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6 蕴观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6 蕴观
“﹝蕴观﹞
佛以慧眼观有情,归纳有情的蕴素为五聚,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蕴:色的定义为‘变碍’,如《杂含》(卷二*四六经)说:‘可碍可分,是名色。’有体积而占有空间,所以有触碍;由于触对变异,所以可分析,这与近人所说的物质相同。但从物质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称之为色。虽然所说能力化的色,指善恶行为的潜能,然与现代所说的‘能’,也很有类似的见地。”
这里说的“可碍”就是有体积而占空间的,所以是有触碍的,可以看得到的形形色色,还可以分析(分解),现代语言来说即物质,看得到、占空间有体积,又会变坏而能分解的。还有,从物质而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称之为色,与现在讲的能量类似。善恶行为的潜能就是佛法所说的由于身心造作而产生的业力。我们的色心运作留下了痕迹,也就是未来的影响力――潜能,即佛法的术语“业力”。其中还没有表现于身语意的行为,虽然看不到却潜在,叫无表业;显现在我们身心造作,展现为身语意的表现,叫表业。有些人禅定功夫好,有天眼宿命等五眼通,能看到某某人死了轮回到哪一道去,其实就是天眼看到某某人的潜能(业力)趋向。但一般没有神通的人看不到这样的色,这个潜能就是业力,是属于无表业,佛法的某个角度来说,这还是属于色法,只是没有显现出来。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善事,会觉得很欢喜,也许明天或过一段时间还欢喜,觉得身心轻安;如果今天作了一件很不好的事,半夜睡觉都会因害怕而惊醒,甚至每天都提心吊胆过日子,这就是潜在的能量影响到了未来,现在虽然还没有展现,然而它潜在里面,所以无表业就是一种潜能。
“受蕴:受的定义是「领纳」,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境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或忧愁。受就是内心的情绪作用。”
《杂阿含经》中佛陀提到受蕴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内在的六根触到外面的六尘会产生六识,进而产生感受,这个感受如果顺自己的心意,我们就会很欢喜――乐受;不顺心意的,就会起瞋恨――苦受;还有一种是中性的,既不会引起痛苦,也不会引起欢喜――不苦不乐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在心里留下了影像,凭这个影像而引起情绪作用,这就是受的由来。我们每一个人虽然都活在感受中,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受”的作用。其实如果你能在“受”处下工夫,倒是悟道最重要的因缘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深细地去观察六根与外境一切万法接触而产生的感受,这样的观察很重要:“为什么我会起情绪变化?我喜欢的,人家为什么不一定喜欢?我认为对的,别人为什么会认为不对?我感到快乐,人家并不快乐?我很生气,人家为什么不会?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种种不同的展现?”细细分析我们为什会起苦乐受?为什么会起贪爱造业?这都与“受”有着很深的关系,这里是重点。我们很少去分析了解自己五蕴身心的功能和运作思惟模式,所以第一步就是要一一了解我们身心五蕴的功能。现在上课虽然只是文字理论上的研究,但回过头来马上就要在身心上去印证明白了解的,不是只有谈理论,应该时时刻刻反观,那是时时刻刻都可以体验的。不离我们现实身心和外在的一切,马上可以体会证明的,佛法是很如实的,而不是形而上的虚玄不可知不可摸的东西。如果佛法是不可知不可摸的,那我们依据什么来修学觉悟呢?事实上,佛陀的教法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生命的功能即身心的运作。我们的五蕴因颠倒无知而造业,如果不去发现这五蕴本身的内涵,不了解它的因,从哪里下手去解决它生死轮回的苦迫?所以必须在生命中探讨它的因,有一句话:我们在这里跌倒,就要在这里站起来;我们在这里造业轮回,就要在这里发现它的真相,从了解真相中去消除它的因,才能超越解脱,不再被贪瞋痴烦恼束缚。有些人去请朋友来上课听法,听说上的《解脱之道》,所讲的是五蕴六处十八界、讲四圣谛缘起。就说:“唉呀,那个我已经听多了,没兴趣。”为什么没兴趣?因为我们都在讲大乘啊,大乘是特殊超越的。其实都是忽视了佛法的根本,没有打好基础,也就是没有把握住主要的因,却在幻想着最圆满、最高、最超越的,这样的所谓“大乘”,哪一个人能解脱?没有真正的下手处啊!不但找不到原因,最后还得依赖、等救度,等死后到哪里去。佛法并不是那么神秘和虚玄缥缈的,佛法是非常如实的,就在我们生命的痛苦烦恼中去发觉它的真相而已,把这个原因解除了,就解决问题了,佛法其实是很单纯的。
然而,我们却被一个“大”字搞胡涂了,在那么多宗派与虚玄的理论中,找不到真正下手之处。所以千万别忽视了这个简单的四谛缘起,否则就找不到真正的因。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中五个主要条件,不清楚这些条件,不了解你自己生命的运作模式,你又如何去解决痛苦烦恼生死的问题?在这里我再提醒大家:这个受蕴很重要!后面我们会详细剖析受蕴的真相,让你们学会观察它的虚幻性,很快就会找到修行真正的下手处,这样才能真正解除生命的痛苦。众生的痛苦其实与受蕴有很深的关系,大家要注意!
