了解念头怎么在活动,究竟在想什么?如果你发觉无事可想,则念头渐渐减少;如果你对所想的事物兴趣很浓,则念头多而且乱,这样便把生命浪费掉了。

  我常劝人,摄心专注于所做的事上,如此可节省时间,提早完成你所做的工作,而且比你胡思乱想时做得更好。禅法的锻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专注。不论听什么,就是听,注意著清清楚楚地听下去;不论做什么,就是做,注意著清清楚楚地做下去。这样做事,工作效率更高,这就是经济了时间。

  我常劝没有时间去玩的人来学打坐、参禅,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闭了。为什么?工作时间减少,而工作效率提高,能够支配的时间就增加了。但在打坐过程中,如果把心念停留在同一个念头上,便有无限时间,实则没有了时间。我常测验打坐的学生,经过打坐一段时间之后,即用十分钟的打坐,让大家体验,十分钟后我问他们:“你们感觉到刚才有多少时间?”对于心很乱的人可能说十五分钟,为什么?因为他想用功却用不上力,腿也有点痛,身体也不太自在;心比较专注,坐的情况较好的人则可能说五分钟,有的说一分钟,有的说好像刚刚坐下去嘛。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主观心理上感受的时间。

  以人的寿命来讲,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到几百岁,但世上的人顶多活到一百岁上下。为什么?因为劳神伤脑,身体发生问题。如果心理没有问题,经常保持轻松愉快,身体便不会有病,即使有病也很快会好。因此时间不够,觉得时间太短的人,禅的方法可使他的生命拉长,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利用支配的时间更多。

  明末的憨山大师,他有一次坐在寺前河上的木桥桥墩上,听流水声。他坐下去以后,就忘掉了自己。先是跟水声和自然合而为一,失去了自己,然后水声也没有了,自己也消失了。又有一次,他在打坐时,突然间似乎自己发生了什么事便失去了时间。有一个人跑去看他,发现桌面上、椅子上,都是灰尘,这个人就让憨山出定之后而问憨山:“我有十多天没有看到你,你在做什么啊?”憨山答:“ 没有啊,我刚刚坐下的啊!”那人说:“你桌上都是灰尘,已经十多天了。”

  对憨山大师来说,是“刚刚”的事情,时间究竟有没有?时间消失了。因此可用禅的方法,使时间拉长或消失,既然时间能自由地拉长或消失,对时间的长和短,已经可以不在乎,也不会紧张了。

  四、从空间的阻碍到虚空的粉碎

  这个演讲室的空间内,因为有位子,就有阻碍。一般人的观念认为,空间一定是没有阻碍的。事实上,我们知道有空间,就是因为有阻碍。若没有阻碍,便不知有空间。这个演讲室这么小,怎么知道它小?因为来的人太多,位子太少。空间存在吗?空间是不存在的,而是我们人的感觉有空间。因为空间内有了阻碍,则有大小和距离的感觉。我们如果觉得地球很小,到了太空去,到了宇宙的深处远处去,只要有物存在的地方都有阻碍。其实阻碍不在身外,因为我们本身有立场,就是一个阻碍。由于我们自己造成了阻碍,要想突破空间是不可能的。

  空间的经验,既是从阻碍产生,也是从时间产生。例如从甲地到乙地,虽没有阻碍,却花费了时间。坐上飞机,从美国到台湾,天上没有阻碍,可是一飞飞掉那么时间。这是时间告诉我们,空间距离的存在。如果时间的感觉消失,空间也就没有了。

  有一篇文章说,如果我们乘坐火箭,以超过光速的速度,飞向太空深处,时间的感觉便近于零,人也可以继续生存。因此如果乘坐超光速的火箭,从很远的太空转了一圈再回到地球,可能地球已翻了几个身,我们这里的人类及文明也早已不见了,可是他们还活得好好的,年纪轻轻地回来了。

  物体停止运动,或是超光速的运动,均能使时间消失,时间消失时,空间也没有。不过,空间的感觉消失并不等于禅宗所说的“虚空粉碎”。

  虚空粉碎,是禅法的修证经验。在禅修的体验里,有一个层次叫作虚空粉碎、大地落沈。

  我们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矛盾、冲突,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前念和后念的冲突,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矛盾;在空间上,你和我,气候和我,一切人、事、物和我,发生相应或相反的种种关系,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给我们带来困扰。

  但我们可以从修行的方法,而达到忘却身心及忘却身心所处的世界。首先不要理会声色货利的诸多诱惑,只管自己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再看看自己正做的是什么。再往内缩写小,看心念在想什么。再把焦点缩小,看正在想的一个念头,一直想下去。当念头停止在一点,时间即停止,空间亦不在。仅这一念,前后的一切都不想,不想过去,不想未来,能够如此,即可暂时没有烦恼的困扰,身体从舒畅的感觉而消失。因为你一直停止在这一个念头上,最后这个念头本身变成毫无意义,既然失去意义,这个念头就等于不存在,这时的身、心、世界,合而为一,故有空旷、自在、无限的感受。

