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四
妙境法师:维摩诘经讲记 佛国品 四
——净土因行之次第
玅境法师宣讲
前期提示:
宝积长者子问:什么是菩萨成就净土因行?佛答分二科:一、修善起净土行;二、摄律仪戒离恶起净土行。在修善起净土行中又分五科,(1)三心是净土因、(2)摄善法戒是净土因、(3)饶益有情戒是净土因、(4)三十七道品为净土因、(5)回向心是菩萨净土,已在前两期中讲完。
本期将解说第二摄律仪戒离恶起净土行。又包括了三部份: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净土行;奉行十善也是菩萨净土因行。
(二)摄律仪戒离恶起净土行
I 除八难是菩萨净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前说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种种功德,得到种种庄严的国土。这以下说摄律仪戒远离一切恶因,故成佛时的世界清净,而非是秽土。
I.1 释三恶八难
菩萨能为众生宣说除灭八种难,也是菩萨净土之因,菩萨成佛时,他得到的国土没有三恶、八难,即是教化众生严净律仪能灭恶果。
八难是有八种难,这八种有情都难以修学佛法。奘译为「八无暇」。无暇是没有空闲,这八种众生没有空闲修学佛法。八难是什么呢?
I.1-1 生三恶道
八难中的前三种是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众生因为生活很苦,内心为种种苦恼所困扰,很难修学佛法。
I.1-2 盲聋喑哑
盲不睹圣,聋不闻法,哑不能谘受,不得修学佛法,故名为难。此指生盲、生聋、生哑而言。若非生盲聋哑,容或先曾见闻佛法,谘受其义,后时从之入道,则非是难。
《大智度论》卷第八云:「问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今(令)生盲? 答曰:『若破众生眼,若出众生眼,若破正见眼,言无罪福,是人死堕地狱,罪毕为人,从生而盲;若复盗佛塔中火珠及诸灯明;若阿罗汉、辟支佛塔珠及灯明;若余福田中夺取光明;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故失明;今世若病、若打故失明。』」
「问曰:『以何因缘故聋?』答曰:『聋者是先世因缘:师父教训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聋;复次,截众生耳,若破众生耳,若盗佛塔、僧塔、诸善人福田中犍椎铃贝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今世因缘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缘得聋。』」
「问曰:『哑者不能言,作何等罪故哑?』答曰:『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与恶药,令不得语;或闻师教、父母教敕,断其语,非其教;或作恶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语,受地狱罪出,生世为人,哑不能言;如是种种因缘故哑。』(《大正》25,118中~下)
I.1-3 世智辩聪
世智辩聪是指世间上某些有智慧的人邪知邪见,不相信佛法,甚难教化,所以也是难。
I.1-4 生在佛前佛后
辟支佛出现在无佛法的时代,正是佛前佛后,有何难乎?辟支佛久积胜业,自力能度,不假师教;其余的众生无如是因缘,故说之为难。
I.1-5 生边地
边地是指生在北拘卢洲的人,乐报殊胜,无诸苦事,不识佛法,不求出离,称之为难。
I.1-6 生长寿天
色、无色界寿命长远,名长寿天。彼天之中寂静安稳,凡夫往生彼处,不求出离,所以是难。然而,经中所说生般、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等,皆在彼处得涅槃果。为什么说长寿天是难?难,是就凡夫说的。生般等人是三果阿那含,生上二界,得般涅槃,非是凡夫。
I.2 除八难
「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宣说佛法来除掉这八种难,怎么能除呢?
