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师:利器之轮 讲记(上)
智海法师:利器之轮 讲记(上)
《利器之轮》讲记(一) 智海法师讲述
2002年·四川省内江市圣水寺
《利器之轮》是一部大乘佛教修炼心智的基础典籍,为瑜伽大师法护(Dharmaraksita)所作。法护曾将《利器之轮》传授给印度圣哲阿底峡(Atisa.九八二--一零五四),之后阿底峡与他的大弟子种敦巴优婆塞(Upasaka jBrom-ston-pa)将其由梵文译为藏文,并传播至西藏。
各位同修:
我们利用前面的时间把《自我教言》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下。现在,老法师还没回来,我们利用其他时间,把我给大家说过的《利器之轮》给大家学习一下。
《利器之轮》是印度的法护尊者的著作,传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又把这个《利器之轮》传到西藏,包括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种敦巴居士。这样师师相传,传到现在。我是在学校里的时候,曾经看到这本书。一位西藏的喇嘛在北京讲过这个《利器之轮》,讲得非常简略。有个简单的法本,就流传到我们手上。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我说:“就这个因果的正见讲得非常清楚的,《利器之轮》可以算是其中的一部著作。”
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相信三宝,皈依三宝。那么在相信三宝,皈依三宝之后,要表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它的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这句话谁都可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谁都知道信佛要信因果。但是怎么信呢?一个因果的正知正见,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呢?估计就没有多少人细致地研究过了。常常看到一些居士、出家的法师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对一个又一个纷繁复杂的现象,并不能以佛法的观点去认识它,而是以世俗的观点去认识它。可以说,这与佛法就有一定的距离。佛法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态度和认识方法。这样,我们学习佛法才算是相续的,连续不间断的。要不然,我们在经堂里念佛、学习,一回到家里,一回到工作当中、生活当中,我们的言语、认知态度,都与佛法吻合不了,那就麻烦了。
所以说,我们自己的烦恼,也是一而再,再而三,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生活中的难题,工作中遇到的不如意,乃至现实人生中善良的追求。这个愿望、那个愿望总是得不到落实,我们自己非常焦急。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无常随时都在吞噬我们的生命,慢慢地我们也老大不小了。但是佛法呢?要能修证,我们没有修证;要能境界,我们没有境界。其中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信心还远远不具足。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以佛法的态度来生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像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学佛弟子的身上屡屡发生。我们希望很快就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就是得不到。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我们内在的执着、烦恼非常深重。我们拿这些烦恼简直没有一点办法。虽然很想解决它,但是找不到方法。那么《利器之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怎样在现实生活当中纠正这些不如意的现象、境界?怎样来改变现实生活当中不如意的遭遇?《利器之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为什么叫《利器之轮》呢?“轮”就像是轮子。佛法中说转轮圣王有几种宝贝,其中一种就是“轮宝”。他这种轮宝走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诚服于他,没有可以障碍他的地方。冤家对阵,一旦看见他的轮子之后,就诚服了、降服了。所以他的这个轮子非常厉害,我们叫它轮宝。那么,在佛法当中,我们说每个人都可以于法自在,但是我们就是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这个轮宝我们没有得到。今天,就是拿这种锋利的武器,对治执着,对治无明,对治烦恼。把这些武器教给大家。
这个可以单独提出来,对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现象,可以个别的,一个偈语一个偈语地讲,一个现象一个现象地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象。每遇到一个现象,我们的心思都要正确地起心动念。那么你学佛,就慢慢地靠近了。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始终是有距离的,始终是不正确的,那就麻烦。所以,大家可以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一个一个地贯穿起来,用佛法的知见,用佛法这个武器来非常准确地命中这些烦恼,命中这些执着。我们现在就来说这个问题。
在学佛的过程里面,我们都在求诸佛菩萨救度于我。我们说过外在的三宝,住持三宝、事相上的三宝、佛法僧三宝,它的目的是要启发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三宝。外在的泥塑、木雕、纸画、绢竹这些佛像,它是为了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本性,都能够认识到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所以,你看看,但凡是有心的人,在世间上他不是白痴,他都认识得到。肚子饿了,他知道吃饭;犯困了,他知道睡觉;看到好的东西,他知道拿来;看到坏的东西,他知道躲。这都是人之本能,在佛法上叫做什么?就叫做觉性。
觉性体现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有这样两个含义。一个是“觉察”,一个是“觉悟”。觉察什么呢?烦恼。比方说,贪心、嗔恨心、贡高我慢心、愚痴心乃至邪见心。这种种的烦恼,我们有没有察觉?如果不能察觉,你的觉性就没有开发出来。但是明明白白的,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哎哟,我烦恼得不得了!”,人人都会这么说,“最近烦得很!”烦什么呢?那就是烦恼引起的。为什么而烦?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快乐?第一个就是要觉察这种原因。是什么样的东西引起我们内在这么烦躁、这么忧郁、这么痛苦?到底是什么原因?要觉察。很多人只知道自己烦,问他为什么烦,他就不知道了。为什么烦?不知道。佛教,实际上就是专门针对众生的种种烦恼、不如意,来帮助大家认清自己的感受,认清这种感受之上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痛苦?你要能够认识,这就是觉察。
