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师:禅修开示 觉观意识之流
空海法师:禅修开示 觉观意识之流
刚才从大家打坐的姿态跟脸相,尤其你的脸相都会如实的告诉我,你内心现在的状况。你的内心如果还有苦,你的脸孔就有苦相;你的内心如果还没有找到安详、还没有自在,你的脸孔也会显露出来;你如果很用力,你的脸孔也会显现出用力的表情。当然这也是需要大家实际去历练、实际的去做,慢慢的调整,你才能够走在中道上;但你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要知道喔!你还没有大安心、大自在的话,你的脸孔没办法呈现出真正的详和,所以你有不足的地方,你就要不断的虚心地学习。实修实证这条路是需要大家自己走出来,你真的要去做,如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如实面对自己的苦;如实面对自己的不安。实际去修之后,你才能够更深层的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问题可以来小参,我会再告诉你逐步深入的方法,让你能够很具体的改变、改进。
现在跟大家讲如何体验到意识之流。身念住方面,大家都扎扎实实的在做了;心念住方面,昨天也跟大家提过。但要怎么样切入心念住,也就是说名色分界智,要做出来、要体验出来,不容易啊!你不要只是在名相上,你要真正的把名色分界做出来,真正的体悟到、看到心念;看到念头。这个功夫如果你没有做出来的话,你没办法看到你贪、瞋、痴的展现啦!你都只是在火车后面跟着追、跟着跑。贪、瞋、痴、我慢深层的结,那是非常微细的啦!你内心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我是很清楚的。但是你常常被无明遮障,不容易觉察到,也常常不以为然啊!如果你的观察细腻度还不够的话,我要直接跟你讲,你也不相信,也不以为然。所以你要如实回来反观自己、照见自己,你真的心的细腻度够、柔软度够,我才能够具体的跟你讲,你现在卡在哪里,怎么样去突破,这些都骗不了人的。你不要以为说:‘我闻思很够了,我是老参、我是老修行,这些我可以不用了,我现在可以直接跳到空。’你跳到空,但是如果你还有贪、瞋、痴;还有嫉妒心;还有我慢,那你在空里面浸泡再久,还是不能解脱自在。遇到境界,你还是会起贪、起瞋啊!所以这些心念住的功夫,大家要好好地把它扎扎实实地做好。
现在大家可以睁开眼睛,如果你能够掌握到,那没关系,你可以不用看。如果你还没有确确实实的体验到那个意识之流、起心动念的话,那我们现在来做一些动作让大家比较容易体会。我现在先做经行方面的动作,我的手代表你的脚,在经行的时候,我们平常都是‘提、移、落、触’。一开始,我们是先有指令,意念在先,身体才跟在后面动作。这是一个过程。你这样的慢动作,能够清楚地觉察到是有意念在前引导,身体才跟着在后面动作。当你比较快的经行,或是平常历缘对境比较快的时候,你才能够清楚地觉察到你当下的脚步——左右、左右。所以慢动作方面,不要忽略了,要扎扎实实的做。
你能够清楚地觉察你当下的动作,那是一种身念住。但是现在我们不是光只清清楚楚的知道当下的动作就好了,如果光只是清楚觉察到当下的动作——举手投足这些,那还是在身念住、受念住方面。现在我们要更深入的去看到你那个心念住——你的起心动念;看到‘喔!原来我们都是这样:‘有意念在前引导,然后动作才跟着做。’’现在,你在经行的时候,你不要刻意的去起念头,你只是动作。在你要抬起脚来,要向前移,要跨下,你只是动作。
表面上你没有在下达指令,你不用像前面那样明显的下达指令,但很重要的是,你要去看到你动作的背后都有意念在引导。你那个潜意识里面,它都有在引导。这个必须要你的心很微细、很宁静,你才能够看得到。包括你现在走到这里,要停或是要转方向;或是要回转,你都要去感受在你还没有动作之前,你的意根、眼根、耳根已经是搜寻到资讯传达进来,你的意根已经在判断:‘我现在要转了。’当你的意根里面有这样一个‘转’的念头的时候,你的身体才会跟着回转。我们平常都是很自然的就转,我们没有看到在转之前那个意念,它是有在引导的。
包括你要开门。为什么你会要开门?你的眼根一定有触到门,你意识到:‘我走来到这里,我需要伸手来开门。’这个过程,我们常常都忽略掉了,都只是很自然的走到门前,然后很自然的就开门。我们的动作常常都是一直冲动的在做,看不到那个意根在运转。所以现在你在经行的时候,包括你的脚要抬起来,要向前;有时候你也可以自己稍为调整一下,脚向右、向左、向上、向下移动,只要脚动作就好。在这些动作的背后,你要清楚地觉察到竟然意根都有在下达指令,你的脚才会动。要上、要下、要左、要右、要放下、要往前移,都是这样喔!所以你不要光只是看这个身体的动作而已,你还要去看到那个动作背后的意根、意念。这已经是满细腻的功夫、满细腻的觉察,你要能够看得到。如果看不到这一层,那你的修行都还只是在表层喔!所以,你对于你身体的所有动作都一样,你要快、要慢,或是要转身、要停下来、要转向、要上下楼梯;或是要开灯、要关什么……,你都要去看到那个意念。
