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智海法师:观无量寿经第十一讲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来源:   作者:智海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智海法师:观无量寿经第十一讲

 

  昨天我们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身,今天是第十三观了。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观想,名第十三观。

  前面说观阿弥陀佛的真身,身量非常大,一般的众生没有办法观起来,光是数字就弄不清楚。我们只要知道观想的方法,我们有恭敬心、虔诚心、求救心自然就不同了。主要是我们的心态要好。按照这样的观想方法去观想自然就会出现,而且广大的身量可以让我们的心量一样为之扩展,这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恐怕众生没有这种根基,也没有这种耐心。所以释迦牟尼佛进一步给我们说杂想观。

  佛叫住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要有至诚恳切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观想在池水之上,有阿弥陀佛一丈六的金身像,和常人差不多的像,像最初所说的无量寿佛的身量。有一个次第,前面的真身像你观不起来,今天先观一丈六的真身像。这是给我们讲为什么要设立杂想观的原因,就是我们凡夫心力很难达到,所以降低标准,让大家能从丈六的金身相当中能观想起来,那就有一个方便。前面所讲的阿弥陀佛的身量是那样的大,一般众生观想不起来,观想这么大,是要凭借佛的力量。所以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力,愿愿救度众生,我们能忆佛念佛,这样观想必得成就,那是一定能得到这种成就。前面我们所说凡夫的心量非常小,但这里是凭借的阿弥陀佛的愿力。你真真实实按照方法去观的时候,对阿弥陀佛有求救、恭敬心、虔诚心,凭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力,我们就能成就。

  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哪怕是丈六的金身佛像,我们观想都能得到无量的福报,何况我们能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观想他六十亿那由他的具足身像呢。所以只要你能观想丈六金身相都能得无量福,真能凭借虔诚恭敬心能把佛的具足身像观想起来的话,从我们现在的心力,你能观想丈六金身像,我们能得无量福,进一步引导用虔诚心观想具足身像。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这里讲阿弥陀佛有神通,能如意自在。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凭借阿弥陀佛神通的力量,他与十方国土都能变化显现,而且随意自在。想变大身就可成为大身,想变小身就可成为小身。所以对于那些根基适合的众生他能显现非常大的身量,乃至可以充满到尽虚空遍法界。对于一般的众生他没有这种心量,根基不一样,阿弥陀佛能随他的根基显现不同的相貌,所显的相状是或大或小,这是阿弥陀佛的如意神通。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是随众生心如意显现。你想大就有大的,你想小就有小的。所以我们这种心在观想的过程中,你都可以认识到自心。小可小而无内,大可大而无外。心是随意自在的,每一个众生的心都是随意自在的,你平时对他就没有认识。阿弥陀佛神通如意,阿弥陀佛本身有神通能如意自在。而且阿弥陀佛能如众生意,你心里怎么想你的能力有多大,阿弥陀佛清楚。随众生的根基该显现什么样的相状就显现什么样的相状。不管是大是小,显现的佛像都是真金的颜色。

  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在阿弥陀佛头顶上有一个圆光,这个圆光里面能化现出无量无边的佛,这种圆光里面能化显出无量无边的七宝莲花。就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相上的圆光一样,能显现出无量无边清净庄严的莲花像。能在每一朵莲花当中显现出八万四千色,每一种光明都能显现出无量无边的化佛。我们说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有这种能力。这是讲的阿弥陀佛相上的圆光,这种圆光能变化出无量无边的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随在映显。

  我们佛经当中有一个观世音菩萨的《观音经》。大势至菩萨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你在什么地方求救他们都知道,他的身体就像和众生差不多。随类应现,你是人他就变化为人,你是天他就变化成天,你是神他就变化成神。随类映显,接近众生,以身得度者。你是妇女观世音菩萨变显了妇女身。你是将军,观世音菩萨变显了将军身。将军有一种身份,一般的将军还对自己有认同感,一个士兵就不能和他平等。你在世间上你是做生意的,你是当官的,他就变现和你同类的身体。他要度化众生,就要随类应现,没有随类映显众生就有区别。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来帮助阿弥陀佛来化度众生,娑婆世界当中以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专门救度这些众生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帮助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化度众生,这一句专门总结。这一观就叫杂想观。

