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净慧法师: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第二讲 佛化家庭 菩提眷属 顿悟成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1日
来源:   作者:净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慧法师: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第二讲 佛化家庭 菩提眷属 顿悟成佛

 

  (2009年12月2日晚)

  各位善知识:

  我们在此打禅七,就修禅本身来说,它是不拘形式、不拘环境的,处处是道场。但是在刚入门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环境的,特别是在专修的时候,环境非常重要。我们这一期一会,有很多位老居士都有十年以上参加禅七的经历,如果说环境不重要的话,他们为什么每年都还要参加呢,就是因为在寺院里参加禅七的时候,时间集中,又有人指导,而且环境能够相对安定。所以,只要有禅七活动,那几位老菩萨,就一定会参加,这其中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我们有一些初来乍到的,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经常有放逸的现象,大声讲话,聊家常,这些不仅是妨碍自己的修行,也妨碍集体的修行。在坐禅的基本要求里面,就有一条叫“息诸缘物”,一切攀缘的事情,不是万不得已,都要停止,都要放下。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只有把万缘放下,才能够有一点收获。如果在这七天当中,进了禅堂,止静就打妄想,开静就闲谈杂话,那七天下来,可能一点收获都没有。我记得2007年每季度在真际禅林举办禅七活动,有一条要求就是大家都“止语”,我觉得止语的效果非常好。我建议,从今天晚上开始,大家就都止语,不但是在禅堂内外不要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也不要说话,还要接着用功,让你的每一个心念,保持高度的觉醒、觉察、觉知,使功夫不要中断,这样慢慢就能够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就是所谓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的,是要高度地专注,所以说专注一心不乱,没有专注,要达到一心不乱,那简直是做梦。专注是什么呢?就是要把你的六根都集中到一件事上,把你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且要在一天24小时都如此地坚持下去。坚持专注一境,这是禅定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不能专注一境,要想进入禅定,那也是南辕北辙。

  各位初用功,要思维善法,思维修行的法门,找到一个门径进入到修行的殿堂,自己的身心性命才有所安顿,自己的烦恼才能够慢慢地减少、淡化。烦恼无尽誓愿断,天天有这个要求,天天有这个觉悟,天天都知道有烦恼要断,要转化,不要被烦恼所控制。修行并不难,如果修行开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目标的话,那古往今来,就不会有人这样强调修行开悟对于一个学佛的人、对于一个想解决生命问题的人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从修行中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受用,得到了解脱。即使在今天,也还是有很多在修行上取得成果、得到解脱的人。要相信,佛菩萨的话是真实不虚的,要相信人生还有另外一番精神境界、另外一番风采。人生不应该老是这么苦苦恼恼,老是这么庸人自扰,人生应该还有更精彩、更洒脱自在的一面。那就要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步地从烦恼的锁链当中挣脱出来。实际上,烦恼是无形无相的,把它比作锁链,把修行比作要从锁链中挣脱出来,这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事实上,烦恼性空,当你一旦不去自找烦恼的时候,你就已经从烦恼中解放出来了。

  我们在座的诸位,基本上都是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在我们这一生中,想想看,经历了多少事,有过多少烦恼,有过多少挫折。这些烦恼从哪里来?这些烦恼又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消失掉?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寻烦恼,到最后,所有的烦恼也都消失了。怎么消失的?时间久了,你不理它,烦恼也就无影无踪了,所谓不理自退。这应该是我们上年纪人的一种共同的经历,我们就把这种经历总结一下、回忆一下,不要再去自寻烦恼,即便是偶尔有了烦恼,不要理它,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就自由自在了。

  烦恼即菩提,因为离开了烦恼又到哪里去找菩提呢?如此看来,烦恼也是好东西,它可以转化,是成就菩提的土壤,没有这块烦恼的土壤,菩提智慧的花朵无处产生。虽然说烦恼是个好东西,但是它需要转化,如果不转化,这个烦恼是会害死人的。所以说,好与坏,也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以一种觉悟的心态去看烦恼,烦恼具有两重性。能够帮助你觉悟,那就是好事;如果你以烦恼的心去看烦恼,烦恼就永远都是烦恼,它也转化不了。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四弘誓愿中的一愿,它就是告诉我们要天天断烦恼,天天证菩提、求觉悟。我们要在寺院里住七天,来此参加禅七,就是为了这件事。在家庭生活当中,我们会觉得力量不够,觉得家庭事多一点,烦恼也就多一点,住在寺院,清闲自在,各种关系都是一个崭新的面貌,同在家里不一样。在家的时候,总觉得家里人就像几十年的冤家一样,天天聚首,见了面都不开心,这也是我们生活当中天天存在的一件事。实际上,我们也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家庭生活,正确对待跟自己相处了几十年的家庭成员。

  在家庭成员中,年轻的时候,有父母、兄弟、妻子,年老的时候,有儿女,有孙子,有老伴,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知道使有乐趣的地方更加快乐一点,把那些烦恼的地方也转化为快乐呢?之所以转化不了,就是因为我们自心的力量、我们智慧的力量还不够,如果智慧力量够了,就能够转化,就能使家庭更加和谐,使冤家对头转化为菩提眷属,那就真正把家庭建设成为道场了,那也就是所谓的佛化家庭。