第一步觉察什么呢?佛法上给我们说:“痛苦是一种结果。”它的原因呢?它的原因就是烦恼。最初浅的烦恼有这么几个:一个是贪心,一个是嗔恨心,一个是愚痴心,一个是贡高我慢心,一个是邪知邪见心。可以归纳成这几种烦恼。当我们的贪心生起的时候,可以体验到由贪心而带来的痛苦,稍微有心的人就可以体验到。那种稍微知足的人在生活当中,就非常自在;那个欲望多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老老实实的时候就少,痛苦非常。为什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是自己的福报还远远没有具足。想得到而没有得到,心里面是一种困乏,由这种困乏而来的贫穷感、困苦感就来了。由嗔恨心而来的,首先就像一把火似的在燃烧自己,而这把火不止是燃烧自己,还在燃烧我们周围的人。像这种嗔心的痛苦,但凡在不高兴的过程当中,你可以体验到这种因果。在嗔恨别人的过程中,你可以体验到这是一种苦,实实在在是一种苦。愚痴心,不懂因果,没有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想追求这样,又想追求那样,但是就是追求不到,因为他忽略了因果关系。怎么才能得到这种果呢?必然有它的原因。
我们在世间上的种种追求,就像一只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不知道它是怎么飞进来的,又要怎样飞出去。我们呢?也是这样的。不知道我们的欲望怎样就生起来了,我们又怎样来解决自己的欲望。不知道!所以这就是愚痴、无明而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智慧。贡高我慢心,在骄傲自大的时候往往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大对别人是一种伤害。对自我呢?是一种限制。往往就是由于我们骄傲自大,所以说学东西的时候放不下,放不下你还学什么呢?我比世间上的人都对,我是天下第一,人家都不如我。但是往往在生活当中,我们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他过得很好、很逍遥、很自在、很富足。我们很想不通:“为什么这个家伙过得这么好?我根本看不起他的嘛!”那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慢心,贡高我慢的心障碍了自己,往往不能认识众生的长处,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外在的众生。
我们总是“我”字当头。不管是对父母也好,夫妻也好,儿女亲戚六眷也好,始终是我字抬头。认识别人的时候,都夹杂着一个我的执着。所以,时时刻刻都在比较,时时刻刻都陷在狭隘当中,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对方。所以说来自于这种贡高我慢,使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当中,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不能如实地理解对方,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问题,总是带着成见来待人接物。像我们带着成见去生活的,去待人接物的,往往就是什么?我们所说的有色眼镜。
我经常所举的一个例子,夫妻之间,经常是女的在问男的,男的在问女的:“为什么你变了呢?”别人是人就是要变嘛,他就不满意别人的变。刚刚接触的时候,觉得印象非常好,“为什么你就变了呢?结婚几年你就变了呢?刚刚谈恋爱的时候,觉得你的形象还比较苗条,为什么这几年就变老了呢?”她是人怎么会不变呢?肯定要变的。那个心也是在变,认识也在变,变化是正常的,不变是不正常的。但是,我们就执着,执着在生活当中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那一瞬间,我们就希望这一瞬间能够到永远,一直成为永恒。这是什么?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执着。什么叫执着?这就是执着。
生活中每一个时间段,或许说你比较高兴,或许说你比较能够找到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毕竟是要过去的。一旦过去了,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放下,没有智慧的人就始终抓住这一刻不放。“这个时候好幸福呀,这个时候好愉快呀!”,就希望这样的时刻永远不过去,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执着。那么,在学佛的过程中,由于这样的执着而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见,不相信因果,没有运动的观点,没有一种因缘条件随时随地都在生灭变化,随着生灭变化这些心也是一颗无助的心。《金刚经》上教我们,要有一颗无住的心来生活。什么叫“无住”?就是不要停驻在生活当中的某一个面上,某一个点上。要随着什么?随着真理而动,随着现实当中如是而动。它要变,我们就跟着它变。怎么变?这里有因果的,自己能够如是的掌握。它的因果是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唯心而造,唯识所显。”所以唯识经典告诉我们,当你有这样的心生起的时候,世间上就有这样的现象与之对应;当有如是的因出现的时候,就有如是的果与它对应。这世间上,仅仅是一种显现而已,没有一个真实的。
古德给我们举了一个放电影的例子。你看荧幕上悲欢离合,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很多人看得眼泪婆娑:“哎哟,好惨哦!好惨哦!”“好快乐哦!好快乐哦!”世间上说:“看戏的是疯子!”往往你就不知道,电影的荧幕上所显现的,它仅仅是一种显现而已。它显现的是什么?是光和影的结合。一个胶片,在光的照耀之下,有这样那样的影像开始出现,于是我们在这样的影像当中,产生快乐与不快乐的感觉。它所揭示出来的是什么?就是这样不真实的现象。所以,你要是看入迷了,往往我们就会看入迷,看到电影,看到电视,一抹鼻涕,一抹眼泪地在那里哭得很伤心。旁边有个人就在笑话你:“你真是疯得厉害,看电视电影都要哭,你不知道那是编的呀?那都是文学作品。”所以说,我们的心实际上就是如此,在一些仅仅是显现的影像上透不过去,认假作真,把这些假的东西,当成是真的东西。我们自己就执着,我们自己的情感也就由此而生。
佛法跟我们说,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仅仅是影像而已,仅仅是显现而已。如是心生起以后,就有如是影像显现出来,一切都是唯识所显,根据我们的分别心显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分别心对治下来,我们的心清净下来了,那么世间上的幻像也就停止了。当放电影的机器不再转动以后,荧幕上就没有了映像。当我们的分别心不再转动的时候,当我们的执着心不再转动的时候,世间上的幻像也就没有了。
所以佛法说,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境界,那是自心所变现的,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楞严经》上给我们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举得非常好非常好。什么例子呢?它说外面挂了一盏灯,假如说我们的眼睛出毛病了,看见这一盏灯就不是一盏灯,就成为两盏灯了。当他看见这两盏灯以后,就问旁边的人,他说:“我看见两盏灯,这两盏灯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旁边的人就不好回答他了,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嘛?它只有一盏灯,你看见是两盏灯,本来没有两盏灯,只有一盏灯,两盏灯是因为你的眼睛出了毛病。就给我们举了这个例子。你要是不相信,我经常叫你试验一下,现场你都可以试验。你把手指头放在眼球上,轻轻地碰一下,你看一下,你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事相就开始变了。原来仅仅是一个人,现在变成两个人了。你试一下。它就是这样,你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无所谓真,无所谓假,两个原来是一个。当眼睛出了毛病以后,一个就变成了两个,你说哪个是假的?假的只是因为你放在眼睛上的手指头,障碍了它。能够认识到器官出了毛病,是聪明的人,他就不说是真是假,他会说把手指头放下来再看看,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他把手指头拿下一看:“哦,只有一个。”原来的两盏灯到哪儿去了?本来没有什么两盏灯,就是手指头放在眼球上一压迫,外在的世界就变了。
