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九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九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把下面一段文字读一读。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其五番: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余三昧也?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谓全不行余三昧也。
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阶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智度论卷七意)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嗔痴;或有三昧但能除嗔,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嗔;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又《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燃灯、悬缯幡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满百年,死得生天。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
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不?
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地满功德利、已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余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通行通伴故。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济运众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
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如一大暗室,若燃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暗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这几段问答解释的文字显念佛三昧的利益,比较简单平实地把念佛三昧与余三昧的差别作了提示。
在第二问中很清晰地告诉我们,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亦有此说。
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阶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智度论卷七意)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嗔痴;或有三昧但能除嗔,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嗔;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象五停心的修法中有种种对治。好比说有人贪心重,就做不净观,不净观观想成就,反而容易遗留下嗔恨的种子;有人嗔恨心重了就作慈悲观,但修了慈悲观,在世俗业习的激励下反而生染著的、贪心的、不圆满的效果。在念佛三昧中可以避开种种不相应的法则。所以“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因为有的三昧能除过去、现在、未来诸障,有针对性,那念佛三昧是普含一切功德与善巧,这是念佛三昧的利益。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第三问现世能不能增益延寿的问题。这里举了几个例子,有兄信因果、弟不信因果,那不信因果善解相法者,在镜中看到自己的面有死相,来问佛,佛报言怎么持戒念佛度脱苦难。这样的例子很多的,我在生活中,在出家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因缘。
象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或学佛人,有人遇到难缘——生命的违难、疾病的违难,乃至诤讼官司之类的违难,劝人皈依、授戒、供佛、放生,都是很好的方法,那念佛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了。好比说有人已经被抓进监狱,已经产生难缘了,起不起作用?起很大的作用的。你要说能不能根本解决呢?它在因果上的确可以转换。
今天我遇到一位居士说遇到有人学佛,手被轧了,家里人病难了,出现违缘了,他说不学佛了。为什么?怎么学佛还有病难、还有违缘呢?在因果成熟的情况下,的确还会出现难缘,但可以重报变轻报的,这是决定如实的。若说学佛人没有因果,那是断灭想,不如实的想法,是没有意义的想法。对取向有情来说这是没有争议的,这是不用含糊的。那能不能把因果代替掉呢?那生的是邪见。这地方丝毫不用含糊,也没有什么可欺骗人的事情,它就有这样真实的功德。
那你说:“我不信”,那不是佛教徒了,你没有信仰。你说:“我看到很多学佛的人还有违缘”,那违缘是有的,要不然可能出现重大违缘的。你说这是安慰说,我不认为是安慰说,它是如实的,就是在现缘中会表现这样的利益与善巧的。因为学佛人本来不是为了世间这一点增益,但是它会带来这样的增益,这不妨是个世间的安慰。
又《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燃灯、悬缯幡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满百年,死得生天。
不信罪福就是不信因果呗。前面例子也是不信因果,但善于看相,看到自己的死相。这一个不信罪福,但梦见罗刹鬼锁人,就产生恐慌,佛劝他来念佛、燃灯。