再来,你在静坐的时候,一样可以做很细腻的这种观察。因为这是很微细的,我们的心念又是非常快的,你要敏觉度够,你才能够看到那个心念、那个起心动念;那个念头你才能看得到。而这也必须你的心是在满宁静、很静的情况之下,你才能够觉察得到。当你在静坐的时候,你可以把双手放在你的腿上,从比较粗的开始。所谓的‘粗’就是说,现在如果你的觉察度、敏锐度还不够的话,你可以先看动作。你将整个手掌放在腿上,右手先提起来向左、向右、放下;再换左手提起来向右、向左、放下,两手轮流着交换做。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让你的心能够很快的静下来,但这是属于身念住方面。如果你这方面已经可以觉察到了,那你可以进入更微细的觉察。
所谓更微细的觉察,就是说你的手提起来的时候,你现在的觉察力不只是在这个手的上面而已,你内心里面你的心眼、你的觉性要去感觉到,你这个手要提起来,你那个意识之流都有传达过来,然后它才会提起来。要移动,一样,你那个意识之流它都有流过来,而这时候你的心湖里就会有波动。就像你的手要提起来需要用力,这个用力,不只是我们的肌肉用力喔!你的敏觉度够高的话,你可以觉察到你的内心它是紧的,是有在用力的。因为你内心紧,你在用力,这样你手的肌肉会收缩,所以它才会提起来。同样的,当有一股暖流流过来,然后你的手要向右、向左、要放下,你的心湖都会有波动;也就是有指令过来了。而你现在就是要去看到,动作背后的那个意念。右手做了之后,再换左手,不用快,因为快的话你是觉察不到的,你要慢慢的来!
刚才是觉察整个手,再来你的观察要更细腻,你的双手仍然放在腿上,你只要手指动就好,左右手的手指轮流着动喔!像你如果现在要动右手的食指,那你的右手食指就稍微翘起来动一下。这时候,你要去感受到你这个手指要动之前,你的意识之流一定有流过来,而且它流到这个食指上面,你的食指才会动。再来换左手,左手的食指要动的话,你会看到那个意识之流,它又流到左手的食指上面,左手的食指它才会动。再换右手小指。你也可以换任何一个手指轮流交替着动,左右两手以及不同的手指你轮流交替着动。你会看到:‘我现在要换动右手小指’,小指要动之前,你会有一个寻觅,那个意识之流会流到‘我现在要动小指’,传达到的时候,小指它才会动。再来换左手也一样,你的左手要动那一个指头,都是有意识之流先流到,它才会动。
为什么要左右两手交替着动呢?因为这样的距离比较远,你比较容易观察到那个意识之流,它在左右两边流动。这是真实的存在,不是想像、不是幻想,我们修行就是要如实观。你真正能够看到这个意识之流,比你看到什么禅相、什么佛像、什么幻相……那些,都更重要。因为这样,你才能够看得到你的起心动念。所以你不要只是将觉察停留在动作上面,那是身念住,你还要深入到心方面,清楚地看到意识之流。这样,你将来在历缘对境的时候,你的起心动念,你才能够看得到。遇到境界,你要起瞋,你马上可以觉察到你正在酝酿瞋心,你的心湖里面它已经是在波动了!已经是在起涟漪了!已经是在用力、在绷紧了!这些你要能够观察得到,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你才能够使得上力,才不会总是成为境界的奴隶。等到事情发生之后才在那里后悔,而且常常在那里挫折——怎么又成为境界的奴隶,跟着境界跑呢?
你现在的心要渐渐地更细腻、更敏锐、更宁静。这都是很重要的切入点喔!大家把心念住方面继续做好,因为你的明觉度开发的越清楚、越细腻的话,你见法就会越深,你的智慧才会开发出来。你的心如果很粗的话,我同样一句话要打动你的心,是打动不了的;你心弦很僵硬,我是要用大槌捶你,你才会振动。但如果你的心弦够细腻的话,我同样一句话,它是会震撼你的心啊!所以不是我保留什么,我是没有什么保留的,同样的一句话,你的心够明净、够柔软、够细腻,敏觉度够高的话,你的震撼力就会越强。如果你的心很迟钝、很粗糙,我讲同样的一句话,你也只是听归听:‘这个我听过啊!这个我知道啊!这个我看过,我会啊!’你会!你还没有解脱,就表示你还没有真正的听懂。所以只要你现在还没有彻底的解脱,还有苦、还有不安,那就表示你心的柔软度还不够;敏觉度还不够,观察力也还不够。这都需要继续再净化,让你的心真的呈现出空、明、觉。这样,你就会处处很震撼;处处都可以见法,你整个人会不断的脱胎换骨。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