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49集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49集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这两句话谈的是处世的哲学。过去还没有出家之前,我在讲《易经》,便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事实上这两句话古人也说过类似的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跟别人在一起,长长久久,我们〔让〕一下又何妨?我们不需要跟人家争,如果你要争的话,你自己跟自己比就好了。不过,我们进步的目的不是要打败别人,而是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是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借着更多的能力来耀武扬威。你要知道什么叫悲心,什么叫大悲心,不太一样。悲心就是:「我有悲悯众生的心,但我没有能力帮助众生。」大悲心就是:「我有这个心,也有这个能力。」我们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时,称「大悲观世音菩萨」,你现在虽然没有那个能力,但你要有悲心,没有悲心的人就是自私的人。
当我们懂得退〔让〕,懂得不跟众生计较时,我们跟任何人在一起,无论是〔尊卑〕还是老少,自然就〔和睦〕相处了,人在一起最重要就是和。你会说做人很困难吗?也不会很困难,几个关键字真懂,你就这样做。现在是怕你不这样做。你会讲:「为什么要我让你,为什么你不让我?」就像两个人开车碰到一段窄路:「你为什么要叫我后退,你却不后退?」你看闯红灯也是一样,争先恐后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好,别人说实在的也不见得会对你好,因为这牵涉到甚深的因果。为什么?你现在随意在路上散步,就会看到有人虽然不认识你却对你笑;你也会看到别人虽然不认识你,看到你就瞪你。你觉得真是莫名其妙,这个感觉很奇怪:「我们都不认识,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他虽然不认识你,但是他看到你就生气,这就是过去的因缘,很深很复杂的因缘,你不知道。你虽然很注意,很不跟别人计较,很退让,但是有些人还是对你很不礼貌,有的人可能还是会讲话来讽刺你,所以我们要〔忍〕辱。忍辱不要解释成忍耐,而是我们懂得宽恕别人,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安〔忍〕,就是心安住了。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跟别人吵架,跟别人发生争执。不要小看这简单的几个字,你这一辈子能够彻底做到,你真的是风平浪静,海阔天空。六祖大师一开始就把为人处世的道理讲完了。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为人处世都做到了,再来谈修行。这句话就是你要精进的修行。就像古人〔钻木〕取火一样,虽然刚开始不会有火,但是你不断地做,它必然就会〔出火〕。〔淤泥〕讲的是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定生红莲〕就是说你能够出三界,如果按照前面谈的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会往生极乐,莲花化生,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讲的「出污泥而不染」。很多人常常讲这句话,以后你就问他:「如何出污泥而不染?」他说:「没办法,我掉到泥巴里面就被染了。」就像最近前总统贪污的事件,因为有权有势,他的因缘条件让他贪,因为你无权无势,你的因缘条件没有机会让你贪,假设有那个因缘条件,说不定你会贪更多。当我们在骂别人时,你要看看自己的内心,我们只能够讲,那个条件诱惑你,你自然会迷失。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贪瞋痴,贪婪之心是存在的,当我们拿石头在丢罪人的时候,丢石头的人本身的贪瞋痴还是没有除。真正明理的人是明辨是非,也能够去宽恕别人,但宽恕别人不等于放纵别人。你能够这样,才能够心平,不然你会气得要死。你能够心平,你看事情就很容易释怀,而且是平等的,对任何人都一样。当你为人处世做好了,你谈修行才能够得力。什么叫成佛?人格圆满才是佛,这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的。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你现在决定要修行了,就要好好受教,别人跟你说的你就要听。人家讲你的缺点,虽然不好听,但那是事实,你应该要去接受;不可以说,人家讲你,你反而生起瞋恨的心,这是最不好的。另有一种人,就是人家跟你讲,你还一直强辩,这是逃避自己;或是人家跟你讲,你还不当一回事,这已经没有羞耻之心了。六祖大师讲东西都很平实,他跟你一项一项的讲。你不要读了经典,接着玩佛学的名相游戏,说什么初禅怎么修,二禅、三禅怎么修,什么叫四禅八定,怎么观身、怎么观心…?很多人都在玩这个把戏。我常常讲你要先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正见,你要修行就很快,很容易懂。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这句在谈修慧。你不是要有〔智慧〕吗?六祖叫你要〔改过〕,知过〔改过〕就无过。不要人家讲你的过失,你就护短,一直在为自己辩护。你为什么要一直辩论呢?你有缺点或做错事,你勇敢地认错就好,有什么好辩的?我们的内在就是一直逃避。纵使你没有法律的责任,但是有道德的缺失,你还是有过。六祖大师点出我们的毛病,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按照六祖大师的讲法,要修智慧好像也没有什么很玄的窍门,你就改过,这样才会有智慧。你不要一天到晚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求她给你智慧;你求别人?你为什么不求你自己呢?不要把智慧谈得很高深,认为一定要修摩诃般若波罗蜜,一定要看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还要看《大智度论》,接着还要看《金刚经》。