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宗简介:中观宗 第三节 佛性
中观宗简介:中观宗 第三节 佛性
第三节 佛性
佛性也就是法性的异名,在非众生数上名为法性,在众生数上名为佛性。龙树的中观学多分读法性。传人中国以来,修行所以能成佛的原因,一直是佛教徒中未能正确解决的问题。当晋末法显由印度携回《涅槃经》与佛驮跋陀罗共译成《大般泥洹经》六卷。经中详言佛性,以为“泥洹不灭,佛有真我,而众生皆有佛性”(僧睿《喻疑》)。这为修行成佛作了很好的理论解释。然而一部分人又以经中谈常、谈大我,这与《般若》所谈空性不相吻合,曾引起很大的争执。罗什弟子僧睿特撰《喻疑》,以《般若》、《法华》、《泥洹》三经义理一致为释。竺道生也据以撰《佛性当有论》,以明一阐提人也决定成佛。在罗什灭后八年,昙无谶在北京译出《大般涅槃经》,于是佛性之谈一时风起。成实、毗昙、三论各家无不盛谈佛性,且有涅槃师或涅槃宗之目。吉藏《大乘玄论》卷三列举十一家异说,其中说:“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者,此是北地摩诃衍师所用。”这是当时三论师的解释之一(《大智度论》卷十一释第一义空,以诸法实相及涅槃为第一义空。诸法实相无受无著,涅槃中无涅槃相为第一义空)。这就是说:实相是众生的本体,也就是众生可以成佛的本能。新三论宗吉藏却批判了古来十一家之说而发挥其本宗的见解,以为佛是果义,性是因义。佛果之因名为佛性。若指因所成果,则如来应称为性佛,佛性与性佛是二而不二的。此二而不二便是中道,因此佛性是以中道为体,不二而二是中道之用。据《大般涅槃经》所说,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吉藏以为十二因缘不生不灭是因佛性(境界因);十二因缘不生不灭的正观智是因因佛性(了因);正观明了是果佛性(菩提);正观既明,生死息累毕竟空寂是果果佛性(涅槃)。而正因佛性(中道)则非因非果,既不是始有,也不是本有。但为方便破众生无常之见,说一切众生本有佛性,由此因缘可以成佛;为防众生执言成病,所以又说佛性是始有。究其实佛性是非有非无的中道,便非始有也非本有,不属于过去、未来、现在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