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什么是了了分明之境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什么是了了分明之境
功夫上的问题就算告诉你们了,也没有用。只有自己走过了这个过程,才能解开疑团。在用功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出现境界。出现境界以后,越是执着境界,越难以突破。好多修行人,不知道怎样空掉境界。心不放在上边,不去想它,不就空了吗?当你不再想去弄通这个问题时,身心就会逐渐空掉,进而会感觉不到身心的存在。真正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错误的认识,什么都可以空掉,惟有“觉知”不能空掉。一个人面对顺境、逆境,不被境所转,就是因为有觉知存在。为什么常人发火以后会后悔?是因为在发火的时候,觉知走掉了,过后觉知又出现了,就后悔了。
修行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进入某一阶段时,甚至连我们自己也会对修行感到茫然。会问自己:这样修对吗?我这是不是在修行?因为当进入这个境界时,已经突破了“有为法”。当进入“无为法”的时候,念经、观想、持咒,都用不上了。因为这时妄念已基本消失了,根本用不着用一个方法去降伏妄念。动一个念头,自然清净。历史上有个无门禅师,他本来叫“道修”禅师,悟道以后自己改为“无门”,问他为什么?答曰:有门无法,无法无门。“空”是一种境界,“有”更是一种境界,就像走路,当一个人很正常、很自然地走路的时候,你们说有方法吗?当你考虑到该迈哪一只脚的时候,已经不正常、不自然了。又如呼吸,我们平常根本感觉不到呼吸在进行,只有当你感冒的时候,呼吸不太畅通时,才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就像佛陀当时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突然有一群大象在追阿难,阿难躲到佛的背后,佛无意伸开五指,放出五道光明,一下子就把大象分开了,阿难问佛使用的什么功夫?佛说:什么功夫也没有,自然而然把手伸了。就犹如蚊子飞到眼前,或者是有人把手伸到我们眼前时,眼睑自然地会眨动一样,根本不需要准备。当修行进入到空无阶段后,任何一个起心动念,都更能助长“空无”的力量,使其更扎实。
我们现在打坐,只是产生一点轻安,误以为是空掉了。古人讲过:世间上的功名利禄不空掉,没办法修道;身不空掉,没办法悟道;心不空掉,没办法证道。为什么“净土法门”那么受人欢迎,禅不太受人欢迎?尤其是现在,学禅的人很多,而真正用功的人却很少。好多人认为密宗很容易上手,实际上密和净都是有为法,也就是有个拐杖,一旦拿开拐杖,又不会走路了。你之所以会走,是因为手里有拐杖。有的人持咒、念佛多年,突然不让他持念了,杂念会非常非常地多。修禅,开始会感觉到很困难,因为一上手就让你空掉身心,也就是不给你一根拐杖放在手里,所以好多人修禅后,发现自己没进步。实际上如果让你转入念佛、持咒,你会感觉到非常不习惯。如果修密、修净土的人转入修禅,头一个星期感到不会用功。之后你发现自己像一棵粗大的古树,根扎得非常非常深,再大的台风也刮不倒。
不让乱想了还不容易吗?你会说:我不乱想了,妄想还在自然产生。会有这种现象,但完全可以不去理它,此时的你在干什么呢?此时的你,当下就是“了了分明”的境界。我再说一遍:当杂念产生了,不跟着它跑,也不要赶它走,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当下你的内心就是“了了分明”。如果你赶它走,就是被境所转,追境还是被境所转。如能这样用功的话,就是真正用功。是一种无上大法。我也知道,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修起来很困难。不管从哪种方法入手,都必须要经历这一步,否则就没办法成就。对于自己散乱的心不要迎接,你如果住在这个散乱中,就是迎接;你拒绝杂念,杂念反而更多。
我也知道,给你们一个有为的方法,就把你给打发了。但是当你修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用功多的人,会发现越修越远(用功少,还觉得挺好)。越修越发现不是在修道,而是在修法。现在所谓的修行人,只不过是每天在例行“公事”。好多出家人也是这样,天天念这一部经,念完了,以为今天修完了。这样有没有用呢?有一点用,念的时候妄念少了一点。但是力量太轻太轻!妄念减少了一点点,而费了那么大的劲,不值得。如果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是在道中。没有入门,再好的方法给了你,你还是在门外。通常我比较主张出家人从“无为法”入手,因为出家人没有诸多繁琐之事缠绕,而在家人就无法避免琐碎的事情。比如单位里上下级的关系、亲属朋友之间的问题、诸多的人事往来等等,出家人根本就没有这些问题。
