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 解脱之道开课缘起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来源:   作者:体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 解脱之道开课缘起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

  (由体方法师讲解  黑体字加双引号的是解脱之道文本内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各位大德,我们又有这样的因缘共聚一堂来研究佛法。今天的讲题是“解脱之道。”时间过得很快,记得大约十年前,台北的居士来找我,希望我能给他们上课。当时我说,要我上课是可以的,出家人本来就应该弘法嘛,只要你们有二十个人我就去上。他们找到一家幼儿园,那个老板也很发心,我们就在小孩子的教室里上课,大家坐在小朋友坐的小凳子上,六七十人挤在那小小的空间里,挤得满满的。一转眼十年过去了。

  当时只有一种想法:到底要上什么课?我们所学的佛法都是讲大乘的,大乘佛法很深奥,有很多的宗派和理论。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居士们对于真正的法义即佛法的特质都不太了解,尽管都很虔诚、发心,对于法义的探究却很生疏,虽然虔诚信仰的心很足,但是烦恼还是不容易减少,更谈不上真正的解脱涅槃了。因此我有一种看法:对居士的引导,最好能建立一些佛法的基础观念,只有建立了正确的佛法知见后,才有方向和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佛法的作用,每一个人听佛法,每一个人当生就能受用:浅显的受用是在生活中能改善我们的身心。因为现在社会压力很重,大家的精神负担也越来越重,如果我们能建立起佛法的知见,至少能调和自己的身心,消解很多的烦恼压力,人际关系才能圆满,家庭才能和谐;深一点的受用则能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对于死亡,我们是那么的无知和恐惧,如何来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这才是最终目的。但在我们还没有明白最基础的东西即佛法的特质之前,那只是盲目的信仰,暂时得到一种安慰寄托而已,要达到真正的受用是不容易的。有感于此,我就从导师的论著中撷取了一些佛法的基础知识,有次第的介绍给大家。希望给大家建立一些基础的知见。当时我只是简单的准备了一点讲义,录音设备也只是一台普通的录音机而已。没想到,那个带子有些人不但自己喜欢,还送给别人听,所以,这十年一路下来,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要。这才真切的感受到:我们虽然是无心,却料想不到对那些想学佛打基础的人竟然有那么好的反应!

  后来,这些居士很发心、很用功,于是我们就随着进度,几年来慢慢的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下去了。但是外面的反应还是希望我们重讲“解脱之道”,这虽然是最基础的东西,却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建大楼一样,如果地基没有打好,要建高楼大厦是很危险的,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看起来是基础的东西,其实最重要,基础打得好,也就是我们的身心护持得好,与解脱就是相关的,也就是说解脱就有份了!

  我没有出家以前也是居士,在家学大乘佛法二十多年,那是很用功的在学,几乎把生命投入进去的!但要想受用却仍然不容易。原因在于我们都有一个观念:我们是学大乘佛法的,当然要学那个最高、最圆满、最理想的,说到《阿含经》,我们就会漠视:“那个小乘的,我们要研究它干什么?”也就因为这样,我们都往高处看,偏偏基础就没有打好。后来研究印顺导师的论著,才了解到:内心那一分不能解脱的不安,就是因为基础没有打好。导师把这些基础的东西讲得很清楚,这样才解决了我心中最后的疑惑。通过这样的亲身经验,我深深感受到:基础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今天上这个课是讲一些最基础、最浅显的佛法理论,希望大家重视基础理论的建立。如果学大乘的不重视佛法的基础,那是很危险的。

  记得十年前,在开课时曾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在传统佛法里已输入了一些思惟模式,那些观念已经被固定了。如果听到与传统不一样的理念,觉得不合乎自己的需要,就会排斥而不想听。今天讲的很多佛法的基础理论,与传统的观念确实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就鼓励大家,要来上课先要修忍辱,忍辱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当听到与你原来所学不一样,甚至与你本来的观念有矛盾时,不要马上产生反抗或讨厌的心,请忍耐一下,继续听下去,把这个课听完后再来下决定。但是今天的因缘与十年前相比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十年来,我们不断的在与这些学员研究探讨,大家体会得越深,对法义也就越明白。现在这些学员上课不仅不用修忍辱,而且还很欢喜。今天来上课的人中有很多新学员,希望你们也这样,如果听了和原来所学、所听的有所不同,请忍耐一下继续听下去,把这个课程听完了,我相信你们会感到很欢喜的,因为已经建立了佛法的根本知见。今天谈的这些法虽然不是高深虚玄的,是很平实的、最基础的、最简单的,但却是最有用的。在这里把过去的因缘向大家介绍一下。

返回目录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