我们的心呢?也是这样。当发生了错误的知见之时,就相当于我们用手把我们能够认识的真心钳制了,它就会产生错觉,就会产生虚妄的认识。所以我们要求智慧,要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学般若波罗蜜,它就能把这些错误的幻像全部解决。所以,针对这些生活中的烦恼,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佛法上,一个是智慧,要认识,亲近大善知识,听闻佛法,把这些道理听懂。但是,仅仅是听闻佛法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座的有许多老居士,不知道听了多少年的佛法了,但是听过去听过来,他说:“师父,我就是记不住。我听了再多,修行上还是没有提高。我心里的烦恼照样解决不了”,他说:“你告诉我怎么样修行?”他感觉到听闻佛法还远远不够,还要修,是这样的。那么要怎样修呢?在佛法当中,你都知道要讲慈悲,慈悲是一个修行法门。面对外面所有的冤家对头,我们要慈悲。当你内在的心安住在慈悲上了,对待世间上的一切人,都能让我们生起一种学习的心态,都能够学到东西。
慈悲是一个法门。另外一个,佛法的另一面,还给了众生嗔恨心的修法,嗔恨一面的修法。比如说,对这些冤家对头、烦恼,引起我们生死轮回的这些烦恼,它就是我们的冤家,就是我们的对头。我们要发出离心,如果不发出离心就没有办法。以出离心来对治虚妄的现象,以出离心来对治我们那些错误的执着,而这种修法好多人都没用上。他只知道佛门当中讲慈悲,没有想到要以大威德、大势力、大手段来解决自己的烦恼。那么《利器之轮》,它就是一个武器,非常锋利的武器。武器拿来做什么?拿来对治这些烦恼冤敌。烦恼就是我们的冤家对头。我们要用《利器之轮》来对治它。
错误的知见、贡高我慢心、贪嗔痴心,这些都是引起我们生死痛苦的根本原因,我们要把它认得真真切切的。就像在生活当中,哪个整了你,害了你,哎哟,你记他一辈子。把他认得真真切切的。走到哪里,只要一看到他:“就是你这个家伙整我的!”你要以这样的心态来认识烦恼,把烦恼认识清楚。随时随地在自己生活当中,要把它认得明明白白的,实实在在的。只要它一出现:“就是你这个家伙使我生死轮回,使我痛苦不堪。”你要认识得到,这叫觉察。觉察这种烦恼的冤敌。
一旦把烦恼认识到了,要以大精进心、大勇猛心来对治它。所以说,《利器之轮》在开头之初他就祈祷,向哪个祈祷?阎曼德迦。阎曼德迦是什么?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文殊师利菩萨大家都知道,是智慧的化身。智慧,化成大威德、大勇猛、大势力来解决什么?解决烦恼。有大智慧的人,他就有大能力,他就能够起大精进,能够发生大勇猛。对治这些烦恼,他就有利用了。所以,你心里要有这种力量。出离心,要非常猛烈。祈祷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的化身,阎曼德迦。来祈祷,祈祷他什么呢?以我自己的至诚、恭敬、恳切来祈祷。那么,出离心、大威德、大勇猛、大势力能够自己要求自己。在自己身口意三业当中,能够生起这样的猛烈心态。这就是我们对文殊师利菩萨的祈祷。希望我们内心能够出生这种猛烈的出离心。把这种出离心要生起来。
如果不然,那就是没有祈祷文殊师利菩萨,没祈祷自己的大威德、大势力。自己要要求自己嘛!自己不要求自己,那就麻烦。
把出离心生起来了之后,对于自己身心上的烦恼、执着、懒惰、懈怠种种不如意的现象,就要以大力能来对治它。像布施,四悉檀里面不是有这个嘛。一个是布施财富,布施欢喜。以一颗欢喜的心态来生活,以一颗欢喜的心态来对待众生。第二个,能够让善法生起来。第三个,能够让恶法能够对治下去。这就是一种大布施。但是你身心八万四千烦恼,你能够普遍地对治这些烦恼,这就是一种无上的布施,普遍的布施。那么,我们今天修,就修这种布施。
所以说,在修行之初,《利器之轮》首先要求我们在座的诸位,都要能够向文殊师利菩萨学习,向大威德菩萨学习。把自己的能力显发出来,把自己的勇猛要开发出来。对于引起我们生活当中种种痛苦的现象,要彻底决裂。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那麻烦。往往认贼作父的人,那是没有救的。认烦恼,当作智慧,这种人没有救。所以说,我们现在要认得清楚哪些是智慧,哪些是烦恼;哪些是恩人,哪些是冤家。要认得清楚。哪些是恩人?大布施、大修行、诸佛菩萨,那就是恩人;佛法,那就是我们的恩人。冤家对头呢?执着、烦恼、无明、错误的行为,就要认识得清楚。认识清楚了,真是要狠起劲跟它拼。《四十二章经》上所说的“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我们一个人与那些烦恼作战,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千万退缩不得!千万软弱不得!一旦软弱了,我们就被烦恼打败了。你的心里都没有战胜的意愿,你什么时间能够战胜?战胜不了嘛。所以说,对于这些我们要有愤怒心,要有猛力心。
所以说,在其它的言教上就专门讲到过。你比如说,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轮回于自己的某种情绪,被某种情绪所掌握了。我明明知道这种情绪一点都要不得,但是我就是改不正,改不了。像这种时候,经上跟我们说,你在诸佛菩萨面前痛哭流涕,请求诸佛菩萨加被。痛斥自己的软弱,彻底向它决裂。你能在诸佛菩萨面前,能够达到这样至诚、恳切、痛哭流涕,与自己的习气毛病彻底决裂。哀求忏悔!往往这样,对我们自己的修行就特别有帮助。这就是祈祷,祈祷三宝加被我们。让我们自己的善根能够生起来,让我们自己的心力能够提得起来,让我们有足够的经历来对付什么?对付这些烦恼的冤家对头。所以说,这是总的心态。就是要把这种心,要生起来。
把这种心生起来了之后,法护尊者就给我们说了,第一个偈语,他给我们讲明了一种道理。他给我们说,孔雀它可以漫步在毒草丛中,不为药草或者是其它种植物所诱惑。孔雀,就是吃那些有毒的东西,专门吃那些有毒的草,有毒的花,越是毒孔雀就长得越美丽,但是其它的鸟雀它就不得行。他就给我们说明了这么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就是比喻有能力的人,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够跟孔雀一样的,以贪心为修道的器具。密宗,密教当中,贪心也是一种修道的法。但是,在我们显教,很多就不大提倡。为啥不大提倡呢?因为一般的人,都很软弱。就像一般的鸟雀一样,稍微吃到点毒草,那就交代了,生命就没有了。我们这些人,心力非常软弱,就像一般的鸟雀一样,吃不得一点点毒药。吃到一点毒药,我们就不得了。毒药是什么?就是红尘当中的五欲享受。这就是毒药。
在这种红尘的五欲享受过程当中,能够修行的人,那是绝少数绝少数。为什么?五欲享受,人家说“万丈软红尘”。什么叫软红尘?就是昨天我们所说的,老虎吃了你,你都不知道,你还满以为高兴:“诶,这样的老虎还很漂亮,我还很喜欢!”那就是软红尘。把自己吃了都不知道。红尘的五欲享受就是这样的。男欢女爱,一旦沉进去了,要想拔出来,拔不出来了,烦恼重重。只有那种有大智慧、大力能的人,他在红尘当中,他不为红尘所诱惑。颠转把红尘当中的这些事情,五欲享受可以拿来锻炼自己修道。像原来,佛经上有个《维摩诘经》,你们看到过没有?那个就是在家大菩萨。这个在家大菩萨,他就有大智慧。他虽然说显现的是在家的身,但是他那颗心不为红尘所诱惑。他有妻子,有孩子,但是他自己的心那是非常特立独行的,非常有境界的。在这些世间上的五欲享受当中,把他限制不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人你就要分析,我究竟是大菩萨,还是一般凡夫?如果你是大菩萨,你吃肉也可以,在世间上种种放逸你也可以,它不能够动摇你的心。如果说,你反省一下,检查一下,你不是大菩萨,往往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你仅仅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凡夫当中的凡夫。像这些引起我们享受的五欲享受,它能够把我们的心牢牢地栓在什么?栓在红尘当中,而解脱不了。你非常容易受诱惑。你走出去,热天来了,那个眼睛就收不回来了,你最容易受诱惑。像这样的人,你就知道你是凡夫还是菩萨。菩萨走出去,随便你外在好漂亮,好庄严,他那个眼睛照样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己能够自主自心。那就是大菩萨的境界。如果你走出去,看到一百块钱掉在地上,估计你那只脚就挪不动了。周围看一下,左看右看没有人,赶紧把这一百块钱捡起来。那你就是受诱惑的凡夫。是不是这样子呢?