悬幡是很有用的,幡对我们来说倒没有什么,但对鬼神来说就是光明相了,就象光明的柱子一样。这样说可能不太相应啊,不太合适,不公平。五彩幡会出现光明,对鬼神来说,尤其象阴性鬼神来说,对他们来说一般不敢介入。你要是因缘比较好的,我们回头可以做几个五彩的幡子。比如人睏了,你拿五彩的幡子站在那里,幡子往那一放,要是人的心里比较静,虽然有点昏沉,幡一放他就会醒的。除非他说“我就睡觉了,我就不管你”, 那也没有办法了,否则他对幡子会有感觉的,它有自然的光相的感受。过去在念佛堂会行幡的,现在我看到行幡的很少了,以前我和大家在一起打七的时候,教他们行过幡,就是左右两单行幡。在最早的念佛堂中都有行幡,现在念佛堂看不到这个规矩了。行幡就是从东西两单把五彩幡拿着,看到人睏了,就把幡在面前晃一晃,对方就醒了,不需要其它东西。你要是说:“我就是来睡觉的。”那这样晃就不去理它,但人要是心很警觉,有点昏沉什么的,一晃就醒了。
人好比听经的时候,过去都有僧值,巡巡幡,一晃就醒了,不需要有动静。现在我看到禅堂有拿香板的,那东西挺吓人的,实际过去人行幡就比较调柔,人不会惊吓,但要是拿直香板搞不好就重了,就吓着大家了,那若巡幡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幡、幢对护法龙天、对鬼神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我们到藏传佛教,看到藏地的寺院中到处都是五彩的幡、盖、幢相什么的。它不光是给人做福田,也可以给鬼神带来福祉,带来礼敬。
《药师经》上写四十九搩手(扎手)的长幡(编注:佛的搩手有一尺二,也有直接译成四十九尺),挂起来,路过的鬼、神、天、护法都看得到,可以给它们做福田的。过去开大的法会,四十九扎手的长幡,象一些皇家寺院,都有很大的幢幡,象到承德很多的寺院,很大的幡杆,很高很高的,过去都挂五彩幡的。这福祉很容易有些相应的龙天守护的,这不是迷信,跟迷信不相干的。我们这个世间,可视的人是一类,还有很多生命之类的,所以幡可以起很大的作用。象燃灯、烧香、念佛,我们基本上都可以理解,一说“悬缯幡盖”我们就容易误解,说这有什么意义啊,挂得花花绿绿的?以前我对这也不喜欢的。你还是学学禅定吧,有点禅定功夫就会有种感知性的东西,或者境界力的感召与印契。
后面举这个例子:
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
这样的出家人我可见得多了,很得意的出家师父,把戒律一扔掉,把僧衣一扔掉,马上就果报现前,可厉害了。有人说:“我现在搭衣、诵戒、念佛,我犯了很多过失了”我告诉你:就这样,你在学,你在念,你在持,你在忏悔,有很大的保护和福德力的,你若去掉这一点了,去掉这向法的心了,马上遮护就丢失。你犯过失不怕,就怕你不忏悔,就怕你不知道。
我们无始以来的,尤其是恶世、末世到减劫的佛前佛后的有情们,这过失是极多的,有无量无边的差别的过失。但有一点,你只要向法、守法、爱法,未生善令其生,未生的信心令其生、令其增长,应作的善去做,已经做的恶就忏悔,未做的恶使其熄灭,四正勤中这样守护,你善根决定增上的,决定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但你要是怀疑这个东西,你可以试验。我以前经常给他们做这个试验。不相信我们也可以做这个试验。好比你说你的善根、善缘,你可以供养、你可以舍掉,马上就会出问题的。我们在短期出家的时候做了个试验,他们短期出家的都知道,不是笑话,他不信,不信我就给你做个试验,马上可以有征兆,叫你自己就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是精神的保护层。我们有色身的保护层,也有精神的保护层。精神的福德就在于念佛、戒德、守护的善巧。这段文字的提醒还是很重要的。
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不?
这个地方是强行设置的。象我们现在念佛一般激励大家发无上菩提心,前面讲的是人天福报,后面说的是出世的无上菩提。
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地满功德利、已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余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通行通伴故。
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也供佛、供法、供僧的,这些住不退转的大菩萨,到一佛法会之中,皆是行供养的,供养、赞叹与系念。现在有些泛空的菩萨们就不在意供养,不在乎供养,所以多没有威德、福德力。慧力虽有,没有福德,所以多无所依止,多生狂乱。要是福慧等修之人皆得安乐住。福德、福慧互作互补互增的,会使人产生威德、善巧,世间的事业相容易成办,出世间的善巧容易守护。这地方大家善自观察。
要是二乘凡夫求生净土,若不念佛那你念什么呢?念佛三昧具一切法,四摄六度之类的,念佛无亏欠啊。过去的善知识举例子,说念佛人犹如太子,生于王家,一生即压群臣。要是你说:“我愿意做臣,不愿意做太子”——那你咋办?那是不愿意发无上菩提心之人。这不是在比高低,实在是举的法则的问题。所以念佛人生佛家,生如来家,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古代许多经典这样来提示我们,说“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若人念佛,即是观音势至胜友,与文殊等”,文殊那是智慧第一人啊。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济运众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
我们都知道欢喜地菩萨已经彻底断除了见、思二惑,于一切法处生起喜悦。何以故?他没有任何的见、思二惑的逼害、逼迫了,会生起殊胜的喜悦。要是我们真正除掉了见、思二种惑乱,你一切时处,不管什么样的业,就算别人要你脑袋,象龙树菩萨,别人要他的脑袋,他说:“你拿刀杀不了我了!”别人拿刀取脖子取不下来,他说:“你把草拿给我一根。”拿根草,一抹脖子拿掉了。他很高兴给你,给你都是欢喜的,一切时处皆是喜悦。他不光是嘴上说的喜悦,是如实的。因为一切见、思二惑,生命如幻,世界如幻,现在如幻的抉择力,在他那儿亲证了,生死是自在的,在十方刹土游历是自在。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是欢喜地菩萨,象这样的菩萨已经同证真如了,生如来家,自能作佛,龙树菩萨在他方也示现佛相的。
我们读过《华严经》,象十行、十住、十回向位菩萨,这些贤位菩萨,都能示现诸佛的应化,转妙*轮,示现八相成道,这没有什么。那不用说登地菩萨已断除烦恼了,能伏诸烦恼的也能以种种三昧力,示现种种善巧,示现乃至八相成道善巧来度化众生。你说登地菩萨怎么还要念佛呢?