你如果总是注意周围的事情,就把道心丢掉了。不用去管事情的对与错。现在我们的头脑过于分别,根本无法入道。尤其是当我们内在的自性光芒还没有出现时,都会被外境所转。换而言之,当我们内在的自性光芒出现后,就会被内境所转。也即是说,不住外,就住内;不住内,就住外。正是因为大家的内境还没有,所以也就不能不被外境所转。第一步的关键,就是要把内在境界修出来。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能百分之百看到它,最起码的也要看到百分之三十,一百个念头能看到三十个,完全可以做到。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地用功,杂念会越来越少。
宁可坐在这儿胡思乱想,也不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开始的阶段,必须有意识去做。不论哪个门、哪个法,都是从作意开始修。即便是禅宗的观空,也同样是从作意入手。
平常让大家多读书,就是不读。另一种人整天诵经,但又不求甚解,有何用呢?用起功来不会用,就是因为基本的理论没通,理上不通,怎么会用功?功夫怎么上得了手呢?我向你们推荐的《圆觉经》你们没有看,看了怎么不会用功呢?别人告诉了方法,为什么又不去用功?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还不是真正渴望“道”,有时候让你们提问题,提不出来,有问题也是修行修到某一个层次,才会有问题。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问题。因为还没有遇到问题,感觉自己什么都明白,可就是没办法上路。
现在听开示太容易了,都不往心里记。就像是看到经书太容易了,一句也记不住。过去经书没有那么多,印刷的质量也没有现在好,而且也根本到不了个人手里,都是一个人念,大家听。所以古人对经书非常珍惜。过去要听一个师父的开示,要步行几十里、几百里路,听到一句,就会打下深刻的烙印。如果问这些出家人:万行开示讲什么了?万行的思想是什么?一个也答不上来,听过没有?听过,还听了好多次,正是因为听得太多了,一句也记不住。所以古人讲法是:法不重复讲、理不多说,当你求道求得快发疯时,渴望道到了极点了,一句话就把你点悟了,说得太多了,一句也记不住,得来易,易失去。
佛门里讲:“慈悲出祸患,方便出下流。”
看你们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问:师父,我到别的寺院里,大树郁郁葱葱,有瀑布、有水池;来到这儿,山是秃扎扎的(没有大树),有个瀑布不好吗?
师:当然好了,你说的大树,三十年后会实现。因为过去农民每年都烧山、放牛。土地这一、二年是寺庙买下来才不烧了。山上没有树木,就存不住水分;越没水,越没有树木。就像一个人越穷越发不了财,富了的更富,想穷也穷不了。人工湖,规划都有,只是现在来不及做。
问:念咒为什么要用音念?不用声念?
师: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靠“音”。“音”微细,越微细,其渗透力也越强。粗大的“声”,反而没有渗透力。
念经的时候,让身心静下来,只有这样,“音”的振动效果才会明显。
* 修行真的是要靠智慧,虽然虔诚可以入门,无法辨别是非;有智慧,没有虔诚很难入门。你可能会说:我有智慧还入不了门吗?修行,就是要靠虔诚。因为只有“忘我”(虔诚的人才能忘我),才能入道。一旦进去了,就要靠智慧、靠判断了。
问:光是从哪里来的?
师:我们来的时候要经过光音天,实际上光和音还是我们的妄念。光音天是色界天的第十七层天,还是属于二禅的功夫,仍属凡夫一个。
问:以无体为体的存在者,是佛吗?
师: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各宗教都各有名词。正如老子所讲:一旦加个名词,就把它缩小了。佛非佛,强名曰佛;道非道,强名曰道。无名可为万物,无体可为万体,有名有体,是物非道。
问:有光音,脱离不了轮回吗?
师:还在三界之内。因为三界之外就什么都没有,连空都没有。光音是修道的一个过程,过了这个阶段就没有光音了。
我看你们有的要打哈欠了,知道为什么吗?这是由于内在光的力量没上来,头脑缺氧所致。如果内在光的力量升到头脑,永远不会缺氧。只要动个念头,永远不会睏。如果把生死问题挂在心头也不会睏,如丧考妣,岂能睏呢?
我们打坐,杂念少的时候就要睡觉;精神的时候又散乱。打坐时如果打瞌睡,就把眼睁开。实际上我们睡觉,只要一个时辰就够了。目前大家都是散乱心太重,头脑里在开运动会,杂念刚少点又打瞌睡,刚清醒又散乱。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容易,都不能不劳而获,修行比世间法更难,所以修行的多,悟道的少,有时看到一些悟道的,他又没有证果,即便证果,也未必能弘法,往往凡夫比圣人“教化”的众生更多。
问:师父,我学佛只是信服佛理(而来学佛的),什么也不想求。这样对吗?
师:学佛最好无所求。越求越难以上手,如果去“求”,就会和道产生一种对抗的力量。“松”、“空”,道的力量才会出现;一有所求,会产生另外一种力量。松、空是无所求而得来的。小孩子的杂念少,成年人的头脑复杂,所以佛家讲:“直心是道”,各教都讲要修出“赤子之心”。好多人越修头脑越复杂,就是因为分别太多了。对佛深信,是一种无为的无上求佛方法。
* 你如果能够一天只想一件事,进而一事不想,就会是“明明了了”、“中秋明月”的境界。不只是学佛的人才有这种境界,无事挂心头的人也会有,而且不一定要在秋天。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