你在家里的时候,吃斋日,六斋日,吃斋了。哦哟,家里的人故意逗你,把猪肉、狗肉弄得很香,故意都要把电风扇吹上,把香味吹到你的鼻孔里。你一闻到这种香味:“哎呀,这个香得很呀!今天斋日的嘛,如果不是斋日我多吃点,斋日我就没有办法。”虽然说今天斋日我吃不到,他在给家里打招呼:“今天是斋日我不吃肉哦,你们不要逗我哦,今天做好的你给我留着,留着我明天吃。”那你就是受诱惑的凡夫。所以在生活当中,你看一下,你要分析,看一下我们自己是菩萨还是凡夫。如果是凡夫,你就不要沉沦在这种红尘的五欲享受过程当中,就要早求出离。所以,这是第一个偈语给我们所说的。
第二个偈语,它结合这种比喻来给我们说,那些非常伟大而无有畏惧的诸大菩萨,他们是全心全意地利益有情世间,利益大众,就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的。他们的心,都是一味地去关心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而不是关心自我的享受。那么,这种大菩萨他们在红尘的五欲享受过程当中,不受诱惑,能够自由自在。自己能够转境,而他们的心,不为环境所转。这种大菩萨。就像这个孔雀吃毒药,越毒的东西它吃了,生命力就越旺盛,它的羽毛就长得越来越光亮,形态也越来越威猛。这些诸大菩萨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凡夫,往往始终想到的就是怎么样利自我。这种自私自利的心去不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去不掉。像这样的,我们就只能够什么?只能够在相当的保护措施之下。你比如,今天受三皈依,受五戒,它是一种保护。或者说,我们求升西方极乐世界,求阿弥陀佛大力来保障我们。不让我们轮回世间,不让我们在娑婆世间受诱惑经不起诱惑,而堕落于轮回。这第二个偈语,就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所以说,菩萨与凡夫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三个,从无始以来,我们追求飞黄腾达,但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往往是连遭痛苦。生为凡夫的我们这些人,心性又非常软弱,往往在痛苦当中自己改变不了这种现实。在我们自己还相当痛苦的时候,要想让这些人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利益别人,往往他就做不到。他说:“我自己都还在苦海过程当中,咋去帮助别人呢?没有办法。”像我们现在,劝很多人学佛,说学佛追求智慧,追求自由,追求自尊,追求自重,这个好。他说:“我现在连饭都吃不起,你喊我学佛,除非你拿一百万块钱给我,我就来学。”他为生活所困。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他为现实所困窘。抽不出精力来,发不起这样的心。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不能够去关心他人,一味的自私自利。要追求快乐,追求享受,但是这个快乐始终到不了。追求逃避痛苦,而这种痛苦如影随形,就像冤家一样追逐着我们。我们走到哪里,痛苦就追到哪里。
就像七世DL喇嘛所讲的,这种痛苦,我们想远离它,但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它就像什么?就像冤家对头一样地追着我们,死死地不放。那些快乐的幸福,是我们众生都在追求的,追求的这些东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头来,一辈子你看你追求到幸福没有呢?没有。幸福好像还远在天边。这种现实,永无止息。我们面对这样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倍加痛苦,倍加迷惑。对于认识真理,就有距离。那么,这些菩萨们往往就是为众生而受苦,我现在受点苦没有关系,我现在为众生而受苦!释迦牟尼佛修道,为众生而修道,乃至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他都是为众生。在这种彻底利益众生的心态过程当中,他能够心甘情愿地,以受苦受累来锻炼自己的什么?锻炼自己的心性。来锻炼我们那颗自私自利的心,来对治我们自我的一种执着。这是菩萨。他们就是这样的心境。
我们现在呢?这种心境是老学老学,学不到。像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他们就是发了菩提心,迅速地能够以原来的自我的心来利益众生;以原来损伤众生的心,来损伤对自我的一种执着,来损伤对自我烦恼的一种强烈的执着。就因为他们敢于这样做,所以说迅速地他们就离开凡夫的境界,他们成为菩萨了。于世出世间法,他们非常自由自在,再也不受这种生死轮回的约束。它的原因在哪里?就在这种发大菩提心,为利益众生而受苦。所以,以往我们上学读课文,课文上都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世间上的艰难困苦,它就是成就我们的。成就我们的什么?成就我们的能力。“不历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你像在家里,家里经常都在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当小孩子,学习不刻苦,你要想做人上人,怎么做得到!做不到的。
这个世间上都知道,都能够说得到,我们现在呢?但是从小到大,我们有几个愿意吃苦呢?哪几个愿意为众生而吃苦呢?所以说,这样的心态我们今天就应该认识清楚。以众生的心态,我们始终处在众生的过程中,要想自私自利,偏偏真真实实利益众生的道理没有掌握到的。所以说,我们追求快乐,永远得不到快乐。所以,我们逃避痛苦,痛苦始终如影随形。要认识到,一个凡夫心态跟一个菩萨心态。菩萨,因为利益众生而受苦,因为受苦而迅速地对治了我的烦恼、我的执着,迅速地解脱了。凡夫呢?因为自私自利的心,始终追求自私自利,自我享受,那么痛苦解决不了,幸福追求不到。这是一个现实,要让我们觉察这些。这是第三个偈语。
第四个偈语,它给我们说,除非我们发心修学下士道、中士道,已脱离了这些恶道的轮回,证悟了不生不灭的无生法理,否则我们永远无法了悟大乘思想,也不能够以现实的苦恼为修行法门。这就给我们解释了,在现代的世间上,如果说我们不发心从下士道开始修起,一直到中士道。下士道是什么?大家不知道。深信因果、奉行善法、拒绝恶法,那叫下世道。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就给我们讲,共下士道,是所有成佛做主,成大菩萨的人都要从这个地方修起的。我们就只想做佛菩萨,我们就不从善恶、因果开始做起,这是不行的。所以说,非得要从共下士道修起。从开始皈依三宝、深信因果、勤做善法、断除所有一切恶法,这叫下士道。
为啥称之为下士道呢?把这样的善恶因果做起来了,多做善法,至少我们能够保住人生,不至于失去人生。这个人生非常难得的,“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佛经上跟我们讲,人生非常难得。为什么非常难得呢?它举了一个比喻,像大海当中,茫茫无有边际,海底下有一只吓了眼的乌龟,一千年才从海底浮上来一次。这天它浮上来了,一千年的时间到了,它浮上来了。这只乌龟想在海面上找到一块木板,很难啊!一千年才浮上来一次,又刚好碰到一块木板。它从海子里面浮起来,浮起来又刚刚遇到这块木板,你想想,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小、非常小,几乎为零。它才可以暂时地得到休息。就像我们现在得到的人生一样。那只吓了眼的乌龟,它能够在海面上找到一块木板,作为暂时休息的地方,就相当于我们得到人生这样的结果。非常难!为什么难呢?海子那么宽,茫茫无有边际,而这个乌龟一千年才浮上来一次,浮上来又刚好有块木板,你说这个几率小不小?而且这只乌龟还是吓了眼睛的,它找得到找不到?
所以,举的例子就给我们说明,得到人生非常之艰难。为啥非常艰难?我们说果上的艰难来自于因上的艰难。佛经上就给我们讲这样的道理。怎么艰难呢?因为我们因上,很难发得起修善的心。你比如说,修行的方法最初是布施,接着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蜜。那我们现在最容易修行的是布施波罗蜜,但是布施对我们来所是那么简单的吗?不是那么简单。布施,对于我们现前的每个同修来说,好像都那么艰难。
老法师,九几年的时候亲近他,给他背包包,当侍者。他就讲,他从小出家,从贫苦家庭里出来。十几岁,因为多病多灾很早就出了家,十五岁就出了家。十三岁,还是十五岁就出了家了。他出了家之后,你看他今年七十九岁了,明年马上就到八十岁了。他十二岁出家,你看是哪一年,那个时候的经济多艰难。对不对?出了家,那些居士供养他十块钱。十块钱就比较多了,他拿到欢喜得很。师父就说:“小和尚,你那十块钱居士供养你的,我们拿来做功德嘛?”不得行,把这十块钱抓得紧紧的。“居士才供养我的,你要喊我拿出来,办不到!”师父左兜,右兜,“人家供养你十块钱,你不全部拿出来,你拿一块钱出来做功德嘛?”小和尚说:“一块钱,这个师父拧得紧啊!”十块钱我一下拿出来舍不得,不拿出来师父拧得这么紧,怎么办呢?估计还是要拿点出来哦。“那我拿一块嘛!”拿一块出来,那个心里都像在割肉一样。那个布施,就是这么样的艰难!