“想蕴:想的定义为「取像」,即是认识作用。认识境界时,心即摄取境相而现为心象;由此表像作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
譬如当我们的眼根看到外面的境界,就会像摄影机一样把这个境界摄下来,然后留在心中产生新的影像。所以即使事情已经过去,那个影像却还在记忆中,我们会凭着过去记忆中的影像起心动念,再发为语言和身体的行为,这就是想蕴的作用。简而言之:我们的内在六根接触外在的六尘产生了六识,识刹那灭去,留下影像在心中――想蕴,然后意根再摄取想蕴的影像,经过审虑决断而发为言语和身体的行为。注意哦!我们现在上课听法的当下,这时我看到各位,各位看到我,这个影像是当下的,当我们的心安住在这个“当下”时,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当下。但是反省一下,在生活的二十四小时中,又有多少时间是活在当下的?大部分都在想过去未来,常常想那过去美好的或是生气的,不然就是预测未来,准备着未来、想象着未来。那个感受(受蕴)在心中落下的影像时时刻刻会跑出来,不是回忆过去就是预测未来,一天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落在“想”里面,而很少只是处于当下的情境中。所以反问一下:自己有没有真正很清醒的活过?时时刻刻在追忆过去、欣求未来,一直在创造理想设计未来,却没有真正面对眼前生活的生命当下,也许你会认为自己是在幸福地享受,但你能说真正活在这个生命的当下吗?一天有多少生命真正是在清醒地活着?大部分都处在回想过去、欣求未来的状态中,不是落在过去,就是希求未来,没有真正活在当下,二十四小时里有几分钟很清楚的真正在“活”的?都在想里面!这个“想”,对我们活在当下的生命影响力太大了!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
“行蕴:行的定义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志作用。对境而引生内心,经心思的审虑、决断,出以动身,发语的行为。因此,凡以思───意志为中心的活动,所有一切复杂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总括在行蕴里。”
除了受和想以外一切的心理作用都是行蕴,它是一种意志作用――即推动我们言语和行为的动力。六根接触六境,产生六识,俱生受想行,即决定后而发为言语和身体行为,行蕴是行为的动力。
“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我们的内心原是非常复杂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来,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内心的统觉作用,叫做心。此心,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别来说,叫做识。所以,识是能识的统觉。”
识与心其实是同一个内涵,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而已。透过根尘触就会产生识――觉知。大乘佛法后来讲到八识,不要以为有八个识或有六个识,其实具有统觉功能的都叫识,只是根据不同的功能而分为不同的识。透过眼睛叫眼识;透过耳朵为耳识;内在有记忆储存一切的功能,叫八识;能把八识放进去又能取出来的,叫七识或末那识。其实都是同样的识,功能不同就给予不同的名字,表示识的功能不同而已,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有八个识,甚至后来讲到第十识——清净识(庵摩罗识)。其实只是针对识的功能性不同而给它一个名词而已,千万不要以为我们里面真的有那么多识,到底哪一个识才是?其实同样都是一个识。
认识境界能起识别统觉作用的就叫识。我们的眼睛看到外面的境就显现出来,而产生明了了别。这个识,如果只是从第一念来讲,它就是一种直观直觉而已;如果产生分别以后,就叫它是第二念、第三念,就产生了“受想思”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识有清净识,有污染识,什么是清净识?就是没有污染以前的都叫清净识,受污染了就不是本来的识。其实清净识是识,污染的识还是识。不了解的人以为我们有好几种心――清净心和污染的心。到底有几个心?如果有两个,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污染的,那你用的当下这个是哪一个心?所以千万不要错会哦,以为我们有很多心很多识!
