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分三昧行品第二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7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分三昧行品第二

 

  贤护分思惟品之余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能观察到此经典主要是以观、念为主,观、念、思维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来滞心一处,令其心智畅明,得见十方诸佛,见佛闻法,以证无生。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经卷第二

  贤护分思惟品之余

  观想念佛是念佛法门中的一类,还有实相念佛、称名念佛等。对于观想念佛,此经典写得尤为细致;又如观相念佛,《观无量寿经》就描述得特别详尽;《阿弥陀经》是提倡持名念佛;《无量寿经》提倡随佛愿力来念佛。虽然是种种念佛,皆不离念佛名号,《大方等大集经贤经》所提倡的观想念佛亦为名号的存念。所以,在净土一法中,持名念佛是为入手方便,若观相,若观想,若实相,持名念佛是为方便,乃至随佛愿力得入念佛三昧,种种修持,皆以念佛为清净导引。

  贤护。我时则亦授彼佛记。是人当来必得成佛。号曰德光明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

  授记,在世尊教言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安稳提示,是确切如实之教,有如是因,则有如是果,但显因果法则,修德所显。我们念佛成佛,亦是必然,这就是在授记之中。

  贤护。是中三昧谁当证知。

  如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在佛弟子中,有谁证知呢?

  今我弟子摩诃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及余无量诸菩萨辈。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为证。云何证。所谓空三昧也。

  “今我弟子摩诃迦叶”,我们日日与摩诃迦叶共伴于此[1],为什么在此有学习、实践般舟三昧,即“十方诸佛现前”三昧的因缘呢?莫不来自于三宝的加持,也来自于尊者的亲证。

  “是为证”,说证者,就是说此三昧法不虚设于世间,由菩萨、声闻所守护,也由后来善巧者所爱乐、向往,若没有先贤所证,没有在家出家菩萨所守护,则我们无以为证。

  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因苦。遂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作业刹那刹那即过,亦如梦中,看看经文此处是什么梦?“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

  从是寤已。还复饥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

  诸位善知识,在这两品中世尊不断来提示我们通过思维、观念、观察来实践此法则。

  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

  一切法亦复如是。

  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在信忍、顺忍、无生法忍这“如来三业”中,若证得无生法忍,了脱一切生死,除一切烦恼,消一切所障,得以方便自在,具足一切法善巧。

  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闻有诸佛。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

  恭敬修法是一切法则的缘起,一切法的真实功德所在!若离开这个至诚心、恭敬心,一切法变得无有基础,因为一切法是假修德而显,假显用而显,假事而显,顺理成章啊。

  心中渴仰。欲见彼佛。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一分虔诚,一分利益;一分虔诚,一分现前功德。这一分,在谁来运用呢?就是现前实践这个法则者,虔诚者所得所见。我们末世之人,虔诚者不足,自诩者有余,这在我们生命中都是有所观察的,那应如何办呢?就来勤修这个至诚的恭敬心。

  故作如是专精思惟。

  如前所说,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思维、精勤思维、专精思维,如是种种思维,不离于佛,不离于彼国土,不离于彼清净海众。如是思维,必得诸佛清净加持。我们不妨在平时的修法中,在般舟道中可以改变一下,使它庄严,象极乐世间的变相图一样,设置一些令人爱乐、喜悦的庄严图像,这样对我们念佛修持的感应和专注力会有不共的加持。取相思维,是为思维方便与契入方便,不要有泛空之思想,这样就容易进趣不可思议的利益。

  复应当观如是色相。亦即作彼虚空之想。

  “如是色相”,即彼佛色相。“虚空之想”,虽有种种妙相,其本质也虚,毕竟无实;虽无实,种种妙相安立世间,利益众生,安慰众生,令众生远离空泛,是真实利益啊。就如我们饮食本空,但你吃了这一餐,就会得到精神和体力,虽然是无实,众缘所合,福德所聚,乃至一餐之力,亦复如是。我们在修般舟三昧之时,所谓“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虽无有实法可得,但必有彼佛报德所成,摄化十方,令恭敬进趣者得见得用,这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

  而彼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见如来。亦复如是。

  “而彼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若执以实,人就容易产生困惑与魔难;若执以顽空,人就堕于虚假业、造作业中,犹如冷水泡石头,不能增长诸善功德,心不生起,多住于幽暗心智,于自于法不能生喜,于他人不能生悲智二法,不得力于世间,不能饶益于有情。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忽从本国至于他方。虽在他方。而常追忆本所生处。曾如是见。亦如是闻。如是忆念。如是了知。久追忆故。于睡梦中。明见自身。在本生处。游从见闻。如前所更。是人后时。向诸眷属。具论梦中所见之事。我如是见。我如是闻。我如是营为。如是获得。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若从他闻。有佛世尊。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欲见彼佛。正念不乱。应念即见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纯金色。亦复如是。