他从小就这样锻炼。开头,你不是一角钱,两角钱都觉得非常艰难,能布施一块钱自己就觉得是进步了。一直到现在,他自己拿出去的钱都是一堆一堆的。修建这个寺庙、那个寺庙。一万、两万、五万、十万、几十万,这样拿出去。他心里一点都不痛哦!乃至有些修建寺庙的钱,一些不成气候的家伙来偷他的钱。被偷了,他的心里有点熬煎,有点痛苦,但是过后他还是能够放得下了。那就是锻炼的结果!我们今天的同修呢?我们是不是拿着钱,只知道拿进来就不知道拿出去呢?居士刚刚供养一百块,遇到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不能够把这一百快钱拿出来?人家刚刚供养的我的嘛,那也不属于我的呀!这一百块我们拿出去放生,做功德。你拿得出来不?如果拿不出来,你这个悭贪不舍,你的布施就难以做得起来呀!我们这些同修呢?还是这样子的。
布施对于我们来说,比较容易做,但是对我们来说就像钝刀割肉一样,那么艰难。要施舍点钱出来做功德,做善事,不容易!这个布施是最容易做的,而我们偏偏最不容易行持起来。所以说,像这样得到人生的因,你非常难以行持起来,那么结果呢?它要得到也就不容易了。
第二个原因持戒,至少你杀盗淫妄酒,这基本的五戒要能够守。但是,我们现在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世间上去对比一下,有很多人就怕皈依,怕受戒。“哎呀,师父我做不到!我不皈依了,我不受戒了!我跑了,你不要喊我!”中品,守中品五戒,那是这一人生的因。那我们现在五戒想要受持起来,受一条戒,受两条戒,他都不愿意。还不要说具足受五戒了。这种原因非常难以在我们众生的心上实施下来,那么这种结果呢?它也就非常难以得到。
第三种,要以清净发愿的心。你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修行也好,行持十善法也好。你行持的这所有的善法,你要有清净的回向心。愿这世出世间一切的善法,让我能够得到人生。你有没有这样的回向?好多做了就做了,做了就放下,他不知道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回向法门。念佛念了一整天了,他不回向;修行修了一辈子了,他不知道回向。回向是什么?就是把自己一辈子所做的事情,全部归结在一个点上,这是这世间上求离苦得乐的一个诀窍。往往我们这些人呢?不知道这个诀窍。你看世间上,从早上做到晚上,做得事情有多少?无量无边,数不清。你到底为什么做这些事情?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大多数没有。浑浑噩噩地就过一天了。说:“你今天做了什么?”“哦,我做了这样,做了那样。”“为什么做这些?”目标不明确,世间上的人就是这样子的。
佛法,要求我们的目标要非常明确。今天从早上起来,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乃至我念经、拜佛、修行、参禅打坐,所有的善事,最后它要回向。以此功德,回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要究竟地成佛,要得到一种究竟圆满的智慧。那这是最高、最上的目标。那么还有什么?最低限度,“这一辈子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现实的回答就是:“在这一辈子当中我能够健康、如意、长寿、快乐。”能够得到三宝的加被,我身体能够健康;能够得到三宝的加被,我善根能够显现。善根显现了,我修学佛法能够一心一意地修学佛法,念佛没有障碍,能够迅速地达到一心不乱,临命中的时候诸佛菩萨来接我,邪魔外道不来障碍我。一口气不来的时候,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能够迅速地听经闻法,证得无生法理,开发我们本身具足的最圆满的智慧。
你看佛教徒,不管做什么,从现实的利益回向,一直到将来就究竟、最圆满、最彻底的利益回向。他有回向。目标,要非常明确。那么,把回向做起来的时候,它是人生追求幸福的一个诀窍。世间上人所批判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农村里所说的“鸡公拉屎,头遍香。”做什么事情仅仅是开头新鲜,做起来有力量。新鲜不到一会儿,它就不新鲜了。念佛,念一上午,他感觉到还新鲜,第二天再叫他念,不去了。“昨天念佛,把嘴巴都给我念痛了。不去了!”刚开始诵经,他觉得还好玩,诵了两天三天:“哎哟,算了,算了,太不舒服了!”听经闻法,开头没听过的,一听和尚在讲法,讲故事,好玩,听一下。慢慢地一听,时间又长,坐着不准动,又不准讲话,不安逸!天气热了,他自己也感觉到苦得很。在那坐着听经、闻法,听什么呢?他自己不愿意了。
我们说的“鸡公拉屎,头遍香。”,只图新鲜,没有长远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是没有长远心。往往这个时候,功夫就做不起来。世间上做任何事情,如果说你以这样的态度,那都是不能够成功的。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不要说修行、学佛,就说我们在世间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知道这个规矩。要有耐烦心,要有长远心,要有相续的心,连续不断的心。坚持,坚持,再坚持!这就是胜利的诀窍。往往你没有耐烦心,不能够坚持,念佛你不能够成功,修行你不能够成功,做什么你都不能够成功。哪一样事情是可以轻而易举就得到结果的?没有。今天你到世间上去挣两块钱看看,只是挣两块钱,挣一顿饭钱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估计不留两身汗,这两块钱还拿不到。就是这样子的!
