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中观宗简介:中观宗 第七节 八不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7日
来源:   作者:周叔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中观宗简介:中观宗 第七节 八不 

   第七节 八 不

  “八不”是中观宗的基本原则,是二谛的引申。在《中论》卷一《观因缘品》第一首先提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吉藏解释这段颂文说:“前四句是教体,就是二谛;后二句是教用,就是二智中道。”八不的意义有三重:第一总破一切邪见,第二对治四种人的执著,第三开示二谛中道。第一、八不总破一切邪见。但是八不实是不完整的句法,只有/\个宾词而无主词,并未说明什么不生,什么不灭。如若具足说明,应当是:诸法之生是不生,诸法之灭是不灭,诸法之有是不常,诸法之无是不断,诸法因果相生也是不一,诸法因果相生是不具i诸法之始是不来,诸法之终是不出。

  世间各家外道承认诸法之生是有实质的生而解释生的情况不同。或说:由因生果而因与果是一体的;有说:由因生果而因与果是异体的;有说:因中先已有果而后果才能生;有说:因中先无果而后才有果生;有说:果自从果的自体生;有说:果是从因缘他体生;有说:果是从自和他们共生;有说:果是无因而生。如是种种不同的学说,纷纭争论,莫辨是非。中观宗认为这些学说都建立在有实质的生为前提上,因此都是不符合真实的。因此诸法之生只是因缘和合而无其实质之生,所以虽生而无所生,诸法之灭只是因缘离散,也无其实质之灭,所以虽灭而无所灭。以是生无所生,灭无所灭,便总破以上一切外道诸见。为了有人不能体会不生不灭的道理,因而进一步说不断不常。假如万法是实有自体,便应永恒常在而不可消失,但是当前事物刹那便成过去而不可寻觅,因此当其有时决定无有自体,所以虽有而不常。假使万法实有自体而可以消失,便是断灭。今当其有时既无自体,则当其无时也无所消灭,所以虽无而不断。有人虽然说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仍有其他执著,所以又说不一不异,以显诸法之生只是因缘和合,诸法之灭只是因缘离散,其中无有实体可得,因为就因果相生来分析,因与果不能是一体,譬如种、芽、茎叶各各不同,但因与果也不是异体,譬如谷种只生谷芽、谷茎、谷叶而不生黍麦芽等。由此可知因果相生而其中无有实体。但还有人从诸法的始终来执有实体,以为万法是由其肇端而来,又以为万法是由创世主所造,或者由一最根本之元素所生,而万物的消灭是回到原始中去,如返到创世主或还原为元素等。其实万物只是因果相续而无实体,因此前无始而后无终,所以不来也不出。如是以此八不总破一切错误的见解。

  .第二、八不对治四种人的执著。不生不灭是对治凡夫的有见和无见。凡夫以为诸法新新生起都是实有所生,畏惧断灭,不敢言无,所以说诸法虽生而实无所生,以为对治。又凡夫以为诸法,都是实有所灭,一成陈迹,永归消逝。所以说诸法虽灭而实无所灭,以为对治。不断不常是对治声闻人断烦恼而证涅槃的法我见。声闻人怖畏生死而急断烦恼,希望永恒住无为寂静涅槃,所以说烦恼性空,便不可断,涅槃性空,便不可常。不一不异是对治外道的人我邪见。外道执著有神我,而或者以为神与我阴(五阴之一)是一体,或者以为神我与阴(五阴之一)是异体。所以说既无人无我,便不可说一说异。不来不去是对治缘觉和初发心菩萨的有所得见。缘觉一向自利,不求利他,而得观十二因缘;初行菩萨,一向利他,少观十二因缘,但都存有所得见,以为乘因来至于果而得从三界出,所以说诸法实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也。

  第三、八不开示二谛中道。世谛是生灭,以不生不灭释世谛的生灭而令归世谛中道。只因世谛的生灭是因缘假生、因缘假灭,假生假灭便无性实之生性实之灭,所以不生不灭是世谛中道。世谛因果相生而不可说因中有果或因中无果,因此不常不断亦是世谛中道,亦不可说因果一体或因果异体,即此不一不异是世谛中道。如果因果亦非外来,亦非内出,即此不来不出是世谛中道。虽空而有是世谛,虽有而空是真谛,虽空而有的世谛是假生假灭,对世谛的假生说为不生,对世谛的假灭说为不灭,如是不生不灭是真谛中道。真谛不生不灭而非是有此真理可得,便是不常;也非定有四句可绝,便是不断,即此不断不常是真谛中道。然此真谛理无相故,不可言一,以一相故,不可言异,即此不一不异为真谛中道。此真谛理不从有内而出,亦不从有外而来,即此不来不出是真谛中道。虽空而有是世谛,世谛是生;虽有而空是真谛,真谛是灭。不生不灭便是非真非俗中道。真谛之理有佛无佛性相常住,这是常;世谛之法虚假,终归磨灭,便是断。不断不常便是非真非俗中道。虽空而有是世谛,便是无差别之差别,也就是一之异。虽有而空是真谛,便是差别之无差别,也就是异之一。一之异便是非异,异之一便是非一,如是不一不异是非真非俗中道。虽空而有是世谛,世谛便有来;真谛息此有法,便是去。不来不去便是非真非俗中道。如此中道叫做双泯二谛的体中。前二中道是用中。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