先大约了解五蕴的内容,重点在于明白从五蕴产生的一些问题。
“常人及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经佛陀的慧眼观察起来,仅是情识的能知、所知,仅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离此经验的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活动,没有有情的实体可得。”
导师在彰显佛法的重点特质。此处的“神教者”指的是其它宗教包括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以及六师外道。佛陀说,有情的身心其实只是情识上的能知和所知(能知就是内六处,所知是外六处),不过是能知的功能与所触动的外在境界,也就是物质与精神即色心二法总合的功能作用性而已,没有一个实在的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譬如我们的色身,从小慢慢长大,然后变老,必然会坏(病、死)灭去,总有一天要分解、分散的,它有什么实在永恒性吗?接受了肉体会坏灭的事实,我们又不得不偏向于心灵,认为心灵是永恒不灭的,肉体坏了,心灵又去找另一个肉体,像换衣服换房子一样,把这个心灵当为实在的永恒不变的灵魂或叫“我”。佛陀认为这是神教者的神秘化,并没有这种实质的东西,佛法揭示一切现象都在迁流变化中――无常。所以一定要从动态的生命之流中去观察,不能用静止的解剖分析。动态的生命之流展现的就是生灭相,没有一剎那可以停止,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不停的迁流变化着,所以展现的就是生灭相。既是不停的迁流变化,在这个生灭相中,哪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的东西?!
佛陀让我们观察五蕴,就是以生命现状和山河大地的事实真相,来破除外道想象、推理的一个外在实有的主宰或内在永恒不变的主体。佛陀以现实的身心现象来进行观察分析透视,不管是物质的色,还是精神的心都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后面会谈及印度时代的宗教界根据什么理论来建立这些宗教思想,而佛陀是用什么方法觉悟的,然后从现实的身心及万法中去观察体证,来破除外道拟想的产物,使外道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现实。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一点,就不会跟一般神教者一样想象推理,认为外面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宰,或里面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或灵魂,就可以破除这样的邪见。注意听!在佛法来说,这样的观念就是邪见。听到这里,也许有人心里就会嘀咕了。其实,我们在传统中学到的是宗教信仰的观念,对佛法没有深入了解,不知道真正佛法的正见是什么,不明白什么是佛法与世与外道不共的特质。我们活在传统民俗信仰里面,以为那就是真相,其实是大错特错!正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去了解佛法的特质,所以只能在世俗的信仰、迷信中接受这些传统的神教观念。这也就是很多人虔诚行善布施,却仍然痛苦烦恼,不能解决对生死疑惑的原因所在。光靠信仰能解决问题吗?最后临终时,只有在依靠外力的寄托中,没有一个能真正安心的!
常人跟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从佛陀的慧眼来观察是没有实性的,他只是能知所知、物质与精神的总合而已。听到这里你们也许会惊疑:佛法不是说有轮回吗?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那谁在轮回生死?不要惊疑,待继续研究下去,大家就会明白:佛法的轮回观、业力观不是建立在我上。正因为无我才能轮回,如果有我是不应该轮回的。“我”是什么意思?就是真实常恒不变义。如果不依靠外面的条件,自己可以单独存在而永恒不变,那还会轮回吗?轮回就是不停在六道中生死变化,如果有独存而永恒不变的自体,那怎么轮回?正因为没有这种不变性、永恒性,所以才能产生缘起的轮回作用,这一点要注意,我们很少会这样去思惟。还有一些理论说:我们本来是佛,或者我们是从上帝那边来的,本来就是大梵天来的,都是清净喜乐妙乐的。如果是这样,还会轮回吗?能相信这种所谓的清净妙乐、喜乐吗?