  作为在家佛弟子,应该有一种责任,要把自己的家庭变为佛化家庭,要使自己所有的眷属都成为菩提眷属,这样就真正把家庭建设成为一座道场了。要想家庭成员都成为菩提眷属,那也不是一件能够勉强做到的事,一是要看家庭成员每个人的善根怎么样、觉悟怎么样;然后,就要看作为一个家庭中,首先信佛的那一位心态如何?我们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一步的人,不要太着急,不要希望家庭里的所有人都马上信佛,皈依三宝,吃斋念佛,这些都要慢慢地来。首先自己要有一种以身作则、吃苦在先的精神。要想家庭的其他成员都照你学,你起码要做出榜样来,要有值得学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学佛路上先走的人,比那些没有学佛的家庭成员更加自私,更加懒惰,更加斤斤计较,榜样的作用起不到,想要家庭其他成员心服地跟你走,那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和谐的家庭、全家信佛的家庭,大部分都是那些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了一步的人做出了好的榜样,所以才能影响全家的人都认同学佛是一件好事。学佛不但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所以大家都来皈依佛教。

  家庭是道场,如果这个理念能够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落实,我们每一个信佛的家庭都能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佛教在社会上的形象就一定会截然不同,人人都会对佛教有好感,人人都会在佛法的甘露法雨中得到利益。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每时每刻,每一件事怎样表现,怎样发挥作用,对于佛法的弘扬和推广,影响非常之大。

  我们走到佛堂,走到寺院来,就要趁这个机会好好地净化自己,转化自己的烦恼,不要辜负这七天的大好光阴。在座的,比我年纪大的好像还有几位,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回相聚一回老,还能相见几次呢?谁都不知道。所以,大家彼此都要珍惜。我非常珍惜这一期一会,因为我的身体并不是很健康,但是我觉得有因缘跟大家在一起分享禅修的喜悦,分享佛法的清凉,也要勉力而为。

  禅是讲究顿悟的,所谓顿悟成佛。什么叫顿悟呢?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切的一切,一步到位,那就是顿悟;什么是渐悟呢?那就是一步一步地来。顿悟好比坐飞机,渐悟好比骑自行车,其速度一比就知道了。我们以乘飞机作为顿悟的象征,但我们不能老坐在飞机上,还要下飞机,我们顿悟了以后还要深入实际,一点一点地来清理自己心地上的尘垢,所以顿悟还要渐修。

  大家不要以为顿悟成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佛祖开创了顿悟法门,那就说明顿悟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从古到今,也有许多的大修行人,都是由顿悟一超直入,达到了佛的境界、佛的知见。要想顿悟,首先就不要有我与佛有距离的想法。顿悟的意思,即是一步到位,到什么位呢,从凡夫、从众生一步就达到佛的境界,那就叫一步到位。说一步到位,实际上已经慢了。六祖讲: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顿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不是一步,一步比一念还要慢多了。这一念成佛,可不是一件小事,从我们自身主观来讲,首先就要把自己与佛的那种距离感,从根本上消除掉,只有消除了这种距离感,一步到位才有可能。

  一步到位,就是一种见地上的超越,并不等于我们的无明烦恼就当下清净了。有了见地上的超越,然后再来以佛的知见、佛的要求,来断除烦恼、转化烦恼。以佛的知见来转化烦恼,速度比起我们平常那种自卑自弃的心态,自然不同。我们一旦获得了佛的知见,一旦觉得自身进入了佛的境界,一切不圆满的习性,一切与佛的要求有距离的自卑感、下劣感就自自然然地消除了。对于所有的功德、福慧、善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不会有懒惰的心理,那就是保任的功夫。

  所谓保任,就是保护自己所获得的修行上的那种轻安明净、智慧朗照。所谓任,就是一切纯任自然,正确面对,毫不勉强。在自然大化中,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所以说,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一步到位,但也不要狂妄自大,虽然意识到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在平常还是要虚心,要看清楚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和习气,只是知见上与佛平等了,在修为上与佛还有天壤之别。我们能够有此知见,在学佛的路上会走得快一些。时时具足佛的要求,就不会用普通人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处处知道随顺因缘,处处知道成就善法,处处知道以菩提心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以大悲心面对一切的苦难。

  自身等同佛身,自心等同佛心。佛有神通,我们还没有神通怎么办呢?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才障碍了你神通妙用的发挥。人人都有神通,人人都可以显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的话,那些妄想从哪里来呢?在打妄想的时候,一个念头就十万八千里,一个念头就五湖四海,一个念头金银财宝就来了。这些念头,停止下来想一想,其实都是妄想。就是这些妄想,使我们本有的神通妙用发挥不出来,一旦把妄想变成智慧了,那就能显示真正的神通。真正的神通又是什么呢?其实也是如梦幻泡影,因为神通毕竟不是一种普通的行为,只能偶尔地示现一下。诸佛菩萨也是生活在大地上,不会整天腾云驾雾,满世界地飞,菩萨也要脚踏实地做事情。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八十年,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所以,学佛不要想求神通,学佛最重要的是求开悟、求顿悟。悟了,这一念心即同佛心,压在心头的重担,当下就冰消瓦解,那是多么自在、多么轻松的事情。所以,学佛参禅,就要以开悟作为一个根本目标。

  我们在此参加禅七法会,根本的目标也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能顿悟成佛,一步到位,不要总是觉得自己与佛有距离。佛与众生不隔一分毫,只是有迷悟的分别,只要我们一念觉悟,当下就是佛。

返回目录

-----------------------------------------------------------------------------------------------------------------

更多净慧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