  不同于前面的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乃至大势至菩萨的真身像。这是观他的丈六金身相,和众生差不多的相。杂想观,名第十三观。这是诸佛辅救众生,你要能把这个观起来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能得无量无边的智慧。我们现前的众生不要妄自诽薄,看自己能力有多大就观想多大,要从自己力所能及方面去修行。每个人有自己的智慧,有自己的福报,不要去和人比较,没有那种必要,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世间上人人都有你生存的法则。主要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长处,在自己的天空当中要活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来。所以学佛的人要学会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活出自己的智慧,争取自己的解脱法门。所以人家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要自己救度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佛在《阿含经》里常强调,我们学佛的人应该以自己为皈依。我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问题。所以常常想,师父我干什么啊,学哪个法门?学了一辈子他不知道自己学哪个法门,对佛法就是迷茫的。你首先要认识自己的问题,解决目前的问题,从自己一点一滴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你的问题也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把佛法结合在自身上,走好自己的路。所以这是第十三观杂想观。在杂想观之后观想我们这些三辈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上生观,我们在平时讲三辈九品的往生中讲得比较多些。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时时刻刻叫他们要认认真真地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共分为九品,我们说三辈九品,上中下三品,上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也有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每一种都分成三品,最高一品叫上品上生。佛教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上品上生呢。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先发这三种心。“何者为三”哪三种心呢?“一者,至诚心,”非常至诚恳切。有些居士,你说你赶快往生,他还不愿意,他说我这么年轻你咒我死啊?他这就没有真实往生心。所以至诚恳切心就是看我们是不是真实的,一说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至诚恳切心在往生法门中特别重要。念佛的人,年岁大了,或者重病了,一般念佛的人都要极早准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很多生病的人他没有准备往生,而是想延长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这也不是至诚恳切心。所以我们往生不了,大多是这个恐惧,至诚恳切心发不出来。年轻人念佛想的都是现世的意义。一个年轻人,叫你二十多岁往生,你敢不敢?很多时候我们想的是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种真实的认识,至诚恳切心就很难生得起来。我们要真实地发一种往生心,要知道现在的世界终会死。二十岁是死,八十岁也是死,终久有这么一天,你没有准备好就艰难了,所以随时随地要准备好。所以我们的人在无常心上还是很不容易生起来,要随时准备无常,念佛的人就是这样。我星期一回来的时候一路上暴风雨很大,车都不敢开。开车可能让你伤身掉命,下一场大雨可能会出现天灾人祸,人生苦空,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命?所以我们称为无常心不具备。如果无常心不具备,往往念佛的功夫很难具足。念佛的人为什么能那么精进,他知道无常,他不会说我八十岁再念佛,等不得,无常不会等你。无常一到,不管你年老年少,叫你走就走。所以随时要做好准备。要有无常心,至诚恳切心你要能发起来,这是第一种心。

  第二种心,“二者,深心,”我们现在很多人思想里有这样那样的念头,想来想去都是白想。从早到晚,什么样的思想都有。想来想去,落实到实处的思想有多少呢?没有多少。所以就沉沦在虚妄的思想当中,对于我们人生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作用。我们很多人生经历都浪费在这样的妄想中,想了三十年结果你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是没有实现,人生就这么虚妄。为了一个汽车我想了十年,这个车还没想到,把自己的人生都浪费了。所以要知道我们真实的需求。你到底需要什么,你要把自己内心看清楚,为我们自己真实的需求去做。你要看清楚,你想一辈子想的却不是你需要的。金钱到手后我们发现我们也不能安身立命。汽车到手之后我发现更大的麻烦又来了。特别是学佛的人念佛的人,你一辈子需要什么?你需要金钱,到手后又怎么样?需要房屋,到手后又怎么样?要把自己内心里面真实的需要要明了。

  我们现在最恐惧的是一口气不来的时候怎么办。我修行还没有成功,下一辈子还能不能继续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保障我们修行生命的延续,不退转,只有向上进。这是最根本的保障,这个时候我们修行就能非常稳妥。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尽未来际的生命,是阿弥陀佛愿力摄持。所以说我们发往生心,要发深心。深入到我们潜意识里,深入到我们骨髓里面去。你潜意识里,你做梦需求都是往生,起心动念,开言吐语,样样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去做,那就叫深心。