学佛的功德呢?比这两块钱不知道殊胜到哪里去了!圆满到哪里去了!你在世间上挣一顿饭钱都那么艰难,我们证一个出世法的功德,你想一下子就成就,眼睛一眯,我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么简单?只图偷懒,只图简单,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步就想升天。不想付出任何劳动,就像得到结果。在佛法上所说的,就是“偷心不死”。偷心不死,是做功夫最大的一种障碍。所以说,学佛一定要知道我们的障碍在这个地方。所以,要学习勤修善法,勤断恶法。一开始,我们断烦恼不好断,但是要坚持,持续不断地去努力。一开始,我这个嗔心起来了,很不容易对治,脾气一下就发起来了。你要是稍微锻炼一下,你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个脾气,可以控制的。而自己能够控制脾气的能力,它不是一天两天达到的,而是长期地熏习修习的结果,才能够达到。
贪心,开始很不容易放下。世间上挣钱、当官、男欢女爱,只是去放逸这些很不容易放下。你要喊我出家,哪个愿意出家嘛?如果我没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不愿意出家,世间上好耍,和尚清苦得很。哪个愿意来?没有多少人愿意来。只有你认识了这个道理了,你才心甘情愿地走进来。所以说,一天一天地,自己的心性在变化。在世间上,你多贪好耍的,慢慢地你当了和尚了,你觉得那些放逸之心也可以收得起来。原来丢不掉吃肉的,慢慢地锻炼一下,现在不吃他完全可以。为啥做不到?锻炼的结果都能够做到。原来在家的时候,脾气非常之大,慢慢地通过锻炼,感觉到这个脾气能够掌握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自己有进步了。原来拿着那些经书,(略)。
从我们现在做起。现在做起怎么做?就是要为善断恶,要勤修善法。世间上,看到你过来到菜市场,有那些鱼、虫子、蛇在受苦受难,卖出去免不了刀屠之苦的,免不了填人肚腹这种遭遇的,你发点慈悲心,把你一个月的工资拿三分之一,拿几分之一,来买点生放,救度众生。这是善法吧?看到路上,路不平了,有一滩水在那儿,想起其他的老年人走到这里不要跌倒了,我把这个坑填平。看到哪个地方,有一根枯木材横在路上,假如说人家跑过来不小心摔了呢?我把这个枯木材捡到旁边去。像世间上种种种种这样的善法,多得很!就是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不断地把这些善法做起来。
不仅仅是在外面做善法,在家里面你也要做善法。你看到父亲、母亲烦恼了,怎么样去安慰一下。他缺少了什么,以孝顺心来奉养他。夫妻之间、彼此之间,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了,自己能够非常体贴,非常温柔,非常到位地能够解决这些烦恼、那些烦恼。这也是善心。对儿女,现在不懂事,只知道去放逸,那么自己能够以母亲的胸怀,父亲的胸怀来慈爱他,让他们生起一种欢喜,然后方便地教育他们能够及早的懂事。这也是一种善心。家庭当中难道就没有善心了吗?有。邻居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善心?照样有。这样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为他人做好事,这个善心它就起来了。帮助别人,利益别人,不伤别人,不害别人,这个善心就升得起来了。在世间上,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法。是不是?多得很。就是要从这些善法当中做起来,修行起来。
在寺庙上,扫地也是善法,买盆花来供养诸佛菩萨也是善法。庄严诸佛,就是庄严我们自身。能够让那些殿堂上庄严一点,哪里脏了,我拿抹布去擦一下,这也是一件功德。看到哪个地方的扫把倒了,我把它捡起来;哪个厕所里脏了,我给它冲一下,洗一下;哪个地方有灰尘了,你把它扫得干干净净的。人家走进圣水寺来一看:“诶,这个地方真是干净,一尘不染!”人家能够生欢喜心呀!能让众生生欢喜心,让诸佛生欢喜心。这就是善法啊!许许多多的事情,是伸手就能做的,但是我们许许多多的人,往往就是视而不见,不削做这些琐碎的事情。大的功德做不起来,小的功德又不愿意做。就是世间上所说的那种,大事不会做,小事又不做,做什么都成功不了。
所以,下士道就专门给我们说要勤修善法。身体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三种。这是身体上的三种善法,口头上,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去挑拨离间,不用恶口骂人,不许尖酸刻薄,不说话让人家心里不高兴。要说欢喜语、饶益语,要利益众生语。能够说这样的语言,口头上的善法。内心里,要不贪,不嗔恨,不愚痴,能够发一种布施心、慈悲心、智慧心。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善法。要求我们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要尽量地让这些善法在我们身口意当中,都要升得起来。当一辈子都在行持这样的善法的时候,这个下士道就修起来了。最低限度,我这一辈子能够将就这个人生,就是轮回,我下一辈子轮回都要好一些嘛。跳脱不出三界,在轮回世界我会越过越好。弃恶从善,弃下劣境界,而求上等境界。那叫什么?下士道。修善法,求人生的增长,求人生的圆满,求福报的增加,就好处多多益善。
有这些求,追求这些,可以;名闻利养,可以。一家人的幸福,工作的如意,婚姻的美满,事业的成功,等等等等,都可以求。从哪个方面求?从十善业当中来求,从利益众生当中来求。这个下士道,就专门修这个的。就是求人世间的利益,可以!把下士道修起来了,如果你还有能力,我们还可以修到中士道。什么叫中士道?声闻圆觉。就是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当中。你这个人世间再好,轮回世间过得再好,它终究是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无穷尽也。而且这样的生死途中,非常危险,非常非常危险!这一辈子,做了很多善业,不一定下辈子你就能够得到好处。为什么呢?你临终的时候的心念,或许说用得不对头,一念嗔恨心起来。哦哟,麻烦了!地狱饿鬼出生,一下就去了。那我这辈子做的善业,有没有做呢?有。啥子时间能够显现这种善报,等到你这种嗔心的报应报了之后,再来。
所以说,这种轮回的路途非常危险,哪怕你就是上到非想非非想天了,那个天上,这个境界就非常好了。但是,在天上天福享尽的时候,同样的有五衰相现。它要衰败。福报享尽的时候,天人也有堕落的时候。所以,在这种三界当中,没有一处是安全的地方。我们追求现世的利益,追求将来的利益,只要你没跳出轮回,它都是不安全的。所以说,进一步我们要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当中,要脱离轮回,要了脱生死大事。这一辈子学佛,你看看,好多学佛的,说:“你学佛做什么呢?”好多说:“哎呀,我求身体健康。”那就是追求下士道的利益的。“追求我家庭幸福美满。”那是追求下士道的利益的。有些人要出家,“为什么?”“我要了生脱死。”这就是追求出世间利益的,能够跳脱轮回境界,不在生生世世的过程当中。这样子就是中士道。
为啥叫中士道呢?比起大菩萨,大菩萨就不仅仅是要跳出轮回,要利益众生。他本身也可以跳出轮回,但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可以在轮回当中利益众生。他发这样的心。像地藏王菩萨一样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当中苦得很,地藏王菩萨说:“我要进地狱当中去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看看他发的愿。那些诸大菩萨发的愿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观音这些诸大菩萨,现在这些世间上他存不存在?存在。有信心,能够虔诚,能够恭敬的,这些菩萨他随时都见得到。所以说,这些菩萨他们就是修的什么?修的大菩萨道。那叫上士道。大菩萨的道理。为了利益众生,甘愿受苦;为了救度众生,甘愿在轮回当中受苦受难。相比于这些大菩萨的发心,像那种仅仅为了自己跳脱出轮回,那个就是中士道。它比追求人间利益要高一点点,比菩萨的发心要矮一点点。所以说,在中间的境界,我们就说它是中士道。