我们来人间,哪一个是真正幸福快乐、永远都很满足的?哪一个人面对死亡能不恐惧?哪一个不活在斗争里?其实我们真的从来没有解脱过,才不得不这样相续的轮回不停。真正解脱者是断了生死轮回的因,所以不会再生死相续了。我们为什么还来这个人间受苦?因为从来没有解脱过!说“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清净,由于一念无明而轮回”,请问:我们修啊修,又修到清净的地方了,然后忽然哪天一念又无明了,不是又要来轮回了吗?这样的“本来是佛,本来清净”的理论能成立吗?成佛了,清净了还会颠倒吗?还会颠倒的,那叫解脱吗?所以注意啊,很多理论是讲不通的,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很深的去分析过。
我们从小生活在社会习俗的模式中,熏染了神教的观念,活在这种神教的观念中,没有一天能解脱的!佛法就是要破除这些不正确的观念,佛陀是一个创觉者,他体悟真理后就解脱了,并把他解脱的内容和体验告诉我们,我们只要依着这个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去学习并实践,同样可以解脱。佛示现在人间,与我们一样有五蕴六处,他就是在观察五蕴六处中去体会的,我们同样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去体会而解脱,一切就是这么的如实!佛并没有展现说他是佛、是主宰,让大家要拜他依靠他。他叫我们依赖的是法,是真理,不叫你迷信崇拜依靠他力。依靠人,人会死;依靠真理,真理普遍存在,所以佛法讲“依法不依人”,要依止法,不依止其它;还要依止自己,唯有自己的身心才能够自我观照,自我反省,自我超越。但神教者恰恰相反,他要你先相信他,依赖他,将来就能回到他的天国;不信他的,就下地狱!请问:这是什么样的慈悲?佛法讲的是平等,佛陀活在人间,与我们五蕴条件都一样,只是他放弃了人间的占有、爱染、贪欲,换来证得宇宙真理法则的正见。他是一个王子,生出来不要奋斗努力就拥有了一切。我们大家再怎样拼死拼活,拼它个七八十年都不一定能争取到他所拥有的。佛陀拥有足够的权利财富,天下都是他的,还有美女以及许多子女,然而他还是认为人生是苦迫的,于是放弃了一切的占有,远离了贪欲,才得到最后的正觉而解脱。悟道后的四十九年,每天依然日中一食去托钵。有好供养和精舍,即住在精舍吃好的;没精舍没供养时,与弟子们一样树下一宿饿肚子。佛陀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能从所谓的享受中超越出来,并说法来帮助所有众生同样和他有解脱的机会?到底是做王子幸福,还是悟道后幸福?我们每天拼死拼活的,拼到你临死的那一天,不管从名利还是个人的满足,有谁能超越佛陀原先的条件?即使争到了,还是佛陀要放弃的东西!即使成了亿万富翁或做了总统,要俊男美女都有,一百个孩子都当立法委员又如何?佛陀为什么放弃了这一切,悟道后四十九年直到入灭还是过那样的日子?什么叫真正的自在解脱、清净妙乐?他只是了解悟入了宇宙的真理而已。但我们恰恰相反,偏偏执着这个五蕴身体,非常爱惜它,明明知道它一定要老病死的,每天还是很执着。有的人虽然看得比较开,明白这个身体一要坏要死的,不能在这个世间上永存。仍然希望还有一个世界是美好的,“我”到那里去,那里比这里好。那个“我”是什么东西?求那边的享乐清净自在,求得来吗?真有这样的因缘吗?其实佛陀这里已经说得很透彻:当你执着有一个“我”时,永远不能解脱!那个“我执”就是生死的根本啊!众生之所以会执着而造业,致使轮回生死,全由这个我执而来。
‘佛从慧眼观察起来,我们的五蕴仅是情识的能知所知,仅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合,离此经验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的活动,没有有情的实体可得。’这句话就是佛法最重要的一点:在破实有,破我见我执。佛法跟外道不同就在这里,佛法不承认有一个实在的永恒不变的“我”。后面会继续深入探讨,正因为空、无我,才能产生因果缘起一切万法的变化。千万不要以为没有“我”就没有因果,这里最容易错会佛法的深意。我们学到后面会解释得很清楚,知道因果的必然理则,明白是什么东西在轮回相续。
“五蕴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佛常说有情由四识住,四识住即是有情的情识,在色上贪着──住,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贪着,执我执我所,所以系缚而流转生死。”
什么叫四识住?即五蕴中的识蕴对于前四蕴(色受想行)产生了染着系缚――住着。身心仅是物质的色与精神(心)的和合,但是识却对物质的色、情绪的受、认识的想、造作的思(行)产生了执着,产生执着后就被绑住了,所以叫系缚,由于系缚而起贪爱造业而生死流转。这就讲到了重点:我们的意识对于色受想行的功能产生了多么大的执着!每一个人稍稍反省反观,就会发现痛苦烦恼都从这里来,贪瞋痴也从这里来。所以《阿含经》说四识住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点。