  没有这种深心的时候,你做事情所发的心仅在面上,就没有多少能力。一看到金钱的时候,就不想往生了。一天又一天,我们在现实过程中,往生心总是败在现实的功利面前,这样你是没法往生的。所以我们现在的老居士们天天念佛,说往生,说我等我孙儿回来后我再往生,你把往生心转移到你孙儿身上去了。孙儿回来了,他又说我儿子还没见到,这就是在转移往生心,可以看出往生的愿心没有深入到我们内心去。我现在还要挣钱,我没有空。所以说我们的心往往在这里可以看出来,究竟往生心有没有深入自己内心没有?如果深入到自己内心是不变更的,是真实的。我要往生,深入自己潜意识里面。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到这样。比如你的名字,你很执着,在你睡梦中,人家一叫你,你都会马上醒来,那就深入你内心了,往往我们在现实过程中经不起考验。这是第二种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我今天在世间上挣钱,我不是为现世的享受,我挣钱利益众生。我要证往生的资粮。我随便在世间上做任何一种功德我没有别的回向,我就是回向于法界众生一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你现在的回向,你做了好事,你念了经,你回向什么?回向让我永远年轻,健康漂亮,能升官发财,还保佑我的儿子孙子,保佑了一大堆,最后才牵涉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间上如果说立定了自己志向了,办起事情来,不管做什么他都会想到。我现在发心想有一辆车,早晚都想到,他挣钱,淋雨,受人欺负他也能忍得下来。那也是一种回向发愿心,为了成就他的车,他可以忍气吞声。你现在在世间上修行念佛,他稍微受一点苦,他就感到念佛真苦。你要有真实的往生心,为了往生我受点苦值得,时时刻刻回向发愿心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在世间上发愿心,时时刻刻检查自己方向正不正确。你吃饭睡觉,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能把这些功德回向到我们往生,回向自己所发的真实愿心。你不具备这三种心就艰难。

  “所以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你时时刻刻把这三种心能生得起来,我们往生就没有问题。所以我们现在修往生法门修的就是这三种心。我们自己信心、愿心,你是不是围绕这三种心在修。是不是至诚恳切地求往生,而且求往生能深入到自己潜意识里,显现出来的都是求往生,都能把往生能提得起来。要修到这种程度,不管你在世间上做什么,都把你做这种事情的好处功德都回向于往生。这三种心是往生法门的必要保障。这三种心是往生过程中的首要条件。念佛念心,修行也就修心。所以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具备了这样的发心,还要有一定的条件。所以说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哪三种呢?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就是要有慈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我们能真实地离苦得乐的发心,就是根本利益。这就是根本利益。众生所求的,一个根本上的利益就是离苦得乐。你有什么苦,你能认识吗?你的苦的原因何在?你能不能针对这些原因,把错误的因改正了。这是自己对自己的关照之心,你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受苦。引起这些问题,你应该承担什么原因。修行人要清楚明确地知道这些问题,大多数同修是盲目的。现在有很多,不管是在家学佛的,出家学佛的,都在那里眩耀,我的家庭如何地富裕,我的夫妻是如何地恩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如果圆满了你还求什么,你不求了,你的动力在哪儿呢?当你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你没有动力,没有所求。你没有欠缺,世间上都非常圆满了。你回到家,你比极乐世界还极乐,那你有求往生的心吗?没有。所以我们众生要认识众生界根本性的问题在哪儿。知道吗?生死问题——这是最根本的。这一辈子你夫妻恩爱也好,你能不能尽未来际夫妻都恩爱,不可能!终有一天再恩爱的夫妻也要分别。所以生离死别是我们人要面对的根本性的问题。一般人对这种问题都是不考虑的。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他想那么多干什么。如果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修行还干啥?这就是现实上的弊病。所以你现在当官当得再好,家庭再恩爱,面临无常你有没有准备。如果没有准备,突然袭击的时候,我们根本承受不了。父母亲死掉了,儿女哭,哭了就忘了。无常观念没有。念佛人第一大难关就是这个。