依《成实论》,天人四轮能摧八难:一、住善处:生在中国(佛法流行之处),此除五难:谓三恶趣、北洲、长寿天;二、依善人:谓值佛世,此除一难:谓除佛前佛后;三、发正愿:谓正见心,此除一难:世智辩聪;四、值善根,此亦除一难:盲聋喑哑。
又若能修五行,亦可除此八难:一、受持净戒,治三恶趣;二、乐行法施,除盲聋等;三、修正信解,除世智辩聪;四、亲近善友,愿值佛世,除生于佛前佛后;五、愿生中国,除生北洲及长寿天。
菩萨常说初四种轮或后五行,息除八难,故得果时,离三恶趣及八难。八难是总,三恶趣是别。
II 守戒十善是菩萨净土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自守戒行、行十善业是舍掉恶法的因。自守戒行与十善都是属于戒,前者或说专属于出家人的戒;后者则属在家人的戒,但是其中有相通之处。
II.1 自守戒行
「白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自己能守护所受持的戒,随顺戒法而行;又能不讥嫌别人犯戒,这是菩萨净土之因。
反面说,有几种情形:一是自己守戒,却讥嫌别人不守戒;第二种情形:自己不守戒,也不讥嫌他人不守戒;第三种情形:自己不守戒,反倒讥嫌别人犯戒。
这里教我们,自己应当守戒,如果违犯,应该忏悔还净。见他有过,不应讥嫌,还须能进一步赞叹别人的功德,不宣扬别人的过失。
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今菩萨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所以他成佛时的国土,没有「违犯戒法」这样的名言,何况是犯戒的事情呢!所以他的国土是清净的。
II.2 行十善业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II.2-1 明得戒
若前面的自守戒行属于出家人的戒,此处则是在家人该守的戒。若是出家人受戒,要先发出离心,然后恭请和尚阿阇黎依据仪轨传授戒法,才能得戒。十善戒则有两种情形:一是自己明白十善的功德,就去实践,并没有举行授受仪式;二是愿意从师长处受十善戒以后,才去修行十善法。
II.2-2 明善
善是什么呢?可从三方面来说:一、能感当来可爱果义,也就是这样的行动,将来能够得如意的果报。二、随顺功德义:善的思想与行为是随顺功德的。从利益边说,对于自己、他人都有利益;从离过边说,它是远离过失,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没有损害。三、智者所赞义:这样的思想、行动,有智慧的人会赞叹,那就是善义。若是没有智慧的人赞叹,不一定是善,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若是大智慧者的赞叹,那就肯定是善法了。
II.2-3 修十善的功德
菩萨修学十种善法,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具足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十种功德。
II.2-3.1 命不中夭
善有两种:一种是止善,一种是行善。远离恶法,不作恶,是止善;若是作有意义的功德,那叫作行善。譬如不杀生是止善,能放生就是行善。止善也是善,行善也是善。
菩萨教化众生不杀害生命——不杀人、天神、鬼、畜生,当他成佛的时候,国土众生的寿命不会中途死亡,而且绝对是长寿的。因为杀害生命,使所杀害的众生中夭,则感中夭果;若能不杀害生命,让生命延续下去,就能得到命不中夭的果。
II.2-3.2 大富
第二种功德是大富。十善法中第二种善法是不偷盗,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行不与而取。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里面财物丰饶。
II.2-3.3 梵行
「梵」是印度话,华文翻为清净,梵行是清净的行为。在家人若是修十善法,所修梵行就是不邪淫。菩萨这样教化众生,当他成佛的时候,国土中的众生是修梵行的。
前面的三项功德属于身业,以下四种属于口业的功德。
II.2-3.4 所言诚谛
菩萨说真实语,不说虚妄语,他在因地的时候这样修行,也教化众生这么做,到了成佛的时候,国土中一切众生都说真实语。
II.2-3.5 常以软语