  世尊作诸多比喻,以令我们现前有缘随着自己可思可观的现象来透视到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之中,例如我们来到鸡足山,假如你从来没来过,他人根据你所知的因缘作种种比喻,令你来了解鸡足山,这是一种被迫的方法,其真正目的是引导你来到鸡足山,真正地一目了然,究竟所知。喻说毕竟不实,我等若不亲证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诸佛如来种种悲心喻说,皆是一种善诱导、善加持、善提携,如此而已。

  “欲见彼佛。正念不乱。应念即见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纯金色。亦复如是”,我们现在依经典教言所记载的文字,听佛世尊具述西方极乐世界,乃至十方诸佛殊胜妙功德相,令我等欢喜向往,以净心趣向,得见得闻,真实相应,种种相之差别,若专念于一佛,得见于此佛,故专念于佛,得见诸佛。而见一切佛,莫过于闻法方便,以令心智开解,证于无生忍。真正了达自性,这是见佛之目的,是纯正法益之功德。

  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或时膖胀。或已烂坏。脓血俱流。虫兽食啖。肉尽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

  “不净观”,是我们大家能接触到的一个实际法则。在汉传佛教中,作不净观者是稀少的。我们以前住山,最初的教育就是要作不净观,乃至舍身、舍识二法。不净观是舍身、舍识的一个善巧,若不作不净观,舍身不得;若不知“识”者无常、“识”者变异,舍识不得。因其变异无常故、无我故,所以就舍身舍得,舍识舍得。一人住于凶险之地,如山涧、寒林,或罗刹鬼之母居住之处,来行一些法则,欲使自己逾越身心之挂碍,得见自性之真实,随顺于无生,这个修持非是理论、言词所能涉足,这些言词无外乎是导引方便,激励成熟你的菩提心智罢了,真正的行法是甚为重要的!

  不净观是一个很实际的操作法则,九种变化,乃至烂溃,乃至骨散坏,种种作业,唯心所现,唯心所作,实无变者,亦无来去。通过如是观,我们能抉择于无常、无我、不净,乃至心智寂静,一时安乐住,真正得到佛法的胜义之乐,即无造作之乐,远离自然外道,得清净之守护。此修法是远离外道的一个主动进趣,我们知道自性空,常用自性空而观察于世间一切法则、一切事相,不作舍,不作离,不作取,不作用,但是真实透视本质,自然无碍,若不如是,则多昧于事相,或昧于理相,理事互为不碍,是为方便。

  如是贤护。若诸菩萨欲得成就彼念诸佛现前三昧。随何方所。先念欲见。彼佛世尊。随所念处。即见如来。何以故。因缘三昧得见如来。

  “何以故。因缘三昧得见如来”,缘三昧力故。前面所讲的都是观想念佛、因地三昧。观想是因地三昧之基础,有其因才有其果,我们欲得其果,必行其因,是为方便,若见不见,咸得威德加持,因果渐次成熟,三昧自然能得以安立。往往我们忽视于因,多重于果,这样的话,高者你做不到,低者你又不就,那就会落入所谓的泛空。现在许多菩萨都在实践般舟三昧的行法,有的人得到一些相似的利益,但有一点,即相续性不是十分简单与清晰,若是相续性好,顾不得一些杂缘,比如我们饮食之中,虽食百味,不知百味;穿衣之中,虽知寒热,但不住于此;虽知他是他非,了知无是非可习可染可知,专注一心,所谓“滞心一处,无事不办”,欲得三昧,是为不难!但我们心智杂用,趣向杂用,因事而昧,事事昧心,事事丢心,事事染著,三昧不得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离事相而运用于事相,一心维系于佛,维系于善巧的法则,这样是得以证三昧的。因此,真正的般舟三昧行,真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是是非非中无染无著,那么即使不是三昧,你已有三昧之功;不得三昧,已有三昧之力。如果我们虽然常行于般舟之法,但对是是非非经常染著,倒见之中,亦是昧心,亦是失心,受苦难之折磨,这样你的道业就散坏,枉受是非的侵害,所以说“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黑”是黑在什么呢?在这个娑婆世界,无有不是非处,只要你心中有是非之种相,是非决定会成熟;若无是非之种相,是是非非了无所得,了无所干,所以无见无用,一心专注于自己所修持之法则,不证三昧,那才真是奇谈怪论,而若我们心智散杂,染著事相,欲得三昧,那才真正是妄想!