  你们一个一个比较,你比我长得漂亮,我比你有钱,这些有什么比较的嘛。在生死面前,你这些都没有力量。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性的问题。念佛你就时时刻刻有这种动力了。在这种过程中,我们要知道引起生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执着,有执着会引起烦恼,有烦恼会损伤众生。有损伤众生,损伤别人就是损伤自己,害众生就是害我们自己,因果是连环的。我们这一辈子不损伤众生,广结善缘,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在慈悲心当中成就了。我们能够知道是真实的根本利益,离苦得乐,那就是要跳出生死轮回,,要用这种心帮助众生跳出生死轮回,有慈悲心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的同时就成就了我们自己的修行。

  我们修行就在成就众生过程中来成就自己。没有慈悲心的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就会侵占众生。那就是损伤众生,必然损伤到自己的真实利益。所以想离苦得乐,就要发慈悲心,要落实对周围的人,对力所能及,能帮助的人。能得到快乐,真实的快乐。所以有这样的慈悲心了不杀生。所以我们杀害众生的行为会引起众生的称恨。要发大慈悲心,要不杀害众生,要守戒持戒,不伤及众生。杀害众生心,损伤众生心是最错误的,是围绕自己的利益。你总在损伤众生,这种过程,要培养自己慈悲心,要不杀害众生,不损伤众生,在戒中来圆满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行为。你在学戒持戒守戒过程中,真实的善恶因果,你离得有多远。当你不敢守戒,在损伤别人的时候就会结下恶缘。像我们这些人,你平时结了冤仇,当你没有能力了人家就会来报复你。你一口气不来的时候,所有的冤家对头都会来找你。你想保持顺利往生就不可能。人就是要广结善缘,要让我们的路越走越宽,不要越走越窄。你损伤众生就是这种情形,那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所以要养成慈悲心,发愿不杀害众生。慢慢地三皈五戒,自己慢慢地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读经能明理。读经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做人。所以说佛经的功用,就是要让我们明了道理。深入经藏,如果你不深入经藏,不读诵大乘经典,智慧很难开发。我们和诸佛法身就在一起,时时刻刻能得到诸佛大善知识的指引。我们自己的智慧就能开达,我们自己就知道自己要怎么样为人处事。所以经常读在乘经典的,十方诸佛菩萨现前保护这些众生,邪心就很难生起来。这种环境是自己营造的。你自己生活的环境是自己营造的。昨天我说,有的人不知道营造这种环境,内心常与烦恼,于是起心动念,常是烦恼。这时候经常营造的氛围就是斗争,我们自己有快乐吗?我们自己并不轻松。当你读大乘经典的时候,营造的是诸佛菩萨。营造的是什么心情呢?与人为善的心。是菩提心,智慧心,利益众生心。我们自己内心的氛围就具足了。常读诵大乘经典,就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就读经持咒念佛,不要去说是非。所以经常读诵大乘经典,一个是明理,二是不再去说人我是非,自然而然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这是第二种发心。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种众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我们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这是三念,还要念什么?念戒念布施念天,念佛的人时时刻刻不离三宝而起心动念。不离三宝而起心动念,自己要有行为规范。所以一定要有行为规范,不该做的不做。念布施,对治自己的尖贪不舍。你要对现实世间上那些物质,你要是放不下,临命终时就艰难了。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非要拿着金镯子你才能断气。贪心不舍,你这一辈子你在这些东西上就付出很多。人家来动你的金镯子的时候你就要出来害他,死掉了把他埋在那里他就认为那是他的地方。你拿药把他的坟砸掉了,你住进去他还要来跟你抢。他时时刻刻就守在那里不愿离开,就是执着心所形成的。这一辈子你要形成执着心,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很艰难,所以要学会放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太多了,该放下就放下,要学布施。所以布施是对治自己的贪心。对治自己执著心。把这种尖贪不舍的心要能放下。