软语是相对粗恶语说的,是柔和的言语,不是粗暴的说话,或以暴恶语骂人。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常说随顺于义的柔和语,没有恶口。他所成就的国土众生也都说温和有道理的语言。
II.2-3.6 眷属不离
亲爱的人叫作眷属,和亲爱的人常在一起不分离,这是菩萨的果报,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不说离间语破坏别人的感情。
若见别人和睦,即施设一种语言予以破坏,叫他们不和、叫他们分离、叫他们斗争、叫他们成为冤家,以便从中得益,这就是说离间语。
菩萨不说离间语,也教化众生不说离间语,所以他成佛的时候,国土众生眷属不离。
II.2-3.7 善和诤讼
当人与人之间有纠纷的时候,他善于调和,使令他们没有诤讼。
以上两种是属于远离离间语的果报。
II.2-3.8 言必饶益
这一项是属于远离杂秽语的果报。
杂秽语是语言里面不清净,能污染人的清净心——或者是写出来的文字,或者是说出来的话,它对人没有利益,而有损害。
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自己远离杂秽语,也教众生远离杂秽语,所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与众生都是言必饶益。
以上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是属于口业清净所得的果报。以下的不嫉、不恚、正见,则是意业清净的果报。
II.2-3.9 不嫉
嫉是嫉妒,是「不耐他荣」,不高兴别人有光彩的事情,当别人有荣誉时,他心里就忿怒、瞋恨。
嫉有贪的意思,也有瞋恚的意思。意业过失中,第一个是贪,第二个是瞋,第三个是邪见。这个地方应该说不贪,为什么说不嫉呢?众生就是因贪而有嫉,若是没有贪心,也就不会嫉妒,所以说不嫉。
II.2-3.10 不恚
恚即是瞋,不恚是别人触恼我也好,不触恼我也好,我不愤怒,心里是和平的。
II.2-3.11 正见
见可以说是见解或思想。正确的思想叫作正见。在佛法里面说,相信一切法是因缘有。这包括了世间的因果,与出世间的因果两部分:凡夫有流转的善恶因果;若是经过努力,可以转凡成圣,凡夫能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无上菩提果。能建立这样的思想,叫作正见。
这里的正见,还包括思想坚定的意思,若是虽相信这个道理,但是还不能肯定的相信,那不可以称为正见。
和正见相对的就是邪见,邪见包括了不相信有善恶因果、不相信有圣人的成就,或者是相信世间是大梵天王所创造等等。此即是不平等因。
不平等因:印度有一种外道相信世间万物都是大梵天王所创造的,至于大梵天王是谁创造的呢?他们说大梵天王是自然而有的。这样的思想就叫作「不平等因」。依佛法的道理,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缘有的,「因缘」本身也是因缘有的,这就是平等;若说这个因缘能生种种事物,但是此能生者不是因缘有,那就不平等了。外道所主张大梵天王不是因缘有的,是自然有的,这就是不平等因。
依照佛法的道理来观察,说无因也好、不平等因也好,都是邪见,是不正确的思想。
但这样解释,是一般性的。依照本经的道理,应有深一层的意思——是指于一切法,心无所得,是名正见。
菩萨自己修学十善法,也劝化众生修学十善法,造了这样的净土之因,所以菩萨成佛的时候,命不中夭、大富、梵行的众生来生其国;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的众生来生其国;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从这段文的「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看出来一个消息,就是佛的世界也是有深有浅,不全是圣人的无漏世界,还包括了凡夫的世界,亦即佛的净土中包括了凡圣同居土。
前面的两大段,一段是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修善起净土行;另一段是明摄律仪戒离恶弃秽土行。这两段是佛答复宝积长者子佛国的因行。
第三项净土因行次第及胜果