  通常人修行修到这个程度,已算有成绩,甚至认为自己是开悟、解脱,其实没有,因为他的“感觉”还在。这个情况不是如实的空,而是虚空。“空”有三个层次:①空间的空。②虚空的空。③如实的空。一般人经验空间的空,从定境中体验虚空的空,禅悟者体验如实的空。虚空粉碎之后,才能进入真正的禅的悟境。若仅止于体验到虚空,他可能会走上消极、遁世、厌离人生的路。很多有修行的人,因此而在山里,终其一生不想出来;他们不想再接触红尘,他们享受字逸的快乐,讨厌烦嚣的尘世生活。

  禅法不希望停留在虚空的阶段。故在禅宗,通常是用公案或话头为方法,促使禅修者产生一个大疑情:“我究竟是谁?”、“拖著死尸走的是谁?“不断地追问,名为参禅。

  参禅的结果,因人而异。有的人很快就得到结果,有的人要费多年的工夫,虽然有用,也不一定能开悟。如果经常有这个参公案、看话头的方法,很可能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使他获得虚空粉碎的经验。身心与宇宙合一,是属于禅定的经验;虚空粉碎之后,便又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

  从虚空而又回到现实的人间,便叫他是“过来人”,他从人间身心的虚妄,从宗教经验的虚妄,又落实到人间生活的实在。这时他才是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他已脱离凡夫的心态,他已发现了佛性,成就了实在的人格。这时的他,不再虚矫、自卑、怨天尤人,乃至也不需要悲天悯人。他生活在真实里,让人有安全感,如遇活佛,如逢活菩萨;豺狼虎豹不能伤害他,毒蛇猛畜跟他做伴吕。

  五、从急如星火到彻底悠闭

  禅的修行必须脚踏实地,勇猛精进。比如临济宗采棒喝的训练方法,逼迫弟子修行。师父选对弟子之后,逼得越厉害,弟子的成就越大;若是不堪造就者,何须在逼他?禅宗的寺院都是在传佛修行,故称禅堂为“选佛场”。资质优秀者,采逼拶的方式,让他们感悟到时间不够,生命短促,再不用功,就没有机会,因此他们往往激起大奋志,将全生命投注到参禅的方法上去。

  当然,不论禀赋优秀或愚鲁,禅的方法都可用上。也由此而警觉到生命的短促,必须珍惜时间,努力修行。

  禅宗的禅师们常问弟了一句话:“你到年三十夜,做什么交代?”从前中国大陆民间的习惯,以腊月三十夜为清偿一年债务的限期,所以禅师也这么问弟子。意思是,修行人平时努力,到临命终时怎么办?当你一口气不来时,你能躲到哪时里去?你有自主生死的把握吗?

  能够于生之间,自在无碍,谈何容易。也就因为不知道死后的去处,才会恐惧死亡,因而使得弟子们生起一种迫切感来,乃是激励用工夫的方法。

  禅宗寺院每天晚课中会念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期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警诫大众精勤修行,有如燃眉之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当如此,因为我们不知何时死亡,因此要争取时间,努力修行。

  禅的修行是急中带缓的,从中得到安全感、安定感,这是起步,然后继续修行,修到我刚才所讲的层次。所以什么候死都无所谓,死后到那里去也没关系,到了这种境界,你还会紧张吗?

  六、从捡回自我到自在无碍

  所谓捡回自我,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修行禅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与佛无二无别,佛是什么,我也不是什么,这就是自我的信心。我们相信自己与圣人无二,就是看我们自己是否朝这个方向走。佛与众生无二,我们具备佛的一切,只是尚没有把他的功德表现出来,如果有这个信心,就不会徬徨无措。自信心建立起来之后,便会勇往直前去努力,做应做而能做到的事了。

  把生命落实之后,则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均已不是问题。如果再透过佛法的信念,相信生命的过去和未来都是无限,生命在空间中的活动也是无限,那么你的心量,也就会变行长久无限、广大无限。如果把心理放大了,你为一个家庭设想,你便在这一个家庭中获得自在;你为一个国家设想,你便在这一个国家中获得自在;你为这一个世界设想,你就会在这整个世界获得自在。

  近世的太虚大师,因他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为了全体佛教、整个国家,乃至三界众生。因此在他的生命中,世界无一处不是他的家,三界在无一众不是他要协助的对象。只要心中无私,便能自在无碍。

  我在美国还能感化一些西方人的缘故,就是因为我在美国,不在意我是中国人,也不在意我是黄种人,我只是站在同是人的立场——他们是人,我也是人,用佛法来关心所有的人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的道场,不论种族背景,不论男女老少,彼此相处,水乳交融。

  心里不要自我设限,心外即无任何界限。我们要深信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在无碍的世界,即在我们的眼前。

  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禅

  现代人都是生活在紧张、忙碌、厌迫、迷惘的情况下,如果再不从禅法的修行,得到安全、安定、安慰,实在太可惜。

  近世有一位日本人叫铃木大拙,他有英文写了好多关系禅的书,在欧美畅销风行,因为西方人需要它。今天我在美洲及欧洲,还有一些西方人欢迎我,也是他们需要我教的禅修观念和禅修方法。台湾等地的华人区域,正在走上现代化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因此也当需要禅法的协助。

  从事禅修,并不等于遁隐山林、逃避现实;最主要的,是应落实到日常的生活。

  在今天日本的社会,禅的训练已受到若干工商企业界的重视,以之训练新进员工,使他们得到安全感、落实感,促使他们奋发进取、敬业乐群。禅的训练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今天的台湾,禅修尚未蔚为风气,相信总有一天,将会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接受。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