有时间我们可以读一读龙树菩萨《愿往生偈》,就是赞叹阿弥陀佛愿生偈,有四句偈我是一直忘不了:“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这四句偈对我的冲击是很大很大的,“应时即现身”对我震动是很大的。在知见修法,修法的次第与觉受上,受到一次大的冲击。为什么这样讲呢?“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这现身真是很有意思的,我是不敢作解的。以前我把这个偈子刻到一个山洞的石壁上,很受感动。
为什么还要学念佛三昧呢?他自己能做佛了,能示现种种佛身了,为什么还要念佛、见佛呢?这真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有人学一点知见就不愿意见佛了,那你没有福报啊,只是有慧根没有福德。福德者,有性德,修德,修德以福德而彰显于世。你智根再猛利,你说:“我智根能包含于尘沙劫。”但你尘沙劫的福德能不能运用出来呢?这是你证与不证,修德与无修德,这是性德与修德的问题了。这个地方不可减损自己的福德。我们学习佛的福德,能安住于清净法则之中,不去造作,亦无亏欠。你要不随顺佛的报德,你现前种种修持你还是要的,要不然你没有福报受用,没有福德受用。虽有空慧,犹如画饼一样,画饼不能充饥啊。那么我们知道饼能充饥,知道这个道理,又有饼,又能吃到肚里,那就有佛法真正的受用了。要不然偏之以理,以理昧事,以理轻事,此人不得功德成就。但有其理无有其行,是为邪见者,你的道业就如邪见。
在宗密大师的《圆觉本起章》,很短一篇文字中,就讲怎么信、怎么解、怎么行、怎么证,缺一皆非佛法,虽然你顿同佛解,若无其行是为邪见。(编注:本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宗密大师的《圆觉本起章》)因为啥呢?你说的空理无有实质。同于佛解而起于妙行,是为佛法受用,要不然我们就会出问题。现在学佛很容易偏执,偏执不得其利益。我们念佛人亦复如是。
我们看下边怎么回答:
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如一大暗室,若燃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暗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诸佛亲证法性之周遍力,我以前读过一些法本,在这地方抉择还是很多的,这个抉择我们可观察得到,就是用凡夫心也可观察得到,你用正念也可以观察得到的。
在一些特定教言中,比较多的举的例子就是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乃至说十地菩萨,乃至说贤位菩萨,外凡,乃至说一切加行位、暖位、顶位、资粮位菩萨们,跟佛的功德相比拟,一地不知一地说,他们虽然有广大的功德的利益,但是与佛所证果德,与一地一地所证果德功德不相知晓。我们可以举个世间的例子,好比读过博士的人可能知道研究生在读些什么,读过研究生可能知道本科在读些什么,读过本科的可能知道高中在读些什么,读过高中的可能知道初中在读些什么。为什么?因为他已经从那里走过来了。但高中生可能不见得了解博士生,小学生可能不见得了解高中生的内容。为什么不了解?没有去接触过,没有去实践过这个法则。所以上一地知下一地,下一地不知上一地之法则与现量受用。虽然教理贯穿一如,贯穿于始终,但是一地不知一地,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一发心已成等正觉,后四十一位菩萨如梦如幻,在如梦如幻的修持中,各显差异,在这差异之中,下一地不知上一地,无量无边的差异。
我们这个地方一定要增上修持,若没有增上修持,人就会居于慢位,未证言证,未得言得,少得为足,少解为胜,会出现偏差的。这偏差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佛法的增上修持,没有守护佛法、圆满佛法、传播佛法的真诚与爱乐,就是丢失了虔诚心、恭敬心,那么有增上慢心,或者堕于魔眷。堕于魔眷就是未得言得之虚妄,这样的虚妄危害了末世有情,末世有情在这儿受危害是最普遍的。
突然有所解,相似之利益。因为啥呢?我们过去宗下大德说: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次次悟不同。我愚痴啊,生这个时代,没有啥悟,但在一些感知性的东西的认识上也不断地在变化。以前读《心经》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感悟,感到大地山河皆是一如,一切有情物无情物本质一如,那种感觉清晰得很,明亮得很。后来在念佛之中生起另外一种感激的时候,能细腻地透视,知道那时那种感知是笼统的,细腻的感知到每一事每一物,那种感知的力量是充满了真诚,不是笼统的了,开始是细腻的,后面细腻的感知,象过去善知识讲“于一微尘中转妙*轮,于一微尘中现诸佛刹土”。在往细剖析,已经非言说所能表达,只能说你不断地去趋入它,但这理是一如的。
所以初悟之理与究竟诸佛所亲证的理是决定无二的,但在证量中决定有差别的,就是福德威神的差别,就是修德差别,又称为后天智,后天差别,不空成就所守护,这是增长相。我们知道释迦佛所现,或者不空如来现的风色,观音菩萨(编注:观世音菩萨化身绿度母)脑门那个光、那个绿色叫风色,风色就是增长相之说(编注:“春风又绿江南岸”,此风就为增长相)。为什么有增长相呢?在后天修德中是有无量的增长相,一切增长相皆是具足的,在每个增长过程中皆是具足的,所以“一发心已成等正觉,后四十一位菩萨如梦如幻。”如梦如幻的修持,就是修德之所现,这不可拒抗的,若拒抗,你会未得言得,少得为足,少知为足,就会出现大的过患,就会使佛法多有流滞,就是滞在某一点上,而不得广大的利益,此人多有慢心与偏执心。
要是我们真正的知道这个,象藏传佛教谈五方佛,或者我们以前接触的九识得五智的教言,人就不会滞在一个性德上,会广泛地圆满地清晰地来审视自己性德与修德的增上。
今天时间又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