那么,如果说我们在这一辈子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修行下士道,也没有修行中士道,要像菩萨一样的做我们能不能够生起来呢?升不起来。没有基础。所以说,那种空中楼阁,你要想建起来,麻烦!都要从一层楼、两层楼、三层楼这样子来建。要把基础打好!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就是要把这种基础打好。如果把基础打好了,我们能够跟菩萨学习。这个基础在哪里?基础就在下士道与中士道的过程当中,就在修行善法,把善法回向于出世间的利益。要能够跳脱烦恼,跳脱生死轮回,了脱生死大事。当我们自己有这种能力了,能够对治自我的烦恼,能够跳出生死轮回,我们就要开始发大心了,那就可以像那些大菩萨们学习了。
到那个时候,就可以以苦恼作为法门,以贪心作为修行。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所以说,唯有这些发心的勇猛菩萨,能够以自己的苦恼作为修行法门,能够利用自己的贪欲,来作为修行当中的方便。所以说,这个世间上我们就要知道,现在哪个可以去享受欲乐?菩萨们。他可以去享受欲乐。享受了,他没有过患,还有功德。凡夫不可以去享受这些东西,越享受就越堕落,越享受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就失去了。就是世间上所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现在就要记住这句话。凡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现在我们这一辈子,你还年轻,还健康,什么时候一病不起说不清楚的。你现在还年轻,但是孤坟堆里少了少年人吗?少年人多啊!居安思危的心,危机感要有。随时随地,自己要督促自己,赶紧修习善法,赶紧学习,赶紧增长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乘自己还健康,乘自己还能动也还年轻,好好地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情。这是第四个偈语。
第五个偈语,它给我们说像这种法门,并不是为那些热衷于一个人的幸福而设的。因为仅仅是为一个人的幸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真正的解脱的。要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这些结果只有那些英勇无畏的菩萨,他们能够以妄想为修行法门。如果说这些懦夫,软弱的这些懦夫要想以妄想作为修行法门,不仅仅是无法证到开悟的境界,进一步来说,它能够迅速地起妄想,颠倒纷飞,能够迅速地堕落因果恶道当中。菩萨呢?菩萨就是利用这些妄想,来接近众生,作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能够从空出假,他自己不打妄想了,但是他知道众生的妄想是什么。这是我们佛法上的什么?他心通。就是神通上来说的他心通。没有他心通的人,要想做菩萨,不太好做;要想利益众生,不太好利益的。
做菩萨一个起码的条件,那就是说他自己在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当中,已经相当有基础。他能够了脱自己的烦恼,能够有他心通,能够有一些方便。你看,现在那些菩萨进来,他就知道你的根器是什么,他知道往昔时候你做了哪些,知道你现在喜欢哪些,知道你现在心里想的是什么。这种菩萨度人,他就很方便。有个同修,去亲近大德善知识,他包包里仅仅有五十块钱。好不容易发了心:“我今天到寺庙里去,一定要把这五十块钱拿来供养师父。”但是,一到了寺庙之后,他就后悔了:“这五十块钱,不着急,我拿十块来供养师父。”师父就跟他说:“你想过,五十块钱拿来供养,现在舍不得了吗?”他一听,这个师父这么厉害啊!他知道了,出门的时候想到这五十块钱拿来供养,现在舍不得了,他都知道。他的心里很紧张,一看到师父,他没有任何隐私一样。在师父面前,他就是一个孩子,玲珑剔透的,是个透明人。没有任何你想躲得掉,藏得过的东西。他觉得这个师父厉害。
对这样的师父,他就非常佩服。你看,那是因为什么?那是因为他有能力,他有神通,他能够知道众生心里想些什么。再要来利益众生的时候,他就比较具备有方便。像那些菩萨,他就知道你这个人,你是什么样的境界,你欢喜听什么样的佛法,什么样的佛法一说出来,你就能得到利益。那就是从空出假的智慧。有这个从空出假的智慧,你要利益众生,说话的时候,他说的就是在给众生把脉。一说出来,众生听见就非常欢喜,非常自在。如果你不知道众生是什么境界,他心里想些什么,他欢喜听些什么,他能够受用哪些佛法,你不知道,你乱讲。你对幼儿园的娃娃,你给他讲大学的课程,幼儿园的娃娃听不懂,他以为你在那儿唱歌。唱得好听,但是唱的什么一点也不知道。颠转过来,对那些大学生,你给他讲幼儿园的课程。这个念“啊”,这个念“哦”。你看看,大学生说:“你在教什么呀?我来教你嘛!”你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就是这样的。
你要知道众生的真实需求,你要知道众生的内在根基。要知道怎么样去善巧地了解众生心态,来对治众生的毛病。有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升起善法。所以说,菩萨不好当!菩萨有这样的能力,那就好了。像这样子我们就说,他能够知道众生的这些虚妄心态。以虚妄心态作为修行的法门,你心里打个妄想,他知道。你看,是这样的。那懦夫呢?一般的凡夫你就不知道了。“他想什么呢?”一张纸隔着,你就看不到对面了;一层白布隔着,你就不知道对面的众生在做什么;一根布条把眼睛遮住,外面的就看不清楚了。你不行嘛。
众生处在一起,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不知道。哪些话说出来不伤害他?不知道。往往我们出口就错。不说话就算了,一说话就得罪人;不做事就算了,一做事就做错。我们现在是这个样子的!你说你怎么去利益众生呢?本来发的心是好的,我今天去帮助他一下,结果不知道怎么样去帮助!仅仅是以你自己的欢喜,你自己的喜好去帮助他。就像我讲的,古时候的国王一样,想要帮助孔雀,想要爱护孔雀,把自己最喜欢吃的肉拿给孔雀吃。孔雀是吃毒草的,它不吃你那个肉。越吃越吃,它就吃死了。你说他是对孔雀的帮助吗?他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它。真正能够帮助孔雀的人,至少知道孔雀需要什么。你现在知道吗?你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这个凡夫心,即使说你能够发得起利益人的心,你都没有这种智慧知道怎么去利益众生。想爱,而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爱偏偏成了一把锋刃的刀,去伤害对方。把对方割得血淋淋的,你还不知道。你说是不是这样的?世间上的东西往往就是这样的。
有好多居士,年轻居士、老年居士来反应:“哎呀,师父,我们那一家人不知道怎么搞的。两个人很好,但是往往就是你伤害我,我伤害你。”为啥子伤害?因为你不懂我的心,我不懂你的心。就是因为不懂,你不懂我,我不懂你,不了解。所以,你想要利益对方,利益不了;想要保护对方,保护不了;想要不伤害对方,偏偏伤害了。所以说,要认识得清楚这些东西。菩萨就能够认识得清楚,凡夫他就认识不清楚。所以说,我们现在还不能以这些妄想为修行法门,我们现在还无法从这些苦恼当中解脱。所以说,如果将这些大菩萨比喻为吃毒药的孔雀。这些菩萨,宁肯在红尘世界、娑婆世界受苦受难来利益众生。把那些凡夫比喻成一般的雀鸟,它就吃不得那些毒药。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这些妄想为修行法门,就不能够以自私自利心来为人处世。
现在,我们就是要在利益他人的过程当中,来对治我们自我的烦恼,来对治我们自我的执着、无明、贡高我慢。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来找到自我解脱的法门。所以说,这几个偈语就是给我们说,要什么?要改变心态。改变啥子心态?改变一贯的那种自私自利的心态,改变那种执着,强烈的执着心态。要像菩萨一样的智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能够像菩萨一样的利益众人,以利益他人的心来生活;以利益他人的心,来帮助世间上的众生。这几个偈语,就是给我们强调这个。