“如离此四而不再贪着,即「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杂含卷三*六四经)。综合此四识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蕴,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众生在哪里染着?识对于前四蕴的染着,由此系缚而造业,就是这样的因缘。如果这个染着贪爱断了,我们的意识就不会住在哪一个方向地方了,不住时就是除欲、见法、涅槃。我见破了,贪爱止息了,一切的贪欲都止息了(即除欲),就看到诸法实相(见法),而进入涅槃寂灭,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控制了。这里点出了重点,后面还会一一分析具体的内容。众生为何生死轮回,如何才能解脱涅槃,当然有更深细的原因,后面会讲到十二缘起:众生之所以贪欲爱染,由于不了解五蕴的身心功能;再往前追溯,就是无明(即没有了解诸法真实相的智能),因而被自己身心的幻相所迷惑,在这里颠倒执着爱染,造了大我见,这就是生死根本。
佛陀时代的印度外道都建立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大我、梵我、清净的我),内在是我,内心的反射投射到外面就变成主宰,希望外面有一个大力的主宰。佛陀追根究底,发现了一个最主要的因缘(即众生贪爱、染着、造业的原因)是因为起了我见我执的实有感――希望永恒存在的意欲。那时的印度,很多外道及宗教界的思想,在这一方面特别发达。佛陀最初也是照这个观念去修行体会,结果发现即使禅定中最高的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无法解脱。最后用缘起的观照才发觉真相,因了悟缘起而证道超越,他脱落的就是所有外道宗教里最执着的我见,这就是生死的根本,因为证到无我而超越出来了。所有的神教都不离我见的观念,佛陀悟道后开创了“无常、无我、涅槃”的三法印,破除的就是外道的我(自性)见。所以这里的我见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见也是有原因的,往前追溯就是无明,即对真理实相的无知。
佛陀悟道后开示的就是四圣谛:众生都在痛苦烦恼生死苦迫中,这叫苦谛;追寻其原因,这叫集谛;消除这些原因而得解脱,这叫灭谛;消除的方法,这叫道谛。对于人生现实的苦迫,必须要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消除它而彻底解决,这就是苦集灭道的内容和步骤。但是一般人听到苦集灭道,往往会说:“那是小乘的啦”,而不知道这是佛法最根本的东西,离开了这些真实的内容和实践方法,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如何解脱?坦白说,佛法讲的是无我,破除的就是自性见(我见)。但是学佛修行,修到最后却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即使说什么“清净的我”,那跟外道又有何不同?哪里还谈得上解脱!不但没有破除我见,还在增强我执,请问:你怎么解脱?那不是跟外道完全一样吗!佛法根本的与世不共的特质在哪里?就是无我!体证无我的人才能止息执着和贪爱,才能真正解脱涅槃。很多人都会恐惧:“解脱证入无我,不就是没有‘我’了吗?那怎么行!”你一定要有“我”,谁反对?不过那可是生死的根本喔!你一定要活在那个观念中,那是你自己的事,痛苦是你自己痛苦,没人反对你的。佛陀告诉我们的是真相,信不信是你自己的事情。其实在佛陀的年代,他是这样对弟子们开示的:‘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讲的法,你不要马上相信,在自己生命生活中去验证,等你体会到了,再相信。佛陀是这样的科学化!没有叫人家盲目相信崇拜,没说过:你信我才得救。
如果碰到六师外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相信了再说,那我们还爬得出来吗?还能真正解脱吗?任何一个宗教都是叫人先相信,甚至还有你不信就砍你,你不信就下地狱,那不是在恐吓吗?真理不是这样的,就像现在学校教授的一些理论,在实验室用科学理论程序公式经过实验,等实验的结果出来后证明果然如此,才能信服这是真正的知识。佛法也是一样,如果叫你先相信,那就是迷信了。如果碰到一个邪见的人,我相信他,那不惨了吗?如何抉择他是最有智能的真正的明师、善知识?就是看所学的理论,能否在我们生命中印证、实践而能受用?证实如此,我们才信。佛陀从来没有叫人家迷信崇拜他,也没有认为自己是主宰的神和领导者,他说:“我亦僧数(是出家人中的一个),”就是这样极其平凡的心。佛陀时代的僧团最民主化,我们现在还不如他们。佛陀的民主是有什么事大家开会(羯磨),大家制订出来的公约大家要遵守,犯了制订的戒律,你要在大家的面前忏悔,由大家来决议。如果你不愿意接受,不听大家的劝导决议,就把你赶出去(叫默摈、摈除)。如果你犯错了,愿意在大家面前忏悔,在人们能原谅的某种程度下的忏悔后,就恢复清净了,继续过着正常规律的生活,这就是当时的民主。没有说我有权,你要听我的。佛陀的戒律,佛陀僧团的羯磨是真正的民主。他不是叫你先信仰,而是对大家指出,我说的法是宇宙的真理,你可以先实践,等你体会到了果然如此时,你再信。这里没有一点迷信崇拜,没有一点他力信仰。