  所以念念不忘布施。在布施的过程中来学会放下,念念当中以这种布施心来对治自己气量小,贪心不舍,对物质的执着。我们时时刻刻要提升自己,不要老是在现前的状况当中,在不圆满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已经圆满了。我们人道现在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念这些天。世间的天,第二个天呢,就是那些我们要断除烦恼,就是清净的天。还有一种天就是要开悟智慧,要得到无生法忍,要破除无明这种天,一直到成佛,那是最圆满的天了。我们现在的人生不断地要利用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内心,提生自己的境界。一步一步要向上追求。有人说学佛就是四大皆空,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不想了,这就是和尚,这是世间上的一种误会。出家修行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进化,永远没有止境。这种学习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深怕睡觉把自己修行耽误了,世间上就不知道佛教是求上进的。我们要从现在,要精进自己所有的努力,让自己不断进化。四大皆空,你要空了你才能提升。那个菩萨要利益众生,如果不把自己放下,当菩萨首先要把自己放下才能利益众生。他的智慧没有达到空慧,放不下自我,他怎么利益众生呢?你没有把自己放下很难利益众生。一辈子只想众生怎么样为我服务,哪里想到我为众生服务。原因是重心不一样,你不空就完了。利益不了众生,只有把我空了,放下了,无我才无执,你才能利益众生。

  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愿奉献呢?佛法的空关键是什么?要我们有精进的心。所以这三种众生呢,他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具有这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念兹在兹,心里不要忘掉了。念就是上面一个今天的今,下面有一个心。说什么?随时随地要注意现前心。你现在想什么?当你心里想佛的时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做佛的时候你就是佛,当你在想法的时候,是心是法,是心做法。当你念僧的时候,是心做僧,是心是僧。所以世间上看我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当你在想什么的时候,以后你成就就是什么,要知道这种因果。所以六念就是要让我们的心随时保持在现前一念心。以六念法门回想发愿,在念佛念法念僧的时候,修心。我要回因想果,想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到究竟成佛,那叫回因相果。有这种回向心,回向的众生无量无边,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回想以后越来越多,这是增长功德的一种法门。这叫回自向他,回事向理,我做的一切事情,要回归到理性上来,念佛念法念僧,我自己念佛念僧非常明确了。所以这里是要从这里来对治的,你所做的事情都是依因果而来的。对治自己错误的发心,以这种回想来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我们有这种心,修一天至七天就能得到往生。为什么我们今天有许多人想往生,往生不了呢?你把你的修行总结一下,你每天都在做什么,是不是照着这样修行?你不能这样修行老是在欺骗自己,我也修行了,我在做什么,老实对照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为什么时候我们现在修行不能自觉?我们能找到自己修行法门的人,寺庙上不用管你的,你自己能很好地修行,寺庙上管你做什么?他管的是你不守戒的,不知道怎么修行的。所以说,寺庙的宗旨就是说一个人找到修行的路好好地去修,不障碍大家,能给大家提供修行的助缘就很好了,这样的环境是宽松的。如果你不管你自己,你要造出一些乱子来,这个时间就要管你了,所以说只要我们在一天乃至七天能好好地修行,你就能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前面的施心修行六念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因为这样的精进修行勇猛修行这样的原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亲自来接迎我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量无边的声闻比丘,七宝宫殿,西方极乐世界宫殿都是可以移动的。他来接你往生的时候,这些宫殿也要来。观世音菩萨是金刚台,无量化佛都来接迎我们。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劝化修行的人好好地修行。行者见已,欢喜踊跃。修行的人在临命终时见到这样的境象就非常欢喜。自见其身,乘金刚台,看到自己在观世音菩萨的金刚台上去了。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在一弹指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真正的见到阿弥陀佛的具足色身,八万四千种相好光明。见诸菩萨,色相具足。你能见到这些菩萨无量无边的相好光明庄严都能看得清楚。光明、宝林,演说妙法。能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树林当中放大光明,风一吹这些树林演说非常美妙的佛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一听到这种音声就能开悟,无生法忍就能开显出来。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在早上吃一顿饭的时间能亲近诸佛供养诸佛,请问佛法,供养佛法。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我们亲近诸佛,每一个诸佛的世界到达不了,在十方诸佛的面前,都能亲近这些诸佛。听什么经,修什么行,成功到哪一个地步,到什么时间下化众生都能给你说得清楚。

  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能修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无碍。你做厨师你照样可以当法师,世界上任何一件事你都能圆融,能做出来。陀罗尼门是总持法门,是名上品上生者的境界。

返回目录

-----------------------------------------------------------------------------------------------------------------

更多智海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