  就观大家今年以来行般舟的状态来看,杂用心者多,染著心者多,丢失本位法则者多,即丢失了自己的发心!你来干什么?你要做什么?出家者,在家者,我们舍家弃欲,离开亲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自己所应该享受的人生五欲,来做什么?就是为了来成熟不可思议的所谓“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样一个善根,来见佛闻法,以除生死轮回,以广利于世间有情,真正地令世间有情得到真正之乐,所谓佛法之胜义之乐、神通之乐、种种内发轻安之乐、广大慈悲教化之乐,乃至无尽的乐趣,是真实不虚的。世俗之乐,毕竟是无常,随时散坏,多依他而生起,不得自在,而诸佛法之乐,但从自心如来藏性中流出,从自心庄严处流出,是无染著流出,所以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利世间啊,做广大布施而无畏。我们在世俗之中所享受的一些勤劳、勤苦,虽然得相似之乐,随机散坏啊,无常苦空时常伴随,你认与不认,都是这样的。所以,诸位善知识,我们既然来到这个道场之中了,就以道业为重!常实践于法则,深入实践,是自身福德因缘,也是自身善根之成熟。

  得见彼佛有三因缘。何者为三。一者缘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

  “一者缘此三昧”,如何缘此三昧呢?如理如法地思维,如理如法地称念,如理如法地去恭敬修持、礼敬赞叹、供养守护!“二者彼佛加持”,阿弥陀佛有广大誓愿故,摄化一切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誓愿力不可思议,无所障碍故!“三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成熟在此三种因缘中,最为重要,佛力加持是根本,但此最重要者,是操作、实践于法则,即我们自身的操作,不要赖于佛,我们可常随佛学,但勿赖于佛,勿堕于佛,若堕于赖佛因缘,你不得利益!

  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显现分明。

  贤护。于意云何。彼所见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

  如是内外之问、本有本无之说,实是戏论,但若不如是设问,我们心智无依,不能真正归结到“万法唯心”这个抉择上来,若是本有,那不得唯心;若是本无,亦不得唯心;若是在内、在外,亦不得唯心之法,也就是众缘合和,成熟显现,离因缘之法不能畅明。

  世尊。惟彼油水精镜。诸物清明。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

  “其形在前”者,因缘所生法则。因缘所生法破众生有无边见、断常边见,此见不破,凡夫心难以出离,正见难以安立。但是一切凡夫有情皆在这个对待的二元边见中徘徊心智,即说有,说无,说本有,说本无,说来,说去,说内,说外,如此皆是执为实有之心,或是实无之心、内外之心,枉受邪见之逼迫!我们观察自己的谈话,以及所接触的事物,基本上运用的都是这个思维,也就是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比如自己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或者是有,或者是无,若有了,就实执此有,若无了,就是断灭之相,所以,常见与有见、断见伴随着我等,即所谓“边见伴随”,如此正见不能立啊。我们都知道佛法教言中的一实境界与唯识境界,人人都这样讲,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个知见能否运用出来呢?若是运用出来,于现前事相一切无碍,因为一切事相你了无染著故,何以故?唯有心生,唯有心是,非内生,非外生,非自生,非他生。

  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

  我们要细细地观察,若不如是观察,边见难除啊。我经常听大家谈某某人、某某事、某某道场、某某因缘,说着说着就滑到事相中,以为实有,不能自拔。若能自拔,当下解决,无有挂碍,于他于自决定得利!因为你已经把事相解决于现下了,非是因他缘而得解决,何以故?唯心显现故,唯自缘所显现,非是他缘。一般我们多沉浸于有之执着,现在行法者、修法者多,正见者稀少;行法者多,执事者多,真正的正见传播者更为稀少。正见抉择者极为难得,为世间眼目故。我们都知道“六度”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种种法则,人人在行,但具智慧眼目者,稀少!若是具眼目,虽无手足,可以导引众生,得以善巧;若是但自前行,无有眼目,此人在行愚痴法,多见福德而没有智慧眼目,令其堕落,沉溺世间。诸位善知识,这段文字剥离二种边见,十分重要。

  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

  所以,我们现在所有依报之物、之业、之缘,莫不是自心之影射,人人皆离不开这样的作为。有时候我们会耻辱他人,以他人的恶缘恶业以为自身之耻辱,在此处应该自己忏悔转化,而不应推这个因缘于他于己的,为什么?识其本质,即解决此难缘,走出此痛苦。若不如是,我们就会在这个地方说有说无,道长道短,身心痛苦,染著不休啊。今天有个外地居士来,他说了家里的一个横难之缘,心智遮蔽,痛苦不堪,就来问有没有一个方法能把它转换,我说实无此事啊,但是心中所系,你系在这个事情上了,它就会相互延续,愈延愈久,不能自拔,也就是说,你若是认为实有此事了,那你就是不能自拔的。我们学习佛法,决定要认识于现缘该如何处置呢?

  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住已问义。

  这是定功所修,也就是专注心智所成就。

  解释欢喜。即复思惟。

  若能见佛,必然思维,因其对你有大的影响与召唤故。我们常念于佛,常念于众生,如我们见画像、见周边之人物来来往往,但我们不知,无有感知与透视力,就如他方佛,此方何以得见呢?