《阿含经》里可看到,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出家了(佛陀没有怕儿子无后),他指导罗睺罗的方法与僧团的人完全一样,没有因为是自己儿子而特别指导,没有私下灌顶,给他六十年功力,一样指导他为众生说五蕴法门。他的儿子听后,马上就去为大家说五蕴法门。回来后,身为佛陀儿子的他还是恭敬虔诚来问法,佛陀叫他再为众生说六处法门,他马上就去为大家说六处法门。这里有一个含意,叫他为众生说法,就是要他对五蕴六处的理论进行不断的复习,并且实践到清楚明白才能有受用。现在各位来这里上课,听了佛陀指导的五蕴六处,如果你是哼哼哈哈听过去就算,怎么去为众生说?有人问师父:“我听后为什么讲不出来?”因为你不熟悉不明白,不能融会贯通么,五蕴六处对你来说,只是观念上好象了解一些,其实不是真的明白。所以佛陀的善巧就在这里,他用这种方法来指导他的儿子,罗睺罗就是依这样的指导一一去体验。讲了六入法门回来后,又一心恭敬地请教。佛陀又让他去说缘起法门,他又为大家讲缘起法门了。回来后,佛陀就问他:你从五蕴、六处、缘起法的宣讲中体会到了什么?罗睺罗回答:我感受到这些法门的深义是推着我们迈向涅槃解脱的,唯有透过这些,才能一步一步迈向解脱与清净。佛陀肯定了他的体会。
由此而知,我们来听法同样如此。觉得师父讲得很好,也感觉听懂了,但是为什么不受用?佛陀为什么指导他的儿子为众生说五蕴、六处、缘起法?只要你有一点点不明白、不通达,有一点点疑惑,你就无法对大家演说。佛陀时代没有书,无法照章宣读,都是听闻后凭着自己的理解,然后去指导别人,为人宣说,那是口口相传的。所以,“懂”是有很多层次的,不是只有信仰,还要去证明的。我们听的法能否在生活中生命中去实践体验?如果不能在生命和身心中去体验,学它干什么?佛法是非常如实的,不离开我们的身心和生活,使你能依法而实践体证,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佛法是人人学,人人可以解脱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如果佛法没有这个功能,没有实践性、实验性,无法当下受用,那就不用学了!为什么?因为单纯讲信仰,我们佛法这一套太慢了,不管是哪一个法门都要很用功去学,去实践,还不一定能做得到。而别的宗教,只要相信他,就能到天国去了,多快啊!还有的说玄关一点,天堂就挂号,地狱就除名了。
佛法就是在破除这种迷惑的信仰,必须在你的生命中,身心生活中一一能实践体验,真的止息我们的痛苦烦恼,破除我执,能体验到涅槃的真正清净超越,这才是佛法的特质。最重要的还有众生平等、人人平等。即使我们过去的恶业很重,还是有机会的,只要你发菩提心,同样可以从业力的惯性中超越出来,慢慢达到清净,所以众生都能解脱,平等性是一样的。这一点不像神教徒,你信就得救,不信就下地狱,多么残忍!佛法说,不管业力再重,只要你反省忏悔,发菩提心,一样可以得救,可以解脱。佛法是建立在众生的平等上,不是极端的神权,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众生的生死根本其实就是四识住这个因缘。不知道这个,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去解脱?先明白这个主题,后面会一一讲清楚。讲到“有情”二字,就是我们的五蕴身心而已。请看下面的图:
“综合此四识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蕴,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物质………………… 色 ─┐
识所依住─┤ ┌情绪…………受 │
└精神─┤认识…………想 ├─五蕴
└造作…………行 │
识…………………………………识 ─┘”
识的功能分两个部分――能住和所住(所住的对象)。色是识所住的物质部分;情绪的受、认识的想、造作的行是识所住的精神部分。识是能住的,前面四蕴是识所住的,五蕴就是识的能住和所住而已。所以有情的生命就是五蕴,离开五蕴外,没有不变的神或叫作“我”的主体。因为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识的能住和所住的范畴。如果离开佛陀所说的五蕴功能外,你还可以找出另外一个神我、不变的灵魂、永远不变的主体,可以随时来找我来理论。
下面谈的是处观,六(处)根的功能其实涵盖在五蕴里,只是进一步细细分别它的功能性而已。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