(一)因行次第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意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佛为宝积长者子说完了净土因,以下佛还要说菩萨净土因行的次第。
「如是」是指前面菩萨修净土因的这段文。由于因中还有前后的次第,文义未完,「如是」有带起后文的意思。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者,直心之慧中有菩提愿,慧以愿为依止,故能发行众善。后由前起,前能引后,故云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者,随顺这位菩萨发行的意乐,积集功德的心猛利、积极,而又不失其直心,是名深心。由于他做功德的欢喜心很强烈,原来的直心也会随着增长,是名深心。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者,继续不断地以般若导行,烦恼的力量因而薄弱,此即是修行六波罗蜜有破除六蔽的功能:布施波罗蜜能破除悭吝的过失;忍辱波罗蜜能破除瞋恚的过失;戒波罗蜜能破除犯戒的过失;精进波罗蜜能破除懈怠的过失;禅波罗蜜能破除散乱的过失;般若波罗蜜能破除愚痴的过失。因为修行六度所成就的功德除遣这六种过失,而令心清净,故云:「则意调伏」。
「随意调伏则如说行」者,不能如说行,是因为烦恼力强盛之故,今菩萨继续不断的调伏自己的烦恼,因而过失渐渐清净,道力转更殊胜,他所说的都能做到,言行渐渐相副了。故云:「则如说行」。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者,随他所说的佛法,能如是而行,就能够回其所行——向于无上菩提,向于一切众生,向于实际。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者,既能向于实际,即以实际为依,发起殊胜方便。方便有三:一、善于自行而不取证;二、虽行无相而不取相;三、以不取相故善化众生离恶行善。
从直心、发行、深心、调伏、如说行、回向,到方便,这七句表示菩萨的净土行有一定生起的次第,不可顿超。
(二)成就净土之胜果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这两句说明前述因行而成就净土的胜果。
初句,是菩萨依于方便教化众生,破恶生善远离一切过失;身口意三业清净积集一切功德;所以众生所得正报是清净庄严的,故云:「成就众生」。这是净土的第一个胜果。
次句:「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由于众生正报是清净庄严,则其依报——所居住的国土也是清净庄严;依报、正报是相称的,故云:「则佛土净」。这是第二个胜果。
(三)两种利益果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这段文说净土出现以后,还能成就两种利益:「随佛土净则说法净」是能化利益果;「随说法净则智慧净」以下三句是所化利益果。
菩萨成佛了,他在所成就的清净佛土中转大*轮,教化国土里面的众生,这是「说法净」。
佛法本是清净的,当然是「说法净」,但是此中还有分别:若佛于秽土说法,则如长者执除粪器(《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此即赴缘说苦切之法,如维摩诘为香积土诸来菩萨说此土折伏之法,不说诸法实相清净之教。若净土说法,但说诸法实相清净法门,名为「说法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以下是所化利益果——所教化的众生得到利益之果。随着佛所说的清净佛法,听法的人则智慧净。谓有闻、思、修三种慧生起。由这三种慧的修行,渐渐得到无漏的智慧。
闻思修三慧,先由闻慧,而思慧,而修慧。其中的修慧通于有漏与无漏。初得的修慧就是初得禅定时,于定中观诸法实相的智慧。此时还是属于有漏。由有漏的智慧继续修行,得到无漏的智慧时,名为「智慧净」。这就是所教化的众生断惑证真了。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当听法的众生得到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根本智、无漏的后得智——还要继续修行,渐渐消除烦恼障及所知障。当他完全消灭此二障后,这个众生的内心就清净了。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由于这位众生有了无相的智慧,所以他做一切功德的时候没有执着心,没有烦恼的染污——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是以清净心做一切功德而无所羁碍,所以一切功德也都是清净的。