「晓得做人吗?」「不晓得。」那你还是个佛呆子。面对自己就很容易修,不面对自己没有办法。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这句在谈修福。福慧双修,除了修慧也要修福:「师父,您要不要建寺?我的钱全部捐出来。」你们学佛千万要切记,不要迷信地捐钱,我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捐,而是你真的要有智慧判断。如果这个师父真的在做事情,钱要花在刀口上,或是急难救助,或是小朋友的营养午餐。你要布施,但是不要迷信或愚痴地布施。那个师父假设没有在做事情,你反而害了他,害他堕落,难怪他要入地狱,你是助缘,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修福到处都可以修,所以六祖说〔日用常行饶益〕,在日常生活中随缘帮助众生,这就是修福,而不是说你走几个道场,大力捐钱,然后就是大护法接受颁奖,这样佛祖要掉眼泪。我们要布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完全都要用智慧来做,不然不做。
举个例子,比丘看到比丘尼,戒律上是比丘尼要跟比丘顶礼,所以应该是比丘尼供养比丘。我只要知道附近的比丘或比丘尼没有人供养,我就会拿钱给我们的学生请他去供养,但不要说是我供养的。那天听学生说最近菜市场有个比丘尼出来卖东西,我告诉他:你明天去跟那个师父买,问她:「师父,您已经出家了,为什么要出来卖东西?」你看她怎么说,如果她跟你讲说要建寺,那她就继续卖;如果她说她一个人修行没有人供养,你就跟她讲:「您从今之后不要卖了,您的生活费由我们师父供养。」不要误会我很有钱,而是说我愿意护持她修行。无论你是比丘还是比丘尼,甚至你是在家人,我都愿意护持你修行。因为我们是要弘扬佛法,让大家好好修行,以佛法为主,而不是为了个人或某个单位。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修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菩提〕就是觉悟,如果你想要觉悟的话,你就要从你的内心下手,无论你修什么法门,修行一定不离开修心。修心的方式有很多种,你能够反省也是修心,能够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也是修心,能够知道你的内心世界、表意识、潜意识也是修心;你能够更深入地去突破纷乱的心、贪爱的心、执着的心,都叫做修行。专门谈〔心〕,跟学不学佛没有抵触,就像社会上有那么多心理谘商辅导,有生命线和张老师,学校有辅导室,医院有心理医生,哪个不是在谈心?忧郁症、躁郁症,不也是心出了问题?你不要讲得很高深,修心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心,就是看到自己的心充满贪瞋痴慢疑,就会觉得自己的心真的是乱七八糟。有时候又会看到自己有恻隐之心,又会看到自己有好的一面,看久之后就察觉到善恶杂染,时好时坏。先让自己彻彻底底地看一遍,接着再去想:「我应该怎么突破?」一直到完全突破,就叫做开悟。我这样讲不会让你听不懂,只怕你不去做。你本来心很乱,很苦,渐渐了解到自己的心,了解到「心在哪里?心是什么?有心吗?」本来你被一颗心折磨,有一颗心在苦,等到有一天你越来越知道「无心可苦」,这个时候你的层次会更高。
〔心〕从哪里来?〔心〕原是妄,只是缘起,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要证明你是否真的有心也很简单,如果你有心,你那颗是什么心?「我那颗是生气的心。」那我问你:「你能够气多久?」你现在生气,等一下气消了,奇怪,它消到哪里去?现在哭,等一下又笑,你的心一直变,一直变,你就误认为你有一颗心,这颗心在折磨你,把你折磨得苦不堪言。因为你不断地接触境界,所以它不断地缘起、缘起,然后你错认有一颗心。比如你现在看卡通影片顽皮豹,其实顽皮豹本身并不会动,是图片一张一张一张…,透过快速的播放,你觉得顽皮豹在动。你的心的状态也是这样,你接触一连串的境界,所以你的心就不断地缘起、缘起、缘起…,你就产生有一颗心在折磨你。讲这个部分就比较深了,就是你进入修行的时候,你要明白理论,而且真正去观察到,你真正能够打开了,才能够印证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现在是「有一物」,那一物是一颗心,一颗被伤害的心,你这样修很苦,你不明白生命的实相,不明白本来面目。不是把你所有的烦恼全部铲除,你不要这样学,你的烦恼就像树上的落叶,每天都会落叶飘零,你永远都扫不完。那怎么办?「每天有落叶每天扫,但是从今以后落叶再也不会影响我了!」这样就是开悟。而不是说:「怎么扫不掉?干脆请挖土机把它挖起来。」那你的生命也结束了。
为什么叫烦恼即〔菩提〕?假设没有烦恼,你能够悟到〔菩提〕吗?明白它,它就转了;不明白它,它就障碍我,它就是我的痛苦、我的烦恼。不明白它,我的心都是妄;明白它,那一颗妄心就叫清净心。所以〔何劳向外求玄〕,不要到处去求啦,不要到处去给人家摸头啦!摸头还要跪,还要包红包,修行不是这样修的。如果你有这样的诚意,按照这样的诚意对待众生,你就开悟了。不要将这样的诚意对待某个人,将它对待所有的众生,你就是佛。你不要到处乱跑,如果你觉得哪个道场很适合,哪个师父很契合,你就安住吧,不要跑来跑去,很累,这叫劳心劳力。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你按照前面六祖大师所交待的〔修行〕,〔西方〕就在当下,西方就在你心里,当下内心就清净。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从因果的角度谈,是先〔修行〕后〔见取自性〕;从理上来讲,就是悟后起修,见性之后才是真正的〔修行〕。今天遇到佛法不容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你不要错过,这一生错过了,下一辈子就不知道怎么样,所以你要把握,不要觉得你有很多的机会。你要知道一般人都容易掉入一个陷阱,老年人对无常的感觉比较强,年轻人比较弱,这完全是你们的错觉,棺材是躺死人,不一定是躺老人。你要感觉到无常的逼迫,你才能够把握时间、把握机缘修行。
【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一定很多人受益。既然你觉得受益了,你就应该相信,这叫〔信〕,相信了就应该接受,这就是〔受〕,接着回去就好好地做吧,这叫〔奉行〕,每一本佛经最后都会跟你这么讲。你们每一节课听完之后,一天的课已经够你修一个月了,你不需要贪多,你要真的去落实。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