那么,我们现在身不由己的时候,我们在生死的面前毫无选择的能力。不是我们选择生死,而是生死选择我们。那就是什么?那就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翁。在世间上,业力决定了我们的生活际遇。有什么样的业力,就导致了我们有什么样的生存空间。往昔时候所做的善善恶恶,像一根绳子一样的把我们捆绑起来,不得实在。你要往东,对不起,业的绳索非得要把你拉向这边。你看一看,不得自在!我们现在是业的奴隶,是自己往昔时候自己错误行为的奴隶,自己做不了主。你想年轻,年轻得了吗?它始终都是在衰老。你想不死,你想长寿,长寿得了吗?你现在还没掌握方法,一天一天,都在走向死亡;一天一天,都是走向无常。像这种,那正如我们今天所讲的,世间上唯物的观点,就是我们的心是外在客观物质的反应。实实在在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转不了环境。当你转不了环境的时候,外在的环境是啥样,你就起什么样的心。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家!为什么你出生在你那个地方?为什么你选择了那样的父母?为什么你有这样的高矮、胖瘦、美丑、智愚?为什么?那不是偶然的!那是往昔时候的业决定了的,那是我们往昔时候自觉不自觉中造就的一个因果。所以说,你现在想把这个不美的鼻子割掉,我另外换一个美鼻子。那行吗?对自我是一种损伤。我自己长得不高,我要踩个高跷板来增高一点。可以吗?可以倒是可以。非常危险!所以,现在人世间的一切,不懂的就以为是命运,懂的就知道是业的力量。往昔时候,自己的善善恶恶决定了的。在这一辈子过程当中,这种定业很难改转。那我们要改转呢?不是在这些物质的环境上,而在我们自己心态上。从现在开始,发心修行善法,发心断除烦恼,发心断除恶法,自己做自心的主人公。能够以佛法,而找到自尊、自重、自救的一种法门,那么我们的命运就可以从当前这一刻开始改起。乃至到将来尽未来际的时间,我们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公。
所以说,我们现在就还不能够办到。我们现在,是生死选择我们,不是我们选择生死。我们在生死的痛苦深渊当中,陷得非常深,解脱不出来。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把这种自私自利的心要调伏,把自我的贪爱之心、执着之心要调伏。这个是修下士道,修中士道,修上士道的一种基础,一种根本目标。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抓这个根本。对治贡高我慢,对治自我的执着。“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方可信。”现在凡夫的心,是不可以相信的。如果要相信我这颗凡夫的心,我现在就不想在这儿讲了。我就想去睡觉,我就想去耍,想去唱歌跳舞。大多数的心都是这样的。凡夫的心就想耍,如果说谁的包包里有钱,你还叫他去辛辛苦苦地挣钱,他说:“我凭什么呀?”我现在辛辛苦苦地出去,那是为了我包包里没有钱。我一挣到钱了,就可以自在一点,潇洒一点。
所以说,我们现在这种我执,就是众生过程当中业果的一种决定因素。我们现在修行要对治的目标呢?就是这个我执。所以说,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随便修哪一个法,目标都要对得非常端正,就像打靶子一样。始终树立一个靶子,这个我执,枪枪都要命中靶子。这就是在开头学《利器之轮》的时候,给我们指出来这一部大论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对治我贪、我爱、我的执着。这个靶子先要树立好。树立好了,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你才知道怎样去对治它。所以说,我们现在要下定决心,要认清目标,要来对治这种我的执着。对于自私的我的爱,要把它树立起来,要对治它,消灭它,解决它。
那么这种第八个偈语。从无始以来,我们为业力所追逐。我们之所以受生死轮回这种种障碍的约束,不得自由,仍然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相续不间断的错误的行为所引起的。所以说,归根结底那就是一句话,那就是过去我们一味地追求自我的快乐,这种自私心所引起的。我们现在一旦认识了这种自私心,要下定决心坚决消灭它。这是第八个偈语。
第九个偈语,就是每当心中生起自私的念头时,我们对它要有所警觉。就是开头所说的觉察、觉悟。我们对自己心里的自私心念要觉察,要警觉,要觉它的危患。就像一朝被蛇咬,咬了之后你时时刻刻都要提起警觉。“诶,这个家伙怎么咬人的呢?”下一次遇到它,我躲着走。你要能够有这样的智慧!连这样的智慧都没有了,那就麻烦。所以说,对这种自私自利的心,要有所警觉。不理睬它,并要下决心把这种自私自利的心驱除开。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避开这条自私自利的毒蛇呢?那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奉献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帮助众生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利益众生!所以说,菩萨的精神、大乘法门的精神就是这样。要从我们现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追求圆满的智慧。你能够无私地奉献于众生,你的智慧就慢慢地开始圆满了。所以说,舍弃众生之外,我们没有办法成佛!知道吗?舍弃众生之外,我们没有办法成佛!今天,有许多同修在说:“师父,我一进寺庙,这个盯着我,那个盯着我,我就烦恼得不得了!是不是我只适应在家修?你告诉我一句。”我说:“如果说你能够对治自己的烦恼,走入人群,而不在人群当中烦恼,那么你就具备有共修的基础。如果你没有这种基础,一走入人群跟天天起烦恼,生是非。对不起,我就只能够劝你在房子里关着门好好地修。你不要上庙子里来。一上庙你就生无明,一上庙你就跟别人吵嘴、结怨。像这样的你上庙里来做什么呢?只能够造业!不能够做功德。”这样一劝他的时候,他说:“那师父你是不要我们上庙来呀?”“要你上庙啊!什么时候你能够上庙呢?你在家里修,修到走入人群不再与别人搬弄是非,不再跟别人起烦恼,不再吵嘴结怨的时候,我就非常欢迎你上庙子来。” 就是这种。
所以说上庙子来,他能够比在家修还要修得好,但是没有基础的人得不到。一定要在修行过程中,发利益众生的心,不去搬弄是非,不去增长自己的贪心、嗔心、愚痴心。就要在奉献于这个道场当中,来修行;在奉献于大众的服务过程当中,来修行。这样的功德,你在家里修一天,比不上寺庙里修一个小时。为什么?心态不一样,境界不一样。所以,经典里给我们说,你在西方极了世界修一天,比不上在娑婆世间修一天的功德大。为什么?娑婆世界苦!极了世界非常欢乐!在欢乐的时候,你修行一天,力量好像不大具足。在苦的环境里修善法,越是恶劣的环境,你越是能够生起善心。你这种善心的力量,就比在顺缘的环境中要具足得多。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地让自己奠定这种坚定的基础,要在众生过程当中,要怎样?如如不动。哪怕是道场当中所有的人诽谤我,伤害我,我的心都如如不动,不上当。不起烦恼,不起是非,还要转过来发心利益他,服务他,真正地帮助他。有没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心,你在寺庙里就好了。没有这样的心的时候,往往你就要造业。
所以说,我们不要以怨报怨,而应该将我执、我爱的念头从我们内心去消除它。以自我圆满的心性,再来回报我们伤害过的众生。每一个具体的细节自己慢慢想,所以今天我们就把这前面的九个偈语给大家说了。总结一句,就给我们说所有世间上的痛苦都是从自私自利来。轮回、生死都是从自私自利来。诸佛菩萨的自在、功德、智慧是从服务于众生、奉献于众生,真真实实地利益于众生这样的过程当中来的。我们现在,要认识这种自私自利的心,它是让我们堕落于苦海中的根本冤家对头。要能够觉察它、认识它,现在要发起坚决心、猛烈心来对治这种自私自利。这就是今天给大家所学到的。
好,时间已经到了,阿弥陀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