以上说明净土的因行有前后次第,所得佛土亦有两重胜果与两种利益果。
第四项总结心净佛土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前面佛所说净土的因是个别地、一样一样地说,以下则总说:「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
佛招呼宝积说:「菩萨欲得清净的佛世界,应该要先清净他自己的心。」用什么方法以净其心呢?前面佛所开示的三心、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乃至十善戒,这些都是清净自心的方法。依照这些方法修行,就叫作清净自心;随内心清净了,佛的国土也就清净了。这一段总结了上文。
贤面长者的故事
这儿我想说一个故事。
佛在世的时候,王舍城有一位长者,名叫贤面。贤面长者的名字起得很好,他有很多很多财富,不可称计。可是这个人的脾气很大,多诸谄曲、悭贪、嫉妒,不修惠施。若有沙门、婆罗门,或者乞丐到他这儿乞食,他就恶口毁骂这些人,当然,这些人受辱就走了。
贤面长者寿尽死亡后变成了毒蛇,拖曳着长长的身体还去守护他原来的财富,谁要是靠近来,它眼睛一怒,就能叫那个人死。
这件事渐渐传到频婆娑罗王那儿去,频婆娑罗王感觉很奇怪,到佛那儿去请问这件事,并请佛慈悲来调伏这条蛇,佛默允了。
一天中饭以后,佛拿着钵到蛇所在的地方来。蛇一看见佛来了,像对待其它人一般,瞋恚炽盛,眼睛射出怒火要加害佛。但是他这方法对佛不灵,佛以慈力,从五指端放出五色光明,这光明一触到蛇的身体,这条蛇心里面立刻感觉清凉快乐,原来的忿怒完全消失了。它转动头,四周围看一看,然后看看佛,心怀欢喜。
尔时佛知蛇心已被调伏,对它说:「你前世作贤面长者的时候,以悭贪故,今天变成蛇身,为什么还是执着你的财富,纵毒螫人?」
蛇闻佛语,深自克责,自忆宿命作长者时所作恶业,今日而得是报。方于佛所深生敬信。
世尊知道毒蛇心怀惭愧,而告诉牠说:「你前世时不听我的教导,才受此蛇形,现在你应该接受我的教敕。」
蛇回答说:「佛啊!请您教导我,我是不敢有所违越的啊!」
佛说:「你若能听从我的话,你就到我的钵里面来吧!」
佛放下钵,让蛇爬到钵里面去。当时有很多人来看蛇,蛇见众人深生惭愧,厌此蛇身,即便命终,生到忉利天上去了。
天上的人是化生,顷刻间就身体具足,长大成人。即自思惟:「这个地方这么好,是什么地方呢?」
他一想就能知道:「喔,这是忉利天。」
「我以前在什么地方呢?」
仔细一想:「喔!我是从人间来的。」
「我前生是什么呢?」
「喔!是一条蛇。」
他又想:「我是一条蛇,那么苦恼的境界,怎么突然间会到这个地方来呢?」
他立刻明白了:「原来是佛来救我的,我因为对佛生起信心的功德,才得生天的果报,是佛对我有恩德。」
于是这位天人拿着天花,从天上来到佛这儿供养佛,顶礼之后,退坐一面。
佛为他开示佛法,这位天人就证了须陀洹果。这时候他说了一个偈颂赞叹佛:
巍巍大圣尊,功德悉满足;
能开诸盲冥,寻得于佛果;
除去烦恼垢,超越生死海;
今蒙佛恩德,得闭三恶道。
巍巍是高大的意思,佛是大圣,圣中之尊——世尊,所有的功德都完全圆满了。佛能开导一切盲(没有眼睛)、冥(没有智慧)的众生,为他们演说佛法,令得智慧,速得圣道。
什么是圣道之果呢?就是除掉了烦恼,得到无我智,超越生死海。这位天人说:「我原来是很苦恼的境界,现在有佛的慈悲恩德,使令我得初果,从此关闭了三恶道之门,永久不会再到地狱、饿鬼、畜生道去了。」
图解
我们看经书上所说,得初果的因缘好像不是很难的事。就是听佛说法,内心里面深入思惟,就得了初果。能于佛法中栽培圣道的善根,就容易得圣果。
这个天人,原本是人,因为恶口骂人,不修惠施,瞋心很大,死后变成了毒蛇,由人道堕落到畜生道去;但是他因祸得福,佛去降伏他,令他对佛心生敬信,又从畜生道到天上来;因福又生福,从天上到人间听佛说法,就证了圣果,此后绝不会再堕落,只会向上升,不再向下沉。
上述贤面长者的故事告诉我们:烦恼能使令人堕落,若是遇见佛法能使令人得圣道果,得涅槃果。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