  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

  “我身亦尔”,因为一法则,事事无疑;一法则,处处可用,而不是说一个真正的法则于此处可用,于彼处就变异,绝不如是。

  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

  善知识们,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个“心经品”,如实地让我们知自心、知心用。一切事情现前,何以用心?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是前面所有文字的一个教法总结。句句可以当口诀来导引自心,来纯熟自心。我们可以熟读这段文字,作同《心经》一样,当一个事情现前,一个思维现前,一个知见现前的时候,用这几句话来审视它、洗涤它、观照它,我们就会有正知见的安立。

  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

  我们认为一个人好,看着就亲,就感到十分欢喜,而对有些人就是不愿意见,心智中有这样的种子,见到这个人就十分痛苦,这唯是自心之感召,非是他人令我等厌离,非是他人令我痛苦。他怎么能令你痛苦呢?实际心中有此种子罢了。就如一个古老的故事说,一个樵夫丢了斧子,他就怀疑是邻居家孩子偷的,怎么看这孩子都象偷斧子的人,走路的样子象,说话的音声象,做事的行为象,怎么作为都没有离开这个所谓的窃斧者,后来他自己的一垛柴用完了,斧子自然就露出来了,这时候再看邻居家的孩子,走样子路不象偷斧子的人了,说话的音声不是偷斧子的人了,一切作为也都不是偷斧子的人了。所以说心念一安立,对方的作为就会相应;心念一转化,亦会相应。善知识们啊,善思维、观察!一定切莫错用于心,于自缘、于他缘、于佛缘。一般我们对人有意见的时候,也就是这个种子一旦生起,怎么看这个人都不顺眼,哪怕他念佛的音声很美妙,我们听起来会觉得这个人是巧饰起来的,涂脂抹粉,怪声怪气;但如果心生欢喜,对方做了错事情,我们也感觉到这个人十分可爱,粗朴可爱!

  诸位善知识啊,善知自心啊,莫失心于观事,莫因事而昧于自心,这样我们就是一个真正的发心者、知心者、明心者、用心者!你能了解自心,所谓“如实知自心,行法无碍”,得自在力故。此心唯有自用,唯有自显啊,这样你自己得佛法方便,否则我们若假于外缘,迷于心智,多不自在。现在我们到佛法中、到道场中来实践,若出家若在家,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宿世及现世因缘的成熟,推及到这个地方了,那我们如何来运用呢?这一段文字,我建议诸位善知识把它抄下来,把它供起来,把它印在自己心中,于生活中如实看待,如实守护,如实相续,那你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不共加持!

  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

  善哉!诸位善知识,世尊作如实语、诚实语、了义语、抉择语,陀罗尼语、善巧口诀语,你若用得起啊,实是得方便!切莫错过这样甚深教典所给予的加持。

  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

  “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如果心能见心者,何以为见呢?所谓染著对待而有出生啊,若无染著对待,绝待心智中,尚在大寂灭光中、安立海中,何以得见呢?故心不见心,而造作心分处处得见,对待故,有所见故。

  心有想念。则成生死。

  我们见已立、想已立,而实际理地实在是无一尘可染。实际理地,心者是啊。心智一动,大千为之一震,促生万法。你不要小视自心、重视事相,那你实在是丢本!我们应在这个心智中,细微深刻地观察,孜孜不倦,切莫放逸,在事相中,大大地可以放过,事事都可以放松,而在心智中,切莫放松。

  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真思想缘起。

  诸位善知识啊,对于所见到的东西,我们强执的时候,苦!以断灭知见,苦!应知诸法生起,正是慈悲智慧运用方便现前,实在是赐予你机遇,智者无染,悲者饶益现缘,何有染著呢?何有自苦他苦之相逼呢?若我们真是学佛者,任何事情现前,皆是你运用悲智之恩德所在,是给你机会啊,什么机会呢?成就你的机会。

  所思既灭。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这是给我们抉择,让我们彻还本心,无造无作,必然空净,安立世间,广利世间。在这个空净无染的世界中,你的悲智皆得方便,这时佛法有住世之善巧、住世之基础。

  诸位善知识,这段文字甚为重要,点我等心眼啊,开我等智慧,莫以经说,实是心说;莫以是他说,实是印心之语啊!中国古话说,若听善知识一句能令人心开意解的话,就感觉到欢喜,此处佛是不是在经典上把一切印契心智的话语早已说尽?实是处处宣化。莫轻经,莫谤法啊,在我们中国的修持人群中,重视宿缘者多,轻视经法者多啊,这实在是可惜,甚为可惜!所以,我们在这个甚深教言面前,应生顶戴心、守护心,滋养法身慧命由此而来,由此而促生!

  [1]指鸡足山为迦叶尊者道场。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